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德湖战役爆发

楚德湖战役爆发,第1张

楚德湖战役爆发

1242年4月5日,楚德湖战役爆发,诺夫哥罗德人击败条顿骑士团,阻止了后者的领土渗透。楚德湖战役(德语:Schlacht auf dem Peipussee;俄语:битва на Чудском озере, bitva na Chudskom ozere)又称冰湖战役(俄语:Ледовое побоище, Ledovoye poboish'ye;),是诺夫哥罗德共和国与条顿骑士团利沃尼亚支系在1242年4月5日于楚德湖上爆发的战役。

这场战役中北方十字军惨败。这些十字军不是在圣地与穆斯林战斗,而是要与波罗的海沿岸的异教徒和东边的东正教徒作战。这次战败也结束了十字军下个世纪征战东正教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和罗斯其他地区的计划。1242年春,条顿骑士团在多尔帕特要塞(塔尔图)以南约20公里处击败了这里的诺夫哥罗德分遣队。

随后在1242年4月5日,在采邑主教的带领下,十字军骑士和当地的乌高尼亚爱沙尼亚辅助部队在连接楚德湖南北两部分(也许是楚德湖和普斯科夫斯科伊湖)的水道上,遭遇了亚历山大的部队。亚历山大准备在自己选择的地方战斗,他让自己的军队撤退,努力将这些常常自信满满的十字军引到冰湖上。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选定这一地域展开战斗队形和进行交战,是因为他分析了骑士军的战术特点和双方军队的长处和弱点;沃罗尼卡缅岛遍布温泉,春季岸边冰薄,可能经不住身着笨重骑士盔甲的立窝尼亚条顿军队的重压。骑士军通常采用“楔形队”(罗斯编年史称之为“猪嘴阵”)进攻。采用这种队形时,大部分骑土居前,两翼薄弱,易受攻击。

亚历山大发挥罗斯军队步兵的优势,企图两面夹击,决定把三分之二的兵力用于攻击敌军两翼,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为中军。罗斯军队各团(共1万5千—1万7千人)编成交战队形:人数不多的弗拉基米尔徒步民军居中,由前卫团、弓箭手和投石手组成的弗拉基米尔轻骑兵在前,诺夫哥罗德徒步民军分左翼、右翼两团配置在两翼侧。

大公亲率骑兵武士队、弗拉基米尔和诺夫哥罗德贵族武士队在左翼团后侧设伏,骑土军得到丹麦和波罗的海沿岸各主教的骑士和武士(士兵)的加强,编成“楔形队”(共1万—1万2千人)。4月11日拂晓,帆型厅骑士军对弗拉基米尔前卫团发起攻击,将其击溃,并从行进间突破罗斯中军,但在岸边却与两翼团形成激烈的白刃格斗。

罗斯步兵用钩链枪将骑士拉下马,用斧子砍死,或用狼牙棒、短槌击昏后,再用靴刀杀死。俄罗斯军队强大的两翼团使骑士军无法机动。武士队伏兵四起,使骑土军陷入重围。骑士军主力被压缩在一块狭小的湖区,四面受敌。冰层承受不住重劳骑士态隐的压力而破裂,许多骑士搦死,仅少数得以突围遁逃。

罗斯骑兵在冰上一直追击到苏博利奇岸边,将侵略者全部歼灭。十字军可能兵力达4000人。其中大多数是在楚德(爱沙尼亚)征召的。相比之下,俄军的兵力大约5000人:其中包括亚历山大与他的兄弟安德烈·雅罗斯拉维奇的亲兵(大约有1000人),除此以外就是诺夫哥罗德的民兵了。根据当时的俄罗斯编年史记载,在几个小时的白刃战过后,亚历山大命令左右两翼的弓手参战。

骑士们接连不断地战斗,在光滑的冰面上艰难地行进,被折磨得精疲力竭。十字军在冰面上变得更加混乱,开始撤退,新近出现的俄罗斯骑兵让他们为了保全生命而逃跑。在骑士们试图在湖的最远端恢复秩序时,处在他们的重甲下的薄冰开始崩塌,很多骑士落入水中。冰上激战是中世纪著名战役之一,是合围敌军的典型战例。

当时,骑土军在会战中遭受的损失是重大的,约500名骑士和数千名武士被击毙和被俘。罗斯能在楚德湖上的会战中获胜,其原因在于:军队组织租悔体制和战术先进(善于使用步兵),罗斯官兵作战英勇顽强,以及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具有卓越的统帅才能。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善于利用地形,在选择战斗队形时能考虑双方军队的长处和弱点,在会战中能组织战斗队形的各要素密切协同,并能对敌实施跟踪追击。

楚德湖战役

楚德湖战役是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率领的军队与日耳曼人的条顿骑士团利沃尼亚支系在楚德湖上发生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充分的考虑了双方的情况,选择了楚德湖这样一个地点,使得日耳曼人的重骑兵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优势,从而在这场战役中战败。

楚德湖战役背景:公元十二世纪初,日耳曼人的条顿骑士团在东欧的土地上南征北战,已经征服了很多地区,其中包括波罗的海南岸从易北河到维斯瓦河河口的广大地域、维斯瓦河以东包括波兰和立陶宛在内的地区、利沃尼亚和爱沙尼亚等。1237年,利沃尼亚的宝剑骑士团与日耳曼的条顿骑士团正式合并,富庶繁荣的诺夫哥罗德公国已经成为了日耳曼民族下一个征讨的目标。

