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装》严凯柳子琪结局是在一起。
严凯是严永志儿子,是个富二代,他和柳子琪是相亲认识的。严凯初见柳子琪就陷入了她的爱情迷雾中,但是也没有想到两人会因为乔治的死,有了更深一层的交集,结果严凯在阻止柳子琪调查乔治真相的同时开始霸气表白她,爱情简直来得太突然了。
柳子琪也没有想到严凯会突然表白,她不想严凯跟顾明山因为乔治的死因产生误会,所以两人一起去见了顾明山,乔治的死因也终于真相大白。虽然柳子琪一开始接近严凯是为了利益而计算的,但随着他们感情的升温,柳子琪也真正地爱上了严凯。
《盛装》严凯才是真正的高手
在剧情的尾声里,从严凯与陈开怡的对话中,很明显,真正说服柳子琪做局让项庭峰往里钻的人,其实是严凯。
严凯才是真正的高手,不动声色却又洞察一切,就好比是寺庙里得到大彻大悟的高僧一样。所以说到底,严凯哪里是他父亲和姐姐嘴里的草包,只是他不想过于在意红尘醉事而已。
尼古拉二世和乔治五世的母亲是亲姐妹,因此他们两个是表兄弟,而且两人的外貌也略有相似。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尼古拉二世和乔治五世曾多次合照,更互换过头盔。尼古拉二世和乔治五世的母亲之间的关系也格外的好。
虽然尼古拉二世和乔治五世有血缘关系,但是二人在处事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尼古拉二世相对比较平庸,不喜欢与人民接触,嫉妒比他能力出众的大臣,总是担心别人抢走他手中的权力。相比之下乔治五世在这方面就做的成功的多,他的立场坚定,且在人民反德运动最严重的时候,主动放弃了德国的姓,这一行为更加让他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尼古拉二世的统治腐败严重,他主动挑起对外的扩张斗争,却因战败加重俄国人民的疾苦。反对他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导致尼古拉二世全家被杀,他的王朝也毁于一旦。
乔治五世在英国人民中则拥有很高的评价,他年轻的时候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十分亲近民众,参观大家生活的地方与孩子们玩耍,照顾普通民众的感受,是一位与民同乐的明君。尼古拉二世最后被秘密杀害,而乔治五世在年老时还与民众共同承担国难,他受到的只有欢迎和敬重,逝世时举国哀痛,数万民众前来吊唁。尼古拉二世和乔治五世对待百姓的态度不同,也就注定了他们受到人民给予的不同的待遇。同时从他们身上,便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乔治·克里孟梭
乔治·克里孟梭(法语:GeorgesClemenceau,1841年9月28日~1929年11月24日),法国激进党政府总理,政治家、新闻记者、法国近代史上少数几个最负盛名的政治家之一。
早年从医,克里孟梭属于资产阶级的左翼,是反映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农民利益的激进派杰出领袖。在争取民主、社会改革、反对军国主义、教权主义和反对殖民政策等问题上,同社会主义各派采取过一些共同行动。克里孟梭在1883年中法战争时强烈反对政府对华作战,曾驳斥政府所谓优等民族开化劣等民族的托词,否认中国、印度等为劣等民族,指出开化是掩盖暴力的伪善名称。他对中国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持同情态度。
1919年克里孟梭代表法国出席了巴黎和会。在这次会议上,克里孟梭力主肢解德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以便法国称霸欧洲大陆。1919年6月28日签订的《凡尔赛条约》无疑是克里孟梭的杰作,但这也为二战德国反扑报复埋下了伏笔。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胜利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作出重要贡献,被当时欧洲人称为“胜利之父”。1929年11月24日,克里孟梭去世,终年88岁。
中文名:乔治·克里孟梭
外文名:GeorgesClemenceau
别名:法兰西之虎,胜利之父
国籍:法国
