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是最早成功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因为当时对舱外活动所要遇到的各种情况还知之甚少,而第一次太空行走就历尽了艰险。
1965年3月18日上午十点,苏联“上升2号”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这次被选为执行命令的宇航员有两名,一是驾驶员列昂诺夫,二是指令长别利亚耶夫。
飞船刚一起飞,就遇到了麻烦,本来应该进入距离地球300公里的预定轨道,但运载火箭却过分用力,实际高度却达到了500多公里。按照原定计划,飞船围绕轨道飞行第一圈时,列昂诺夫就开始进行出舱准备。他身上系了一根与飞船相连的缆索,长度达到535米,内有一根电话线,目的是与飞船保持联络,防止宇航员漂离飞船。
但直到第二圈时,列昂诺夫才打开了向内开的舱门。11时34分51秒,地球上的人们从电视机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当“上升二号”飞跃里海上空时,气闸舱的圆形舱盖开始移动并逐渐开启,接着,身穿宇航服的列昂诺夫先从舱口伸出了他戴头盔的脑袋和肩膀,然后就是整个身体。地面指挥中心听到列昂诺夫从太空里传来的声音:“我正在脱离”。接着又传来了两次同样的声音:
“人——外——出——到——宇宙——空间啦”!
人们从电视的荧光屏上看到,列昂诺夫的动作过程像是潜水员从潜水艇中进入海底,但是宇宙中的危险要比在水中的危险大得多。由于飞船和宇航员都处于失重状态,空间漫步不是在走,而是在飘着。也就是说动作稍有疏忽,宇航员就会飘向外太空而回不来。为了保证安全,一根长五米的缆索把宇航员紧紧地拴住。
缆索中的电话线保证了舱内外两名宇航员的正常通话,电缆线还把舱外宇航员在宇宙空间的一切生理感觉、生理功能测量数据传回座舱并发回地球。
列昂诺夫本应该做更多的操作,但此时却出现了意外,他心率失常,紧张出汗,已经不允许他再继续进行下去了。就这样仅持续了10分钟的太空行走,不得不匆匆结束,可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麻烦,
费劲了一番周折后却怎么也回不到舱内。他情不自禁的失声喊道:“ 我回不去了!不行,我来不及了,我回不去了”。
而地面指挥中心的人们听到这样的叫喊,却显得万分焦急。而此时,留在舱内的别利亚耶夫眼看着列昂诺夫身处险境,却只能干着急,帮不上忙。 几番挣扎后,列昂诺夫已经筋疲力尽了。他气喘吁吁,呼吸的频率增加了一倍,体温上升超过了38度,心率达到每分钟190次。由于大汗淋漓,头盔上的面罩蒙上了一层水汽,眼前一片模糊。一次次徒劳无益的尝试,使得他几乎完全丧失了生还的信心。
也正在这危及的时刻,宇航员平时艰苦枯燥的反复训练奇迹般的发生了作用。
列昂诺夫开始给航天服泄压,航天服最早也瘪了下来。列昂诺夫在太空行走了12分钟零9秒,但为了挤进舱门他又拼力花了12分钟。为此,他的体重减少了数公斤,靴子里集聚了6升汗水。
飞船飞行到第十九圈时,指令长别利亚耶夫用手操纵校正了飞船的方位,启动了制动装置。但就在别利亚耶夫和列昂诺夫驾驶飞船向地球掉头返航时,座舱内的氧气压力发生了异常,温度急剧升高,而他们的所有操作都没有反应,两人再度陷入绝望。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两人被一种类似爆炸的声音惊醒了,他们的第一反应以为飞船正在发生爆炸,但是飞船里并没有任何因爆炸燃烧的迹象,再一仔细观察,舱内的氧气压力由慢慢下降,开始逐渐恢复了正常,于是两人舒了口气,并开始踏上归途。
但是新的危险有扑面而来——飞船自动导航定位系统发生了故障。于是他们决定冒险采取手动方式着陆。然而手动操作也出现了失误,飞船呼啸而下,偏离预定降落点3200公里,最后落到了大雪覆盖的原始森林深处。
舱外此时正下着暴风雪,狼群不时地在四周嚎叫,两位宇航员十分艰难的怕出舱门,按照以往野外生存训练中的程序,架好天线,发出求救信号,因为他们偏离的太远了,指挥中心和他们失去了联系。
