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战士Seed重制版》蓝波斯是谁?

《机动战士Seed重制版》蓝波斯是谁?,第1张

基拉

  基拉·大和(キラ·ヤマト KiraYamato) 基拉是第一代调整者,其亲生父母为尤连·响(ユーレン·ヒビキ)博士和瓦娅·响(ヴィア·ヒビキ)。响博士为达成自己“造出最强的调整者”的野心,从而对尚未出世的儿子基拉进行基因操作。在以众多兄弟姐妹的夭折为代价后,基拉成为此试验唯一成功的例子,而被称为“最完美的调整者”。在SEED剧的结尾,基拉得知他与奥布的公主卡嘉莉·尤拉·阿斯哈有哲学意义上的亲缘关系(29集中基拉继父母和卡嘉莉老爸谈话时说“我们绝对没把真相告诉孩子!”“姐弟的事也是吗?”,因此可证明,基拉与卡嘉莉关系为姐弟,卡嘉莉主张也为姐弟,奥布国内因此也支持为姐弟)。基拉有一个名叫卡纳特·帕尔斯(Canard Pulse)的哥哥,是唯一存活的实验失败品。Canard为证明自己不是失败品,一心要杀掉基拉,但他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Gundam SEED Destiny Astray) 第二次亚金·杜维攻防战役后与拉克丝和孤儿们在奥布周边的某个小岛上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随着PLANT和地球联合之间战况的恶化,在经历了暗杀拉克丝事件以及婚礼现场劫走卡嘉丽后,基拉终于明白和平需要靠自己来实现。在随后的众多战斗中基拉牢记自己的信条,与昔日的战友一同转战各地。 经历了前次大战的基拉在PLANT和地球联合发生冲突的时候原本是想保持旁观者的姿态的,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将他以及身边的人再次无情地卷入了战火之中。然而正是这种旁观者的冷静帮助初期同样迷茫没有方向的基拉确定了自己的道路。在之后的战斗中,基拉不仅帮助阿斯兰认清了狄兰达尔的真面目,而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粉碎了议长的社会改良计划。在最终战中基拉只用了几句话就使雷·扎·巴雷尔脱离了一贯的立场,瞬间被洗脑,这也正隐喻了即使没有“命运计划”包括调整者之内的全体人类也能在福田监督的安排下拥有美好的未来。 军衔:少尉(Seed中尚在地球联合军大天使号服役时)-->准将(Seed-Destiny中卡嘉莉回国后将其晋升为准将) ->ZAFT白衣指挥官(《自由的代价》)

  基拉大和

  生日:CE 55年5月18日 星座:金牛座 血型:A 年龄:16岁(SEED)-> 18岁(SEED Destiny) 性别:男 身高:165cm(CE71年)→170cm (CE73年) 体重:65kg (CE71年)→ 58kg (CE73年) 第一任女友:芙蕾·阿露斯塔(已故) 爱人:拉克丝·库莱茵 妹妹:卡嘉莉·尤拉·阿斯哈(卡嘉莉坚持自己是姐姐)

  好友:阿斯兰·萨拉 个性:温柔软弱→温柔坚强 发色:褐色 瞳孔色:紫色 基因类型:第一代调整者,最强调整者 养父母:春间·大和、雁田·大和 生父母:悠连·响、薇雅·响 所属势力:地球联合军→三舰同盟→奥布 所属军阶:地球联合军普通兵→地球联合军少尉→奥布少尉→奥布准将 →扎夫特白衣(自由的代价最后结局) 曾驾驶的MS: 基拉和拉克丝

  强袭高达 自由高达 嫣红突击高达(仅于自由高达损坏后驾驶过一次,并于该次行动中损坏,一直停泊于永恒号) 强袭自由高达 声优:保志总一朗(日),于正升(台) 有关芙蕾:基拉说她是“必须保护好的人”。对于基拉,她的伤是他的罪,他为赎罪不惜陷入她的毒,因为他曾认为自己一无所有、自己其实一开始就喜欢的拉克丝只是梦想。为此他一度成为芙蕾手中孤独的人偶,失去了塞伊的友情。他一度长久痛苦,终于又找回了拉克丝的怀抱、自己封闭已久的纯真爱恋!但是,后来,他与芙蕾的那段情是否了结--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在SEED中,1~34话驾驶强袭高达(GAT-X105 Strike Gundam),34话之后驾驶自由高达(ZGMF-X10A Freedom Gundam);在SEED Destiny中,从13话开始驾驶自由高达(ZGMF-X10A Freedom Gundam),而自由高达于34话被真·飞鸟的脉冲高达(ZGMF-X56S Impulse Gundam)击毁;基拉从39话开始驾驶强袭自由高达(XGMF-X20A Strike Freedom Gundam)。

  强袭高达

  Strike

  Strike Gundam 类型:装备换装型万能MS 制造方:地球联合军(大西洋联邦),奥布 所属方:地球联合军(大西洋联邦),奥布,三舰联盟 尺寸高:1772米 重量:重648吨 动力提供:电池能量包 驾驶舱:驾驶员一名,位于驱干的标准驾驶舱 装备和设计特点:相对转移(PS)装甲,可加装强袭背包 首次服役:CE71年1月25日 固定武器:“Igelstellung”75mm自动对空巴尔干炮塔 x 2,连续发射,固定在头部;反光线盾 x 1,安在左臂上 手部可选武器:“Armor Schneider”战斗小刀 x 2,装备在臀部两侧装甲,手持使用;57mm 高能量光束步枪×1,输出功率未知;火箭筒×1 外加装备武器:AQM/E-X01 Aile Strike Pack,AQM/E-X02 Sword Strike Pack,AQM/E-X03 Launcher Strike Pack,P202QX Strike Pack IWSP,P204QX Lightning Strike Pack

