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更发达,具体原因如下:
1、地理位置
上海和广州都是沿海城市,但上海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上海所有的地理因素,几乎都是得天独厚的。作为中国最强最大的城市,上海是座不夜城,外滩、新天地、南京路、人民广场、迪士尼乐园等等这些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2、经济发展
上海位于长江出海口的长三角,也就是江浙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平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并且这一地区又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中间位置,再加上长江是我国最长、最大的河流,水上航运可以深入内陆地区,于是大家都会认为上海的腹地更广。
上海城市特点
1、弄堂随处可见
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这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在所有建筑中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最有特色的。
弄堂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多少年来,大多数上海人就是穿梭在这些狭窄而悠长的弄堂里,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人生,并且创造了形形色色风情独具的弄堂文化。时至今日,弄堂已经成为上海城市的华丽的背景色。
2、旗袍
旗袍虽脱胎于北方,但使其成为一大标志的,却是在上海。20世纪40年代,上海对旗袍的改良达于极致,风行全国,由此勾画出了那个“摩登”的时代。
在当时上海女装最为华美、繁盛的时期,海派旗袍作为主要的流行女装,取代上衣下裙的女性标配成为了当时最常用的时装。如今,上海街头仍保留着一些定制海派旗袍的专业服装店。旗袍服饰是上海城市特色之一。
上海更发达,具体原因如下:
1、地理位置
上海和广州都是沿海城市,但上海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上海所有的地理因素,几乎都是得天独厚的。作为中国最强最大的城市,上海是座不夜城,外滩、新天地、南京路、人民广场、迪士尼乐园等等这些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2、经济发展
上海位于长江出海口的长三角,也就是江浙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平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并且这一地区又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中间位置,再加上长江是我国最长、最大的河流,水上航运可以深入内陆地区,于是大家都会认为上海的腹地更广。
上海城市特点
1、弄堂随处可见
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这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在所有建筑中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最有特色的。
弄堂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多少年来,大多数上海人就是穿梭在这些狭窄而悠长的弄堂里,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人生,并且创造了形形色色风情独具的弄堂文化。时至今日,弄堂已经成为上海城市的华丽的背景色。
2、旗袍
旗袍虽脱胎于北方,但使其成为一大标志的,却是在上海。20世纪40年代,上海对旗袍的改良达于极致,风行全国,由此勾画出了那个“摩登”的时代。
在当时上海女装最为华美、繁盛的时期,海派旗袍作为主要的流行女装,取代上衣下裙的女性标配成为了当时最常用的时装。如今,上海街头仍保留着一些定制海派旗袍的专业服装店。旗袍服饰是上海城市特色之一。
上海更发达,具体原因如下:
1、地理位置
上海和广州都是沿海城市,但上海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上海所有的地理因素,几乎都是得天独厚的。作为中国最强最大的城市,上海是座不夜城,外滩、新天地、南京路、人民广场、迪士尼乐园等等这些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2、经济发展
上海位于长江出海口的长三角,也就是江浙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平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并且这一地区又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中间位置,再加上长江是我国最长、最大的河流,水上航运可以深入内陆地区,于是大家都会认为上海的腹地更广。
上海城市特点
1、弄堂随处可见
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这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在所有建筑中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最有特色的。
弄堂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多少年来,大多数上海人就是穿梭在这些狭窄而悠长的弄堂里,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人生,并且创造了形形色色风情独具的弄堂文化。时至今日,弄堂已经成为上海城市的华丽的背景色。
2、旗袍
旗袍虽脱胎于北方,但使其成为一大标志的,却是在上海。20世纪40年代,上海对旗袍的改良达于极致,风行全国,由此勾画出了那个“摩登”的时代。
在当时上海女装最为华美、繁盛的时期,海派旗袍作为主要的流行女装,取代上衣下裙的女性标配成为了当时最常用的时装。如今,上海街头仍保留着一些定制海派旗袍的专业服装店。旗袍服饰是上海城市特色之一。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不属于汉服(即华夏衣冠)体系。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
旗袍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意 甘婷婷旗袍照
义。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旗装,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就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盘滚设计。由于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清代旗装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旗袍传说
旗袍源于是满族服装,由于女式旗袍妇女穿上显得秀美窈窕,因此便成为全国各族妇女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文化服装,并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这样优美漂亮的服装是谁设计的呢?又是怎样得以推广呢?这个满族人民中有个传说。 从前在镜泊湖畔有个渔家姑娘,由于她从小跟着阿妈在湖边打鱼,脸晒得红里透黑,人们都叫她黑姑娘。这个黑姑娘不光人长的俊俏,而且心灵手巧,炕上的针线活做的好,打鱼的本事更是百里挑一。那时候,满族的妇女都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可是黑姑娘打鱼常在湖边上转,树棵子常刮扯衣服,很不方便,她就剪裁了一种连衣裙的多扣袢长衫。这种长衫两侧开叉,下河捕鱼时可将衣襟起来夹在腰间,平时扣袢一直到腿弯儿,当裙子用,既合体又省布。这本来是件好事儿,哪曾想,这样的长衫却送了她的命。 有一年,皇上梦见先王告诉他,在北国故都有一位身骑土龙,头戴平顶卷沿乌盔,手托白玉方印,身穿十二扣锦袍的姑娘,能帮他治理天下。皇上就派钦差下去选妃。因此,八旗姑娘都被招进渤海故都坍塌了的墙围子里候选。派来选娘娘的钦差,左挑右挑也没选中一个。正急得没法的时候,忽然看到一个脸蛋黑黑的姑娘,头顶泥盆,手托一块方豆腐,身穿多扣袢长衫,站在一垛土墙上。这姑娘正是黑姑娘。她上姥姥家串门,穿着自己做的那件长衫,给姥姥买豆腐,回来时路过这古城,见人山人海,不知出了什么事,也挤上前来,站在那土墙上看热闹。因是三伏天的日头晒得人头晕,黑姑娘就把豆腐托在手上,腾出泥扣在头上遮荫凉。钦差指着黑姑娘喊:“娘娘在这里!” 有人问钦差:“怎么说她是娘娘呢”钦差说:“你们看她站在那土墙不正是一条土龙吗?她头上顶的那小泥盆不就是平顶卷沿乌盔吗?她手托的那块豆腐不就是八角玉方印吗?