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9年05月31日,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南方古猿,生存于距今大约五百五十万年前至一百三十万年前。生活年代约为一百七十万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也有学者认为其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最早的南方古猿化石发现于1924年。 当时,澳大利亚人达特前往南非在约翰内斯堡的一所大学任解剖学教授。他对化石非常感兴趣,经常鼓励他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寻找化石。并且,他还叮嘱采石场的场主,如果有化石发现一定要来告诉他。
后来,采石场的场主真的给他送来了两箱化石。达特先生在里面找到了一个小孩的不完整的头骨。因为这个头骨发现于汤 恩附近的采石场,因此命名为汤恩男孩。
扩展资料
长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远古人类化石十分稀少。根据地层、动物群的研究和科学测定,“金牛山人”生存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距今28万年左右。“金牛山人”的头骨化石十分完整,初步观察,它既有原始的特征,也有一些接近智人的进步特征,而且脑量大于同时期的猿人。
“金牛山人”化石的发现填补了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空白,为对猿人体质特征及体质演化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这项重大的发现被列为本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项目之一。
广东英德发现万年前古人类化石。在青塘遗址黄门岩1号洞地点发现的墓葬地层关系清晰,葬式为较明确的“蹲踞葬”。人骨共存碳样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广东乃至岭南发现年代最早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类已具有明确的生死观念和有意识的埋葬行为。
此前,广东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仅见牙齿或头骨化石,距今1万年以前保存比较完整的人体骨架尚属首见,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岭南古人类体质特征研究、华南地区晚期智人DNA测序与基因研究、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古人类演化与迁徙、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食谱与古病理研究等提供了重要新材料。
-南方古猿
刚才我已经回答你一个问题了
你给的时期是金牛的没错 现在我知道你属蛇 给你分析下金牛座的和双鱼座的 属蛇的
金牛座和蛇属相组合的个性分析
基本个性
金牛座肖蛇者具有人们所谓的“蛇的本色”,由于肖蛇者通常倾向拘谨矜持,金牛属性在此出现,能助其更为实际。这只蛇如常地具直觉力且谨慎小心, 然而其属性中的金牛部份为之添入几分世俗意说。
金牛肖蛇者对”获取”相当有天赋。肖蛇者喜欢钱,通常也较他人能轻易获得,再者他们也贪涎奢侈并沉迷于舒适生活之中。而金牛属性能与此抗衡的是其善于保有自的本领。
艺术与美对金牛座肖蛇者很重要。他不仅投身艺术创作,且希望沉浸于一充满艺术气氛的环境中。 金牛肖蛇者对奢侈的定义并非指生活于万贯家财里,他们更受真实的美所吸引,而不力表面的浮华所惑。
正如所有的肖蛇者般,金牛肖蛇者将终止与其顽敌—懒惰对抗。由于他长期为本身所有的倦怠虚弱所苦,而个性顽固,有时又吃得太多,你可想象得到这种人腰围的扩展情况。
也因其肖蛇属性,这种人有着美的标志,肖蛇者总是令人赏心悦目,但是金牛肖蛇者更加上了踏实稳重的感觉,也较其他的肖蛇者来得神秘而有种冷若冰霜的美。
金牛肖蛇者也是位爱拖延耽搁的人。他们会在完成各种细节之前,做做停停同样工作一百次,并非他们生性犹疑或缺乏信心,但是他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一件事。
他们亦具善妒的性格。肖蛇者通常不忠实,这位金牛肖蛇者特别如此。
爱情
金牛肖蛇者有惊人的魅力,对方往往会对其极为宠爱。然而他们通常都必须在生活中有个架构方能完成事情。如果你爱上这种人,最好助他一臂之力,比方整理一下厨房,或磨利他留在雨水可及之处因而变钝的刀具,又或是将搁置四处的衣物挂好,并立下自律的规定,这是你所能给他们最大的帮助。
适合共处的对象
通常你能与肖牛、龙或鸡的巨蟹、处女、摩羯和双鱼座者相处。肖虎或猪的狮子座者不适合你。也不要与肖虎的天蝎或水瓶座者多所牵连。
职业
金牛肖蛇者鲜少采取冒险的步骤,他对获利极为在意而不会轻易下注损失金钱。所以,你会发现他们总是从事于收入丰盛稳当而安定的职业,他们的天赋可在学术领域或古典的行业中表现出来。适合的工作有教授、艺术家、图书馆员、律师、医生以及所有古典类型的行业如药剂师、设计家与表演者。
双鱼座和蛇属相组合的个性分析
基本个性
这位思虑深刻的人显得相当显眼而优雅,但这只是表面而已。在其内心深处各种哲学思考翻腾一片,而其超脱世俗的透视力也唯有最明智的人方能共享与了解。双鱼肖蛇者对每件事都有深沉的感受,对各种情况皆有相当强力又明晰的直觉,使人感到他似乎逃避人群的接触。敏感在双鱼肖蛇的身上似乎有另一层含义,直觉力加倍展现而预感力也加强,他们强烈的预知力可被认为是种天赋,他们有若裹着羊皮的巫师。
问题是这个世界并不适于如此有感觉力的人,但是双鱼肖蛇者也不想要兴风作浪,他们并不愿给人留下他很重要的印象,或在此浊世争个长短。双鱼肖蛇者可很满意地远离这些尘俗,而受家庭的保护。无论其喜欢与否,双鱼肖蛇者总是照顾自己。
双鱼肖蛇者是思考深刻的人,也是群体里的孤独者。他们如若宣称乐意加入群体生活,那是因为他就在那儿,而且也是必须的。
他们并不特别喜欢真实的世界。这种人不想要有责任,而多数时候他们并不欲独自获得成功。纸上作业(除非那是诗或形而上学的作品)使其懊恼,慵懒显现于他的每一行动上。他们既聪明又具透视力,但是他们并未发挥其天赋的聪慧。他们也许会受不诚实的狡计所吸引,但无法做出犯罪的行为。
爱情
对双鱼肖蛇者而言,真爱是没有限制的。如果这个人结婚或选择何人为伴侣,那就是永远的。婚约绝不会打断更迭。他们喜欢留在家里,乐意邻居或友人经常到访,双鱼肖蛇者并不会随地调情,他们需要长久的时间去培养感情,在进入状况时,他们献出大部分的精力,由于双鱼肖蛇者并不喜爱群众或时髦的玩意,他们的伴侣可能会不忠实。如果他们不喜欢跳舞,他们就不去——而实际上他也从不去跳舞。
适合共处的对象
肖鸡的金牛、巨蟹与摩羯座者是你的秘密景仰者,你与他们相处能感到快乐。肖牛的巨蟹与摩羯座者亦为适合对象。肖虎的双子、处女与射手座者并不适合。肖猴的处女座者亦会给你难以承受的压迫感。
职业
这位谨慎而具同情心的人在其一生中会从事许多职业。但首先他必须克服不愿离家的心理障碍。他们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能够外出独自致富,双鱼肖蛇者善与群众相处,而同时也抗拒劳力的事情。适合的工作有学者、研究员、历史学家、哲学家、作家、建筑工人、社会工作者、素食专家、新闻记者、天文学家与神学家
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
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民俗传说:
相传盘古开天之前,一片混荒,万天混沌,万物犹蒙沌!盘古想开天之后,怎么办呢?把自己的身体变成天地万物。那自己没有传人怎么办?想把自己的本领和性格传给自己的后人。他在把自己的身体全部变化成天地万物后,剩下眼睛与头发。
等眼睛化做日月星辰之后,他把自己的眼泪藏起来,还有自己的两根头发也藏起来,等过了不知道数年,有亿亿亿……年,当有熊国的国君少典从一个小山丘经过时候,不小心碰到了盘古的眼泪。
天空长虹贯日,气象万千,祥瑞祥和,第一个存在的民族就是伏羲一族,所以伏羲称为人祖,意思是人类始祖,人类始祖经过了若干年后,其中一个民族少典就有了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轩辕黄帝,他与炎帝结盟。成为中国最有名的国君--黄帝。
扩展资料:
盘古神话体现文化自觉。正因为盘古开辟人类生存的空间,孕育人类赖以生存的万物,奠定宇宙的秩序,人的历史才找到开端,人的内心世界才有了归属感。人们对祖先的缅怀,人们落叶归根的潜意识,往往与盘古神话的产生和传播相契合。