3月份的天气很冷,本可以御寒的降落伞此时挂在了树梢上,本应该提供一个遮蔽风雪的飞船,人却不能进去,因为舱内的制冷空调一直在工作,他们费了半天劲也没有关上。第二天,回收人员终于在空中发现了他们,但由于在原始森林中,搜救直升机无法降落,只好先给他们空投了一些食品以及白兰地和防寒服。漫天呼啸的暴风雪几乎把这些东西全给吹散了,所幸他们还捡到了几根香肠。第三天,别利亚耶夫和列昂诺夫才走出了森林,赶到了9公里外的临时停机坪。
完成了这次历时26小时2分钟的惊险征程后,列昂诺夫被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
谢尔盖•科罗廖夫(Сергей Павлович Королёв )
苏联著名火箭和航天系统总设计师,苏联科学院院士。1906年12月30日生于日托米尔,卒于1966年1月14日。1924年毕业于敖德萨建筑职业学校,1929~1930年先后从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和莫斯科飞行员学校毕业。科罗廖夫于20年代末结识КЭ齐奥尔科夫斯基,有志于火箭研制。1932年他领导喷气推进研究小组开始研制液体火箭,1933年8月发射苏联第一枚液体火箭 ΓИРД-09。同年9月,喷气推进研究小组与气体动力实验室合并为喷气科学研究所,科罗廖夫任副所长。1942年担任特别设计局的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设计和制造战斗机使用的液体火箭助推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作为总设计师组织仿制德国 V-2火箭,随即领导近程和中近程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还利用弹道导弹改装成探空火箭,把科学探测仪器和动物送入太空,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飞船提供太空环境资料。科罗廖夫从1953年开始领导研制P-7洲际弹道导弹,1956年又将P-7导弹改装成“卫星”号运载火箭,使苏联在1957年8月和10月先后成功发射世界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见“人造地球卫星”1号工程)。在他的领导下又陆续研制出“东方”号运载火箭、“联盟”号运载火箭、“闪电”号运载火箭等,并用这些运载火箭先后发射了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飞船、第一个月球探测器、“金星”号探测器和“火星”号探测器以及“上升”号飞船、“联盟”号飞船、“电子”号卫星、“闪电”号通信卫星等航天器。科罗廖夫于1957年获列宁奖金。他还获得列宁勋章3枚和荣誉勋章1枚。月球背面最大的环形山以科罗廖夫命名。他的主要著作汇集在《СП科罗廖夫院士创造性的道路》一书中。
所有人都记得登月的阿姆斯壮,那是 1969 年 7 月。
在那个大众早已遗忘的年份更早之前, 1965 年 3 月 18 日,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从“上升二号”人造卫星兼飞船的气闸通道内爬出,沿着一条约 15 米长的系带,他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12 分钟多的“行走”开始时,他立刻就看到了黑海和克里米亚半岛——不是透过地图、卫星照片、Google Earth,列昂诺夫是第一个亲眼看见了那片视野最完整的大地的人。
“大地呼叫红星!”—— 2002 年的《星星敢死队》是我第一部看完且有完整记忆的俄国**,幸运地第一次就感受到了何所谓“诗**”的俄国风格。而现在的**特效、摄影美学及剧情节奏当然比那时上乘许多,二战过去 20 年后的 1965、大地当然也不再呼叫德军炮火中捐躯的红星了。但就像 2002 年那幕随着敢死队全军覆没而让红星殒落原野的完美收尾一般,这次俄国人让萤火虫纷飞的草地与无垠直至宇宙星辰的天空融为一体、边际消失,将曾经梦想飞天的小男孩与完成首次太空漫步壮举的男人完美嫁接,为《天际行者》画上圆融而符实的句号。
(注:《星星敢死队》中的红军基地代号“大地”及《天际行者》中指称地球上指挥中心“地面”用的词是同一个。)
