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重庆感受山城魅力怎么安排游玩路线?

想在重庆感受山城魅力怎么安排游玩路线?,第1张

来啦来啦!作为在重庆生活二十几年的女娃娃,深爱吃喝玩乐,这份重庆三天两夜的旅游攻略你一定要收藏!

这份攻略里里面包含了三天两夜的行程安排,我还会给大家介绍重庆必吃美食和景点攻略,有想要去重庆旅游的宝贝萌赶紧收藏起来

一、行程安排

第一天:解放碑---山城步道---磁器口---朝天门---来福士---洪崖洞

这一天主要在渝中区,解放碑和长江索道都是来重庆必去的景点

八一好吃街又很多重庆特色小吃,可以边走边,晚上就去看洪崖洞的夜景

第二天:涂鸦街---交通茶馆---长江索道---南山壹华里---南滨路

涂鸦一条街真的超级酷,拍照成片率也很高

还有老川美和交通茶馆,外面的景色是真不错

下午就去南山,看看南山一棵树,放放风

第三天:李子坝---鹅岭二厂---鹅岭公园---观音桥---九街

李子坝和鹅岭二厂很近

在李子坝看了穿楼轻轨之后,走过三层马路,就到了鹅岭二厂啦,这里有很多文艺网红小店,然后去磁器口千年古镇,还可以买点吃的

二、穿搭推荐

逛公园:长衣长裤+防晒衣+运动鞋

经典个性景点: T恤+墨镜+包包

网红打卡点: JK制服或者汉服+包包+墨镜

四、美食推荐

小崖洞街坊老火锅(洪崖洞店) :开在洪崖洞巷子里老火锅,附近很多居民都爱吃,碗碗菜人均低

兴火锅(解放碑店):不会踩雷的老火锅,适合情侣、闺蜜聚会

集渔·泰式海鲜火锅(解放碑WFC店) :ins风装修,海鲜新鲜肥美,冬阴功汤浓郁可口

徐鼎盛民间江湖菜:分量超足的重庆江湖菜,麻辣鲜香很有重庆风味

渝唐胖妈老火锅:一家开了二十多年的老火锅,浪老师都打卡过的火锅店,菜品多,有卤味、甜品,选择更多了,锅底越吃越香,最神奇的是吃完身上不会有火锅味

五、温馨提示

重庆地形全是上坡下坎的,最好带双运动鞋

出行乘坐交通工具可以导航,步行的话导航不行可以问问当地人,毕竟重庆人都很热情

重庆虽然不算大,但是真的很建议大家都来一趟,别的不说,光是吃就能吃好几天,如果你还有其它好玩的推荐,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文/甘国成

因父母亲工作调动,我家从市中区七星岗搬往石桥铺地区的陈家坪,我的姐姐、妹妹和我就成了重庆针织厂的子弟,我也就成了石桥铺的崽儿。

我的姐姐、妹妹都在工联小学念书,只有我从四年级开始却因为多种多样的原因而失去了在陈家坪工联小学就读的资格。

我不能在工联小学读书这件事,在我父亲的心里根本就不是个事。老父亲认为:老子不认识的大字几箩筐,不是一样养活一大家人?男人生于天地之间只要学会一门好手艺,一样能生存,一样的养家糊口。

我父亲这么说是有他的道理的。

我家父系祖藉“四川邻水”。时逢战乱期间,国军乱抓壮丁民夫,为维持战时消耗的税赋愈渐沉重,邻水乡下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为寻生路,我父亲未满十周岁就从乡下跑出来了。

一路上风餐露宿,走了近十天到达邻水县城里,县城里的情况更糟糕,满街都是战场上打下来的败兵,这些人打仗不行,欺压百姓却很厉害。我父亲一看情况不对,赶快又向城外跑。一路上靠着替人家打柴割草等杂活糊口,半年后徒步走到重庆的牛角沱。

开始以靠帮别人食店里洗碗、挑水、做清洁等杂活儿维持生存。后来一步一步学会切菜、炒菜当上厨师,再后来又转行学裁剪缝纫。

到重庆解放前夕,父亲已经成为市中区一带裁剪缝纫行业内有名的“掌脉大师傅”之一。所以我的老父亲以身体力行的经验认为:只要学好一门安身立命的好手艺,识不识字无所谓。

我家母亲是出了名地“糯米老太婆,”再说她身体也不太好,家里这些重要的事情她是不管的。父亲觉得,既然没有念书,在城里也没什么事干,那就干脆到农村乡下去学点正经本事。

我母亲以前的家在老巴县的兴隆场(现在的回龙坝)。六十年代的时候,要去到那个地方很不容易,一大早就要起床。那个年代的公共汽车不象现在的车烧汽油或柴油,公共汽车头顶上搁一个比车顶小一圈的黑色胶囊,那是一个盛有可燃气体的大口袋,车顶焊一圈铁栏杆挡住别掉下来,手臂粗的黑胶管从胶口袋下沿车前窗框边引下来,然后从象车的嘴巴那儿伸进去了。

如果在陈家坪上车、三分钱就可以坐到满山红(现“大川板材市场”附近)站,五分钱才能坐到小龙坎站的三叉路口。下车后再带上行李去石碾盘公共汽车站排队,坐开往远郊的公共汽车去双碑。从双碑以后就只能步行了,顺着碎石子铺就的公路走到远祖桥,有一条上山的便道往山上去。

沿山路一直向上,快到山顶又有一个地名叫“新店子”(后叫“新发乡”)的地方,可以稍稍休息一会儿,山顶上应该是乡下人称之为“坪”或“坝”的形态。

走到山坪上行二、三里有一座庙,过往行人必须从空地上的古柏与香炉间穿行而过,路过的次数多了也略听过部分传闻。

据年长者回忆,此庙建于何年不清楚且已无法追溯,老翁的爷爷都不知道建于何年何月。因为老翁的爷爷说,他能记得住事的时候这庙子就在那里。只是听老辈人说起早些年此庙中香火极盛,平日里善男信女川流不息,庙内外终日香烟缭绕炉内香火终日不灭。求财、求子嗣的、问姻缘、问命、问运势的、祈消灾免祸的、求阖家安康幸福的……不一而足!

庙门外香炉对面五米左右距离,有被雷电劈伤的两棵柏树,相距大约也是五米,这种柏树属“龙柏或卷柏”。

树的主杆被雷电劈掉了,壮硕的主杆被雷电开肠破肚,巨大的裂口触目惊心,凑近前去看看,只见卷柏芯中被烧成焦糊的木炭。更粗壮那一株卷柏尽管只剩一圈躯壳却浑身青枝绿叶依然郁郁葱葱。估计那卷柏需四个成年人才能围抱住。只看看这曾经气势磅礴的古柏、此庙的过往繁盛亦可略见一斑。

有一次回乡下去、行至那里遇雨,去庙里避过雨。从建筑形状看应该是一座“道观”。庙门前一只高高大大状似葫芦的香炉,许是历经多年烟熏火缭,香炉通体墨色。玄色的门墙及黑色门廊门扇都还是完好无损,两只叩门的大铁环锈迹斑斑。门虚掩着、轻推漆皮斑驳的大门,随着“吱吱嘎嘎”的响声,沉重的庙门应声而开。推开门才知道,庙内破败不堪。已经坍塌的庙宇把衣袂飘飘的泥塑仙长道袍也砸坏了。

行色匆匆的过客大多数都会在残败的破庙荫掩处略略歇息一会儿,喝点水乘乘凉。

离开破庙、行很长一段曲里拐弯的田间大道,石板铺就的大道又渐渐向下而去。

站在下山路口的临崖边放眼远望,精神为之一振。遍野入眸穷尽苍翠、千山苍松翠柏相依相偎,万岭山雾袅袅娜娜,微风轻起林涛呼啸应和。

山林中百鸟争鸣,声音嘹亮的,清脆的,高音的,婉转柔美的此起彼伏且响彻山谷。原野中植被缺损之处巉岩嵯峨,崖壁高处偶尔有巨大铁灰色龙骨石高高地向外鼓突出来。硕大的石头上遍铺绿丝绒般的苔藓,巨石苔藓下伸展的藤箩因飞瀑腾起的水雾滋养而青翠欲滴。微风轻袭,峡谷中雾霁蕴茵气象万千。不知名的山花一簇簇一丛丛,伴随山中小道蜿蜒逶迤于峡谷中,远远望去小道时隐时现……

下山的路现在名为“毛山峡”,地峡谷深处久久穿行,峡谷的下半部分名叫“大水沟”。不管是在山脚下或山顶上,二里地外就能听见流水的巨大轰鸣声。

上、下山都可以看见,山腰处一个巨大地溶洞,狂野的水柱喷涌而出,愤怒的激流从几十米高的山腰间跌落下去、将山脚下砸出一汪深潭。狂野水流泛起的泡沫,在宽广的水潭中随着激流旋转激荡,跌落后失势的水流粗声喘息着逐渐平息下来,那一滩乱银渐至清澈。

不知道“大水沟”的名称是不是因这激情奔放的水流而至。

下到山脚再走大约五里路就是我外婆的家了。山脚下的石板路又宽敞了些。初到乡下傍着清澈见底的溪水同行,田间地头的蜻蜓蝴蝶伴随左右,荷塘碧莲上不时有掠过的鸟雀灵巧地转环着曼妙的身姿,好一派田园风光!

我的外公是铁匠,在“兴隆场”正街上铁作社上班。听那些乡下的亲戚吹起来外公打铁的手艺相当厉害。那时候我还小,没资格评价外公的铁匠技艺,每次去铁作社见他都是在敲打方头锥形小铁棍,后来知道是加工的“船钉”。

在农村,以前的场镇上基本上都有叫铁匠铺或铁作坊的店铺,一个大师傅带着三两个徒弟,两三只加热铁器具的火炉紧贴着木风箱。坐在风箱前的小徒弟一年四季都是赤着上身,光膀子坐小凳子上奋力的拉风箱,金色火苗随着风箱被拉动的节奏忽闪着,几口淬火的大石缸就是一个铁匠铺子的全部。

加热好的铁疙瘩被大师傅用抱钳从熊熊炉灶里夹出来,根据此时需要的火候制作器具的工作就此展开。师傅手里的铁锤份量不是太重,个头小巧一些,因为掌握在师傅手里所以叫作“大锤”。徒弟手里握住的铁锤要大许多份量也重了许多,因为使唤它的是徒弟所以称作“二锤”。

大锤主要起着指挥的作用,师傅敲哪里徒弟就跟着敲哪里,其中的轻、重、缓、疾全凭师傅手里的大锤指挥。这些徒弟都是跟着师傅一步一步磨炼出来的,“叮珰、叮珰”的节奏声与敲击部位都非常准确,功到自然成!

