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
张永和,男,1956年生于北京,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先后在美国波尔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他是中国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并担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2015年,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招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博士生。
中文名:张永和
国籍:美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56年
职业:艺术家,建筑学家,建筑师
毕业院校:东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主要成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
主要成就: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入选日本《世界之建筑家581人》
入选《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
哈佛大学丹下健三教授教席
担任普利茨克建筑奖评委
代表作品:十年大事记馆,《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专集1、2》
学位:硕士
职务: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职称: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教授
人物经历
张永和,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于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先后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在校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和基金会奖金。1984年毕业后曾在美国旧金山几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1985年开始相继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密执安大学、伯克利加大和莱斯大学教书。其间曾在一系列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如1986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1988年荣获美国福麦卡公司主办的“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第一名。1988年荣获美国密执安大学W桑得斯建筑设计教学研究奖金。1989年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1991年参加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会主办的旧金山/洛杉矶3×3+9设计竞赛,获优胜奖。同年,以“垂直玻璃宅”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2年,获得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在纽约举办作品展并发表演讲,同年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史戴得曼建筑旅行研究金大奖。
国内发展
自1993年起,与鲁力佳成立非常建筑工作室并开始在国内的实践。1996年底正式辞去美国莱斯大学教职,回国。自1992年开始,由他设计的洛阳老城幼儿园、郑州小赵寨住宅区及幼儿园、汕头华利迪娱乐城、清溪山地住宅和虎门政府花园式酒店等工程相继发表在国内外杂志上。1994年作为八位中国建筑师之一入选日本《世界上581名建筑家》一书。1995年,在广东清溪的“坡地住宅群”工程荣获美国“进步建筑”1996年度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奖。(进步建筑奖为美国建筑界最权威的建筑年度奖之一,这是首次中国人设计的在中国的工程获得此奖。)1996年完成北京、南昌、武汉的席殊书屋等室内设计工程。1997年完成北京美国康明斯公司“颠倒办公室”工程、深圳润唐山庄住宅小区工程,1998至1999年完成广东清溪坡地住宅群、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楼工程、北京现代城样板间室内设计工程、北京怀柔山语间住宅工程、北京玻璃洋葱餐馆、北京红石实业办公室室内、北京水晶石电脑图像公司外立面及室内设计,河北燕郊画家工作室/住宅7#、4#、5#、3#工程,2000年完成重庆中试基地等工程。
自1992年起多次参加亚洲、欧洲、美洲等地举办的国际建筑及艺术展,其中主要包括:2000年上海双年展,并获得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表彰在视觉艺术领域突出和有创造性成就);作为唯一的中国建筑师参加2000年在威尼斯举办的第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1999年在美国纽约ApexArt艺术画廊举办个展“路边剧场”;1997-1998年陆续在奥地利维也纳、美国纽约PS1、丹麦路易斯安那现代美术馆、英国伦敦等地举办的“运动中的城市”中参展并完成部分展览设计;1999年参加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作品展;英国伦敦AA建筑学院“可大可小-亚洲建筑三人展”;1997年在日本大阪、1998年在印度举办的“亚洲进步建筑”展及'97韩国光州艺术双年展等。2008年张永和成为08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之一。