2017 年的这部《Время первых》,直译意思应为“第一(次)的时代”,最贴切的片名算是英译的《The Age of Pioneers(领航者的时代)》,其余又称《天际行者》、《太空第一步》、《The Spacewalker》。该片与《太空救援》(2017) 及《搏击太空》(2013) 被人戏称刚好可以组合成苏联航天史三部曲。我算是倒着看的:从《太空救援》开始,是 1985 年赞尼别科夫完成人类史上第一次将太空船与太空站手动对接进行维修;本文谈的《天际行者》,是 1965 年列昂诺夫完成人类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而《搏击太空》则是描绘最出名的:1961 年人类史上第一次进入外太空、成为第一个宇航员的加加林。
《天际行者》讲述苏联在 1965 年时迫于航天竞赛压力,较原计划提前了两年派出宇航员列昂诺夫及别利亚耶夫、要完成人类首次太空漫步的壮举。没有百分之百准备好的任务,自然产生不少惊险,太空服膨胀、舱门无法关闭、氧气中毒、定位失效、降落误差
有些人评论本片太过纪实而显平淡、两位主角遇到的危机没有惊险程度逐步跃升的高潮营造,列昂诺夫的好搭档别利亚耶夫出任务前受伤复健的情节也显得多余。但比起打击自己制造出来的恐怖分子那种假惺惺西方式壮烈情怀,我还是宁愿多了解一分经常被抹黑的俄罗斯、放空一场去想像那个早已没人记得的苏联。
我也不觉得一定要太空舱内失火才比太空服膨胀到宇航员差点丧命更紧张、一定要飞船动力停止才比舱内氧气中毒或地面上冻死有“剧情上的意义”。同样地,别利亚耶夫拚命复健而终于赶上发射任务后,确实是担任舱内指挥官而一步都没踏出船外、好像脚力根本不重要,但若不是列昂诺夫在最后一刻自行克服太空服的障碍,别利亚耶夫不是已经打算要跟出去救伙伴了吗?之后解开安全带在无重力空间里平衡了四肢与感官,成功驾驭操纵杆的不也是他吗?
对于更惊险刺激的桥段、更多更浩大的声光效果,好莱坞已经完美服役过很多次了,我们不缺。太空任务不是可设定的电玩游戏,特别是列昂诺夫他们在实验从未成功、毫无前例可鉴的情况下,只要在每一个环节能活下来、大地还能呼叫得到两人,剧情就有意义。
何况本片中也有些可爱的笑点,偷喝酒啦、总书记来电啦、相机镜头盖等等。出现几次以列昂诺夫为第一视角的镜头,也是不错的安排。
而且比起《太空救援》,前者的剧情明明是更紧张的(有舱内失火),《天际行者》的节奏却更紧密流畅、更快抓人进入状况。中间多次穿插着列昂诺夫小时候在夜里萤火虫纷飞的草原上探寻小鸟的运镜,和《Салют-7》中两次看见天使之光的安排一样,是代表性的诗化手法,后者却融入得高明不少、也为列昂诺夫的亲情关系做了似有似无的侧写。
更精采的部分是在飞船手动降落地球——部件一个个脱离、船体四周燃烧着穿越大气层的震撼画面,提醒了我们人类上太空可不是像列昂诺夫的“漫步”那样无声无重而平静。
就在这剧情剩下最后五分之一时,飞船平安落地了,属于苏维埃的伟大任务结束,广播已经预备好国家该有的说词,但属于列昂诺夫及别利亚耶夫的任务还没结束——西伯利亚冰封的森林深处,他们的太空服无法保暖、他们的无线电无人回应、他们不知道暴风雪马上要降临。
在着陆 24 小时后,他们的讯号才被人发现。片中没有演出的事实是,又一个 24 小时后他们才步行到了 9 公里外的一座临时机场、登上与家人团聚的班机。
不知道导演、编剧加入列昂诺夫儿时回忆线的用意究竟为何,但在他们让列昂诺夫抱起女儿的画面、和幼年的列昂诺夫被爸爸抱起的画面相接时,这条线难以言喻地串起了很多东西。
跟着两条线中的两个他走完整部**后,我看到的是:一个即便二战时代的童年历经诸多苦难,也始终像小孩一样勇往直前、随生活而安的人。
剧中,放下画笔走上宇航员的路的列昂诺夫坦言“因为空校津贴比艺校多”、又笑说“我可以在太空飞行时画画,却不可能在画画时飞行”。他将别利亚耶夫当作空战英雄兼唯一搭档、坚持他必须得复健完重新归队,而别利亚耶夫出任务前明明也想务实地放弃,却依然卯起来复健。后来还揭露自己战时实际上连枪都没开过、只飞了一次也没遇到敌人(、“隔天他们就投降了”),但也总还是在最后时刻补上让两人保命的临门一脚。
无论是较孩子气的、乐观无畏的列昂诺夫,还是较成熟、沉着包容的别利亚耶夫,请不要嫌弃**不够长情、没有深深刻画他们航天的梦想与动力。因为他们都只是普通人,走上宇航员一途不见得有受什么惊天动地刻骨铭心的事件影响,只是在每一个环节都为生活而选择、并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使他们成为不普通的人、完成不普通的任务。
