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C Dmagic 3D标准版怎么样呢?

QDC Dmagic 3D标准版怎么样呢?,第1张

最近听大耳多,切换到随身耳塞模式很不习惯。QDC几乎全系都听过,但都只属于1-2耳朵的程度,几个印象大概是:做工非常“国际大厂”、设计非常“私模定制”、调音非常“娄氏铁味”。这次的魔圈算是到手听得最仔细的一次,因此还是留一篇作印记。
以前觉得对小耳塞定性异常简单,1-2耳朵足矣,现在发现越是小耳塞,给它定声音越要仔细——越“小”的声音,越有“精细”的区别,反过来说,听得越细、发现的差异点越多越大。经过150h的煲机+各种对比听,终于对它的声音比较熟悉了。当然,现在写任何器材都不会去看别家的文字了,只从自己的感知角度去描述,是一种“自私”,也是一种“负责”。
参考的耳塞是12999的索尼IER-Z1R和7880的Oriolus白鹂,前端是乐彼P6。

QDC越来越懂发烧市场,从外观即可看出:一体化的实木面板壳工艺依然是国产顶端水准、8芯铜银混编线材+DM 3合1插头也是国产主流高端耳塞的标配。外观做工上没啥可挑的,只是个人并不太习惯这种“过于专业”的类私模设计。和之前玩fitear的感受一样,哪怕是基于大量的耳印数据库采集以及人体工学优化,但还是无法解决人耳左右耳道不对称的生理差异问题。本人左耳耳道略小于右耳,戴魔圈左边正好,右边不牢,调整较麻烦,只能两者同时稍稍拔出一些,以保证气密性的对称和低频相对均不漏音。相比之下老人家的浅入耳、“非人体工学设计”的公模更好戴些,隔音效果并未差太多。

魔圈用了多单元,不过不再是动铁,而是一枚10mm的复合动圈单元加一枚8mm的高频动圈单元,其中的复合单元分别用了石墨烯振膜和镀钛同轴振膜。三单元动圈印象里只有JVC FXT100和UM 3DD。既然是多单元,那么思路基本不会变——先各司其职,负责某频段的高素质表现,再和谐共鸣,把分频衔接问题尽可能做顺畅——这次外面板不做小开关变成了“小窗户”的秘密也在这里,所谓的“壳体外调音”。

之前接触过的QDC都有明显的“娄氏铁味”:中频发干、结像幼细,低频偏硬、高频发刺,过于注重呈现细节但忽视了整体乐感,所以并不太感冒。其实魔圈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这一问题——三单元的动圈居然能有“铁味”。从解析力看,魔圈表现对得起价格,一耳朵即是中高端耳塞的信息量。之所以会有“动铁感”,主要还是结像的细碎感,这点只要对比Oriolus的圈铁即可全然听明白。拿白鹂来说,其人声的水润度其实是不如黑黄鹂LTD的,可对比魔圈依然显得润泽,毛刺打磨得很干净,换成魔圈就有扎耳朵的一些小碎片出现,这种尖刺感可能会让不少人觉得解析力够强、高频够亮,而我只能说魔圈的高频细节是足够多的,但密度和延伸感还有提升之处,这里拿Z1R来说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1273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1
下一篇2023-09-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