在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的语境下,一些关于盘古的讲述虽然不再有仪式的神圣性,甚至许多关于盘古的母题进入影视、动漫、游戏、网络段子之中,但还是可以反映先前文化传统与当今文化创造的自觉结合。它不仅能够激活人类对童年的记忆,而且会让人在追忆童年快乐中找到尊崇祖先、奋发有为的家国情怀。
——盘古
欧律诺墨:开天辟地的混沌之神 该亚:大地女神 乌拉诺斯:第一代天神 克罗诺斯:第二代天神 宙斯:第三代天神 宙斯时代的十二主神 人类五代:从黄金时代到黑铁时代 普罗米修斯 潘多拉的盒子 大洪水后人类终生的始祖 宙斯微服私访 宙斯与欧罗巴 宙斯与伊娥 大熊星座与小熊星座 好胜的音乐家阿波罗 阿波罗与月桂树 要爱情不要永生的少女 美少年与风信子 阿波罗的神医儿子 俄耳甫斯寻妻 克瑞乌萨与伊翁 驾太阳车的法厄同 被神诅咒的尼俄柏 天之骄女阿尔忒弥斯 变身为鹿的阿克特翁 海神之子俄里翁 敢跟雅典娜竞技的阿拉克涅 得墨忒耳寻女 得墨忒耳教人耕地 破坏森林的王子 哈里斯与白杨树 赫拉造反 海王之后安菲特里忒 海豚救人 神使赫耳墨斯 牧神潘的情敌 铁匠之神赫菲斯托斯不贞的妻子 战神阿瑞斯 白头翁花 娶雕像为妻的皮格马利翁 厄洛斯的爱情 白鹤复仇 黎明女神厄俄斯的诅咒 黎明女神与蝉 酒神狄俄尼索斯 变成野猪的彭透斯 国王迈达斯的金手指与驴耳朵 两面神雅努斯 果园神讲故事赢爱情 水泽女神的回响 变为水仙花的那喀索斯 救助橡树神的阿尔卡斯 翠鸟 听懂动物语言的预言家 燕子、夜莺、戴胜鸟 为什么桑葚是紫红色的 不幸的情人:海洛和勒安得 帕修斯与默杜萨 帕修斯英雄救美 帕修斯与情敌菲尼斯 囚禁死神的西绪福斯 斯库拉复活 柏勒洛丰与飞马 阿塔兰忒与三只金苹果 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 克里杜鹃 生死攸关的木头 忘恩负义的伊克西翁 盲人先知提瑞西阿斯 人间英雄埃阿科斯 幻想狂萨尔摩纽斯 兄弟情深 美少年甘宁美德斯 第二卷 英雄传说 阿耳戈英雄们的故事 伊阿宋和珀利阿斯 阿耳戈英雄们踏上征程 阿耳戈英雄们在雷姆诺斯岛 阿耳戈英雄们与杜利奥纳人 赫拉克勒斯被阿耳戈号遗忘了 波吕丢刻斯与珀布律喀亚国王的拳击赛 为菲纽斯驱逐妇人鸟 躲开两座巨大的撞岩 伊阿宋认亲 阿耳戈英雄在埃厄忒斯的宫殿里 美狄亚和埃厄忒斯 阿耳戈斯的建议 美狄亚答应帮助阿耳戈英雄 伊阿宋和美狄亚 伊阿宋完成了埃厄忒斯的任务 美狄亚取得金羊毛 阿耳戈英雄们带着美狄亚逃跑 阿耳戈英雄们在归途中 大海、黑夜、星空 科尔喀斯人追击而来 阿耳戈英雄们的最后一次冒险 伊阿宋的结局 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的故事 赫拉克勒斯摇篮历险 赫拉克勒斯所受的教育 处于十字路口上的赫拉克勒斯 赫拉克勒斯初试身手 赫拉克勒斯帮助诸神战胜巨人 赫拉克勒斯与欧律斯透斯 第一件任务:勇斗尼密阿巨狮 第二件任务:杀死九头蛇许德拉 第三件任务:生擒刻律涅亚山上的牝鹿 第四件任务:活捉厄律曼托斯山上的野猪 第五件任务:清扫奥革阿斯的牛棚 第六件任务:驱赶斯廷法罗斯湖的怪鸟 第七件任务:驯服克里特岛上的公牛 第八件任务:制服狄奥墨得斯的牝马 第九件任务:夺取亚马逊女王的腰带 第十件任务:牵回巨人革律翁的牛群 第十一件任务:摘取赫斯珀里得斯的金苹果 第十二件任务:带回地狱恶狗刻耳柏洛斯 赫拉克勒斯和阿德墨托斯 赫拉克勒斯和欧律托斯 赫拉克勒斯为翁法勒女王服役 赫拉克勒斯以后的业绩 赫拉克勒斯和得伊阿尼拉 赫拉克勒斯和马人涅索斯 赫拉克勒斯的结局 赫拉克勒斯的后裔 赫拉克勒斯的后裔来到雅典 寻找出身高贵的祭品 玛卡里阿主动献身 拯救赫拉克勒斯的子孙们的战争 欧律斯透斯和阿尔克墨涅 许罗斯和他的子孙们 赫拉克勒斯的子孙瓜分伯罗奔尼撒 埃比托斯复仇记 忒修斯的故事 忒修斯的传奇身世 寻父路上屡建奇功 父子相认 克里特迷宫与爱琴海的由来 国王忒修斯 忒修斯和亚马逊女人国的战争 忒修斯参加婚礼 忒修斯、准德拉与希波吕托斯 抢婚 忒修斯的结局 俄狄浦斯的故事 卡德摩斯与底比斯的创建 俄狄浦斯杀害父亲 俄狄浦斯娶母为妻 惊天秘密被揭露 俄狄浦斯对自己的惩罚 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 俄狄浦斯在库洛诺斯的圣林 俄狄浦斯和忒修斯 俄狄浦斯拒绝妻弟克瑞翁 俄狄浦斯拒绝大儿子波吕尼刻斯 俄狄浦斯的结局 七英雄远征底比斯 阿德拉斯托斯的女婿:狮子与野猪 七英雄在远征途中 围困底比斯 墨诺扣斯的牺牲 血战底比斯 亲兄弟对阵 克瑞翁的残酷决定 安提戈涅和克瑞翁 海蒙为安提戈涅殉情 克瑞翁受到惩罚 安葬亚各斯的英雄们 后辈英雄们 阿尔克迈翁和项链 第三卷 战争与英雄 特洛伊的故事 特洛伊城的建立 普里阿摩斯,赫卡柏和帕里斯 海伦被劫 希腊人 希腊和平使团造访普里阿摩斯 阿伽门农和伊菲革涅亚 菲罗克忒忒斯被遗弃 希腊人进攻密西埃 帕里斯的归来 希腊人兵临特洛伊城下 战争开始 希腊人被偷袭 帕拉墨得斯之死 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各自攻城 波吕多洛斯 阿喀琉斯的愤怒 阿伽门农试探军心 帕里斯和墨涅拉奥斯的决斗 潘达洛斯射伤墨涅拉奥斯 两军血战 狄奥墨得斯 格劳科斯和狄奥墨得斯 赫克托耳在特洛伊城 赫克托耳和埃阿斯决战 两军休战 特洛伊人的胜利 希腊人去见阿喀琉斯 双方互派探子打探军情 希腊人第二次溃败 特洛伊人冲向希腊人的壁垒 为战船而战 波塞冬激励希腊人 赫克托耳放火烧船 帕特洛克罗斯之死 争夺帕特洛克罗斯遗体之战 阿喀琉斯的悲痛 阿喀琉斯重新武装 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的和解 奥林匹斯众神各助一方 阿喀琉斯力战河神克珊托斯 神与神的战斗 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在特洛伊城前 赫克托耳之死 帕特洛克罗斯的葬礼 普里阿摩斯去见阿喀琉斯 赫克托耳的遗体在特洛伊城 彭忒西勒亚 门农 阿喀琉斯之死 大埃阿斯之死 预言家的建议 涅俄普托勒摩斯 菲罗克忒忒斯在雷姆诺斯岛 帕里斯之死 围攻特洛伊 木马计 特洛伊城的毁灭 墨涅拉奥斯,海伦和波吕克塞娜 归途中的灾难 坦塔罗斯的后裔 阿伽门农的家族 阿伽门农的结局 俄瑞斯忒斯复仇记 俄瑞斯忒斯和复仇女神 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岛 奥德修斯返乡记 求婚人大闹奥德修斯家 忒勒马科斯去找涅斯托尔 忒勒马科斯来到了斯巴达 求婚人制造可怕的阴谋 奥德修斯离开仙女卡吕普索 瑙西卡 奥德修斯来到准阿喀亚人的国土 宴席上的故事 遭遇喀孔涅斯人,食忘忧果的民族,库克罗普斯人,波吕斐摩斯 埃洛斯的神奇风袋,莱斯特律戈涅斯人,女仙喀耳刻 游历阴间 遇见塞壬女仙,怪物斯策拉和卡律布狄斯,太阳神的牛群 奥德修斯告别淮阿喀亚人 踏上故土 暗中会见牧猪人 忒勒马科斯回家了 奥德修斯和牧猪人的谈话 忒勒马科斯回到伊塔刻 父子相认 动舌 忒勒马科斯、奥德修斯和欧迈俄斯来到城里 奥德修斯成了乞丐 奥德修斯和乞丐伊洛斯角力 珀涅罗珀面对肆无忌惮的求婚人 奥德修斯受到讥讽 家人团聚 黎明前的夜晚 奥德修斯再次受辱 射箭比赛 真相 复仇开始了 惩罚不忠的女仆们 爱情的甜蜜 父亲拉厄耳忒斯 冥界的幽灵 神明平息叛乱 奥德修斯胜利了 埃涅阿斯 踏上旅途 难民们的新希望 遭遇飞妖哈尔庇亦恩 来到意大利海岸 美丽的西西里岛 随船漂往迦太基 女神阿佛洛狄忒显形 埃涅阿斯来到迦太基 初遇女王狄多 狄多的爱情迷惑了埃涅阿斯 被爱情迷惑 埃涅阿斯遵命离开迦太基 登陆意大利 美丽的拉维尼亚公主 赫拉的新把戏 埃汪特尔国王的援助 埃涅阿斯在战场上 特洛伊人的营房受袭 勇敢的尼素斯和欧律阿罗斯 图尔奴斯被击溃 埃涅阿斯回到队伍 帕拉斯之死 埃涅阿斯与图尔奴斯之战 战争停止了 拉丁姆人召开民众会议 女英雄卡弥拉阵亡 撕毁和约 埃涅阿斯重回战场 图尔奴斯命归西天
星座是按着阳历计算的。 从你的表述看,1996年6月初6是农历对吧,对应的阳历是1996年7月21日。巨蟹座(6月22日—7月22日),你的阳历生日就在这个范围内,所以你是巨蟹座。 巨蟹座的人善良,多愁善感,有坚硬的外壳,柔软的内心,很懂得保护自己,是最恋家爱家的星座。巨蟹座的最佳配对星座是天蝎座,双鱼座,金牛座。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千字文》 诗解1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题文诗:
因情生文,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因文生字,
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至文至本,物象之本,
至本至源,至源至母,至母有情;独体曰文,
合体曰字,形声相合,孳生浸多文以达情,
