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对联欣赏
春联小史
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在门上或大门两边贴上大红的、写着吉祥联语的对联,以烘托新年的气氛,这也是古代遗风。
战国时,中原百姓在门旁挂“桃梗”堪称春联之“始祖”。所谓桃梗,就是用桃木刻的木偶,据云可以驱邪恶,保平安。后来渐渐变成挂“桃符”。桃符也叫门神,是用桃木板刻上“神荼、郁垒”的字样,相传这是两个能降伏恶鬼的神。”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chǎng)写的,现在公认是最早的一副春联。
“春联”名称的诞生是在明朝。据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在除夕传下圣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要各家各户贴上春联,并微服出巡,观赏取乐。朱元璋还亲题一联赠予文臣陶安,联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经统治者这么一提倡,自此,春联之风流行民间。
(注:因对联最早源于春联。)
对联种种
春联:是对联中使用最广的一种节日用联,多数是悬挂或粘贴在大门两边。春联,有的地方又叫“春贴子”、“门贴”、“门对”、“对联”、“挥春”等。
婚联:即结婚用联。多含有祝福新人幸福、白头偕老等意。
寿联:祝寿的对联。多含长命百岁、赞颂德行等。自作寿联的,也有对自己一生作总结或对人寿、康宁等进行描述。
贺喜联:因亲朋有喜事而赠送之联,多有恭贺、祝愿之意。
题赠联:指题赠友人、晚辈、下级或河山风光等的联语,多有劝勉、赞颂等意。
集句联:将古文、诗词中的对偶句集拼而成的对联,又称作诗词集句联。
趣对:指游戏笔墨、具有趣味而雅俗共赏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活泼,诙谐有趣。
戏台联:旧时演戏,往往在戏台两旁贴副对联,或宣传戏剧的特点和作用,或指导观众观戏,或反映剧场的欢乐气氛。有的戏台联还借题发挥,寓意深长。
名胜楹联:是指风景名胜之处的对联。这类对联,有的写景咏物,有的抒怀叙情,有的评人论史,有的借景说情。其风格多样,或诙谐纤巧,或明快豪放,或庄严深沉。
口语联:指包括对联的口头创作、俗语对和白话对联。其特点是通俗、口语化,或富趣味性。口语对联中有相当部分还有斗智、试智的内容。
讽刺联:这是用于讥讽某种人或某类事物而用的对联。其语言往往尖锐泼辣,入木三分,令人深省。
格言联:这是格言、警语一类的对联。或用来自勉,或题赠他人,有的挂在中堂,有的置于座右。
挽联:为对死者表示哀悼而专作的对联。有为已故者作的,也有专为自己作的。内容或歌功颂德,或借题发挥,也有正题反做,讽刺或揭露死者。
行业联:指各行业专用的对联,如商业、服务行业等。
我国长联前十名
昆明大观楼长联,被称作“天下第一长联”,乃因其出现得最早,也被最早介绍(梁章钜《楹联丛话》,1840年)。其“长”实际只是清乾隆年间“之最”,现在发现比它长的又有一大批。且按字数由多至少,介绍长联的“前十名”。
1.清人钟祖棻(fēn字耘舫)拟题四川江津临江城楼联,1612字。作者作于狱中。据说,江津有关部门准备将其镌刻悬挂起来。
2.今人华武赞长城联,1000字。此联获1985年春节全国征联纪念奖。
3.清人钟祖棻(字耘舫)六十自寿联,890字。作者作于1906年,时在狱中。
4.今人李芸青题长沙天心阁联,456字,为1983年天心阁重修而作。
5.今人马连明题辽宁千山山门,426字。
6.挽友联,412字,作者不详,可能为清末民初人。
7.清人张之洞题湖南洞庭君山屈原湘妃祠联,400字。《对联欣赏》引自《荩箧(jìn qìe)集》,原缺16字,后由史树青据《对联杂录》补出。
8.清人李善济题四川青城山山门联,394字。作者四川通江人,作于1910年。
9.挽昆明“12·1”惨案烈士联,392字。作者不详,作于1945年。
10.清人潘炳烈题武昌黄鹤楼联,350字。
这些是“十长”,而不是“十佳”。排前十名,可靠性还大些,再往下排,就必然会有“遗珠”之憾了。据资料看,昆明大观楼180字长联要排到50名左右了。
对联十七种
1.拆字。例一:“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此木”合为“柴”;“山山”合为“出”;“因火”合为“烟”;“夕夕”合为“多”。例二:“妙人儿倪家少女;搞弓长张府高才。”例三:“张长弓,骑奇马,单戈合;种重木,犁利牛,十口为田。”例四:“户羽石皮,湖北先生摇破扇;革圭不正,江南女子靸(sǎ)歪鞋。”“户羽”、“石皮”是“扇”和“破”的拆字,“革圭”、“不正”是“鞋”和“歪”的拆字。例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2.谐音。例一:“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须梅(媒)。”例二:“师姑田里担禾上(和尚);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例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上联缺“一”,“衣”是“一’’的谐音,即缺衣;下联少“十”,“食”是“十”的谐音,即少食。横批意为没有东西。
