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_是什么职业

詹_是什么职业,第1张

詹_

詹_是我国著名诗人。主要诗作有《追逐——跋涉以及向往》、《风雨雷电》、《打倒的年代》、《绝望的○》等,出版有诗集《我是缪斯的孩子》、《生活意义上的人》等。

中文名:詹_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祁阳

出生日期:1974年

职业:诗人

代表作品:《追逐——跋涉以及向往》、《风雨雷电》、《打倒的年代》

性别:男

人物简介

詹_,男,1974年出生于湖南祁阳,现居北京。

个人作品

主要诗歌作品有《追逐——跋涉以及向往》、《风雨雷电》、《打倒的年代》、《绝望的0》等;

出版诗集有《我是缪斯的孩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生活意义上的人》(中国文联出版社)等。

成就及荣誉

曾获“华夏青少年写作奖”、“路遥青年文学奖”等文学奖项;

评价

詹_:直面童话世界渐行渐远(蒋青林)

少年诗人

詹_曾是少年诗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6岁开始写诗,11岁开始在全国发表作品,16岁被评为“中国十大少年诗人”第一位,17岁被大学中文系免试特招,18岁获得“路遥青年文学奖”,其由冰心先生题写书名的第一本诗集《我是缪斯的孩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收录了他6岁到18岁的诗作,出版后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好评。之后,詹_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沉思期,岩浆在地壳里积蓄,野火在地表下奔突,他的第二本诗集《生活意义上的人》(中国文联出版社)收录他1992年至2001年的诗作出版了,这本厚重的诗集给了所有爱护和期待詹_的人们满意的回答。这位“童话诗人”没有沉醉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不愿醒来,也未曾放弃那少年时的梦想,他以惊人的毅力与过人的勇气,直面他的童话世界渐行渐远,诗人在感悟、思考、挣扎、书写、交流、呼吁,在义无反顾地“生活着”。

读詹_的诗集《我是缪斯的孩子》,我们会发现,像许多其他诗人一样,詹_是在母爱、童真和自然的熏陶和感染下与诗结下不解之缘的。他写于六岁时候的第一首诗,是献给母亲的至真的童心:妈妈回来了/给我买了很多好吃的糖果/我想长大了/也买很多糖果给妈妈吃。(《妈妈》)第一首诗隐约地标明了诗人以后的诗风与思维的特性,詹_后来就是一直沿着这条至真至纯的道路走下来的。例如,面对自然的美丽与恩赐,诗人表达了童稚的感恩:我也在努力——/把小河小溪的水/捧给小花小草喝。(《春天》)正因为是发自内心的至诚,这种努力被蒙上了固执乃至殉道的色彩。在《下围棋》一诗中,詹_写道:纵然道路太多/也只沿着自己的思维/走自己的路。读懂詹_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年少轻狂,而是时至今日仍被诗人无悔实践着的诺言。

博大深沉的爱心与积极健康的个性让他获得了“阳光少年诗人”的称号。的确,在詹_早期的诗歌创作中,我们难以听到与生活不和谐的声音;即便有小小的苦恼与淡淡的忧愁,那也是渗透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甜蜜与喜悦。《秋天的童话》、《多想再次迷路》、《星·星》、《走向太阳》、《十五六岁,我们的年龄就是诗》等等,都是少年情怀的诗性书写。诗的语言与诗人的心灵显得特别的亲和,二者自然地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状态。当然,时光的流逝与环境的变迁也促使诗人去思考隐藏在其后的生活哲理,但是这种思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少年的天真与懵懂,如《问天》、《去远方》、《老师·老农》、《历史》、《过关》等等。少年诗人是这样的认真地求索和追问,我们在阅读中就得了本真的感动;如明净的溪水滑过光洁的鹅卵石,并无半点涩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责备小溪的清浅呢!

成长

到后来,詹_这位“阳光少年”的视野逐渐开阔,他的“诗歌阳光”照进更深的思想隧道和洒向更广的关注领域。同样是关于母爱,诗人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如何歌颂母亲/在思想远行的坎坷/历尽生命之灯/母亲是力量的发源地。(《如何歌颂母亲》)将母爱置于一个“力量的发源地”的地位,不仅来自诗人的本能直觉,也出于他的理性思考。在《追逐——跋涉以及向往(组诗)》中,诗人从“大瀑布”、“大沙漠”和“大森林”当中汲取力量和获得灵感。他称“大瀑布”是“是一条站立起来的河”,并表示了永远追逐的决心:我追出高山追过江河追向海洋/我是在追逐你的诞生你的成长你的归宿;诗人在寻找“大沙漠”里的孤独的生命的时候,坚定地说:而我不会动摇不会后悔我选择的孤寂之行;在与“大森林”的对白中,他甚至骄傲地宣布:我是大森林演绎五千年的诗魂。虽然无以数计的诗人都向大自然寻求创作源泉与生命顿悟,但是詹_的话语方式毕竟是独特的“这个”,自有其存在的意义。除了向“深”的维度发展之外,诗人的“阳光”也向“广”的维度照射。在《友谊》和《我们是朋友(二首)》这些诗中,少年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博大的人文关怀胸襟。“我们或是蓝眼睛黑眼睛/我们或是白皮肤黄皮肤/只要我们相会/我们便是真诚的朋友。”(《友谊》)“哦,小小的米拉/他少年的脸庞紧紧依着我/我看到他一双明净的眼睛/扑闪着一串泪珠滑落了/他说世界就是你和我。”(《我们是朋友·流浪的米拉》)人与人之间因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而应该彼此关爱;因为有了友谊有了爱,人与人之间就能形成一个和谐的世界。詹_在这里已经走出了童话的范畴,进而赋予了诗歌深广的内涵。

值得指出的是,《我是缪斯的孩子》这本诗集在时间跨度上较大,一部分诗歌已经走出“童话世界”很远了。凌鹰先生在后记《一个永远的童话》中说:“我疑心这是一个虚幻的童话。”这疑心并非空穴来风。《死亡的感觉(组诗)》、《一切从一开始(组诗)》和《风雨雷电(组诗)》这三组诗已经在诗集中奏响不太协调的声音,显现出诗人未来去向的端倪。对现实存在的思考与感悟,以及思想明晰后产生的困惑、厌倦与愤怒,成为诗人踽踽前行时无从摆脱的负累。在《死亡的感觉(组诗)》中,诗人尝试用语言去描绘人临死时的思维活动,但是其重心依然置于凤凰涅盘后的“明天”:闭上眼睛吧/坚信明天/在睁开眼睛的一瞬间/会遭受阳光的强烈辐射。其格调还是明朗而清新的。到了《一切从一开始(组诗)》,诗人已经对历史的循环往复产生深深的质疑。“我们在某一天出生/有母亲幸福的微笑//我们在某一天死去/有孩子悲伤的哭声//一天来到后又离去。”作为万物之灵长,人类是否该在亘古不变中重复自身呢?少年诗人开始触及到“我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这一哲学难题。最后来看荣获“路遥青年文学奖”的《风雨雷电(组诗)》,这组诗标志着詹_诗歌创作早期阶段的一个高峰。他将四种自然现象分别对应四种类型的人物,即“朋友”、“爱人”、“母亲”和“老师”,全方位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与人事的理悟。风的温馨与来去匆匆恰似朋友之间的心理感觉与时间感觉;雨幻化成诗人纠缠不清的爱情意象;雷所击打的避雷针与母亲手中的针的对比映现出母爱的深沉与博大;电划破黑暗与老师带来心灵的光明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温馨、缠绵、感激、愤懑,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诗的内涵呈现出“含混”的倾向,充分表现出诗歌语言的弹性与内质。