  技术和历史记录

  (Technical and Historical Notes): 随着战争的爆发,地球联合军开始实行一个开发新型机动战士的秘密计划以对抗扎夫特军的量产型机动战士吉恩GMF-1017 GINN。GAT-X105 Strike Gundam就是其中一台与奥布的曙光厂秘密合作生产的原型机。然而其他四部高达是为了特定战斗环境而开发的,Strike Gundam则以多种配置适应不同的环境。跟其他原型机一样,Strike Gundam也装备了新的相对转移(PS)装甲系统。一旦PS装甲启动,实体武器几乎不能对Strike Gundam构成损伤。然而,PS装甲的长期使用将会使动力反应堆耗尽。Strike Gundam的基本形态跟GAT-X102 Duel Gundam最初配置几乎是一样的,武器分别是自动对空巴尔干炮塔、57mm光束步枪、盾和两把“Armor Schneider”战斗小刀。其他可选武器包括为水下战斗设计的火箭筒。Strike Gundam后来改良作为量产型机体GAT-01 Strike Dagger和GAT-01A1 Dagger。 Strike Gundam的首次登场是在CE 71年Zaft袭击赫立奥波利斯意图夺取五部原型机的战争中。虽然扎夫特成功捕获了四部机体,但Strike Gundam却被地球联合军军官玛琉拉米亚斯和平民基拉大和所操纵。作为一个Coodinator,年轻的基拉修改了Strike的操作系统使其能更好地战斗。随着赫立奥波利斯的毁灭,基拉成为大天使号的一员并负责驾驶Strike。虽然他对与好朋友阿斯兰的战斗感到悔恨,但基拉仍然坚持参军,成为战争的一部分。最后,基拉日益优秀的驾驶技术使他能与ZAFT的优秀机师匹敌。前往联合军的总部阿拉斯加途中,Strike在战斗中因阿斯兰控制GAT-X303 Aegis Gundam自爆而被严重破坏。当基拉获得扎夫特制造的ZGMF-X10A Freedom Gundam,Strike后来被奥布修理好并交由王牌机师穆拉佛拉达驾驶。在大天使号脱离联合军并加入奥布和克莱恩派后,Strike Gundam作为穆的个人专用机体。在CE 71年10月战争即将结束之时,Strike Gundam为了保护大天使号而被主天使号的阳离子破城炮击毁。战后两年,ZAFT在它们的新世代MS的ZGMF-X56S Impulse Gundam上应用了Strike Gundam的万能换装设计。

  其他情报

  (Other Information): 著名机师:基拉 大和,穆 拉 佛拉达,卡嘉莉 尤拉 阿斯哈(调整PS装加电压后颜色呈红色,即为强袭高达红) 登场作品:机动战士高达Seed,机动战士高达Seed(manga),机动战士高达Seed Destiny,机动战士高达Seed Astray,Gundam Evolve

  自由高达

  Freedom

  (Freedom Gundam,ZGFM-X10A) 性质:歼灭型对MS战用MS 是ZAFT开发的,采用ORB卫星赫利奥波斯的GAT-X系列技术的机体 最大特点是搭载“中子干扰控制器”,可以达到5门主炮齐射 全高:1803米 重量:715吨

  武器:

  攻击性 MA-M20突击光束枪 MA-MO1光束剑 X2 光束剑 原本是地球联合开发的接近战装备。不过Freedom的光束剑是以往型号的改良版,光束更长,威力也得到提升 M100等离子集束能量炮 X2 平时收纳在翅膀内部的,是Freedom中威力最大的武器 本来是需要巨大能量支持的,不过自由是核动力,所以可以连续发射 MMI-M15 强化磁轨炮 X2 平时以折叠的方式放在腰间 其实这个决斗上也有的,不过因为自由的操作系统更好,射程更广 MMI-GAU2 比克斯76毫米口径近距离机关炮 X2

  防御

  对光束盾 盾表面涂防光束涂装 PS装甲 (相位转移装甲) 用消耗能源的形式把敌人的攻击分散转移,自由上的装甲涂过防光束涂装,可以说是PS装甲升级版 飞行系统

  高机动空战模式

  将背后的翅膀完全张开后,机体在空中的机动力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在大气层内能大幅提高飞行能力,在宇宙中也可以用来进行重心控制,一些复杂的动作也能够快速完成。该形态可以说是Freedom战斗时的标准形态,也可以说是非常符合基拉专用机的美丽形态。

  全炮门展开系统

  自由高达最大的特征就是5门主炮齐开时产生的强大火力,以及在同时攻击十数个目标的能力,不过这种形态需要相当复杂的操作,普通Coordinate是无法胜任的

  多重锁定

  自由高达可以同时锁定多个目标,然后对他们同时加以炮击,但其高命中率不仅在于这一系统的优秀,也在于机师的能力

  强袭自由高达

  Strike Freedom

  ZGMF-X20A STRIKE FREEDOM GUNDAM 隶属:永恒号(ETERNAL) 由以拉克丝·克莱茵为首的旧克莱茵派所设计,盗用了扎夫特的第二代系列MS的资料,同时混合了前大战中的传说机体Freedom Gundam的资料后完成的新锐机。该机原本就数倍凌驾于普通MS的Freedom Gundam为基础,搭载了新式引擎,并采用了了黄金色的新式构架,使得机体的各方面再度得到大幅度提升。由于在设计当初该机的驾驶员便预定为基拉大和,因此普通的驾驶员基本上无法驾驭该机。可以说是Freedom Gundam 的正统后继机,基拉大和的专用座机。 机体编号:ZGMF-X20A 机体类型:全领域适应性试作型ms 尺 寸:1888 米 重 量:8009 吨 BODY & HEAD UNIT

