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新版廉颇玩法攻略_廉颇怎么出装

王者荣耀新版廉颇玩法攻略_廉颇怎么出装,第1张

王者荣耀中的廉颇在重做之后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出装、铭文和连招等也随时改变。那么王者荣耀新版廉颇应该怎么出装呢?今天就总结了重做后廉颇的玩法攻略,对新版廉颇还不是很熟悉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出装

前期,二个提神水晶,可以有不错的回血效果。后期提神水晶可以转为霸者重装,不死鸟之眼等。

守护者之铠:一个不错的前期过渡类性价比极高的装备。毕竟打游戏也要像生活一样,精打细算。

血魔之怒:这版本很香的一个装备,可以手动促发增加护盾,不过遇到吕布马克之类的英雄,咱还是不出了吧。

熔炼之心:附带灼烧效果,增加了项羽前期的清兵速度,后期升级为红莲斗篷,使冲锋陷阵的项羽能有不菲的伤害收益。

暗影战斧:战士必出装,廉颇仅靠一件输出装即可打出高额的伤害。

暴烈之甲:有一定的坦度,仅进一步增加的廉颇的是伤害。

铭文

边路:隐匿7,狩猎3,鹰眼10,异变9,祸源1。

辅助:宿命10,调和10,虚空10。

连招

1213

利用二技能刷新一技能CD再次使用一技能达到连续控制的效果,121连招也是Gank时最常使用的。

1231

利用二技能刷新一技能CD随后使用大招用一技能调整位置的同时造成持续控制。

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说起廉颇,人们总会想到道歉与和解。然而,廉颇之所以成为著名的赵国名将,跻身战国四大家之列,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改过自新的勇气。战国时群星如云,无大技。他怎么能和南朝周兴嗣笔下的白起、王建、李牧等千余人相提并论,又怎么能被选入唐宋时期的武成殿和其他古代名人一起祭祀?

赵十六年就识字了,廉颇因伐齐而获齐晋战功。平心而论,这次远征的结果是建立在西征战争的基础上的。西征战争中,燕国大将乐毅率领燕、赵、韩、魏、秦联军攻打齐国,差点把齐国灭了。有一种说法认为廉颇是五国联合时赵派去配合五国作战的将军,但作者没有找到直接的史料来源。然而二战后的第二年,赵又攻打齐国,派廉颇拿下。从这个结果来看,很有可能他之前确实和齐国参加过五国战争,对齐国已经很熟悉了。据说,在杨进失陷之前,廉颇曾因成功抵御秦国的进攻,迫使秦国和赵国在中阳联合而闻名。秦昭会在中阳是真的,但史料中只有一句话,连破都没提。

其次,廉颇相恋并杀死挚友蔺相如的故事如此流行。简而言之,宦官蔺相如因为加入赵而被拜为大夫。秦和赵在渑池相遇,被逼死,使屈辱的方案失败,保全了赵和赵的面子,被提升为上卿,级别比廉颇的上卿还高。于是武夫廉颇火了,老子打了几场仗才得到上卿的位置。为什么这个小白脸比我高?原来他是太监家的吃白食的。他翻了几次嘴,爬得比我还高。不,我咽不下这口气。下次别被我看到,不然他会很丢脸。蔺相如很懂事,总是避开廉颇,说:“我不怕廉颇。”尽管廉颇很强大,但他并不总是像秦王那样强大。敢当面申斥羞辱秦王,何况廉颇;他之所以放手,是为了赵的和谐。否则,当赵的大臣们不同意时,秦就会趁机进来。这不是因为个人原因浪费吗?廉颇是个粗人,但也懂得道理。他立刻赤手空拳,捧着荆条向蔺相如赔罪,两人结婚了。读者相信,要不是赵的稳定,廉颇是不会向蔺相如赔罪的。蔺相如毕竟出身卑微,就骂了他一顿。反正他是被偷偷骂了。你能做什么?当他很棒的时候,他会遇到你,跟你打招呼。“小冲,你吃饭了吗?”这是与你的和解。有了这个资格,别人还能说什么?作为一个服兵役的大臣,为什么在众目睽睽之下裸体抱着沃特尔会如此尴尬?在这里,还应该特别指出一点。说这些阶段将被调和是不正确的。蔺相如不以赵为相。这一时期的赵声和睦相处,赵会文、赵成孝时期,赵声三次退位复位。