内心的坚持

读詹_的诗集《生活意义上的人》,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在诗歌处于尴尬境地之时,仍有像詹_这样的诗人坚守自己的精英立场,执著、迂回地向时代中心挺进。他的诗作在保留了原有的“童话”本色之外,又增添了许多新的特质。诗集《生活意义上的人》沉积了诗人近十年的心血,真实地记录了诗人一段人生历程的个性体验。“故有的世界荡然无存/新的世界尚未建立。”(《怎么了?》)诗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少年时代建构的童话世界在当今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无奈地渐行渐远。但他并没有放弃这最后的精神庇护地,依然执著地浅吟低唱心中的田园牧歌;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正直与良知的驱动下,对不合理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愤怒的追诘和责问;并进一步地思考了现象背后的潜因,从而试图建立起新的价值、理想与秩序。

詹_一以贯之地钟情于对友谊、爱和亲情的诗性叙述,情感趋向理性和深沉。《遗忘》、《那年夏天》、《温暖》、《弟弟的歌谣》、《老屋往事》、《那时正年少》、《献给爱人的诗》等等,都可以看作是詹_原有风格的有机延续。世事变幻,桑海沧田,但是詹_以真诚的信仰与顽强的韧性保持了他以往的纯真与包容,所以他的这部分诗作就有一种特别感人的情愫。如《老屋往事》:老爷爷沧桑的眼睛望着我/讲述发生在我出生以前的事/我听到了墙外传来久远的曲子/是洞箫如泣似诉的低徊。诗中弥漫着浓浓的怀旧气息,低沉,从容,散淡,似深藏地窖多年的葡萄美酒,令人微醺。再如《献给爱人的诗》,诗中虚构了一个“他们化成了泥土依然紧紧依偎”的爱情故事,并借此向自己理想中的“爱人”进行了令人怦然心动的爱情表白:爱人啊:将来我们也合葬一起/生,我们共担冷暖经历世事/死,我们继续相爱永不分离。传诵千载的梁祝爱情故事也不过如此吧,其痴如斯!应该感谢诗人,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他的诗作仍给我们留下了一片情感的绿洲。

良知与责任

《生活意义上的人》还对不合理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愤怒的追诘和责问。詹_既是一位真诚的诗人,又是一位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被误解的两个人》、《打倒的年代》、《我的祖国》、《卖艺人在歌唱》、《童工小小》、《哀悼一位农妇》、《伟大的农民》等等,都是针对不合理的历史与现实的有感之作。长诗《打倒的年代(文化大革命_1966-1976_)》是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它具有史诗的风格与气势。诗作形象地描绘了在狂热的时代氛围中,失去了理智的人们怎样地将无辜的“李黑帮”批斗致死的经过。《打》巧妙地运用了超长句型进行叙述,对以往的文本符码进行解码,再进行全新编码,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长诗基本上运用文革时的话语,如结尾一句“这个年代人们怀着三忠于四无限的心情雄赳赳气昂昂正步走在东风劲吹的革命金光大道上就是这样无比地精神抖擞斗志昂扬”,这些文革时特有的话语方式经过诗人的重新编码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反讽效果。同样,那些反映现实问题的诗作也颇具特色,如《伟大的农民》一诗。诗人直称农民“是这个社会真正伟大的人”,“您表情凝滞衣着落伍走过您喂养大的城市/望着您弱小的背影我泪流满面激动不已”。透过感动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它批判的锋芒直指不合理的城乡关系与城市人扭曲的心态。

诗集占最大比例的是哲理感悟诗,它们标示着詹_的思考在向着无限延伸的纵深发展。笔者大致分三个层次进行论述:一是对丑陋的鞭挞。面对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往往导致“愤怒出诗人”的结果。詹_正是在审“丑”的过程中,创作出许多可圈可点的哲理诗,譬如《世界》、《人类》、《人和人群》、《这是他们的世界》、《无耻者无畏》等等。在或是冷静叙述或是愤怒谴责或是冷嘲热讽的诗句后面,是批判的力透纸背。如《无耻者无畏》:他把无理的事情/做得引人注目并且有滋有味//他觉得自己不吃饭就能活着/还能不穿衣裤在大街上悠然漫步。诗人在这里充当了安徒生《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大胆地说出了事实的真相;“无耻者”的令人生厌的面目便不揭自穿。二是恢复对常识的认识与理解。《1+1=2》、《金子的光芒》、《时间》、《两半》、《人为什么活着》、《人性》等作品是最好的佐证。我们因各种各样的外力影响,往往会对最为一般的常识反而不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如果每一个个体都有认识常识的自觉与勇气,那么历史上的与现实中的许多悲剧就有可能避免。詹_于此的努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他说:1+1=2是我们共同交流的基本原理/那些说1+1=其它的人值得怀疑。朴素得近乎寒碜的语言,其实隐含了多么深刻的用意!三是个体的总体感悟与重构努力。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诗人还进行了非常自觉的哲理概括,从《理解》、《生活自白》、《我和我》、《绝望的○》、《生活主义》、《相信爱》、《夜行者语录》等诗篇中可以看出这一点。《绝望的○》这首诗是詹_累积多年的情绪的一次总爆发,“○”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我写照,其对历史、现实及自我的反思与绝望令人触目惊心,对生命的拷问也达到了残酷的程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其它诗篇中,诗人则进行了重构的努力,他力图找到一个根本性的答案,让迷失的现代人得到精神的慰藉,这种上下求索的精神的本身就带有某种殉道的色彩。

创作特点

纵观詹_的诗歌创作,以下三点是相当突出的:首先,詹_诗歌中“童话世界”的建构。诗从本质上来说,是生命与世界的对话。詹_的诗创作从书写母爱、童真和自然开始,正是人类与外在世界对话的最佳方式。在诗歌童话世界的建构的过程中,詹_走着一条非常纯情的道路,他让自己的心灵完全袒露,因而从他笔下流出的优美的诗句就没有丝毫的矫情。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并未拘囿于个人的小天地而自恋自叹,他将诗的阳光洒向他所能关注的广阔世界,让现代人疲惫而迷茫的心灵得到真诚的抚慰。进入詹_的童话世界,我们能够暂时远离尘世的喧嚣,切切实实地感觉到这世界的真善美的存在。这是纯情的力量,不死的青春的力量,詹_“童话世界”的力量。

其次,诗人以诗为利器,激烈地批判历史与现实中的假、恶、丑。在这里,詹_似乎是以“阳光少年诗人”的对立面形象出现的;其实,这二者之间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热爱真善美的人必然会对假恶丑嗤之以鼻。诗人直面他的童话世界在现实生活中离自己越来越远,他没有退却,而是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于是,在詹_的温情的诗歌天地里,出现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奇葩。当然,诗人对底层人们生活并不太熟悉,他的讽刺诗也略嫌直露与表面,但这并不妨碍他正义声音的表达。我们最为可怕的是:“日常生活使我们对事物的感觉变得麻木了,我们只用简便的认知来接受事物。事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却视而不见。”(什克洛夫斯基语)詹_正是用什克洛夫斯基所谓的“陌生化”的手法,唤回了我们对事物的感知。