  [胸部][头部]

  安设在头部的复合感应器,为了增大机能的强化和处理情报量,进行了多层多阵列化。这是为了满足大量装备的火炮,特别是龙骑兵系统的情报需要。 头部左右两侧装备了MMI-GAU27D31 21mm CIWS。这属于ZAFT新制式化的机关枪口径,通过自动控制负责近接对空防御。PS装甲普及、光束兵器成为主力的现在,依然有着对实弹兵器十足的信赖。强袭自由在设计阶段,还有着曾检讨是否搭载需占用大量空间以作弹仓的CIWS、最后还是保留的经历。腹部的大型光束炮MGX-2235 “烈火”复相光束炮,是使用了被联合抢夺了的MS深渊高达所采用的同型元件。“烈火”的炮身配置在驾驶舱正下方,为了在预测不到的情况下保护驾驶员,用超高精度的镜面壁和能量护墙将其严密地遮蔽。机体腰部搭载了用于装备大量火器的复杂的接头系统。在背面,为了搭载龙骑兵系统与光轮推进翼系统的复合推进翼,使用了高强度的大型接头接合。接头内部装入了用于确保大容量电流通路的高品位能量导管。

  LEG UNIT[脚部]

  虽然MS是模仿人类的外形制作,由于其外部覆盖坚实的装甲部材,无法做到与人类完全一样的动作。如果将各部件的装甲细致地分割,配合动作滑动,就可以做出更接近人类的动作,但是产生了装甲的缝隙,招致防御力的下降。 不过,预定由基拉·大和运用的本机,在最终设计阶段,采用了新的尝试。那就是通过将运动性能提升至极限,将中弹率压低至接近0。换个说法就是只要不被敌人的攻击击中就不必需装甲的想法。量子电脑的类比中中弹率无法达到0,不过技术人员判断比起仅仅产生装甲缝隙的缺点,提升运动性的优点利大于弊。另外,负责开发的技术人员之间有着对基拉·大和绝大的信赖,推动了这种方法的采用。完成后本机的脚部,能做出几乎与人类相同的动作。并且,作为等价交换,装甲与装甲之间产生了毫无防御的空间。实战中,驾驶员基拉·大和卓越的操纵技术,远胜类比的资料,据说在战场上根本没有中弹。不仅如此,也可得知如果本系统没有被采用的话,基拉的反应速度就无法在机体上体现出来。另外装甲的缝隙也起到了排出从机体内部通过关节部分溢出的剩馀能量(发光现象)的作用。本机的成功丰富了实战的资料,开始了以王牌驾驶员使用为前提、制作在机体的一部分(配合驾驶员的能力特装化)采用同样系统的机体。

  WING UNIT[背部大型翼]

  EQFU-3X 超级龙骑兵 机动兵装翼 和ZGMF-X10A 自由高达最大的区别,是将拥有机动姿势控制及散热板机能的背部大型翼,变更为超级龙骑兵的平台兼有高推力推进器的机能的机动兵装翼。机动兵装翼是以ZAFT的次期次世代系列的资料与DSSD(深宇宙探查开发机构)开发的推进系统“光轮推进翼系统”的技术为依据的。 在机体上联动控制的8枚翼,通过基拉·大和纯粹的操纵,展现出令人无法想像是用于战场的兵器的美丽的动作。名为超级龙骑兵的龙骑兵系统,是以ZAFT开发的“不依存使用者的空间认识能力的次世代系统”为基础,加以了独自的改良。在开发阶段就预定基拉·大和担任驾驶员而设计的结果,多重锁定获得了自由高达之上的同时攻击机能以及利用遥控操作的全方位攻击的能力。一般来说,仅处理这样的情报量就是常人如何也达不到的领域,除了超级调整者基拉·大和以外,不可能有人能最大限度地活用这种兵器。 另外,机动兵装翼拥有高推力推进器的机能,这是DSSD(深宇宙探查开发机构)开发而成的GSX401FW 观星者高达所采用的行星间航行用推进系统“光轮推进翼系统”所发展而成的高推力推进器。超级龙骑兵脱离后,这个推进器才得以最大限度地活用,变得可进行更惊异的高速战斗。发动之际可目睹蓝色的光之翼。但是这纤细的操作需要优秀的判断力和熟练度。另外,ZAFT也拥有“光轮推进翼系统”的基本原理,ZGMF-X42S 命运高达上也搭载了算是近种的同样的系统。

  WEAPON[武器]

  MA-M21KF 高能量光束步枪 将自由高达的MA-M20型光束步枪“天狼座”发展改良而成的强袭自由的专用步枪。也可通过将2挺光束步枪前后相连接,作为长射程的长程步枪而运用。这是本机为即使单机也能对应远距离、近距离、敌机众多等各种各样的情况而制作的装备之一。要自如运用估计需要优秀的状况判断能力。

  MA-M02G “超级蝎虎座”光束军刀

  自由高达装备的MA-M01“蝎虎座”的改良强化版。 和∞正义的光束军刀是同样的东西,刀柄部分也可以连接使用,但是驾驶员基拉擅长二刀流的高速战斗,可以预料几乎不会利用吧。