题後话:其实我看《太空救援》、《天际行者》都有看到眼眶泛泪。并不是因为剧情脍炙人口,只是因为太空太美丽——显得我们在地球上的人生困苦都彷佛很渺小。《天际行者》更加突显要「随生命而安」、「做好每一件小事」所需的莫大毅力与勇气——好像如果我们像列昂诺夫、别利亚耶夫那样奋力扣下信号枪板机,明天就会有一线希望一样。
(原文首发于个人 Blogger )
1917年3月8日到15日,沙皇俄国在短短8天的时间内土崩瓦解,这个被历史上称为「 ”二月革命”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改变了俄国的命运,同时它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进程,每个势力政党都把这场革命归功于自己的功劳,但是真实的二月革命像谜一样,不但当局者没有看懂,后来的研究者对其中很多事情也无法理解。 俄国二月革命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出现群众性革命活动,其组织和规模不断地发展壮大,在1913年的 活动中一度达到80多万人。当时俄国工业基础比较差,工业设备严重依赖进口,战争导致设备进口困难,工业产值被战争严重消耗,国内出现严重短缺。 彼得格勒已经发生多次的 活动,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到了1917年,当时工厂的工人经常会举行 ,反对战争, 物价飞涨,而且他们不断地 要求涨工资,提供面包等。很多工厂的工人甚至宣称自己饿得实在干不动了,要求请假找吃的。 这个时候各种各样的党派、协会散发一些宣传小册子,他们举着红旗和标语,唱着革命歌曲,到处 。而且此时工人手中出现了枪支等武器,与维持秩序的警察部队频频发生冲突,而且当时还出现了抢劫商店,食品店等行为。 1917年是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天,2月份彼得格勒平均气温达到零下29摄氏度。这么冷的天气农民无法将农产品送去城市里的市场,由于战争导致大量的劳动力缺失,罕见的大雪封路,却无人清理积雪。而且酷寒还导致火车难以发动,运载粮食的蒸汽机车无法启动,这就造成了彼得格勒供应短缺。 面对危机,市场盛行各种传言,说 将面临面包供应短缺,于是出现了恐慌性的抢购。有些人通宵在面包房前排队,希望能够早点买到面包,焦虑的人群经常发生斗殴活动。而且由于缺乏燃料,面包房也不得不停工了,这些都加剧了街头的恐慌情绪。而在这个紧要关头,尼古拉二世却认为这是一个普通 活动,并不存在威胁,他依然赶去莫吉廖夫,俄军大本营。 真实的二月革命 到了3月初,彼得格勒天气慢慢变得暖和起来,气温也上升到零上8度,原本因为寒冷而很少出门的人们开始涌向街头,到了3月8日,街上 和 的人数骤增。他们喊着「 ”面包、面包,给我面包”,人群砸碎商店的玻璃,阻止有轨电车的运行,而且强制其他人加入 的队伍。这次的 活动大概在十几万人,当时人们将这次的 称为「 ”饥饿 ”。 但是到了3月9日,整个彼得格勒的局势变得突然紧张起来,因为参加 和 的人越来越多,情绪也越来越激动。 队伍中甚至有人拿着棍子和铁器,人群也逐渐失去控制,开始出现打砸商店,疯抢店内食品的行为,不少地方还发生了与警察冲突的情况。 到了3月10日,在涅瓦大街和市中心广场聚集大量的 人群,彼得格勒全市几乎都陷入了停工的状态,参加 的人群一度达到30多万人之多,而且学生、教师,甚至 公职人员也都加入到 活动中来,整个运动有扩大化的趋势。 从3月8日开始,这些活动都是自发行为,没有一个政党为这场伟大的革命做好准备。此时各左翼的政党开始纷纷表示支持 活动,他们都尽量利用这次的运动,做好宣传工作,甚至尼古拉二世认为,「 ”哪里有什么革命,只要给他们面包,一切都会平息。” 所以当尼古拉二世离开彼得格勒的时候,都是一些庸碌的官员在处理政务,负责彼得格勒内务大臣普罗托波波夫,是贿赂拉斯普京获得的职位,军事大臣别利亚耶夫完全是一个混日子老官僚,而此时的军区总司令哈巴罗夫经验不足,完全没有看到局势的严重性,以及面对局势的应变能力。面对 活动,当局始终采取不作为态度,这就造成了参与者越来越多。 