字以表意,表情达意,情真意深,感天动地,
通古达今,所通一情,所同一心,文字通情
钟繇曾作,千字文篇,毁于战乱,梁武帝拓,
命周兴嗣,作千字文次韵童蒙,以传子孙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情生天地,天玄地黄,
情通宇内,四方上下,诚达古今,往古来今;
日月盈昃,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日月有情,
阴晴圆缺,起落往复;辰宿列张,二十八宿,
北斗七星,共拱一星,星调阴阳,斗张四时;
寒来暑往,无声无臭,寒暑相推,成每岁焉,
寒暑有情,四时有义,秋收冬藏,春生夏长,
自然而然,四时成焉真情永恒,真诚常在,
真情所至,常来常往,有始有终,始终不渝。
正文: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清代褚人获称赞其"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条理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
《千字文》全篇主题清晰,章句文理一脉相承,层层推进,语言优美,词藻华丽,几乎是句句引经,字字用典。这是其他几篇也被公认为不错的训蒙读物不能比的。所以历代书法家都竞相书写,如智永、怀素、欧阳询、赵佶、赵孟頫、文征明等都有留传至今的帖本。
《千字文》既是用一千个字编成的韵文,我们这次开讲就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者解字说文,学者随文入观。讲的人将字义、文义讲明白,听的人要随着文句的展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观去想。古文在理解上没有标准答案,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义",完全看读者的领悟力和想象能力。如果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的想象力就被扼杀了。人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发明创造,这是一连串的因果关系。
传统教育的好处就在于处处给你留门,而不是老师越俎代庖,处处关门闭户。"讲不清,师之过;听不明,学之惰"。
《千字文》三个字是本文的篇名,说明这篇文章是由一千个汉字编排而成的。中国汉字发展到今天共有二万余个方块字。记载殷商和商以前文化的甲骨文,经过考古学家、文字学家多年的整理,发现共有三千字。其中二千个是占卜专用字,日常应用的文字仅有一千个。商朝有600年的历史,常用字只有一千个。当然,那时字少是一方面,但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如果你真正能够驾驭一千个汉字,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中国自古就把语言和文字分开来,语言是语言,文字是文字,不用口语化的文字。因为古人发现语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地域不同,时间不同,交流用的语言也不同,大概的规律是每30年一变。但是文字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永远流传下去。今天我们读到这篇《千字文》,感觉中就像又回到南北朝时代一样,与作者周兴嗣对面而坐,听他侃侃而谈。一切都是那样鲜活,栩栩如生。
周兴嗣,字思纂,生活在南朝宋、齐、梁、陈之中的萧梁时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梁武帝时官拜员外散骑侍郎,武帝常命他做文章。六朝历史上著名的《铜表铭》、《檄魏文》等文章,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本文作于梁武帝大同年间,即公元535-543之间,距离现在有1400多年了。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钟繇曾写过一篇《千字文》,但毁于西晋的动乱之中。王羲之又重新编缀过一篇,但文理音韵皆不佳。梁武帝为教育子侄,令周兴嗣再次编撰。相传武帝从王羲之所书的碑文中拓下一千个不同的字,然后把这一千张没有秩序的纸片交给周兴嗣,说:"卿家才思敏捷,为朕作一韵文可也"。周兴嗣绞尽脑汁,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就编好了,但当他交文的时候,已经鬓发霜白了。(故事见于《梁史》)
他只能用武帝给出的一千个字编排文章,像小孩子玩拼图,而且还要押韵,所以说"周兴嗣次韵"次韵。次是编排次序,韵是按照韵部、韵脚,把它编排起来。因为是奉皇帝的旨意承办的,因此前面加一个敕字,敕就是皇帝的昭命。
员外散骑侍郎是他的官阶,这是汉朝设的官职。南北朝时期距两汉并不太久,仍然沿用汉的制度。散骑的原意是没有很具体的事情做,只是散跟在皇帝身边的顾问侍从。
侍郎是当时政府部门"省"(以后称"部、院")的最高领导,但明清两代的侍郎为副职,部门的正职叫尚书。员外是正常编员以外加设的职位,因为皇帝有旨,特别在正常编制之外,再加一职。所以周兴嗣这个侍郎就叫员外散骑侍郎。
《千字文》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宇宙的诞生、开天辟地开始讲起,讲到日月星辰、气象物候、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一直讲到人类出现以后,中国太古和上古时期的历史。最后以人类社会组织的出现和王道政治制度作为结尾。这部分内容既自成体系,又是下面三部分的奠基,非常重要。
原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①昃②,辰宿③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注释①盈:月光圆满。②昃(za):太阳西斜。③宿(xiù)〈古〉我国天文学家将天空中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
译文
天是青黑色的,地是**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详解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天地玄黄" 一句出自于《易经》。《易经》里说"天玄地黄",这里为了押韵改作"天地玄黄"这种不改动古人文字的引经,为明引。"宇宙洪荒"出自于《淮南子》与《太玄经》。《淮南子》里说"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来叫作宙"。作《太玄经》的是西汉的杨雄,他在《太玄经》里说过"洪荒之世"的话。两部经的话合起来就是"宇宙洪荒",这种引经的方式叫暗引,所以这两句话都是经典。
天地这两个字在古汉语里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多,我们熟悉的太空之天与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义,必须要读《易经》。《易经》是五经之首,讲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阴阳之变的道理,中国的传统文化,什么《四书》、诸子百家,统统都是从《易经》这个根上发展出来的,学中国文化不读《易经》是本末倒置。
《易经》上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状态的,现代物理学称为大爆炸以前的那个超密度无限塌缩的粒子,中国文化叫太极。150亿年以前,这个超密度的粒子瞬间产生大爆炸,形成了现在的物质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质凝集成星体,就是地;无形的空间扩展开来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易经》说:轻清者上升为天,阴浊者下降为地。不是既形象又具体吗?但这是物理的天地,物质世界的天地。在《易经》文化里面属于形而下的"器世间",也就是物质世界。形而上是非物质的道的世间,那不是我们现有的智力能够讨论的,所以孔子说: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存"是承认它确实存在,"不论"是暂且不讨论,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一说就吵架,何苦呢!