  MX2200 光束盾

  在欧亚联邦的“亚尔缇蜜斯之伞”的改良版CAT-1X1/3 亥伯龙上搭载的单相光波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而成。一般的盾牌在用于防御时会积累损坏,总有一天会被破坏掉,与此相比,光束盾根本不会累积损耗。虽然有使用时消耗大量能量的缺点,但对于通过核反应炉得到动力的本机来说不算是问题MMI-M15E “旗鱼3”磁轨炮 装备在腰两侧的磁轨炮,是MMI-M15 “旗鱼”的发展改良型。与旧式相比小型化,三折的构造变更为两折,但是威力反过来得到了提升。连接部安装了回转式的光束军刀挂架。但是有着在两腰安设光束步枪的状态下,磁轨炮由于滑动到后方而无法使用的缺点。

  MA-M20 光束步枪

  将自由高达的MA-M20型光束步枪“天狼座”发展改良而成的强袭自由的专用步枪。也可通过将2挺光束步枪前后相连接,作为长射程的长程步枪而运用。这是本机为即使单机也能对应远距离、近距离、敌机众多等各种各样的情况而制作的装备之一。要自如运用估计需要优秀的状况判断能力。

对地攻击型 (IDS)基本型。装备英、德、意、沙特空军及德国海军。主要任务是对地攻击,同时兼顾侦察、空战和电子对抗等任务。1980 年交付英、德、意空军使用, 1986 年 3 月至 1987 年 10 月交付沙特空军的订货。共生产 736 架。

主要装备三国的空军及德国海军,生产了795架,为“狂风”的基本型,兼有空战能力。1973年12月原型机试飞,1979年7月生产型试飞。1980年陆续交付英国、德国、意大利空军使用,各国装备总数分别为199架、324架和84架;1986年3月开始交付沙特阿拉伯空军,直至1987年10月,共交付48架。对地攻击型共生产了736架,其中有一部分是为改成电子战及侦察型而生产的。英国空军使用的对地攻击型编号为“狂风”GR Mk1,但中期交付是经改进的飞机,其编号为GR Mk4,主要改装了更先进的电子设备,于1991年末首次试飞。“狂风”对地攻击机无论是在昼间、夜间和复杂天气条件,也无论是以高速或低速飞行,它都投放各种精确武器。其拥有的高精度攻击武器和精确导航系统,可保证它有效攻击隐藏在浓雾中的目标,或者有效攻击那些以高速飞行的低噪音和低振动强度的目标。机上有先进的地形自动跟踪系统,可保证飞机在低空以跨音速突防。地形测绘和地形跟踪雷达由美国得克萨斯仪表公司研制,批产由英国费伦第公司和马可尼公司负责。

导航/攻击计算机来自英国利顿公司的德国子公司。有强大的火力,最大载弹量达9000千克,占最大起飞重量的三分之一。该机装有2门27毫米口径“毛瑟”机炮,可各备弹188发。还设有7个外挂架,机身下3个,两翼下各2个。根据不同任务,这些挂架可挂带多种武器,如:用于对地攻击可挂带AS30、“小牛”、GBU-15“海鹰”和“鸬鹚”等空对地导弹;专门用于攻击地面雷达等设施的ALARM和HARM反辐射导弹;LAU-51A和LR-25火箭发射器;JP233反机场跑道子母炸弹、“铺路”激光制导炸弹、“灵巧’炸弹、各种集束炸弹、减速炸弹、MK83炸弹,及燃烧弹、照明弹等。需要时,机身挂架也可挂带核弹。用于对空作战,则可挂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天空闪光” 中距空对空导弹,以及AIM-9L“响尾蛇’和“麻雀”等空对空导弹。

2002年7月意大利空军与帕那维亚集团签署了价值4500万美元的合同,改进意大利的IDS型,计划称为实施中期寿命改进(MLU)。改进将综合GPS、激光制导炸弹及防区外武器,包括“风暴影子”。无线电、雷达高度表及战术空中导航“塔康”系统也将改进。预计2004年完成。

改进型(FULL MLU)改进计划也在研究之中。此外,“金牛座”(Taurus)撒布器也在装备之列,射程350,可携带450千克弹头,有末制导头。德国将在2004~2009年采购600枚,瑞典仍在决定是否进行采购。2003年3月,英国皇家空军的“狂风”在对伊拉克的“震慑”行动中,首次使用了“风暴影子”。 防空型 (ADV)。在基本型 IDS 基础上发展的防空截击型。装备英国和沙特空军。1985 年开始交付使用。ADV 型总共生产 197 架。与基本型相比,具有更好的爬高率和加速性能,能携带更多的电子设备,内部燃油量也增加了 10%。

是在对地攻击型的基础上研制发展的型号,1979年10月原型机开始试飞,1984年3月生产型首次试飞,总共生产了197架。英国和沙特阿拉伯空军各装备173架和24架,分别于1985年和1989年开始交付。

防空型具有很好的加速性,它不仅体现在起飞后能很快加速到高亚音速,而且在高空也能很快加速到音速的两倍;爬升性能好,从起飞爬升至近10000米高度,仅约2分钟;具有较大作战范围和较长的留空时间,可在距基地约550公里处作战巡逻两个小时以上,英国空军装备的该型机,能飞赴英国国境外的空域执行拦截任务;机动性好,转弯角速度快,具有较好的空战机动能力。设计赋予它这些性能特点,主要是为防范当时苏联的图-20和苏-24一类飞机。该机结构有80%与对地攻击型相同。

