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孔乙己是谁吗?

你知道孔乙己是谁吗?,第1张

孔乙己是一个贫困潦倒的知识分子。

在书中,孔乙己是一个知识分子,满口“之乎者也”,但是他很穷,还窃书,说过“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窃,”被人嘲笑,他苦读半生,热衷科举,学“四书”、“五经”,孔乙己对科举怀有幻想,不愿认清现实。

为了证明自己是读书人,还自命不凡,已经穷成乞丐,也不会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但是这个长衫又脏又破,好像十多年没洗过。

《孔乙己》的创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可怜,迂腐,善良

可怜——被丁举人打,受到短衣帮,掌柜的嘲讽,受到封建社会的排挤

迂腐——当人们笑话他偷书时,他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迂腐而可笑

善良——教小伙计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1、性格特点

  ①自命不凡、孤芳自赏。

  ②穷困潦倒却精神高贵。孔乙己不仅深陷贫困,而且整个灵魂已被戕害,但在精神上自认高人一等。

  ③心智不悟,麻木、不觉醒。

  ④善良、诚实,有慈爱心。

  2、作品简介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中的主人公外号孔乙己。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2篇白话小说。据鲁迅资料记载此作出于1919年3月26日(冬天)。

  孔乙己有着悲惨的遭遇。小说中的孔乙己这个名字是从小孩的描红本子上取下来的,时间长了,大家就都这么叫。鲁迅先生评价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言以蔽之,责人严苛,责己阔达,自私自利,立场灵活。细究其理,持之有故,然皆以辞词恕己。不欲得其意,空取其辞词,以此两可之言而无穷之辩,终归于为我所用一途也。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孔乙己》是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孔乙己划分段落的方法,供大家阅读!

孔乙己划分段落

1——3: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典型环境,为下文孔乙己的出现做铺垫

4——9:孔乙己到店内喝酒的情形

10——11:孔乙己穷困潦倒到极致,偷书被打折腿

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孔乙己原文欣赏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⑴,大抵没有这样阔绰⑵。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⑶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⑷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⑸,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⑹,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⑺”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⑻”,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⑼,又不会营生⑽;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⑾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的性格应该不是历史造就的必然吧。

一、孔乙己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

孔乙己作为鲁迅笔下的一个小人物,通过对他社会地位以及肖像和衣着打扮上面的刻画,向读者们反映了在那个时代下,他的社会地位以及思想矛盾的所在。对于孔乙己来说,他虽然是个喜欢功名利禄,在思想上也是很羡慕有钱人,甚至还轻视劳动人民,还维持着自己表面的读书人身份。

二、世俗的人也会有善良的一面

但是,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虽然有很多世俗的缺点,他这个人其实还是有善良的一面的。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当孩子们找孔乙己要茴香豆吃的时候,孔乙己会给每个孩子分配一颗,直到最后手里的茴香豆被分完。

然而,对于有钱人来说,即便面前摆满了茴香豆,也是不愿意分给孩子们的,甚至还会驱赶。所以说,孔乙己有着自身坚持的善良。而他的迂腐和维持着读书人身份的坚持,只是受到了科举制度的侵侵害而已。

三、封建教条思想下的孔乙己

孔乙己作为清朝末年的读书人,在他的思想中,一直都是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条,虽然他连秀才都没有考上,也没有什么功名利禄。但是在封建教育制度的蚕食下,孔乙己仅仅维持着表面的清高,进而遭到那些有钱人的嘲笑或者是奚落。

当孔乙己第一次来到酒馆的时候,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竟当时的他虽然是站着喝酒的,但是也是唯一穿长衫的人。对于穿长衫的人来说,可以直接在酒馆里坐着慢慢的喝酒,但是孔乙己却不能,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孔乙己只能和劳苦大众一起站在旁边喝酒,但他又想维持着表面的清高,不愿意和穿着短衫的劳苦大众站在一起,所以在这种矛盾的思想中,孔乙己的言行又是可笑的。

四、表面的光鲜

虽然在生活中,孔乙己和普通得了劳苦大众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却依然执着于自己的“长衫”,认为只要自己穿着长衫的话,那么便和劳苦大众不是一样的。而他也正是因为这样矛盾的思想,从而夹杂在有钱人和劳苦大众中挣扎。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为穷酸迂腐盲目自尊死要面子、品行端正被迫为盗孤独赤诚、骄傲自负深受毒害死不觉悟、精神上孤独寂寞但是内心淳朴善良。

1、穷酸迂腐盲目自尊死要面子

他的这个特点,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他读过书,没有爬上去,不能靠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谋生,还必须得劳动,可是封建教育不仅与劳动相脱离,而且教育人们轻视劳动。

孔乙己最根本的特征是一个字:“迂”,他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出“迂”,他说话不分场合,不看对象,“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

2、品行端正被迫为盗孤独赤诚

小说概括地写了孔乙己一生的经历,写他沦落的过程,真实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必然性,“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好,就是从不拖欠”,这些描写显示出作者对身处下层社会人物的同情。

孔乙己不是因为品质恶劣而去偷东西,而是为生活所迫,“偶然”去干这种事,万不得以而为之的,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偶尔做些偷窃的事情,却只限于偷书。

3、骄傲自负深受毒害死不觉悟

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养成了盲目自负的毛病,小说中写到,人家有意跟他开玩笑,诘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因读书而穷困潦倒一生的孔乙己,被读书人世界所遗弃,又被短衣帮所取笑,但他仍然在努力,他开始在孩子中寻找知音。于是有一回问我是否识字,“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不能写吧我教给你……”他想要找到一个读书人、文化人的位置。

4、精神上孤独寂寞但是内心淳朴善良

《孔乙己》已经点出封建制度怎样扭曲一个人的性格,作品通过他热心教小伙伴认字,以及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一人一颗的描写,有力地表现了孔乙己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和他心地的单纯、善良的一面。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环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格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朴实,另一方面他迂腐顽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己这样性格的人物,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形象。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角,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格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朴实,另一方面他迂腐顽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己这样性格的人物,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形象。他不会营生,好喝懒做,死要面子,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甚至当别人嘲笑奚落他时,还要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痕——“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他在长期封建文化教育熏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会营生,养成好喝懒做的恶习。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怜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我。在这种穷困潦倒的状态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释放心灵深处的压力。当然他将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样样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会现实的打击,和自我早已注定的命运。

孔乙己迫于生活的压力一步一步堕落为社会垃圾。如果不制定科举制度,那么孔乙己就不会是这样的情况,可是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每天都有很多人为生活所逼,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成为行尸走肉,变得非常懒惰。

孔乙己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认为只有科举一条出路的悲惨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儒家独尊下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3948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1
下一篇2023-10-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