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以及夏威夷双子座地面望远镜联合朱诺太空飞行器一起探测太阳系最猛烈的风暴,这些风暴发生在5亿多英里外的巨大行星木星上。
由迈克尔· 王带领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团队包括了来自马里兰州绿带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艾米·西蒙和同样来自伯克利的伊姆克·德帕特。他们将哈勃和双子座在多重波长下的观察发现与朱诺飞行器轨道上的木星近景图结合起来,以深入了解这颗遥远星球上波云诡谲的天气。
无线“灯光秀”
相比于地球的风暴,木星的连续风暴更为庞大,其伴随着从地面到天空40英里高的雷暴(地球常规雷暴的5倍)和拥有地球最大“超级闪电”三倍多能量的强大闪电。
正如地球上的闪电,木星的闪电束也像无线发射器一样,在划破天空的同时发送出无线电波以及可见光。
朱诺飞行器就会在在风暴团上方低飞,和它赛跑,来侦察被称做“天电”和“吹哨人”的无线信号。被捕捉到的无线信号甚至可以接着被用于在木星白天的一面和闪电无法被看到的深云团上绘制闪电。
每在同一路线时,哈勃和双子座两两远望,拍摄作为解释朱诺飞行器近距离观察发现关键的木星高分辨率全球视图。西蒙解释道:“朱诺飞行器的微波辐射仪器通过侦测可以穿透深厚云层的高频无线电波来深入探索木星的大气层。而哈勃和双子座的数据可以告诉我们那些云层有多厚以及我们有多深入观察那些云层。”
通过将朱诺飞行器探测到的闪电映射到由哈勃拍摄的木星光学图像和双子座同时拍到的红外热成像图上,研究团队已经能够证明闪电的爆发和云团结构的三种组合有关:由水构成的深云团,湿润气流上升引起的大型对流云塔(本质上是木星雷暴云),以及可能是由对流云塔外干燥气流的下沉而形成的晴朗云区。
哈勃望远镜的数据显示了对流云塔中密集云团的高度以及深水云团的深度。双子座望远镜的数据则清晰展现了高云层中的空白区,而深水云团很有可能在那里被看到。
在一种被称作褶皱纤维状云区的湍流区中,闪电是很常见的,这表明湿对流正在其中发生。他说道:“这些气旋性涡旋可能是内部能量烟囱,来从对流中帮助释放内在能量。这样的情况并不普遍,但是这样的气旋似乎是在促成对流的形成。”
将闪电和深水云关联起来的能力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另一个估算木星大气层含水量的方法,这对于理解木星以及其他气体巨星和冰巨星是如何形成的,还有太阳系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因此形成的十分重要。
虽然之前的太空任务已经收集了一些关于木星的资料,但很多细节仍然成谜,包括深层大气层含有多少水,热气到底是如何从内部流出的,以及是什么导致了云层的某些颜色和图案。 这些问题的整合答案能够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大气动力学和大气层的三维空间结构。
“鬼火”大红斑
随着哈勃和双子座在朱诺任务中对木星进行更为频繁的观察,科学家们也因此能够研究一些像大红斑的短期变化和出现短暂图案等的现象。
此次朱诺飞行器拍摄的以及之前木星任务中的揭示了大红斑中深色图案的出现,消失以及变化。单看一组并不能明确知道这些现象是否是由高云层中的一些神秘黑色物质导致的,又或者它们其实是高层云团中的一些洞,就像是通往下面更深、更暗云团的窗户。
而现在,通过对比哈勃和双子座在数小时之内拍摄到的可见光学图像和红外热成像图,再来回答这些问题是可能的。可见光下的深色区域在红外线下非常亮眼,这表明他们实际上就是云层中的洞。在无云区域,木星内部以红外光线的形式释放的热量得以自由遁入太空(不然就会被高层云团挡住),从而在双子座的中显得明亮。
“就像是一簇鬼火,”王说到:“你在没有云的地方看它是明亮的红外光线,但当云密布时,它在红外线下又是深色的。”
图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迈克尔·王及其团队