随后几年,廉颇率赵军攻打齐威城,都取得了相当的战果。所以在攻打赵夫妇时,先请教廉颇。第一派说服了新当选的赵浩棋,认为秦国怕的是赵而不是廉颇,赵的父亲是秦军中秦人的克星,虽然赵佗死了,但可怕的是赵继承了他父亲所有的人才。第二,悄悄地用战争和武安君田雷的孤独取代从未赢得过任何便宜的国王。掌权数年的赵齐昊成晓决心采取一些重要措施来证明自己。日常生活中看到赵括一套又一套的军事理论,他觉得廉颇总是胆小怕事,羞得不敢出门。他真的上当了。廉颇被换掉,赵括开始把赵引向死亡之路。

从国力上看,商鞅变法后,秦国与郭之比更强,秦国的外交和情报系统更完善,但赵没有及时号召诸侯国联合抗秦;秦在单兵素质上略胜赵。秦国有鼓励士兵的兵役制度,根据斩首的数量来衡量军队的成就和财富。但赵骑射之后不是吃素的,也不会被北方游牧部落的骑兵训练;地理位置优越,远离秦国,又是赵国故里,方便向赵国供应粮草和军队;关于人类的和谐,算了吧。没有什么可谈的取代赵廉波的坏手。面对从没输过又擅长打天下的田雷,老将廉颇就算坚持战斗也赢不了,何况是假装被别人打败的赵括。只要堵住后路,阻止援军与他会合,然后派出小骑兵将他赶走,把四十多万赵军变成压缩饼干,然后锁起营帐,饿上40天,让饥饿、恐惧、绝望消磨掉英勇作战的赵士兵最后一丝斗志。

对一个将军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士卒,不是兵,将军称号是球。所以当长平传来噩耗,赵括在突围中死亡,四十万群龙无首的赵战死,出来的只有两百多名子弟兵。老兵廉颇会是什么感觉?平日里,我常常同吃同住,看着那些士卒一天天的操练,和他们一起战斗,生死与共。就算我不再带领他们战斗,总有一天人们穿上袍子后还会活着,还会重逢。一夜之间所有人都死了。饶是战争中的名将,也要和千千万万寡妇一起悼念赵。数千步兵被瞎指挥的王昭消灭。廉颇守赵血。这个时候天气开始变冷了吗?虽然秦和赵不同意,但最尴尬的还是秦风的《无衣》。“你没有衣服吗?穿和你儿子一样的袍子。王宇创业,修了我的猫哥。你儿子的敌人。我没衣服穿了吗?平等对待孩子。王虞发迹,修我矛戟。和我儿子一起工作。我没衣服穿了吗?和孩子们在一起。王虞提拔军队,修了我的盔甲。跟你儿子走吧。”

长平之战后,邯郸被围,但赵经过苦战没有倒下。胡罗平被一条狗骗了,连比赵弱的颜都敢找上门来,谎称“赵庄在昌平,却不是一个人”。廉颇领兵,杀了酋长栗腹,深入燕国领土,逼燕平定五城。因为这次廉颇被封为新平军,代表郭襄。在康复的过程中,廉颇也看到了人间冷暖。当你停下来的时候,你会一直走下去;为重用,爵位提升,大众又趋之若鹜。此后,廉颇征服魏国,在襄阳取得军事成就。破赵燕,平魏不容易,但更能显示廉颇的军事水平。不出意外,廉颇会为赵战到最后一滴血。连赵括这样纸上谈兵的人都选择了宁死不屈,何况廉颇。谁愿意放弃面子,为赵谢罪?但有时候让人开心或者祈求怜悯也是必要的。这不是战国时代。

长平之战是赵齐昊程潇一生的耻辱,他也随之进入了坟墓。赵宇翔继承了皇位,但他不知道是因为年纪大了不喜欢廉颇,还是想用乐城代替廉颇做臣子。在长平之前被打败,将是廉颇一生的痛。疤痕又会粘在肉上。廉颇反目成仇,却没有去找赵王,却找到了乐成,乐成落荒而逃。廉颇仍不愿与赵彻底对抗。这些都是相反的。赵灿没有回去。廉颇逃往魏。以前廉颇为了赵,少砍魏,从不打人。任伟至多只是礼貌地接纳了他,但并不信任和支持他。在舞台上,赵多次被秦围攻。想起廉颇好,廉颇愿意在魏国回到赵国。而且当时只反对乐城,不反对王昭。这两个二郎感情很深,姨妈也有兴趣。看来廉颇又要回到赵身边了。但是作者不是说大自然是用来忽悠人的吗?读者自然不会问我是谁。