被加热成金**的铁疙瘩,刚从炭火中夹出来放到砧墩上敲打时,金色铁渣四下里飞溅,火红的金属颗粒在飞行过程中画出的道道金线不知迷醉了多少孩子们。农村种庄稼用的犁、铧、镰、锄,门扣、拴、钉都出自此处。这些大师傅在乡下被尊称为铁匠,城里工厂里的称呼就成了正尔八经的“锻工”,城里与乡下就是不一样。

当时的兴隆场设有一个“区公所”,听亲戚家孩子们吹牛说区公所里副区长(不是副所长)曾经是铁匠、外公的徒弟。所以,不只是铁作社里的领导、工友,就是街上的街坊对我外公都格外尊敬,小辈见到他都会毕恭毕敬叫一声“二爷爷”。这称呼是怎么来的、我也不知道。

外婆也在正街上班,外婆上班的店铺是兴隆场缝纫服装社,离外公上班的铁作社只有十几米距离,我常去看外公外婆上班。外婆上班使用的缝纫机面对着大街临窗位置,只要窗户有人,她就会向上翻着眼皮让目光超越老花镜看看窗户,遮住光线影响了她工作。外婆家的四姨比我姐姐大不了几岁,当时在巴县鱼洞念书,小姨没有考上高中就留在家里了。

在乡下的日子里真正的尝到了生活的那一份艰辛。

外婆的妹妹我应该叫她“姨婆”。在二姨婆家才是真正的农村,正是在那里我才学会了担、抬、划船潜水、学会了上山砍柴下山割草、也学会了推磨打场还包括喂牛放羊……

夏天到梁滩河去打柴,是所有家务活儿中最舒服的活儿之一。午饭后稍事小憩,把分插在竹夹子上的砍刀与弯刀绑在后腰上。将大门外屋檐下的船抬起,将船头移到前面的木梯上,自己钻到船舱里双手紧握住船的中梁,浑身上下一使劲就把船扛在肩膀上。

去到五十多米外的梁滩河岸边,把船轻轻的放到清澈的河水里系上。沿河两岸翠竹葱茏,随便砍一根竹子破几枝篾丝,准备过一会儿捆砍好的柴棍。再砍一根成熟度高一点的竹子,把小枝丫、节疤都剔干净用来撑船。

系船的缆绳是活扣,只抓住绳头轻扯一下就解开了。借着小木船向外漂荡的势头,轻轻跨上船站稳了,竹篙轻点河岸,小船悠悠漂荡在河道之中。

一河碧绿清澈澄静,三米多深的河底下惊恐的小鱼、河蟹慌乱躲避。沿梁滩河两岸的竹子不是人工种植的。有了天设地造的梁滩河以后,那多姿多彩的修竹就附生在河的两岸了。就好象有了七仙女就必须要有牛郎,有了牛郎还得有银河、七夕的喜鹊,不然哪里来的缠绵悱恻传世不朽的故事呢?

可能老天爷造这亭亭修竹之初,没有想到能以此种方式惠及一方百姓始之泽被苍生。竹,也是有灵性的,它也心知自身的使命。

生命的保持需要吐故纳新,生命的沿续需要更替。流动的河水不停息地冲激着河的两岸,带走了青竹赖以生存的河岸边的泥土,裸露的竹根沿河的两岸水平面以下清晰可见。现在只需把小船的缆绳系在腰上,潜入水中挥刀砍下那些竹根。反复着:潜到河底去砍竹根,上来换气;下去砍,上来换气、下去砍……周而复始

直到自己觉得今天砍的数量能把船装满了,就可以上来躺在船舱里休息一会儿。再潜入河中用备下的篾丝把水里堆集的竹根,一捆一捆的收集起来放到船舱里去。船靠岸后只是将成捆的竹根存放在河岸边高处,等水分干得差不多再挑回家。每天必须把小木船洗得干干净净,再扛回家放回固定的位置。

虽然也苦过累过,但是,十来岁就开始学习的栽花种草这项本领,直到今天我都没有丢下。

刚到乡下时,最苦的活儿是挑煤。往返二十多华里的距离。第一次随亲戚中的表兄弟与街坊邻居中的同龄孩子们去挑煤,还以为是在城里的家里那样,从水站把水挑回家,挑煤、挑水就应该是一回事吧!

还真是应了那句话:“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十几个孩子各人将自己的两只箩筐叠放在一块儿,箩绳理顺后挽一个扣,两手各穿过一边的绳索就把箩筐背在背上,手抄一根扁担就上路了。

去往煤矿的是一条大道,十几华里的路面上大部分都铺着大块的石块儿。尽管铺在道上的石板宽窄不一,却至少能保证两个挑担子的人在相对而行时可以不影响相互的通过。

看起来去大山里挑煤应该是乡下孩子们喜欢的活儿。有捉青蜓逮蚱蜢的,有用箩筐抓鱼捉螃蟹的,还有追逐打闹,还有伏在灌木丛中找野果子的……哪里象是上远山挑煤地队伍,活脱脱一群出笼的小鸟儿!直到队伍中年龄稍长的孩子喊着,走了哦,看一哈儿身上的钱不要搞落了哈。

宽敞、平坦的石板路向大山脚下逶迤伸展而去。通向煤厂的路有一段上山的坡道,虽然稍微陡一点,好在一路上都有石板铺就也无所谓了。用这一帮孩子们的话说:“闭到眼睛都走得回去!”

随行的孩子们所挑重量都差不多六十斤至八十斤。十岁左右的小孩儿挑二十斤至三十斤。我的个子比他们略高一点,又听他们说今天的煤特别好、这又是“难逢难遇”的情况。所以大家都多要了十斤或二十斤,我根本就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看他们多要,我当然也会随他们那样干,所以我要了八十斤。听他们说过了,实在挑累了以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两个临时歇脚的点。宽宽平平地一小土台,来的路上他们已经指给我看过了。

从来没有长距离挑过重物,走了约一公里以后肩上就有了火辣辣地感觉,刚开始还可以勉强试着换到另外一边肩膀上去,换几次以后就不行了,只能搁下担子歇一歇。手轻轻摸摸肩膀、疼得不行,但是这煤总得弄回外婆家去啊,咬咬牙又把担子挑起来,毅然决然地向外婆家走去……。

不知休息了多少次了,临时休息的小土台还是望不见踪影,肩膀越发疼得不能忍受,将担子放下来双手提起箩筐的绳子,把挑子拖到路旁将竹扁担架在两只箩筐上再休息一会儿吧。

白衬衣湿透以后又干了,现在觉得衬衣擦着肩膀的皮肤都疼得要命,轻轻地脱下衬衣看看,衬衣肩上怎么变成红颜色了呢?!再看看肩上,哦,肩上表皮被磨破了,浸出的血染红了原本是白色的衬衣。

我弯下腰在路旁小溪里掬点水,浇在头上及磨破皮的肩膀上,这一下舒服多了。再蹲下去双手捧起溪水喝,汗早就流干了,只觉得累得不行觉得都快要饿死了……

咦!怎么有一个人从山脚下走来。待他走近了以后,我心腾起一股暖暖的热流。他姓张,是幺姨婆家的儿子,依宗祠的规矩叙起来,他应该是我的一个长辈(在乡下,幺房出老辈子的情况很平常)。他笑嘻嘻的说,喊你不要挑恁多,不听话嘛,晓得厉害了哈?

弯下腰挑起我的担子,忽闪忽闪的走在前面。我心里惭愧极了,谢谢你,我没挑过这么远,谢谢你了。

只一会儿就到了临时休息的小土台,他却没有要休息的意思,我问他,不休息一下吗,别累坏了,他说,不用休息,他们那些人都在黄桷树等着你。

黄桷树就是指第二次将要歇息的土坝子。

大多数城里人都瞧不起乡下人,这几乎成了一个定理,可是乡下人受承受的那一份艰辛,城里的人你们都了解吗?更让人莫名其妙的是,有很多人原本也就是地地道道的乡下人,怎么一吃了几天城里的饭就把本都忘了呢?难道是被“数典忘祖”那句话不幸而言中了吗!

到黄桷树的土坝子那里,一个人也没有了,天全都黑下来了,只有天上的月亮和星星陪伴着我们。帮助我的老辈子他自己的那一担煤,还搁在土平台边孤零零地等着他。我一看这情况赶紧说,谢谢你了,你挑你自己的吧,我也挑自己的。

尽管休息了一会儿,因为肩上的皮已被磨破了,担子一放到肩上,就觉得象是放了一把滚烫的烙铁在肩上。我狠狠地咬着牙,一直腰挑起担子向前走去。我在心里不断地告诫自己,无论有多累,不管肩上有多疼,我都要忍着,要一步一步的往前走,我绝不能停下来!我绝不能再放下担子休息!我知道再放下担子休息那怕只是一次,我也许就失去了再挑起来的能力和勇气。

现在“坚韧”这个词对于我来说比什么都更重要!