对智慧高的人讲真话,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对智慧不够的人只能说浅话:太空是天,地球是地。同样都是天地两个字,深人有深解,浅人有浅说,各得其所。
玄,在颜色上指的是深蓝近于黑的颜色,叫玄。在意义上来说,指的是高远、高深莫测,叫玄。肉眼可见的天的颜色是蓝色的,怎么说是黑色呢?蓝色是水的颜色,是海洋的颜色,日光照到海洋表面,光线反上去,我们看到的天空就是蓝色。但是现在的宇航员到了太空中一看,黑漆漆的一片,只有恒星放射出点点微光,确实是黑色的,所以从颜色上说天玄是对的。此外天道高远,像老子说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体,玄之又玄,深不可测,是我们现有的智慧不能理解的。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测,所以叫天玄。
地黄也有两重意思。我们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确切地说,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即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代的文化 。上古时期,夏商周都在黄河流域立国、建都,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再缩小范围,应该说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是母亲河,从昆仑山(约古宗列盆地)发源,汇集于星宿海,过矶石山,经九曲十八弯,从西北高原流下来,同时带下来黄土形成了冲击性平原。那水的颜色是黄的、土的颜色也是黄的,农作物黍、稷都是黄的,所以说地黄。
另一重的含义,宇宙中的天体,包括地球在内,都是大爆炸的产物,在初始状态都是炽热的物质。地球就将其温度凝聚在地核的岩浆之内,并借助太阳不断地补充。有温度才可能有生命现象,在色谱分析上,玄色是冷色,**是暖色。地黄也是赞叹温暖的大地有长养和哺育作用,所以中国人又把大地尊称为"母亲"。
天道高远,地道深邃,黄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迷信的人说:"人死了以后归于黄泉,过了奈何桥就是黄泉道了"。话虽不可信,其意无非是指那个不为活人所知的另一个深邃的世界。
可见,要弄明白"天地玄黄"四个字,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宇宙洪荒
《淮南子》上说,上下四方叫作宇。上下四方又叫六合,所以宇是空间的概念。古往今来叫作宙,是历史的承续,是时间的概念。宇宙一个说的是空间,一个说的是时间,代表了现代科学里"时空"的观念。我们今天所用的宇宙一词,只是言物理的太空,只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宇",没有宙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时间不是客观存在,是人的主观感觉。空间状态的延续是时间,脱离开空间就没有时间,空间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空间拓展了时间就随着延长了,反过来,空间缩小了时间也就随着缩短了。古人有"王质观棋"的故事。晋朝的王质进山砍柴,看见松下有两个童子在下棋,他就驻足观了一盘棋。棋罢,斧子把儿已经烂了。回到家里,同时代的人都过世了。可见空间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今天我们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天的时间比起我们小时候的一天,显得很短。这很自然,因为空间缩短了。唐朝的玄奘去印度取经要走三年,现在坐飞机几个小就到了,交通的便利缩小了空间,自然我们在时间的感觉上就缩短了。
此外,时间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直接关系。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宇宙中的质量、能量和速度可以互相转化。宇宙的速度极限是光速,即30万公里/秒,当运动速度到达光速,时间就趋近于零。超过光速运动,时间就倒转了,就是科幻片里描绘的"时光隧道"。到达这一步,人类才能说"进化"了,否则总是研究猴变人、人变猴的,一点新意都没有。但问题是,零也是存在的一种形式,不是不存在。我们即使进入了时光隧道,也只是倒计时,还是没有超越时空的束缚。《金刚经》和《老子》是东西方两大圣人教给我们破时空的经典,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所谓"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古代的读书人没有不读这两部经的,今天我们把它当作宗教著作拒绝接受,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福薄,享受不了。
洪荒 是指地球形成以后的早期状态,是50亿年以前(太阳系形成),那时地球的地壳很薄,温度极高。造山运动引发了洪水,洪字的本义就是大水,指地球上的早期洪水说的。地球上的洪水至少闹了三次,大禹治水的一次是最近的一次,大约在4000年以前。大禹平水患,定九州,这是人类史上出现的改造自然的最早的范例。
荒的本义是草木的蒙昧,指代的是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离现在至少是500万年,那时的地球上还处在混囤蒙昧的状态中。中国自古就有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说的是盘古氏开天地。在久远前天地还未分开的时候,有一个人,他像胎儿一样盘缩在像鸡蛋壳一样的天地里面睡觉,一睡就是一万八千年。谁也不知道他有多少岁了,所以叫他盘古。他睡醒了以后觉得又黑又闷,就把这个鸡蛋壳一斧子劈成了两半。轻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为地,为了固定住天地,他每天身高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于被固定住了,盘古也化作了天地的一部分。这虽是个神话故事,但与宇宙大爆炸说有一点神似。
日月盈仄
谈到日月星象就进入了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领域。中国的天文学不同于西方天文学,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是中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日月是最容易观察的,同时也是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体。因为,其一日月离我们距离近。月亮距地球38万公里,太阳距地球15亿公里;其二我们在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阳表面直径一样大。中国人将日叫做太阳,把月叫做太阴,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就叫做七曜,或七政。
七曜,就是七颗光明闪耀的星球。日语里面从星期一数到星期天,他们还再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金曜日等等,指的就是这七星。
盈指的是盈满,这是针对月亮来说的;仄的意思是倾斜,是针对太阳说的。月亮十五是满月叫盈,又叫望,望者日月相望也。每个月的阴历十五,夕阳还没落山,满月已经升起来了。一日一月、一白一黄相对而望,蔚为瑰丽。每个月的初一,没有月光的月体叫朔,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也没有月光,那叫晦。初三到初七,慢慢有月牙出来了,开始是C形,像镰刀一样,叫新月。到了初八,是反着的D形,这叫上弦。十五是满月,再到D形,是下弦,最后到一线残月,然后就是晦。这是当月球与太阳处于同一直线的时候,二者的视表面积重合,月体完全遮住了太阳,看不见月光了。
仄指的是日西斜,太阳每天都东升西落,正午的时候位置最高,一过午时就叫仄。中国自己的天文学里面讲究黄道、白道和赤道,这是最基本的天体运行的轨道。
