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店对联

小吃店对联,第1张

上联:三五元能吃饱

下联:七八元能吃好

上联:最宜藏北陆

下联:未必解东风

上联:东南西北随意选

下联:春夏秋冬任君品!

上联:自饮自斟只要随时方便

下联:小餐小吃何须顿饭成席

上联:煮出比弓岂真数米

下联:划成几块大好尝齑

上联:玉叶翻盘尽堪果腹

下联:银条成缕可以充饥

上联:小酌围炉岭南风味

下联:良宵启宴沪上生涯

上联:无时拘腊八

下联:各自说弓双

上联:三五元,换一碗冷热酸甜多爽口

下联:寻常地,集八方滑鲜麻辣也怡人

上联:入夜餐方集

下联:交冬市更忙

上联:馍如玉兔笼中伏

下联:面似银蛇碗里盘

上联:面可充饥请坐下品尝两碗

下联:酒能解乏快进来喝上几杯

上联:买醉归来春几许

下联:消闲休问夜如何

上联:路旁小店最顺路

下联:家常便饭如到家

上联:留得声誉充宇内

下联:巧把牛羊泡馍间

上联:精法廉小餐特色

下联:麻辣烫川味正宗

上联:饥火煎来香味好

下联:鼻花吹去浪花生

上联:饭菜几盘知客味

下联:热情一片暖人心

上联:饭菜好吃客常满

下联:便餐适口座无虚

上联:玉叶翻盘尽堪果腹

下联:琼花照影来似吟诗

上联:小酌围炉岭南风味

下联:细品透窗山水劲头

上联:粒粒辛苦盘中餐弃之可惜

下联:口口香甜杯内酒酌量休多

上联:李白借问谁家好

下联:刘伶还言此处佳

上联:离去屡回头犹羡鸭香浓郁

下联:过来频喷嘴直夸炉火纯青

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下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上联:客来客往笑迎客中客