最后,是詹_在生活哲理上作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诗人在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也努力地跟随生活亦步亦趋地进入新的境界。他在诗作中提出了“生活主义”:生活是活着的全部意义!/生活包容了一切!/生活是人追求的最终目的!/生活以幸福为中心!/生活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当然,生活是一个现存的日常过程,不可能成为超越性的精神寄托。如前所述,詹_竭力寻找能够成为现代人终极关怀的价值、理想与秩序,他的不息探索精神以及自我省视的勇气,给他的诗作增添了熠熠光辉。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年轻的詹_在关系到当代人根本生存哲学上的探索是极有意义的,而我们则需要更多像詹_这样的精神家园守望者,而不是一味地解构与逃避!

结婚风俗就是结婚的礼节。中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流程

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各地区民间约定成俗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相亲、订婚阶段的过程简化,比如,将请期(商定迎娶日期)并于纳吉(送礼订婚)中。而亲迎之后的合卺(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闹洞房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加的重视。

在古代,男方下帖,下帖的基本步骤是:男家经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后,放在家中一个具有占卜意味的场所,比如压在香炉下或放在神像前等等,放三日,如果在这三天中家中的人都平安,就代表这姻缘取得了神的同意,占卜成功。如果这三日中发生意外,即便是打碎了一只碗,就要把生辰八字退给女方,这婚姻不成。有的地方是拿到女方八字后,请卜卦者排比,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则议婚告成。现代人多用第二种,特别是父母为子女相亲时。八字这一关过了,男方才下帖。帖子用红纸把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并排写好,送往女家。女家接下帖子,就表示答应这门婚事。取八字、下帖子目的在于“询察天意”,这一婚俗行为表示“婚姻天定”的观念。

在迎娶阶段,女方准备的嫁妆多是成双成套的被褥、衣服、橱柜等。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婚礼举行前的清晨,在各自的家中都要“上头”,即挑选有福气的老者为之梳头,同时说一些吉利的话。

新娘还要开脸即整眉光面。在惠安一带,新郎上头时,给他梳头的老者要拉着一个下男孩的手,用梳子、虱篦分别在新郎头上梳三下,口中念道:“三下木梳三下虱篦,生子孙一大阵”。

新房里的便桶在婚礼那天要让一男童溺尿。在新床上撒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吉祥果品,代表“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

当新郎领着花轿来到男方家门时,一些地方的习俗要婆婆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着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这叫传种(宗)接代。(待)。有的为了避邪气,要跨火盆。

当夫妻拜堂时,主持人口中高声念诵祝词,有的地方要穿插吃子孙饽饽、喝和合汤等。

结婚信物

龙凤呈祥

在中式婚礼上,还经常看到龙和凤凰的图案,这是因为在中国,龙和凤凰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高贵、华丽、祥瑞,以及夫妻和谐美满的关系。这个传统来自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据说虞舜时天下大治,乐官夔谱成了《九招》之曲呈献,虞舜演奏过程中金龙彩凤同时现身。《诗经·文王之什》中也有龙氏族王季娶凤氏族鸷仲氏的记载,认为这是龙凤呈祥,“天作之合”。

鞭炮

中国人喜欢在节庆日放鞭炮来增加喜庆气氛。在重大节日,如春节,元宵节,都会放鞭炮和烟花,用来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因为中国人认为放鞭炮可以驱邪。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上,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鞭炮放的越多,越响就越能带来好运气。但是由于放鞭炮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如污染环境,炸伤人等)中国已经禁止人们放鞭炮了,所以在现代婚礼中,一些人发明了新的庆祝方式,用踩气球来代替放鞭炮,也同样为婚礼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

鞭炮

红双喜

中国人的婚礼上,到处可见大红的双喜字。双喜字由两个“喜”字组成,代表喜事成双,不同一般的高兴和喜庆,也表示给新人带来好运气和幸福生活。

红双喜

中式婚礼服装

传统的中国婚礼上,新娘子要穿非常漂亮的汉服,汉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装,具有历史意义和严肃的婚姻寓意。

中式婚礼服

结婚习俗

婚前新娘新郎是不见面的。第二天早上,新娘等在娘家。我们东北新婚要在早上,中午以后结婚请喜酒的都是二婚-即再婚。新娘-ME坐在床上脚不沾地做鹌鹑装,靠着妈妈做的嫁妆:两床被褥,分别是刺绣的红色的百子千孙被子和龙凤呈祥被子,床上撒满新的一元五角硬币,傍边放着俺的喜盆。这个盆是有讲究的,红色印着喜字,里面有一些化妆品(意思新娘子漂亮),钱(意思将来得生活会金银满盆)以及一对小的狗狗(意思小狗小狗越过越有),并且用一块有喜字的大红布包好,等我端着盆递给婆婆的时候,婆婆是要给红包的。

然后,等我男人进来的时候要跪下,送手捧花,起立,掀开头(就是包红盆那个)。亲吻做幸福装,后把我扶起。这个时候我老妈--就是岳母要送进面条涡鸡蛋,新郎新娘互喂,然后新郎给岳父岳母带花。

理论上是应该新娘脚不沾地,让新郎背到车里,等到了酒店再穿鞋。后来考虑到如果我男人背了我下6楼就很有可能瘫痪以至不能行礼的情况,姐姐我就自己走下去了。(小插曲:有阿姨说要在新娘的鞋里各放100RMB意思有钱,但是我老爸坚决认为把毛主席踩在脚底下是大不敬地~这个就没有整。)

新郎新娘以及伴郎伴娘坐头车,二车是岳父岳母,三车是女方地爷爷奶奶。新郎地父母已经等在酒店门口,等我下车,递红盆,给公公婆婆带花。然后候在酒店门口做迎宾,然后开始演戏~改口,女婿分别要给岳父岳母10001R人民币,万里挑一才找到的好媳妇。岳父岳母给999,意思天长地久。

花朵

与西方人的观念恰恰相反的是,白色是死亡的象征,一般只用在丧事上,因此结婚时不能使用白花作为装饰。传统的中国婚礼上喜欢用牡丹、兰花、荷花和水仙来作为装饰。因为牡丹代表富贵,水仙代表春天和新生活,兰花芬芳美丽,荷花代表爱情。而荷花在中国佛教中是圣洁的象征。

红枣、桂圆、花生、莲子

中国传统结婚信物红枣、桂圆、花生、莲子都象征子孙延续,年生贵子、团团圆圆、富贵吉祥。

合髻

“合髻”也称“结发”,是中国传统结婚信物。“合髻”其象征意义就是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先秦、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正是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结发”、“合髻”作为夫妻结合的代称,甚至特指为“原配”(亦称“元配”)夫妇,表示夫妻间互敬互爱的意义重大。

合髻

形式

传统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代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 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地方称为“零花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

