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什么又叫唐明皇 唐玄宗为什么又叫唐明皇皇后

唐玄宗为什么又叫唐明皇 唐玄宗为什么又叫唐明皇皇后,第1张

唐玄宗李隆基,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是对于他的事迹,更广为流传的还是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似乎一提起李隆基,必定会出现杨玉环。但是李隆基身为皇帝,自然不可能只有儿女情长,他更重要的是家国天下。后人们称呼李隆基的时候,除了唐玄宗,还有另一个称呼叫做唐明皇,但是纵观唐朝时期的皇帝们,似乎只有他一个人还有两个称谓,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对帝王的称谓,唐朝是一个分水岭。唐朝以前的帝王,通常称其谥号,即某某帝,如汉武帝、魏文帝、隋炀帝等等。而从唐朝开始,通常改称其庙号(明清时期,也通称年号),即某某祖、某某宗,如唐高祖、唐太宗、唐昭宗等等。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自唐朝起,帝王的谥号开始变长,唐朝以前帝王的谥号通常只有一两个字。而到了唐朝,开始“加谥”,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初谥为“文”,按过去对帝王的通行称谓,应该称其唐文帝。不过李世民的子孙,认为单独一个“文”并不足以彰显李世民的功德,于是又给李世民“加谥”,最终将其谥号定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也就是说得称呼李世民为“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如此,称呼起来着实不便。

其二,自唐朝起,每位帝王都有了自己的庙号。而在唐朝以前,有功绩的帝王才能拥有庙号。比如,西汉有11位皇帝,算上废帝的话,有15位皇帝。最终,被确认能享有庙号资格的只有四位。而庙号只有一个字,故而,自唐朝起,对帝王的称谓,就改称其庙号了。

但是,今人对李隆基的称谓,除了唐玄宗这个通行称谓之外,还有一个别号叫唐明皇。而唐朝的其他皇帝,却没有类似於唐明皇这种别称

其实,唐明皇这种称谓,是在李隆基死后近九百年才开始流行的。满清时期,为避康熙(玄烨)的名讳,而将唐玄宗改称为唐明皇。享有同样待遇的大隋第一好汉为李元霸,李元霸的原型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早卒无子),也是为了避康熙的名讳,才楞被改成了李元霸。

李隆基的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谥号虽长,但其核心为“明”。按唐朝以前对帝王的称谓,可以简称为唐明帝。但是,一则,国号+谥号+帝,这种称谓在唐朝以后已经很少用。二则,应该受到白居易《长恨歌》的深远影响力。提起李隆基,世人就不觉地想起其与杨贵妃的故事。而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开篇即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诗中以“汉”代“唐”,汉皇即唐皇,再辅以谥号,也就自然成了唐明皇。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

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世人总说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是由于李隆基疏于政务,任用奸佞小人,杨贵妃又专横跋扈,一人得到鸡犬升天,致使朝纲无到,民怨四起,才让安禄山有机可乘,发动叛变。在我看来,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有一方面是由于运气不好造成的。试想,古往今来,多少帝王没有后工佳丽的,哪个皇帝不是既爱江山又爱美人的。现在好了,一听说哪个皇帝时代有叛乱或被灭,有些人就一口咬定说是那个皇帝沉溺后宫,不管国事造成的。从历史观来看,人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从原始到奴隶到封建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都有其必然性,谁又能说王朝被灭不是一件好事呢,从另一侧面,它推动了历史地进步。

杨玉环有本事不让皇帝寂寞,就是她丰腴诱致的音乐舞蹈。

  另外,

  一是她长得很像唐明皇死去的宠妃武惠妃。武惠妃是深得唐明皇宠信的一个女人,可惜死得比较早,唐明皇常常想念这个美丽温存的妃子,所以当唐明皇第一次见到杨贵妃时,就一下子惊呆了。杨贵妃可能不是最美的,但她是最能吸引唐明皇眼球的,这就是男人们常有的恋旧心理:失去的东西和得不到的东西,都是最好的。唐明皇之所以对杨贵妃长期兴趣不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拥有了杨贵妃的同时,他也就拥有了武惠妃。

