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刘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朝的刘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1张

刘基人称“山中宰相”,他是著名的帮朱元璋打天下的刘伯温,也是元末明初战略家、政治家及诗人,多方面发展的大才子。与张良,诸葛亮相同的是都为谋臣,并极其有才,但相比之下刘基属于低调的一类人,淡泊名利,保持自己的节操与节气。

刘伯温虽才华盖世,胸有韬略,却不是政治家。如果他专注于学问,成就必定会不逊于任何一代宗师。但他是性情中人,决不会为逃避乱世纷争,躲起来一门心思做个人研究。而且他心地至诚,性格正直刚烈,嫉恶如仇,天下太平之后,也根本不适合混迹于官场,这一点他自己也明白。熟读历史的他也知道,伴君如伴虎,对开国功臣来说尤其如此。他早就知道,朱元璋是一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所以,当洪武三年朱元璋欲任命他为丞相时,刘伯温以不适合做官为由力辞,可惜,一入侯门深如海,已没有了退出的余地了。

刘伯温最高官做到了太史令的位置,太史令到明朝时期,职责是比较宽泛的,能掐会算,观测天象,是一个全才人物。放在今天来说,刘伯温的太史令位置就想防御现代的国家气象局局长,并且还要兼任天文台台长。但是刘伯温一生取得了无数的功劳,只有把刘伯温放在这样一个岗位上,也算是无近期才,人尽其用了。

一、刘伯温在元朝时期的任职。

刘伯温原名并不叫这个,伯温只是他的字,刘基才是他的本名,是青田县人,大概在今天的,浙江温州文成县。刘伯温是一个奇才,从小天资过人,年仅12岁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后来,随着学问的深入,在23岁那年,考中了进士。然后就去做了县丞。但是刘伯温的为官之路,并不顺畅。因为过于正直,任期仅仅5年,就辞官归乡了。之后,被元政府召回,但是当了一年的御史之后,他又辞职了。

二、刘伯温跟随朱元璋,立下大功。

朱元璋举起反抗大旗的时候,看重了刘伯温,于是便请来了刘伯温作为自己的谋士。刘伯温自此算是遇到了生命中的伯乐。刘伯温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针,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伯温作为谋臣,后来又官至太史令。

三、太史令的工作范围。

明朝之前的太史令,可能就是简单的文职工作,但是到了明朝朱元璋这里,似乎变的复杂起来。刘伯温并不是指挥演算历法,而且还会夜观天象,请求朱元璋下罪己诏。在大旱的年间,刘伯温会建议朱元璋大赦天下;除此之外,还会请求朱元璋处理冤案,引导朱元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正是因为刘伯温的这些功劳,朱元璋建立大明,才会获得那么好的群众基础。

刘基少时敏而多才,“学贯天人,资兼文武”。 补充:其师郑复初曾言于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的家族基因影响和塑造了刘基的性格,“其气刚正”可谓对其至为允当之评断。元统元年(1333),二十三岁的刘基一举考中进士,不久正式踏入仕途。徐一夔在《郁离子序》中简要概括了刘基在这一时期的经历:年二十,已登进士第,有志于尊主庇民。当是时,其君不以天下繁念虑,官不择人,例以常格处之,噤不能有为。已而南北绎骚,公慨然有澄清之志。藩阃方务治兵,辟公参赞,而公锐欲以功业自见,累建大议,皆匡时之长策。而当国者乐因循而悦苟且,抑而不行。公遂弃官去,屏居青田山中,发愤著书。在仕元生涯中,为官“有廉直声”“有志于尊主庇民”的刘基成了官场的另类,虽“慨然有澄清之志”,却因“当国者乐因循而悦苟且,抑而不行”。数度起落之后,刘基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统治阶层有了清醒认识,最终对元朝政府失去了期待和信心,归隐家乡埋头著书,其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便完成于这一时期。功业未遂、壮志难酬,亲身经历国家逐渐没落、分崩离析,“雄迈有奇气”的刘基难免愤懑不已,其文笔之锐利辛辣,批评之透彻犀利自然可想而知:《千里马》讽刺了统治阶层对于人才的地域歧视;《有狸取鸡》则充分暴露了当时追名逐利、“至死弗肯舍”的社会风气;《狙公》一则更是充分揭露了“以术使民而无道揆”统治者的贪婪嘴脸。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刘伯温故居的地理位置在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明史·刘基传》记载:

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

刘基晚年告老还乡居住的地方就是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的住宅,1375年4月16日他在这里逝世,真称得上所谓生于斯长于斯殁于斯。

广义上的“刘基故里”,一般包括武阳村的刘基故居(他生于此,死于此),武阳村外夏山山麓的诚意伯墓(据说是他本人亲自选定的风水宝地),以及南田镇外的诚意伯庙。刘基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死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故居在他出生前就已存在,墓地建于他去世当年,因后人敬仰刘且畏惧其所谓堪舆奇门之术,所以很少遭到骚扰,保存完好,诚意伯庙则是明天顺八年(1453年)始建,我去看过两次,挺热闹的,就是似乎有点热闹过头了。

传说中刘基看中的风水宝地是谈洋,位于闽浙交界处,但实际上那里是盗贼巢穴,刘基是土著深知利害,让长子上书建议设立巡检司驻防,长子不谙熟官场规矩,未通过胡惟庸主管的中书省直接上书,惹恼胡惟庸,进馋说刘基看中谈洋想占为墓地,导致朱元璋一度夺了刘基俸禄。