“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现代规定男女双方领结婚证之前要到医院做婚前检查;还有些地区(主要是城市)规定要办婚前学习班。这些都是确保优生优育、保障人口素质的有效措施,应该遵照执行。

择吉篇

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然而在中国,这仅仅是结婚活动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和“送日子”。

择吉一般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选择办理,也可以自己看《通书》(雅称“历书”、俗称“家家历”,传统称之为“皇历”)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

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

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除特殊情况可以只送礼不参加以外,一般都应登门道贺。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礼物的多少视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蔬、交谊的深浅、本人的经济条件而定。

送给女方的礼物多是实物,但也有用红包替代的,称之为“助嫁”。家物多是箱、柜、床、被、餐具、衣料之类。送女方的礼物往往是亲友们闻讯即主动送去,并不等请贴来了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以送礼人的多少为据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

迎娶篇

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还要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花车队、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同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作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

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

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车、乐队、礼盒队。

女家在花车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车。

花车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凶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小Y,你就认命吧!当做正宗川菜楞怂吃吧);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 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

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车了。上车时,新娘不妨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

新娘上车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新娘在发车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司机(轿夫),目的是让轿夫开的稳一点。

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车停在新郎家的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打开车门,将新娘搀下车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彩带、喷雪什么的有多少多少),将婚礼推向高潮。

迎娶

拜堂篇

拜堂是婚礼的高潮阶段。

迎娶之日,男家发车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

当花车停在门前,男方请的伴娘下车的一刹那,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

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

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

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莅位

通赞: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

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

喜宴篇

在传统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经张灯结彩,其布置大略如下:

堂屋:

1 、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

2 、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

3 、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

4 、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

5 、后“金墙”上帖“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 亲 ” 字,右边的“ 见 ”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师无别意:繁体的“ 师”字要少写一撇,写作“ 师” 。

新房:

1 、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

2 、门上贴大红双喜字;

3 、新房正中悬彩灯;

4 、窗户上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的蝴蝶图案;

5 、窗户两边贴对联;

6 、墙壁四周挂字画。

厨房: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

其他: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

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

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

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菜来,把婚宴推向高潮。

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唯“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

喜筵结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谓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喜筵结束后,“上亲”先到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起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是又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乡下的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

闹房篇

中国有闹洞房的风俗。在过去,由于很多新人们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之夜要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心理上可能会感不自在。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纸”。而在现代,闹洞房主要是向新人们表示祝福之意。

游戏之一、取筷子

将一双筷子置于酒瓶中,只露出很短一截,让新郎新娘全力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实际就是请两人表演亲吻。

游戏之二、吃香蕉

用皮筋捆住香蕉吊于新郎跃起能够到的高度,新郎用嘴拉下香蕉。新郎新娘用嘴剥皮,然后共同把它吃完。为了不让绳子缩回,一个做动作,另一个必须咬住香蕉,这就要看两人的配合了。

游戏之三、点火柴

将火柴插于红枣上,在盛水的盆里漂浮。一根红线中间扎一支点燃的香烟,两头分别由新人咬住,两人你进我退,合力用烟点燃盆中的火柴。要屏住呼吸,用扎实的“牙功”与眼光才能获得成功。

游戏之四、夹弹子

准备一盘玻璃弹子,让新郎新娘各执一支筷子,两人一齐将弹子夹出。不妨请在场的几对情侣和新人进行比赛,落后者表演节目。

游戏之五、对诗比赛

若新郎新娘是喜爱文学的,那么请他们来一次对诗擂台赛。先由新郎吟诗一句,然后新娘接吟,要求接吟的句中至少有一个字与上一句相同,如此反复,接不下来者判负,负者表演节目。

游戏之六、夫妻识字

这个“识字”是让新郎着一个“字”(或一个短语),然后请新郎做各种动作(不准说话,不准用手描笔划)给新娘看,要使新娘能“识”这个字。选“字”的时候,挑那些与新婚气氛相吻合的内容,例如:“爱”、“恋”、“夫妻”等等。

游戏之七、说昵称

新郎新娘分别想十个昵称去称呼对方,什么心肝啊,宝贝啊,狗狗啊,肉肉啊,越肉麻越好。如果来宾不满意,则可要求再说。

游戏之八、亲亲甜心

新郎仰面躺在床上,然后把切得薄薄的香蕉片贴在他的脸上和脖子上,让蒙着眼睛的新娘用嘴去找那些香蕉片。

游戏之九、接吻

直接要求新郎新娘接一个长吻,三分钟或是五分钟都可以。

游戏之十、撒喜床

撒喜床是在闹洞房时,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游戏,嫂嫂手托盘子,盘内铺红纸,红纸上放栗子、枣、花生、桂元等物。

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干果往床上撒,边撒边唱。闹洞房的众人听了嫂嫂的歌唱,也随声附和,洞房中欢声笑语彻夜不断,嬉笑打闹声一浪高过一浪。

撒喜床的游戏是一种群体民间游戏,所有闹房的人都是演员,而嫂嫂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因为主角要担负起活跃洞房气氛的任务,责任重大。

所以,这个主角是要经过娶亲人家精心挑选的。其重视程度,与选择婚礼司仪一样慎重。在娶亲之前,新郎的全家人在同宗同族、街坊邻居的嫂嫂辈中逐个挑选。有些地方选一个,有些地方选两个。

选出的这个撒喜床的主角,首先要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还要能唱曲,会编词;再者,要口齿伶俐,头脑灵活,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另外,因为,撒床时间长,歌词篇幅也长,况且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临场发挥,故而撒床人记忆力要强,能正确运用歌词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场景描绘出来,受这些条件的约束,筛选出的嫂嫂自然是技高一筹了。

作为嫂辈们,能受到娶亲人家的器重,也感到非常自豪。她们会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新郎家调节好洞房的气氛。

回门篇

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应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

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

呼呼,终于完了。但是要记得年后,新人还要去亲戚家下认亲,这样,也就圆满了。

中国婚礼变革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的婚礼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的元素日渐消失。19世纪末20世纪初,婚礼从形式到内容明显的接受了西式风俗。一般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形式。新娘一般身穿旗袍或长裙。新郎服有西服、有便服、有满清马褂。民国初期,因为国内没有制作婚纱的厂家,有些政府大吏或大商人、大资本家为了赶时髦,托人重金从国外购得婚纱备其子女婚礼。这种风潮源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基督教婚礼,蒋介石着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雪白手套;宋美龄穿白色婚纱,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沙,令国内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后,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了。而此前,只有思想进步且有雄 厚经济实力的家庭行西式婚礼时才着婚纱[1]。

1935年后,民国政府倡导新生活运动,集团婚礼成为时尚,又让婚纱进一步深入人心。1935年上海社会局策划组织的集团婚礼中新郎穿黑马褂和蓝袍,胸前戴花。新娘穿粉色软缎旗袍,头披白色婚纱。后来的集团婚礼进一步西化,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白裙白纱。民国元年通过的民国服饰制度也是以西服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中式礼服则为满清马褂。[2]

现代中国的婚礼结合了中国传统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元素。公民结婚仪式实际上只是到地方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并没有太多的程序,然而喜酒就会举办得非常盛大。现代中国婚礼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会拍摄婚纱照。[2]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颁行,废除旧婚俗,男女青年婚姻自主,嫁妆、婚礼从简,新娘过门以步代轿。

60年代,需一二百元聘礼,盛行用手表、缝纫机陪嫁。70年代,青年干部、职工结婚,许多机关单位举办集体婚礼。80年代,有的旅行结婚。男方须送女家一定数量的聘金,迎娶以车代轿。盘担、婚宴日益丰厚。90年代,城区流行新郎到女家亲迎,女家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自行车、金项链、戒指、高档布料等陪嫁。

分享你的世界

我要说

3人次讨论  3帖子

广东韶关历来习俗,洞房花烛夜非吃不可的“和合蛋”,意为如何?