前面的路上有亮点在晃动,渐渐地看出来是手电的光柱随着行走的步伐在晃动。待看清来人后,我在那一刻失去了最后那点鼓起来的力气——是我的小姨拿着手电来接我了。

她接过担子,一路上把我好一顿数落……自然得很,小姨是出于爱护才会数落我,我更明白小姨的批评只是“第一集”,回家后应该还要迎接外公外婆的“下一集”。

果然,回家以后我只想躺到床上去,那怎么行,也不洗洗也不吃饭怎么能上床睡觉?事情越拖延越糟糕,小姨见衬衣上有血迹又给我洗、擦白酒、抹红药水。外公的批评惹得外婆又一边吵外公,一边看着我肩上红肿磨破的伤口而老泪纵横。

我则一点精神都没有、也什么都顾不上了,用汤盆里肉汤泡一大碗饭,冲进肚子里后,不管不顾的去自己屋里床上倒头就睡了。

通过挑煤这件事,让外公外婆及小姨都特别喜欢我了。后来的好几天,基本上都不让我干活儿,只能干点拿小扫帚扫一下家里的清洁,用大扫帚扫扫门外大街上的清洁。休息三五天以后,觉得伤已痊愈了,就开始挑家里需要用的饮水。

因为外公是老铁匠,所以家里也有几口大石缸。大门外有两口同款的长方形大石缸,大约八十厘米高、一米二长、一米宽。这两口缸都放在门外没有存水。

家里厨房还有一口长方形大石缸,足有八十厘米深、一米宽、一米五长。挑水的桶大约能盛八十多斤水。如果把缸洗干净以后开始往缸里盛水,足足要挑六十多挑水才能盛满。所以,在外婆家挑水也不轻松,我姐姐她去乡下外婆家度暑假,也挑过几次,肩也磨得红肿了。

一般情况下家里用的水隔一天或两天挑一次,每周必须要清洗一次,石缸因为井里的水无论多么好都会有沉淀。每次清洗石缸以后挑水就比较辛苦了。

经过挑水的磨炼,我又开始去大水沟山里挑煤,去往山里的路上,同行的孩子们都笑话我前一次挑煤所经历的尴尬。他们笑话我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这一帮孩子都是从不到十周岁就开始用小箩筐践行着挑二十斤、三十斤、四十斤……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们也都是锻练出来的。

这次挑煤在我记忆中是非常愉快的,很轻松的就把八十斤煤挑回外婆家。伤了肩以后有几天没去挑煤,家里煤坑几乎见底。从那天起连续挑了几天以后,就可以象亲戚家的孩子一样,过一天或两天挑一次煤了。

我在乡下就这样过着不紧不慢的日子。只要把该做的事完一成了,去大大小小的池塘里游泳也好,去田间或溪涧摸鱼抓蟹,还能去灌木林或大树上掏鸟巢里的鸟蛋……任你玩,怎么高兴怎么玩!

只是在晚上,会时不时的想念石桥铺老家的玩伴们。如果再回到陈家坪我的家里,从石桥铺挑一百二十斤煤往陈家坪家里去,我的那些心爱的玩伴谁还能与我比肩呢!常常怀着这样的笑意进入梦乡。

我当时并非乐观,与豁达也没有任何关系,我一直都以为:我在历经破茧成蝶的过程!

 

就像重庆火锅一样,食材独特,菜品多样,重庆是一座屹立在西南山川之中,气质独特而丰富的城市。它依山而建,素有“山城”、“雾都”之称。据说一年中有100多天看不到太阳,比世界闻名的雾都伦敦还要多雾。其独特的建筑被称为3D城市和魔幻城市。它的交通比较特殊,道路立体、狭窄、斜坡多、单行道多,特别考验司机的驾驶技术和对路况的熟悉程度。在这里,除了地图,人没有方向。这也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洪亚东的千年底蕴和解放碑的现代,四川的清新文艺和步道的烟火,磁器口的闲适闲适生活和朝天门的繁华生活,都交相辉映,一点也不矛盾。

李子坝

轻轨过楼,幻城幻交通

走过高层轻轨建筑,身处其中可能会有和地铁一样的感觉,但偶尔扭头或者对面车窗没盖,车厢突然亮灯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在空中行驶。其中,有一种时空旅行的感觉。没有什么比在城市的高楼间漫步更享受的了,这和坐火车、地铁、公交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李子坝的单轨火车穿过大楼,他们说这是为了让子弹飞一会儿。有游客真的建议,把轨道列车做成子弹的形状,让它穿透重庆潮湿的灰蓝色天空。所以李子坝轻轨站每天都吸引很多人在下面拿起手机,抬头看着上面拍摄。大家也有交错播放视频拍摄的,比如张嘴“吃”飞驰的火车,打开袖口和背包,把火车装进去,争先恐后发布视频。为此建立了一个观察平台。

看到这个公厕我就知道李子坝站大概是要把宠粉进行到底了~

出了李子坝站,如果还想感受重庆山城的魅力,不妨去李子坝防空洞和离车站不远的三楼路。作为重庆历史的重要见证,很多人其实对防空洞很好奇。入口处长长的防空洞通道挂满了各种颜色的灯笼,还有涂鸦墙和打卡拍照的秋千。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人眼中可能只有一个加油站:毫无设计感的天花板,几辆看起来都一样的加油机,同样的布局其实漂亮的加油站各有各的美。

重庆,这座8D之城,总是带给我们惊喜,比如这座由防空洞改造而成的桂花园加油站。沿着下面的楼往右走,或者坐李子坝轻轨往右拐。不远处就能看到这个很有特色的加油站。

在桂花园的单向交通中,入口和出口都位于防空洞的两端。面积虽小,却早已成为网络名人之地。原因不外乎这些:防空洞建于70年代,历史爱好者慕名而来;因为人们的好奇,汽车的“穿洞”被认为“很重庆”;山洞里很凉快,也是山城司机夏天加油的避暑胜地~

洪崖洞

重庆版千与千寻

洪亚东应该是每个人来重庆后晚上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当整个洪亚东灯火通明的时候,也是最热闹的时刻。无数游客边吃东西边打卡拍照是常事。作为重庆另一个热门的摄影圣地,我推荐你远离它,因为合适的距离正好可以把它的美全部窥探透彻。

说到洪崖洞,要追溯到明朝初年。戴定建重庆城时,当时建了十七个门,分九开八闭,洪崖门是关着的。

虽然是门,但其实更像是塔,因为当时没有门可以进出,纯粹是用来做防御工事的。明从来不在城墙上放两门大炮,据说是用来防御张的。当时临江门和司前门之间有一道悬崖,城墙和洪崖门都建在悬崖上。洪崖门正下方的悬崖下有一个洞,就是洪崖洞。当时,张就是从这个洞里侵入重庆的。

1988年抗战期间,重庆人口爆炸。因为洪亚东可以遮风挡雨,所以这里被称为华尔丐帮。在20世纪40年代,悬崖上有一条小路与城市外部沟通。当时洪崖洞下有个码头,还挺热闹的。洪崖洞两侧的悬崖下开始修建一排排的吊脚楼。因为层层叠叠,错落摇曳,构成了重庆独特的风景。

白天的洪崖洞,我们欣赏重庆江边的吊脚楼,以及周围的石雕、木刻,甚至是分不清远近真伪的小故事,当然还有自由评证的传说和语录。

重庆的夜景有“小香港”之称。重庆市区三面江,一面山,地势起伏。在山上建城,建筑层叠,道路盘旋而上,城市风格独特,从而形成了壮丽的夜景。每当夜幕降临,万盏灯火忽高忽低,如星空,极为壮丽~

有人说宫崎骏其人《千与千寻》的浴楼是以洪亚东为蓝本的,但如果以时间来估算的话,说渝江畔的吊脚楼是蓝本可能更恰当。但不管宫崎骏其人是否真的有参考吊脚楼,我不得不承认它确实有宫崎骏其人动漫的味道,尤其是晚上的夜景,绝对好看~

龙门浩

青石梯,青砖墙,天蓝色天蓝色衣服。

龙门老街位于南滨路中段,面朝长江,背靠南山,让你一览渝中景区全景。老街依山而建,上下落差近50米。山城的特色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远处看,每座建筑都被赋予了不同的风格和品味。

“豪”天然亲水,老街天然依山。从下到上,我们要沿着陡峭的石梯气喘吁吁地爬上爬下。当然你也可以坐电梯,但是你尝不出重庆是什么。——,给你吃苦给你好时光的重庆,给你好时光的重庆。爬到半山腰,似乎一切都豁然开朗。路边有许多参天古树。如果从高处往下看,你会发现整条老街都隐藏在这浓密的树荫下。这些百年前种植的老树点缀着一些房子。分别是意大利大使馆旧址、美国大使馆武馆旧址、重庆海关别墅旧址它们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坐落在垂直高度40米的山坡上,被建成“世界建筑博览园”。

近年来,这些曾经爬满青藤的“老人”,在龙门浩老街的建筑中焕发了青春,继续不偏不倚、客观地讲述着他们的人生经历。我们真的不应该小看这些用石头、砖头和木头建造的房子。不要以为他们没有体温,更不要说油嘴滑舌,任人摆布。殊不知,只要他们还站在那里,真实的历史就在讲述,没有虚构和浪漫的余地。

正因为如此,龙门浩老街的修复建设者们谨小慎微,整体采用靠山退台的建筑风格,蕴含着一种对当地水土的尊重、珍惜、包容、坚守、退让、求和、求同存异,使之成为山城重庆,并聘请了一流的文物修复工匠,用从各地收集的160万块老砖、40万块老瓦、3万吨老建筑,一如既往地古老,“一个综合性博物馆式街区已经被b

和大多数景点相比,这里真的很安静,不拥挤。再往上爬,就到了老街的“顶峰”。在这里,是重庆最美的阳台,像游龙一样远眺整个渝中半岛,近看东水门大桥。

大部分古镇只有中式建筑,但龙门浩有很多西式元素,只是因为这里曾经是码头,聚集了很多外国使馆。美国、意大利、比利时相继在此开店,留下了这些西方人到访的痕迹。

不过,接触龙门浩老街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个地方真正坐下来,喝点东西吃点东西,像坐在这里一样~