3月10日晚上9点左右,还在莫吉廖夫大本营的尼古拉二世命令军区总司令哈巴罗夫制止这次的 ,一个小时候以后,哈巴罗夫就用武力驱散了 的人群,当天夜里有100多名革命组织成员被捕。但是到了3月11日早上,这些 人群依然走上街头,并且涌向涅瓦大街。到了下午5点左右, 人群和骑警发生了交火,在这 人群中,还有一些士兵,当他们弹药用完后,返回兵营的时候,遭到逮捕。到了3月11日晚上,整个活动似乎结束了。 但是到了3月12日清晨,沃伦团教导队士兵为解救被关押的战友而哗变。驻扎在彼得格勒各处的几个近卫团的后备营士兵开始上街,他们在步枪的刺刀上系上了红布带,同 的工人站到了一起。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自发的 转变为士兵起义。起义士兵和工人一起,在没有遭遇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彼得保罗要塞,夺取了军火库并得到了70000支步枪和左轮手枪,放出了关押的刑事犯,放火烧了各地段警察局、警察总局和保安局。 彼得格勒大街上随处可见手持武器的士兵,到了3月12日傍晚,起义士兵达到7万多人,是整个彼得格勒保卫部队的1/3,本来是用来驱散 人群的士兵们,此时已经成为了起义者。到了3月13日,整个起义士兵已经达到12万人,这些起义士兵同工人一起,占领兵工厂,海军部等重要据点,并且捣毁保安局,逮捕 高级官员,此时沙皇的政权彻底瓦解。 这些起义的士兵主要是由前线作战的近卫团的后备营组成的,他们大都是战场上负伤的士兵,以及刚刚被征召入伍的农民。在此次 活动中,他们不愿意再被派往前线。后来的临时 和苏维埃政权和他们达成了一项协定,只要在这次革命中有特殊贡献者,可以不被调往前线,这成为他们在二月革命中一个动力要素。 沙皇的突然消失 这次的 活动,给尼古拉二世压力最大的不是临时 和苏维埃政权,而是前线的指挥官,西南战线司令勃鲁西洛夫和北方战线司令鲁兹斯基给尼古拉二世发去电报,要求他立即成立一个新的杜马,一个能够平息人民骚动,让整个局势稳定下来的杜马 。 3月12日,国会议员决定按照人民代表制的原则立即召开立宪会议,现在的 解散,并由沙皇指定一位受人民信任的人组织新 。此时的尼古拉二世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他命令前线的部队赶往彼得格勒,以此来镇压彼得格勒士兵的哗变,而且任命伊万诺夫将军替代已经被吓坏的哈巴罗夫将军。 3月13日凌晨,尼古拉二世乘坐专列抵达彼得格勒,他认为只要他抵达首都,那些忠于他的部队将会扭转局面。但是当专列到达距离彼得格勒还有200俄里的小维谢拉车站时候,铁路部门通知他们不能再往前走了,因为下面的几个车站已经被革命派给占领了,尼古拉二世失去了同彼得格勒的联系,而且只能开往北方司令所在地普斯科夫。 3月13日晚上,专列抵达普斯科夫车站,尼古拉二世收到全国无 状态正在加剧的消息,军队正在一步一步的瓦解,战争不可能再继续了,并且要求沙皇立即签署成立新的杜马主席组阁。3月14日凌晨,沙皇宣布关于组织责任内阁的宣言。 按照这个剧情走下去,俄国应该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杜马组阁的宣言,并没有能够安抚群众,群众的 依然如火如荼,卫戍部队士兵们也不再服从命令,有些人提出让沙皇退位的声音,于是杜马临时委员会拟制了让尼古拉二世退位的方案。后世历史研究者试图找出最早的发声者,但是一无所获,历史就这样诡异地调转了方向。 当时无论是立宪民主党,还是十月革命党,都认为不能摧毁君主制,但是此时的军方却持不同意见,高加索战线司令、前最高统帅、沙皇的叔叔尼古拉 · 尼古拉耶维奇,西南战线司令勃鲁西洛夫,西方战线司令埃维尔特等,他们电报中表示,为了制止革命蔓延,以及结束这种无 状态,要求尼古拉二世退位。 至此尼古拉二世将皇位传让给了13岁的继承人阿列克谢,由沙皇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摄政。3月15日,当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同米哈伊尔交谈的时候,他却明确表示自己拒绝接受皇位,就这样鬼使神差,俄国的君主制就这样结束了。 