广东知多点

两千年前娶个老婆有多难!若穿越回去注定是光棍一条

历史大学堂

13

清末这种女子终生不与丈夫同房

hxssgds

TA们说完了,我也要说

纠错

参考资料

中国是礼仪之邦,结婚这么大的事情当然礼数是少不了的。汉族的婚礼是从求亲开始的,包括求亲、定亲和成亲(婚礼)三个部分。其实咱们老百姓的婚礼也差不多这样,越讲究的就跟老祖宗越接近罢了。

首先是求亲。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首先由男方父母找媒人,向媒人介绍情况、提出寻找要求、给媒人媒礼和展示自己的聘礼能力。古代媒人都是专业的,媒人根据男方情况到女方家里介绍男方情况。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前往女方家里相亲。双方都是由父母出面,但有的地区会让姑娘藏在一个地方偷偷观看男方情况,比如安徽建筑一般是一圈小楼围绕一个院子,男方进来时,姑娘就站在楼上看(估计只能看父亲猜想儿子了),楼有很高的围栏,下面的人看不到上面的,如果中意就告诉父母。因此,其实中国古代并不是完全掀了盖头两个人才认识的盲婚。毕竟哪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女儿今后过的好。

双方如果觉得门当户对、条件恰当,两家就会互赠订婚的信物(有的地方是玉佩,有的地方是大雁)。有趣的是,有的地方如果女方看中男方会给男方送一盏茶,男方若满意喝完茶后会在桌子上放若干茶钱(必须是双数),这样婚事就算定了。

接下来是定亲。双方交换八字,互赠写着名字、八字、年龄等的庚贴。如果八字不相冲,就开始纳亲。

“纳亲”就是双方表示彼此接纳,男方选定婚前15到20天的黄道吉日来女方送聘礼、聘钗、婚书,来求婚,即所谓过大礼。

在婚礼前几天,由公认命好的妇女将婚床安放到恰当的位置。并由此人在婚礼前一天铺床,将床褥床单龙凤被等铺好,然后撒上各种象征吉利的果品(红枣花生:早生贵子,桂圆:圆满,及荔枝豆子等)。这就是“安床”。安床完毕后,任何人都不能再进入新房和接触新床了。

这是男方。女方要准备嫁妆。嫁妆会在婚礼当天随姑娘带过去。古代嫁妆是女子娘家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嫁妆不足的女子很可能会在婆家受欺负,反之则能帮助自己确立在婆家的地位。这方面的小说描述还是挺多,比如红楼梦里王熙凤常拿自己和王夫人(其姑母)嫁到贾府时的陪嫁压贾琏,总是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才到压轴的成礼。就是我们所说的婚礼了。呼!看来还是现代人轻松阿。

首先是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这跟现代婚礼不太一样。好像现代的婚礼必须在中午前将新娘接走到晚上就成二婚了。新郎出门前首先要祭祖,新娘要由母亲亲自为其梳洗打扮,盖上红盖头。新郎到达后,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闺房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新人双双向岳父母叩别后,新娘就坐上花轿由新郎护送来到男方家。

新郎家的女眷打开轿门请出新娘,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的女性长辈将打成同心结的红绸带交给新人,两人牵着红带走进堂前。此时,忌踩门槛,因为门槛代表门面,新娘必须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一女童手持铜镜照在两人身上以求圆满。

终于到了传说中的拜堂环节了。由礼宾司仪主持,新人在堂前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鼓乐齐鸣送入洞房。

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要早起共同拜见公婆,新郎要把自己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妻子,然后由新娘向这些长辈奉茶

第三天是新人共同祭拜祖先,这样新娘就正式成为这家人了。

最后还要给媒人准备谢媒礼

整个婚礼就正式结束了。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都是古代男人最风光最得意的时刻

湖南婚嫁习俗之汉族:

旧俗有说媒、相亲、换庚、定庚、过门、拜堂、闹房、回门等成套仪式。将儿女生辰八字写于红纸内,由媒人转交对方称“换庚”或“发红庚”,如合庚顺利,则互送信物,称“定庚”。男方送衣布,女方多为送布鞋、袜底、鞋垫各一双。择吉迎亲谓之“过门”,互索彩礼、嫁妆。拜堂合卺,行礼为仪,进入洞房还有闹房的习俗,闹房形式不一而足。在湘西、湘南一带,还流行哭嫁之风。出嫁前一两天,甚至半个月,就开始唱“哭嫁歌”。

在湘南嘉禾县,更发展成一整套“伴嫁歌舞”,有安席歌、哭嫁歌、怨娘歌、骂媒歌、分离歌、送别歌、射歌(历歌)、耍歌、媒婆苦歌、童养媳歌等,采取坐唱、轮唱、合唱、长歌等形式,还有载歌载舞的《伴嫁舞》(包括把盏、香火、走马、划船、卖酒、推磨、娘喊女等舞),舞时所遇之物皆可作舞具。在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择偶、定亲和婚礼比汉族要丰富多彩,有许多还保持着原始古朴的特色。

少数民族青年互相结识、物色对象常在喜庆节日或赶集赴会的途中。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的歌会活动,侗族的“玩山赶坳”,都是青年男女聚会交友的极好机会。湘西苗族还有跳月之风,童男处女于清风月夜,到林中山巅,对歌跳舞。情投意合者,虽不相识,亦可相约订婚。

扩展资料:

关于回门:

在湖南新娘出嫁三天便回门,称为“归宁”、“三朝回门”、“头转客”,含有“成家不忘娘”之意。而新女婿去拜见岳父母,则有向他们表示“感恩戴德”之意,藉以增厚姻亲之谊。通常由新娘的弟妹到新郎家,请新郎新娘相偕回娘家。大多上午接受邀请,中午聚餐,日落前回家为宜。北部习俗,女方于订婚日宴客;南部习俗,女方于归宁日宴客。

归宁时,新郎要带礼品,如橘子、苹果(甜蜜)、香蕉(招呼)、饼或柑、酒等礼品,赠予岳家。女方应准备回礼:米香、糯米糕、桃饼、六件蜜饯、两枝有根叶的甘蔗、种子鸡一或二对(约二、三个月大的公鸡、母鸡各一只,准备新娘生产时进补用)、橘子、香蕉,供新人带回男方。

新婚后第三天回娘家,称“头转客”;第六天或第十二天回娘家,称“二转客”;满月回娘家,称“三转客”;满四个月也有再回娘家的习俗。回娘家时,新人均需携礼品致赠女方,而女方亦需备礼品回赠。新人带水果,女方回赠礼品:“满月”备红圆、米糕等,“四个月”备红色面桃及其他糕类等。

