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葛瑞德出生于哪里

约翰·葛瑞德出生于哪里,第1张

约翰·葛瑞德

约翰·葛瑞德是语言学家,《催眠天书》的作者。

中文名:约翰·葛瑞德

外文名:JohnGrinder

国籍:美国

职业:人际沟通大师

代表作品:《催眠天书》

人物简介

约翰·葛瑞德原本为语言学家,并在加州大学学习。1970年代初期,由于不满于传统学院式的心理学治疗过程冗长,及其效果反复不定,因姻缘凑巧,而与理查·班德勒一起私淑当时在北美最有名的四大应用及临床心理学大师之门下。这四位大师就是沟通大师葛瑞利·贝特森(GregoryBateson),催眠治疗大师也是现代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Erickson),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利亚·萨提尔(VirginiaSatir),及完形治疗创始人弗烈兹·皮耳氏(FritzPerls)。于70年代初期,在无心插柳的情况下与理查·班德勒(RichardBandler)合创了神经语言程式学(NLP)的初胚。在后来的五、六年里,又有许多追随者的加入,而使NLP快速成为临床心理治疗的科学。而更确立完备了其理论架构与可靠性。之后迄今,又有更多的各行各业专家的投入发展。而扩展其应用范围,只要与人有关,不论是个人或团体,从受虐儿童的重建到间谍的培育,从减肥、戒毒到更改个人历史、前世今生解码,无所不包。他们的学问辐射衍生到只要与人有关的各行各业,对世界各国各行各业都有巨大而深远的贡献,成为对整个世界影响最大的心理与人际沟通大师之一。

著作

《催眠天书》

催眠天书一:内容简介,本书的第一篇包括艾瑞克森的数篇文章,一些在他的工作中发生的有趣例子。第一篇仅只是这一系列的开端,此书的增只在揭穿艾瑞克森的语言模式中最重要的元素。在第二篇中,本书将整理这些模式,并将之分类。如可便可提供读者一个全面的方式去了解艾瑞克森的工作,并组织自己的催眠经验。本书的目的在使读者熟悉这些类型,并介绍一些发生在艾瑞克森工作中的例子。本书在第三篇中将按部就班的把第一篇及第二篇中所界定的模式清楚明确的呈现出来。此篇的目的是希望能够透过各种形式的了解,提供给读者建构每一模式的必要技巧。

催眠天书二:内容简介,书中主要将催眠大师鼻祖──米尔顿.艾瑞克森的技巧一一剖析介绍。界定艾瑞克森所使用的技巧模式让你熟悉每一个模式的形式及技巧提供固定的模式让你能在自己的工作及生活中利用这些模式。

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特色,决定了他的文学风格力求从六方面较全面地论述老舍的语言特色,即:幽默风趣、俗白精致、饱含温情、富含潜台词,浓郁的北京风味、 "谈话风"式的语言特色主要是幽默风趣、饱含温情!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为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老舍使用语言的态度是十分认真、精益求精的。对待口语,他也是既充分的信赖,放百胆的使用,又积极的加工,精心的提炼。在他的笔下,通俗质朴的口语大白话不仅神度通广大,恰当反映要表达的内容;而且精彩生动,被加工提炼成艺术化的语言。这一点,更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学习。

身为老北京人的老舍先问生有着北京人特有的大气、语言幽默、简洁答生动;同时又是因为是满足正黄旗又有着特有的骄傲和自尊,先生说过最好的文章是尽量不用排比比喻等修辞形容词的,尽量用朴实无华的语言

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内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容,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

西方当代语言学家有哪些?

西方当代语言学家有:

描写主义语言学,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导人物之一。

系统功能语言学,以韩礼德为代表。韩礼德(MAKHalliday),英国当代语言家。世界两大主要语言学派之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世界语言学界的杰出代表和语言大师。

转换—生成语法,以乔姆斯基为代表。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最伟大的贡献。

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物件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语言学被普遍定义为对语言的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并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

我国近现代语言学家有哪些

语言学家:

五四时搞语言文字改革的急先锋,是钱玄同(钱三强父)与刘半农。后来的语言学家有夏丏尊、叶圣陶等。

专门词章修饰之学的,首推钱钟书。他早年的《谈艺录》是最渊博的诗话,晚年的《管锥篇》则是文献累积的登峰造极,但其学术重点,只是语文修辞,不出词章之学耳。其师是吴宓,以反新文化运动出名,以教授西洋文学为本业,后来又以风流韵事吸引人眼球。

北钱南饶,后者是指饶宗颐。也是博学,他是学人,是文人,还是艺人。

研究历史与比较语言学的大家有赵元任、李成桂与罗常培,后来有名的有王力与吕叔湘。

季羡林:本行是梵文、吐火罗文等比较语言学与佛学研究,主要成果是在留德时期。他是考据家,但晚年则轻易发表观点谈义理,有些不严谨。

金克木:与季羡林类似,也是搞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的。他有特点是有一颗童心,对一切新鲜的东西都好奇,85岁学还会用电脑写作和传稿。