出生地:法国旺代省帕勒德河畔穆伊勒龙
出生日期:1841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1929年11月24日
职业:政治家,新闻记者,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理
毕业院校:南特公立中等学校
主要成就:领导法国取得一战胜利
为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作出重要贡献
代表作品:《社会的混乱》《美国的重建》
人物生平
革命医生
1841年9月28日,克里孟梭出生在法国旺代省一个偏僻乡村,兄妹六人,12岁进入南特公立中等学校,家有祖传庄园,青年时期是在农民中间度过的。其父邦雅曼为当地医生。旺代省是法国各省中传统影响和宗教影响较深的省份之一,但邦雅曼由于接触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比较开明,拥护共和,不信宗教。1852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称帝,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二帝国,邦雅曼因反对复辟帝制而被捕,被发配到土伦监狱服刑。
克里孟梭继承父业,于19岁时开始学医。他兴趣广泛,对哲学、文学、政治、艺术等都有强烈爱好。政治上自幼受父亲影响,富有正义感,主张共和、民主与新闻自由。从学生时代起便在报上撰写政治评论和文艺评论,并积极参加反对第二帝国的活动,1862年被捕入狱73天。1865年底,他以《时报》通讯记者身份赴美国实地考察共和制,对美国共和制深为赞赏,主张在法国实行“不存在劳工问题”的美国式共和制。他在美国四年,在那里他和他的学生玛丽·蒲拉莫结了婚。1869年婚后第五天回国,在巴黎无产阶级住区之一——巴黎第18区蒙马特尔开业行医,不久后成名。
1870年9月,法军在色当战役中惨败,拿破仑三世投降。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宣布恢复共和,随即成立了临时政府,声明继续对普作战。克列孟梭被任命为蒙马特尔区区长。1871年2月,当选为激进派议员。当时普法战争性质已经转化为法国自卫的反侵略正义战争,而临时政府则一心想卖国投降,割地求和。在国民议会讨论同德国缔结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并赔款50亿法郎的法德初步和约时,克列孟梭投了反对票,辞去议员职务,以示抗议。
3月18日,伟大的巴黎无产阶级革命在蒙马特尔爆发。当反动政府派来的士兵拒绝向手无寸铁的捍卫大炮的群众开枪,并掉转枪口击毙反动军官时,他反对群众使用暴力,曾上前拦阻。但他对巴黎公社起义抱有同情,与其他人一起奔走于公社与凡尔赛之间,幻想进行调停,以避免“内战”。他作为起义发动地区的区长,不参与反革命镇压而采取“中立”立场。巴黎公社被镇压后,他辞去了区长职务,在蒙马特尔重新开业行医。
激进议员
1871年他被选入巴黎市议会。1875年起担任市议会议长。1876年当选为众议员,不久便成为激进派领袖。他一贯拥护共和,反对复辟帝制。1877年带头反对麦克-马洪总统企图加强个人权力的做法;他虽然不赞成社会主义,但同社会主义者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在某些问题上,他受了社会主义者一定的影响。
他在1880年创办《正义报》,马克思的女婿龙格是该报最有影响的编辑之一。在龙格影响下,克里孟梭采纳了1879年刚成立的法国工人党纲领所提出的最重要的民主和社会改革要求。
他于1880年10月在马赛发表了马克思称之为“半社会主义”的演说,提出对资本征收累进税,取消常备军、缩短工作日、工会活动合法化等主张。在龙格的影响下,克里孟梭反对茹费里政府1881年对突尼斯进行殖民军事远征,以及随后对非洲、印度支那等地的殖民扩张政策。他认为,用暴力征服“不开化”民族,只会降低法兰西民族的道德威望。政府不应把法国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殖民远征而应用于国内急需的各项改革。在他看来,殖民事业只有利于少数人发财致富,而不符合法国的利益。
