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夜女神用什么耳机线

星夜女神用什么耳机线,第1张

拉赫曼尼平衡升级耳机线。

Stella正是以星夜作为设计概念,并且耳塞的外观被赋予女神般美感,在中文命名上有着星夜女神的称号。

Stella从外包装到产品都具有拉赫曼尼独特的设计,同时外形构造很有技术含量。

对于 Light Harmonic 这个由 Larry Ho 贺元所创立的发烧音响品牌,不少人第一印象应该是那款造型独特的发烧级 DAC " Davinci DAC ",然而 Ligh Harmonic 横空出世推出一款中高单价的入耳式耳机 Stella ,以梵谷名画 Starry Night 发想,意欲创造低背景噪音、三频延伸感佳且细节丰富的高阶入耳式耳机,这次也取得这款以星夜女神为名的 Stella 的进行试听。

在去年日本秋季耳机祭,发烧音响品牌 Light Harmonic 在当时携手 ALO Audio 旗下 Campfire 展示一款名为 Asteria A1 、基于 Dorado 入耳式耳机,不过最终 Asteria A1 无疾而终,取而代之的是推出这款 Stella 的全新设计入耳式耳机,乍看下与先前 Asteria A1 似乎有些相似,不过 Stella 实质上与 Asteria A1 除了颜色以外无关,尤其是仔细看过设计与结构就会知道。

Stella 的包装是个硕大的黑纸盒,打开后由一张 NASA 太空望远镜拍摄的银河照片搭配 Stella 构成的保固卡底纸,蓝色的耳机本体、耳塞与软皮革收纳包、分别为 35mm 单端与 25mm 四极平衡的两组线材就躺在纸盒内,Stella 的蓝色也是 Larry Ho 与团队精挑细选的蓝色,这是与某款德系高级房车的蓝色相同的深色金属蓝,也呼应 Stella 星夜女神的星空形象,

双方合作的 Asteria A1 最终破局的原因有相当复杂的原因,不过 Stella 的出现是原本就在 Light Harmonic 的规画之中,甚至早于与 Campfire 接触之前,而结构设计虽为绕耳方式与圈铁混合结构,但在设计理念是截然不同的,独特的外型更是 Stella 的精华之一。

Stella 外观有着独特的六角型,这并非只是为了造型设计,而是由于专利的 HBCC 腔体结构设计使然, HBCC 以自然界最具弹性与稳定的六角型结构,搭配美国加州生产的铝铜镁混合材料进行 CNC 加工的腔体,使动圈单体在其中自然的反射,较传统圆形可大幅减少多余的腔体共振,号称可使动圈单体的声音更自然细腻。

此外,为了使动圈与平衡电枢两种特性不同的单体可自然融合, Light Harmonic 选择采用厚度 35um 的 9mm 铍振膜动圈单体,结合双平衡电枢构成,搭配 Light Harmonic 所开发的两项关键技术:零相位误差分频器, ESSD 半透双音腔技术,再辅以铜合金金属阻尼的 CAAD 前音嘴(也就是闪亮亮的导管)。

分频技术对于多单体耳机而言一直是相当大的学问,因为入耳式耳机不像扬声器有那么大的空间可配置,如何做出合理的分频线路是影响声音的关键,尤其调性截然不同的圈铁混合耳机更容易因为分频产生不同声音之间的不协调感, Light Harmonic 借由美国 Vishay MMCU 高精密电阻、日本精密电容料件等,构成超低相位误差构成分频线路。

此外不同于常见的圈铁混合耳机通常将平衡电枢与动圈单体使用独立的声音导管, Stella 借由专利的 ESDD 半混合双腔体扩散结构,将平衡电枢与动圈所发出的声音自然的融合,同时搭配其特殊的分频方式,让 Stella 的声音不会有传统圈铁混合耳机的不协调感;同时再借由具备 CAAD 铜合金技术的导管消弭平衡电枢高频的特定频率穿刺感,使声音协调而自然。

由于笔者的播放机为 Sony 系统,故此次在 44mm 平衡方面使用的是一条基于 Oyaide 102SSC 线体的手工线,仅单端部分搭配 Stella 的原厂线材; Stella 的原厂线材为古河电公的无氧铜线体,在端子与分线器有着与 Stella 颜色与 HBCC 技术的蓝色六角形处理。端子部分虽为 MMCX ,不过采用订制组件,较一般端子连接后的摩擦力更强、更不易转动。