上图关于木星大红斑的是由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双子座望远镜在2018年4月1日收集的数据制作的。通过将两个不同的望远镜在几乎同一时间拍摄的图像整合起来,天文学家们得以确认大红斑上的黑色图案是云层中的洞,而不是一堆暗物质。
左上(广角)和左下(特写):哈勃拍摄到在木星大气层的云层中反射的阳光(可见光波长)显示了大红斑中的深色图案。
右上:由双子座在同一区域拍摄的红外热成像图显示了热量是以红外能量的形式释放的。堆叠的冷云层在上显示为深色部分,但云团中的空隙使得明亮的红外射线得以从暖流层中释放。
下中:哈勃拍摄的紫外线图显示了从大红斑上雾霾层散射回来的阳光。大红斑能够在可见光下被看到是因为这些霾吸收了蓝色光波。哈勃的数据显示即使在较短的紫外光波下,这些霾仍在持续吸收。
下右: 在哈勃和双子座数据合成的多重波长图中,可见光是蓝色的,热红外线是红色的。将这些发现结合起来可以看出在红外线下明亮的区域是云层中的空隙,或是有较少阻挡内部热量云团的地方。
哈勃和双子座的发现是为了给朱诺飞行器的第12次飞掠(近木点 12)提供宽广的视角。
木星气象追踪者:哈勃望远镜和双子座望远镜
哈勃和双子座在支持朱诺任务中进行的木星定期拍摄证明了它在很多其他天气现象研究中的价值,如风的模式变化,大气波的特征以及大气中各种气流的流通。
哈勃和双子座能够将木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监测,并实时为朱诺的测量任务提供多种波长地图参考,正如地球的气候观测卫星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飓风追踪器提供信息那样。
“因为我们现在定期有来自不同观测器和波长下的高分辨率图像,我们更够学到比木星天气更多的东西,”西蒙解释道:“这就相当于是一个气象卫星,我们也终于可以观察气象周期了。”
由于哈勃和双子座望远镜的观测对于解读朱诺获得的数据至关重要,王和他的同事西蒙、德帕特正努力让其他研究团队能够更轻松地通过位于马里兰,巴尔的摩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米库尔斯基太空望远镜档案馆来获取所有处理过的数据。
到目前为止,对“百慕大三角”的解释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观点:这些失踪是由于超自然的原因造成的,联想到是否是外星人的飞碟在作怪。
第二类观点:这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地磁异常(磁场引发)、洋底空洞,甚至还有人提出泡沫说、晴空湍流说、水桥说、黑洞说等等看法,用一些奇异自然现象来解释百慕大三角。[16]
漩涡说
有些科学家认为,船舶通过百慕大三角海区时之所以会突然失踪,这可能是由于这个海区存在着某种威力无比的神奇的漩涡。
百慕大三角海区正是令人惊异而又著名的马尾藻海的所在,在水动力上,马尾藻海是热能聚存的场所。这个海周围的海流复杂,它的边界不是陆地,而是由大西洋的几个洋流(墨西哥湾流、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结合的逆时针环流构成。美国有一位研究漩涡的学者认为,漩涡旋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系,北半球的漩涡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墨西哥湾暖流经佛罗里达海峡,在百慕大三角海区汇合了几股流向不同的小股海流,形成巨大海流,对船舶航行是一种极不利因素。据说,25米的大海浪就能把大型的船舶折为两截,能吞噬猝不及防的船只。但是,一些国家的气象学家却反驳:“不会发生那样像妖魔似的大海浪,更不可能把一艘成千吨甚至几万吨的大船打到海底而不遗任何痕迹。除非是某种神秘而强有力的东西把它们拖到海底。”
有些学者认为,百慕大三角海区可能存在着两股或更多股反向奔流的水流,形成了界面水质密度不同的现象,这就是所谓“内在波涛”,在潮汐返流的过程中,使海水产生了漩涡震流,表现为一种大尺度垂直挠动的涡漩。