楚德湖战役是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与日耳曼民族的条顿骑兵团之间发生的一场著名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诺夫哥罗德的公爵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经过精心的考虑与布置在楚德湖一带与当时在东欧战场上屡战屡胜的条顿骑兵团展开了激战,并且取得了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将条顿骑兵团消灭殆尽。

楚德湖战役是发生在诺夫哥德罗公国和日耳曼人的条顿骑士团之间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之中诺夫哥罗德公国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在战役发生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多方进行了考察,最终决定在楚德湖进行这场战役,战役的结果证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预测是准确的。

通过楚德湖战役过程可以看到在残酷的战争中只要有一点想不到就可能遭受到灭顶之灾,对于屡战屡胜的条顿重骑兵来说可能就是轻敌所以才导致了这场战役的失败。

楚德湖战役是发生在诺夫哥罗德公国和日耳曼人的条顿骑兵团之间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之中诺夫哥罗德公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将在东欧战场上屡战屡胜,所向披靡的条顿骑兵团彻底击败,条顿骑兵团在这场战役中几乎被全歼,从此之后日耳曼人很长时间内不能走出这场战役造成的阴影。

楚德湖战役的结果是诺夫哥罗德人大胜,条顿骑兵团几乎被全歼,约500名骑士和数千名武士被击毙和被俘,总共损失将近万人,这场战役大大的打击侵略者日耳曼民族的气焰,使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日耳曼民族不敢再侵犯罗斯人的领土,1243年,立窝尼亚骑士团求和。双方以交换战俘和骑士团不再继续东侵为条件缔结了和约,保障了诺夫哥罗德公国的安全。

楚德湖战役是中世纪的时候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战役,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由于涅瓦河、楚德湖战役中取得的胜利,被俄国的东正教会尊奉为圣人。

总而言之,楚德湖战役结果是诺夫哥罗德一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条顿骑兵团之后受到这场战役的影响对罗斯人也有所忌惮,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更是因此获得了圣人般的推崇,在俄罗斯历史上青史垂名。

1,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

2,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3,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俄语: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Островский/英语:Nikolai Alexeevich Ostrovsky,1904年07月30日-1936年12月22日),前苏联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布尔什维克战士。

4,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er Nevsky,1220年5月30日-1263年11月14日),十三世纪俄罗斯人的领袖,诺夫哥罗德大公。因在涅瓦河打败瑞典人被称为涅瓦河英雄,在冰上之战打败立窝尼亚骑士团而名声大振。

5,德米特里·鲁多夫斯基

德米特里·鲁多夫斯基,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外国语师范学院西班牙语系。2004-2012年《艺术工作室》(Art Pictures Studio)**制片厂总经理,俄罗斯影视制片人。

-德米特里·鲁多夫斯基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奥斯特洛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亚历山大是那个时代的一位伟大的指挥官,他在战斗中创造性应用已有的一些作战方法,在进攻中力争作到突然与快速,充分考虑地形的特点和敌我双方军队的长短,各个击破敌人,巩固军事和政治胜利成果。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统帅艺术是俄国军事学术史上的精华。他保卫了俄罗斯的西北边界,使之免遭瑞典人和日耳曼人的侵犯。他的这一形象在俄罗斯西北部深受爱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没有接受罗马教皇的自杀性的、与蒙古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建议,因为他知道在那个时代与蒙古人作正面对抗不可能获胜。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开始扮演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与俄罗斯各公国之间的调解人的角色。

《三国演义》电视剧结束曲的歌词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担当了身前事,何计身后评。这一点可能对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是如此,尤其是英雄人物,生前的时候谁能够畅所欲言的评论他们呢?所以中国人讲“盖棺定论”,只有人去世了之后,甚至是许多年之后,人们对他的评价才是公正的。

实际上不仅仅是我们这么觉得,外国人也是这么觉得的,所以他们才经常做各种“影响力人物排行榜”。这不,2008年的时候,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曾面向全国,举行了一次“最伟大的俄罗斯人”的评选活动,让俄罗斯人选出所有俄国人心中最喜欢的6位俄罗斯人,也就是历史上最伟大的6位俄罗斯人。

没想到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伟大的革命导师、苏维埃俄国的缔造者列宁仅仅排在了第六位,也就是“倒数第一”。这个名词也太不符合人们想象中的排名了,连一位诗人普希金都排在他的前面。那么,连列宁都排在了第六位,前三名是哪三位了不起的俄罗斯大人物呢?笔者下面就带大家看看。

第三位可能咱们中国人都知道,他是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他本是格鲁吉亚人,曾协助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夺取了俄国的政权。斯大林排在第三的位置,可以说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了。意料之外是因为,资历比他老得多的列宁都只排在了第六,而他却排在了第三;情理之中则是,他对俄国的影响确实太大了。

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并且真正的把列宁手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了一个高潮。在他的带领下苏俄/苏联的重工业、科技高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一战当中表现比较差劲的俄国人在斯大林的带领下一路乘风破浪,成为了当时最为耀眼的超级大国。