她穿的那件十二个扣袢的长衫便是十二锦袍吗?” 说完,钦差大人就吩咐随从硬是把黑姑娘抬进北京。来到宫廷,皇上一看,这黑姑娘虽然黑一些,可长得很俊俏,又非常窈窕秀美。就土封她为黑娘娘。 黑娘娘是劳动妇女,过不惯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她想念家乡父老、更留恋那真山真水的渔猎生活,进宫后整天擦眼抹泪的,皇上为了安慰她,拿来她家乡产的人参、貂皮、鹿茸等,黑娘娘一见这“三宝”,想起了当初为了这些稀有的贡品,有多少家乡父老冒着危险到深山老林里去采集猎取,甚至有人丧了命,于是她起了很多办法使皇上把征收关东的“三宝”由珍贵稀有的人参、貂皮、鹿茸改为随手可得的草莓、湖鲫、烟袋草了。这一来可把关东的人民乐坏了,到处响起八角鼓,跳起满族舞,来歌颂黑娘娘的功德。 黑娘娘在皇宫里运用她的智慧,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后来见宫廷空的山河地理裙又肥大又长,在地上拖拉半截,脚踩、鞋蹬的,实在太可惜,她就动手把这裙子剪开,改制成她从前穿的那种既节约又方便的衣装。哪曾想这一来惹了大祸。那些娘娘、妃子们本来就很嫉妒她,这回一见她剪了裙子就一齐上殿向皇上告她的状,说黑娘娘剪掉山河地理裙,这是有意剪断我主一统江山。皇上听了就把黑娘娘叫上宫殿来,对她说“穿上这珍贵的丝绸,是做娘娘的福份,节俭二字,在宫廷里用不上。你擅自改变宫廷服装是有罪的。 黑娘娘不认罪,还提到她过不惯这宫庭生活,要求放她回家乡打渔。皇上一听气得离开了龙墩,走到黑娘娘跟前,喊了一声:“你给我滚出宫去!” 黑娘娘自从进宫以来,对皇上没说过一个“谢”字。当她听到皇上让她出宫,她一高兴说了一句“谢谢皇上”。转身就要下金銮殿,皇上骂了一句“真是个贱人”,气不打一处来,上前就一脚,正好踢在黑娘娘的后心上。黑娘娘就这样死在皇宫里。 关东人听说黑娘娘惨死了,大哭了三天。旗人家的妇女为了纪念黑娘娘,都穿起她剪裁的那件连衣带裙的系扣长衫。后来,这种长衫就被称为“旗袍”了,非常神奇。凡是穿上旗袍的妇女,都变得十分苗条、秀美、漂亮,人们都说这是勤劳俭朴、心灵手巧的黑娘娘在暗中帮助打扮的。
民国旗袍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民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 刘亦菲旗袍照
,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1]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沁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
[2]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鸿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钧先生对此坚信不疑。他本人虽未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鸿翔时,还可从老师傅处获得有关于此的很多消息。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为楷模的。
二十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旗袍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 1 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2 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 dress,虽也有着与中国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满族统治者,摧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梏。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满族封建统治者,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李玲玉旗袍照
辛亥革命后“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装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为绝唱。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装影响,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装"开始流行,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的黑色裙成为时尚。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海派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 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们所讲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现代旗袍
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刘亦菲旗袍照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清代旗装不开衩,出现旗袍后,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历届港姐经典旗袍造型(10张)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到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 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为最能体现这种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照说当年大受青睐的旗袍会再次回到人们当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木棉道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数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不过,在80、90年代却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为了宣传和促销等目的,礼仪**、迎宾**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性服务员都穿起了旗袍。 这种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纤仿真丝面料,色彩鲜艳,开衩很高,做工粗糙。这实在有损旗袍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们为了区别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贸然穿旗袍了……
现代旗袍(12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而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 定义更为宽泛而事实上基本形却更加确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变化更多地表现于面料和装饰的选择,以及长度和开衩的变化。由于裙摆的位置是女装流行的重要特征,摆线是最重要的风格线。在欧洲,30年代女装的摆线一直很低,而腰线较高。长裙是30年代的特征,是区分于20年代女装的标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长。1931年和1932年,由于20年代的影响未除,下摆位置较高。从1932年起,到1938年,木棉道旗袍一直很长。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摆几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这表明海派旗袍与国际女装的流行几乎是同步的。任何面料或细节或装饰上具有中国趣味都可以被称为旗袍。所以我们可以有无襟、无领或不开衩的旗袍。 棉麻质地改良旗袍
而在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旗袍,则更注重面料的舒适性,它们风格多样,款式一般都比较宽松,让人能够活动自如,大多选用棉麻布料材质,展现舒适的居家感,并为大众所接受的改良现代感。 水墨风格棉麻质地改良旗袍
颇有水墨绘画感的旗袍,把艺术气质和生活元素融合到一起,白底水墨上色,让人联想起古老的水墨画和青花瓷,将中国的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且低调而素雅的花色相当适合日常穿着,棉麻面料洗涤方便好打理,是现代人穿着旗袍的极佳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