有些学者认为,在从波多黎各吹来的强大北风和海洋深处汹涌波涛的作用下,有时可能发生高达数千米的“内在瀑布”和逐渐下降的巨大水流,这种“内在瀑布”在海面上几乎是不现形迹的,因此,人们从海洋的外表无法看到这种“内在瀑布”。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质量巨大的液体在下降时会达到极高的速度,有时旋转速度可达到0.5米/秒,这样就会形成直径150~200千米、深500米的巨大漩涡。这种漩涡足可以使巨型船舰葬身海底。其次,大安的列斯群岛常遭可怕的飓风袭击,这些飓风就是从百慕大三角海区方向袭来的。飓风掀起巨浪,常会形成十多米高的水墙,这里有时还可遇到海龙卷,甚至能把海水吸到几百米或几千米的高空。如果航行于百慕大三角区的船舰和飞机,遇上这些可怕的奇异现象,那就逃脱不了粉身碎骨的命运。
据1984年5月6日《澳门日报》发表的文章报道,国外有一位研究漩涡的学者认为,一个中尺度的漩涡,等于是一个凹面镜,太阳光照射在漩涡(凹面镜)中,聚光焦点就能产生很高的温度。他做了一次试验,把一种强光以60°~75°的入射角,入射到模拟的漩涡中,结果使这个漩涡(它如同一个凹面镜)的聚光焦点能点燃一张薄纸片。他根据这次试验的结果,从而断言:百慕大三角海区有许许多多的巨大漩涡,就是许许多多的巨大“凹面镜”。太阳光的入射角在60°~75°。时,照射在一个直径1千米的漩涡中,则聚光焦点的直径就有一米左右,温度可达几万度。这么高的温度足可以使飞机、船舰顷刻间熔化或爆炸。漩涡的直径越大,其聚光焦点的温度也就越高。夜晚,没有太阳光,漩涡虽然无法聚光,但由于巨大漩涡的旋转速度极快,必然引起电磁场扰动,进而引起磁罗盘和其他的航海仪表失常,使飞机、船舰失控而葬身海底。
1992年,由美国、前苏联和法国科学家组成的调查《百慕大神秘三角》之谜的小组,利用在太空运行的人造卫星进行侦察。根据激光扫描的照片发现,在这个三角地区有一个威力无穷的巨型湍流漩涡。领导这个调查小组的首席科学家阿科尔博士表示,这个巨型漩涡出现时只不过3秒钟,但其威力无穷。它的吸引力之强,比地球上任何飓风、大地震或火山爆发的威力都强得多,与月球影响地球潮汐的万有引力相比也毫不逊色,它可以影响月球上的天气。这个巨大的漩涡出现时,飘忽不定,难以测摸,要在大西洋寻找到它,如同大海捞针。当突如其来的巨大漩涡出现时,所向披靡,海上的舰船,九霄云空的飞机,都将被卷入海底,造成机、船失踪。这一发现,为漩涡说提供了现实依据。[17] [18-19]
海穴说
有些学者认为,远古时代,在大陆漂移过程中,经历过千百万年之久,百慕大三角区的海底地壳上形成了一些陷坑或空穴,到近代,此处地壳运动仍然频繁,大安的列斯群岛常发生地震。当发生地震时,这种空穴的顶部可能会坍塌,凹下去,就像海底“张开大口”似的。海水就急剧地涌人张开的大口里。如果船舰有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就随之被吞没。因此,在海面上不会留下船舰的残片、油渍、船员尸体及其他任何痕迹,任何东西也逃脱不了被卷入海底大口深渊的厄运。
但不少学者对上述推测持怀疑态度。因为据地震站网的观测证明,百慕大三角海区的地壳没有发生过“张开大口”或足可以使海面船舰被吞没的剧烈活动。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国的科学家曾联合考察过百慕大三角海区的洋流结构,获得了许多过去科学家们不知道的新鲜资料,但并没有发现海底“张开大口”如此惊人的现象。[17]
水桥说
有些学者提出了一个独特而新奇的看法:百慕大三角海区与东太平洋圣大杜岛虽然相距很远,但两者之间却有一条海下“水桥”。这一看法始自一次偶然发现。
有一次,来自东太平洋圣大杜岛的一位友人,告诉瑞典学者斯文·阿隆森一个奇怪的消息:在圣大杜岛的沿海有时看到一些不明来历的破船残片。岛上所有的居民都感到十分惊奇:当地海域并没有发生沉船事件,为什么会突然从海水里涌出这些破船残片,它们究竟是从哪里来,居民都觉得神秘莫测。阿隆森对这个奇怪的消息颇重视,经他再三调查和核实,证明了圣大杜岛沿海突然浮涌上来的破船残片,正是过去在百慕大三角海区已经神秘消失的船舰遗体。阿隆森兴致勃勃地对百慕大“魔鬼三角区”之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广泛地收集了大量资料,并详细考察了百慕大群岛和圣大杜岛之间的海底地质结构和复杂的水文气象情况,从而提出了独特而新奇的见解:在百慕大三角海区与东太平洋圣大杜岛之间确实存在着一条天然的海下“水桥”,“水桥”的磁场强度极大,迥异于其邻近海面,且变幻无常,从而有时形成一股威力无比的吸引力,倘若船舰偶然遇到这种奇异的吸引力,船舰上的导航罗盘等仪器就会失灵,从而导致船舰失事沉没。