张中行搞语言文字工作,是个杂家,80年代后写散文,反倒成了畅销书。代表作是《顺生论》,哲理丰富。但后来写得多了,就成老生常谈了。

启功:早年为陈垣识拔,属于旧式的书画学家。书以《论书绝句》为最佳。据说他的书法是当世第一。

南王北钱,这里的王是王元化,他本行是文学理论家。但开放后好像成了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李慎之又有“南王北李”之说。这一派的道统往前推,是顾准,再往前就是陈独秀或者胡适了。

文学史研究的:

郑振铎、闻一多,以前都讲过了;钟敬文研究民间文学,袁珂研究神话。钱理群、谢冕前面也讲过了。

搞政治的文人:

罗隆基:政治活动家,民盟创始人之一,解放后打成右派,含冤去世。此类人中还有张澜、黄炎培等。

章士钊:又名行严,直活到92岁,晚年在大陆还算过得不错。爱国者。

张君励:组国社党,二拟中华民国宪法。政论颇多。张东荪也是此类。

左舜生:中国青年党骨干,49年后移台港。

张申府:张岱年之兄,是最早的 员之一,后脱党。

一派的:周扬、康生、陈伯达、胡绳、胡乔木

国民党一派的:陶希圣、戴季陶、陈布雷

陶希圣:武松,黄冈人,早年属国民党的改组派,治的是社会学,用的是唯物史观。三十年代后,改为重史实而不是空用名词了,创《食货》杂志,重点研社会经济史,有成绩。抗战后,先追随汪精卫,后退出投蒋,《中国之命运》《苏我在中国》即出其手。后至台。

戴季陶:国民党的理论家,离政治很近的。

陈布雷:老蒋的文胆、笔杆子。

拾遗:

刘师培:寿仅36,但著作极多,有旧有新。政治上也主排满,入暗杀团、光复会,在日变为无 主义,归又成筹安六君子,后为蔡元培隈为北大中国文学教授,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氏与章太炎并称“二叔”,为晚清国粹派双峰。当年博浪椎车客,竟是筹安会里人。

徐中舒:王国维门下弟子,最能继其学者。

严灵峰:曾是军统特务,后竟成了知名学者。

尚秉和:象数派象学家。

瘳平:康有为之师,人称经学畸人。

曹聚仁: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人士。

许寿裳:教育家及传记文学作家。

黄裳:(1919—),当代散文家、高阶记者。

邹韬奋:著名报人、记者。

俞椒:俞平伯之曾祖,章太炎之师,主研诗词、戏曲、小说。

叶德辉:治文字学,思想顽固守旧,1926+1年革命时为农2支枪决。

沈曾植:清之遗老类,名过其实。

古代语言学家及其作品有哪些

荀子

(约前三一三 - 前二三八年) 名况,世尊称荀子、荀卿,或称孙卿,战国 赵人,曾到过齐、秦等国,晚年应春申君之召入楚为兰陵令。荀子是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集诸子之大成者。荀子的语言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正名篇》一文中。该文着重讨论了词与概念、语言与思维、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指出“名”与“实”的联络是“约定俗成”,这一学说正确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是我国古代语言研究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扬雄

(前五三 - 公元十八年) 或作杨雄,字子云,西汉 蜀郡 成都(今四川 成都)人,辞赋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为人口吃,不能剧谈而好学深思,善辞赋,官给事黄门,历成、哀、平三帝。新莽时召拜大夫,后贫病而终。著作有《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训纂篇》、《别字》、《苍颉传》、《法言》、《太玄》、《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等。其中《方言》十五卷,九千余字(今本十三卷,一万一千九百余字),历时二十七年,储存了大量古汉语词彚和方言的宝贵资料,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方言学专著,而且在世界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流传至今。《别字》、《训纂篇》、《苍颉传》等三种涉及语言文字的著作均佚。

刘歆

(约前五三 — 公元二三年) 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西汉目录学家、古文经学家。沛(今江苏 沛县)人,楚元王 交五世孙,刘向次子,幼承家学,善著文,博通诗书。成帝时为黄门郎,后历任中垒校尉、京兆尹等职。曾奉诏与父刘向同领校群书,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校理六艺群书,并在刘向《别录》基础上撰成《七略》。《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具体包括辑略(总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术数略、兵书略和方技略。原书早佚,主要内容多储存在《汉书•艺文志》中。在经学方面,刘歆为将《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书立于学官作出过巨大的努力,同时著有《春秋左传注》、《尔雅注》等书,均佚,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

许慎

(约公元五八 - 约一四七年) 字叔重,东汉 汝南 召陵(今河南 偃城县东)人,古文经学家、文字学家,博通经籍,先后任郡功曹、太尉南阁祭酒、洨长等职,世称“许祭酒”,曾校书东观(皇家图书馆),时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语。许慎的主要成就是《说文解字》一书,该书建立了研究汉字结构的“六书”的理论并按照这种理论对书中所收九千余字逐一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每个汉字的本义和结构,同时析汉字为五百四十部,创立了部首检字法。这些成就使许慎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马融