另外要注意的是, Stella 虽然附属了一套海绵与一套矽胶耳塞,并以红、灰区分左右,不过由于 Stella 为了 ESDD 与 CAAD 技术,使用较一般入耳式耳机更大的导管口径,当前还未有更合适的矽胶耳塞,根据原厂的说法,此次搭配的矽胶耳塞原为 SpinFit 为运动耳机开发,前端开口较小,并非 Light Harmonic 所要呈现的声音样貌,建议搭配海绵耳塞使用。

Stella 的佩带是标准的绕耳式设计,但因为导管比起一般常规入耳式耳机更大,故若耳孔较小的使用者可能不太容易配戴,若是在使用一般入耳式耳机连搭配 S 号耳塞都略为吃力,建议先询问是否有能试配戴的地方;其次是线材端子的角度略为特殊,初次配戴需要多尝试几次,端子约呈现斜上 45 度角时就不会有干涉感。

搭配原厂标配的古河 OFC 单端线聆听时,整体声音较为温润、饱满,人声位置略退,整体的声音不会有咄咄逼人的感觉,低频的包围感相当好,丰沛而不至于压迫,高频表现略被低频盖过,但仍可感受不错的延伸感,不过最重要的是 Stella 的圈与铁几乎听不出干涉感,圈与铁的声音自然的融合是 Stella 的重点特性。

改换基于 Oyaide 102SSC 的 4 芯平衡线,可感受线材特性对 Stella 相当明显,中频的温润感变成较为直白的声音,也不若原本带有些许的丰厚,成为较为中性的特质,而低频风格则也因此变得更强烈,变成略带攻击性的声音,不过高频则因此变的更凸显,音场也变的辽阔,但由于 ZX300 单端与平衡并未共用架构,不能保证单纯是线材影响或平衡线路的影响。

不过不得不称赞 Stella 的高工作效率与抗底噪能力,过往这两种特质会有一定程度的拉锯,灵敏度高、容易驱动的耳机往往很容易被底噪干扰,而不易反映底噪的耳机则不容易被随身设备驱动,至少使用手机或是 ZX300 的单端部分,都能轻易的达到合宜的聆听音量, ZX300 的单端输出大约在 20 附近, Stella 的音量就相当大。

但隔音性会是笔者较诟病 Stella 的地方,即便已经使用海绵耳塞, Stella 在笔者的工作环境中仍容易被附近同事的聊天声干扰,大概只有 Sony MDR-EX1000 搭配原厂耳塞左右的隔音效果,对于聆听环境较吵杂的使用者会有些尴尬。

另外,虽然原厂配线表现不恶,不过对想一探耳机本身潜力的玩家,亦可多方搭配不同的线材尝试变化与解放细节表现,原厂线偏向温润的特性会使低频量感偏多、高频表达力不佳,细节表达力也容易被较厚底的声音给盖过,但毕竟这是原本的调音风格,亦可将原厂线的声音走向做为基准找寻细节资讯更丰富的线材。

Stella 的整体表现确实是达到近期旗舰入耳耳机应有的水准,不过定价部分还是偏高单价的精品取向,以中国开出的价格约台币 4 万 5 左右,但一方面也是由于 Stella 定位在 Light Harmonic 的发烧品牌,加上配件与包装也质感十足,可理解这样开价的原因。

不过原本音响类产品就无法量化,笔者也是有听过单价超出 Stella 不少、但声音表现甚至不及 Westone UM50 的耳机,然而因为调音特性还是有许多死忠支持者,毕竟高单价耳机或是音响原本就无法以理性看待,一切还是端看消费者是否愿意为了 Stella 的声音付出如此的代价。

根据 Light Harmonic 的说法, Stella 只是它们耳机计画中的开端,对于 Larry Ho 而言 Stella 还未达到他心中的极致,在未来产品部份将出现比 Stella 更全面的超旗舰级入耳式耳机,此外也会有新款的随身型 DAC 产品诞生,以世代来说会是 Geek Out 的第三代产品,但由于品牌重整计画,会有全新的名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2229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