主要改动是机头加长了488厘米,以容纳“猎狐手”空对空新型截击雷达。该雷达不仅能探测到185千米距离的目标,而且还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主要机载设备还包括多功能前视,地形跟随/测绘雷达、三轴数字式惯性导航系统,防空型装有多功能脉冲多普勒雷达、无线电/雷达高度表、自动驾驶仪飞行导引仪、雷达告警接收设备和主动电子对抗设备;机翼固定段前缘向前延伸,使前缘后掠角从印度增加到67度,并取消了前缘襟翼;中、后机身加长了7112厘米,以便使机腹能串挂成对的半埋入机腹的4枚“天空闪光”导弹,同时也增加了多带电子设备的能力,内部也可多装10%的燃油。此外,还去掉了前机身左下方的27毫米口径“毛瑟”机炮。

“猎狐手” 机载截击雷达英文名Foxhunter,最初的62架ADV装备W型,最后的46架装备的是AA型,其他80架装备的是Z型,沙特的24架装备的是AA型。马可尼-埃利奥特公司是该雷达的主承包商,费伦第公司负责扫描器部分。1976年马可尼公司开始研制。由倒置卡塞格伦天线、相干行波管发射机、接收机、信号数据处理机、控制装备和电源装备组成。对“逆火”、“击剑手”等中型目标搜索距离180千米以上。

模式包括空对空搜索、自动跟踪、瞄准、空对地测距、地形测绘等。英国空军的防空截击型有FMk2和FMk3两种编号:前者于1984年至1985年间交付,共生产了18架;后者于1986年开始交付,共生产了155架。与FMk2相比,FMk3换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并装有机翼自动后掠系统(AWS)和自动机动系统(AMDS),可自动控制机翼掠动和襟翼、缝翼的运动。以后他们又按FMk3的标准对FMK2型机进行了改进,但发动机不换,改进后的编号为FMK2A。“狂风”FMK2机身下有4个半埋式挂架,每个挂1枚“天空闪光”中距空对空导弹,机翼下挂架是1500升副油箱的专用挂架。这个挂架过渡梁的肩部内侧可挂1枚“响尾蛇”导弹。

典型的火力配置是1门机炮和6枚空对空导弹,包括4枚“天空闪光”中距导弹和2枚“响尾蛇”导弹。“狂风”FMK3机翼下增加了两个挂载“响尾蛇”的挂点,使挂载的导弹数量增加到8枚。在中期改进计划中将增加挂载AIM-132近距空对空导弹(ASRAAM)和AIM-120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AMRAAM)的能力。电子战及侦察型(ECR)由对地攻击型改型而成。主要改进是去掉了前机身下的两门机炮,增装了侦察及电子战设备,例如,红外侧视系统和“线扫描”4000型侦察系统,红外成像系统、侦个信息的处理、存贮和发射系统,以及电子对抗和反电子对抗吊舱、该机保留了对地攻击能力,但采用了新的机载计算机和传感器系统,装备了HARM高速反雷达导弹和空对地反雷达导弹。此外,还可挂带2枚“响尾蛇’空对空导弹,以便在需要空战时使用。

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空军装备数量分别为30架、35架和16架。

狂风ADV的航程和飞行速度非常适合拦截苏联远程轰炸机的任务要求,狂风ADV和F-14虽然的是用来对抗携带超音速导弹的苏联轰炸机,但是狂风ADV拦截轰炸机使用的机载武器只是半主动中程空-空导弹,缺乏美国海军F-14拥有的“不死鸟”这样的远程导弹武器。 狂风战斗轰炸机的标准作战剖面是飞机起飞后以巡航高度飞行到前线,随后在低空以接近音速的高速飞行突破防空系统的拦截,当攻击完成后再以低空返回到安全位置后拉起返航。低空突防机动战术明显的降低了被对方传感器发现的概率和减少了飞机在防空系统中暴露的时间,显著的增加攻击机的战场生存能力的同时,也使攻击机更加依赖传感器探测目标并降低机载导弹武器的有效射程。

低空突防战术的使用同时降低了地面防空系统和攻击机的反应时间,增加了攻击飞机对地作战的难度。虽然持续的低空突防对飞机的作战效能要造成不利的影响,但是飞机生存力的提高仍然使采用低空突防的战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低空突防是狂风IDS的主要战术,但也因此在海湾战争中遭受损失。 RB199发动机的反推挡板,可以大幅降低降落滑跑距离。为了提高狂风IDS的快速部署能力和降低对机场跑道的依赖性,狂风系列飞机在综合采用可变后掠机翼设计和发动机反推力装置后,在紧急情况下只需要800~1000米的跑道长度就可以满足对机场条件的需要。

RB199是由英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合作研制的高推重比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作为狂风战斗轰炸机配套动力系统的RB199在1969年开始设计, RB199的原型发动机1974年装在狂风原型机上进行飞行验证,实用型RB199到1980年开始随狂风飞机的交付开始服役。RB199涡扇发动机主要装备了狂风IDS/ADV等系列改进型,RB199 MK103装备狂风IDS/GR MK1,推力增强的RB199 MK104装备狂风ADV/F MK1/MK3,RB100 MK105计划装备狂风ECR电子支援飞机。RB199取消喷口反推例装置后的RB199 MK104D还作为EAP和EFA使用的EJ200完成前的过渡动力装置。