因为未能在参议院掌握多数,多次拒绝组阁。巨大的政治力量和尖锐的批判能力使他树敌太多,以致1892年发生巴拿马丑闻时,由于巴拿马运河公司舞弊案当事人之一埃尔茨是克里孟梭的私人朋友,又是他报社的股东,所以克里孟梭也受到牵连。他的政敌对他群起而攻,恣意报复,后来有人指责他接受英国外交部的津贴。他愤懑之下曾与仇人决斗,互未受伤;虽然他在法院里打胜官司,但1893年选举,由于受到四面八方的攻击终于落选。
报界风云
从1893到1902年的9年间,克里孟梭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主要从事报界活动。1897年开始为《震旦报》撰写社论。1900至1902年创办《集团》周刊。1903年6月主持《震旦报》报社工作。报纸成为他从事政治活动的重要基地和有力武器。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于德雷福斯事件过程中。
1894年法国犹太军官德雷福斯蒙冤,以叛国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后来虽然发现了真正的罪犯,但由于政府和军队当局竭力掩盖真相,引起了群众的公愤,以至发生了一场要求重审此案的、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克里孟梭最初支持对德雷福斯判刑,主要了解真相便大力奔走呼吁,先后在《震旦报》等报纸撰文800多篇,有力地揭露军国主义和教权主义反动势力,为德雷福斯伸张正义。《震旦报》还以头版整个篇幅发表了法国著名作家左拉致总统的公开信。醒目的通栏标题《我控诉!》是克里孟梭所加。重审运动使克里孟梭的威望大大提高,成为他再崛起的开端。1902年,克里孟梭再度当选为参议员,成为参议院中左翼联盟的领袖。
铁腕总理
1906年10月出任总理兼内政部长后,他在内阁中设置了劳工部,这在法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他的施政纲领中列入了几项社会改革措施,如8小时工作制、征收累进所得税等。不久,库里耶矿区发生大罢工,他动用了25000人的军队前往镇压,逮捕了工会***,破坏了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大罢工。他的所谓社会改革措施多数未曾兑现,只通过了一项退休法令,规定只有65岁以上老年工人才能享受。工人们称之为“死尸的退休金”,因为当时工人备受剥削、摧残、很少有人能活到这年龄。克里孟梭在野时一贯反对新闻检查,上台后却下令压制新闻自由。他的所作所为博得资产阶级右翼的全力支持,成为他们对付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铁腕人物”。
他对外奉行联合英、俄以对付德国的政策。本来,他是反对同沙皇俄国结盟的,但是出于反德考虑,他不仅不废除法俄条约,而且在1904年英法协约的基础上,竭力促成1907年英俄协定的缔结,从而使法、英、俄“三国协约”最后形成,与德、奥、意三国同盟相对立。他上台前强烈反对对外殖民扩张政策,上台后却继续推行前届内阁的帝国主义政策。摩洛哥危机检验了这个同盟的稳固性。
1909年受到有势力的代尔卡塞攻击而辞职,随游历海外,1911年,再度当选为参议员。担任外交和陆军委员会委员,他确信德国人要发动战争,重视国防军需。1913年创办新的日报《自由人报》,自任主编。翌年9月,《自由人报》被取缔,两天后又改名《囹圄人》重新印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大力进行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鼓吹扩大军火生产和征集更多人力,向国内绥靖妥协思想作斗争。主张对德国进行复仇战争以保卫法国安全。
胜利之父
1917年的时候。当时法国前线失利,伤亡很重,士气低落。俄国退出了战争。法国政府内部以前总理卡约为代表的一派,主张立即议和,实现“没有胜利者的和平”。在这紧急情况下,主战的雷蒙·普恩加莱总统决定请克里孟梭组阁。其时克里孟梭已76岁高龄,身兼总理与陆军部长重任。1918年3月8日,他在众议院的政策演说中说:“我的对内政策是:我要作战。我的对外政策是:我要作战。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要作战而且我将不断作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历来独断专行,再度执政后更加突出,实际上是在保留议会的情况下实行了个人独裁。他杀伐果断,威重令行。他多次亲赴前线,重振士气,在国内强力镇压反战力量,并对他们一概斥之为“失败主义分子”。他还以此为借口,大肆镇压工人运动。前内政部长马尔维和前总理卡约等亦以企图秘密议和罪名遭到逮捕。
