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流星组织的预报,今年的双子座流星雨发生的时间在12月7日至17日,峰值期在12月14日北京时间18时,数量最多可达120颗。为避开月光影响,较适合的观测时间是在14日至15日1点30分至2点,月没后至天亮前的一小段时间。此外,13日至14日凌晨,也可观测。观测双子座流星雨很简单,只要找一处空旷的地点就可以,观测时视野可设定在天顶附近。
但是每小时才120颗未免太少了,除掉暗的流星以及城市大气污染、灯光的作用、云层、眼力的影响,比较明亮能被肉眼看见的寥寥无几,估计观测可能有点困难,
天气晴朗的晚上,找个背景是黑的,容易观察流星路径的,最好就是站在比较高的地点,利用望远镜看
双子座的人性格常常是多变的,通常情况下他们的性格都是双重的,对此他们对于任何的事物都有好几种不同的看法,对于事物的评断也是多种的,因此,他们成为艺术家的概率也是很大的,其中作家最为居多。因为性格的多重化,使他们能够演绎多种角色,因而可写出各种人物的不同人生。那么,古今中外又有哪些 星座名人 是双子座的艺术家呢?一起来看看吧!
中文名:郎朗
外文名:Lang Lang
别名:亮亮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星座:双子座
身高:179厘米
体重:约74公斤
出生地:现属沈阳市沈河区(原属大东区)
出生日期:1982年(壬戌年)6月14日
职业:钢琴家
毕业院校: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
经纪公司:哥伦比亚艺术家管理公司(CAMI)
代表作品:柴一/拉二/拉三/普三/肖二/莫24/贝钢协/唐璜/
主要成就
联合国和平使者
多次获得德国古典回声大奖
全英古典音乐奖年度国际艺术家
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金奖
美国杜希金大奖
意大利伽利略2000大奖
荷兰爱迪生音乐大奖
奥地利莫扎特唱片奖
意大利米凯兰杰利大奖
西班牙唱片大奖
德国门德尔松大奖
美国格莱美最佳器乐独奏家提名
郎朗1982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国际著名钢琴家。他是第一位受聘于世界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中国钢琴家,获得古典音乐类多项权威奖项,包括德国古典回声大奖,全英古典音乐奖,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国际门德尔松大奖等。曾在多个世界瞩目的海内外重要场合进行演出,包括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中国国庆60周年庆祝晚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式、美国白宫、美国独立日庆祝活动、英女王钻禧庆典庆祝活动、法国国庆庆祝活动等。
2013年10月28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为中国钢琴家郎朗佩戴上象征和平使者的胸针,任命郎朗为关注全球教育的联合国和平使者。郎朗成为联合国第12位和平使者,这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和平大使,也是第一位中国人成为和平大使。
中文名:荒木经惟
外文名:Araki Nobuyoshi
别名:荒木
国籍:日本
星座:双子座
出生地:东京
出生日期:1940年
职业:摄影师
毕业院校:国立千叶大学
代表作品:《多愁之旅》、《东京幸运洞》、《冬之旅》
荒木经惟,摄影师、当代艺术家。1940年出生于东京平民区。1959年进入国立千叶大学主修摄影与**。1963年,从工学系摄影专业毕业,进入日本著名的电通广告公司任广告摄影师。
你可能也还喜欢:
让人敬仰一生的伟大星座名人
最古灵精怪的星座名人
12星座名人成名必备因素
最让人痴迷的星座伟大诗人
双子座流星雨2022年哈尔滨能看见。根据国家气象局发布的消息,根据国家气象台发布的文件表示2022年,双子座流星雨大城市中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昆明、拉萨的天气都有利于见到流星划落。双子座流星雨的活跃期在每年的12月4日到17日,以双子座附近为辐射点,极大时每小时天顶流量可达到150颗左右。
安吉丽娜-朱丽
出生日期:1975年6月4日
安娜-库尔尼科娃
英文名:Anna Kournikova
出生地:俄罗斯,莫斯科
生日:1981年6月7日
星座:双子座
波姬小丝
英文名:Christa Brooke Shields
生日:1965年5月31日
玛丽莲·梦露
出生:洛杉机
生日:192661
星座:双子座
妮可-基德曼