狂风在短距起飞时需要发动机满足短时间内快速达到最大加力推力,执行低空高速突防和巡航时需要持续稳定的军用推力,在规避防空火力和飞机进行大载荷机动时要保持较大的剩余推力。RB199为了满足狂风执行不同作战任务时对发动机所提出的要求,采用三转子结构的RB199对于操作变化的响应速度快,并且采用了高增压比、高推重比、高涡轮前温度的“三高”措施,综合各种先进技术后的RB199发动机推重比可以达到793的高指标。RB199属于比较少见的无进口导流叶片的三轴加力式涡扇发动机,但是因为狂风在发动机与进气道是设计上进行了细致的考虑和充分的试验,因此RB199的进-发匹配工作经实际使用证明是成功的。RB199发动机在狂风飞机上不但能够经受低空持续飞行的气流干扰,而且发动机的油门可以在电子控制系统的辅助下进行自由调节。

狂风ADV需要比IDS有更大的发动机推力来满足超音速拦截的要求,而且在改进设计中狂风ADV增长的机体也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更大体积的发动机,为狂风ADV改进设计的RB199MK-104 在保持MK103基本设计的基础上,将加力燃烧施加长14英寸以提高发动机加力推力和降低耗油率。 RB199最大推力起飞耗油率推重比空气流量涵道比增压比涡轮前温度最大直径(M)长度(M)  重量(KG)MK10371100662793 731 10823513270719325915MK10472490662762108071936976MK10574700663778097075233980图注:RB199服役型号基本数据表格(数据来源《世界航空发动机手册》)

冷战期间欧洲地区高密度的远程打击力量使战区范围内任何机场都没有真正安全可言,即使是再好的伪装手段和再坚固的堡垒也无法隐蔽目标明显的机场跑道,既然事实已经证明垂直起降战斗机在性能上无法满足要求,那么保证战术飞机具备可靠的短距离起降能力则是冷战对抗双方共同的观点。

发动机推力不平衡会产生危机飞机着陆安全性的推力差异,因此狂风采用双发动机的设计特点对反推力装置的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电子控制系统可以随时监控反推力装置的工作情况,双发反推力装置的者流板打开速度和角度出现不同步则可以在05秒内迅速收回。采用反推力装置使狂风在着陆滑跑距离上大幅度缩短到600米以内,甚至比体积远小于它并同样有较好着陆能力的“美洲虎”还要好,这样好的着陆性能作为远程重型战术攻击机来说是极其有利的,反推力装置在战场生产能力上的收获远大于在重量和成本上的付出。 采用一机多型设计思想的狂风按照任务要求采用不同的雷达火控系统,这是因为欧洲国家在设计狂风的时候没有具备可靠地形跟随功能的机载雷达系统,因此狂风IDS通过从美国引进雷达系统来满足战斗轰炸机的雷达要求。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机载多功能火控雷达的性能远不够完善,就是当时的美国号称多功能的AN/APG-65/68/70也算不上真正的多功能,美国空军采用多功能雷达的F-16C/F-15E和海军的F/A-18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都需要外挂导航吊舱来弥补机载雷达地形跟踪能力不足的缺陷。欧洲国家当时所能够获得的雷达系统在技术性能上远不如美国,所以不可能将狂风IDS的低空地形跟随与狂风ADV中距拦射功能集中到一套系统中,因此狂风IDS和狂风ADV采用了完全不同的两套雷达系统来满足各自的作战要求。  

狂风IDS装备的Tornado多用途前视地形测绘雷达系统应用了椭圆形雷达天线面,多用途前视地形测绘雷达在作战中进行测绘、识别和瞄准地面(空中)目标,同时为机载武器提供目标的距离和角度信息。地形测绘雷达的主要作用方式有:搜索和跟踪空中目标并进行测距和角跟踪,地形测绘(宽/窄、快/慢扫描,波束锐化和分解),地面目标的搜索和测距,更新导航数据,地面目标锁定,等高面测绘(作为地形跟踪雷达和后备系统),寻地干扰和信标功能。前视地形测绘雷达系统采用了宽带行波管发射机和平面天线阵,雷达系统依靠脉冲压缩和频率捷变技术来对抗电子干扰。

狂风IDS的地形测绘雷达的综合性能与美国F-111战斗轰炸机基本相当,对地面目标有比较好的搜索和跟踪能力,在机载导航系统协作下可以对地面固定和活动目标有很高的探测精度。对于计划攻击的目标,狂风IDS可以采用低空高速直线通过的方式投掷低阻减速炸弹或进行上仰投弹,对于防空火力不强的目标也可以进行俯冲投弹攻击。对于战场上的活动目标可以使用火箭和炸弹以连续计算弹着点的方式进行攻击。

地地形跟踪雷达和机载计算机系统可以根据地形条件,将飞机的突防高度设定在距离地面61米到457米之间,飞机在进行地形跟踪突防时的最大飞行速度可以达到M12。狂风IDS的飞行员在地形跟踪突防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操纵品质,采用“硬乘座”品质的地形跟踪性能最好,但是“硬乘座”品质产生的-095的垂直加速度要牺牲飞行员的乘座舒适性,而采用产生-0 5垂直加速度的“软乘座”品质的地形跟踪突防效果相对要差,但是飞行员体力消耗较小。狂风IDS的飞行员在低空高速突防过程中可以灵活的选择不同的操纵品质,采用“软乘座”提高飞行员在执行纵深突防任务时的持续飞行能力,而在接近目标时采用“硬乘座”操纵品质来提高狂风IDS的突防成功率。