3.回文。例一:“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反过来为:“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风。”例二:“柳如是如柳;华来士来华。”例三:“秀气云山云气秀;山青霭秀霭青山。”
4.叠韵。相同或相近音的字紧挨在一起。例一:“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例二:“嫂扫乱柴呼叔束;姨携破桶叫姑箍。”例三:“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
5.异字同音。例:“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鷃,物类相同。”例二:“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6.同偏旁部首。例一:“泪滴湘江流满海;嗟叹嚎啕哽咽喉。”例二:“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7.数字。例一:“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幅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例二:“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由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十年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相传为苏东坡与二位学友赶考时所作。例三:“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8.复字。一副对联上下联内分别有一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多次出现。例:“猪公狗公乌龟公公道何在公理何存;鱼所肉所麻将所所内者甜所外者苦。”
9.叠字。例一:“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例二:“进进出出笑颜开,人人满意;挑挑拣拣花色美,件件称心。”
10.加词急转。在原有对联上加词,改变原意。例:“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11.藏字。对联中藏入人名、物名、地名等等。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曹锟出钱贿选总统后,章太炎题了这样一副对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这副对联把“民国何分南北,总统不是东西 ”巧妙地藏于其内。
12.叠字读音不同。例一:“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例二:“长长长长长长长;行行行行行行行。”
13.反推。例一:“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例二:“无锡锡山山无锡;黄河河套套黄河。”
14.哑联。乾隆微服私访,对一锄地农民指塔出上联:“孤塔矗矗七层四方八角。”农民摇手而去,这个摇手动作就是下联:“双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苏东坡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东坡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所指处有一条大黄狗正在狼吞虎咽地吃东西。佛印顿悟,随即将自己手中的题有苏东坡诗句的大蒲扇抛入水中。就这样完成了一副双关哑联:“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
15.集句。将前人诗文中的名言警句,按对联要求组成新联。例:“无丝竹之乱耳;乐琴书以消忧。”由刘禹锡《陋室铭》和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文句集引而成。
16.改字。古时某地主家父子用钱各买了一个“进士”,妻媳因而被封为“夫人”,于是在门前贴了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妻夫人,媳夫人,妻媳皆夫人。”贫苦农民恨之入骨,夜里在对联上改了几笔,变成:“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