(公元七九 - 一六六年) 字季长,东汉 右扶风 茂陵(今陕西 兴平市东北)人,历任校书郎中、议郎、武都太守、南郡太守等职,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文学家,为人才高多识而达生任性,不拘小节,善鼓琴吹笛,生徒千余,著名学者卢植、郑玄皆出自其门下。马融对古文经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著述颇丰,主要有《三传异同说》、《孝经注》、《论语注》、《毛诗注》、《周易注》、《三礼注》、《尚书注》、《烈女传注》、《老子注》、《淮南子注》、《离骚注》等,另有赋、颂、碑文、琴歌、对策等二十一篇散文诗歌作品,均佚,清人马国翰有辑录。

郑玄

(公元一二七 - 二〇〇年) 字康成,东汉 北海 高密(今山东 高密县西南)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后郑”,以别于先郑 郑兴、郑重父子。少时曾为乡穑夫,无意为吏,入太学攻《周易》和《公羊传》,继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后西行入关从马融学古文经,遂博通群经,回乡后客耕莱阳,从学者千计。党锢祸起时被囚禁,获释后杜门不出,潜心著述,大将军何进、袁绍等人先后召他为官而不就,后征为大司农,故世又称为郑大司农。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遍注群经,使古文经学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所著《毛诗笺》、《三礼注》影响最大,流传至今,其余《周易注》、《论语注》、《尚书注》、《诗谱》、《六艺论》、《驳五经异义》诸书均佚。

刘熙

(不详) 字成国,东汉 北海(郡治在今山东 潍坊西南)人。所著《释名》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语源学的专著。全书仿《尔雅》体例,共八卷二十七篇,收词一千五百余条,释义以声训为主,即根据词的语音探求词得名的由来,虽不免穿凿附会,但在很大成程度上揭示了汉语声同义通的特点,对于汉语语源、训诂、音韵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郭璞

(公元二七六 - 三二四年) 字景纯,东晋 河东 闻喜(今山西 闻喜县)人,初官尚书郎,后为王敦记室参军,因谏阻王敦谋反而被杀。为人性格豪放,不修威仪,博学多才,长于训诂,尤好古文奇字。注书甚富,释文注重古今比较,储存了许多晋代语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中《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楚辞注》、《子虚赋注》、《上林赋注》等均流传至今,另有《三苍解诂》、《尔雅音义》、《尔雅图赞》、《易洞林》、《毛诗拾遗》等书已佚。

Van Dijk是哪位语言学家?都有哪些代表作?

从语篇语法[1]到批评性话语分析

—简要的学术自传

T.A.冯 × 戴伊克

在这篇简短的学术自传中,我概略介绍我这些年的研究进展: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语篇语法”,到现在的“批评性话语分析”(CDA),以及其他领域如意识形态、知识和语境的研究。这篇自传的中心是“学术”。文章中很少谈及我的个人经历,尽管有些经历可以帮助解释我在学术兴趣方面的变化,例如从80年代我对种族主义和批评性问题的兴趣逐渐增强。但是这类个性化的经历需要放到别处去讲。

有一定影响的中外语言学家有哪些

这里有你需要的:wenkubaidu/view/2c3c7b51ad02de80d4d84072

现代哲学家语言学家关于语言的本质有哪些新的认识

语言的本质就是能够用于社会交流的语音符号。

性质是:社会性

本质是:语音符号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有哪些

去北京海淀区西三环的外研社看看吧

什么是语言学家

语言学家是指以人类语言为研究物件,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并且在这些方面有一定造诣的学者。例如,中国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多年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

中文名:语言学家

研究物件:人类语言

探索范围:语言的结构

例如:吕叔湘先生

分享

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和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有哪些人

很多呀,比如说邵敬敏,王力,程裕祯,黄伯荣,廖旭东,张斌,朱德熙等等

  你好!

  1、通俗易懂 上口顺耳

  相声是说给观众听的,所以要求语言必须通俗易懂,上口顺耳。

  “上口”,就是要求语言能流畅地表达出要说的意思;“顺耳”,就是让人一听就懂。

  这就要求相声的语言必须是运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语言有“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分。供人们阅读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等,大多使用书面语言,在阅读之中让人体味着文字运用的美,得到一种文学上美的享受。但相声是供人听的,无论单口相声还是对口相声,表演者如果像是在朗读文章一样,观众肯定不爱听。只有像聊天一样,说一些人们熟悉的口头语言,才会产生上口顺耳,幽默风趣的效果。

  请看,相声《夜行记》中的一段:

  甲 (“我”叙述)穿好鞋,回来上车吧嘿,那儿又站上八个人了。

  乙 噢!汽车站上有八个人啊!那你就顺序往下排吧。

  甲 排第九个

  乙 嗯。

  甲 我这鞋就白追了

  乙 谁让你追鞋去啦

  甲 排也不能排第九。

  乙 那你排第几呀

  甲 头一个。

  乙 那人家答应吗

  甲 得跟他解释呀。

  乙 怎么解释

  甲 “同志,你在这儿等车啊”

  乙 啊!