  第二个原因连唐明皇自己都难以启齿,但却是让他莫名兴奋的:这个可爱的女人是他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妻子。乱 伦的冲动是一种古老的性变 态心理,虽然是一种禁忌,但却是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一种长久的记忆与诱惑,就像中国男人常常表现出来的: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这时的唐明皇显然是被这种**的诱惑激动着兴奋着,完全失去了理智,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小男孩,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得到自己的儿媳妇。好在大唐王朝是有* 乱的传统的:他的叔爷唐高宗李治就是娶了他曾祖父的小老婆武则天的,而他的祖母武则天、他的姨妈太平公主、他的伯母韦后又个个都是色中女魔,所以唐明皇费了一番手脚后,终于能把儿媳妇归为已有,可以说,这个妃子给他的感觉,绝对与别的妃子大大不同。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杨贵妃自身的聪明。这个丰满美丽的女人如果活在今天简直可以当男人性心理方面的专家,她对男人的性心理有着准确的了解,并自觉地用来控制着男人。皇帝对女人的爱,一大半是与性有关的,只要保存住了男人对自己身体的兴趣,就会保存住男人对自己的兴趣,所以杨贵妃在和唐明皇亲热时,坚持不点灯。她只允许唐明皇感觉自己而不让他真正地看到自己,只要灯一亮,她必然已穿好了衣服,任唐明皇怎样要求,她最多就是让唐明皇看看自己性感的内衣。这种与别的女人百依百顺相比截然不同的做法不但没有激怒唐明皇,反而极大地激起了他对杨贵妃的兴趣。唐明皇在苦求无果的情况下,甚至采用了偷窥的方法,他趁杨贵妃在华清池洗澡的时候,趴在窗户外偷看,谁知被负责外围警戒的太监发现了,太监就要通知杨贵妃,唐明皇不许,这个太监知道杨贵妃在唐明皇心中的地位,就假装为难,说如果不报告娘娘,让她知道了会怪罪。正心急火燎的唐明皇哪儿有心情和太监纠缠,马上重赏那太监打发他滚了蛋。等到再趴在窗户上时,杨贵妃已经听到动静穿好了衣服。你说这唐明皇在她面前可怜不可怜!就是偶尔闹了点别扭两人不说话了,杨贵妃也不向唐明皇求饶。说也怪,别的女人越是赔礼道歉承认错误唐明皇火越大,杨贵妃呢?越是一副不稀罕他的样子,他就越是舍不得她,最后唐明皇一个人熬不住了,只好低三下四地让高力士再把她请回来,两人更加恩爱得像是新婚。很像现在的男人,越是送上门来的女人,越怀疑是不是该要,那些不正眼看他一眼的,他倒喜欢得如醉如痴。就这样,杨贵妃套牢了唐明皇,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人,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

  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纳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737年,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死,后宫数千宫娥,无一能使玄宗满意。高力士为了讨玄宗的欢心,向玄宗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740年,玄宗幸温泉宫,使高力士至寿王宫召杨氏,令其出家,号太真,住于太真宫。745年,另立左卫中郎将韦昭训的女儿为寿王妃,玄宗册封杨氏为贵妃,“父夺子妻”,成为唐朝宫闱的一大怪闻。

  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此新乐,赐杨氏以金钗钿合,并亲自插在杨氏鬓发上。玄宗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古今宫闱秘记》卷三)复制新曲《得宝子》,足见宠幸之隆。时宫中未立新皇后,宫人皆呼杨氏为“娘子”,实居后位。郑处诲讲了一个故事,说在杨玉环晋为贵妃之后,岭南贡上一只白鹦鹉,能模仿人语,玄宗和杨贵妃十分喜欢,称它为“雪花女”,宫中左右则称它为“雪花娘”。玄宗令词臣教以诗篇,数遍之后,这只白鹦鹉就能吟颂出来,逗人喜爱。玄宗每与杨贵妃下棋,如果局面对玄宗不利,侍从的宦官怕玄宗输了棋,就叫声“雪花娘”,这只鹦鹉便飞入棋盘,张翼拍翅,“以乱其行列,或啄嫔御及诸王手,使不能争道。”(《明皇杂录》)后来这只可爱的“雪花娘”被老鹰啄死,玄宗与杨贵妃十分伤心,将它葬于御苑中,称为“鹦鹉冢”。元朝诗人杨维桢《无题效商隐体诗》云:“金埒近收青海骏,锦笼初放雪衣娘。”(《铁崖集》)就是咏及玄宗与杨贵妃的宠物白鹦鹉的。玄宗对宠物白鹦鹉尚且如此珍惜,其对杨贵妃的厚宠更不待言了。