即便是美国的罗斯福,英国的丘吉尔,对当时的斯大林也不得不退避三舍,在斯大林当权期间,美国、英国也不敢招惹这个超级大国,想来俄罗斯人回忆起来仍然会觉得这是一段如梦如幻的时光吧!不过,一将成名万古枯,斯大林成功的背后也是无数被冤杀的尸骨,同时他还搞个人崇拜,所以可谓是毁誉参半了。

而排在第二名的人我们中国人都不怎么认识,他的名字叫做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他既不是俄国历史上的皇帝,也不是总统等权力第一的人物,是什么使得他能够超越斯大林、列宁而成为排行榜的第二名呢?因为他主导了俄国版本的土地改革实施者,他让数百万的俄国农奴过上了真正的人的生活。

单看斯托雷平的履历并不是很光鲜,他1902年出任格罗德诺州和萨拉托夫州州长,从1905年起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可以说手上沾满了俄国农奴的鲜血。不过,或许正是因为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他才更能理解农民对于土地的渴求,最终促成了斯托雷平土地改革,他最终被人暗杀而死,因为给农奴分了土地,至今俄国人对他仍然十分感激。

排在第一位的人是俄罗斯早期的英雄,他名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他为什么被排在了第一位呢?我们中国人可能大多数不理解他在俄国人心中的地位,但是如果做个比较的话,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之于俄国人,就如同努尔哈赤之于清朝人。正是因为有着他的存在,早期弱小的俄罗斯才最终免于灭亡,并且逐步强大了起来。

一开始的俄罗斯并不像现在这么庞大,他们的领土之所以这么庞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清朝——自从清朝以后,中国的影响力就无法延伸到西伯利亚高原了,所以俄罗斯人仅仅花费800多人就打得康熙各地求饶。而一开始的俄罗斯为许多小公国组成,诞生于13世纪,领土狭小,强敌环伺。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担起了俄罗斯的重任,可谓是临危受命了。此时的莫斯科公国既面临着强大的蒙古帝国分支——金帐汗国,同时也面临着瑞典、德意志的威胁。但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一方面通过怀柔手段对付蒙古帝国,一方面通过武力打败瑞典、德意志,保住了俄罗斯。所以他当之无愧地排在了第一名,是俄罗斯最伟大的民族英雄。