  甲 “哎呀,你很幸运啊,头一个,车来了,你……先上。”

  乙 怎么呢

  甲 “因为你来得早嘛。实际上我来的也不晚,这不我刚才是追鞋去了。车来了,你应该让我头一个。”

  乙 这不像话。

  甲 我说完,那人冲我一乐:嘿!嘿嘿!

  乙 同意啦

  甲 (学等车人,不耐烦状)“后边儿去!”

  乙 还是排着去吧!

  这一段的语言,听起来就像是在聊天,都是人们熟悉的口头语言、通俗易懂,顺畅简洁,生活气息很浓。当然,口头语言运用在相声中也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另外,要想使相声语言通俗易懂,必须说普通话。相声发源于北京,是属北京的地方曲艺品种,所以,在普通话的基础上,适当带一点具有地方色彩的北京味儿(如“儿化音”等),就显得更有相声味。

  例如单口相声《化蜡扦》中的一段:

  ……老头儿去世以后,老婆儿受苦啦!因为这位老太太拿不起放不下,儿子当家,哪个儿子当家呀全要当家。妯娌不和,天天吵,厨房的火老着着,大爷要吃饺子,二爷就要吃干饭,三爷想吃馅儿饼,大奶奶嚷嚷吃馒头,吃完饭坐屋里骂街,有孩子骂孩子,没孩子骂猫。这哥儿仨跟仇人一样,谁见谁眼就红,不能在一块几过了,只好分家。

  到了分家这天,把亲友全请来,吃散伙面,房子一家分几所,银行的存款均分,屋里的摆设,厨房的家具,丁是丁卯是卯,一点不舍糊,亲兄弟犯了心,比仇人厉害,吃饭的筷子剩一根儿,分三节儿,都分完了,多一个铜子儿,谁也不能要,买一个子儿的崩豆儿,数数儿,仨人分,多一个扔房上。连鸡鸭猫狗都分了,可就是这妈没人管。

  这是刘宝瑞老先生表演的单口相声.京味儿特浓,语言形象生动、琅琅上口,却又通俗易懂。

  2、简洁明快 短小精炼

  相声语言不仅要像生活中的语言,而且还要对口头语言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使其达到简洁明快、短小精炼。

  我们知道口头语言很复杂,有的很粗俗,有的很啰嗦.拿到相声中必须进行提炼和加工。只有经过提炼加工才能简洁明快、短小精炼。而只有简洁明快、短小精炼才能达到“说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的艺术效果。

  侯宝林老先生被尊称为语言大师,生前是客座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他对相声语言的研究很有见地,请看他对几段相声语言拖沓、重复、繁琐毛病的批改:

  例一:

  “事情不得有个特殊情况和例外嘛!”——相声《开会迷》中的一句。

  “有一天,我出差才由外边回来。”——相声《买猴儿》中的一句。

  侯先生认为:第一句的“特殊情况”和“例外”两个词意思相同应该删掉一个。第二句的“出差”就是到外边去了的意思,显得啰嗦,应当改成“有一天,我出差才回来。”

  例二:

  “别不嫌寒碜啦!这不怎么样!还光荣哪!”——相声《飞油壶》中的一句。

  侯老先生认为上面三个短语,是用来表现捧哏者不同意逗哏者所叙述的内容,但这三个短句互相重复,只需用“这不怎么样!”一个短句,完全可以了。

  例三:

  “我准知道它不敢撞人,扭头一看,离我不远啦,仗着我小时候练过武术,腰腿灵便,一哈腰来了个燕子三抄水,噌!噌!噌!总算是……”——相声《夜行记》中的一句。

  侯老先生认为:这一段是用来描写一个非常紧张的场面,汽车“嘀”的一声,已经到了跟前了,所以在这紧急时刻,是来不及“扭头一看,离我不远啦!”并且由于“仗着我小时候练过武术”,“来了个燕子三抄水”冗长的描写,会影响当时紧张的环境气氛,也显得语言繁琐无力,他改成“准知道它不敢撞我,仗着我腰腿灵活,垫步拧腰,噌……”

  从以上侯老先生批改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相声的语言越短小精炼、简洁明快越好。而这些都需要相声的创作者和表演者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经过反复提炼、加工才行。

  3、形象生动 丰富多彩

  相声是以“说”为主,以表演为辅的,这就要求说得让人感觉身临其境,真有其事一样:说龙龙飞,说凤凤舞,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相声的语言就要丰富多彩、形象生动。

  (1)善于抓住事物的鲜明个性,用形象的语言,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例如单口相声《赞马诗》中一段:

  “到大门以外,有人把马牵过来,大伙一看这匹马,头至尾丈二,蹄至背八尺,细蹄寸儿,大蹄碗儿,竹签儿耳朵,浑身一堂紫,一根杂毛没有,就是脑门儿上有块白,这匹马上谱,叫玉顶紫花骝。”

  这样一说,让人听后,真的好像看见了一匹紫色骏马一样。

  (2)运用一些象声词,把景物的活动、形态,用声音具体地描绘出来。例如《夜行记》的结尾:

  甲 下来趁他没瞧见我,抹回头来一拐弯儿,“吱溜”一下子,他再想找我都找不着啦。

  乙 你到家啦

  甲 我掉沟里啦!