进入建筑领域三十多年,张永和举办首个个人回顾展。三十年前,别人提起张永和会说,这是张开济的儿子。张开济,新中国第二代设计师,作品有天安门观礼台、武汉长江大桥等。现在,张永和被称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之父”。提高人的修养需要几代人,根本来不及。实际上现在美国有很简单的做法:任何房子,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房龄八十年以上就不能乱动了,既不能拆,又不能改。这是政府定的。意大利还短得多,比如说五十年以上,里头可以动,外头一点不许动。政府会派人拿着一张老照片,来跟你的房子对比,窗子、门、材料,表面全都不能动。我觉得,如果现在国家有这个意识,通过一些法规,是能够去保护的。现在在中国还谈不上。
所获荣誉
历年获奖
美国金钥匙荣誉协会终身会员1982
美国建筑师协会/基金会奖学金1983-1984
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Bakewell&Brown和Bakewell&Weihe建筑画奖1984
美国建筑师协会印地安那波利斯分会“纸上建筑”竞赛荣誉奖1986
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1986
美国密西根大学:WalterBSanders设计教学研究奖金1988-1989
美国“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一等奖1988
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1
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会:旧金山洛杉矶3X3+9设计竞赛获胜者1991
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1992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STEEDMAN建筑旅行研究奖金(去欧洲、亚洲考察一学年)1992-1993
作为8名中国建筑家之一入选日本《世界之建筑家581人》1994
国家形象人物
2010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启动了《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的拍摄工作。作为参演人员,张永和入选2010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该片是为塑造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而设立的重点项目,是在新时期探索对外传播新形式的一次有益尝试。据悉,此次先期启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委托全球知名广告公司制作,节目包括时长15分钟的专题长片和30秒广告短片,15分钟专题片,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核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研、教育、环境、民族等多个领域,拍摄地点分布各地,力图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弘扬积极向上的当代中国精神。30秒广告短片采用更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方案,集中了体育界、演艺界、学术界、科技界、企业界等享有国际盛誉的优秀中华儿女,力图展现当代中国生机勃勃的国家形象。
作品风格
理性的构思与设计:无疑是受到西方现代建筑教育影响,张永和最初的文字就明显具有西方人理性主义乃至怀疑主义的痕迹,同时受未来主义、胡塞尔、海德格尔的影响,注重思辩、强调求与解的过程,并讲求悬念,开始时则也不免带有卖弄之嫌,但这并不影响他的这种建筑价值追求、叙事方式和随后的设计表现方式,逐渐实现了文学、文字、艺术与建筑、空间的转轨与嫁接。并终成正果,这几年他在《读书》上的几篇文章就已有举重若轻之感。具体到他的设计中,则是一个先验与体验周而复始,相互交叉的一个过程。他的建筑是理性的产物,正如他自己所言的“含蓄空间”、“非常建筑”,他对建筑空间的理解、认识直至营造是暧昧的、含蓄的、先验与体验交并的,1986年《四间房》的得奖作品就是源于他在美租房的一段经历和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认识结合的产物。再如,1989-1991年的《后窗》,则是一个理性的叙事过程--用建筑设计来分析希区柯克的**《后窗》,同时也试图对**进行建筑的再创作,理性的结果则是得到“阅读建筑”、“窥视建筑”、“叙事者与叙事”、“窗户家具”等章节,至于随后的洛阳的幼儿(窗园设计(1992)无非就是以上诸多章节,通过墙、窗、架空,甚至埔地得到的一一兑现。
对空间、对建筑的原型设计:所谓原形、原型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抛却现有建筑的一些模式、程式,对空间、建筑回归到最初的原型进行设计。世界上有很多建筑师也意识到这一点,阿尔多·罗西及其类型学就与此有关,安藤忠雄也有“fromzero”的说法,汤桦的工作室就叫“零度工作室”,张在元则把它演绎为“无形中”、“非建筑”张永和的《四间房》就是一个300×300×300英尺的住宅原型设计,在这个住宅中,台、亭、阁、洞都有它的原形,家居、家具、空间自然也就回到了原型的组合状态,同时造就的限定空间与不限定空间的暧昧则达到了“含蓄空间”的目的。《垂直玻璃宅》(1991)是另一个原形设计的例子,在这里,空间一下子脱离了重力,变成了上下的、透明的、或可重叠的,正如西晋刘伶所愿的那样--天地是住所,房屋为衣裳。最近,作为刚刚组织成立的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的张永和主持了一个竞赛,题目为“(无)上下住宅”,虽然竞赛说明中附了一段艰涩的文字,但我敢断言,在张永和本人心中,他的“垂直玻璃宅”肯定算是最好的“无上下住宅”了。