赵派使者去魏国打听廉颇的情况,看他是否愿意回到赵那里,看看他是否仍然贫穷。毕竟他老了。使者走之前,赵的大臣并不知道他与廉颇有私仇,反而占了秦的便宜。他派人诋毁廉颇,意图切断廉颇与赵之间的道路。说到这里,读者们还记得李牧吗?在秦灭赵之前,他就被平白杀了。李牧的死因有很多版本,比如《战国策》,《史记》。其中之一是秦把钱给了赵的大臣,而设计陷害李牧来伤害赵王,导致李牧被杀。这个郭凯又一次让王昭断了召回廉颇的念头。这个计划和饮食有关。廉颇的胃口一直很大。赵大使到了以后,廉颇为了表示自己还不老,就“把一个没用的桶和十斤肉,马上放上去,表示自己还活着。”Ryan回去的时候说了什么?他说即使连将军老了,他还是吃得很多,一顿饭上了三次厕所。这种尿频尿急主要是前列腺问题引起的,多见于老年男性。听着,读者们,撒谎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谎言和真相混淆,也就是七分真三分假。这三个谬误可以毁灭一切。“赵王以为他老了,就不叫了”。虽然这是郭凯的恶作剧,但王昭不是什么好东西。起初,他想用乐成代替廉颇。后来他看到廉颇老了,就立刻放弃了召回廉颇的念头。老了就老了。你仍然可以战斗。就算不能打仗,还不够救赵的战功吗?顺其自然吧。毕竟廉颇还是王昭心中的一根刺。

被赵抛弃的廉颇,被楚悄悄接走。他突然当上了楚国的将军,却一直没有立功。他说:“我要用赵人。”不同的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你可以说他还依附于赵,也可以说他更习惯这种军事方法,即步兵只有在骑射到一定数量的骑兵后才换上赵的衣服,或者说他们两者都有。然而,郭凯的陷害也救了廉颇一命,他可能会重蹈李牧的覆辙。廉颇死于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寿春。他一生的心愿就是为赵而战。

公元前251年,燕趁赵长平大败元气未复之机,以栗腹、乐乘率东路军攻鄗(河北高邑东);爰秦、乐间(名将乐毅之子)率西路军攻代(河北蔚县东北)。攻克二城后两军会师合攻邯郸,一举灭赵。燕王率中军在后策应,共起兵50万,兵车2000辆。

面对强敌,廉颇冷静分析:燕军无大战经验(28年没打过仗);燕军兵力为赵军5倍,但平分为两个互不联系的集团,中军又远远在后,便于各个击破;主将栗腹好大喜功又轻视赵军,可以小利诱之。而赵国长平败后,国家蒙羞,人民家破,又突遭燕人乘人之危,这就极大地激起了对入侵者的仇恨,民心可用;赵军主力虽覆于长平,代郡与匈奴作战的边军未受损,其铁骑十分骁勇;秦王刚死,新君未立,短期不会出兵,后顾无忧。因而,向赵王建议征调全国15岁以上壮丁,编成新军。赵王遂在短时间内征新军10万,由廉颇指挥抗燕。

廉颇接近鄗城附近,派一部兵力攻击围城燕军;于通往邯郸的大路两侧伏兵;自率精锐为预备队。赵军出现后,栗腹命乐乘围城,自率主力南下,迎战赵军。

两军相遇,赵军一触即退,栗腹视赵军为不堪一击,即追击前进。燕军进入伏击圈后,赵军四起,将燕军切为数段。赵军虽多为十五六岁的娃娃兵,但同仇敌忾,给燕军以歼灭性打击。栗腹失魂落魄,竟不及通知围城军,逃往宋子(河北晋县南)。赵军紧追不舍,将其俘获。廉颇又派人招抚乐乘,乐乘退路被断,只得投降。东路20万大军,全部覆灭。

燕西路军得知东路军被歼,军心大乱,代郡守将李牧乘机率铁骑突击,斩主将爰秦,副将乐间本是反战派,既恨燕王不纳忠言,又听说族弟乐乘已降,便投降了赵军。西路军也失败了。