17.连环。某地主过生日,有个富人出了一个上联:“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富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有个农民对了下联:“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心,心田不好,好一个老杂种,终久必死,死无葬身之地,地起未打莫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
对联风格五类型
对联与其它文艺作品一样,也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由于作者的秉赋、性格、气质、素养、情思的差异,必然导致格调、气度、态势、风姿、神采、韵致、情趣的差异。下面介绍五种类型:
1.豪放这种风格表现在用词夸张,内容豪放,气魄宏大,无所拘束。如有一副写“虎”的对联:“云飞剑舞雄千里;目电声雷震万方。”
2.婉约这种风格表现在文词委婉,具有不失本意的温和与曲折感,常用比喻修辞格,如:“三春花满香成海;八月涛来水作山。”
3.浪漫这种风格表现在对联的诗意浓,充满着幻想,故意“言过其实”,加以渲染,加强读者印象。如:“抚动琴弦,适觉座中风雨至;哦成诗句,应知窗外鬼神惊。”又如:“千尺水帘,今古无人能手卷;一轮月镜,乾坤何匠用功磨。”
4.朴实这种风格表现在用语平常,直言快语,明白晓畅。给人一种直切、朴实,稳重的感觉。如:“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5.诙谐这种风格表现在语言幽默,意味深长。如:“鼠无大小皆称老;龟有雌雄总姓乌。”又如:“母鸭无鞋空洗脚;公鸡有髻不梳头。”
皇帝年号嵌入对联
清文宗(咸丰)在位时曾举行大寿,有状元萧景钟将当朝及前六朝共计七个年号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分别嵌入上下联句首,作颂联云:“顺天心,康民物,雍和其德,乾健其身,嘉惠普群黎,道光绍虞夏商周,咸歌盛世;治宇内,熙政绩,正直洽朝,隆平洽野,庆云生五色,光华焕星辰日月,丰溢皇都。”
在我国对联中,以年号分别嵌入上下句首者,实为罕见。此对联用语精炼,对仗严谨,扣合工整,字句恰当,是名副其实的“绝对”。据传说,萧景钟因私行不检,遭受革职的处分,因作此颂联而获得文宗的赏识,遂又复功名。
藏 谜 联
谜语对联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藏意法:把谜底的意思隐藏在联语里面,例如:“秉公不偏三尺律;凿壁可偷一线光。”每句各打《三国演义》一人名。谜底是:法正、孔明。
2.藏形法:把文字的笔画、结构,巧妙地藏进联语内,例如:“远树两行山侧立;扁舟一叶水平流。”谜底:慧。这一副字谜联面底缀合、谜趣盎然,被谜界一致公认为藏形谜中的典型佳作。
3.组字拆字法:将联语中字的笔画、部位或增或减,另行组合或分解,例如:“苟不为非何所罪;皆因失口而伤吾。”上联谜底为“四”字,下联谜底为“五”字。
4.隐喻法:利用某些事物的特征来隐喻谜底。例如旧时一商号开业时某秀才撰来贺联:“公鸡鲤鱼母猪肉;木耳黄花酒曲粑。”从字面上看,此联没有写什么“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语,但联中列举的六种食物,普通老百姓都懂得是“发物”,对于这家店铺来说隐喻着“开业大发”的意思,可谓高妙!
歇 后 联
有一类奇特的颇似歇后语的对联,以每联末字漏写或缺写。用缩脚潜尾藏意,或隐去联语本意,让读者去体会潜藏的另一番意味。这类联语,也有人叫“潜藏联”。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以难对试人才智。一次,小酒店掺水卖酒,朱元璋以“君子之交淡如”出联要秀才徐文属对,徐对以“醉翁之意不在”,联尾潜去“水”、“酒”两字。50年代,香港影星莫愁自杀,易君佐写一挽联:“与尔同消万古;问君能有几多?”上下联各有意漏去一个“愁”字,既切莫愁的名,又隐含深沉的悼念之意。古人作联嘲笑某庸医吉生:“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将“逢凶化吉”和“起死回生”两个成语中最后一字(也是庸医的名字)歇住不说,而字面又极尽嘲讽揶揄之能事。这类歇后联,往往采用古代诗词文章中众所熟知的句子。
有的与上稍有不同,不是用的集句形式。如旧时某地百姓送给一个外号“填不满”的贪官一副寿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粗看难知内里,略加咀嚼。拍案称绝,原来用的也是潜尾法,上联缺“八”,下联少“耻”,寓“王八无耻”之意。
另一种歇后联,用有意空字的手法,让人感到“无字胜有字”。相传明代诗人李东阳小时聪颖过人,一次与伙伴放风筝,不慎风筝线断落人了某员外的庭院里。李东阳大胆地入院讨取风筝。员外要李对课,对得上才还他。员外出的上联是:“童子六七人,毋如尔狡。”李东阳略思片刻,答道:“员外二千石,莫若公”。这个有意缺空的字,可用“廉”也可用“贪”,视员外归不归还风筝而定。
还有一种是歇去本意,让人思考猜测所含的真意,这类联语有的略带谜语联的味儿。郭沫若《少年时代》回忆录载,他就读四川嘉定中学堂时,该学堂监学丁平子等辈一次去游高标山的万景楼,撰联一副挂楼上,云:“六秀才同游一日;万景楼从此千秋。”老先生王兴岩对这种高傲、旁若无人的态度极为气愤,改联为“六秀才只通六窍,万景楼遗臭万年”。人有七窍,可谓“只通六窍”?