九州天空城吻戏在第1集、第2集、第12集、第17集、第18集。

第1集剧情:

澜州大地居住着人、羽两族,太古时代,羽族因为有着飞翔能力,又能制造出能够飞行的天空城,令各族艳羡不已。一百年前两族征战不休,生灵涂炭。最终人皇与羽皇签署停战协议,他们双方都意识到要保持澜州大地百年和平,力量均衡是双方必须遵守的最高原则。

平安度过一百年后,在一个人族的村落中机关大师机枢的夫人睿竹正在生产,而在茫茫白雪间,人族女皇白雪带着军队气势汹汹地冲来,白雪与曾经的爱人机枢在雪中对峙,绝不容许机枢的背叛。睿竹顺利生下耳边带着胎记的女儿,女皇妒恨交加追击两人。

两人逃到悬崖边上再无路可走,睿竹袒露真心,其实机枢从未忘怀对白雪的感情,无奈白雪心狠,决意要争夺这个注定不平凡的孩子。刀剑无眼,睿竹为保护孩子中剑身亡,走投无路的机枢带着孩子从悬崖上一跃而下,白雪眼见爱人如此决绝,愈加疯狂地派人寻找生死不明的父女二人。

机枢的师父、星辰阁长老星谷玄救下了机枢父女,机枢得知星流花神每隔百年降临一次,星流花神的花粉更能让成年贵族羽人展翅飞翔,包括女皇白雪在内世人都在苦苦寻觅此花,而正在此时星流花神却恰恰托生于睿竹与机枢的女儿身上。

星谷玄担忧人羽两族的平安不愿收留此女,为保女儿平安,并让她顺利在人世间成长,机枢向星谷玄讨要了能让人形容俱变的修罗丹,从此销声匿迹。十八年后,襁褓中的婴孩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名叫易茯苓,天真不谙世事的她和人族太子白庭君相爱。

庭君授业于星辰阁,二人两年未见,茯苓见庭君心切决定私闯星辰阁。星辰阁以七神守护者的身份居中调停,设立学园,羽族羽皇和人族太子都拜师于门下以保两族平安。

这日,七星灯祈福仪式,人羽两族将会各派代表比武,胜者可以点燃七星灯为澜州大地祈福,人族派了白庭君,羽族则以羽皇风天逸参赛,风天逸主动礼让白庭君点亮七星灯。

白庭君取灯之时七星灯差点摔落,风天逸趁机挑事,责怪白庭君无能。阁主印池打开铜镜还原真相,原来是羽族手下早先对七星灯动了手脚,风天逸和白庭君处处争锋相对,剑拔弩张。

易茯苓攀爬悬崖峭壁不慎跌落正巧撞上风天逸,人族守卫突然巡查到此,情急之下风天逸强吻茯苓混淆了视听,骗过了守卫。

他无意间得知茯苓对白庭君的爱慕之情便心生一计,好心答应在逐镜花大赛上带她去见白庭君,茯苓为此高兴不已,日日期待。拥有过人机械制造天赋的羽族少年羽还真想要参加风天逸为首的菁英会出人头地,风天逸利用还真入会心切,便派他去给茯苓送过期的天空草,诱骗她服下。

他带着茯苓来到赛场,利用自制暗器流光飞环袭击了两名守卫让茯苓顺利进入了赛场。服药后神志不清的茯苓大闹赛场,打了星辰阁长老一巴掌。风天逸阴谋得逞,茯苓却因私闯星辰阁被抓进了禁室。风天逸看到白庭君无措的神情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第2集剧情:

易茯苓被关禁室,白庭君前来看望,两人情深义重,庭君正欲亲吻茯苓之时,手上的蚀骨钉机警地刺痛了他全身。儿时的回忆扑面而来,为了能保护茯苓,小小年纪的庭君在手心钉下蚀骨钉发誓一生一世只以兄长的身份守护茯苓,决不能有非分之想,否则千刀万刃,蚀骨噬心。

印池决意对茯苓施以鞭刑,每日七鞭,连续七天总共七七四十九鞭。白庭君求情无果只好抓紧查明真相,终于在受伤的门卫脖子上发现了羽还真发出的暗器,白庭君抓住羽还真让他承认风天逸嫁祸的真相,还真心地善良不忍茯苓受苦便答应庭君向印池解释一切。

对峙之时,羽还真两面为难,既不愿茯苓受苦,又害怕风天逸受责便主动承担了错误,为两人开脱。易茯苓看出善良的还真有苦难言,更不愿意拖累他受罚决定自己承担一切。

茯苓受刑,庭君苦苦哀求,风天逸则执意亲自实行鞭刑,更在大庭广众之下添油加醋地描绘了强吻茯苓的场景。茯苓忍痛受苦,白庭君冲动之下出口狂言,为救茯苓甚至说出了不放人便与人族为敌的狂言。茯苓硬生生接下了第一日的鞭刑。

夜里,白庭君召集手下准备劫狱,为了救下易茯苓,更为了捍卫人族尊严。羽还真借着送饭的缘由偷入禁室下定决心救出被自己连累的茯苓,星辰阁监狱机关重重,还真无意间启动了机关,自己反被困在密室之中,白庭君及时赶来,还真靠着自己高超的机巧技术暂且停下了机关。

白庭君的兄弟落霖出卖消息向风天逸高密,风天逸出现在禁室将二人抓个正着,禁室外传来声响,为保安全,三人决定先行离开。一出禁室便被印池阁主一行人抓个正着。

三人受罚被三连环束缚在禁室内,风天逸发现墙壁上入星辰阁的准则,提议让茯苓按上面所说穿过浮玉岭便能免于责罚,白庭君知道其中凶险坚决不肯。

第二天天亮,茯苓的责罚还在继续,庭君担心茯苓的安全竟然将虎符交给落霖让他通知霜城起兵救人,不料早已叛变的落霖转眼就交给了风天逸。

风天逸独自来禁室看易茯苓,冷嘲热讽地将白庭君为她所做所为告知,白庭君一旦起兵便会万劫不复,易茯苓受到风天逸蛊惑,为了分担白庭君的压力决意三日后去浮玉岭历练。

风天逸带着还真去找打开浮玉岭结界的星辰轮,原来风天逸知道易茯苓的身手不可能赢过浮玉岭中的炎核机甲,他要求还真一夜内破解机关以保住她的性命。历练前白庭君与易茯苓依依惜别。

风天逸再次强吻茯苓当做礼物。进入浮玉岭的茯苓嘴里谩骂着风天逸但却回忆起那一吻的画面,风天逸为了护她周全再一次为她喂了天空草。

第12集剧情:

易茯苓被风天逸突如其来的要求吓了一跳,风天逸自己从没想到自己会在外人面前袒露心扉,易茯苓也不曾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和他成为朋友,风天逸听到“朋友” 二字有些伤感。羽还真带着机枢来到清风院,兴致勃勃地向他展示自己的各种创造发明。

羽还真想让机枢做自己的师父,机枢不愿意收徒,羽还真说起自己在家族里地位卑微自己一心想要出人头地,希望机枢能被他打动,无意间他提到了易茯苓,机枢告诉他自己是易茯苓的父亲。羽还真大吃一惊,他终于明白易千机就是机枢,易千机根本没死。