中军见大势已去,只得后撤。赵军乘胜追击。公元前250年,赵军包围了燕都,为免亡国,燕王请和。廉颇深知强秦在后,而自己兵力有限,即使攻下燕都,也难以征服全燕(秦国在攻下燕都后四年才灭燕),一旦秦军入侵,赵国危矣。遂同意议和,但要求以反战派将渠为相,代表燕国前来议和。燕王被迫以将渠为国相,委以和谈使命。燕赵和议迅速成功,赵军凯旋。

廉颇知己知彼,在战术上抓住燕军分兵的弱点,并用小利使燕军犯下更大的错误,诱敌深入一举围歼,与长平白起用兵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更干净利落;其善用招降,减小双方不必要的伤亡,杀人王白起更不能相比(对白起坑降卒的错误将在续篇中论述)。在战略上远见卓识,当止则止,扶植燕国反战势力以保长久和平(可惜赵王目光短浅,第二年就撕毁和约攻燕,失去了一个可以争取的盟友,而抵制此战的廉颇也因此去职,远走他乡)。

伊阙之战:

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军24万,以公孙喜为主帅,驻军伊阙(洛阳龙门)以抗秦军。伊阙有两山对峙,伊水流其中,望之若阙,地势险要,联军据险与秦军相持。秦军兵力只有联军一半,但联军都想保存实力,互相推诿,不肯主动出击。白起侦知敌情后,以疑兵牵制联军主力韩军,自率主力突袭魏军。一举将其歼灭,杀魏将犀武。然后转头攻击韩军,与疑兵前后夹击。韩军翼侧暴露,军心浮动,很快就被击败,秦军乘胜追击,全歼韩军,俘韩将公孙喜,攻占5城。韩、魏精锐丧尽,被迫割地求和,白起升为国尉。

此战联军兵力、地利占优,却为秦军所歼,皆因不团结而被白起抓住了战机。

鄢郢之战:

公元前280年,秦、赵渑池会盟后关系缓和,秦王转用主力攻楚。白起率北路军出武关,经叶(河南叶县)、樊(湖北襄樊),攻打鄢(湖北宜城东北)。楚国令尹子兰当政,放逐贤良(屈原),政令不行,对外无防守措施,只集中兵力于都城附近,被动应战。

鄢是楚的别都、战略要地,秦军猛攻不克,白起遂在城东筑堰拦住汉水,蓄足水后决堰,洪水淹没城池,数十万军民浮尸水面,秦军遂克鄢。

白起并未直攻鄢南的郢都(湖北江陵西北),而是挥戈西向,占西陵(湖北宜昌西北),断绝东、西楚军联系,然后东指,焚夷陵(宜昌)楚王宗庙(杀人放火全占了),楚王逃走,遂占郢都。

郢都地处江汉咽喉,东控吴越,南通湘黔,西依巫巴之险,北靠桐柏山脉,真可谓易守难攻。但楚国对都城直战略地理态势,却一无所知,使秦军越险要如履平地,以至兵临城下。

华阳之战:

公元前273年,赵、魏联军攻韩,韩国向秦求救,秦担心韩被瓜分,派白起、胡阳援韩。白起率军急行8日,到达华阳(河南新郑北)附近。正在攻打华阳的联军未料秦军来得如此迅速,措手不及,又加久战力疲,伤亡过重,很快魏军被破,秦军斩杀10余万人,残部逃往大梁。赵将贾偃不敢恋战,乃向黄河退走,打算渡河返国,秦军随后掩杀,斩2万余人。白起此战共斩杀联军15万人。

魏不知“唇亡则齿寒”,给主要敌人秦国以可乘之机,招致惨败。而白起远程奔袭,一举破敌,决心坚定,动作快捷,正合“势如张,节如机发”(气势之强如张开的,节奏快捷如扣发扳机)的妙义。

综前所述,白起善长野战,重视歼敌有生力量,战必求歼,所有的谋划都是以歼灭战为中心;同时,强调穷追猛打,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但白起过于残暴,所过无不杀人盈城,特别是坑赵降卒40万是最大的错误。歼灭战并非全部消灭敌人的肉体,在交战时消灭敌人,又能将战俘转化为自己的力量,就等于双倍歼灭了敌人;残杀战俘并不能征服敌方,却反而激发了敌方军民同仇敌忾、不惜牺牲、团结御侮的坚强意志。