沙皇俄国君主制被推翻,被认为是全民的意志,实际上当时的无论是工人,还是士兵,都没有做好思想准备,通常他们的要求通过左翼政党的代表,送到送往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再由他们向杜马临时委员会提出。但是这次废除俄国的君主制,却没有他们的声音,他们本是为了打倒战争,而不是打倒沙皇。当3月15日,尼古拉二世的列车抵达旧鲁萨车站时,聚集的人群依然脱帽致敬,很多人甚至双膝跪地,画十字表示祝福,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沙皇俄国已经结束。 君主制的思想在农民中具有更深的根基。虽然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士兵大量参与二月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民对沙皇的忠诚已经动摇,但大部分农民并没有失去对沙皇的信任。俄国君主制的突然倒台,给当时人们很大的震惊,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入思考和借鉴。
阿历山大·别利亚耶夫(Александр Романович Беляев) (1884-1942)又称别里列夫, 是苏联的科幻小说大师。1925年出版的《陶威尔教授的头颅》是他的代表作。其他著名作品有《水陆两栖人》、《死船岛》、《跃入虚空》等,总汇入八卷本A·别利亚耶夫科幻作品集。被称为苏联科幻之父
1945年9月2日随着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来到停靠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并代表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之时,折磨了全人类足足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宣布结束。
然而就当大家都认为全人类该迎来休息之时,美国、苏联两个二战之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掐了起来,互相指责对方扩张地盘,损害自己的国家安全。
也正是因为这个指责,美苏打响了争霸战争“冷战”。与此同时由于苏联在1949年8月试爆了首枚原子弹,以世界第二的姿势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制造了一大战就地球毁灭的“核平衡”。
美苏双方不得不把竞争决胜到“科技未来”,以走出地球为核心目的的“太空竞赛”成为双方最重要的竞争点之一,而在这项竞争中苏联在前期一度”遥遥领先“。
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送入“绕地轨道”运行,1961年4月12日苏联东方1号宇宙飞船发射,宇航员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借助它绕地球1周后平安落地,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第一个从太空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1965年3月8日苏联再创神奇,苏联宇航员别利亚耶夫和列昂诺夫在美国依旧研究怎样安全上太空之时,他俩“大胆”的实现了人类首次太空行走。
然而惊险的是,当他们准备返航之时飞船定位系统失灵,丧失了回家的坐标。后来在地面指挥中心的协调下,别利亚耶夫和列昂诺夫虽然依靠手动定位将自己送回了苏联版图。
但是位置跟宇航员上天之前既定的地标相差甚远,在飞船降落的加速度、风力以及地心引力的作用下,飞船迫降在了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中。
由于原始森林尚未开发,别利亚耶夫和列昂诺夫爬出飞船舱门之时,四周时常传来野兽的呼叫声,加之地上有足足超过1米厚的积雪,在极寒与恐惧的作用下,他们的身子阵阵发抖。
而这样的状态,别利亚耶夫和列昂诺夫坚持了1夜,在他们降落后的第二天,救援队员才匆匆找到他们。