摄政王把祁阳宫的宫人全部换掉,风天逸非常生气,他发现藏在祁阳宫中可以统帅禁军的金羽令不见了,风天逸失去了对抗风刃的最后一张底牌。风天逸让易茯苓回去,易茯苓决定在为难之时留下来陪风天逸共渡难关。

回到寝宫的易茯苓发现前些日子想要借她耳朵一用的男子正等着他,易茯苓质问他的身份,男子自称南风,是宫中的琴师,今日特意前来抚琴给易茯苓听。南风弹了一曲《茵梦》,琴声忧郁,越弹越悲伤。

易茯苓轻而易举听出了乐音里的故事,仿佛一个人坐在风铃下等待一个再也回不来的姑娘,南风不禁佩服易茯苓。南风与易茯苓投缘,他告诉易茯苓过几日便是摄政王的寿辰,让她在寿辰上弹奏这首他最爱的曲子,只要摄政王满意什么要求都会答应她。

雪飞霜看见了易茯苓安葬若飞用的风筝,不仅发现易茯苓还没离开,而且还得知了风天逸将儿时养猎鹰的事告诉了她,气急败坏的雪飞霜找到易茯苓。易雪飞霜不信易茯苓和风天逸只是朋友,生气地将南风留下的琴摔坏。

雪飞霜的侍女雪晴怂恿雪飞霜对付易茯苓,雪飞霜不屑做这种事,雪晴自作主张准备给雪飞霜出气。易茯苓打扮妥当正准备去寿宴,临走前却发现琴弦刚续好的琴弦又被人弄断。婢女提议去造办处借一把古琴碧铜,易茯苓同意。

寿宴上,风天逸和众大臣都来了唯独不见摄政王的身影,易茯苓却带着碧桐琴到来,风天逸一见碧桐就发怒起来,叫人将她赶走。易茯苓的婢女故意踩住了易茯苓的衣角,易茯苓摔倒在地将琴摔断。此时摄政王到来,眼见碧桐摔碎痛惜不已,易茯苓才知道南风原来就是摄政王风刃。

风刃暴怒,一把掐住易茯苓的脖颈,风天逸为救易茯苓和风刃动起手来,雪飞霜赶紧挡在两人面前当说客。风刃下定决心要杀易茯苓,动手之时看见了易茯苓耳后的星流花印记才收了手。风刃强行将易茯苓带回自己的宣勤殿,风天逸疯了一般地追了出去。

雪凛来找风刃,雪凛以为风刃等不及要将皇位取而代之才会和风天逸动手,不料风刃让他继续等待时机,两人似乎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风刃警告雪凛不要再企图派杀手刺杀风天逸,一切要听他的安排。风天逸要硬闯宣勤殿,与裴钰大打出手,裴钰不敌,风天逸闯入宣勤殿找到易茯苓。

风天逸一把拉住易茯苓强吻了她,他迫不及待地向易茯苓表白。易茯苓吃惊,风天逸不舍得放开她,易茯苓感动,两人相拥。风刃看到两人拥抱在一起,风天逸决意要带走易茯苓。易茯苓摔坏了茵梦的碧桐琴,风刃不肯原谅她。

风刃打算和风天逸抢易茯苓,风刃提议让易茯苓做决定,如果易茯苓选择跟风天逸,那么明日就封她做羽族的皇后。风天逸不管风刃说什么都要将易茯苓带走,易茯苓却不愿意跟他走,她决定留在宣勤殿做摄政王的女官。

原来易茯苓耳力灵敏,她听到了风刃与雪凛在密室的对话,她想要找到他们的阴谋保护风天逸。为了不让风刃知道,易茯苓残忍地拒绝了风天逸,风天逸伤心欲绝离开了宫殿。彼岸花带着白庭君来到一线天悬崖找线索,彼岸花露出背上的彼岸花图案准备告诉白庭君密语的真正意义。

第17集剧情:

雨木瞳突然来找易茯苓告诉她风天逸被雪氏余孽围困,易茯苓匆匆赶去,发现根本没有刺客,一切只是雨木瞳为了替风天逸引来她的借口。风天逸向她展示了飞车,带她坐上了飞车,在夜色中遥望整个澜州大地。雪飞霜偷偷摸摸走入一个山谷。

找到了一个隐秘的洞穴。骨生花出现在她的面前,骨生花号称以血肉为食,怨泪化魂,白发三千,枯骨生花。雪飞霜用自己的血祭起青冥灯召唤出骨生花,希望她能帮自己实现愿望。骨生花的水晶球映出易茯苓的样子,猜透了她想要害易茯苓的心思。

雪飞霜发誓要让易茯苓失去一切,承受她所承受过的痛苦。易茯苓想念自己的家,感慨世间变化无常,短短数月已经物是人非,风天逸向她道歉,告诉她自己在祁阳宫里说的那些狠话都不是真心的,一切都是他不想连累易茯苓设下的计谋。

易茯苓原谅了他,两人情到浓时,深情拥吻。风天逸亲手做了一条天空草的项链送给易茯苓,并把飞车取名星辰号以此纪念两人在星辰阁相遇,易茯苓感动不已。雪飞霜被仇恨遮蔽了双眼,她愿意用自己的青春容貌作为交换条件,让骨生花替自己杀死易茯苓,骨生花向易茯苓施蛊。

第18集剧情:

风刃喝下药汤与易茯苓缔结共同承担蛊毒的誓约,不料巫医刚刚开始作法,风刃就产生了强烈的反应。此时,风天逸出现在风刃面前,原来风天逸在早前威胁了薛襟,让他想办法下药阻止风刃,由自己来与易茯苓承担蛊毒。

风刃被送回宣勤殿,风天逸躺在易茯苓身边决意与其同生共死,巫医施术,蛊毒被引诱进风天逸体内,风天逸吐血昏迷。共担蛊毒的方法失败,风天逸和易茯苓同时昏迷,风刃大怒,准备杀薛襟泄愤。薛襟为了保命告诉他一切还有回旋的余地,只要找到雪飞霜两人就还有救。

雪飞霜施蛊一定会遭到反噬,需要大量补药来续命,风刃循着线索寻找雪飞霜。羽还真照顾雪飞霜,雪飞霜已经心如死灰,只一心希望易茯苓死。羽还真为易茯苓说好话,雪飞霜生气要赶走他。

羽还真和她说起自己的经历,原来羽还真是雪氏家族的子孙,只因娘亲身份卑微才连姓雪的资格都没有,从小到大只有雪飞霜对他真心实意的好。羽还真不理解雪飞霜为何会有如此深的恨意,雪飞霜说要把风天逸欠她的从易茯苓身上一一补回来。

风刃查到买药之人就是羽还真,找到了羽还真和雪飞霜的藏匿之处,羽还真利用调虎离山之计骗走追捕的人,他以为风刃已经离开,不料当他带着雪飞霜出逃时,风刃就等在门外。羽还真保护雪飞霜不让风刃带走她,突然发生了爆炸,向从灵救走了她。