东水门大桥下,不时有轨道交通列车呼啸而过;与现代,如此激烈而和谐地碰撞在一起。

与大多数古镇的同类店铺不同,这里更多的是餐饮,而不是卖纪念物品。吃吃喝喝,看山水风光,不能说不愉快。

龙门浩有个“福门”,在老街中间。门楼右侧厚厚的墙上,镌刻着康熙御笔书写的一个大大的福字。走过府门,你就成功了。

找个餐厅,坐在露台上,抬头看远处的长江索道缓缓滑过江面。一条索道,一座桥,连接两边;一岸是繁华的渝中半岛,一岸是南岸宁静柔和的老城区。不需要打扮的精致,也不需要刻意经营。你有自己的时间来修饰它。

磁器口

白天千万人放弃,夜晚千万盏明灯来。

磁器口位于沙坪坝区嘉陵江畔,距市区仅3公里。主城和古镇之间的交通相当便利,也许是因为重庆这几年发展太快了,下了站台,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进了郊区,仿佛还在繁华的闹市。沿着刺桐路直走一百米,左转穿过人行横道,就能看到古镇入口处的牌楼。可能是受到刺桐路街宽阔高大建筑的影响,但牌坊与古镇建筑颇为协调,显得小了些。然而,牌坊上的对联更引人入胜。“白天千人放弃,夜晚千盏明灯来。”不仅文字写得绘声绘色,而且生动地记录了千年来古镇的繁华。

步入刻有“磁器口”字样的高大石牌坊后,是一条青石铺成的狭长石板路。人走在路上,偶尔会听到清脆的“咔咔”脚踏石板声。石板路两旁,两三层的小楼拥挤在一起,彼此紧密相连,各具特色。小小的山墙,木质的门窗,小小的青瓦屋顶,木结构的玄关,古色古香,无不展现出重庆学派的建筑风格。路边石板墙角、石阶缝隙、楼脚生长的青苔散发着一股霉味,似乎在诉说着小镇悠久而古老的历史,为古镇增添了一份古朴厚重的格调。

石板路上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只见三两只家犬跟在各自主人身后,摇头摆尾,纵向摆着姿势。难得的是,一间低矮的铺房屋檐下,一个老婆婆斜靠在躺椅上。她满头银发,面容清瘦,额头布满皱纹,眼睛微闭,旁若无人。似乎她在静静聆听着小镇上匆匆的历史脚步,也在默默守护着瓷口中的古老文明。

在磁器口,我们试图找到曾经给这个小镇带来繁荣的旧瓷器的痕迹,以证明它过去的辉煌和辉煌。然而,岁月留给磁器口的瓷器却少之又少。只有几个不起眼的店铺见过勺子、盘子、碗等现代版瓷器。古瓷稀少,磁器口演变成了繁华的旅游商业街。

古镇门口已经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纷纷在磁器口牌坊前拍照,更多的年轻人摆好姿势自拍。仿佛白天千人放弃,夜晚千灯万灯来,这既是古代磁器口的繁华,也是今天磁器口的繁华之际。步入古镇,街道突然变窄,显得格外拥挤。两边店铺林立,紧紧相拥,行人摩肩接踵,寸步难行。身处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又仿佛置身于春节前的最后一片田野。如果有人站在店门前询问或者拍照,后来者就要停下来等了。

在石板路商业街磁器口,几家挂着“陈麻花”招牌的店铺前排起了长队,人们在耐心地等待购买“陈麻花”。据说这种麻花是重庆有名的特色小吃。自清末以来,以其香脆独特的口感,以及“嚼之十里惊人”的夸张比喻,在巴渝颇有名气。所以来磁器口的人,不管排队等多久,都要带几盒“陈麻花”离开磁器口。

我对麻花不感兴趣,但我被一家茶馆吸引。古镇最有特色的是茶馆。一条百米长的老街,十几家茶馆,古风犹存。据介绍,当年镇上有一百多家茶馆,袍泽、水兵等人都爱进茶馆喝茶,摆龙门阵。甚至达官贵人、名人和学者也喜欢来这里了解民情。古镇的茶馆以支持评书服务为特色,各茶馆纷纷邀请说书人登台,讲故事,招揽生意。其中有些还配有川剧坐唱、四川、四川竹琴等艺术表演,故称“书屋茶馆”,又称“艺人茶馆”。

当我来到一家茶馆的楼下时,我抬头看了看。楼上另一块木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八个字:“喝茶,放松,看风景,看,吹牛,发呆”,很土。茶馆在重庆随处可见,在瓷器口。它们是当地一张闪亮的名片,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在不同的茶馆有不同的诠释。我觉得楼下这八个字是店家传递给饮茶人的理念。

热情、幽默的重庆人爱茶。“以茶会友”和“以茶聚友”,得体又方便。大家聚在茶馆里,泡了一碗“下关沱茶”,慢慢刷碗,茶香四溢,细细品茶。遍天下,遍天下,父母短,无所不谈。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回声在茶馆里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独特而优雅的巴渝茶文化景观。

磁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一条石板路,千年瓷口”。磁器口小镇出了很多名人。丁肇中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抗战时期曾就读于磁器口嘉路小学。徐悲鸿、傅抱石、丰子恺、宗白华等全国知名的艺术大师、美学家都聚集在磁器口凤凰山上。

一条闪亮的青石路迎来了众多商旅人士,见证了磁器口千百年的兴衰。磁扣建于宋真宗咸平(公元998-1003年)。明代成为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开始兴盛,清末民国达到鼎盛。直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码头的搬迁和公路交通的发展,热闹了一千多年的磁器口终于安静下来,逐渐开始衰落。

慈口因山上有白色孤石绝壁,故名白牙场。后来因为明朝文健皇帝在宝轮寺藏了四五年,世人就把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白牙场改名为龙隐镇。清初,龙隐镇盛产瓷器,远销川外,名声远扬。后来的商人,bec

沿街建筑多为竹木结构,穿斗夹墙或半木墙,具有川东民居特色。人行道大多是一进三出,长进深出。看起来铺面不大,其实里面很深。老宅大多经营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和名小吃,以及全国同类景点的旅游商品,或者水果糖画、棉花糖等。偶尔有书画服装之类的店铺,都让人眼花缭乱。

街道两旁是紧密排列的店铺,多为平房或二层小楼,青砖灰瓦,红柱白墙,典型的巴渝建筑风格。商店什么都卖,衣服、鞋子、帽子、艺术品,什么都卖。尤其是小吃,到处都是,热的,冷的,素的,炸的,烤的,都是地方风味,让人流口水。赶紧买回来,在大街上吃,不分男女形象。

有的店还专门把食品制作过程安排到前门。看,这个人站在门边,用一根长长的捣棒打糍粑;男人站在门前,把面糊做成米线;在店里这里,面糊锅是用机器摇的,看起来像是大人拉锅;台阶上还有人表演川剧招揽顾客。

古镇以小吃和美食闻名,如毛血丝、千层皮、椒盐花生,成为“饮食三宝”。古镇鸡杂,手工酸辣粉,手工巴赞等等百吃不厌。

总说要商业化,一直是人见人爱的地方。

重庆人爱打麻将,上至老人,下至娃娃。他们技术娴熟,喜欢打麻将,通宵达旦,享受打麻将带来的无比快乐。

整个画面散发着浓浓的老重庆气息,老人无所事事的聊天,街坊打麻将,孩子奔跑嬉戏,老建筑,猫狗舒展。

鹅岭二厂

带着老重庆的基因,开启新世界

重庆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独特的风景和建筑。另外,重庆是各大**的拍摄地。《变形金刚》在仙女山拍的,《火锅英雄》同学联盟火锅店《从我的全世界路过》在重庆二零二厂拍的。

我一大早到这里的时候,商店都关门了,游客很少。入口处有一家冰淇淋店,紧挨着知名的网络名人店。

1939年成立之初,号称“民国中央银行印刷厂”,专门印制纸币、税票、邮票等有价证券和政府文件。

曾经是重庆的彩印中心,西南印刷业的彩印巨头。据说是50-70年代在重庆,但是几乎所有的彩纸片都是在这里印刷的。

绿色的石阶,生锈的栏杆,长满青苔的瓷砖,斑驳的外墙,老旧的木楼梯有文艺的味道,也有网络名人的气质。

说实话,这里很小,真的很小。真的很难想象这里人多的时候,在几个“景点”排队拍照的尴尬场面。和国内很多创意园一样,有一些拍照的元素。如果你一定要收集邮票和穿孔卡片,请来吧。没时间就别来了。很多城市的很多创意园都比这里好很多。

长江索道

空中客车在山城

长江索道比“重庆,网络名人”的知名度领先一步。它曾通过各大影视剧广泛亮相,最后落脚在以独特的空中体验著称的河上缆车。在重庆早期城市游中占据了绝对的C位。

随着新型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公交车、索道、轮渡等传统时代的工具逐渐失去部分功能。由于重庆特殊的地形,“立体交通”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是山城强烈的外观标志。在两江索道(嘉陵江索道、长江索道)双剑合璧的年代,这两处空中景观成为重庆最早的城市名片。每当**电视剧来重庆拍摄,往返的索道和f

在那个交通还不发达的年代,索道让重庆人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飞行感”。虽然当时的长江索道无论是外观还是设备都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但却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记忆。

在习惯了“大风大浪”的重庆人眼里,长江索道无非是一种交通工具,功能与公交、轨道交通无异。但对于很多外地游客来说,索道是了解重庆当地文化和习俗的一种方式。毕竟,俯视繁华的重庆市中心,欣赏两江交汇的壮丽景象,是一种独特而美好的体验。

曾经,长江索道因为运营成本高,运输效率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现在它已经成为重庆发展的象征,每天载着无数人过长江欣赏山景。对于老重庆人来说,长江索道总有一道美丽的滤镜,是记忆中最难忘的往事。

像配料独到、菜品多样的重庆火锅一般,重庆这座城市,以独特而丰富的气质,立于西南山川。它依山而建,被人们称为“山城”、“雾都”,据说一年之中有100多天是见不到太阳的,比世界著名雾都伦敦的雾天还要多。它的建筑独特,被人们称为3D城市、魔幻城市。它的交通特殊,立体、道路窄、坡多、很多单行道,特别考验司机的驾驶技术和路况的熟悉程度。在这里,除了地图,人,是不分方向的。这也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洪崖洞的千年底蕴与解放碑的摩登现代,川美的文艺清新与步道的市井烟火,还有磁器口的悠然闲适与朝天门的热闹繁忙,各放异彩又交相辉映,一点也不突兀违和。