狂风ADV是英国皇家空军用来担负远程防空任务的超音速拦截战斗机,因为狂风ADV的作战任务对机载雷达的要求上与IDS存在明显区别,当时的欧洲国家也不具备发展多功能火控雷达的条件,所以英国为狂风ADV的需要研制的AI-24机载火控雷达。AI-24雷达系统的原理样机在1979年开始进行空中试验,装备狂风ADV的生产型在1984年开始交付英国皇家空军。AI-24 (FoxHunter)是采用脉冲多普勒体制的多功能机载截击雷达,具备在远距离上同时对多个空中目标进行搜索和跟踪的能力,狂风ADV执行全天候拦截任务时采用“天空闪光”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与AI-24配合使用。

AI-24雷达系统采用的是相对沉重和技术略显落后的卡塞格伦天线,卡塞格伦天线由前方双曲面反射体和抛物面后反射体组成,但是脉冲多普勒体制的雷达系统具备较好的下视搜索和跟踪能力,在采用雷达导引空空导弹时具备连续攻击多个目标的能力。AI-24雷达系统采用的倒置卡塞格伦天线的直径为80厘米,对5平方米反射面积的空中目标有185千米的最大探测距离(目标发现概率80%)。AI-24雷达可以对抗常规阻塞式和瞄准式电子干扰手段的影响,在遭受电子干扰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干扰情况确定干扰源位置,在全天候拦截过程中可以抵抗苏联轰炸机机载常规电子对抗系统的影响。AI-24雷达系统可以满足中距离拦射导弹顺序攻击多个目标攻击的要求,在近距离格斗空战中能够与可离轴的格斗弹配合使用,并且能够配合平视显示系统为航炮攻击空中目标提供瞄准信息。

狂风ADV采用AI-24雷达对大型轰炸机的探测距离可以超过150千米,但是对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制导距离只有不足30千米,因此狂风ADV即使拦截轰炸机也难以实现真正的远程打击,这个问题直到狂风ADV装备AIM-120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后才被改变。AI-24雷达天线的体积和尺寸规格远比IDS上的对地雷达天线大,因此装备AI-24的狂风ADV拥有一个明显比IDS尖细的雷达天线罩,这也是远距离上分辨狂风IDS和ADV的最明显特征。 狂风采用全金属半硬壳结构的机体,狂风截面尺寸较大的机身具有很大的内部空间,在机身中段上方还有高强度的中央翼盒和转轴机构。

  为了提高对狂风电子系统的维护和保养能力,机头的雷达天线罩可以向侧面打开,雷达天线也可以折转,前机身侧面设计有大开口以便对航空电子设备进行检测。狂风的机身设置有大量的检查口盖,全机开口率较高,可以方便在设施简单的野战机场对飞机进行地面维护和保养。

狂风采用上单翼的设计使机身的检察口盖大都处在维护人员可接触位置,在野战机场使用时不依靠专用保障设备就可以完成飞机维护和作战中的大部分准备工作。狂风IDS长度为1672米的机身横向宽度较大,机身下表面形成一个简单的平面,机身下可以安装大规格的外挂武器和副油箱。狂风ADV为了在机身下安装串列布置的“天空闪光”空空导弹和增加飞机内部燃料携带量,将机身的长度增加到了 1808米。狂风的机身中段设置有可边后掠机翼结构的高强度整体转轴,贯穿全机的转轴外侧直接与可动外翼段联接。机身后部上方设置有2块向上打开的大面积的单片减速板,减速板由复合材料制造。

机体结构上以铝合金为主,部分采用了合金钢,在高受力的中央翼盒和机翼转轴部位应用了高强度的钛合金,复合材料应用范围不大,主要用在机翼固定段的密封带和减速板上。狂风战斗机的空机重量(具体数据为狂风IDS)为14091公斤,其中飞机结构重量为7273公斤,结构重量系数为000052。动力装置的重量为2727公斤,机载设备重量3182公斤,机载固定武器重量为264公斤,基本空机重量为13446公斤,其他625公斤的空机重量为氧气、滑油等消耗品和200公斤的航炮弹药。

狂风在机身两侧安装有带有可调节斜板的矩形多波系进气道,进气道在飞行时可根据飞行条件的变化自动调节,能够适应狂风在不同速度和高度条件下飞行时的进气需要。

狂风的进气道采用了独立的电动防冰装置,防冰装置的加热区布置在进气道前缘和两侧靠前方的位置。 狂风在确定基础设计的70年代初期,要使飞机平台保证在200公里/小时到M2的整个速度范围内都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同时满足飞机的短距离起落、大航程、高空超音速和低空高速度突防的任务要求在气动结构上产生的矛盾,在技术上唯一可以满足要求的就是采用可变后掠机翼。

狂风在翼面设计上采用了当时战斗轰炸机上流行的可变后掠角的上单翼,大面积的单垂尾和低置平尾。狂风IDS的变后掠翼角度变化范围是25度到68度,狂风IDS的机翼后掠角在飞行员的控制下可进行无级调节。

狂风IDS的机翼可动部分控制机构不具备与F-14类似的与飞行控制系统综合后自动调节机翼后掠角的能力,而在英国发展的狂风防空型上则安装有自动机翼后掠控制(ASW)和与机翼角度控制综合的自动机动控制(AMDS)系统,可以通过飞行控制计算机自动控制机翼角度的变化,这一设计使狂风防空型在机动性上比狂风对地攻击型有了明显的提高。狂风的变后掠机翼系统在结构和技术标准上与F-14基本相当,比苏联发展的米格-23、苏-17和苏-24系列战术飞机上的变后掠翼系统要先进和完善的多。狂风的机翼固定段前缘有60度的后掠角(防空型提高到67度),活动翼面前缘安装有3段式前缘缝翼,在后缘安装有4段式双缝襟翼。因为变后掠翼的结构限制,在狂风飞机的机翼可动段上没有设置进行滚转控制的副翼系统,飞机的横滚操纵在小后掠角的时候依靠机翼上表面的扰流片来操纵,这个扰流片在飞机降落时还可以作为减速板使用,而在飞机大后掠角飞行时的滚转控制能力是依靠全动平尾差动控制得到。