原来尚余一窍,正是一窍不通,歇去本意,叫人意会,极为诙谑。
“续字”联
在楹联中,有一种“续字”联别具情趣。
明代翰林学士解缙,小时候在自家的大门上写了一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对面竹园的主人很不高兴,心想,我家的景色岂能让他借用?
便命家人把园中竹子砍去一截。解缙见了,笑着在对联下加了一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竹园主人更生气了,索性叫人把竹子全砍光。解缙则又在联上加一字:“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竹园主人只能佩服解缙奇才。
纪晓岚是清代有名的文人,有一次,乾隆皇帝与他对句为戏。乾隆说:“两碟豆。”纪晓岚对道:“一瓯油。”乾隆改口说:“我念的是——两蝶斗。”纪晓岚应对道:“我说的是——一鸥游。”乾隆又说:“我念的是——林间两蝶斗。”纪晓岚沉着地答:“我对的是——水上一鸥游。”两人不禁欣然大笑。
据说有位教书先生嗜酒,并常撒酒风。一天,他出对让弟子对。先生说:“风。”弟子对:“雨。”先生又添成三字对:“催花雨。”弟子接着对道:“撒酒风。”先生又添为七字对:“园内阵阵催花雨。”弟子又对道:“席上常常撒酒风。”先生很不高兴,弟子说:“先生若是不改过,那我就是先生的先生了。”
清代有一官吏,贪且酷,正月初一,自贴一春联云:“爱民若子,执法如山。”有人夜晚在每句下面各添一行字,变成:“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
清朝末年,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顽固派和洋务派,却千方百计地加以阻挠。有一次康有为生日,各界人士赠送寿联,其中有一副:“国家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各是“有”和“为”,恰是康有为的名字。这显然是顽固派故意引用《礼记》、《论语》中的句子来进行侮辱的。因为原句的“有”字下面是“妖孽”,“为”字下面是‘‘贼”。康氏的大弟子梁启超看了不声不响地挥笔疾书四个大字,分别添在两联的卞面,使寿联变为:“国家将亡必有忠烈,老而不死是为人瑞。”众人读后,称赞不已。
“无情对”拾趣
作对联必须讲究文字(包括词类和声调)与情理的对应关系。但“无情对”却只要求字面对仗工整,而不管词意阴错阳差、牛头不对马嘴。众所周知的“高门桃李争春日,美国荷兰比利时”便是典型的例子。
相传“无情对”由清代张之洞所创,有一天,张之洞邀几位友人在陶然亭饮酒赛诗,席上有一客人以自己所作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求征下联,张之洞对曰:“果然一点不相干。”另有一客人则以“萧何三策定安刘”为对。两个下联虽然与上联对仗工整,且能各自通顺成章,但联中之词依其本义,并不能同上联相对。这正是无情对独特之处。联中“树”、“果”、“萧”皆为草木类;“已”、“然”、“何”皆为虚字;“半”、“一”、“二”都为数字;“寻”、“点”、“策”可转义为动词,“休”、“不”、“走”为虚字;“纵”、“相”、“安”也能作虚字解;“斧”、“干”、“刘”则全是古代兵器。只有这样把上下联中相对应的每一个字作一番别解,才能看出其内在的貌似“无情”却“有情”的特殊关系。最后,张之洞又以饮酒赛诗地“陶然亭”三字命作无情对,客人中有一人笑道:“若求无情,除非阁下的姓名。”众人一听无不畅怀大笑。原来这位客人是以“张之洞”应对“陶然亭”。