李子坝

轻轨穿楼,魔幻城市里的神奇交通

轻轨在高楼大厦间穿行,身在其中可能会觉得跟地铁无异,但偶尔扭头或者对面的窗户没有遮挡的时候,车厢里突然亮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它是在空中行驶的。身处其中,有一种时空旅行的感觉,没有什么比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穿行更令人感到愉悦的了,这是有别于乘坐火车、地铁和巴士的体验的。

李子坝那里的单轨列车穿楼而过便被他们说成是让子弹飞一会儿。真的就有游客建议,应把那列轨道列车搞成子弹的造型,让它去洞穿重庆湿漉漉的灰蓝天空。所以,李子坝轻轨站每天吸引了不少人在下面拿起手机45度仰望上方拍摄,大家还纷纷玩起了错位拍视频,例如:张大嘴巴“吃掉”飞驰的列车,打开袖口、打开背包,将列车装入其中,争相把视频发布。官方为此还设立了一个观景台。

看到这个公共卫生间,我就知道,李子坝站大概是要将宠粉进行到底了~

走出李子坝站,若是还想感受重庆的山城魅力,不妨前往离站点不远的李子坝防空洞以及三层马路。防空洞作为重庆历史重要的“见证者”,其实有不少人都为之好奇。入口处,长长的防空洞通道里,挂满了多种颜色的灯笼,还设置有打卡拍照的涂鸦墙、秋千等。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人眼中可能只有一座加油站:毫无设计感的顶棚,几台看起来都一样的加油机,千篇一律的布局事实上,美的加油站,各有各的美。

8D城市重庆总是会给我们惊喜,比如这座由防空洞改造而成的桂花园加油站。沿着下图建筑往右上走,或者李子坝轻轨出来右拐,走不远就可以看到这个十分有特色的加油站。

桂花园单向通行,出入口分别位于防空洞两端。虽然面积不大,但它早已成为网红地。原因无外乎这几点:防空洞建于上世纪70年代,历史爱好者慕名而来;人们猎奇心理使然,汽车“穿洞”被认为“很重庆”;洞里凉爽,这里也是山城司机夏日加油的避暑地~

洪崖洞

重庆版的千与千寻

洪崖洞应该是大家来到重庆后,夜里最爱去的地方之一,整个洪崖洞灯火通明之时,也是它最热闹的时刻,无数游人来着打卡,边吃边拍的景象也是司空见惯。作为重庆又一大热门的摄影圣地,我更推荐你离它远点,因为恰到好处的距离,正好能将它的美全部窥探透彻。

说到洪崖洞最早得追溯到明初,戴鼎筑重庆城时,当时一共建了十七道门,分九开八闭,而洪崖门是闭门。

虽说是门但其实比较像城楼,因为当时根本没有门可以进出,纯粹用于防御工事之用。明未曾在城墙上架了两座大炮,据说是用来抵御张献忠之用。当时临江门和千厮门之间是悬崖,城墙和洪崖门都建在悬崖上。在洪崖门下面靠右的悬崖下有个洞,就是洪崖洞,当时张献忠就从这个洞攻入重庆城。

八年抗战时重庆人口爆增,因洪崖洞里可以摭风避雨,就成了叫花儿丐帮的地方,到了40年代悬崖上才有了小路沟通城内外。当时洪崖洞下是码头且相当热闹,洪崖洞两侧的悬崖下便开始建起一排排吊脚楼。因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似摇似晃,构成重庆城特有的风景。

白天的洪崖洞我们欣赏的是重庆江边的吊脚楼建筑,以及周边的石雕、木刻品,甚至是远近、真假分不清的小故事,当然还有自由心证的传说和引喻。

重庆的夜景素有“小香港”之称,重庆市区三面临江,一面靠山,地势起伏。倚山筑城,建筑层叠耸起,道路盘旋而上,城市风貌独特,由此形成奇丽夜景。每当夜色降临,万家灯火高低辉映,如漫天星汉,极为瑰丽~

有人说,宫崎骏《千与千寻》中的澡楼就是以洪崖洞为蓝图,但若然以时间来推算,也许以重庆江边吊脚楼为蓝图这个说法会更贴切一点。但不管宫崎骏是不是真有参考吊脚楼,我都不得不承认它的确有宫崎骏动画的味道,尤其是晚上的夜景,简直美得一塌糊涂~

龙门浩

青石梯,青砖墙,天青色里青衣裳

龙门浩老街位于南滨路中段,面对长江、背靠南山,将渝中胜景尽收眼底。老街依山而建,上下落差近50米,山城特色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青砖黛瓦、青石甬道,远远望去,每栋建筑物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格调和品位。

“浩”,自然亲水,老街自然亲山。从下而上唯有顺着陡峭的石梯坎气喘吁吁地爬啊爬。当然也可以坐电梯但就无法品味什么叫重庆了——那个给你艰辛又给你酣畅的重庆,那个叫痛快的重庆。爬到半山腰,仿佛一切豁然开朗,路旁有不少参天的古树,如果从高处俯瞰,会发现整条老街都掩隐在这浓密的绿荫之下。这些百年前种下的老树与老树之间,间或穿插着些许房屋,它们是意大利使馆旧址、美国大使馆武馆处旧址、重庆海关别墅旧址它们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垂直高度达40米的山坡之上,构建成了“万国建筑博览园”。

这些曾经爬满青藤的“垂垂老者”,在近几年龙门浩老街的打造中,返老还童了,继续不带偏见、公正客观地叙述着自己的身世。我们真的不要小觑这些用石头、砖瓦、木头建起来的房子。别以为它们没有体温,更没有如簧的巧舌,就任人摆布。殊不知,只要它们仍伫立于那里,就是真实的历史在娓娓道来,容不得虚构和演义。

正因为如此,龙门浩老街的修复打造者们慎之又慎,整体采用了倚山就势、退台式的建筑风格,蕴含一种对这方水土的尊重、珍爱、包容、执着、退让、求和与留异,让它很山城、很重庆,并聘请了一流的文物修复工匠,用各地收集起来的160万块老建筑旧砖、40万片旧瓦、3万吨条石。修旧如旧,“为重庆打造了一条能贮藏这座城市历史、人文、事件、民俗、传说综合性博物馆式的街区”更让我庆幸的是,工匠们没有去惊扰这里的大树,这些树的根还是缠绕着一百多年前的旧时光。

这精心拼凑的一砖一瓦,还是努力在维持着老建筑原有的样子,就像墙下面那蜿蜒着沿各种缝隙穿行的黄葛树的根,固守着,支撑着,不让它们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

和大多数景区比起来,这里还真挺安静,毫不拥挤。再往上攀登,便至老街的“峰顶”。这里,是重庆最美的城市阳台,远景是整个渝中区半岛的宛如游龙,近景是东水门大桥的翩若飞鸿。

大多数古镇都只有中式建筑,而龙门浩却有不少西式元素,只因这里曾是个码头,当年汇聚了不少外国使馆。美国、意大利、比利时纷纷在此设点,也留下了这些西方人来过的痕迹。

然而,与龙门浩老街最勾肩搭背的接触方式是找一个地方真正坐下来,喝点吃点,辟如就坐在这里~

东水门大桥下,不时有轨道交通列车呼啸而过;传统与现代,就这样激烈而又融洽地碰撞在了一起。

不同于大多数古镇一条街千篇一律的商铺,这里更多的不是售卖那种纪念物件,而是餐饮美食。有吃有喝的,依山临江看风景,不可谓不惬意。

龙门浩有个“福门”,就在老街中央,门楼右边厚重的城墙上镂刻着一个大大的康熙御笔的福字。走过福门,顺顺利利

寻一家餐厅,坐在露台,抬头便能看远处的长江索道从江面上缓缓滑过。一条索道、一座大桥,连通两岸;一岸是繁华热闹的渝中半岛,一岸是静谧柔和的南岸老城。不用精致装扮,也无需刻意经营,自有时光点缀其中。

磁器口

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

磁器口位于沙坪坝区嘉陵江畔,距离繁华的主城区仅有3公里。主城到古镇的交通相当方便,或许是因为重庆近几年发展太快,出了站台,我们丝毫没有觉察到已进入城郊,仿佛仍在繁华的市中心。沿磁童路往前走百来米,左转穿过人行横道,便可见古镇入口处之牌坊。可能受磁童路街道宽阔建筑高大的视觉影响,与古镇建筑颇为协调的牌坊则显得小巧。倒是牌坊上的对联,更是引人入胜,“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不仅字写得龙飞风舞,且形象生动地记录古镇千百年来的繁荣景象。

步入镌刻着“磁器口”三个大字的高大石牌坊以后,便是一条铺着青石板、狭窄而悠长的石板路。人在路上走,偶尔会听到清脆的“咔咔”脚踏石板声。石板路两旁一幢幢二、三层小楼拥挤在一起,彼此紧密相连,独具特色。小门脸、木门窗,小青瓦的屋顶,木结构的廊檐,古色古香,尽展渝派建筑风格。石板路边,石阶缝隙,楼脚一隅生长的青苔藓,散发着霉气味,仿佛在讲述着小镇悠久古老的历史,给古镇增添了古朴厚重的风貌。

走在石板路上的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偶见三两只家犬跟随在各自主人身后,摇头摆尾,姿纵来来。难得一见的是,在低矮门市房的屋檐下,一位老妪倚靠在躺椅上,她满头银发,面容清癯,额头上布满了皱纹,双目微闭,旁若无人,像是在静心倾听小镇上过往匆匆的历史脚步声,又像是在默默守护着磁器口里的古老文明。

在磁器口努力寻找着曾经带给这个小镇繁华鼎盛的旧瓷器痕迹,来佐证它昔日的荣耀与辉煌。然而岁月留给磁器口的瓷器却并不多见,仅在几个不显眼的店铺里见到了现代版的匙碟盘碗等瓷器,古老的瓷器已是凤毛麟角,磁器口已经演变为繁华的旅游商业街。