海下“水桥”好像一条输油管一样,沉船沿着“水桥”从这头流到那头,即从百慕大三角海区流到东太平洋圣大杜岛海区。阿隆森把他这一独特的见解报告给了美国哈里斯堡地质研究所,该所的乔纳森·史密斯教授肯定了这一发现的重大价值和可靠性,认为阿隆森的独特见解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探究百慕大三角海区之谜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可信的途径。
阿隆森的新奇发现和独特见解,轰动了全世界,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广泛注意和议论。为了证明百慕大三角海区与东太平洋圣大杜岛海区之间确实存在着一条漫长的海下“水桥”,阿隆森进行了试验。他先是精确地测定了地球的磁场,然后再在一个小型水池里进行水流跟踪磁场的试验。1980年1月,他用一部电子计算机和5万公升鲜红的水,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地质学家表演了他的试验。联合国的一位官员认为,阿隆森的试验对于进一步深入探索百慕大三角海区之谜,很有参考和启迪作用,因为阿隆森的试验首次证明了:在百慕大三角海区神秘消失了的船舰残骸,很可能是沿着海下“水桥”,穿过美洲大陆,来到东南太平洋的洋底,又在圣大杜岛海面浮现出来。
许多学者对阿隆森的新奇发现和独特见解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甚至认为上述种种假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神话”。他们反问道:真的存在有一条能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能穿过美洲大陆的海下“水桥”吗,海下“水桥”真有如此神奇的威力吗,这是目前无法证实的大谜,只能是一种假说或猜测而已。[17]
次声说
有些科学家认为,百慕大“魔鬼三角区”的“魔鬼”是一种强烈的次声波,它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这是造成飞机和轮船毁灭、乘员死亡的主要原因。
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地球物理学家B.B.舒列金就发现了由海浪产生的次声波。后来许多科学家还发现:火山爆发、地震、激光、打雷、飞机飞行、风暴等等,也都能产生次声波。在酝酿着暴风雨的地区,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会发出次声波震荡。这种震荡是在空气流受到浪峰的拍击时产生的,它们在空气中以高达330米/秒的速度传播,而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则更快,达到1650米/秒。次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一种声音,但它们的破坏力却大得令人惊奇。当次声波的振荡频率为6赫左右时,能使人产生疲劳感,随后又从焦躁不安发展为本能的恐惧。当频率为7赫时,能使心脏和神经系统陷入瘫痪状态。强烈的次声波能使人由痛苦到死亡,能使船体破裂、飞机解体。
1970年,一架美国飞机飞越百慕大三角区,竞从荧光屏上消失了10分钟,飞机着陆后,所有机上钟表都比地面上慢了10分钟。1977年2月,一位探险家和他的四个伙伴,乘一架水上飞机进入百慕大三角区探险,在那里逗留了数天,有一天晚上,吃晚饭时,他们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他们吃饭使用的叉子突然弯曲了,同时水上飞机上的十几把钥匙都变了形,甚至罗盘上的指针也偏离了40°。有些学者猜测: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奇怪现象,可能是由于遇到了一种弱的或中等的次声波振荡。