英文名:Nicole Kidman
出生地:夏威夷火奴鲁鲁
祖籍:澳大利亚
生日:1967年6月21日
娜塔丽-波特曼
英文名:Natalie Portman
出生地:以色列耶路撒冷
生日:1981年6月9日
星座:双子座
乔丹-凯特
英文名:Jordan Katie Price
出生地:英国布莱顿
生日: 1978年5月22日
星座:双子座
亚斯明-布里兹
英文名:Yasmine Bleeth
出生地:美国纽约
生日:1968年6月14日
星座:双子座
约翰-瑞里
英文:John C Reilly
出生日:1965年5月24日
伊丽莎白-赫莉
英文名:Elizabeth Hurley
出生地:英格兰汉普夏
生日:1965年6月10日
星座:双子座
伊莎贝拉-罗塞里尼
英文名:Isabella Rossellini
出生地:意大利的罗马
生日:1952年6月18日 星座:双子座
出生在双子座的著名人士有:邓肯(美国著名舞蹈家)、韦恩(英国小说家、诗人)、肯尼迪(美国第35届总统)、梦露(美国著名女影星)。
还有小S、胡瓜、郭品超、苏芮、张雨生 、崔智友等等。
在蒋军的“五大主力”部队中,有两个是被东北野战军消灭的(新1军和新6军),有两个是被华东野战军消灭的(整74师和第5军),另外一个第18军得算是中野在华野的支援下共同消灭的。这五大主力被彻底吃掉以后,也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是要特别注意下时间点。
新1军和新6军是在东北剿总廖耀湘第九兵团编成内,于辽沈战役期间的1948年10月底,在辽西被围歼的。此时,东北野战军在兵力和火力上已占绝对优势,东野炮纵和其它各纵炮兵在攻击锦州时,仅75毫米以上大口径火炮就动用了600余门,战场火力完全碾压范汉杰和廖耀湘的部队。
同样,陈诚的老本第18军是1948年12月在双堆集被歼的,而第5军是淮海战役的收官阶段,于1949年1月初被歼灭在陈官庄。也就是说,这五大王牌军的四个,是在解放军夺得战略主动权以后的大决战中才被干掉的,而唯独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74军)是1947年5月16日全军覆灭的,并且是在周围蒋军10个整编师的眼皮底下。
张灵甫兵败身亡的时间节点,那是蒋军对我山东和陕北根据地发动“重点进攻”的阶段,敌人在整体上还有一些军事优势,而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硬是在战略防御态势下,将整编第74师隔裂围歼。是故陈老总说这是“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的”勇气,而主席则评价:“整74师被歼,有两个人想不到,一个是蒋某人,一个是我”。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从1946年春孙立人新1军和廖耀湘新6军投入东北战场起,就一直是东野的大敌,期间交手若干此,东野虽吃掉过两个军的一部,但始终未能给予毁灭性打击,东野干部战士中流传的“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6军”的口头禅,一方面是表达求战的勇气,其实另一方面也透露出稍许无奈,因为周旋两年多仍不能得手。
有没有在野战中寻歼这两个王牌军的机会呢?有的,1947年的三战四平战役,以及1948年元月的后“彰武战役”阶段,新6军都是主动来援或者来战,但是林彪都没有选择与其决战。四平战役后期当新6军等援敌接近时,东野选择了脱离战斗,而彰武战役之后,面对三路敌人的尾追,林彪选择了吃掉其中最弱的陈林达新编第5军。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之和已不低于70万人,而东野首次全歼敌人一个整军的记录,即产生于1月4日的公主屯战役,新5军自军长陈林达以下20000余人全部就歼。而新1军和新6军这两个劲敌,仍然在东北战场上担负着机动作战任务,直到辽沈战役尾声阶段才灰飞烟灭。
所以说林彪用兵实在太谨慎了,没有绝对把握的战役轻易不会下决心,比如辽沈战役打响前,对西柏坡要求东野以主力迅速南下、置长春和沈阳之敌于不顾、坚决攻克锦州封闭东北大门的命令,在将近两个多月时间里顾虑重重犹豫不决。而攻锦部署完成后,又因为敌人增兵塔山的突发情况,战役决心一度动摇,西柏坡为此是发了脾气的。
注意,甚至连西柏坡也清楚,林彪绝不是怯战,而是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战场态势下“不赌”,这样的用兵方式可能会错过一些战机,但是不会出现大的失误。之后无论是平津战役、宜沙战役、衡宝战役莫不如此,没有第一时间揪住宋希濂和白崇禧的主力,主要还是战役部署求稳,兵力没有全部展开时不发动总攻,偏偏宋、白都很滑头,发现情况不妙撤的飞快。