今有人春节偶得一联云:“蛇年初禁会海,马季方成笑林。”不过是模仿前人之作,不及下面的这一则有趣:某厂拟将电脑引入生产线,厂领导都同意请工程师李某作为攻关的主持人。但李因闲散日久,染上搓麻将的嗜好,颇令人担心。于是张厂长找到李某谈话,谈话时顺手写了一张纸条相送,上面写着两句话:“下铁心莫搓麻将,上电脑要选精兵。”当时张并无心作对联,但李看后不禁哈哈大笑,说:“这副对联真是太妙了,我永远不会忘记。”此后李果然不负众望,作出了优异的成绩,并且逢人便介绍这副对联,说它论文字属于“无情”,而论事实则不仅有情而且大有深情。
古代官衙匾联
我国自宋代以来,许多官员为了表白为官抱负、居官准则,喜欢采用悬金匾、挂楹联等形式,昭示于众。也称官箴匾联。
官匾,多悬于公堂之上,内容则以表白为官公正者居多。常见的如“公正廉明”、“明镜高悬”、“明察秋毫”等等。
官联,有的挂于公堂衙门,有的则贴在官署府邸。内容也任人各异:(1)表明不贪不贿的。明代弘治年间吏部尚书王恕,针对当时官场存在的以行贿为径谋求升迁之风,在官署大门上贴一对联,“任于朝者,以馈送及门者为耻;任于外者,以苟且入都者为羞。”嘉靖年间藩司参议钱
,曾令所属官衙贴如下对联:“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清晋州州官陈景登衙门大厅有一联,“头上有青天,作事须循天理;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2)以示法严法慎的。清代无锡有一位叫武承谟的官员,到任那天,在官府的粉壁上悬挂一幅楹联,作为就职演说:“罔违道,罔拂民,真正公平,心斯无诈;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清古文学家吕璜,遭冤狱15载,昭雪后任浙江庆元县知县,其大堂对联是:“我也曾为冤枉痛人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究害了自家。”(3)自警克己奉公的。清代赵慎畛,在桂林为官时,其府衙对联是:“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光绪初署贵州安顺府知府的文海,在府署二堂的“春熙堂”挂有自撰联:“一筹莫展,五载素餐,也算地方官,自问那堪称父母;百姓忠良,七属静谧,仅偿温饱志,试忍何以对君王。”(4)立志干一番事业的。梁上国任奉天府丞时署联为:“勉力为之,正人心,原风俗,实惟根本;文治彰矣,拔真才,加顺迪,勿懈功夫。”(5)表示爱民如子的。清代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时署联为:“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清武承谟悬于大堂一联曰:“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光绪间知县王樾帆题遵义县署联:“到处皆称父母官,要对得自家父母,方可为人父母;此中易作子孙孽,须顾全百姓子孙,以能保我子孙。”(6)揭示官场黑暗以自嘲的。清道光年间陕西有一道台衙门的三堂堂上高悬着道台自撰的对联:“问此官何事最忙?冠盖遥临,酒醴笙簧皆要政;笑终岁为人作嫁,脂膏已竭,系朋僮仆孰知恩?”