  杨贵妃有三位姐姐,皆国色,也应召人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虢国夫人排行第三,以天生丽质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国夫人》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思,平明上马入金门。却嫌脂粉宛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杜诗详注》卷二)乃为事实之写照。

  由于杨贵妃得到重宠,她的兄弟均赠高官,甚至远房兄弟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贝者博,令杨钊计算贝者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操纵朝政。玄宗游幸华清池,以杨氏五家为扈从,每家一队,穿一色衣,五家合队,五彩缤纷。沿途掉落首饰遍地,闪闪生光,其奢侈无以复加。杨家一族,娶了两位公主,两位郡主,玄宗还亲为杨氏御撰和彻书家庙碑。

  有一次,杨贵妃恃宠骄纵,得罪了玄宗,被玄宗谴归娘家。可是,贵妃出宫后,玄宗饮食不进,高力土只得又把她召回来。750年,贵妃偷了二十五郎(分阝)的紫玉笛,独吹自娱。事发,以忤旨又被送出宫外。贵妃出宫后,剪下一绺青丝,托中使张韬光带给玄宗,玄宗大骇,又令高力士把她召回。张祜《分王小管》诗云:“金舆还幸无人见,偷把分王小管吹。”(《中晚唐诗叩弹集》卷五)就是咏此事的。杨贵妃知道玄宗没有她,便寝食不安,更为骄纵,杨家“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时人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之谣。(《杨太真外传)))李肇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唐国史补》卷上)杜牧《过华清宫》诗云:

  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关,无人知是荔枝来

  (《中晚唐诗叩弹集》卷六)

  就是咏岭南贡荔之事,后世岭南荔枝有“妃子笑”者,据说得名于此。

  天宝中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立过边功,深得玄宗宠信,令杨氏姐妹与禄山结为兄妹,杨贵妃则认禄山为干儿子。禄山以入宫谒见干娘为名,竟明目张胆地调戏起杨贵妃来。

  杨贵妃在长安庆祝最后一次生日,是755年六月一日于华清宫,玄宗令梨园置乐,于长生殿奏新曲,未有曲名,适广东南海进荔枝到,遂以《荔枝香》为曲名。同年十一月,安禄山反,玄宗仓皇入川,次年途经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军队哗变,逼玄宗诛杨国忠,赐杨贵妃自尽,时年38岁。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叙玄宗与贵妃的悲剧故事。

  杨贵妃能诗,《全唐诗》收有其《赠张云容舞》一首云: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枭枭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这是以女人写女入的舞姿,比之秋烟芙容,若隐若现;复比之岭上风云,飘忽无定,更比之柳丝拂水,婀娜轻柔,衬以罗袖动香,可谓出神入化。在诗词中反映杨贵妃的故事是很多的,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云: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中晚唐诗叩弹集》卷六)

  就是咏贵妃放事。至于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旅”名句(《李太白全集》卷五)更成为千古绝唱。贵妃死后,玄宗人蜀,“行至扶风道,……又至斜谷口,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杨太真外传》)这就是后来宋词《雨霖铃》词牌的由来。

  在戏剧中演杨贵妃的故事更多,元朝白朴撰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明朝有屠隆隆《彩毫记》传奇、吴世美《惊鸿记》传奇、无名氏《磨尘鉴》传奇,清朝有洪升《长生殿》传奇,京剧有《百花亭》、《贵妃醉酒》、《太真外传》、《马嵬坡》等,其它地方剧种也有许多演杨贵妃的故事,真是不胜枚举。尤以梅兰芳主演的京剧《贵妃醉酒》,以其独创性及卓越演技唱腔,饮誉海内外。小说则有《杨太真外传》、陈鸿《长恨歌传》、《隋唐演义》等。

  今陕西兴平县有杨贵妃墓,占地3000平方米,墓侧有李商隐、白居易、林则徐等历代诗碑。临潼骊山北麓有华清池,传为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遗迹,其中尤以“贵妃池”更为著名,传为杨贵妃专用的浴池,故又称“妃子汤”,池侧有“凉发亭”,传为贵妃浴罢凉发梳头之处。这些名胜古迹因为与古代著名美人杨贵妃有密切关系,而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李白因一次醉酒而戏弄内侍高力士,让其为自己脱靴而得罪了这个皇帝的宠儿,此后,高力士对此事总是耿耿于怀、记恨在心,于是趁机在杨贵妃面前进谗言,说李白的《清平调》是拿汉成帝妃子赵飞燕在比杨贵妃,是故意贬低娘娘,从而得罪杨贵妃,在那时得罪杨贵妃就等于得罪了皇帝,于是唐玄宗逐渐疏远了李白,而且李白的性格也不适合官场,他是桀骜不驯、有天大才气的人,他对朝廷的黑暗是瞧不起的,这样一个很狂的人,自然是不被其他同僚所接受,也不会被皇帝真正的重用。