古镇门口也早已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们纷纷在磁器口牌坊前摄影留念,更多的年青人则摆出各种姿势玩自拍。看来,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早已不只是磁器口古时的繁荣景象,也正是当今磁器口的热闹盛况。步入古镇,街道骤然变窄,显得特别拥挤。两侧商铺林立,紧紧相拥,行人摩肩接踵,移步艰难。身临其境,仿佛就置身于繁华拥挤的大都市,又仿佛正在赶年前的最后一个场。如有人站在商铺前询价或照相,后来者就只好停步等待。

在磁器口这条石板路商业街上,好几处挂着“陈麻花”招牌的门店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很有耐心的在等候购买“陈麻花”。据说这种麻花是重庆知名的特色小吃,从清朝末年起就凭其香酥、脆爽的独特口味、“嚼着惊动十里人”的夸张比喻而名扬巴渝。所以来到磁器口的人无论排多么长的队,等待多么长的时间,也要带上几盒“陈麻花”离开磁器口的。

对麻花不感兴趣的我,却被一个茶馆吸引了。古镇最有特色的是茶馆。百来米长的老街,开有十几家茶馆,古风犹存。据介绍,当年镇上茶馆最多时达百余家,袍哥、水手及闲杂人等都爱进茶馆喝茶、摆龙门阵,甚至达官贵人、名人学者也喜来此了解民情。古镇茶馆的特色是配套有说书服务,各家茶馆纷纷邀请说书艺人登台挂牌说书,招徕生意。有的还配套有川剧坐唱、四川清音、四川竹琴等艺术表演,故称“书场茶馆”,又称“艺人茶馆”。

当我来到一家茶馆的楼下,仰头观望,楼上另一块木板上歪歪扭扭的写着这样八个字:“喝茶、休闲、观景,打望,吹牛,发呆”,很贴地气。茶馆在重庆、在瓷器口随处可见,是当地一张闪光的名片,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特点的茶文化。茶文化在不同的茶馆里有着不同的解读,我想楼下那八个字就是店家传递给茶客的理念吧。

豪爽热情、幽默风趣的重庆人爱喝茶。"以茶会友”,"以茶聚友”,体面方便。大家聚在茶馆里,泡上一碗“下关沱茶”,慢拂盖碗,茶香四溢,细细品茗。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古今中外,家长里短,无所不谈。历史的回音与现代的文明在茶馆里相汇交融,构成一道风情雅趣独特的巴渝茶文化风景。

磁器口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一条石板路,千年瓷器口”。从小小的磁器口镇走出了许多的著名人物。抗战时期曾就读于磁器口嘉陆小学的丁肇中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徐悲鸿、傅抱石、丰子恺、宗白华等全国知名的美术大师、美学家都曾聚集于磁器口的凤凰山上。

一条油光发亮的青石板路,迎来送往了多少的商旅游人,见证了磁器口的千年兴衰。磁器口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年至1003年),明朝时形成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开始繁荣,清末民国时为鼎盛时期。直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码头的搬移,以及公路运输业的发展,热闹了千余年的磁器口终于安静了下来,并逐步开始衰落。

磁器口因山上有白色巨石崖壁而初名白崖场,后因明建文帝曾在场上的宝轮寺隐匿四五年,世人遂将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白崖场也因此改称为龙隐镇。清朝初期,龙隐镇盛产瓷器,远销蜀外,名声远扬。后商人们因方便顺口,慢慢地就把龙隐镇叫成了瓷器口。因“瓷”与“磁”相通,后又被叫成磁器口,一直延用至今。

沿街建筑多为竹木结构,穿斗夹壁或穿半木板墙,极具川东民居特色。铺面多为一进三间,长进深户型。看起来铺面不大,但里面却很深。古旧的老屋里大多经营着颇具当地特色的土特产、名小吃,以及全国各景点大同小异的旅游商品,或水果糖画、棉花糖等,偶尔也有书画、服饰等商铺,无不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街两侧是密密排列着的店铺,多为平房或两层建筑,青砖灰瓦,红柱白墙,典型的巴渝建筑风格。店铺卖什么的都有,服装鞋帽、工艺术品,应有尽有。尤其是小吃,随处都是,热的凉的,肉的素的,煎的烤的,都带有地方风味,馋得人流口水,赶紧买来,当街食用,顾不得矜男淑女形象。

有些店铺还特意将食品的制作过程安排到门前,你看,这个人站在门旁,拿着长长的捣棒打糍粑;那个人立在门前把粉糊制成米线;这边店铺里用机器摇晃面糊锅,还做成人拉锅动的样子;那边台阶上还有人表演川剧变脸招徕顾客。

古镇的小吃美食颇为闻名,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已成为享誉四方的“饮食三宝”。古镇鸡杂、手工酸辣粉、手工糍粑等百吃不厌。

总被说商业化,却一直都是人们很爱去的地方。

重庆人爱搓麻将,上到耄耋老者,下至稚嫩的娃娃,他们技艺娴熟,搓起麻将来乐此不彼,通宵达旦,沉醉于搓麻将所带来的无比快乐中。

闲散唠嗑的老人,打麻将的街坊,奔跑玩耍的孩童,年代久远的建筑,伸着懒腰的猫狗整个画面散发着一派浓厚的老重庆味道。

鹅岭二厂

带着老重庆的基因,打开新世界

重庆是一个神奇之地,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风景,建筑,都独具一格。另外重庆更是各大**的拍摄取景地。《变形金刚》取景地仙女山,《火锅英雄》同学联盟火锅店而《从我的全世界路过》**中的取景之地,就在重庆的鹅岭二厂。

一大早来到这里,店铺都没开门,也鲜有游客,入口处有卖冰淇淋的小店,旁边有大家所熟知的网红店铺。

1939年建立之初,这里被称为“民国时期的中央银行印钞厂”,专印钞券、税票、邮票等有价证券和政府文件。

这里曾是重庆的彩印中心和西南印刷工业的彩印巨头,据说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在重庆,但凡是带色的纸片儿,差不多都是从这里被印刷出来的。

青石阶、生锈的栏杆、长满苔藓的瓦片、斑驳脱落的外墙,老旧的木制楼梯有文艺的气息,也有网红的气质。

实话实说,这里很小,真的很小,一大早过来,真的难以想象这里人多的时候,在几个“景点”排队拍照的尴尬场面。这里和全国很多的创意园一样,硬生生的摆了一些拍照的元素。若一定要集邮打卡,那就来吧,没时间就别来了,很多城市很多创意园比这里好很多

长江索道

山城中的空中公共汽车

长江索道比“网红重庆”的走红还早一步,它通过各大影视剧作品广泛露脸,最后落脚到江上缆车这一独特的空中体验性而出名,在早期的重庆都市游中占据绝对C位。

随着城市新型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公交车、索道、轮渡这些传统时代的工具逐渐失去部分功能。由于重庆地形地貌特殊,“立体交通”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具他城市的特色,是山城一个强势的外形符号。在两江索道(嘉陵江索道、长江索道)双剑齐发的年代,这两道空中风景线成了重庆最早期的城市名片。但凡有**电视剧来重庆拍摄,往返穿梭于两条江上的索道,必然会进入导演们的镜头。外地来渝的背包客和摄影爱好者会专门抽时间前来按下快门。

在那个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索道第一次让重庆人民体会到什么叫“飞一般的感觉”。尽管当时的长江索道不管在外观还是设备方面都没有如今这般发达,但却是那个年代独一无二的记忆。

在见惯了“大风大浪”的重庆人眼里,长江索道无非就是一种交通工具,其职能和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并无不同。但对于许多外地游客来说,索道是一种了解重庆本地人文风土的方式。毕竟一低头就能俯瞰繁华的重庆市区,欣赏两江交汇的壮丽景象,也是一种独特而美好的体验。

曾经,长江索道因为运营成本高、运输效率低等局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现在它俨然成为重庆的发展象征,每天搭载无数人横穿长江,饱览山城风光。对于老重庆人来说,长江索道永远都带有一层美好的滤镜,是记忆里最难忘的过去。

重庆美食种草

小崖洞街坊老火锅:

马房湾六十六号·江湖菜:

春红火锅:

茶颜悦色:

玫瑰糍粑冰粉:

川渝小吃集(解放碑):

观音桥好吃街和八一好吃街更推荐后者八一好吃街是对外地人的美食街,观音桥好吃街是对本地人的美食街~

不要穿带跟的鞋子去重庆

重庆的弯道和坡道很多,几乎去一个景点全是爬坡上坎的,穿带跟的鞋子太费脚。

不要轻信路边阿姨的住宿

路边阿姨的住宿环境脏乱差,有幸住过一次,不满意!

说有快速通道的都是骗子

一般洪崖洞一带很多穿制服的人说给20R带你去走快速通道,其实都是骗子,别信!