艺术与空间营造的结合: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场景艺术、大地艺术等这些近几年在国内艺术界得到爆炒的玩意儿说到底原本与建筑,空间就是相连的,建筑界有武汉的李巨川、上海的米丘等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作品,但往往容易陷入纯艺术的陷阱之中,背离了空间营造的初旨。相比之下,张永和还是保持他的高度理性,较好地以空间营造实现了概念、行为、活动等,其实,回顾张所有作品,几乎都有这方面的影子,从八十年代的《烟斗——概念性物体》到1990的《取景厢——纪念物》直至最近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指导完成的《体验营造》,从内容来看,也就是通过物体(厢、盒、烟斗)、建筑要素(墙、窗、门、家具)进行建构,营造出一系列空间,并在营造中体验建筑中的尺度、结构、空间的基本问题。我个人最感兴趣的得数1990年的《头宅、衫宅》——头宅是供头部“居住”的空间,是木材及钢板为材料的建造物,头宅的内壁--类头盔与胸甲的结合物则成为“衫宅”,这是一个简单的、介于模型与建筑之间的作品。
发表作品
1997年出版《非常建筑》作品专集,2000年出版《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专集1、2》。在国内的学术刊物上多次发表学术文章,并先后在法国的《今日建筑》,意大利的《瞬间艺术》,日本的《新建筑》,《空间设计》,西班牙的2G,美国的《进步建筑》及《建筑》,韩国的《空间》、《韩国建筑师》,英国的《世界建筑》、《AA档案》等杂志及美国的《慢空间》一书中发表作品及文章。
个人语录
为什么中国的建筑师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呢?因为中国虽然有5000年的传统文化,可实际上却是个年轻的社会。没有太多过去的集体记忆,面对当今的中国文化,谁都不知道该如何定位,更不知道建筑究竟如何做才代表了现在的文化。这样的情况下,业主和建筑师之间就成了合作关系,共同摸索新的模式,因此会经常把许多事情出现许多过头的设计,但是这种走过头正代表了一种活力。
运河岸上的院子是用建筑语言对于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一种全新释义,整个项目打破目前比较普遍的“以建筑为中心,景观为装饰”方式,而是使建筑和树木、水、石等元素共同构成生活的环境,使景观和建筑之间有一种模糊的界限,使居住其中者感觉到整个大自然就是一个完整大家园。
主要参展
1997年在日本大阪、1998年在印度举办的亚洲进步建筑展;
1997韩国光州艺术双年展;
1997-1998年陆续在奥地利维也纳、美国纽约PS1、丹麦路易斯安那现代美术馆、英国伦敦等地举办的“运动中的城市”中参展并完成部分展览设计;
1999年在美国纽约ApexArt艺术画廊举办个展“路边剧场”;
1999年参加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作品展;英国伦敦AA建筑学院“可大可小-亚洲建筑三人展”;
2000年上海双年展,并获得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表彰在视觉艺术领域突出和有创造性成就);作为唯一的中国建筑师参加2000年在威尼斯举办的第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华裔美国建筑师,出生于广东广州,原籍江苏苏州。
贝聿铭于20世纪30年代移居美国,并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之年”。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赢得金牌的美国建筑协会在1979年,法国的金牌的建筑在1981年,日本帝国奖1989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在1983年和1986年由里根总统自由勋章授予。
贝聿铭的杰作:
1、香山饭店
香山酒店是由国际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艺术和环境艺术于一体的四星级酒店。酒店位于北京西山风景区香山公园内。
2、苏州博物馆
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国际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新苏州博物馆。2006年10月6日,苏州新博物馆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新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0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多平方米。是一座集现代博物馆建筑、古建筑、创新园林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3、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2009年,贝聿铭还参与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贝聿铭前往埃及等中东国家寻找伊斯兰文化的最佳表达方式,他发现无论是叙利亚大马士革的伊斯兰建筑,还是土耳其的建筑,都带有其他宗教的痕迹,不再是纯粹的伊斯兰表达。
扩展资料:
贝聿铭设计的作品有以下特点:
1、光是建筑的颜色。“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叶斯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光线与空间的结合使空间变化多样,如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给了无生气的博物馆带来了大量的光线,让过去的历史沐浴在今天的阳光下。
2、充分利用玻璃的性能。通过透明的玻璃材料,自然光倾泻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活力。网钢不仅支撑和承载一切。
3、贝叶斯注重对混凝土的研究,挖掘其力学特性和视觉表现,在建筑设计中融合结构与装饰,忠实于材料肌理的表现力,将混凝土的应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贝聿铭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结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贝用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表明,现代主义仍然是动态的,它绝不是一种机械主义,而是可以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贝聿铭
第十二名:深圳信兴广场大厦