  上面例子中由于“吱溜”这个象声词清晰地使人意识到一个动作的发生,所以在这段话里起着重要作用。听众以为他迅速地逃跑了,而一抖“包袱儿”才知道,他掉到阴沟里了!这样就产生意料之外令人发笑的效果。

  (3)相声语言中经常使用一些重叠的形容词。如“热腾腾”、“香喷喷”、“红彤彤”、“绿油油”、“黑乎乎”等。这类重叠形容词能够把事物的一些外部特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使语言感染力更强。例如,相声《保镖》中,用“黄澄澄”这一重叠形容词,制造了一个“包袱儿”:

  甲 一会儿老达官让我们后边验镖,我一看,是没人敢保,丢了可赔不起呀!这么大的个儿,黄澄澄,好几十个……

  乙 金元宝

  甲 老窝瓜。

  “丢了可赔不起呀!”这句话包括的范围很广泛,而“黄澄澄”这一重叠形容词,具体地规定了这是一种贵重物品的外部形象特征,使人意识到,这贵重的东西一定是金元宝了,但是“包袱儿”一抖,却是不值钱的老窝瓜。这也同上面提到的象声词“吱溜”一样.产生了“意料之外”的强烈效果,听后使人发笑。

  (4)广泛地使用一些活跃在人民群众口头的、富有表现力的成语、谚语、歌后语,也能收到诙谐、幽默、简洁、生动的语言效果。

  例如,单口相声《化蜡扦》中的一段:

  第二天,早晨起来沏上茶,老太太当中一坐,儿媳妇给点上烟,儿子往旁边一站。“你坐下!”“是,我不能坐,虽然您疼我,亲友来了不好看。还有件事,跟您商量,您要不愿意,我就不说啦。”“什么事啊”“您让我说,我就跟您说啦!”“你说吧”“您愿意我露脸您愿意我现眼”“这是什么话呀!十个手指头,咬哪个都疼,我愿意你们都露脸!”“露脸不好露哇!在一块过,不理会,不洒汤、不露水。这一分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就得由牙齿上往下刮,您一个月才在这儿住十天,给您做点儿好的,足够您吃的。您别给孩子吃,您别看我们吃棒子面着急,哪怕我们吃半顿儿哪,您也别管。”

  上面这段对话中,“十个手指头,咬哪个都疼”、“不洒汤、不露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些句子,都是口头常用的成语、名句,使用起来既形象生动,又琅琅上口,对刻画人物性格又十分有利。

  又如,儿童相声《煮鸡蛋》中的一段:

  甲 我这次可是刚学理发的,就碰上个大络腮胡子——

  乙 什么意思

  甲 难题(剃)!

  乙 叫我说,这是茶馆里开除的小伙计——

  甲 怎么讲

  乙 哪壶不开,提哪壶!

  甲 叫我说,这是土地爷掏耳朵——

  乙 什么意思

  甲 崴泥啦!

  乙 咱俩在这儿说上俏皮话啦

  这段里,甲乙两人说了三个歇后语,既表达了叙述的内容,又给人以诙谐、幽默的感觉。

  由于相声的语言有上述的一些特点,所以诙谐风趣,留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久久难忘。有的还在人们生活中传用,例如,五十年代创作的相声《买猴》中,被讽刺的主人公,由于他平时办事“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所以人称“马大哈”。这个相声演出后,影响很大,一直到今天,凡是对待工作马马虎虎、不负责任的人,大家都会称他是“马大哈”。可见,相声语言的魅力有多么大呀!

陈满华

陈满华,男,1963年出生于湖南安仁,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理论与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曾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现招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也参与培养和指导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致力于语言学理论(主要是构式语法理论)、现代汉语语法和威廉·琼斯等方面的研究。已有60余篇论文刊发在《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外国语》等刊物上,出版三部专著。也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含随笔)、札记。陈满华,男,1963年生于湖南安仁,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理论与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语义功能语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中文名:陈满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安仁县

出生日期:1963年7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代表作品:《关于构式的范围和类型》《体词谓语句研究》《大师风范》

婚姻状况:已婚

人物经历

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先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对外语言文化学院、文学院、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任教。