中国人出门做事,喜欢挑个黄道吉日。那什么是黄道呢 黄道是太阳围绕地球运转一圈所形成的轨迹。有人一听就跳起来了,胡说!不科学。太阳怎麽会围绕地球转呢?是地球围绕太阳转。我们说这要看基点在哪里,如果以地球为基点,以太阳为参照物,在地球上观察太阳的运动,确实是太阳围绕地球转。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晚上从西方落下去,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日升日落。我们换一种说法,说成:在地球上观察太阳运动所形成的视运动的轨道就叫黄道。随你怎么说都是一回事。
黄道一个周天360度,分成十二个等份,叫做黄道12次或12宫。从子到亥,一宫30度,每月走一宫,十二宫走完,太阳转了一个周天。
什么叫白道呢?白道是在地球上观察月亮围绕地球转一圈所形成的轨道,叫白道。地球赤道是在南北极之间,画一条假象的平行线,把地球分成南半球北半球两部分。天文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以此为标记,天球上才有对应的九州分野。
月亮盈亏变化的一个周期,就是中国最早使用的太阴历,太阴指的月亮。根据月光的盈亏变化来记载时间的长短,就是太阴历,简称阴历。夏商周三代各自有各自的历法,我们现在用的是夏历,也就是夏朝的太阴历。
辰宿列张
这一句话,语出《淮南子》。《淮南子》一书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共同著作的。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曾孙,汉厉王刘长之子。《淮南子》中有一句:"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可见《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对五经和诸子百家读得烂熟,可以信手拈来。
广义的辰是星体的总称,俗称星辰。狭义的辰是北辰,指的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属于现代天文学的大熊星座,可以用来辨方向、定季节。辰又指太阳所行黄道十二宫(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辰宫。
广义的宿指的是星宿。星和宿有什麽区别呢?单颗的称星,一颗以上的一团星、一组星,就叫宿。我们看看天上的星,基本上都是星座、星团,一疙瘩一块的,根本数不出有多少个,只能叫一宿,一个星宿。中国天文学最鼎盛的时代是隋唐时期,那时的星域分区,把视天球分成三大圈,又叫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垣是院墙,就是把星域分成三进的大院套。然后再按东西南北,象切西瓜一样把星域分成四块,每一块选择七组星辰,每组都是恒星。所谓恒星就是不动的星,向太阳一样,今天是这样,明天是这样,一万年还是这样,永远不变,便于观察,便于比较。每一方有七组星宿,四七二十八,加起来是二十八组,就是二十八宿。
西方人不叫星宿,叫星座。星座是一个星群,如有大熊座、仙女座、双鱼座等等。西方天文学本有48个星座,以后希腊人又加上40个,总共88星座,都是根据西方神话传说的人物、动物、器皿等命名的,例如射手座、水平座、金牛座等等,和我们中国的不一样。
按中国古人的说法: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实际上,是把28宿连起来以后,看它的形状像这四种动物。比如东方苍龙,一共有七组星,"角亢氐房心尾箕",把它们用线连起来,活象一只回首收翘、奔腾不已的龙。龙宿居东,在季为春,升发温和,我们是东方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中国人的发祥地。
南方朱雀七组星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好像一只展翅的孔雀。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连起来的形状像只张口的老虎。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分成两组,一组象个蛇,另一组象个龟。
古人从小就对星宿非常熟悉,行文写诗,信手拈来。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是北方玄武的两宿,月亮运行到斗牛之间,表示时值中夜了。现代科技发展了,我们对天文反而一窍不通了,中国的孩子参加国际组织的夏令营,居然不会在夜晚用星辰辨别方向,外国人很觉奇怪。
列是排列,陈摆开来的意思;张是张布,展开挂起来的意思。两句话联起来,字面意思就是:
太阳升起来,又落下去。月亮满了又缺,缺了又满。
星辰闪烁张布,列满了星空。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译文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详解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寒暑说的是气候的变化,秋冬是四季的推移。前一句是引经,虽然简简单单四个字,但出自《易经》。《易经》里说:"寒来则暑往,暑往则寒来,寒暑想推,而成岁焉"。秋收冬藏是省略句,全称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候与物候历来就是农本国家的大事,游牧民族就无所谓了,不太重视。气候注重的是地球上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时间;物候则关心生物消长的节律性,偏重在生物与自然的关系。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一年之中有距太阳最近的近日点(14亿公里),距离最远的远日点(16亿公里),造成四季日照时间的长短不一样;地球的地轴又是歪的,自转起来造成各地区日照强度不均衡,这就产生了寒暑的变化。
天文学中所以引出28宿的概念,就是要以黄道内的28宿为坐标,研究五大行星再加上日月地球,八个天体之间的关系。28宿虽然都是恒星,但离我们至少都有40万亿公里(43光年),正因为它们光色暗淡,又恒定不动,所以便于作为背景和坐标,来观察五星和日月的运动。
如果七曜中的两个或三个星体出现冲、留、合的变化,即运转角度、排列、与距离的不同,会对地球产生引力上的改变,形成不同的气象。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引力小,不能单独靠引力调集雨云。其他几个星体,可以利用其引力调集雨云,造成地球上的暴雨。通常两星或多星夹角的合力矢线所指的地球方向会有暴雨,夹角内地区的云被吸走了,会出现干旱。因此古代的天官,多用五星、七曜的变化来预报气象的变化。
如何确定旱涝发生的地区呢? 这就要提到天文学上九州分野的概念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九州的说法。帝喾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时增至12州,大禹治水以后又确定为九州,并铸了九鼎,以永定九州。九州就是兖冀青徐,杨荆豫梁雍。每一州对应着天上星域的一个分区,叫做九州分野。多星夹角的矢力线所指的分野,地球上对应的九州就会有旱涝冰雹等灾害,或火山地震等灾变。后世由此分支发展出占星术,那是另外一回事,与传统科技不相干。
水星用来定四季,因为水星的公转周期为88天,接近一个季度的天数,水星在天上转一圈的时间刚好是一个季度。因为它是太阳系的内行星,永远在太阳的左右摆动,所以很好观察。北斗星也是用来定四季的,这到本文的最后一部分,"璇玑旋斡"一句时再详谈。
金星是用来定时的,确定时间用的。金星又叫太白星,黄昏以后在西方看到它时叫长庚星,黎明之前在东方看到它时叫启明星,表示天就要亮了。
概述:
地球的起源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在古代,人们就曾探讨过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万物的形成问题,关于创世的各种神话也广为流传。自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之后,天体演化的讨论才开始步入科学范畴,逐渐形成了诸如星云说,遭遇说等学说。但事实上,任何关于地球起源的假说都有待证明。