hello,大家伙,我是火焱。没错就是那个专攻历史死角的火焱。 本期的主题是《蒙古,俄罗斯》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的俄罗斯,曾被蒙古国统治了长达200多年。 那么,在2个多世纪时间里,俄罗斯的民族发展以及性格肯定是受到了蒙古人的影响。 但,究竟这影响有多深远,有多巨大?我们还是要从6个维度具体分析一下。 首先,提到蒙古与俄罗斯,我们就必须先追溯一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这个人。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作为弗拉基米尔大王子和诺夫哥罗德公爵,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他与瑞典人以及来自西方和北方德国人的反侵略战争,让他成为了一名传奇人物。 但他与日耳曼骑士的战斗以及「 ”冰上之战”的对决,又让他不得不考虑与当时强盛的蒙古人结盟。 写到这里,火焱要先讲解一下著名的「 ”冰上之战”。 这场战役发生在1237~1240年。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率领的基辅罗斯军队约15万~17万人,而敌方立窝尼亚骑士团则拥有1万~12万人。由于他们最终的大决战发生在冰面上,故称「 ”冰上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表现得十分机智英勇,他利用敌方的两翼的弱势,将骑士团逼到了一块狭小的冰面上。由于骑士团的盔甲厚重,冰面一时间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重量,便轰然塌陷——结果导致许多敌人溺水而亡,罗斯军队获大胜。 然而,正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勇敢,使俄罗斯在13世纪免于欧洲的侵略; 当然也是因为他的「 ”怀柔政策”,让蒙古人有机会将触手伸到了俄罗斯的大片土地上,从而改变了俄国人。 此外,为了明确这段时间的一些历史细节,我们还必须要提及另一个国家——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 拔都 公元1224年,成吉思汗把他的王国分给了四个儿子。他的长子术赤被授予了蒙古帝国最西部的领土。 后来,它被称为钦察汗国(又因为其汗国统治者的帐顶为金色,故名金帐汗国)。 术赤的儿子拔都在1236年至1242年间进一步入侵,扩大了汗国领土。其版图之大,西到多瑙河下游,东到今额尔齐斯河,南达高加索,北到今俄罗斯保加尔地区在南部。 而就在金帐汗国时期,俄罗斯王国沦为了蒙古的附属国。 他们被要求缴纳年贡。有历史典籍曾记载,这个进贡的金额大约是他们全年贸易额的10%左右。 此外,他们还必须向金帐汗国的军事行动派出援助。 王子们也必须每两年一次,前往拔都的朝廷,向其宣誓效忠。 因此,这些王子被授予了「 ”扎里格”(俄语的亚利克)的称号,拔都授权他们可以统治各自的土地。 尽管俄国人在金帐汗国的统治下遭受了可怕的命运。 但,俄罗斯的王公贵族们宣誓效忠蒙古,其实也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做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俄罗斯和蒙古的研究人员、历史学家都对金帐汗国的作用给予了积极评价。 金帐汗国的地图 这里我们要通过两个城市的介绍,来具体看看金帐汗国的国力。 蒙古人虽然是游牧民族,但他们了解城市的重要性。所以,拔都下令在伏尔加河的支流阿赫图巴河(Akhtuba River)为他的王国建造了第一个首都。 于是,金帐汗国的最开始的首都,萨莱-拔都出现了。 据文献记载,在它的鼎盛时期,有接近75000人口。这座城市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大都市——许多俄罗斯人、高加索人、蒙古人、伊拉克人、叙利亚人以及希腊人都居住在这里。 著名的 探险家伊本·巴图特(Ibn Batute)曾写道,这里是「 ”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人山人海,有美丽的集市和宽阔的大道。”他描述说他们从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居然要花半天的时间。 同时,该城市还是西欧到中国贸易路线的主要贸易站,也有几个专门生产金属、陶瓷、珠宝、玻璃等的地区。 此外,这个城市的供水以及污水处理系统也相当发达。他们居然会用陶瓷管输送水,这足以想象当时国力的强大。 所以在这座国际大都市里,俄罗斯人会逐渐被多民族的文化融合,拥有很多种族的特质。 考古发现的陶瓷水管碎片 另一个有趣的城市是卡法城(今天的费奥多西亚),它是一个重要的克里米亚城镇,1262年由热那亚商人建立。 到了公元14世纪,卡法城已经成为了一座非常繁荣的城市,它拥有用坚固石头建造的大型防御工事。 伊本·巴图特(Ibn Batute)曾写道,这个城市至少拥有200艘船,其中大部分是商船。西欧供应的毛皮、皮革、丝绸、昂贵的织物、香草以及香料、颜料不断往返于这个城市之间。 这个城市居民主要由基督教徒组成:热那亚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还有 人。 而大部分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俄罗斯人,也像当地人一样,拥有了更多宗教信仰的选择。 这对俄罗斯核心的宗教文化产生了不小影响。 好了,经过上面一段历史知识的铺垫,我相信你已经对蒙古-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政治,宗教,贸易,服饰,食品以及语言,6个维度来简单说说蒙古人对俄罗斯的影响。 政治 正如前边所介绍的那样,许多俄罗斯王子采用了亚历山大接受「 ”扎里格”的做法,成为了蒙古的附属国。这也促使了亚历山大最小的儿子,莫斯科公爵,有机会能够改变莫斯科,并在未来几十年内,将莫斯科公国打造成为俄罗斯中最强大的国家。 最后,莫斯科公爵的成长帮助其成功反抗了蒙古人。莫斯科公国也成为了未来俄罗斯国家的核心,甚至一跃将其升级为了帝国。 这也直接导致莫斯科公国的统治者作为日后俄国的沙皇,一直统治这个国家直到1598年。 但,蒙古的统治也让俄罗斯与同时期的欧洲出现了文化脱节,俄罗斯遗憾地没能参与到文艺复兴的火热浪潮中。这也加深了俄罗斯与西方的意识形态的对立,彻底割裂了俄与西方的联系。 此外,蒙古国的特务机构也对俄罗斯产生了深远影响,伊凡四世建立的特别军队曾帮助他进行过恐怖统治;俄帝国的斯特莱西特种部队,也是仿造蒙古人的特务机构建立的。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苏联的「 ”克伯格”也与早先蒙古的间谍文化有一定的渊源。 宗教 蒙古人促成了俄罗斯的教俗合一,意外的是,他们并没有强迫俄罗斯更改信仰。 所以东正教在金帐汗国时期促成了历史上最大的扩张,由于东正教免除了牧师的税收和兵役,得到了大批信徒的拥戴。 于是,东正教会独立于俄罗斯王子的掌控,成为了一个特别的存在。在此期间,教会至少建造了300座教堂,并成为俄罗斯最大的地主之一,开创了教堂的「 ”金顶时代”。 贸易 要知道,贸易和繁荣只能通过稳定、共同货币以及低税收来实现。 恰巧蒙古统治下的俄罗斯,就具备了这些条件。通过一个庞大的帝国的庇护,商人们拥有了相对安全的贸易路线,在那里商人可以和平地进行贸易。 他们不会被强盗抢劫,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会因为穿越不同的王国而被征税。 这项贸易的路线也奠定了我国「 ”一带一路”的雏形——商品从中国运往西欧,交换过商品再返回到我国。而这也促使了商人阶级在俄罗斯变得更加重要,甚至能影响朝廷政权的方向。 服饰 在蒙古人征服之前,俄国人通常会穿着白色长袖衬衫。 但后来,由于与东方文化和贸易的互动,他们的衣服变得不再一样了。金色的卡夫坦,裤子以及红颜色的鞋子成为俄国人的标配。 红宝石鞋,非常适合骑马 女人也开始穿着不同的衣服,项链、珠子等珠宝在他们的衣服上成为一种常态。 食物 俄罗斯红茶 由于贸易关系,俄罗斯人开始喝茶的时间早于西欧人。他们喜欢东方的茶叶,特别是红茶。 他们通常会在红茶中添加果酱,使红茶中充满果香,同时利用水果中的果酸,去除红茶的涩味。 还有面包卡拉奇,这是俄罗斯人的最爱,也源自于西方的贸易。 当然,这里还有一样东西不得不提,那就是酒精。 俄罗斯人的酗酒文化也来自蒙古。 由于早期蒙古人的马奶酒并没有欧洲精酿的美酒度数高,所以在占领一部分西方城池后,狂欢的蒙古人很容易喝醉。 这些醉酒的基因经过200多年的合并,也传到了俄罗斯人的身上。所以在今天的俄罗斯,我们经常能看到手举酒瓶的大叔经过,甚至一部分女人也加入了酗酒的队伍。当然,这要从当年蒙古人的经历来看,也就不足为奇了。 语言 据信,仅在食物方面,就至少有300多个俄罗斯的词语受到了蒙古-突厥语的影响。 由于金帐汗国的存在,俄罗斯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和税收体系,导致蒙古语在经济和金融方面也对俄罗斯影响颇深。 许多俄语词汇,如「 ” таможня”(海关)一次就来自蒙古语。他们甚至还采用了蒙古语的邮政系统。 所以,从这上面6个维度来看,蒙古和俄罗斯的渊源还真是很深。至少在这200年里,蒙古人没少改造俄罗斯,并一直将这枚种子深深地埋藏在俄罗斯人的血液里。 文丨火焱 本文文献 1Military Heritage did a feature on the Battle of Lake Peipus and the holy Knights Templar and the monastic knighthood Hospitallers (Terry Gore, Military Heritage, August 2005, Volume 7, No 1, pp 28 to 33)), ISSN 1524-8666 2Basil Dmytryshyn, Medieval Russia 900–1700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3 3John France, Western Warfare in the Age of the Crusades 1000–1300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9 4Golden Horde ANCIENT DIVISION, MONGOL EMPIRE,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公元前336年夏,亚历山大之父、古代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礼上突然遇刺身亡,刚满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被腓力二世所征服的希腊各城邦国和色雷斯、伊利里亚等地的一些部落纷纷乘机叛乱或宣布独立。年轻统帅亚历山大首先率军进至巴尔干半岛北部,征服了背叛自己的伊利里亚诸部落,把色雷斯人击退至多瑙河滨。此时,过去曾与马其顿作对的底比斯人谣传亚历山大阵亡,乘机掀起了反马其顿的轩然大波。亚历山大知道,底比斯是希腊诸城邦中有名的大城邦,如不把这次暴乱平息下去,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每他决定杀一儆百,当机立断,火速挥师南下,以闪电般的速度出敌意外的出现在底比斯城下。底比斯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无不惊慌失措。底比斯城被攻陷,变成了一堆瓦砾,全部居民都被变卖为奴,只有过去和腓力二世或亚历山大友好或赞助过马其顿的少数人除外。