2010-2013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副院长。

1996-1998年在印度国际大学(VisvaBharati)任教,

2003-2004年在英国达勒姆(Durham)大学东亚系任教。

上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方言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后转向语言理论(重点是语法理论特别是构式语法理论)及其应用、汉语语法等方面的研究。教学、科研之余也写一些散文,以学术、文化随笔、札记为主。

陈满华早年毕业于湖南郴州师范专科学校(湘南学院前身),19岁开始教师生涯,曾任教于湖南安仁一中、北京市顺义北务中学,担任语文、英语、历史等科目教师,入职人民大学后曾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

1996-1998年在印度国际大学任教,2003-2004年在英国达勒姆(杜伦)大学东亚系工作。

2008年调入文学院语言学教研室,中间短暂担任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主任,但回归语言学教研室以后仍一直参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工作。

分别在人民大学北京本部和苏州校区两地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主讲课程

为进修生开设精读、口语、写作、报刊等课程,为本科生开设《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等。上个世纪末开始参与培养研究生,本世纪初开始招收研究生,先后为研究生开设《普通语言学》、《现代语言学论著选讲》、《现代汉语》、《专业英语》等课程。

主要贡献

陈满华的学术研究领域为语法理论、汉语语法及语言学史,兼及方言学、词汇学和修辞学、汉英对比、翻译等。已在近30家学术刊物(含其他学术出版物的学术性专栏)上发表论文60余篇、学术评论多篇,其中大部分刊发在语言学类核心刊物上,相当一部分发表在《中国语文》、《中国语言学报》、《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外国语》等我国语言学类权威核心期刊上,出版三部专著,其中一部已再版(修订版)。先后在印度、英国、奥地利、德国、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多个国家长期任教或参访考察、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应邀到维也纳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师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高校举办学术讲座。

多年来,陈满华在以下两方面的研究用力甚勤:一,认知语言学,专攻构式语法理论及其应用,在这一领域已发表10多篇论文,达10万字以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同行列为国内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二,早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史,侧重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东方学大师SirWilliamJones及相关课题研究,在该领域也发表了系列成果,近10万字,并已完成并通过一项以琼斯的语言学和东方学为研究重心的教育部哲社后期资助重点课题,形成一部专著成果(稿)。

陈满华教授服膺王力、吕叔湘等语言学大师的“龙虫并雕”治学理念,同时也因其师范出身的背景以及南北两地中学从教经历,对基层语文教育需求有切身体会,因而主张学术研究要接地气,应走出象牙塔,重视与普及工作结合,关注社会需求,并身体力行,发表了大量语言学及语言应用方面的普及性文章,其中近一半发表在发行量达百万份、影响甚广的《演讲与口才》,上个世纪90年代上半叶被该杂志列为核心作者之一,长期跟踪约稿,曾被评为该刊优秀作者,受到嘉奖。

在学术研究之余,陈满华发表了数十篇散文,其中以文化、学术随笔所占比例较重,涉及社会、语言、文化、教育及学术规范等,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社会科学论坛》等报刊、知名网站(2012年以来有一部分转发或直接登载在他本人的博客上)。陈满华的散文、随笔虽然在主题和内容上尚无刻意的选择,但是在讲述身边人、凡人事之外更为关注学界和知识界的人物和动态,注重人文和人性,有较为明显的学者散文(文化散文)、文化(学术)随笔色彩。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叙事散文《母亲的“号”》、《忆赵世开先生》、《痛悼恩师胡明扬教授》、《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馆》等,学术(文化)随笔《大师风范》、《美国的“甲骨文”》、《谈学术著作里的“转引自”标注》、《收获、感受与失望——参观西南联大旧址》、《另一个汉高祖和他的发妻》等。

科研成果

(一)构式语法理论

1《关于构式的范围和类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4期。

3《句法语用相融观:以汉语构式“(某某某)他人呢”为例》,《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9月下旬刊。

4《关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几个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

5.《从构式“爱谁谁”看句法异质现象》,《澳门语言学刊》2009年第2期。

6《“X哪儿来的?”与“哪儿来的X?”的构式差异及相关问题》,《汉语学习》2010年第1期。

7《汉语习语互文及其构式解读》,《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期。

8《构式视野下的习语解读》,《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9《类型学视野下的首词重复构式》,《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0《西方构式语法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与贾莹合作),《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1期。

11《我国学者的构式思想与西方构式理论之比较——兼谈中西语言理论建设方式的差异》(与张庆彬合

作),《汉语学习》2014年第2期。

(二)汉语语法

1.《正确使用“是否”》,《语文月刊》1990年第6期。

2《“是否”与“是不是”》,《普通话》(香港),1990年第1期。

3.《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方位词的用法》,《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

4.《“机构名词+里/上”结构刍议》,《汉语学习》1995年第3期。

5.《“VO的N”转化为同义粘合式偏正短语的规则》,《汉语学习》,1997年2期。

6《关于体词谓语句》,《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60年来的体词谓语句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6年第2期。