粟裕将军可不同了,一般在战役筹谋有六分把握的情况下,就敢于进行大兵团决战,所以在1948年之前,仅有30万人上下的华野,已经连续吃掉了整74师、整26师、整65师、整57师、整46师、整73师等不少于六个敌人军级建制,确实把华东敌人打疼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是主席军事思想的精髓,所以粟裕用兵敢于斗狠和“行险”。
事务都有两面性的,行险也同时意味着有马失前蹄的可能,比如南麻、临昫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第三阶段等等,都是在我军战场兵力不太宽裕的情况下,最后打成了“夹生仗”,部队也遭受了较大伤亡。华野在这几次战役的撤出战场阶段,其实是有点狼狈的,所幸粟裕指挥沉着有方,没有出现成建制损失的情况。
而林彪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只有四平攻坚战失利和青树坪因为失去联络被围一个师的意外,其它战役都是完胜或有序中止作战,没有八成以上把握轻易不会出手。顺便说明一下,1946年4月第一次四平保卫战失利是不能算的,那时候的“东北人民自治军”还没有彻底完成整合,来自若干解放区的部队并未形成整体战斗力,林彪原本也不打算死守,更不是做决策的东北局一把手。
在三大战役的“大决战”时期,东野的总兵力约70余万人(单指野战军,南下时增加到88万余人),而华野的总兵力仅有42万余人,就歼灭敌人正规军的数量而言,东野约计歼敌正规军150万人(渡江战役之前),华野约计歼敌正规军180万人(渡江战役之前)。所以单就数字来说,确实是粟裕的战绩更大一些。
但是又得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手里的牌不一样,出牌的套路也就不同,林彪实力雄厚碾压敌人,则排兵布阵较为厚重,一点点压垮敌人;而粟裕经常在兵力上不占多少优势,则习惯于剑走偏锋,在运动中调动和割裂敌人,再寻歼其一部。如果比喻成为两位剑客的话,前者是势大力沉,力求在整体上彻底压垮对手,而后者是轻盈飘逸,善于发现敌人的弱点而一击而中。
综合前述战史,笔者个人的看法是,不太同意题目中“异曲同工”这个词的形容,更准确的诠释应该是“各有千秋”。林粟都是我军优秀的大兵团作战高级指挥员,也分别主持两个最重要战略区的军事主帅,他们从劣势走向优势的过程,也代表着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逐步转入战略进攻,最终为全国解放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作战指挥水平的排名无分先后。
林彪只能算是战术家。是在中央的指导下制定战术。起点高中央的战略目标是东北。才能得到苏联的帮助。把八路军的精英都调给他。还有海南岛也不是他指挥的。是他的部下指挥的。为什么金门会输一方面朝鲜战争暴发还有将介石在台湾没地方退了肯定会拼死抵抗。海南岛不一样。有琼牙纵队帮助还有那时的国民党已经穷途末路了。无心念战了。守不住就退。粟裕就不一样 起点底。新四军是地方部队。本来在中央心中就是只要不败就行了。没有寄以厚望。是粟裕用他的战略战术打出的名气。边中央都主意到他。后来把山东兵团划给他指挥。起初为什么山东兵团有些指挥官不服主要还是你地方军指挥我中央军。后面打几仗下来没有一个不服的。林彪身边有罗荣桓 刘亚楼等一纵高级帮手。粟裕的战略战术都是他自己做出来的。所以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粟裕。因为他解放战争至少提前两年。如果当初粟裕率三个纵队南下。中原战场兵力那么熊厚。谁来打都不知能打成什么样。林彪的百万大军下来都不敢打。必竟将介石的老巢在那。
粟裕在战绩上,军事指挥才能远超彭总和林彪,只是在影响力和地位不如彭总和林彪。林彪军事才能进不了前四名,林彪打仗主要是打优势仗。硬仗难仗林彪显得力不从心。
林彪的指挥风格是用兵谨慎,讲究稳扎稳打,没有十足的把握是不会动手。
这点从他在打锦州战役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会担心长春沈阳之敌,一会担心西线葫芦岛的援兵。犹犹豫豫,始终下不了决心,为这事主席没少发火。
后来朝鲜战争的时候,林彪之所以不愿挂帅出征,一方面是他身体的确不好,另一方面也是他用兵谨慎惯了,跟美国人交手,他心里没底。
而粟裕的指挥风格是大胆用兵,一场仗哪怕是五分把握,甚至是三分把握,他也敢打。
就是这种风格,才能让他打出孟良崮战役这种虎口拔牙和淮海战役这种大手笔。用刘伯承的说法,淮海战役就是一锅夹生饭,最后愣是让粟裕活活吃下去了,党内有胆量打这种仗的,也就他了,后来连林彪自己也承认过自己打不出来这种神仙仗。
没有,林彪与粟裕指挥风格完全是两个方向。
林彪比粟裕缜密多了,粟裕则比林彪天才多了。
这里不是批评粟裕大将,而是说林彪与粟裕将军作战风格是有本质不同的。