X不要雨天、雾天去什么高处俯瞰的地方!一定要等天气晴朗的时候去,这样看到的景色才是最美的!比如南山一棵树、WFC观景平台、壹化里夜暑公园等

人之初(三)

文/甘国成

1986年因无意中违反了《四川省企业职工劳动管理有关规定》中有关条规,被我在石桥铺工作的那个工厂里除名。当然,这中间也有受迫害的成份,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

尽管失去了生活来源,我还得要想办法活下去。1987年的初冬,我踏上了新的求生的旅程,在一个隆冬的清晨,带着四岁多的女儿乘火车在山东一个名叫“张店”的车站下了车。

张店属“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蔓延地带,历史积淀深厚,战国时期燕将“乐毅”受封于此后建立“昌国”。自金末元初,又以“黄桑店”闻名天下,有“商贾云集、日进万金”之盛誉。是元、明、清三代重镇。

朦朦胧胧的晨曦熹微里,天空中飞舞着大片大片的雪花。晶莹剔透的银色世界一派玲珑灿烂,随着行进的步履,踩碎的冰雪碴子在脚下嘎吱嘎吱的欢叫。清冽的、甜蜜蜜的晨气填满胸腔,公路边光秃秃的行道树,仿似肃立致意的仪仗兵威武雄峙两旁。

“呱哒、呱哒”的蹄声从身后传来,回头蓦然看到一长溜马车缓缓而来。北方的骡也好马也罢,个头比我在南方老家里见过的要高大许多。以前只是在**银幕上面见头这么健美雄壮、威风凛凛的高头大马。我急忙转过身以近乎敬畏的眼神,看着那些强壮的骡马,奋力拉车的骡、马在"噗噜噜噜”打着响鼻的同时喷吐着大团大团的热气,拉着盛满大胶皮口袋的大车跟了上来,骡马车从身边驶过,远远的就能闻到刺鼻的液氨味。后来才听说是从某化工厂拉到乡下农村里作为肥料施用的氨水。

突然,刚从身边走过的马车队中一阵嘈杂混乱,走到近前一看,因为某一小段公路上结冰大厚,一匹虎虎生威的枣红马踏在冰面上打滑后,造成胶皮囊里氨水前涌,大车粗大的车辕杠将枣红马的后腿紧紧的压在公路地面上。生得威猛壮硕的马车夫四十岁上下,只见他额头上、脖颈及健壮的手臂上肌肉高耸、青筋鼓突着拚命用劲儿的去提拉车的辕架,同时高声的呼喝被重负压瘫在路面上的枣红马。

那马似乎听懂了主人的呼唤也感受到了主人的那一份焦急,它高高的仰起头大声嘶鸣应答它的主人并急切的奋力蹬腿往上拱起脊背,只见它蹄铁下火星迸溅,大车前后起伏地剧烈颠簸着。眼看着马车主人与那马拚命的挣扎好几个回合,那马都没有能够站立起来。

“一只牲口、半爿家当。”一匹大的牲口,对于生活在北方的普通人家来讲就是半个家当!

我见状立即随手把行李放到路边雪地里,几大步跨到马车旁,双手抓住车辕的一边前架,口里大喊着号子“一、二、三起!”不行!实在是太沉了。紧跟着,同行的兄长也把行李扔路边,招呼过往的路人:“帮帮忙吧,老乡们、一只牲口半个家当,他们是真的不容易啊。”

陆续靠拢来七、八个路人,一齐用力。一个猛劲,马车的前辕架起来了!枣红马又是一副威风凛凛的姿态站在大车辕架中间,它不断打着响鼻甩着尾,还时不时的跺跺脚。

马的主人噙着满眼泪水用颤抖着的手去掏香烟,嘴里念叨着“恩人哪,救苦救难的恩人哪,真是遇上救苦救难的菩萨了啊。”也许是因为太激动、马车夫颤抖的手不听使唤,那烟半天也掏不出来。兄长告诉他说,谢谢我弟弟吧,他在哪儿都是这么个人儿。我去雪地里拎起行李高声说着:没事儿,赶紧的赶路吧,您同伴们都走远啦!

我们又搭乘面包车从张店(后改称淄博)抵达东营市河口区。胜利油田在河口境内设立河口指挥部、钻井指挥部、孤岛指挥部。从重庆石油学校毕业的我姐姐的家就在河口。

来河口姐姐家住下不几天,就觉得口干舌燥的,尽管整天都在不停的喝水,嘴唇还是开始裂开一道道口子,小腿及腰背总觉得奇痒难耐。其实,这就是气候干燥引起的反应。看起来,我这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初入河口这地方,还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某日、艳阳初起,平日里昼夜不停的西北风风势好似弱了一些,道路旁的行道树“龙柏”,伸直了浓绿的身躯。我闺女当年四岁多,因个头偏高一点,看起来有七八岁,往山东一路走来乘船、乘火车都得购票。趁着难得的好天气决定带着小姑娘出去走一走,在出门透透气的同时顺带也熟悉一下周边环境。

天高高的、云淡淡的,虽然迎面刮着的是西北风、风力并不强劲,在天空中暖暖的艳阳照耀下居然有点和煦的味道。尽管行走在暖暖的阳光下,公路两旁及旷野里的皑皑白雪依然映射出迷人的亮丽。原本被积雪掩隐的行道树“龙柏”、在微风中不断的摇晃着墨绿色针叶上的冰凌和残雪,它要更加贪婪的吮吸暖暖的阳光。

突然发现前面出事了!

十多米远距离的地方,有一辆靠着公路边骑行的自行车,晃晃悠悠的冲出路沿,猛地摔进公路旁边的排水沟里去了。

骑车人摔下去那渠上宽下窄,渠底足有二米多宽,估计渠上部足有五、六米宽,顺渠而下也有五、六米才能下到渠底去。

这种水渠内从上到下遍植着槐树。每当秋末,公路管护工人就会伐去生长太高的枝干,让槐树始终保持灌木状,下以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上以阻挡风沙肆虐。槐树正是因为秋末砍伐后,在从上至下的斜坡上留下许多长长短短、尖利的小树桩。

骑车人连人带车从渠堤上向下滚落时,脸上及手脚都被树桩刺破多处。那人一动不动地绻缩在沟渠底,手脸及脚踝处都被鲜血染红了。

我一看,赶紧告诉小姑娘说,别乱动别乱跑,爸爸下去救那个人,他肯定摔坏了。

我几步下到渠底,冲到那人身边一边呼喊,一边轻轻的拍他的肩,他缓缓的睁眼看看我就又闭上眼。听到渠上有了嘈杂的议论声,我忙用四川普通话大声喊道:行行好,请您们下来几个帮帮忙啊,搭搭手,咱们合力把他给弄上去,他头上还在出血,这哪儿行啊!

伤者五十多岁,高高的个头,身形壮壮的,那体重估计得有一百七、八十斤以上。右额发际线处有一道寸来长的口子,还在向外渗着殷红的血。我轻轻地托起他的头,然后蹲坐在地上,让他斜靠在我身上,把他的头搂在胸前。

听见我的呼叫声,坎上顺坡溜下来四、五个人,都是精精壮壮的中年人。大家把这沉重的身躯抬的抬肩臂,抬的抬膝关节,我抓紧他两边腋下,让他的头紧靠我怀里。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公路边上,这地方离采油厂医院还有老长一段距离,我立即去公路中央拦车。拦了四、五辆,其中有二辆车过来看了一下觉得太麻烦,又觉得血乎乎的会把坐垫弄脏,都离开了。

正急得焦头烂额无计可施时,突然望见公路对面一商店门前锁着一辆“地盘车”(我们重庆称作板板车),我赶紧跑过公路去店里,告诉店老板情况后借到了那一辆车,推过公路。

众人合力将伤者小心翼翼抬上车,我把外衣脱下来垫在伤者的头下面。再把孩子也放车上坐好,并告诉她:宝贝儿,这爷爷摔坏了,我们送他去医院。你坐爷爷旁边扶住爷爷的头,他不能再受伤了好不好?小姑娘肯定地说,爸爸我行!

正在这时,一过路人大叫一声说,这(指伤者)是医院的老徐啊!快点快点。他也赶过来扶住车辕杠。

我来不及说什么,只给我闺女说一声坐稳了,拉着车就往前跑。拉车的过程中还得小心点,不了解伤者受伤的情况,车上还坐着我的小闺女……

在浑身上下大汗淋漓后的精疲力尽之中,终于把伤者送到河口采油厂职工医院。

拉着地盘车刚冲进大厅门口就碰见一位穿白大褂医生模样的中年妇女。我急急忙忙把情况简单介绍了一下,她听完后就去看伤者,刚一凑到跟前她就大声叫起来:“院长!院长!徐院长!快点啊……快点来人啦,徐院长受伤啦!”

我穿上血乎乎的外套,抱闺女安坐在地盘车上,慢慢往商店里走去还车。

天,还是那么高远还是那般醉人的湛蓝,

风,还是那么柔柔的还是那般如述的舒心,

阳光,还是那么艳艳的还是那么暖暖的拥着我。

因为做了这件好事儿,回家晚了一些,中午饭就做得迟了一点,我也没向家里人解释。

第二天我姐专门给我打招呼,晚饭早一点,饭后要去医院看望一个重要的病人。姐夫回家后两人就议论开了。

我姐告诉姐夫说:徐院长骑着车高血压病突然发了,就连人带车摔干渠里去了,幸好被一个路过的四川人救了,不然徐院长可能昨天就没了。现在徐院长一家及亲朋好友都被发动起来,要寻找那个救人的好心人。哦!对了,那个好心人带了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刚从四川来的小姑娘满口四川话。

有一句俗语形容这场景:“无巧不成书”。

当然,我姐、姐夫很快就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姐高兴得不得了,连说这事怎么这么巧!

原来,我姐家里欠徐院长一个大大的人情:有一次我姐夫病了,患急性肝炎什么的类似的病,必须尽快住院治疗。却又偏偏赶上病床紧张,还是多亏了徐院长出面协调,才解决了病床,让我姐夫的病得到及时治疗。我姐一直想还这个人情却一直没找到机会。

真是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这算不算得上是“无巧不成书”呢?“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矣!