8.《北京话“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考察》,《汉语学习》,2007年第4期。

9.《〈纳氏文法〉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汉语学习》2008年第3期。

10.《构型性:语言共性研究的另一个视角--汉语主宾语不对称现象的构型性解释》,《外国语》2009年第3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9期转载。

11.《由背景化触发的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中国语文》2010年第5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12期转载。

12《体词谓语句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

13《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合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琼斯、语言学史研究

1.《威廉·琼斯的汉语研究》,《语言研究》,2007年第1期。

2.《威廉·琼斯学汉语的经历及其对中国经典的解读》,《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3期。又载陈强、孙宜学主编《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论丛·2012》(中外学者同济大学演讲录),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

3.《威廉·琼斯与历史比较语言学》,《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4期。

4.《威廉·琼斯的音标研究及其影响》,《语言科学》2010年第1期。

5《白钢的语言传奇与威廉·琼斯的语言奇迹及其他》,“新语丝”网2011年8月7日。

6.《威廉·琼斯:生平、业绩和影响》,《中国语言学报》第十五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7《威廉·琼斯的印欧语假说及相关问题》,人大国际学院讲座文集·语言文化卷《语言文学发展与跨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

8《威廉·琼斯研究在中国》,《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9《威廉·琼斯与博物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27日B01版,学术批评网2013年7月12日转发。

10《惠特尼和叶斯柏森的语言经济思想——兼谈语言经济原则的产生及其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11《1920-1921:作为罗素译员的赵元任》,《中华读书报》2013年11月6日。

方言研究

1.《湖南安仁方言的句段关联助词》,《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

2.《湖南安仁方言词汇(一)—(四》,《方言》1995年第2-4期,1996年第1期。

3.《评介》,《国外语言学》1996年第1期。

4.《安仁方言的结构助词和动态助词》,《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5《有关安仁方言的几个问题》,《汉语事实的描写和考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

另发于学术批评网,2011年3月15日。

6《有关安仁方言的句段关联助词的讨论》,载《汉语事实的描写和考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

7《答张伟然教授》,学术批评网,2011年3月28日。安仁信息港论坛2011年3月28日转载。

8《现代汉语方言儿媳称谓考察》,《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5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3期转载。

9《安仁方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

词汇研究

1.《也说“朱门酒肉臭”》,《光明日报》1993年3月4日。

2《史书、方言中所见的称谓“越级”现象》,《文史知识》1995年

3.《词的语用意义初探》,《中国语言与文化论集》,香港亚太教育书局1993年5月。

4.《词义之间的关系与同义词反义词的构成》,《汉语学习》1994年第2期。

5.《关于“敬业乐群”的释义》,《语文建设》1994年11期。

6《“七月流火”的借用及其他》,《北京日报》1994年10月5日。

7《把父母称做“哥、姐”小考》,《书趣、文趣、理趣——学人书话》(李乔主编),同心出版社,2001年8月。

8.《体词谓语句形式的熟语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2期。

9.《是误用,也是翻新》,《语文学习》1995年第9期。

10.《说“东”道“西”》,《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6月。

修辞、语用研究

1.《俞敏语言学论著的语言风格》,《修辞学习》1995年第4期。

2.《〈古书疑义举例〉中有关修辞的论述》,《修辞学习》2006年第3期。

3.《〈纳氏文法〉的修辞论及其对唐钺〈修辞格〉的影响》,《修辞学习》2008年第1期。

4.《花园幽径句的形成机制及其修辞效果》,《修辞学习》2009年第4期。

5《小商品名称中的成功修辞》,《当代修辞学》2011年第6期。

6《网络语体有其社会基础》(与贾莹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10日,A07版。

翻译、对比研究

1.《“东”“西”与“east”“west”》,《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4期。

2.《小议双关修辞——兼谈英汉双关辞格的异同》,《大学英语》2002增刊。

3.《“Sadhu”是什么?--兼谈“holyman”的汉译》,《中国翻译》,2003年2期。

4.《汉英双宾语动词比较研究》,《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语感”怎么译?》,《英语知识》2006年第10期。

6.《“语感”的英译》,《辞书研究》,2007年第2期。

7《乔姆斯基若干概念、术语的翻译问题》(与贾莹合作),《当代语言学》2014年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

1.《有关汉语水平考试的几点意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2期。

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规范问题》,《语文建设》1993年10期。

3.《小议初级班教学的幽默语言策略》,《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2期。

4《汉语基础》(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5《发展汉语--初级汉语(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二作者兼语法部分中译英译者)。

其他

1.《读后之献疑》,《语文建设》1992年第10期。

2.《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研讨会纪要》(执笔),《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3.《评》,《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

4《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语言文字部分(参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3月。

5《中国话语下的西方语言学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26日总第493期“书品”版。

6《汉语事实的描写和考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修订本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

7ConfucianThought:PhilosophyRatherThanReligion,TheStatesman,Jan11998,Calcutta,India