亚历山大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底比斯的毁灭,确实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希腊诸城邦望风归顺,纷纷表示臣服。随后雅典也表示臣服,并恳求宽恕。没过多久,各邦国又统一在亚历山大的领导之下,承认亚历山大为最高统帅。于是,亚历山大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大展宏图,组织对东方的远征了。

亚历山大远征东方波斯的借口,是波斯人曾蹂躏过希腊圣地,又参与过对腓力二世的谋杀。据说,临出征前,亚历山大把自己所有的地产收入、奴隶和畜群全部分赠他人。当时有位将领迷惑不解的问道:“陛下,您把所有的东西分光,把什么留给自己呢?”“希望!”亚历山大干脆利落的答道,“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给我带来无穷的财富!”就这样,亚历山大怀者对无穷财富的渴望,离开故土,踏上了潜里迢迢的征程。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即达达尼尔海峡),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东征之战。他用以开始远征波斯帝国的军队,由步兵3万名、骑兵5千名和战舰160艘组成。波斯帝国却拥有数十万大军,战舰400艘。而且,波斯帝国面积比马其顿王国约大50倍,更何况远东古老而富足的埃及、巴比伦、腓尼基等诸多国家均已被波斯征服,并入波斯版图。尽管力量悬殊,但亚历山大善于从本质上看问题。他深知,波斯帝国虽国土辽阔,军队庞大,威名犹在,但其势以衰,内部四分五裂,皇帝大流士是个意志薄弱、缺智乏谋的平庸昏君。而马其顿王国气势正盛,锐不可挡。亚历山大借助一举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之余威,利用己方高昂的士气,一鼓作气,突破敌防线,首战告捷,彻底摧毁了波斯人的士气和抵抗的决心,开辟了向亚洲扩张的道路。不少城邦不战而降, 甚至把亚历山大视为将他们从波斯人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救星。

公元前333年夏,亚历山大又在伊萨斯城附近以其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击败了不甘心初战失败的大流士三世。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4万和骑兵7千向美索不达米亚进军,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展开了与波斯的最后一场大规模的决定性战斗。大流士三世经过精心准备,拥有骑兵4万、步兵100万、刀轮战车200辆和来自印度的战象15头,与亚历山大军队相比,具有绝对优势。但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三世斗智用谋,再次奇迹般的战胜了这位波斯皇帝。特别有趣的是,当仅有不到5万军队的亚历山大命令他的士兵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安卧休息、养精蓄锐之时,手握百万大军的大流士三世却因害怕夜袭令士兵彻夜不眠。波斯士兵全副武装,胆战心惊的整整站了一夜,个个无精打采,毫无斗志。次日,即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清晨,亚历山大率精神饱满、士气高昂之军进入战场,熟练的运用其机动灵活的“马其顿方阵”,最终战胜了强劲的对手。亚历山大乘胜东进,占领了东方最大的城市、古代东方的文化中心巴比伦,并为自己加了一个称号——“巴比伦及世界四方之王”。此后,亚历山大又率兵从巴比伦出发,势如破竹地占领了波斯帝国的苏撤、波斯波利斯和矣克巴塔那等三座都城。大流士三世逃至北方,被手下一名总督杀死,弃尸于路旁。最终还是亚历山大在追赶途中发现了他的尸体,并将其送回波斯利斯,葬于波斯皇陵墓。