在此之后为了能让宇航员降落之后有一定的安全保障,苏联高层开始给每一位上天的宇航员配备了陆军常规标配PM手枪,使其在野外有击杀野兽的自保能力。
但是宇航员在偏远地区降落最大的敌人并非是野兽,而是上天的“天气”、地方的森林。因而PM手枪被装备之后,宇航员们依旧反映不实用。
基于这个背景苏联开始研发宇航员专用枪——TP82手枪,该枪为了方便宇航员在森林中开辟小路,特意在枪托上预留了装利斧的位置,使枪可以最短时间内变成一把实用斧头来砍树开路。
与此同时TP82手枪还配备了125毫米的散弹级子弹,在情况危急之时,子弹里的火药可以点火取暖。综上可见苏联高层之所以让苏联宇航员进入太空时带把枪,是一种保证宇航员平安归队的方式。
人体改造可谓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之一。人类贵为万物之灵,但主要的长处只表现在智力上。人类游泳不及鱼儿、奔跑不及虎豹,视力不及鹰隼,嗅觉不及狼犬。甚至打起架来,臂力还不及我们的祖先类人猿。总之,上帝在赋予“万物之灵”以无上智力的同时,也给我们设置了许多遗传上的限制。
于是,改造人体,突破这些限制,享受更大的行动自由,自古以来就是宗教、神话和民间传说的重要主题。平地飞升、力大无穷、忍饥耐渴等等,都是各种法术修练的目标。只不过,在科幻中出现的人体改造故事里,改造现有人体的不再是魔法,巫术,而是科学技术。
在科幻作品里,人体改造和克隆人、类人这样的题材有本质不同。后者是从零开始,从一颗受精卵开始制造一个全新的人,他生来就是非人和超人。而在人体改造故事里,主人公是一个已经生活了许多年的普通人。他曾经和我们一样,有名有姓,有常人的思想感情,有寻常的经历和命运,以及正常的人际关系。然而,通过某种技术手段,他被改造了,随之而来,他的整个生活历程、内心世界和社会地位也被彻底改变。但这种改造又不可遗传给后代,只保持一代而终。其他人,甚至他的儿孙要想获得同样的改造效果,也必须接受同样的改造技术。在《透明人》、《机械战警》、《美国队长》等故事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主人公改造前和改造后生活的变化。
人体改造会把一个普通人变成超凡之躯,所以,还要把它与前面介绍过的“特异功能题材”相区别:特异功能是天生的。拥有特异功能的人,可能不是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超能力,但它只是被发掘出来,不是制造出来,添加进去。被改造的人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且往往被作者刻意安排成一个并不出众的人。《蜘蛛侠》便是这一特点的突出例子:当“蜘蛛侠”恢复成彼特。帕克时,他只不过是个平凡的在校生。笨手笨脚,口齿不清,导演甚至特意寻找了一个憨头呆脑,个子不高,更谈不上帅气的演员,以便和飞天入地的“蜘蛛侠”形成强烈反差。
对人体某种单一功能进行改造,是这类题材的入门。在香港影片《黑侠》中,我们能看到一种几乎是最原始的人体改造意愿——主人公“黑侠”被改造成没有痛觉的超级战士!这可能是每个男孩子在打架时都会有的梦想吧。其实,痛觉是人体适应自然的必要工具,适当提高一下忍受痛苦的能力是可取的,但一点痛觉没有的人很难生存下来。
为培养超级战士而改造人体,大概要算是科幻中进行人体改造的主要目标了。著名漫画《美国队长》便讲述了一个被改造的超级战士。主人公Steven Rogers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二战时他本想参军,却因为体检不合格被拒绝。后来,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军方的人体改造计划——重生计划,接受了一种叫域他 (Vita-rays) 的光线照射,慢慢具有了超人的力量。由于负责这次改造计划的 Erskine博士被纳粹特工暗杀,Steven Rogers成了唯一的改造战士。他不仅拥有强大的格斗能力,而且可以冬眠,并且几乎能抵御一切疾病。
还有一种十分古老的人体改造梦想,就是隐身术。二十世纪初,凡尔纳在其遗作《威廉。斯托里茨的秘密》中,便描写了用药物进行隐身的故事。不过,使这一题材在科幻领域里发扬光大的,莫过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Wells)的《隐身人》。