1917年底,威尔逊总统领导的美国军队在法国登陆,支援精疲力尽的英法军队对德作战,战局出现了有利协约国的转变。然而,“一山容不下二虎”,克利孟梭与陆军司令亨利·菲利浦·贝当的冲突又暴露出来。近乎狂热克利孟梭与沉静的贝当性格冲突开始突出,克利孟梭常常恼火的指责他的陆军总司令不向他详细及时地汇报战况,而越是在这种场合,贝当越是不说话,这令他几乎无法掌握战局。他在战争紧要关头提出联合军事司令部的建议,取得协约各国政府的同意,建立以福煦为首的统一司令部。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的消息传来,77岁的克里孟梭老泪纵横地高喊:“我总算等到了这个复仇的时候!”。法国参议院一致通过法令,确认了他的功绩,指出:“乔治·克里孟梭作为公民、总理兼陆军部长,为祖国立下了伟大的功勋”。克里孟梭从此被人称为“胜利之父”。的确,克利孟梭主阁后很快使法兰西重振了民族活力,扭转了战局,保证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不仅如此,他还在经历战争之后保留了军人应当受文官领导的共和传统,不让赢得胜利的元帅和将军们任意行动。
巴黎巨头
他积极参与策划反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同英国签订了反苏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协定,积极支持苏俄内部邓尼金、高尔察克等反革命叛乱。他还提出了臭名昭著的“防疫地带”计划,以防止俄国革命影响的扩展。克里孟梭说:“目前布尔什维克的危险性是很大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在扩展。如果布尔什维克在德国传播,经过奥地利、匈牙利而抵达意大利,那么欧洲将面临巨大的危险”。
1919年克里孟梭代表法国出席了巴黎和会。“三人会议”上,劳合·乔治最关心的是殖民地问题,伍德罗·威尔逊则言必称应当以“和平公正原则”解决一切事务,要首先讨论国际联盟的盟约问题。而对于克利孟梭来说,他力主肢解德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以便法国称霸欧洲大陆。他提出的和约方案,除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外,要求占有萨尔区,并使莱茵河左岸脱离德国而成为在法国控制下的缓冲国;德国东部的一部分领土分给波兰、捷克等;由德国赔偿全部战争损失;根据战时密约,瓜分德国殖民地。由于英、美的反对,他只能作出一些让步,但最后签订的对德和约仍然部分地满足了法国的要求。
1919年6月28日签订的《凡尔赛条约》无疑是克利孟梭的杰作。但是他并没有这样而得到法国人的普遍赞赏。右派报纸攻击他只会跟着威尔逊屁股后面转;福煦称他的妥协是背叛、是投降;雷蒙·普恩加莱骂他是“被国家尊敬为神的疯子”和约签字的一个多月前,克利孟梭再一次下令向5月1日的游行队伍开枪,这使他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强刚毅性格完全为粗暴残忍的独裁者形象所代替。
归隐田园
1919年底,他抱着必胜的信心参加总统竞选,想打败并取代雷蒙·普恩加莱,没想到遭到惨败。于是,他从1920年起退出政坛,离开了巴黎,返回了他离别了数十年的旺代省。从1920至1929年,这段时间内,克利孟梭几乎被人遗忘了。他除了每日整理花园、看报、写回忆录之外,偶尔也外出旅游、打猎,并在回来后写些散记。他访问印度,1922年又前往美国,受到总统与人民热烈欢迎。最后定居故乡,写了《德摩斯梯尼》(1927年)和《我的思想的黄昏》(1929年)以及一本未完成的《胜利的光辉和痛苦》(1930年)。1929年3月28日写下了遗嘱。他生平著作很多。主要有:《社会的混乱》(1895)、《美国的重建》(1928)等。1918年克里孟梭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1929年11月24日,克利孟梭孤独在旺代省故居去世,终年88岁。他的遗嘱是这样写的:“我死后,请将我的遗体葬在我父亲贝雅曼·克利孟梭的墓地旁边。我的遗体应当直接从太平间送到墓地,不进任何教堂,不搞任何有仪式的葬礼。我的坟墓应与我父亲的一样,不立墓碑,只安一圈铁栅栏即可。”克利孟梭被人遗忘了,在他死后的十年间,没有一个法国政治家曾在公众场合提起他的名字。