地球物理学的基本课题之一,它探讨地球的形成,即在什么时候,由什么物质,以什么方式,经历什么过程才形成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它的起源和太阳系的起源基本是一个问题。不过由于人类定居在地球上,对它的了解比对其他星体的了解要详细得多,因此研究地球起源问题,资料也最丰富。研究地球的起源不仅由于它的哲学意义,也由于地学中许多重要现象的根本原因都要到地球的形成过程中去寻求答案。例如: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能源分布,地震的成因,等等。
地球形成于几十亿年以前,初期的痕迹在地面上已很难找到了,以后的历史面貌也极为残缺不全。若想从现在的地球面貌往前一步一步地推出它的原始情况,困难极大。任何地球起源的假说都包含有待证明的假设。正由于此,不同的假说常常分歧很大。200多年来,地球起源的假说曾提出过几十种。到了人造卫星时代,可直接探测的领域已扩展到行星际空间。这个问题的探索也进入到一个新的活跃阶段。
地球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的混合物,如果积聚过程持续107~108年,则短寿命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固体颗粒动能的影响都不大。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1000℃,所以全部处于固态。形成后,由于长寿命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和引力位能的释放,内部慢慢增温,以致原始地球所含的铁元素转化成液态,某些铁的氧化物也将还原。液态铁由于密度大而流向地心,形成地核(这个过程何时开始,现在已否结束,意见颇有分歧)。由于重的物质向地心集中,释放的位能可使地球的温度升高约2000℃。这就促进了化学分异过程,由地幔中分出地壳。地壳岩石受到大气和水的风化和侵蚀,产生了沉积和沉积岩,后者受到地下排出的气体和溶液,以及温、压的作用发生了变质而形成了变质岩。这些岩石继续受到以上各种作用,可能经受过多次轮回的熔化和固结,先形成一个大陆的核心,以后增长成为大陆。原始地球不可能保持大气和海洋,它们都是次生的。海洋是地球内部增温和分异的结果,但大气形成的过程要更复杂。原生的大气可能是还原性的。当绿色植物出现后,它们利用太阳辐射使水气(H2O)和CO2发生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和自由氧。当氧的产生多于消耗时,自由氧才慢慢积累起来,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便形成了现在主要由氮和氧所组成的大气。
固体地球的结构
[1] 2013年1月22日,江发世在百度文库发表了《地球的结构(续)》一文,江氏对固体地球结构进行了重新划分,如下表:
固 体 地 球 结 构 表
地球圈层名称 深度(公里) 地 震纵波速度(公里/秒) 地 震横波速度(公里/秒) 密度(克/立方厘米) 物 质状 态
一级分层 二级分层 传统分层
外球 地 壳 地 壳 0—33 56—70 34—42 26—29 固态物质
外过渡层 外过渡层(上) 上地幔 33—980 81—101 44—54 32—36 部 分熔融物质
外过渡层(下) 下地幔 980—2900 128—135 69—72 51—56 液态—固态 物 质
液态层 液 态 层 外地核 2900—4700 80—82 不能通过 100—114 液态物质
内球 内 过度 层 过度层 4700—5100 95—103 123 液态—固态 物 质
地 核 地 核 5100—6371 109—112 125 固态物质
固体地球(二级分层)结构图 固体地球(一级分层)结构图
编辑本段早期的假说
主要分两大派。一派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团旋转的高温气体逐渐冷却凝固而成的,称为渐变派,以康德(IKant,1755)和PS拉普拉斯(1796)为代表。另一派认为太阳系是由 2个或 3个恒星发生碰撞或近距离吸引而产生的,称为灾变派。这派的代表最早是布丰(GLLBuffon,1745),以后是张伯伦(TCChamberlin)和摩耳顿 (FRMoulton,1901),还有金斯(JHJeans,1916)Sir H杰弗里斯(1918)等人。早期的地球起源假说主要是企图解释一些天文现象,如:
① 轨道规律性 行星的轨道都几近圆形(冥王星例外),轨道平面和太阳赤道面很接近。相似的情况也存在于有规律的卫星系。
② 两类行星 行星的性质明显地分成两类:内行星(水、金、地、火)的质量小、密度大、卫星少;外行星(木、土、天、海)的质量大、密度小、卫星多。冥王星处在太阳系的边缘,有些性质是特殊的。
③ 角动量的分布 对太阳系来说,太阳的质量占全系质量的99%以上,但它的角动量却还不到全系的1%。以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角动量而论,行星的比太阳的大得多。通过怎样一种作用才能使一个原来大致均匀的统一体系变成这样一个系统,是太阳系起源假说所必须回答的问题。
早期的两派假说各有许多变种,但都不能全部满意地解释上述的观测事实。如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起源于一团高温、旋转的气体星云,因冷却而收缩,所以越转越快。快到一定程度后,就由它的外缘抛出一个物质环。星云继续收缩,以后又可抛出一个物质环。如此继续,以后这些物质环便都各自聚成行星。有规则的卫星系也是经过类似的过程形成的。这样,太阳系轨道的规律性便得到自然的解释。无论这样形成的物质环能否聚成行星,但由计算表明,即使将所有行星现有的角动量都转移到太阳上,太阳所增加的角动量也不足以使物质从它表面上抛出去。另一方面,如果行星物质来自太阳,它们单位质量的角动量应当和太阳的差不多,但实际它们相差很大。
灾变论者将一部分的角动量归因于另外一个恒星,从而绕过了行星角动量过大的困难。在金斯和杰弗里斯的潮引假说中,他们设想有另外一个恒星从太阳旁边掠过或发生边缘碰撞,因而从太阳吸引出一股物质条带,并同时给它一定的角动量。恒星掠过后,这个条带分裂成若干块,以后各自成为行星。因为太阳与恒星起初是互相接近,碰撞后又彼此分离,所以吸引出的条带是两头小,中间大,并且它的物质是来自太阳的不同深处。这样,这个假说似乎可以解释太阳系的前两个特点,不过卫星系的产生就很难再采用同样的办法了。但这个假说其实并未真正克服角动量的困难。计算表明,恒星所能给与物质条带的角动量远不能将它抛到太阳系的边缘。即使这样能产生行星,它们离太阳最远也不超过几个太阳半径。此外,如果带状物质是从太阳内部引出来的,它的温度可能不下于一千万度。它将像大爆炸一样,很快向太空散去,不可能聚成行星。
关于地球起源的理论或假说,从地球形成的宇宙位置分为两大学派:一派认为是在太阳系内形成的;另一派认为是在太阳系外形成的,地球在宇宙中运行时被太阳俘获,成为太阳系行星。
早期的假说认为地球是在太阳系内形成的。依据形成地球的物质来源分为三派:
A、分出说也叫灾变说[2]。在这一学派中,有的认为是另外一颗恒星碰到太阳,碰出了物质,这些碰出的物质形成了行星。有的认为:太阳曾经出现过巨大规模的变动,例如太阳的自转快度变快,由一个恒星分裂为两个恒星,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其中一个离开了,离开时所留下的物质形成行星。
有的认为:太阳原来是一对双星,其中一颗子星被另外靠近的一颗大星拉走了或俘获了。在子星被拉走或俘获时所留下来的物质形成了太阳系现在的行星。
也有的认为:太阳的伴星爆发成超新星,留下的物质形成了行星。另外还有的观点认为是太阳自身抛射出来的物质形成了行星。
B、俘获说。这一学派的共同看法认为是太阳先形成的。太阳形成后俘获了周围的或宇宙空间里的其它星际物质,而由这些物质形成了行星。
C、共同形成说。形形色色的各类星云说都是属于这一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星云形成的。尽管各学者对太阳系内的星球形成和自转及公转有各自的见解,但他们都共同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原始星云逐渐演化而形成的,或者说形成行星的物质来源于太阳或与太阳有关系的其它星球。
编辑本段现代的认识
以前的假说都从太阳系的天文观测开始,但对我们自己的地球却未给予足够的注意。其实地球上未尝不能找到地球起源和演化的线索。地球物理观测表明,地球有3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分为两层,外层是液体,内核是固体。地核的成分,主要是铁,但含有少量的镍。近年的观测又发现铁镍地核的密度显得太大些,而其中传播的地震波速度又显得太小。这就要求地核的成分还需包括10~20%的轻元素。大多数地球化学家认为这个轻元素是硫(S),也许还有硅(Si);也有少数人认为是氧(O)。地球最外层的地壳平均厚度只有30~40公里,其下直到2900公里的深度是地幔。地壳厚度与地幔相比只是一层薄膜。一般认为地壳是由地幔物质经过化学分异而形成的。如果在地球的历史中,地幔是由全部熔融的液体凝固而成的,则这种化学分异作用应当是很充分的。这样,地壳就不应这样薄。这表明地球从未处于完全熔融的状态,只能是发生过局部的熔化。还有一些其他的地球化学论据,都使人对地球由液态凝固而成的观点产生疑问。