2亚历山大·亚盖隆契克(波兰语:Aleksander Jagiellonczyk;立陶宛语:Aleksandras Jogailaitis)(1461年8月5日—1506年8月19日),亚盖隆王朝的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

亚历山大·亚盖隆契克为波兰国王卡西米尔四世的第四子,1492年在其父死后被选为立陶宛大公。在兄长扬一世·阿尔伯特国王于1501年6月17日去世后,亚历山大在当年12月12日继位为波兰国王。

亚历山大·亚盖隆契克未能有效阻止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对立陶宛的侵略。

3亚历山大五世(希腊语:Αλέξανδρος Ε',?~前294年)安提帕特王朝的马其顿国王(前298年或前297年~前294年在位)。

家庭背景

亚历山大五世是马其顿摄政卡山得的儿子,安提帕特的孙子。卡山得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杀害了他的遗孀罗克珊娜和年幼的继承者亚历山大四世,篡夺了马其顿的王位。亚历山大部下诸将领随即开始了争夺其遗产的继业者战争。在“继业者”中,卡山得控制着马其顿本土,并与其他将军们联合打败了安纳托利亚的统治者安提柯一世。卡山得与亚历山大大帝的一个妹妹结婚,生下的孩子就是亚历山大五世。这样,亚历山大五世就拥有了对马其顿王位“较为合法”的继承权。

主要事迹

前298年(或前297年)卡山得去世后,王位由其长子腓力四世继承,但是后者很快就死了。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五世与他的另一个兄弟安提帕特二世被宣布为马其顿的共同统治者。王国实际上被分成了两部分:亚历山大统治西部,安提帕特统治东部。亚历山大五世并与埃及国王托勒密一世(救星)的一个女儿结婚。

两王共治的和平局面很快就结束了。安提帕特二世谋杀了他与亚历山大的母亲,可能是因为她在立场上支持亚历山大。继而他把亚历山大五世赶出了马其顿。亚历山大五世向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和占据雅典的安提柯一世之子德米特里(征服城市的人)求援。皮洛士迅速进行了干预,把亚历山大五世重新扶上王位。亚历山大五世因此向皮洛士割让了边区的几个省。不久德米特里也来了。根据某些不确定的记载,已经没有什么报偿能付出的亚历山大五世企图谋杀德米特里,结果反为德米特里所杀。德米特里打败并杀死了仍在王位上的安提帕特二世,宣布自己为马其顿的国王。

4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Невский,1220年—1263年11月14日),真名为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Александр Ярославич,俄罗斯统帅和政治家,诺夫哥罗德公爵(1236年-1252年,1257年-1259年),1246年起为基辅大公,1252年起为弗拉基米尔大公。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弗拉基米尔大公雅罗斯拉夫二世·弗谢沃洛多维奇的儿子。1236年,他被选为诺夫哥罗德公爵。他与瑞典侵略者和德意志条顿骑士团的斗争,使俄罗斯的西北部地区免于被西方天主教国家征服。

1240年瑞典人在伊若拉河流入涅瓦河的河口地带登陆入侵俄罗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率领的诺夫哥罗德人与当地的拉多加人,于1240年7月15日在涅瓦河畔、现在的圣彼得堡附近击溃了瑞典军队。他因而得到称号:“涅夫斯基”(意即“涅瓦河的”)。在这次胜利后不久,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被贵族赶出诺夫哥罗德。1241年,由于条顿骑士团的入侵,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被诺夫哥罗德人请回。他率领诺夫哥罗德军队抵抗骑士团。1242年4月5日,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在距爱沙尼亚边境附近的楚德湖冰面上决定性地击败了条顿骑士团。这一战常被称作“冰上之战”。后来的历史学家们评论说,这一战挽救了俄罗斯民族。

当蒙古人势不可挡的骑兵蹂躏并征服了俄罗斯之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巧妙地与他们周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没有接受罗马教皇的自杀性的、与蒙古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建议,因为他知道在那个时代与蒙古人作正面对抗不可能获胜。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开始扮演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与俄罗斯各公国之间的调解人的角色。1246年,金帐汗封他为基辅大公。1252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被金帐汗封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取代了他的兄弟安德烈·雅罗斯拉维奇。

作为基辅、弗拉基米尔和诺夫哥罗德的王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致力于统一罗斯北部的各个公国。1259年,他镇压了诺夫哥罗德人的起义。1263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从金帐汗国返回诺夫哥罗德途中于戈罗杰茨去世。他的遗骨后来被彼得大帝下令移至圣彼得堡。俄罗斯东正教会封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为一位圣徒,纪念他的节日为9月12日。

1942年7月29日,当纳粹德国的军队深入苏联腹地时,斯大林宣布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为民族英雄。苏联军队设立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

5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维奇(1777年—1825年,1801年—1825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保罗一世之子。亚历山大一世由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抚养,父亲被杀后即位。

为维护君主专制、反对革命,亚历山大采取自由主义的政策,设立所谓“非正式委员会”解决各类问题。1802年设各部大臣制。1803年颁布自由耕作法,宣告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有可能得到解放。开办哈尔科夫大学和喀山大学。