深圳“信兴广场”(Shun Hing Square)的高度为384米(1,260 英尺),是一幢69层的摩天楼。“信兴广场”在1996年建成时,是中国最高的建筑物,一年后为广州的“中信广场大厦”超过。
信兴广场地王大厦由68层的商业大楼、32层的商务公寓、5层的购物中心及2层地下停车场组成,楼高384米,占地1873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总投资40亿港币。
第十一名:广州中信广场大厦
天河中信广场大厦是广州继63层广东国际大厦为当年全国最高建筑之后,又一次夺得90年代的全国之冠,楼高达391米,80层,迄今为止仍是广东省之最。
作为中国最高的建筑之一,中信广场大厦有68部电梯上上下下,保利物业负责人称,整个中信是“立起来的街道”。
尽管它现在不是中国最高的建筑物(被“金茂大厦”超过),但它是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建筑物。
第十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大厦
位于香港中环的国际金融中心一期1998年竣工,高39层,180米,自建成后便吸引了不少国际金融机构进驻。国金二期2003年落成,高420米,共88层,为香港最高建筑物。被称为“惊世之作”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外形设计概念是以一个向外地的朋友“招手”的手势,向海外朋友表示“欢迎您”的意思。
第九名:上海金茂大厦
金茂大厦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超高层建筑,是上海迈向21世纪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由美国SOM设计事务所主设计。1998年8月建成。占地2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8�6�195万平方米。高420�6�15米,88层。
金茂大厦主楼1~52层为办公用房,53~87层为五星级宾馆,88层为观光层。大厦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与现代高新科技相融合的特点,既是中国古老塔式建筑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海派建筑风格在浦东的再现。
第85名(已不存在):纽约世贸双塔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高441米,共有一百一十层的双子座曾是纽约和世界最高的建筑。
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座在“九�6�1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中被摧毁,造成将近四千人死亡,将南曼哈顿区的纽约金融中心变成了废墟。
第八名:美国芝加哥 西尔斯大厦
西尔斯大厦是位于美国伊利诺州芝加哥的一幢摩天大楼,楼高442米,共地上108层,由建筑师密斯�6�1凡德勒所设计。
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市堪称摩天大楼的发源地。它是为西尔斯--娄巴克公司建造的,于1973年竣工。
西尔斯大厦由9座塔楼组成。它们的钢结构框架焊接在一起,这样也助于减少因其高度所造成的在风中摇动。所有的塔楼宽度相同,但高度不一。大厦外面的黑色环带巧妙地遮盖了服务性设施区。
西尔斯大厦有110层,一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办公楼。每天约的1�6�165万人到这里上班。在第103层有一个供观光者俯瞰全市用的观望台。它距地面412米,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美国的4个州。
第七名:国家石油公司双塔大楼
国家石油公司双塔大楼位于吉隆坡市中心美芝律,高88层,是当今世界名冠的超级建筑。巍峨壮观,气势雄壮,是马来西亚的骄傲。它曾以451�6�19米的高度打破了美国芝加哥希尔斯大楼保持了22年的最高记录。这个工程于1993年12月27日动工,1996年2月13日正式封顶,1997年建成使用。登上双塔大楼,整个吉隆坡市秀丽风光尽收眼底,夜间城内万灯齐放,景色尤为壮美。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双塔大厦”由著名建筑师西萨�6�1佩里(Cesar Pelli)设计。它在1998年完工时,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它的设计结合了伊斯兰艺术风格,并且是世界上基础最深的建筑物。
第六名(在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工程是一幢以办公为主,集商贸、宾馆、观光、展览及其他公共设施于一体的大型超高层建筑,位于浦东陆家嘴,与金茂大厦相距仅40米。工程总建筑面积377300平方米,塔楼地上101层,地面以上高度为492米。它将有世界上最高的观景台、一个五星级豪华旅馆,以及零售空间。
第五名:台北101大楼
被称为“台北新地标”的101大楼于 1998年1月动工,主体工程于2003年10月完工,高508米。有世界最大且最重的“风阻尼器”:一个悬挂在大楼内部楼顶的重达660吨的铁球,为了在台风到来时保持平衡,还有两台世界最高速的电梯,从一楼到89楼,只要39秒的时间。它保持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电梯的纪录(每小时604公里)。
在世界高楼协会颁发的证书里,台北101大楼拿下了“世界高楼”四项指标中的三项世界之最,即“最高建筑物”(508米)、“最高使用楼层”(438米)和“最高屋顶高度”(448米)。
第四名(计划建设):釜山“千年塔世界商业中心”
这是全球摩天楼大胆的创新的设计竞赛的一部分。图为韩国的港口城市釜山计划建设的“千年塔世界商业中心”夜景效果图。釜山“千年塔世界商业中心”由纽约的“渐近线建筑事务所”(Asymptote Architecture)设计,高度为560米(1,837 英尺),预期于2010 年或2011年完工。“千年塔世界商业中心”建成之后,将是下一个十年亚洲最高的建筑物。
第35名(被否决) :广州珠江新城双子塔西塔4号设计方案
广州市民瞩目已久的珠江新城双子塔西塔设计优胜方案近日由专家评审组评选得出,原来备受外界期待的4号方案因其6088米的设计高度而被否决。专家认为,地标不见得既高且大就好,21世纪的建筑学即将转向,摩天大楼应该“下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