书籍著作

1《避而不答,效果更佳》,《演讲与口才》1991年1期。

2《怎样与外国人攀谈》,《现代交际》1991年第4期。

3《请勿滥用“外交辞令”》,《公共关系》1992年1期。

4《谈谈“祝福语”及其应用》,《演讲与口才》1992年3期。

5《方言与交际》,《现代交际》1992年5期。

6《注意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现代交际》1992年8期。

7《言语新巧助推销》,《现代交际》1992年第12期。

8《说好恋爱的开场白》,《演讲与口才》1992年第9期。

9《恋爱中的“甜言”和“醋语”》,《演讲与口才》1992年10期。

10《恋爱中的敏感话题》,《演讲与口才》1992年第11期。

11《避免误用“外交辞令”》,《普通话》(香港)1993年第1期。

12《恋爱时拜见对方父母如何交谈》,《演讲与口才》1993年第1期。

13《谈言语中的措辞与受话人的心理》,《演讲与口才》1993年4期。

14《不伤面子的索赔索还技巧》,《演讲与口才》1993年7期。

15《一个婚礼主持人的“口彩”》,《演讲与口才》1993年第12期。

16《制作广告要注意语言规范》,《写作》1994年2期(2月15日)。

17《求人还需巧开口》,《演讲与口才》1994年第3期。

18《精彩的谎言》,《现代交际》1994年第9期。

19《精彩的“喉稿”》,《现代交际》1995年5期。

论文期刊

1《想念你,家乡的分社节》,《中国人民大学》(校报)1987年6月5日。

2《丹江在唱一首歌》,《中国人民大学》(校报)1987年9月5日。

3《母亲的“号”》,《生活周刊》(上海,笔名“京民”),1992年2月16日。

4《你尽管往美里穿》,《北京日报》1992年8月12日。

5《大虾先生》,《中国电力报》,1992年10月10日。

6《波罗的海三国风情掠影》,《现代交际》1992年第3期。《读者文摘》1992年第8期部分转载。

7《高等学府里的洋学生》,《中国电力报》,1993年2月16日。

8《大师风范》,《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6日。

9《印度风俗拾遗》,《世界博览》1999年6期。

10《淘尽黄沙始见金——读梅尔维尔的〈漂亮水手〉》《中国书报刊博览》,2003年7月12日。

11《美国的“甲骨文”?》,《北京晚报》2006年4月10日。

12《忆赵世开先生》,学术批评网2011年5月1日;《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9期。

13《痛悼恩师胡明扬教授》,学术批评网2011年6月27日;《人大江南报》2011年9

月6日,总第16期。收入《烛照学林——胡明扬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13年6月。

14《三答张伟然教授》,学术批评网,2011年4月2日。

15《驳“学界黑社会化现象”说》,学术批评网,2012年2月9日。

16《从“转引自”标注问题谈学术规范与学术写作》,学术批评网,2012年11月2日。

17《收获、感受与失望——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12期。

18《我的母亲欧阳发英》,学术批评网,2013年2月15日。

19《另一个汉高祖和他的发妻》,《中华读书报》2013年2月20日第15版。

20《漫议印度的征婚广告》,《中华读书报》2013年4月24日第19版。

21《译著应标注译者和“三原”信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5日第484期“评论”版。(本文的扩展版《译者的署名与译著的“三原”信息》发布于学术批评网,2013年8月13日。)

22也说族谱的存史、资治及教化功能——以湖南安仁港头(新渡)陈氏十二修族谱为例,《湘南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狮子座和处女座,狮子座出生日期为7月23日~8月22日。处女座出生日期为8月23日—9月22日。

1、处女座:处女座(virgo)是黄道十二宫的第六宫,出生日期为8月23日—9月22日,在狮子座之东,天秤座之西。星座特征:处女座是一个优雅迷人,眼光挑剔且追求完美的星座。处女座独有的贵族气质,是个外表自信沉静,内在热情的星座;天生完美主义,富有责任感;优点是放得开,不会一蹶不振,聪慧理智是他的特点,处事不惊是他的态度,媚于俗世是他的优点。很少有人像处女座一样求知欲强且从不将就。

2、狮子座:狮子座(Leo),黄道十二宫之第五宫,出生日期为7月23日~8月22日,位于巨蟹座之东,处女座之西。狮子宫代表狮子的头和身体及尾巴。狮子座享受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也期待被仰慕被崇拜的感觉,有点儿自信有点儿自大。狮子的大男子气息很重,狮子女热情乐观,喜欢指挥和支配别人。

扩展资料:

1、白羊座:3月21日~4月20日

2、金牛座:4月21日~5月21日

3、双子座:5月22日~6月21日

4、巨蟹座:6月22日~7月22日

5、狮子座:7月23日~8月23日

6、处女座:8月24日~9月23日

7、天秤座:9月24日~10月23日

8、天蝎座:10月24日~11月22日

9、射手座:11月23日~12月21日

10、摩羯座:12月22日~1月20日

11、水瓶座:1月21日~2月18日

12、双鱼座:2月19日~3月20日

-处女座

-狮子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3570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