关于林彪指挥风格的问题,大家可以看看杨成武将军当年写的《林彪师团长教我当师长》这篇文章,里面把林彪指挥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林彪指挥最大的特点就是缜密,他在开战之前会尽可能收集多的情报,多方面汇总信息,甚至还会自己亲自去第一线掌握情况,为的就是能尽可能准确判断敌情。
另外,如果林彪生活在现在,那么他一定是一个“大数据达人”,林彪对数据非常敏感,对各部战报要求非常细致,甚至细致到俘虏了多少军官,多少士兵、击毙了多少,俘获了多少、长枪缴获了多少,缴获火炮具体型号……统统都要具体上报。
正是因为林彪死抠细节,所以他才能在辽沈战役后期通过胡家窝棚战斗中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俘获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这些细微的差别准确判断出敌军野战指挥所位置,一举击溃敌军俘虏廖耀湘。
换言之,林彪指挥不是靠灵感,而是靠数据,或者说相比灵光一闪,林彪更相信数据。但是也往往由于过分依赖数据,容易贻误战机。
而粟裕大将指挥更看重“灵光一闪”,不是说粟裕将军不重视数据,只是相比数据,他更相信自己的灵感。
当然这也和粟裕在关内战区,四面皆敌,很多时候条件不允许粟裕将军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就要立刻做判断。
这个时候将领个人的天才就更重要了。
所以我们看到粟裕将军果断的把淮海战役从“小淮海”变成“大淮海”,几乎没有过多的犹豫,就凭借有限的信息很短时间就下定了决心。
但是,实话实说,这种指挥风格也容易导致失利,因为一个将领闪现的灵光不可能永远正确;俗话说得好,久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比如南麻临朐战役以及在山东与范汉杰兵团较量中,粟裕将军都不算占上风;甚至范汉杰兵团在一定时间段还隐约压制住了粟裕将军。
也不要说华野装备差什么的,1948年1月粟裕将军亲口说过“我们一兵团的一、四、六3个纵队,装备火力并不比蒋军的头等主力差。”
当然,总的来说两位将军指挥各有千秋,也都同时被放在了最适合自己的战场;如果粟裕将军在东北,林彪在关内,恐怕两人的发挥都不会比 历史 上更好。
必须要说的是林彪与粟裕的军事才能都十分卓越,他们对解放战争的影响也极其深远。众所周知,国民党军有五大主力,而蒋介石在解放战争初期还幻想着用五大主力横扫全国,彻底剿灭我军。结果其中两支主力亡于林彪之手,又有两支主力葬于粟裕之手,还有一支则是被华野、中野联合消灭。林彪、粟裕分别在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两开花,确实堪称我军的双子星。
那么二人在军事指挥上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其实很难这么去说,因为二人的风格差别着实是有些大。林彪打仗非常求稳,几乎不怎么打无准备的仗。也正因如此,很少见林彪会吞下什么大败。林彪往往能指挥军团在稳扎稳打中取得最终的胜利,辽沈战役就是最佳的例子。林彪始终洞察八方,尽量在规避风险。
不过林彪的这个风格也是把双刃剑,林彪本人多次犹豫不决,甚至差点贻误战机,令中央相当苦恼。其中关于打锦州问题上,林彪与中央甚至产生了分歧,最后在毛主席的不断催促下林彪才做出了最终决定。林彪后来讲到自己之所以养成这样的风格,是因为长期担任着保卫中央的重担,所以打仗比较慎重,不愿意打风险大的仗。
相比之下,粟裕则显得大胆许多,不仅仅敢于在敌人包围圈中不断穿插,在胜算不高的情况下就敢于调动大兵团与敌人决战,可以说是十足的军事冒险家。不过粟裕的军事才能毕竟是相当过硬的,他往往能够赌赢战争,他的这种指挥风格把国民党军打得七荤八素。但不得不承认,粟裕的这个打法显然也有缺点,那就是部队战损较为严重,而且许多战斗中最终没能吃下敌方,比如沙土集战役等等。
林彪同样分析过粟裕的指挥风格的养成原因,他认为粟裕是因为长期远离中央,并且还要在敌人包围中作战,很多时候不得不去冒险,从而养成了这一特点。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我军的优秀指挥官,指挥风格虽有巨大差异,但确实是各有千秋。
实在要说出他们异曲同工之处的话,那就是他们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贯彻中央的战略思想,最终实现了全国的解放。所谓“全国一盘棋”,战略思想还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军最大的制胜法宝。蒋军其实也不缺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但他们根本没有受到成体系的战略思想的指导,这也是蒋军最缺乏的东西。
我军双子 星座 是彭德怀、林彪二位元帅,毛主席军事上的左膀右臂,粟裕只是一个大将,根本不够层次,一个野战军副司令,陈老总手下战将,连陈老总都没法和彭林相提并论,粟裕更不行了。