有些学者不同意上述看法。他们认为,只有高强次声波对动物和人体的器官才能发生影响,但那是在密闭的腔体中进行的试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在自然界中很难产生高强次声波。也有科学家设想制造次声波武器,但只不过是设想,不应把想象当作现实。[17]
黑洞说
黑洞之说,即一些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天体曾坠落在百慕大海区,它们已经变成体积极小但密度极大的物体,任何物质包括光线,只要在它旁边都会被吸进去。但它却不释放任何物质,所以人们无法发现它。它犹如一个黑洞,船和飞机受其影响,来不及求救就被吸入海中。这个观点是由美国学者韦勒提出的。他认为在百慕大海区有一颗1500年前坠落的陨星,这颗高密度的陨星使百慕大地区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洞,船只和飞机一旦靠近,就被吸人其中,再也摆脱不了。而且离百慕大不远的墨西哥半岛上的伯利兹也曾经飞落过一颗陨石。这颗陨石摧毁了地球上的万物生灵,其尘埃在地球上空弥漫十年之久。百慕大是否也受到了它的影响,人们不得而知。
那些在百慕大地区消失得不留痕迹的船只、飞机,的确很像黑洞现象引起的结果,但是黑洞却难以解释为什么只有飞机和船只在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20-21]
可燃冰说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甲烷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遇火即可燃烧。
英国地质学家,利兹大学的克雷奈尔教授提出了新观点,他认为:造成百慕大海域经常出现沉船或坠机事件的元凶是海底可燃冰产生的巨大沼气泡。当海底发生猛烈的地震活动时,被埋在地下的块状可燃冰晶体被翻了出来,由于可燃冰的主要成份是甲烷,会因外界压力减轻迅速汽化。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使海水密度降低,失去原来所具有的浮力。恰逢此时经过这里的船只,就会像石头一样沉入海底。如果此时正好有飞机经过,当甲烷气体遇到灼热的飞机发动机,会立即燃烧爆炸。
美国一个实验室曾做了一个模拟实验:从一个小泳池底部向上吹大量空气,形成的气泡充满水池,让一位水性很好的游泳运动员跳入水池,这时他的身体会像秤砣一样直向下沉,因为充满空气的水已失去浮力。这就说明了为什么许多轮船在百慕大三角区会突然沉入海底而消失。
到目前为止,这种推测算是最有说服力的科学说法,而且科学家还在百慕大海域找到了可燃冰的样品。[22-23]
高压油气说
这种说法是加拿大的唐纳德·戴维森提出来的。他认为,百慕大海区的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由于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这一海区的天然气被大量释放出来,使得这里的空气含氧量大大减少,从而让飞机的发动机因缺氧而熄灭。而从机尾排气管排出的灼热废气,又引燃了这一海区不断喷涌出来的天然气,从而将坠落的飞机焚烧得一干二净。[21]
晴空湍流说
在万里晴空中,有时也会像平静的海面下藏有汹涌的暗流一样,偶尔会出现强烈的扰动气流,使飞机产生剧烈颠簸,航空气象专家称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气流为晴空湍流。它被称为飞机的“隐形杀手”。航行的飞机碰上它便会发生剧烈颠簸,有时它还会产生次声,将飞机撕得粉碎。有人认为,百慕大地区的飞机失踪之谜,便是因为晴空湍流。[21]
天然激光说