从40年代中期起,人们逐渐倾向于太阳系起源于低温的观点。他们认为行星不是由高温气体凝固而成的,而是由温度不高(低于1000℃)的固体尘埃物质积聚而成的。积聚的早期温度不高,但成星的后期或成星以后,由于引力能的释放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生热,行星内部增温,甚至可导致局部物质的熔化。
现代的假说认为地球是在太阳系之外形成的,此假说是由江发世于2011年7月14日发表在百度文库《地球、太阳、宇宙(下)》一文中提出的。该假说的主要观点如下:
在距今46亿年以前,恒星系发生了爆炸,破碎的恒星物质形成星云,恒星的熔融物质四处飞射。恒星爆炸破碎,但绕恒星转动的行星有的没有破碎,在恒星破碎所形成的星云中飞行,地球的地核就是这样的一颗行星。它吸收和捕获了恒星破碎所产生的熔融物质形成了地幔。
由于地核是当时的一颗行星,不发光和热,是冷的。熔融的地幔和冷的地核产生热的交换及各种物理化学反应,在熔融的地幔和地核间形成了今天地球中的过渡层。
地幔形成后,在地幔的外部,由于温度的降低使熔融物质发生结晶。各种矿物的结晶温度是不同的,其密度也是不同的,产生物质分异,产生固态物质和熔融体的混合,在该部位结晶固态物质多于熔融物质,形成所谓的上地幔。在地幔的深处,热量遗失和散发缓慢,结晶和结晶分异作用也缓慢,该部位物质熔融状态物质多于结晶固态物质,形成所谓的下地幔。
熔融物质结晶将产生水和气,而且地球也将捕获和吸收星云中的水及大气,形成了地球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
在地幔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捕获和吸收物质的不均、宇宙物质降落的轰击、冷却收缩等等因素的作用,在其表面形成坑洼沟谷等各种地形。
由于冷却散发热量及各处热量的不均,产生大气的流动和降水。
在渐渐冷却的地幔外层,又形成一层由新的宇宙物质、风化产生的物质、熔融地幔喷发出来的火山物质等组成的新层,这一层就是地球的地壳。
在地壳上有大的洼地和沟谷,水积聚在这些地方,这也是最原始的接受风化物和形成沉积岩的地方。
地球是在它完全形成了以后,在距今54—8亿年的新元古代进入太阳系轨道而成为太阳系成员的。其证据有两个:
其一,据古冰川学研究,在地史中,地球发生过三次大的全球性冰川,最早的一期发生在新元古代。这期全球性的冰川成因是:地球由46亿年前形成,在经过30亿年左右漫长时间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热量散失温度降低,地表达到冰点以下,形成全球性冰川。当地球进入太阳系后,有了太阳的光照,地球温度上升,冰川融化。
其二,到了新元古代,在地球上开始大量出现无脊椎动物,在此之前,地球上只有原核生物。在宇宙中漂浮着生物原核,这些生物原核会降落到地球上,由于没有光照所以生物进化非常缓慢。当地球进入太阳系后,有了太阳光照,这些生物原核形成生命活力,地球在此时出现大量[3]无脊椎动物。
地球是倾斜在轨道上自转的,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为23°26′,所以地球是在同黄道面夹角23°26′的位置进入轨道的。地球进入太阳系轨道时,其运动状态是直立在轨道上运行的,地轴和轨道面是垂直的。在太阳离心力场作用下,地球移动到太阳赤道面附近进行转动。太阳离心力作用方向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所以地球从较高纬度移动到太阳赤道面附近。在移动过程中,地球进入太阳系时的地轴直立方向不变,移动后的地球其运动状态为倾斜在轨道上运行。
地球进入轨道的速度略微大一点,所以它的运行轨道形状呈近圆形。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地球经历的历史时代 百万年
冥古宙 隐生代 4570 地球出现
原生代 4150 地球上出现第一个生物---细菌
酒神代 3950 古细菌出现
早雨海代3850 地球上出现海洋和其他的水
太古宙 始太古代3800
古太古代3600 蓝绿藻出现
中太古代3200
新太古代2800 第一次冰河期
元古宙成铁纪2500
层侵纪 2300
造山纪 2050
古元古代固结纪 1800
盖层纪 1600
延展纪 1400
中元古代 狭带纪 1200
拉伸纪 1000 罗迪尼亚古陆形成
成冰纪850 发生雪球事件
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 630 +5/-30 多细胞生物出现
显生宙 古生代 寒武纪 5420 ± 10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奥陶纪 4883 ± 17 鱼类出现;海生藻类繁盛
志留纪 4437 ± 15 陆生的裸蕨植物出现
泥盆纪 4160 ± 28 鱼类繁荣 两栖动物出现 昆虫出现 种子植物出现 石松和木贼出现
石炭纪 3592 ± 25 昆虫繁荣 爬行动物出现 煤炭森林 裸子植物出现
中生代 二叠纪 2990 ± 08 二叠纪灭绝事件,地球上95%生物灭绝 盘古大陆形成
三叠纪 2510 ± 04 恐龙出现 卵生哺乳动物出现
侏罗纪 1996 ± 06 有袋类哺乳动物出现 鸟类出现 裸子植物繁荣 被子植物出现
白垩纪 996 ± 09 恐龙的繁荣和灭绝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地球上45%生物灭绝 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出现
新生代 655 ± 03 到现在
编辑本段地球起源演化的轮廓
1、太阳星云和星云盘
约在50亿年以前,银河系中存在着一块太阳星云。它是怎样形成的,现在尚无定论,不过对于研究地球的起源,不妨以它为出发点。
太阳星云是一团尘、气的混合物,形成时就有自转。在它的引力收缩中,温度和密度都逐渐增加,尤其在自转轴附近更是如此。于是在星云的中心部分便形成了原始的太阳。其余的残留部分围绕着太阳形成一个包层。由于自转,这个包层沿着太阳赤道方向渐渐扩展,形成一个星云盘。星云盘形成的具体物理过程现在还不很清楚,不过一个中心天体外边围绕着一个盘状物,这种形态在不同尺度的天文观测中都是存在的,例如星系NGC 4594,恒星MWC 349和土星。
星云盘的物质不是太阳抛出来的,而是由原来的太阳星云残留下来的。因为行星上氢的两个同位素 2H和1H的比值约为2×10-5,同在星际空间的一样;但在太阳光球里,这个比值小于3×10-7。这是因为在太阳内部发生着热核反应,2H大部分消耗掉了。星云盘是行星的物质来源,所以行星不是由太阳分出来的。太阳星云原含有不易挥发物质的颗粒,它们互相碰撞。如果相对速度不大,化学力和电磁力可以使它们附着在一起成为较大的颗粒,叫做星子,星子最大可达到几厘米。在引力、离心力和摩擦力(可能还有电磁力)的作用下,星子如尘埃物质将向星云盘的中间平面沉降,在那里形成一个较薄、较密的尘层。因为颗粒的来源不同,尘层的化学成分是不均匀的,但有一个总的趋势:随着与太阳的距离增加,高温凝结物与低温凝结物的比值减小。尘层形成后,除在太阳附近外,温度是不高的。
太阳带有磁场,辐射着等离子体(见太阳风)和红外线,不断地造成大量的物质和角动量的流失。有些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一个所谓“金牛座T”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高度变化快,自转速度快,磁场和太阳风特别强烈等等。不过这个阶段的存在是有争议的。另一方面,由于磁场(或湍流)的作用,太阳的角动量也有一部分转移给尘层,使它向外扩张。在扩张的过程中,不易挥发和较重的物质就落在后面。这就使尘层的成分在不同的太阳距离(即不同的温度区域)处,大有不同,而反映在以后形成的行星的物质成分上。
2、行星
尘层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很快瓦解成许多小块的尘、气团。按照萨夫龙诺夫(ВССафронов,1972)的理论,这些尘、气团由于自引力收缩,又积聚成小行星大小的第二代星子。由星云盘产生尘层所需的时间比较短,但形成小行星大小的星子则约需104年。图表示太阳星云的演化过程。