对外政策方面,参加第三、第四次反法同盟,在奥斯特里茨、弗里德兰的会战中失败。1807年与拿破仑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之后得到法国支持,赢得了和瑞典、土耳其的战争,夺得芬兰和高加索的领地。1812年击退拿破仑对俄罗斯的远征。1814年率领俄罗斯军队进击到巴黎。不久活跃在维也纳会议上,作为有力的***之一,结成神圣同盟。1820年左右受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影响,排斥欧洲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公然推行反动政策,加强对国内和国外自由主义力量的压制。

性格优柔寡断、多疑、伤感,又极其自尊自傲,被称为“狮身人面像”。晚年沉溺于严重的神秘主义。

娶巴登的路易莎·玛丽亚·奥古斯塔(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有两个女儿。

6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Александр II Николаевич,1818年4月17日—1881年3月13日,1855年—1881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尼古拉一世长子。

亚历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着手国内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主要实行解放农奴政策,设立地方自治议会,修订司法制度,充实初等教育,改革军制,以谋求俄国的近代化革命。俄国历史上有三次沙皇进行的改革,除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外,分别是伊凡四世改革和彼得一世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对俄国的革命运动仍无情镇压,致使革命团体活动不断增多。1874年之后,革命者中的恐怖主义势力抬头,屡次试图刺杀沙皇。对外方面,努力试图废除1856年巴黎条约。1877年—1878年发生俄土战争。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获得有利的媾和条件,但是由于列强干涉,被迫接受1878年6月柏林会议的调停,俄国对巴尔干的野心被阻止。1881年3月13日在圣彼得堡被民意党成员炸死。

亚历山大二世先娶德国黑森-达姆施塔特的玛克西米利安娜·威廉明娜·奥古斯塔·玛丽公主(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有8个子女,均未成年时夭折。后娶俄国的叶卡特琳娜·米哈伊洛芙娜·多尔戈鲁卡娅女大公,有3个子女:亚历山德拉女大公;尼古拉大公;亚历山大三世

7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1845年-1894年,1881年-1894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次子。

亚历山大三世由于害怕暗杀而经常住在首都郊外的行宫加特契纳,被称为“加特契纳的隐士”或“革命的俘虏”。即位初期采取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模棱两可的态度。实施地方长官制,破坏地方自治。限制大学自治权。对待异族强制推行俄罗斯化的政策。迫害犹太人。占领中亚,与英国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在来自丹麦的妻子的影响下(其时丹麦在普丹战争中失败,被迫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对俾斯麦及威廉一世的德国产生反感。尽管此前的六位俄罗斯君主都为德意志血统,但是从亚历山大三世时代起,宫廷和贵族社会开始了俄罗斯化的进程。80年代末之后,因俄德关系恶化而亲近法国。亚历山大在位期间,是俄罗斯工业化的时代,表面上欣欣向荣,但是农业发展缓慢,农民贫困,繁荣的基础是薄弱的。1894年因病去世。

亚历山大娶丹麦的玛丽亚·索非亚·弗雷德里卡·德格玛公主(玛丽亚·费奥多萝芙娜)。有6个子女: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大大公;格奥尔吉大公;谢尼亚女大公;米哈伊尔大公。

8(猛烈的)亚历山大一世(苏格兰盖尔语:Alaxandair mac Maíl Coluim,意为马尔科姆之子亚历山大;约1078年—1124年4月23日)苏格兰国王(1107年—1124年在位)。马尔科姆三世的第四子,在兄长埃德加国王去世后继承王位。他由于对苏格兰北部的一次起义的无情镇压,而得到外号“猛烈的”。

亚历山大一世致力于苏格兰教会的独立和本地化。他建立了一些新的主教辖区,并在珀思郡(苏格兰原郡名)和英奇科姆修建了修道院。

9亚历山大二世 Alexander II(1198年-1249年)苏格兰国王(1214年-1249年在位)。

亚历山大二世为苏格兰国王狮子威廉之子。他支持英格兰贵族反对无地王约翰的叛乱,帮助他们在1215年迫使约翰签署了大宪章。但是在1217年,他承认约翰之子和继承人亨利三世为他的领主。1221年,他与亨利三世的妹妹乔安·金雀花结婚。

当乔安于1238年去世后,亚历山大二世再次结婚,妻子为柯西的玛丽。玛丽于1241年生下了亚历山大二世的继承人亚历山大三世。

1237年,亚历山大二世与亨利三世签订约克和约,在这份文件中确定了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永久边界。

亚历山大二世在苏格兰国内加强王权,并把自己的统治扩张到苏格兰的边远地区。

10亚历山大三世 Alexander III(1241年9月4日—1286年3月19日)苏格兰国王(1249年—1286年在位)。他是亚历山大二世国王之子,母为科西的玛丽(亚历山大二世的第二个妻子)。

亚历山大三世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苏格兰的王位。1251年,还是孩子的亚历山大三世与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的女儿玛格丽特结婚,这使得英格兰人企图在其未亲政时再度干涉苏格兰的内政。

1263年,亚历山大三世在Largs战役中打败了挪威国王哈康四世的入侵。他于1266年迫使哈康四世的继承者马格努斯六世向苏格兰割让马恩岛和赫布里底群岛。亚历山大三世的孙女玛格丽特在他去世后继承了王位。