有些科学家提出了天然激光的假说。他们认为,太阳、大气层的上层、空气流、海洋面会自行构成激光发生器的全部元件。太阳是波的发生源,大气层的上层及平静的海洋面是光波的发射器,移动着的空气流是特殊的活性介质。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有时它们会自行形成一股极强烈的天然激光。如果飞机和船舰偶然遇到这股天然激光,就会立即就地气化,化为乌有,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因此,遇难的飞机船只的任何油渍、碎片或乘员尸体也就根本找不到,消失得无影无踪。但这只是少数科学家的一种假说和猜测,还缺乏确凿有力的证据。[17]
地磁异常说
有些科学家认为,百慕大之所以会发生飞机和船舶失踪事件,这与该区的地磁异常有关。而地磁之所以异常,这又与太阳—月亮的作用有关。一般而言,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综合作用所产生的动力,在6月和12月达到最大值,而在3月和11月则下降到最小值;月球在环绕地球的椭圆形空间轨道上运动时所产生的潮汐形成力,通常在农历的月初和月中(新月和满月)期间最为明显。一位物理、数学博士研究了百慕大三角区船舶和飞机失踪事件的统计情况,发现了一种奇特的规律,他查定了出事期间太阳和月亮的坐标位置,发现出事的时间是同新月和满月(即农历的月初和月中)以及进动力达到最大值的时期(即6月和12月)是一致的。根据这些奇特的现象,他提出了一个假说:在百慕大三角区(地球上其他的三角区也同样),月亮—太阳引力的高潮引起了三角区地壳深处离子化岩浆,其必然的结果是使三角区出现地磁异常,形成一个强大而奇异的磁场,干扰飞机和船只的正常航行,使各种仪器失灵,致令飞机和船只失事,湍急的水流会把失事的飞机和船只带到不知所向的地方。[17]
天外来客说
美国天文学家M.K.杰塞浦以及西方的一些人认为,百慕大三角区一些飞机和船舶神秘失踪,可能都是“天外来客”——“宇宙人”乘坐的“飞碟”造成。他们认为,百慕大三角区是“天外来客”经常活动的海区,他们任意掠夺人、飞机和船舶。例如,1965年6月5日,一架大型双引擎军用飞机——“飞行车箱C-119”号,机上共有10名机组人员,在飞越百慕大三角区时,突然失踪了。西方有些人猜测,可能是被“天外来客”的“飞碟”掠走了。因为这架飞机失踪时,美国宇宙飞船“双子座-4”正飞越百慕大三角海区上空,宇航员麦克奇维特发现了一只触手外露的类似“飞碟”的不明飞行物,在离宇宙飞船仅10~20海里处飞行,他立即用摄影机把那一不明飞行物拍摄下来。据他的回忆和描述,那一不明飞行物好像是圆柱形的,四周似有外露的“触手”,但这种“触手”也可能仅仅是影子而已,从照片上看,在黑色的背景上是一个很大的白色斑点。宇航员这些模棱两可的说法使“C-119”号飞机失踪事件更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后来他在一封回信中写道:“……在宇宙飞船飞行中,我确实看到了某些人称之为飞碟的物体,但这并不是说那就是来自其他星球的飞船,我在飞行期间看到的物体,不论我本人,还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了解和确认它究竟是什么。”
有些人对上述说法持异议,他们把宇航员所发现的不明飞行物,解释为当时正在轨道上正常飞行的“飞马-2”人造卫星,因为该人造卫星有一根长96英尺、类似于触手的天线。但后来经过详细的计算才证实:当“C-119”号飞机失踪时,“飞马-2”人造卫星却在距离百慕大三角区上空千多里之遥的太空中遨游,因此,宇航员所发现的那一不明飞行物,根本不可能是“飞马-2”人造卫星。
有些人认为,虽然不是“飞马-2”人造卫星,也可能是其他金属碎片,因为那时围绕地球在不停地运转的人造天体已有1400个之多,所以很难断定是“天外来客”的“飞碟”。那不明飞行物究竟是什么,至今仍是疑谜。[17]
时空飞越说
这种说法是富于幻想的,然而也有事实:1968年,美国航空公司的一架大型客机。穿越百慕大三角区时,在地面雷达荧光屏上突然消失了10分钟。如何来解释这种现象呢,有人认为由于发了时空跳跃,在这段时间里,飞机已经离开了人们的时光。对于机上乘员来说,这一切是在他们不知不觉之中进行的:飞机上的钟表比地面上的慢若干时间,也正是说明,飞机在这段时间里是处于不存在状态之中。这一根据是:时间不是以人们一般认为恒久不变的速度,而是以不同的速度在流逝的。要是空间中某一点上时间的速度,不同于它一般的速度,那么陷入时间陷阱里的轮船或飞机,就会暂时或永久地离开我们这个世界。这时轮船或飞机连同其中的乘客,都会经历将来或过去。《百慕大三角》一书的作者查尔斯·别尔里奇就持这种见解,他写道:“一位失踪了的驾驶员的母亲有时会有这样的感觉,似乎她的儿子还在空间的某处活着哩。”不难看出,这种解释更近乎离奇的幻想小说。[17]