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双子星,粟裕和林彪两人的对比,一直都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如果说两人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为解放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两人的作战风格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各有千秋。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的指挥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最明显的特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动战能力强,捕捉战机能力强。粟裕没有上过军校,完全是在战争中培养和成长起来的将领,尤其是在三年南方游击战争中,粟裕虽然只率领着千把人的队伍,但也是独当方面,独立生存和发展,又是在敌占区活动,所以对战机的把握非常重视。
用毛主席说桂系的话说,这个时期粟裕的队伍盘子小,很灵活。重点在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不是和敌人争一时短长,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同时还要在消灭敌人的过程中壮大自己。因此,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不会放过,是坚决要打的。如果发现战场态势变化,对自己不利,也会坚决撤退,不会犹豫不决。
所以,粟裕打仗往往是五成把握,就敢打。比如与东战役,林彪认为就只有五成把握,但粟裕就坚决打了。尤其是在黄百韬兵团已经突破阻击线,战场态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粟裕不仅没有马上撤退,反而企图直接来一把大的,把黄百韬兵团就地报销。这种战场应变能力是非常出色的,敌变我变,一旦下定决心,就不会轻易动摇。
第二,善于在敌我对比对我不利的态势下作战,而且能够捕捉战机,不断消灭敌人的机动力量,不断削弱敌人。这同样是他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形成的作战指挥风格。无论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所处的环境始终是非常恶劣的,是敌人处于绝对优势的环境,但粟裕仍然能够不断的创造战机,捕捉战机,消灭敌人。
比如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的作战区域在华东,无论是苏中地区,苏北地区还是山东地区,都是敌人精锐云集、重点进攻的地区。解放战争之初,按照一般的战略眼光来看,这个地区距离敌人腹心地带太近,是敌人重点进攻的地区,已经不适合继续内线作战,只能分散游击,袭扰敌人,但粟裕仍然斗胆直陈,创造了内线作战苏中七战七捷的奇迹。
第三,擅长在大兵团运动战中捕捉敌人主力,打歼灭战,整建制的消灭敌人。这也是在井冈山时期就已经形成的红军作战指挥的基本要求,但粟裕始终坚持这一点,而且可以说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每战都不是以击溃敌人为目标,而是要成建制的消灭敌人,同时还可以通过缴获来补充自己。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始终坚持的就是要成建制的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且经常是出其不意的违背我军十大军事原则,在敌人多路进攻的时候,不是先打弱敌,而是先打强敌。这其中最经典的战例就是孟良崮战役,在敌人十个整编师的战线中,突然把敌人的核心主力整编七十四师从战线中挖出来全歼,国共两党***都没想到,但粟裕就敢干。
所以,整建制消灭敌人精锐和主力部队数量,在解放战争前两年中,华东战场是最多的。东北战场直到1948年初才整建制的消灭了国军军以上单位,但粟裕不仅早就开始整建制消灭敌人的整编师或者军,而且在莱芜战役、鲁南战役中已经能够一次性消灭敌人两个整建制整编师以上的部队,单次战役消灭对手五万人以上,迫使敌人改变战术,一个军已经不敢单独行动了。
第四,虽然围点打援是早在红军时期就形成的战术打法,在解放战争中,粟裕也不是第一个采用这个打法的,而是刘伯承在上党战役中先采用的,但粟裕无疑是把围点打援战术发挥到极致的一个。无论是苏中战役,豫东战役,还是淮海战役,实际上都有明显的围点打援的特点,甚至济南战役也是企图围攻济南,吸引邱清泉兵团来援,然后围歼。