为政举措
在资产阶级政治家中,克里孟梭是最早把社会经济改革的要求列入自己政纲的人物之一。他主张按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精神修改1875年宪法,反对设置保守的参议院,主张实行省和市镇的地方自治,实行分权管理,废除官僚机构;经济上他提出按收入实行累进所得税等主张。他不信教,主张政教分离。他的这些主张在巩固共和制、推动社会改革方面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因而使他赢得了很高的政治威望。这一时期,他不断抨击温和派政府。他在议会质询时,发言咄咄逼人,富有煽动性,导致了数届内阁总理垮台,从而获得了“倒阁圣手”和“老虎”的绰号。
人物评价
克里孟梭在1883年中法战争时强烈反对政府对华作战,曾驳斥政府所谓优等民族开化劣等民族的托词,否认中国、印度等为劣等民族,指出开化是掩盖暴力的伪善名称。他对中国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持同情态度。1911年11月孙中山取道法国东归,路过巴黎时,当时在野的克里孟梭曾会见孙中山,表示了诚挚的同情态度。
克里孟梭在法国历史上被视为爱国主义和政治权威的典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最伟大的政治家。他之受到法国史学界的高度颂扬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克里孟梭的一生是从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演变为赤裸裸的帝国主义者的一生。在不同时期,他在历史上起了完全不同的作用。在第一阶段即上台执政前的漫长岁月里,总的说来,克里孟梭属于资产阶级的左翼,是反映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农民利益的激进派杰出领袖。在争取民主、社会改革、反对军国主义、教权主义和反对殖民政策等问题上,同社会主义各派采取过一些共同行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肯定过他所起的积极作用。但是,他毕竟是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他很快就会面临这样的抉择:或者放弃自己的改良,并继续成为资产者中间的资产者;或者继续前进并趋向革命。我认为,他将仍然是资产者。”当着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形势下,他被统治阶级委以部长、总理的重任时,这种抉择就不可避免的了。他很快背弃了自己原先的主张,抛弃了社会改革的诺言,并以镇压手段暂时平息了高涨的群众运动。列宁曾在1908年指出:“克里孟梭—布利安内‘激进社会党’内阁的暴虐并不亚于伯恩哈德·冯·比洛的容克保守党内阁”。克里孟梭还以“左翼”领袖的身份,推行反动的内外政策,起了一般右翼政客不可能起的作用。这就是克里孟梭一生所走过的道路。
1776年7月4日,由北美新大陆十三个殖民地代表组成的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号,决定授予44岁的华盛顿军权,以通过战斗实现独立建国的梦想。事实上,在那个时候,大陆会议上没有一个士兵。所谓的军事权力充其量只是组织军队的权力。
华盛顿被任命后,历尽艰辛,从零开始建立军队。经过八年的努力,他终于在1783年赢得了这片新大陆的自由。
此时的华盛顿无疑是全国最有威望的人,但他谢绝了加黄袍的提议,功成身退,平静地回到自己的庄园,过着独立战争前的生活。
临行前夕,他只利用自己巨大的威望做了一件事。他亲自解散了赢得独立战争的军队。
当他确定国会没有钱遣散他的士兵时,他所能做的就是用他在8年军旅生涯中建立起来的所有威望站在士兵面前,告诉他们美国真的没有钱,让大家回家做好公民。
这些第一代美国公民无条件服从他们尊敬的总司令的最后命令。
无论是200多年前的那个时刻,还是今天,美国人几乎都知道,没有华盛顿带领他们浴血奋战,就没有独立自由的美国。
根据琳达夫妇的书《总统是靠不住的》,美国国会大厦中仍然挂着一幅巨大的油画,这幅油画显示了开国元勋们聚集在一起。这是美国的建国典礼。