11亚历山大一世·卡拉格奥尔基耶维奇(Краљ Александар I Карађорђевић,1888年12月17日—1934年10月9日)卡拉格奥尔基王朝的南斯拉夫国王(1921年—1934年在位)。塞尔维亚国王彼得一世的次子。1904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贵族军官学校毕业。1909年,在他的兄弟格奥尔基·卡拉格奥尔基耶维奇的继承权被剥夺后,亚历山大一世成为塞尔维亚大公(王储)。

亚历山大一世在塞尔维亚军中服役,以第一军军长身份参加了1912年—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塞尔维亚军队总司令。1918年12月,亚历山大成为刚刚建立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的摄政王。1921年8月17日,亚历山大一世加冕为国王。

由于国内各民族的不满情绪和骚动,尤其是克罗地亚人的独立要求,亚历山大一世转向独裁。1929年1月,他解散议会、废除宪法,开始独裁统治。为了强调他统治的是一个统一的王国,亚历山大一世把国名改为南斯拉夫王国。

1934年亚历山大一世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时,于10月9日在马赛遭到克罗地亚民族主义者刺杀。他与同车的法国外交部长路易·巴尔杜都在刺杀中身亡。

原名为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俄罗斯统帅和政治家,诺夫哥罗德公爵(1236年-1251年在位),1252年起为弗拉基米尔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弗拉基米尔大公雅罗斯拉夫·弗谢沃洛多维奇的儿子。1236年,他被选为诺夫哥罗德公爵。他与瑞典侵略者和德意志立窝尼亚骑士团的斗争,使俄罗斯的西北部地区免于被西方天主教国家征服。

1240年7月瑞典军队在瑞典国王的女婿雅尔·比格尔的指挥下乘坐100艘船从芬兰湾方向进入涅瓦河,比格尔在伊若尔小河旁安顿下来后,给诺夫哥罗德王公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送去了一封措辞傲慢的信函,信中说:“如果你胆敢反抗我,我已经在这里迎候,我就将攻入你的领地,杀个片甲不留。”在得知瑞典人前来挑战的消息后,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决定先发制人,他没有等待自己的父亲的援兵,也没有等待诺夫哥罗德市民大会宣布动员令。亚历山大只是率领自己的军团以及补充进来的诺夫哥罗德自愿者开始出征。在出征前,亚历山大对将士们说,虽然你们人少,但你们必胜,因为“上帝不崇尚武力 而是崇尚正义”。 1240年7月15日清晨,俄罗斯人利用大雾弥漫之机,向瑞典军营发动突然进攻,步兵在中路,骑兵在两翼。在战斗中,亚历山大与用长矛刺伤了比格尔的头部。经过激战,瑞典人被击溃,被追赶出罗斯边境。由于攻击突然和战术得当,俄罗斯军队仅损失20人。瑞典人的损失则大得多,有3艘瑞典战船被击沉,200多名指挥官战死,阵亡的普通士兵不计其数,只有一小部分上船逃脱。涅瓦河畔的胜利给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带来了巨大荣誉,获得了涅夫斯基――“涅瓦河的英雄”的尊称。

在这次胜利后不久,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因同畏惧其权力增大的诺夫哥罗德贵族发生争执,一气之下,离开诺夫哥罗德,迁往自己的家乡佩列亚斯拉夫利——扎列斯基城居住。日耳曼人得知让人头痛的涅瓦河王离开诺夫开罗德的消息后,又发动了新的进攻。1241年冬天,他们相继占领了捷索沃、卢古、科波里耶。日耳曼骑士团的先头部队到达了离诺夫哥罗德城35公里远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诺夫哥罗德人一片慌乱,只得又去求助于亚历山大。东正教会的诺夫哥罗德大主教亲自充当说客,去请求涅瓦河王的老子、弗拉基米尔大公雅罗斯拉夫·弗谢沃洛多维奇放他的儿子出山。雅罗斯拉夫·弗谢沃洛多维奇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装模作样了一番,就允许儿子去投入战斗。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挥戈反击从西方侵入罗斯领土的德意志骑士。1241年率领诺夫哥罗德军队以强攻占领了科波里耶要塞,接着又和随后赶来的苏兹达利人一起,夺取了普斯科夫。在此期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显示了他高超的攻堡艺术,解放了伊兹博尔斯克,赶走了侵略者。1242年4月11日,在楚德湖战役中,他巧妙地配置了部队,以强大的两翼和一个伏击团实施突击,围歼了立窝尼亚骑士团的主力,从而阻止了德意志骑士对罗斯的侵犯。

冰上之战决定了战争结局,阻止了骑士团向东推进。1243年,立窝尼亚骑士团求和。双方以交换战俘和骑士团不再继续东侵为条件缔结了和约,骑士团放弃了他们所占领的诺夫哥罗德一普斯科夫地区。楚德湖战役的最大意义还在于它对罗斯人精神上巨大的鼓舞作用,俄罗斯人从此开始获得了对西方军队的优越感和自信心;而立窝尼亚骑士团则慑于罗斯人的韧劲(按:几个世纪以前罗斯人的这种精神和墙式战术曾让拜占廷人十分头痛),产生了忌惮心理,再加上元气大伤,虽然以后又和罗斯人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一些战争,但一直没有走出该次战役投下的阴影。从这个角度讲,这也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3190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6
下一篇2023-09-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