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粟裕指挥作战不遵守一般的条条框框,而是非常机动灵活的,完全是根据战场态势随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的,能围点打援则围点打援,不能围点打援,也会采用其它战法。比如鲁南战役和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就都不算事围点打援,而是在敌人分路进攻的时候,突然的声东击西,通过大兵团运动和兵力转用来创造战机。
第五,因为粟裕长期在远离中央直接指挥的环境下独立生存和发展,所以粟裕养成了能够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唯命是从,而是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向上级提出自己的想法。当然,这也是因为在北上抗日先遣队时期,乐少华、刘畴西等人过于机械的执行中央的命令,导致部队连战连败,最终几乎全军覆没的刺激,粟裕特别重视实际情况。
因此,在解放战争之初,中央实际上已经有意放弃苏中根据地的情况下,粟裕提出了内线歼敌的思路,结果打出了七战七捷。最大胆的则是在中原始终无法打开局面的情况下,中央要求粟裕率三个纵队渡江南进,袭扰敌人后方,但粟裕综合考虑之后,斗胆直陈,请求暂缓南下,在长江以北打大歼灭战,改变了中央决策。
相比之下,粟裕虽然也打过败仗,但作战指挥特点非常鲜明,而林彪则是显得过于谨慎,始终坚持不打无把握之仗,哪怕是只有七成把握,都会表现得非常犹豫。比如在辽沈战役中打锦州还是打长春的问题上的争论,以及打锦州已经开始了,听到廖耀湘兵团增援的消息,一度决心动摇,企图又回头去打长春,这是兵家大忌。
这种犹豫不决,如果是在和对手旗鼓相当,或者是实力相差不远的情况下,对手如果不犯错误,就很难创造和捕捉到比较好的战机。比如说,如果把粟裕换到东北去指挥,可能辽沈战役会提前就打,但如果把林彪换过来指挥淮海战役,结果可就难说,还能不能打成都很难讲。毛主席和刘伯承都承认,淮海战役是一锅夹生饭,粟裕就敢干,以林彪的性格,就不一定敢打。
林彪和粟裕二人在我军的战争舞台上战神地位是举世公认的。对战场和战役的指挥把握也是异曲同工的。
一,两人都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两人加上邓华是我军仅有的指挥过百万大军的三名高级将领。
二,两人都善于运动战,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
三,解放战争中,两人所辖的部队是我军歼敌人数最多的两支部队。
四, 两人的差异在作战指挥的思路和风格不同。
林彪在作战时努力做到算无遗策,一般不喜欢冒险,他指挥的战例很多都是以多打少。
粟裕的指挥作战往往出奇制胜,大多是以少胜多,是我军最能打硬仗,恶仗,险仗的将领。
正因为 两人具有成熟的战争指挥艺术,所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俩是志愿军最高首长的第一第二人选。
粟裕,属于自学成才那一种,从南昌起义是班长,到解放战争能指挥几十万,一步步走出来的。看看对他的评价就知道了。
1946年2月,粟裕在组织大兵团作战中,他用兵灵活,不拘一格,被陈毅誉为“愈出愈奇,越打越妙”。
1946年8月28日,毛泽东发电报《华中野战军的作战经验》:“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1949年,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1949年,刘伯承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1955年8月27日,粟裕被评为“十大大将”之一。
1988年10月,粟裕被中央军委评为“中国***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1992年解放军出版社王希先发表文章《浅谈粟裕的军事思想》说:“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林彪呢,黄埔军校四期毕业,也是一步一步成长。蒋介石都评价他打仗厉害。虽然是第四期学生,指挥能力却不差。可以见得,林彪有多厉害。两个人各有各的特点。
不能。
根据国家气象台发布的文件表示2022年,双子座流星雨大城市中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昆明、拉萨的天气都有利于见到流星划落。
2022年,双子座流星雨在世界标准时间12月14日13时达到高峰,所以观测时间通常在12月13日的下午到12月14日的早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