雪飞霜拒绝向从灵的帮助,雨木瞳带着风刃的侍卫感到,混乱中向从灵为保护雪飞霜中了一箭。雪飞霜依旧不肯原谅向从灵对自己犯下的错,向从灵自己把箭往深了捅去,用死为自己赎罪,雪飞霜震惊之下展翅飞走。

风刃在羽还真和雪飞霜藏匿的地方找到了骨生花的指甲,易茯苓慢慢醒来,发现风天逸同样中了蛊毒躺在自己身边。易茯苓得知风天逸为了救自己尝试了失败的方法,易茯苓伤心不已,终于明白了风天逸对自己的真心实意,易茯苓将自己的头发与风天逸绑在一起,预示着结发为夫妻。

从此永远在一起。两人相拥而眠,珍惜彼此最后的时光,风刃循着找到了骨生花藏匿的洞穴,骨生花吸走了雪飞霜的精气,自己重新长出了一头黑发。骨生花色诱风刃,风刃丝毫没有被她迷惑,取出骨生花的指甲在她脸上划了一道血痕。

原来风刃带着骨生花的指甲找过薛襟,薛襟告诉他,骨生花原本是天机门的祭司,被人始乱终弃后心生怨恨,堕入魔道,她靠着帮失意的女子实现愿望来交换自己永不流逝的青春,用骨生花自己的指甲就能伤害到她。骨生花顿时面容衰老起来,黑发再次变成了白发。

风刃将红指甲插入了骨生花的咽喉,骨生花瞬间毙命,风刃的手被骨生花的蛊侵蚀受伤。风天逸发现了满头白发的雪飞霜,雪飞霜得知易茯苓没死痛苦不已,不甘心地诅咒着她,风天逸希望她放下恨意,带她回到了宫中。

风天逸发现自己和易茯苓所中的蛊毒突然消失,高兴不已,风刃看到两人相拥而泣终于放下心来。风刃搜到羽还真替机枢保管的盒子,想尽办法也打不开它。风刃拿雪飞霜的命威胁羽还真打开盒子,羽还真犹豫不决。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太古时代,羽族因为有飞翔能力,被天下苍生视为神明。羽族居住在姑射山上的青都,又制造出能够飞行的天空城,令各族艳羡不已。然而天空城升空时突然爆炸,羽族震怒。赶来观看升空仪式的人族女孩易茯苓阴差阳错地被当成爆炸事件的嫌疑犯。

然而,同易茯苓有过一面之缘的羽族贵族青年风天逸不相信这是易茯苓所为,出于正义感他一次次救了易茯苓。

其实这一切是羽族自己所为,他们不甘心只是充当一尊神祇,而想利用自身优势同各族争利,因此制造爆炸,挑起战争。明白了这一切的风天逸和易茯苓不甘心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历尽艰辛终于令战事消弭。

传统结婚礼仪(详细)

  婚礼前夕:延承古礼的传统婚礼,为各种婚嫁礼仪中最复杂、却也是别具意义的一种。但由于现代新人多数缺乏这方面知识,或时间上不许可,所以选择以传统婚礼做为结婚方式的新人已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婚礼前的准备工作即十分繁复

    一、祭拜:男方家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将举行。

    二、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床母。

    婚礼当天更是千头万绪--

    一、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应该先祭拜祖先。

    二、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尤以6的倍数最好。

    三、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四、食姊妹桌: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饭,表示离别,大家都要说吉祥话。

    五、请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上有瓜子、糖果)恭候新郎、新娘下车后,应给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六、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候之后,应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姊妹或女性好友要拦住新郎故意阻挠,不准其见到新娘,在经过新郎苦苦哀求后,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都以999元红包礼成交,意喻「长长久久」。

    七、盖头纱:新郎给予捧花之后,应将头纱放下,将新娘挽出大厅。

    八、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九、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所以头不能顶天见阳光,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像这一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十、礼车:礼车上方悬绑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着萝卜,以示「有头有尾」。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筛,用以驱逐路上之不祥。

    十一、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生肖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礼。

    十二、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门时,绝对不可向女方的家人说再见。

    十三、泼水:在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泼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十四、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可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十五、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则燃「炮城」庆贺告喜。

    十六、摸橘子:礼车抵达后,由一位带着两个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然后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留到晚上让新娘亲自来剥,意谓可招来长寿。

    十七、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褔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十八、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所以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十九、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过火盆意谓去邪,踩碎瓦片则比喻过去时光如瓦之碎。

    二十、敬茶:男方家中之长辈将新娘介绍给家中认识,此仪式即是承认她成为家中的一员。

    二十一、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

    二十二、进洞房:以竹筛覆床上,桌上置铜镜以压惊,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揭开新娘头纱,两人合饮交杯酒,并共吃由黑枣、花生、桂圆、莲子等物做成的甜汤,象征早生贵子。

    二十三、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是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都病倒在床上。

    二十四、观礼、喜宴:目前一般人均采取中西合璧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时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宴服,至各桌敬酒。

    二十五、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餐厅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二十六、吃茶:一般宴客离去后,由男方家已婚亲友喝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

    二十七、闹洞房:双方新人可借故戏闹新人增添新婚喜气。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 ”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便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 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传统婚俗仪式——传统婚俗之看亲篇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传统婚俗之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  

  传统婚俗之说媒篇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韦固好厅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唐代的才子元稹写过一篇《莺莺传》,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她一再巧设机谋,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的婚事。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记》,其中红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爱。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显出了对媒人的重视和友好。

  

  说媒不是一件轻松事,这从媒人被人雅称为“冰人”、“冰斧”就可以知道。据《晋书》记载,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丫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索解释这个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这象征着你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你将会给别人做媒。但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看来,做媒是需要热情和毅力的。

  

  旧式婚礼中,媒人还称为“伐柯人”,说媒则是“执柯”,这就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诗经》咏叹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它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取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

  

  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妇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地提亲,而且必须做到既基本上准确地向男妇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又要尽可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就是说,要生就一张“媒婆嘴”。做媒人要勤于跑腿,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习惯上男女两家都有义务招待媒人,乡下人说“媒百餐”并不是夸张。可见其奔走撮合之勤。

  

  媒人在旧式婚礼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他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媒说得好,双方都满意,以后常来常往,成为故旧;媒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往往归咎于媒人,从此视为路人。

  

  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给媒人的鸡、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 圆媒”或“启媒”、“发媒”。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红包上习惯写上“包封签子 ”。

  中华传统婚礼仪式程序(简)

  一、仪式之经典——古代六礼

  二、器嫁与上头——出阁序曲

  三、催妆与铺房——婚礼前奏

  四、避邪与跨鞍——亲迎之路

  五、拜堂与合卺——花烛之夜

  

  古代迎娶礼节

  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戴戒指:在双方家长亲友的注视下,准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厅中央(若招赘则面向内)的高椅上,低椅翘脚;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准新郎将红包交给准新娘。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订婚宴: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备茶点开宴席来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备鸡腿并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男方除备压桌礼外并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答谢。

  送客:宴毕,男方宾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辈捧面桶给男方客人洗手,如在外面餐厅则免此礼,送客时不说再见。

 

说明一下,下面是一个很粗略的分类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http://wwwdongdongqiangcom/

中国戏曲

1 、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409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8
下一篇2024-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