刘基一生三娶,原配富氏是母族亲戚,在刘基被朱元璋聘请前去世,续弦陈氏,第三妻章氏。刘基于宋小明王龙凤六年(1360年)被朱元璋礼聘去南京,陈氏重病未同行,刘基身体欠佳无人照顾,朱赐章氏为刘基妾,后陈氏去世,章氏被扶正为第三妻,刘基去世后的安葬事宜,都是章氏主持操办的。

刘基长子刘琏,次子刘璟都是陈氏所生(富氏无子女,章氏生两个女儿),长子性格耿直,洪武十年(1377年)因和胡惟庸党发生奋争,坠井离奇死去,次子性格更耿直,在明成祖靖难之役后公然称“陛下百年后逃不得一个篡字”,结果被迫害致死。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朱元璋追思刘基功劳,想让刘璟世袭诚意伯,刘璟推让给侄子刘廌,但刘廌1392年初就死了,且爵位因故被追夺,诚意伯的爵位世袭直到嘉靖十一年(1532年)才由刘基六世孙刘瑜恢复继承,此后又有三传,末代诚意伯刘孔昭天启三年(1623年)袭爵,直到崇祯自缢、南明弘光朝建立仍在任,南京被清兵攻陷后航海逃走,下落不明,诚意伯的传承虽有断续,但也算和明朝相始终,在明初功臣中是非常难得的,除了徐达一门二公、黔国公远镇云南外,其他功臣大多没这么好的命。

何为堪舆?《淮南子》中有:“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即天,舆即地,堪舆学即天地之学。它是以河图洛书为基础,结合八卦九星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天道运行和地气流转以及人在其中,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特殊的理论体系,从而推断或改变人的吉凶祸福,寿夭穷通。因此堪舆(风水)与人之命运休戚相关。

从之所以叫风水上又可以看得出,风和水在整个堪舆界学术理论中的重要性。其实,研究风和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研究“气”。《黄帝内经》曰:“气者,人之根本;宅者,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顺之则亨,逆之则否。”《易经》曰:“星宿带动天气,山川带动地气,天气为阳,地气为阴,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万物滋生。”因此,可以看出气对人的重要性。但为什么要研究风水呢?其实,气与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古书载: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又说:“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水龙经》也有“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等等,都说明了风和水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从宏观上讲,靠水的地方就比不靠水的地方要发展的快。比如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在二十世纪中叶,亚洲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得风气之先,于六、七十年代经济飞速增长,一跃而成为亚洲经济的排头兵,给整个亚洲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为世界所瞩目,被称作亚洲四小龙。然而当你去研究他们时发现,他们所处位置不同,语言文化不同,经济体制也不同,但是却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环海地区。这种现实情况与风水理论不谋而合。而今,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我国,也是沿海地区较内陆发展更为迅猛。当然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风水理论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自古以来,风水学界的著述,汗牛充栋,浩若烟海,门派也是百家争鸣,派别林立,但主流无非是形势和理气两派。形势派注重峦头方位的结合,理气派注重时运生克的原理,虽各有所长,但上升到一定层次,其结果、效应却是一致的,可谓是殊途同归。

当今风水门派不过八宅、玄空、杨公风水和过路阴阳四大派系。当然还有其它派别,但都是创立时间不长,或是以上四派的分支。

1 、八宅派 由唐代著名僧人一行所创,他精通历法和天文,著有《大衍历》。其理论核心是以八卦套九星配八宅为基础,结合九宫飞星的流年运转,把人分为东四和西四两命,纳入整个风水体系当中,真正实现了天(九星)地(八卦)人(九宫)三者合一的完美境界,是河图洛书最直接的体现。理论深合易理,源于河洛,其内容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在经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日益完善,至今发展成为风水界的一个重要派别。

2 、玄空派 此派也是当今风水界的一大门派,以“沈氏玄空学”为最,属理气派,其内以洛书九星(一白水星、二黑土星、三碧木星、四绿木星、五黄土星、六白金星、七赤金星、八白土星、九紫火星)为根本,外取自然环境的山水实物为依据,结合三元运气学说,通过排龙立穴、飞星布盘和收山出煞等独特的术数运算,往往应事如神,让人叹为观止。其理论精髓深刻地反应了天道运行,地势相应的自然法则。

3 、杨公派 杨派也是起源于唐朝,是时任光禄大夫的杨筠松所创,当时他掌管灵台地理,在堪舆奇书《禁中玉函》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实践,创立杨派风水。其理论基础分五大类,即“龙、砂、水、向、穴”,也就是“寻龙、觅水、观砂、立向、定穴”。由于其实效性立竿见影,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风行大江南北,直到今天。

刘基和刘伯温是同一个人。

刘基又叫做刘伯温,是元朝的官员。明朝统一战争中,他作为重要谋士做了很大的贡献。他足智多谋,所以太祖非常喜欢他,把他和张良相比较。而他并不仅仅有谋略,而且非常精通天文学。

人物特点:

刘伯温小时候就被人称为神童,但是那是在他出名后,但是在刚进私塾的时候,他却是一个不爱学习,不爱说话的人。因此当时教书的老先生并没有重视他这么一个整天懒洋洋的学生。

但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老先生发现了这个孩子平时不爱回答问题,在同学朗读文章的时候也不出声朗读,因此就打算去找他的家长让他们把这个不爱学习的刘基领回家中。可是少年刘基听到后就起来告诉老先生,这文章他都会背了。之后果然背诵了出来。

古代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另外,就算你家真是鲜卑族的,那也不会受到少数民族照顾政策,因为鲜卑族这个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消失匿迹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6228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