下面的油画里有一个小说明,记录了华盛顿向国会交出军权的简单感人的一幕。华盛顿说:
现在,我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告别尊严的国会。在它的指挥下,我战斗了很久。我特此放弃我的任命并辞去我所有的公职。'
发言者回答道:
你们在这片新的土地上捍卫了自由的理念,为受伤和受压迫的人民树立了榜样。你们将带着同胞们的祝福离开这个伟大的舞台。但是,你的道德力量并没有随着你的军职而消失,它会激励后人。'
这个仪式如此简单,却又如此庄严。
它不仅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也感动了几代美国人。
当华盛顿发表简短讲话时,每个人都热泪盈眶。
两百多年后,每次读到这段话,我都会忍不住泪流满面。我相信人心是相通的。
我由此知道,他们的目标只是追求‘生活、自由、快乐’,而不是中国式的‘征服世界、坐享其成’。
仪式结束后,华盛顿沿着波托马克河漫步,迫不及待地回到了久违的家园,重新开始了与牛马为伍的田园生活。
几百年来,他家门前的小河依然静静流淌,仿佛他两次被召唤报效国家,两次沿着这条河回家。
四年后,美国各州的代表再次坐在一起讨论起草宪法。
1789年,华盛顿主持的制宪会议成功制定了美国宪法。
华盛顿被一致推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民选国家元首。
自独立战争以来已经过去了六年,自《独立宣言》发表以来已经过去了十三年。
从那以后,尽管华盛顿不情愿地接受了第二个总统任期,但他坚决拒绝了第三个任期。
1996年9月17日,在担任总统八年后,他在国会发表了激动人心的告别演说:
这个政府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从来没有受到他人的影响或威胁,是经过充分研究和慎重考虑后建立的。它的原则和权力分配是完全自由的,它把安全与活力结合在一起,它包含自己的条款来修正自己。
我们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人民有权制定和改变他们政府的宪法。
然而,在宪法被全民明确而正式的行动修改之前,每个人都有履行宪法的神圣义务。人民有建立政府的权力和权利,但这种理念是建立在每个人都有义务服从已建立的政府的前提下的。
我以诚实的热情为我的国家服务了四十五年,我希望我因能力薄弱而犯下的错误会随着我的入土而很快消失。
这件事和其他事情一样,要看祖国的恩情。在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感召下,对于一个把祖国视为自己和祖先的故土的人来说,这种感情是很自然的。
我满怀喜悦地期待着在我期待已久的退休后,与我的同胞们分享自由政府下完善法律的温暖——这是我长久以来的目标,我相信这也是我们相互关心、共同努力、赴汤蹈火的理想回报。'
就像他曾经带领军队苦战8年,胜利后重返战场一样,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农村。
在一个到处都是国王、君主和世袭制度的世界里,华盛顿毅然选择放弃权力,发起了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的制宪会议,为美国奠定了坚实的民主基础,为全人类树立了无与伦比的光辉榜样。
这一年华盛顿才64岁。
1999年12月24日,华盛顿在自己的庄园里安详辞世。
作为美国的国父和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的人格风格将成为所有政治家的永恒典范。
很好啊,最后能保持理智,和男主一起消灭怪兽,本性善良。
《狂暴巨兽》有趣的地方是,在《金刚》式的美女与野兽模式之外,开发出来“硬汉与野兽”的搅基模式。戏中,强森的人设是动物保护专家,干过特种部队,追捕过偷猎分子,时间久了,走了极端,不太爱跟人类打交道了,他宁可回家遛遛狗,也不愿意跟崇拜自己的美女同事约个会。
该片头尾致力于刻画大猩猩乔治的性格特点,但中段的重点则是巨兽毁灭城市的视觉效果,这特效非常宏大惨烈,效果不输《金刚》以及《环太平洋2》,有种破坏之王的感觉。一座座摩天大楼在巨兽眼里仿佛成了一块块脆弱的积木,可以肆意撕碎、击散、摧毁,巨鳄跃起吞噬飞机的慢镜头画面也令人震撼不已。
虽然有血腥的情节存在,但这只硕大的恶趣味白毛猩猩还是刻画得很成功的。如果该片有续集的话,期盼续集能带来更多的视觉震撼以及更为丰满的“猩”物形象。而且待人接物的礼仪上乔治还得更上一层楼。