破匈奴之战

李牧负责防守代、雁门(山西省东北部),平时加紧练兵,同时又体恤士兵,每天杀牛犒赏;又多派间谍,化装成牧人,深入匈奴腹地,刺探军情;要求小心管理烽火台,一旦发现匈奴来犯就及时报警;严令遇敌入侵,迅速收拢牲畜,进入城塞自保,不准出战。如此相持数年,国土无损,军队也无伤亡。但敌我双方都以为李牧胆怯,赵王因此撤了李牧的职。

此后1年多,每当匈奴来犯,赵军就出战。但屡屡失利,伤亡很大;由于交战频繁,边防一带也难以进行正常的农牧生产。赵王只得复用李牧。

李牧一如既往,又相持数年,匈奴一无所获,但始终认为李牧怯战。而赵军待遇优厚,却没有杀敌报效的机会,求战欲望日趋强烈,皆愿与匈奴决一死战。

公元前245-244年,李牧备好战车1300辆、良马13000匹、射箭能手10万人、勇士5万人,进行实战演习,并宣布功成将有重赏。准备就绪后,就让牧民把大批牲畜赶到原野上放牧。匈奴一见有利可图,就派小股军队作试探性攻击。赵军佯败,匈奴单于遂率大军南侵。李牧以车阵正面迎敌;箭手轮番发射。待敌军攻击受挫后,由骑兵和勇士组成的精锐从两翼投入战场,包围了匈奴军。经激战,除单于等少数人逃走外,10余万敌骑全部被歼。

李牧坚壁清野,使匈奴骑兵冲击力强、机动性好的优势无从发挥,同时加强自己的力量;时机成熟后,针对匈奴掠夺性的特点,以畜群相诱,当敌人试探时,继续以小利相诱,终将敌主力诱出;作战时战术也十分得当。

肥下之战

公元前234年,桓齮、杨端和、王翦率15万人攻赵,在平阳歼灭赵军10万,杀赵将扈辄。赵王以李牧为大将军,李牧认为秦军锐气正盛,遂在宜安(河北葶城西南)附近筑垒列阵,仍采用对匈奴的办法,加紧训练,不准出战。桓齮感到李牧在仿效长平战役中廉颇的战术,决定率精锐袭击肥下(河北晋州西),诱赵军来救,以进行决战。

李牧认为秦军攻肥下,大营必然空虚;且秦军以为赵军不会出战,必然懈怠。当即乘夜攻占了秦军营垒,全获军需辎重。攻肥秦军返回救援,李牧以一部正面迎击,主力两翼钳攻,将10余万秦军全部围歼。

空国远征,悬军千里,最利速决,最怕持久。面对优势敌人,李牧坚壁不出,训练了一支精兵;而秦军和匈奴军一样,赛不过赵军的韧性和耐力,急于出击,秦军企图围点打援,而李牧则釜底抽薪,然后击其惰归,一举获胜。

李牧最擅长等待,但并非消极地等,而是在等待中转弱为强。“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善于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为敌人战胜,然后待机战胜敌人;不会被敌战胜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在于是否有机可乘)在等待上,李牧比廉颇幸运,他等到了那稍纵即逝的战机,而廉颇在战机到来之前被剥夺了权力。李牧的不幸在于他背后是一个极端腐朽的统治集团,无论怎样的堵漏,也挽救不了这艘破船。但正因如此,他的胜利更显得可贵。

蕞城之战

公元前241年,赵将庞暧组成第5次联军,推举楚王为联军统帅——“纵约长”,楚相黄歇 (战国四公子硕果仅存之人)代行指挥。庞暧认为函谷关(河南灵宝北)险要,联军战力已大不如前,只有经蒲阪(山西永济西南)渡河走渭南才有希望取胜。于是赵、燕、韩、魏、楚五国联军经河东由蒲东渡河,直入关中腹地,进抵蕞城(陕西临潼东北)。由于守军顽强抵抗,联军久攻不克,给了秦军调动、整顿的时间。庞暧遂改变战略,攻进关中,咸阳(陕西咸阳东北)形势紧张,秦相吕不韦自任统帅,王翦、李信、桓奇等为将,大军10余万,屯于灞桥(西安东)。