除了看重庆的一些美景,还有一个活动一定不能错过,那就是吃。重庆美食种类繁多,绝对能满足你的胃口。当然,喜欢吃火锅的朋友,这个地方绝对适合你。

冰饺子

吃汤圆的地方很多,但我觉得重庆是中国唯一一个把汤圆当甜品的城市。冰团子大小不一,小的是实心的,一般都是煮着搓着吃。

统景火锅门口有一个独立的饺子摊。锅里煮的小笼包吃起来软糯糯的,和火锅真的是绝配(这个火锅也不错)。

如果你想吃大饺子,你绝对可以在龙记山城的闹市区找到。我认为他们很好。

虽然都是芝麻馅的,但是重庆比宁波汤圆干,没有流沙。而且皮肤坚韧多了,不仅舌头享受,牙齿也享受。

对口味比较偏爱的,我想你会更喜欢重庆汤圆。

糯米做成的蛋糕,夏天冷吃

解暑神器凉糕起源于宜宾,那里的燃面很厉害。除了口感,口感也是个人喜好:冰粉是淀粉做的,口感Q滑;凉糕是米饭做的,吃在嘴里感觉又软又滑。表面撒一勺豆粉,惨不忍睹。

在学校旁边开好吃的狗冷饼总店。想知道又便宜又好。只要3块钱一碗。店里有冰粉,冷面,酸辣粉。作为下午茶吃也不错,单价不超过10元。

亮亮蛋糕是一家老店,已经开了快10年了,专营各种甜品。有柠檬、红糖、红豆、醪糟等几种口味。

他住的群辉路有几家火锅和烧烤店。打包点吃的正合适。

夏梁

凉虾不是真正的虾,而是形似虾。它来自隔壁宜昌,却在重庆遍地开花。这个大尾巴尖的形状不是用手揉出来的,而是用漏勺倒米浆自然形成的。

凉拌虾是一种用舌头捏碎就能碎的质地,和汤圆正好相反。红糖作为底料,放在杯子里,吸一口滑滑的味道,非常适合夏天。

上面提到的店都有卖凉拌虾的,你可以盛在碗里。

在西安,你必须喝冯冰,而在重庆,一瓶魏一豆奶是正确的解决方案。吃辣的时候,多吃几口总比肥宅水好。

其实重庆没你想的那么辣。大多数菜都是麻辣鲜香,而不是麻辣轰轰烈烈,所以看到一锅红汤也不需要太紧张。

每一家好餐馆的老板都有一种对“辣”的执念。看似简单的一勺辣椒,背后却是清晨起床,反复煎、烤、磨的辛苦。

如何激发辣椒的最佳状态,取决于老板的分寸。

重庆面馆

重庆的面和其他地方最大的区别就是不讲究面,调料是绝对的主角。辣椒定调,十余种香料为辅。当你端上面条时,你必须在吃之前把它们搅拌好。这个动作叫做“做面条”。

面条好吃不好吃,跟打面的人有很大关系。放多放少的调料,取决于多年的感受,这是一种只能表达却无法描述的细微差别。

我姐的麻辣老板每天早上起来炒菜。他家的麻辣味很独特,是老板花了四个月研究出来的独门秘笈。辣而不苦。

店里没有桌子,一高一低,两条板凳,坐在门口说话,很舒服。

他自称“重庆小面的姓氏”,因为他觉得食客的过高期望会影响嘴里的味道。但我想说,虽然提高你的期望值,练了30年功夫,从他手里出来的面怎么可能不好吃?

重庆面不仅辣,而且鲜。原来面馆的汤底绝对overb

除了花市有名的拌面,同样在闹市区的冀涛面村也赢得了当地人的认可。

脂肪比例均衡的杂酱,煮至泥状的豌豆,榨菜,花生和油辣椒拿筷子拌一下。每一口都香、辣、脆,让人上瘾。

重庆吃面条也有“俚语”:多青多黄多红。试着告诉你的老板这件事。

肥肠鸡公煲

在江浙一带,更常见的是吃猪肠配红烧肉、红烧肉。这次来重庆,发现了一家肥肠锅,专门治疗我这种肥肠的。我绝对能吃下一本书。

肥肠锅配红汤,辣度可选。南方人只能微辣,然后微辣。主锅是肥肠XX的形式,比如肥肠鸡,肥肠鱼等等。

非常居是一家隐藏在观音桥小区的苍蝇馆子。店面不大,不建议4人以上来这家。食客多为本地人,这里的排骨牛肉比肥肠更受欢迎。

肥肠很脆,处理的很好。排骨和牛肉是提前炖好的,味道已经很到位了。然后,它们在一个胖胖的香肠锅中再次烹制,增加了汤的新鲜度和辣味。

锅里也会有芋头、豆芽、木耳,也可以自己点些配菜。锅烧开后,店员会帮你把汤倒进干碟里,里面放上油辣椒、豆瓣酱和香葱。好辣好鲜。

如果你还想吃肥肠鸡,可以去肖鹏肥肠鸡,也是小区里的老店。虽然它在重庆开了很多连锁店,但是很多人更喜欢来这家没有环境可言的总店。

1988年,肥肠鸡开业,彭师傅的儿子继承了他30年的手艺。他用了一年的时间,让这道麻辣鲜香的菜在重庆重新流行起来。很好吃,也没有客人。

店里是开放式厨房,每锅鸡肉都是现炒的。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吃到这个嫩,但是绝对值得。它的配菜比肥肠的更丰富,面很饱满。

有的人沉浸在传统老路的研究中,有的人在创新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易老汉的大盘三菜肥肠鸡不是传统的红汤,而是一整盘小米椒炒出来的,让人觉得辣。

当然这道菜的辣度是辣白接受不了的。吃了辣才知道重庆好吃。

牛肉锅

在重庆,牛肉下锅前要耙一耙。这个“耙”就是耙耳朵的耙。重庆话的意思是耳朵软,怕老婆。用在耙牛肉上,就是说牛肉很软很烂。

火锅店里有耙牛肉,但牛肉锅才是它真正的家。

每个城市似乎都有几家店以老板的怪脾气而出名。在重庆,莽子牛肉店算一家。

商店必须每人消费饮料;牛肉的数量是有限的。要加肉,必须加酒。老板这样做有他的理由。他说他牛肉吃多了,晚上睡不着。至于酒水,传说是为了给女儿省学费。

规矩之下,二十多年过去了,还有那么多人吃,绝对是因为味道不凡。这家的牛肉被切成大块,煮得很耙。虽然汤很辣,但还是能感受到里面草果的香气。

不过任性的孩子住在老小区,环境一般。但要讲道理,这样的口味一壶58元的价格是很超值的。

在重庆的牛肉锅行业,梁二姐的牛肉绝对占有一席之地。毕竟也是20多年的老牌子了,能吃的老重庆基本都知道。

梁姐的店看背景以为在仓库里。不过没关系。如果能有一锅适当耙过的牛肉和牛筋,谁还在乎别的?

这家餐馆的特色菜是带皮牛肉,吃起来更软更糯。还有两种辣椒混合的油碟,升级嘴里的味道。

如果想要更好的环境,可以去陶老居耙牛肉。10年前在北碚区打下了基础,现在在市区开了分店。它用的牛肉是真的

店里还有其他牛肉副产品,比如牛筋、牛筋。牛肉爱好者可以来这里吃一顿。双味糍粑也是老年住宅的特色,一白一黑,好吃又上相。

一道菜要想让人觉得好吃,要么好吃,要么好吃。

但是,每个人对好的标准不同,但我觉得“嫩”是一个大家都不会拒绝的选项。重庆这么多菜,能满足你对嫩的所有需求。

豆花

豆腐花和豆腐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食材。吃了28年的豆花,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在一碗素豆花面前吃完整碗饭。

开朝天门附近的九九豆腐普华餐厅,是一家十几年的老店。它从一个小摊变成了一个小店,附近的街坊都是吃着它的江湖菜长大的。

拿起一小块豆花,蘸辣椒油碟。香味和辣味瞬间填补空白。吃到嘴里,蓬松嫩滑的豆花就留给了舌头,强行的香气在嘴里回荡。平民美食,只需要几块钱,就能享受到这个价格之外的快乐。

豆腐面除了上饭,同样好吃。还记得五斗花面的金牌吗。豆花面俘获了无数食客的味蕾。豆花面的豆花更像豆腐脑的质地,滑嫩,可以像面条一样_嗦。

店里的菜单大多离不开豆花两个字。想花式豆花就来吴记。

水煮牛肉片

吃牛肉,重庆人也是专业的。耙牛肉讲究的是软糯的口感,而水煮牛肉需要恰到好处的温度来保证鲜嫩的口感。

重庆喜欢吃牛肉的人,都会爬上高山,来到南山路的九九牛肉馆大吃一顿。凭借自己的好品味,九九成了网络名人。如果你想吃饭,你得早点来。

而且舌头和牙齿不会骗人。厚薄均匀的牛肉片正好在生与熟的临界点之间,多一片少一片都不完美。热油刺激的胡辣壳,让整盘牛肉香气浓郁,晚餐太好了。

店里的牛肉每天都是新鲜带进来的,味道很好。腌牛肉丝和牛肉汤是厨师的拿手菜。

红烧花

重庆的夜并不寂寞,酒吧街上灯火通明,小巷里有各种灯火通明的路边摊。烧烤是路边摊的主力军。

烧烤也讲究嫩。肉烤的时候要送柴火,而脑花烤的时候就失去了豆腐一样的绵软口感。小脑壳特色烤脑花《人生一串》以上。店里的脑花都是当天在市场上买的最新鲜的,做出来也不会有鱼腥味。

20多种食材加持的脑花,放在炉子上烤,外脆里嫩,麻辣鲜香。这一口很过瘾。

想去环境好一点的地方,可以去九村红烧花接,去过《天天向上》。九村虽然分店多,店面新,但也是以苍蝇馆子起家,手艺也经过了街坊邻居的检验。

烤脑花当然是必须的。鸭肠、掌宝、竹签牛肉、裹浆豆腐样样经典。新鲜食材不可能煮的不到位不好吃。

美食店推荐

寻找甜蜜

统景火锅

地址:江北区洋河北路19号

龙记山城汤圆

地址:渝中区大平正街70号(分店较多)

好吃购高靓总店

地址:沙坪坝区汉渝路马道子95-8号

亮亮糕

地址:南岸区群惠路1号

找嘴瘾

胡美啦啦

地址:九龙坡区白马凼35号

原味面庄

地址:九龙坡区小水池94号附1号

冀涛面庄

地址:渝中区解放北商圈民生路228号

肥肠居

地址:江北区兴隆路2号

肖鹏肥肠鸡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临江路106号

一老头三蔡阳

地址:渝中区大融城F4

莽子牛肉

地址:南岸区南星区1号

梁杰牛肉

地址:大渡口柏华社区

陶老居耙牛肉

地址:北碚区团山路8号

找到味道

九豆花饭店

地址:N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452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9
下一篇2024-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