下联:楼上楼下请到楼外楼

上联:客来客往笑接客中客

下联:楼上楼下请登楼外楼

上联:可怜五十年读书还要当厨子

下联:做得廿二省味道也要些功夫

上联:看曲槛萦红檐牙飞翠

下联: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上联:酒香十里招客举杯邀明月

下联:饭悦一堂引人挥箸唱春风

上联:酒香面熟笑迎八方来客

下联:菜美汤鲜心向四海佳宾

上联:酒闻十里春无价

下联:醉酌三杯梦亦香

上联:酒未沾唇人已醉

下联:肴方近口齿先香

上联:酒添灯未灺

下联:人静夜方长

上联: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

下联: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

上联:酒冽菜香招远客

下联:堂明室净待嘉宾

上联:酒好菜香宾朋满意

下联:价廉物美生意兴隆

上联:酒伴春风香万里

下联:店逢盛世纳千祥

上联:精法廉小餐特色

下联:麻辣烫川味正宗

上联:经济小吃饱暖快

下联:酒肴大宴余味长

上联:尽多风味开琼宴

下联:常有冰心在玉壶

上联:金杯酒泛珍珠滟

下联:雀舌茶烹玉盏清

上联:今饪古烹拈来五味调奇味

下联:中肴西馔群集一家创名家

上联:交应小心须知良莠难辨

下联:酒休过量谨防乐极生悲

上联:交易小心须知良莠难辩

下联:酒莫过量谨防乐极生悲

上联:槛外蝶多情讵为采香才入梦

下联:筵前花解语未曾呼酒已销魂

上联:件件随心饥有佳肴醉有酒

下联:般般适合冷添汽水热添茶

上联:佳肴馨动三江水

下联:和气笑生四座春

上联:佳肴美酒千人醉

下联:饭暖茶香万客尝

上联:佳肴美酒君莫醉

下联:真情实意客常来

上联:佳肴美酒餐厨满

下联:送客迎宾座不虚

上联:济公捧坛喝一曲酣眠卧佛寺

下联:李白邀月饮三杯醉倒酒仙桥

上联:几处青帘沽酒市

下联:一竿红日卖花声

上联:集龙城山珍野味制佳肴迎来仙客

下联:得瑶池玉露琼浆酌美酿醉卧华楼

上联:鸡嫩肉肥年景好

下联:饭香菜美春光媚

上联:饥火煎来香味好

下联:鼻花吹去浪花生

上联:惠风畅意香盈座

下联:华苑怡情客满楼

上联:荟萃东西海鲜涌香来福巷

下联:兴隆气象宾客满座居仁门

上联:会友皆欢聚首名楼谈四化

下联:邀宾共赏同歌盛世酌三杯

上联:汇万种珍馐迎五洲胜友

下联:和八音妙韵娱四座高朋

上联:画栋前临杨柳岸

下联:青帘高挂杏花村

上联:画本妙天然此楼真高百尺

下联:人生行乐耳有酒更进一杯

上联:华屋杂茅芦于西子湖边别开胜境

下联:停桡来把盏在刘伶庄畔应集酒仙

上联:花映玉壶红影荡

下联:月窥银瓮紫光浮

上联:壶里满乾坤须知游刃有余漫笑解牛甘小隐

下联:天下无尔我但愿把杯同醉休谈逐鹿属何人

上联:横溢奇香笑迎四面八方客

下联:同欣共赏喜送天涯海角人

上联:浩歌不觉乾坤小

下联:酣饮方知日月长

上联: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

下联:只三间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风

上联: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下联: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上联:韩愈送穷江淹作赋

下联:刘伶醉酒王粲登楼

上联:海角佳肴名扬海外

下联:天涯美酿味溢天边

上联:海错山珍鲭厨风味

下联:南腔北调闹市高歌

上联:国酒茅台香四海

下联:林泉古井醉三秋

上联:顾客一位两位都请坐

下联:美酒三杯五杯尽兴喝

上联:顾客临门入座渐添杯底暖

下联:桃花满面归途犹带瓮头香

上联:沽酒客来风亦醉

下联:卖花人去路还香

上联:个个随心饥有佳肴馋有酒

下联:口口适意冷添汽水热添茶

上联:高朋满座交杯响

下联:胜友如云笑语多

上联:敢试油锅何如气节

下联:几经炉火有此圆光

上联:福聚香楼邀朋会饮倾美酒

下联:功成名手劝友加餐品酥禽

上联:风月常新共上斯楼聊纵目

下联:烟波无际须知彼岸可回头

上联:风来隔壁三家醉

下联:雨过开瓶十里香

上联:分而食之刀叉各具

下联:物其多矣黍稷非馨

上联:仿古仿今仿宫馔笑访效仿请进

下联:膳山膳海膳时珍欲善御膳欢迎

上联:防暑降温何妨一试

下联:生津止渴邀请重来

上联:饭香菜香香喷喷香飘云外

下联:你笑我笑笑融融笑满餐厅

上联:饭香菜香八方客常满

下联:面好汤好四季店如春

上联:饭热茶热八方客常暖

下联:茶好汤好世季店如春

上联:饭热菜香迎客早

下联:桌明杯净映春红

上联:饭热菜香贵客盈门庭似市

下联:言甜情厚高朋满座店如春

上联:饭热菜香春满店

下联:窗明几净客如云

上联:饭菜誉满三江水

下联:情意饱暖四海心

关于茶叶店的对联

上联:买茶人去路还香;

下联:寻酒客来心不冷。

上联:买茶人去路还香;

下联:邀月客来花已瘦。

上联:买茶人去路还香;

下联:邀酒客来花已瘦。

上联:此地千古茶国;

下联:何时从来酒家。

上联:此地千古茶国;

下联:何处一时月天。

上联:买茶人去路还香;

下联:赊酒客来风已绿。

上联:天南地北汇宾客;

下联:精品芳华尽其中。

上联:此地千古茶国;

下联:何处一朝酒家。

上联:寻味君子知味来;

下联:伴香雅士携香去。

横批:天地精华茶庄

上联:扫来竹叶烹茶叶;

下联:挖得松根煮菜根。

上联:此地千古茶国;

下联:满城都是君子。

上联:壶在心中天在壶;

下联:心在壶中地在心。

上联:茶字草木人人茶茶人;

下联:品者三口德德品品德。

上联:官为七品不如一壶可品;

下联:才高八斗怎抵一池万斗。

上联:始皇明月照青陵;

下联:茶心原在一杯中。

上联:来路可数歇一刻知味;

下联:前途无量品一杯何妨。

上联:碧泉涌出山腹事;

下联:玉壶映进苍天心。

上联:淡酒邀明月;

下联:香茶迎故人。

上联:沽酒客来风亦醉;

下联:买茶人去路还香。

上联:喜辞旧岁,春风梳柳;

下联:