王翦等将领认为:以五国精锐,攻一城而不克,其无能可知;楚兵久未经战。建议集中兵力攻楚,楚军破,四国必望风崩溃。于是精选5万人,进攻楚军,为出敌不意,决定夜攻。

由于李信军运粮官,运粮误期,惧罚(秦国法严,失期当斩),叛逃楚军,泄露了进攻计划。这本是千载难逢之机,但黄歇庸愚无能,闻讯后惊慌失措,也不通知友军,只率楚军逃走(战国三公子在地下都将羞愧与其同列)。当秦军攻入楚军大营,才知扑空。王翦当机立断,转攻赵营。庞暧突遭猛袭,一面严令所属,不得妄动,沉着应战;一面亲临营门镇静指挥。秦军攻势虽猛,赵营巍然不动,战至天明,韩、魏、燕军前来救援,秦军才收兵回营。

四国联军得知楚军不战而走的原因后,深感痛惜,皆认为已无胜望,于是各自收兵回国。

此战由于吕不韦不懂军事,王翦实际成了秦军参谋长,并在夜袭中担任前敌总指挥。他敏锐地发现了联军的薄弱环节——楚军,制定了先打弱敌的正确战略。可惜一打楚军有人泄密,二打赵军又遇上临危不惊的庞暧,未能歼灭联军有生力量。但已成功破坏了联军团结,达到了击退联军的目的。而联军统帅黄歇,自私且无能,直接导致联军的失败。

顺便讲一下庞暧:少学纵横之术,精通兵法,但一直怀才不遇。直到廉颇离开赵国,才被提拔为赵相。由于此前默默无名,燕王轻视他,决心攻赵以雪前耻。燕相剧辛也是赵人,曾与庞暧相识,认为庞暧好对付。于是燕派大军攻赵,却中了庞暧的埋伏,剧辛和2万多燕军都送了命。庞暧没有穷追猛打,而是借自己凭此战树立的威望,力促五国合纵,对付最危险的敌人——秦国,可惜功败垂成。战后不久,就因积劳成疾去逝,象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迅速消失了。

灭楚之战

公元前225年,秦王决心攻楚。当时楚国有鄂、湘、赣、皖、苏、浙全部和豫西、豫东南、鲁南,仍是大国。秦王问李信(李广的祖先)攻楚所需兵力。李信认为不过20万。又问王翦,则说要60万。秦王以王翦怯,命李信为将,率20万人伐楚,王翦则告老还乡。(其实也难怪秦王和李信轻视楚国,自白起攻陷楚都后,楚军就没打过像样的胜仗,再看看上文楚军的表现,就更不用说了)

谁知李信打了个大败仗,多亏蒙武掩护,李信才得以突围返秦。秦王亲往频阳请王翦出山,拜为大将,蒙武为副,领兵60万伐楚。秦王亲送王翦至灞水,王翦从袖中取出竹简,上写咸阳的良田美宅,要求赏赐给他,秦王答应了。

王翦兵到函谷关,又写了书简,派使者向秦王请求再赐几处园林、住宅,前后五次。蒙武笑他太贪心,王翦道:“秦王多疑,今托我倾国之兵,我不多请田宅以示胸无大志,反让大王怀疑我有野心吗?”蒙武叹服。

公元前224年,秦军屯于天中山(河南境内),与楚军40万对峙。楚将屡次挑战,王翦只是不出,每日让士兵休息,改善伙食(全是李牧那一套),一连数月,将士感恩,每每请战,王翦却不答应。闲着没事,就让将士做投石、跳高的游戏,锻炼体力,并把力大的士兵记录下来。对楚国则故意示弱,不许军士越界打柴,倘有楚兵越界,反以酒肉相待,然后放归(这是他的发明了)。

两军相持年余,楚人早已麻痹。一日,王翦发令攻楚,把那些记下姓名的壮士编为一军,共有2万人,作冲锋队。楚军仓皇应战,很快溃败。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G

王翦此战同时展开了两条战线:对秦王展开政治战,一个劲地要田宅,显得老态、贪心,没有野心(不过这招因人而异,要是主子是个小气鬼就适得其反);对楚军则养精蓄锐,等待战机,果然一举获胜。

王翦最大的优点是善于学习。他用李牧的战术打败了楚军;同时又从廉颇去职、李牧被杀、白起自尽的悲剧中吸取了教训,以诈求存。也许王翦在指挥艺术上不如前述三位,但他却是四名将中最有政治头脑的一个。

刎颈之交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

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赵国。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是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

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 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

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3103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5
下一篇2023-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