小议唐玄宗

滚滚历史浪潮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唐天子李隆基正是千峰中的独秀之峰。从“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玄宗的佳话与陋闻,仍如长江东流,滔滔不绝。纵论纷纭,而我却认为:唐玄宗是一代明君。

玄宗英明,明在他任用贤才。玄宗统治的前期,继承唐太宗与武则天的业绩,他本人励精图治,勤政不缀,任用有才干的姚崇、宋景为相,使吏治精明。他少年时在民间身经屯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百姓疾苦,体恤民心,躬勤庶政。玄宗更明在主持变革,革除弊端,赋役宽平,刑罚清省,把唐朝封建经济和政治发展到顶点,开创了史无前例的盛世辉煌“开元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正式民间丰衣足食,四海升平的写照。若书唐太宗与武则天为唐朝的辉煌埋下伏笔,那么唐玄宗就是一位杰出的作家,用他的神笔将唐朝的灿烂绘得锦上添花,他开创的开元盛世被历史传唱得永垂不朽。

值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玄宗萌发的骄奢之心难免回代替求政之心。他对政治鞠躬尽瘁,是人所皆知的。即使他具备了伟人所具备的才干、意志及精神,但他仍是一个凡人,他仍要如凡人般食人间烟火。然风流李三郎的情史,成了家喻户晓而千古百说不厌的话题。人们都把问题追根溯源与李杨爱情间。

白居易的《长恨歌》唱得缠绵,唱得感人至深,把李杨之爱唱得万古常青。当时,武惠妃的死使玄宗一蹶不振,沉溺与巨大的悲痛中,然而杨玉环的出现使他一生变得扑朔迷离。“肌肤丰艳,貌美绝伦,善解人意,又晓音律。”这是《资治通鉴》对杨贵妃羞花之容的记载。玄宗需要她,对她的宠爱是天经地义的。自古以来有哪位君王没有风流过?人们总把唐朝的衰落追归究于他们身上,为何不去探讨杨国忠与李林甫的狼子野心?至于玄宗,他也有一定的责任,他是非不分地任用了奸臣,使豺狼当道,朝政腐败。但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呢?玄宗的过错,于他的功绩相对而言,好比白玉微瑕。

历史的浪潮起伏无常。安史之乱,马嵬坡兵变中,唐玄宗失去了杨贵妃。明眼人不会过分责难他们,反而对此有无限的感慨。因此有了千年不绝的咏叹。从另一个角度看,唐朝这段历史不正因有了李杨爱情而更具神话般的色彩,更加脍炙人口吗?若非李杨爱情,能有《长恨歌》、《马嵬坡》、《哀江头》、《华清宫三十韵》等等不朽的诗篇与灿烂的文化吗?无可厚非,唐玄宗对杨贵妃之宠,使诗坛有了一个高的飞跃,宠得英明,宠成佳话。

再回首那位在安史之乱后返回长安闲住的太上皇。人们心目中的他依然伟大,父老乡亲“往往瞻拜,呼万岁”,尊崇之情不减。由此可见,唐玄宗的一生是功大于过的,他作出的贡献,决不会被一时的过失所掩盖。历史理解这种爱憎与宽容,人们没有忘记早年大有作为的开元天子,他们将开元盛世黄金时代的怀念寄托于玄宗身上。玄宗的风流,玄宗的痴情及杨贵妃的一切,已成为形象化艺术化的大唐盛世的代名词。

再次,从历史的大体上看,“盛世”都不会天长地久。开创盛世难,守着盛世更难。因此,短暂的盛世也是永恒的,而玄宗,则功不可盖。既然盛世不长,那么战争就是一个历史的过度。安史之乱也恰恰起了过度作用,从而推进历史的前进发展。间接地说,从唐玄宗身上引起的安史之乱,也不是一无可取之处。总而言之,唐玄宗总是于有形无形中为历史作出流芳万世的功绩。

至于怎样看待唐明皇,各人有各自的观点。与其迂腐地,略见一斑地为玄宗的点点过错而斤斤计较,不如推陈出新,在记忆中保存一个完美的、英明的唐玄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1162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