一个巴掌拍不响,强森会演戏,猩猩乔治得更会演。乔治另辟蹊径,走出自己的新路。它不是君临天下的半神金刚或是苦大仇深的种族领袖凯撒,眼里只有自己的家族以及人类好哥们儿,喜怒哀乐形于色,幽默感十足。
最感人的莫过于结尾大战,乔治为了救强森,重伤之下力战巨型鳄鱼,昏死过去。强森抚摸着乔治的巨掌,好一通深情表白,看得人直接有了金刚和安生死惜别的既视感。大家觉得怎么样呢?
乔治六世国王
乔治六世国王,即艾伯特王子,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国王,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影片《国王的演讲》的原形,因患有肺癌逝世。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的弟弟,也是接任者。
中文名:乔治六世国王
外文名:KingGeorgeVI
别名:艾伯特王子
国籍:英国
民族:英格兰人
出生地:英国
出生日期:1895年12月14日
逝世日期:1952年2月6日
职业: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国王
毕业院校:伊顿公学
信仰:基督教新教
主要成就:成为国王,生育了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进行国王的演讲
代表作品:国王的演讲
人物简介
乔治六世(KingGeorge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全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乔治·温莎(“AlbertFrederickArthurGeorgeWindsor”)英国国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乔治六世由于长期吸烟,乔治六世患有严重的肺癌。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是在伦敦机场欢送长女伊丽莎白二世出访非洲。
当时看起来他并无继承王位的可能,因为他的哥哥,那个十分受欢迎且聪明的爱德华王储在继承顺位上比他靠前。正因为这样,艾伯特王子被允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并且在选择妻子时能拥有更大自由。1923年他在多次被拒绝后终于与伊丽莎白·鲍斯·莱昂(ElizabethBowes-Lyon)结婚。乔治六世生前最后的照片
由于他们不太可能继承王位,夫妇俩人能够在比较正常的环境中将他们的两个女儿,伊丽莎白和玛格利特,抚养长大。艾伯特十分害羞,终身都患有严重的口吃。当他得知1936年继位为爱德华八世的兄长最终决定为了婚姻问题而退位,自己将继承王位时,他十分不愉快。1937年5月12日他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登基,并改名为乔治六世,这么做一来遵从维多利亚女王的遗愿,即位之后所有的英国君主都不能以“艾伯特”为名,另一方面也通过使用与他父亲同样的名字来重新建立公众对王室的信心。
两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名望很低的王室希望能够成为带领国家迈向胜利的楷模,而他们确实是在二战中保持英国人民的斗志的重要因素。战争初期国王的圣诞节讲话鼓舞了士气。1939年6月,国王和他的夫人访问美国,英国的国君访问美国这还是首次。
战后,国王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由于长期吸烟,乔治六世患有严重的肺癌。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是在伦敦机场欢送出访非洲的长女伊丽莎白。1952年2月6日,乔治六世因血栓形成在睡梦中去世,遗体安葬在温莎城堡。长女伊丽莎白公主即位,是为伊丽莎白二世。
家庭成员
妻子
伊丽莎白·鲍斯-莱昂(ElizabethAngelaMargueriteBowes-Lyon)