当然,悬匾也好,挂联也罢,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大多数官僚是实不符名。据说,当初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曾把慈禧御赐的“清正廉明”金匾送往其家乡,挂于李氏祠堂。几天后,有人在李氏祠堂大门上写了一幅对联相配。联曰:“市屋千幢皆姓李,良田万顷属中堂。”真是绝妙的讽刺。
戏台对联
扬州赵园,有一副引人幽思和遐想的戏台联:“坐客为谁?听二分明月箫声,依稀杜牧;主人休问,有一管春风词笔,点缀扬州。”
贵州六盘山“江山一览阁”有三副生动有趣的戏台对联。传说,乾隆皇帝曾经到此一游。看戏时,乾隆心血来潮,要群臣为戏台拟联。某大臣才思敏捷,立即献上一联:“听律吕,点破世态炎凉;见衣冠,描尽人间冷暖。”应该说,这副对联生动传神地概括了戏曲的艺术规律,对仗工整,寓意深刻。但乾隆觉得它过于文雅。片刻之后,另一大臣交出了第二副对联:“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是谁。”这副戏联就像绕口令似的,也不太合律,难怪乾隆嫌它粗浅,要求众臣再想一想。此时,戏台上正好在演《空城计》。诸葛亮端坐城楼抚琴饮酒,司马懿率领大军兵临城下。老臣刘墉见此情景,灵感忽至,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乾隆很满意,认为此联平易朴实,雅俗共赏。
有些戏联,肯定戏曲的社会功能及认识作用,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启示。最常见的如:“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曲是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妙。戏其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它如:“看不清莫嚷,请问前头高见者;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人观。”“看不见姑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面者;站得高弗能久也,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都十分切合中国古老的文明与道德,教人以谦虚与谨慎,处处为人着想。又如:“戏剧本属虚,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唱弹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欢离合,喜怒哀惧,现出万代人情,须从戏里传真。”“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把戏剧教育作用与审美情趣相结合,既概括了中国戏剧的艺术特色,而且也把中国戏剧的教育意义阐述得十分清楚。
挂在戏台上让读书不多的市民看的对联,有不少是俚对,通俗而风趣,看似平平,实则语带讥讽,亦谐亦庄。如:“愿听者听,愿看者看,听看自取两便;说好就好,说歹就歹,好歹只演三天。”“你看这班人,以假作真,才上台就变脸色;他同那件事,非名即利,未出脚即费心机。”“市内客官们,也要关切些艰难时局;眼前尺寸地,不知淘汰了多少英雄。”“盛衰何常,吾人于热闹场中看惯了;贤愚同尽,大家从鱼龙队里混过来。”“蜉蝣天地,蛮触战争,大作小观小亦大;咫只江山,须臾富贵,无为有处有还无。”“既已上台,不怕大家在旁边看戏;自能了局,何劳诸位替古人担忧。”“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穿何等衣服,像何等人。”
书斋对联
三国时诸葛亮草庐有一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写出了他的高尚品性,为世人传诵。
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学识渊博,风骨更高,他宁可饥寒交迫,也不与清廷合作。晚年在衡州筑“湘西草堂”,其书房门前联曰:“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上联写他意欲冲破孔孟经书的旧传统,以拓展经学研究的新局面;下联表示其在国破家亡之际,愿以身殉国之志。据说王夫之当时不论雨天,还是晴天,出门都穿木屐,撑雨伞,以示耻见青天,耻踏青土“乞活埋”之志。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文长在其“青藤书屋”中,有楹联一副:“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入。”寥寥数语,一个放言高谈、落拓不羁的“狂生”形象,跃然纸上。清初的著名文学家归庄自小有才气,但秉性怪僻,又喜骂人,早年曾在自己的书斋中题一对联:“入其室空空如也;问其人嚣嚣然曰。”晚年生活潦倒,与发妻结庐于墟墓之间,仍不改其性,在草堂上赫然写一联曰:“两口寄安乐之窝,妻太聪明夫太怪;四邻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
书斋对联中展示作者生活情趣的,当推现代散文家丰子恺。在其居室“缘缘堂”的书房中,挂有弘一法师的一副对联:“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梵音海潮音,胜彼此间音。”把个“缘缘堂”写活了。书房中还有他自己的墨迹:“草草杯盘供语笑;昏昏灯光话平生。”这是借用宋代王荆公之妹的诗句。据说丰子恺常邀老友在房内闲谈,清茶之外,佐以小酌,直至上灯方散。清代书法家篆刻大师邓石如,在其浙江怀宁县的“铁砚山房”中,撰有一副长联,曰:“泡海月,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彝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笔,薛涛笺,右军贴,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听其口气,其“铁砚山房”,不但是“合宇宙奇观”的美术馆,而且是“收古今绝艺”的博物馆。
字数超出最大允许值,有删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