异常重力说
美国宇航员有一次在飞越百慕大三角区上空时,拍摄了分辨率极高的海平面照片。后经分析发现,波多黎各海沟上方的海平面,要比其他海域凹陷25米。这种异常状况,照理会形成强大的海洋回转流,事实上却没有。事后一些科学家对波多黎各海沟作了探测。发现它深达9215米,故不会产生回转流。这处海沟之所以特别深,据这些科学家考证,是由于沟下地壳内聚集着许多非同寻常的超重物质。这些物质产生出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即异常重力,把海沟拉得紧紧的,同时又使海沟上方的海水向下陷落。科学家们由此推测,当轮船一旦进入突然低下25米的海面时,又受到异常重力场的作用,就会出现种种难以想象的复杂局面,造成不堪设想的恶果。[17]
超自然力量说
由于种种科学假说都不能令人信服,于是有人提出在百慕大三角区存在着超自然的力量,认为“三角区”的海底是发射火箭和飞碟的根据地,也是接待来自其他假想星球的宇宙飞船的最理想地点。据说,在地球的史前阶段,很可能有来自其他星球的宇航人,发现了百慕大三角区这个地理特点,就在这里的海底安装了强大的能源点和信号系统。设想这种装置至今仍在运转,向宇宙空间按时发出信号,指引外星球的宇航员更安全地靠近地球。而当这些水下装置定时运转时,它发出的强大光信号不仅会直接而严重地影响导航仪器或人的器官,而且会把这时出现在三角区的船只和飞机击毁。近现代以来,世界上关于飞碟的报告不断增多,而在佛罗里达—巴哈马群岛地区发现得最多,于是有人推测在三角海区船舶和飞机的失踪都是飞碟所为,并且似乎有确凿的证据。1963年,美国海军在波多黎各东南部的海面下发现了一个“怪物”,于是就派了军舰追踪,一直追了四天,也没追上,它有时钻到8000米深的海底,人们发现它有一个螺旋桨。此外,西班牙沿岸采海绵的工人曾在海底看到过一种很大的、圆顶透明的怪东西。这些现象使人怀疑三角区可能是一个海底发射场,飞碟就是从这个海底基地发射的。可以想见,这一推测幻想的成分更大。[17]
甲烷爆炸说
自挪威北极圈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百慕大三角附近的巴伦支海海底发现了多个巨大的坑穴,这些坑穴的宽度约805米、深度约为46米,是由临近海岸的甲烷累积爆炸形成。他们认为,甲烷爆炸可能对在巴伦支海航行的船只构成威胁。有专家指出,巴伦支海底因甲烷爆炸而形成的坑洞,也有助解释百慕大三角船只和飞机失踪之谜。据科学家介绍,该海域的海底深处存在丰富的天然气储备,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慢慢泄漏,积年累日之下甲烷堆积在海底形成空洞,这些充满甲烷的空洞最终发生爆炸。研究人员表示,海底爆炸可能给爆炸时正好在海面上航行的船只造成危险,从而解释了百慕大三角地区船只失踪的真正原因所在[24] 。
以上种种说法,每一种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们都只能解释某种现象,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还有待研究的进一步
NASA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缩写,在中国大陆又被译作“美国宇航局”,标新立异的人又译作“美国航宇局”“美国国家航宇局”……港澳台同胞又常译作“美国太空总署”或“美国航太总署”。
NASA介绍
[编辑本段]