小说主人公是天才化学家格里芬。他自幼患白化病,因此执着于对身体颜色问题的研究,进而产生对隐身术的迷恋,最终发明了某种成份不明的药物,可以改变身体组织的折射率,使整个身体彻底透明的结果。不过,当他在自己身上作了实验后,却无法恢复原形,于是,他的全部身体都被改造了,成为隐身人。
隐身的格里芬无法在伦敦生活下去,便用衣物裹紧全身,来到英国东部丘陵地带一个偏远小镇里隐居,继续实验,希望慢慢寻找显形的方法。但由于刚愎自用和极端自私,使得他最后走上与社会对抗的道路。格里芬袭击当地居民,自封为“隐身人一世”,甚至还控制流浪汉供自己役使,准备实施恐怖统治。不过,除了能隐身外,格里芬再无其它法宝,最终被村民们合力捕杀了。
科幻**《透明人》(Hollow man)发扬了这个题材。这部**和威尔斯的小说相差近一百年,这中间,科学研究也从“小作坊”变成了“大科学”。科研主体从某个科学狂人,变成了能够大量投资的美国军方。他们在华盛顿某处地下设置了秘密实验室,拨出大笔金钱,建立了以塞巴斯蒂为首的七人课题小组。既然是军方投资,目的当然很明确:制造出可以随意隐形和现身的士兵,潜入敌人后方,成为无敌战士。
和当年的格里芬一样,课题组组长塞巴斯蒂也是极端自我中心的天才。这种性格既促使他自告奋勇,用自己的身体作危险的隐身实验,又使他在拥有隐身术后,再不想变回常人。最后,他竟然试图毁掉地下实验室,杀死所有同事和上级,以便让自己隐形的秘密保留下去,可以为非作歹,统治世间,最后,塞巴斯蒂在实验室的烈火中毁灭了。
在这两部作品里,隐身人只有“隐身”这么一个法宝,其它均如常人。但就是这一项突破,便能够对抗成群人的围捕,可见被改造的人体拥有怎样的优势。不过,虽然两部作品的情节大体类似,但毕竟过了一百年时间,“普通人”对抗隐身术的手段有了很大“进步”。在小说《隐身人》里,围捕格里芬的乡民们只会在马路上撒碎玻璃,因为格里芬必须完全裸体才能彻底隐身。到了**《透明人》里,塞巴斯蒂的同事便可以利用红外透视镜来寻找他的下落。
前苏联科幻作家别利亚耶夫也是描写人体机能改造的专家。他在短篇科幻《瓦戈涅夫故事集》中,便将主人公瓦戈涅夫教授写成从不睡觉的人。因为他通过自我改造,让自己的两个大脑半球能够轮流休息,当然,也就是轮流工作喽。靠着这一绝技,瓦戈涅夫拥有两倍时间进行科研工作,成为世界顶尖学者。
不借助工具,自由自在地翱翔天空,也是人类的古老梦想之一。“肉体飞升之术”从来都是各类巫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飞人阿里埃利》中,别利亚耶夫让他的主人公实现了这个梦想,方法也是改造身体。上过高中的读者都知道什么叫布朗运动,它是指物质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科学家海德可以通过机体改造,使动物凭借神经系统便可以控制全身所有分子的运动方向,从而实现可控飞行。
小说开始部分极真实地描写了人类试图满足这一梦想的现实手段:巫术!主人公阿里埃利原来是印度一家“特异功能学校”的学员。他们在教师的强迫下,禁欲、断食、苦行,练得身体虚弱,头昏眼花,事实上,宗教上的许多“神迹”,或者现实中的“特异功能”,大多只是修练者把自己搞得精神恍惚后的幻觉。从这种描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人类对改造自身的追求是何等强烈。不过,阿里埃利幸运地遇到了科学家,真正获得了自由飞行能力。然后,他逃脱校方控制,飞翔于印度各地,经历了种种冒险。
在《水陆两栖人》中,别利亚耶夫又让他的主人公伊赫江德尔成为“鱼人”。这一次,小说里的施术者是隐居在阿根廷的医生萨列瓦托。他把幼年的伊赫江德尔改造成为拥有腮,可以在海洋中生存的人。从那以后,伊赫江德尔与海洋生物休戚与共,世界在他眼里完全成了新的样子。
《青春的跌宕》(中国韩松著)展示了另一种人的整体改造:青春常在!在某个未来社会中,孩子出生后就被定期注射“青春防疫针”。这样,他们从青春期开始,可以几十年间保持在青春状态,心态和身体一样也不再长大,直到有一天突然衰老、死去。无数代人以后,一批未来青年从政府控制下的秘密资料中获知,人类应该还有中年状态和老年状态,于是他们组成“反青春同盟”进行反抗,试图恢复人类的自然成长过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