低置平尾在飞机进行大迎角机动时处于较小的机翼下洗梯度流场之中,将可以提供较好的安定性和有效的消除机动过程中的上仰力矩狂风飞机上安装的大面积垂尾使飞机在执行高速拦截或在大负荷低空突防任务中,都具有很好的方向安定性,在垂尾上方还安装有电子对抗系统的非金属天线罩。 狂风ADV的机载固定武器只有机身右下侧的1门27毫米航炮,延长的机身下可以采用半埋方式外挂4枚空空导弹,机身下并排串列挂载的空空导弹的方法与F-4“鬼怪”II类似,在机翼下挂点上还可以挂载自卫用红外格斗弹,经过现代化改进后能够挂载AIM-120和ASRAAM先进格斗空空导弹。

狂风IDS的机身和机翼挂点可以挂载副油箱(机身油箱1500升、机翼油箱2200升),狂风ADV因为机身外挂点调整后无法挂载副油箱,但是机翼下的4个挂点都可以挂载大容量的副油箱。电子战改进型狂风ECR保持了狂风IDS的外挂载荷和对地攻击能力,通过改进电子系统和加强电子侦察与干扰吊舱的携带能力,更有利于机载HARM、ALARM反辐射导弹对地面雷达系统的攻击,有效提高了狂风ECR独立执行反雷达作战和伴随支援方面的作战能力。

挂载两枚ALARM反辐射导弹和12枚硫磺石导弹的狂风GR4,狂风平坦的机腹可挂载大型对地武器,弥补的机翼挂架的数量不足。

  

武器对地攻击型:装两门 27毫米“毛瑟”机炮,备弹量 2×180发。外挂架共 7个,机身下3个,翼下每边各2个,能携带多种武器,主要有 :“响尾蛇”、“天空闪光”、“麻雀”等空-空导弹; AS30 、“幼畜”、 GBU-15 、“海鹰”、“鸬鹚”等空 - 地导弹; ALARM或 HARM反辐射导弹; MW-1多用途武器,JP233低空战场攻击武器 “铺路”激光制导炸弹、照明弹、 MK83 和其他 454千克炸弹;LAU-51A 和 LR-25火箭发射器;还可挂电子对抗吊舱。此外,机身挂架可带 1500升副油箱,内翼挂架可带 2250 升副油箱,机身挂点上可带核弹。

防空型:一门 27毫米“毛瑟”机炮装在前机身的右下方。4 枚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天空闪光”中距空空导弹半埋式成对串挂于机腹下,每个内翼挂架均可挂 1 ~ 2 枚AIM-9L“响尾蛇”导弹,4个翼下挂架均可带副油箱。可以携带AIM-120 先进中距空空导弹 (多达 6 枚) 及先进近距空 - 空导弹 (可带4 枚)。电子战型:除了去掉两门机炮外,保留其余的对地攻击能力,并可携带两枚“响尾蛇”空空导弹。

狂风IDS在对机场进行攻击的时候,通常使用专门研制JB233反跑道子弹药布撒器,每个JB233反跑道子弹药布撒器重量为2500公斤,内部携带两种弹药,一种是在弹箱后部的30枚SG357反跑道子炸弹,另外一种是215枚带有延时引信的HB876小型杀伤地雷,每架执行反跑道任务的狂风在机身下部携带2具JB233反跑道子弹药布撒器,可以在跑道上一次投下60枚反跑道炸弹和430枚地雷,不但可以在跑道上形成密集的弹坑,彻底破坏跑道的道面,还可以用大量的地雷来干扰对跑道的修复工作。

德国空军的狂风IDS还可以使用多用途的MW-1子母弹箱,MW-1子母弹箱空重1200公斤,弹舱内部有224个弹筒,满载的MW-1弹箱的重量可以达到4700公斤。在MW-1子母弹箱内部的弹筒内可以分别使用KB44双用途子弹药、MIFF反坦克地雷、MOSPA、MUSA杀伤地雷、STABO反跑道炸弹和具备打击坚硬掩体能力的ASW反掩体破坏弹,通过燃气控制子弹药弹射器可以使子弹药散布范围控制在最大2500米×500米,最小200米×50米之间。如果MW-1全部装载KB44双用途子弹药时最多可以装载4704枚,能够对弹药密集散布范围内的暴露装甲目标和软目标造成密集的杀伤区。但是WM-1存在和JB233一样的问题,就是只有在低空使用时的效果才比较好,这个缺陷在海湾战争中给狂风带来了较大的损失。

狂风IDS采用的突防手段仍然是利用地形跟踪进行长距离低空高速突防,机载对地(坦克、机场等面积目标)攻击武器以常规炸弹为主。

(对地攻击型)

(高-低-高) 1390公里

(低-低-低) 883公里

截击半径(防空型,超音速) 556公里

(防空型,亚音速) 1853公里

续航时间(距基地560~740公里,含10分钟战斗时间) 2小时

限制过载 +75g

(快速滚转) +40g

类型简写:AVG/ADV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1037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0
下一篇2023-09-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