在乔治六世死于肺癌不久,伊丽莎白就被冠上“伊丽莎白王后,王太后”的称号,这个头衔采用的原因主要是国王的遗孀“伊丽莎白王后”(QueenElizabeth)的称号跟她的大女儿,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QueenElizabethII),的头衔过于近似。另一个头衔「Dowager王后」,则是已被在世的乔治五世遗孀玛莉王后(QueenMary)使用。一般来说,她也被称为“王太后”(theQueenMother)或简称为“女王的母亲”(theQueenMum)。乔治六世为了让自己保持忙碌,她进行位在苏格兰的开斯纳斯海岸的CastleofMey修复工作,丘吉尔关心伊丽莎白的心理状况,并极力劝说她停止她的退休计划。因此,王太后重拾她的公众事务,而且最后甚至变得跟她以前还是王后时一样的忙碌。
在这些和蔼迷人的魅力背后,她具有的是一个精明干练且坚毅的意志,她给乔治六世的坚强支持(部分史学家认为,乔治六世性格内向羞涩而且严重口吃,是王太后在背后给予他强大支持而挽救了英国王室),在作为温莎公爵伉俪时的抱负以及她在众多压力下的忍受度,都在显示出她的干练与坚毅。她和与她同时代的人一样,王太妻子:伊丽莎白·鲍斯-莱昂后具有“绝不抱怨,绝不推诿”的人生观,这个态度也帮助他度过许多人生的困难。她以长寿而为人所周知,她的生日也成为皇家的庆典,而作为一个受欢迎的人物,王太后也使英国君主政治体系受欢迎的程度能得以维持。
乔治六世和他的妻子的关系颇为令人玩味,他数次追求其妻子,多次被拒绝,但是最终还是成功了。
其对妻子应该是很好的,因为之前的英国国王都没有在邮票上体现其妻子的画像,乔治六世登基时的邮票(1937年)就是二人的画像,当初在大部分殖民地都发行了这套同图邮票,可看出其对妻子的重视。
1948年,二人结婚25年(银婚),在大部分殖民地也发行了一套邮票,图案是伊丽莎白背靠在乔治六世怀中,非常精美,代表当时的最高设计和印刷水平。这套票是以一枚高值、一枚低值的形式发行的,其中高值的那枚基本上是所有当时殖民地邮票的最高面值,如香港是10元,福克兰群岛是1磅,北罗德西亚是20先令等。由于面值高,发行量很少,所以这套票相当罕见,大全套更是难得一见。在拍卖网站上见到的英国殖民地邮票集,有很多都是以缺这枚高值票的形式出现的。
伊丽莎白皇后是著名的寿星,活到了102岁。
长女
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
即:伊丽莎白二世(HerMajestyQueenElizabethII)全称为“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他领土和属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国教(圣公会)的捍卫者伊丽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生于伦敦,原名为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AlexandraMaryWindsor),是英国温莎王朝第四代君主、英王乔治六世的长女。1936年,她的伯父爱德华八世坚持同离婚两次的辛普森夫人结婚而被迫逊位。由她的父亲艾伯特继承王位,称为乔治六世,伊丽莎白则成为王储。1947年7月9日,因她的远房表兄、希腊和丹麦王子菲利普·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宗德堡-格吕克斯堡(现为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放弃希腊王位继承权,改东正教信仰为英国圣公会,加入国籍并取了个简短的名字菲利普·蒙巴顿。英王室才同意他们订婚,同年11月20日结婚。1952年2月乔治六世病逝。伊丽莎白接替父王正式即位,并于次年6月2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加冕仪式。除了作为英国世袭国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有三子一女。长子查尔斯王子(威尔士亲王)、次子安德鲁、三子爱德华、女儿艾丽斯·路易丝公主。查尔斯王子和他的两个儿子威廉王子、哈里王子分别是排名一、二、三位的王室继承人。
次女
玛格丽特·罗斯·温莎即:玛格丽特公主PrincessMargaret,CountessofSnowdon(1930年—2002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