星子绕太阳运行时常发生碰撞。碰撞时,有的撞碎,有的合并增长。当一个星子增长到半径约几百公里时,它的引力就足以干扰附近星子的运行轨道而使它们变形和倾斜。于是原来扁平的运行系统就变厚起来。同时,星子越大,它的引力增长也越快。在一个空间区域里的最大星子很容易将它附近的较小星子吞并而积聚成一个行星的核心,最后将一定区域内的尘粒和星子基本扫光而形成行星。在尘层中,只有几个星子能增长成为行星,其余的都被吞并。现在的太阳系仍是扁平的。这是许多星子和尘埃物质积聚后的平均结果。
3、陨石
地球上另一重要线索是陨石。陨石是来自地外空间的天体碎片,年龄和地球是同量级的,可能与地球同一来源。陨石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一类叫做球粒陨石。它的化学成分,除了容易挥发的元素外,与太阳光球中的元素成分或地球的估计成分很接近,但也有几种元素,与球粒陨石相比,地球上显得奇缺。正是通过这种差异并与其他的内行星作比较,地球化学家对地球的形成机制和演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4、星云盘成分
包括 3类物质:氢和氦约占总质量的98%;冰质物,主要是O、C、N、Cl、S的氢化物和Ne、Ar,约占15%;石质物,主要是 Na、Mg、Al、Si、Ca、Fe、Ni的氧化物和金属,约占05%。随着星云盘中尘层密度的增大,太阳辐射的透明度降低。尘层形成后,按照萨夫龙诺夫的计算,温度分布如下:
考虑到太阳的光度可能突然增强过(金牛座T阶段),估计那时地球区的温度也不会超过300K。在内行星的区域,只有少量的冰质物可以凝固,成星的物质主要是石质物。在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区域,冰质物和石质物都已凝固,行星的成分主要是冰质物。土星和木星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可能它们的石质物和冰质物的核心已经大到可以有足够的引力以使附近的尘层失稳,从而俘获了大量的氢和氦(这只是一种设想)。在行星形成的过程中,易挥发的物质经历了明显的分馏作用。现在行星的质量只是星云盘极小的一部分。
编辑本段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
以上地球形成和演化的轮廓可以基本上解释前述的天文以及地球物理观测事实。又由于太阳系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发生过大量的物质及角动量的流失,以前的角动量分布问题,现在已无重要的意义。但进一步分析也发现有些情况还需澄清,有些关键性的论据还有分歧的意见。以下简述几个仍在引人注意的问题。
1、地球的化学组成
地球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球粒陨石很相近,但也有显著的差别,特别是地球上层的硫和钾极为匮乏。为了解释这个现象,林伍德(AERingwood,1966)采用第一类碳质球粒陨石作为内行星成分的模式,并假定地核是FeO在高温下还原而形成的。这样,钾、硫及一些易挥发的物质就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但这个模式将产生极大量的大气,无法处理掉。它也不能解释水星的密度(平均542克/厘米3)和火星的高氧化状态。地球上保留着H2O、N2、CO2,但挥发掉大量的碱金属的事实也是不易解释的。还有一些其他的假说,例如利用不同类型陨石混合物,或不同假设条件下,行星物质的凝结物等作为行星积聚时的初始成分,也都带有任意性,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近年来测试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对太阳光球、普通球粒陨石、碳质球粒陨石的重复测试结果,以及对全太阳系的元素丰度的估计,都表明它们的钾和硅的原子数比值(K/Si)变化范围不大,约在百万分之三千二百到四千二百之间。如果地球的K/Si比值和太阳相近,则地球的含钾量约为百万分之六百五十至九百(质量),其中约有80~90%可能存在于地幔下部及地核中。值得注意的是:刘易斯(JSLewis,1973)采用平衡-均匀的积聚模式作过仔细计算,得到的结果是:地球可能有一个Fe和FeS的核,并且它的K/Si比值和太阳的很相近。这表明地球的钾和硫其实并不匮乏。地球物理的观测表明地核中除铁、镍外,还须含有10~20%的轻元素。钾原是亲硫的元素,所以钾和硫都存在于地核是可能的。同时,地核含钾也有利于解释地磁场起源于地核的能源问题(见地球内部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
2、地球积聚的模式
积聚的模式有均匀和不均匀两类。均匀模式认为地球是由硅酸盐、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固体颗粒的均匀混合物积聚而成的。这个混合物是经过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在积聚时或积聚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不均匀模式则认为积聚过程是按照星云中物质凝固先后顺序进行的,先凝固的先积聚。因此在地球生长过程中所积聚的物质是有变化的。经典的均匀积聚模式假定积聚的物质成分和球粒陨石很相近,积聚持续时间很长,约为 107~108年。这就使得引力位能由新形成的地面辐射掉许多,而短寿命的放射性元素的影响也已微弱。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1000℃,全部地球最初处于固态。这个模式虽可基本上解释许多地球物理观测事实,但遇到一些地球化学上的困难。按照这样缓慢的过程,地球内部是应处于化学平衡的;但地幔中有些金属的相对丰度似乎又比化学平衡时所应具有的丰度高得多。有些作者企图对以上均匀模式做些修正,但迄今仍存在分歧。
不均匀积聚模式要求初始温度高,太阳星云的质量大,积聚过程的时间短(只需103~104年)。行星基本上应有化学分层的趋势,愈先凝固的物质应处于地球愈深的地方,浅处的物质应比较易于挥发。但实际地球的情况并非如此。不均匀模式所遇到的困难比较多,而且是严重的。
3、行星积聚的时间
行星积聚所需的时间影响行星的成分、构造和内部能源,是一个重要的数据。但各家的估计相差甚远,由103年到108年。瑞典天文学家H阿尔文等人认为星子运行时可以形成一种激流,从而产生积聚。由这个前提出发,他计算出的积聚时间仍为108年。但对于这种激流的存在和它的机制,许多学者都持保留态度。萨夫龙诺夫研究了由尘埃物质积聚成行星的全过程。他得到:由星子积聚成地球约需108年。他的工作是迄今最详尽、最严谨的,但他的方法若用于天王星、海王星和火星时,所得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其他一些著名学者如HC尤里、伯奇(FBirch)和埃尔萨塞(WMElsasser)等,也都倾向于长的时间尺度,即约108年。不均匀积聚模式的支持者,大都倾向于短时间尺度,即 103~105年。显然,行星积聚过程的物理机制和条件现在还研究得很不够,有待进一步探索。
4、太阳星云的质量
这是一个重要的数据。有许多人对它做过估计。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现有行星和太阳的总质量补上它们丢失的质量,这样得到的结果只是一个极粗略的下限。其他的估计方法也很粗略,但结果很不一致。总之,多数学者倾向于太阳星云的质量约等于太阳现在的质量加上它的百分之几。例如霍伊尔(FHoyle)取Mn=(1+001)M⊙,M⊙是太阳的质量,Mn是星云的质量。萨夫龙诺夫取Mn=(1+005~01)M⊙,沙兹曼(ESchatzman)取 Mn=(1+01)M⊙,但卡梅伦(AGWCameron)和列文(БЮЛевин)则取Mn=(1+2)M⊙。取大质量时,如何将多余的质量在行星形成过程中去掉是一个困难。可以证明,若取小质量,则星云演化为星云盘时,温度是不高的(低于0℃);若取为太阳质量的3倍,则在内行星的区域,温度将高达1000~2000℃。
结论
地球物理学的基本课题之一,它探讨地球的形成,即在什么时候,由什么物质,以什么方式,经历什么过程才形成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它的起源和太阳系的起源基本是一个问题。不过由于人类定居在地球上,对它的了解比对其他星体的了解要详细得多,因此研究地球起源问题,资料也最丰富。研究地球的起源不仅由于它的哲学意义,也由于地学中许多重要现象的根本原因都要到地球的形成过程中去寻求答案。
嘿嘿。。。借鉴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