NASA全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用航天机构。1958年10月1日NASA正式成立。总部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视野是 “改善这里的生命,把生命延伸到那里,在更远处找到别的生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目标是“理解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宇宙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的领头羊。当时所有国防部之下非军事火箭及太空计划在总统行政命令下一起归入NASA,包括正在进行的先锋计划和探险者计划,以及美国全部科学卫星计划。原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的3个实验室:兰利研究实验室、刘易斯研究实验室、艾姆斯研究实验室编入NASA,更名为兰利研究中心、刘易斯研究中心、艾姆斯研究中心。爱德华空军基地的飞行试验室改名为飞行研究中心,海军研究实验室有关先锋计划的部分划归NASA,在马里兰州组建了戈达德航天飞行研究中心。1960年6月接管冯·布劳恩领导的陆军弹道导弹局,在亨茨维尔组建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负责大型运载火箭的研究计划。尔后NASA还相继调整、组建了肯尼迪航天中心、约翰逊航天中心、太空飞行器中心。今天,NASA已成为世界上所有航天和人类太空探险的先锋。
研究课题
[编辑本段]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美国组建了国家航空航天局,对发展美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起了重大作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课题内容广泛,以航天为主。在航空方面的研究课题主要有超声速技术 、飞机节能技术等 ;在航天方面主要配合几个大型工程,如阿波罗工程、天空实验室、航天飞机等开展研究。它通过科研课题、合同、计划等形式与国防部、高等院校、工业企业的研究机构保持密切的关系。它下辖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有十几个,如戈达德航天中心、肯尼迪航天中心、喷气推进实验室等。但科研工作80%以上委托局外各单位进行处理。研究成果以NASA出版物形式发表。出版物有《技术报告》、《技术札记》、《合同户报告》、《技术备忘录》、《技术译文》、《特殊出版物》等。
目前美国太空总署的年度预算为160亿美元,总部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太空总署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宇宙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的领头羊。
NASA从事的研究领域
[编辑本段]
NASA从事的研究领域:航空学研究及探索,包括空间科学(太阳系探索、火星探索、月球探索、宇宙结构和环境),地球学研究(地球系统学、地球学的应用),生物物理研究,航空学(航空技术),并承担一定的培训计划。
NASA的机构设置
[编辑本段]
NASA的机构设置:NASA华盛顿指挥部为最高管理机构。下设埃姆斯研究中心(NASA-ARC)、 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NASA-DFRC)、格伦研究中心(NASA-GRC)、戈达德空间研究所(NASA-GISS)、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NASA-GSFC)、独立认证与鉴定研究所(NASA-IVVF)、喷气推进实验室(NASA-JPL)、肯尼迪航天中心(NASA-KSC)、兰利研究中心(NASA-LRC)、马歇尔航空飞行中心(NASA-MSFC)、斯坦尼斯航天中心(NASA-SSC)、沃罗普飞行研究所(NASA-WFF)和白沙试验研究所(NASA-WST F)。
NASA航天计划
[编辑本段]
花样繁多的卫星计划
水星计划
双子座计划
阿波罗计划
天空实验室
航天飞机
国际空间站 (与俄罗斯、加拿大、欧洲、Rosaviakosmos以及日本宇宙开发局合作)
星座计划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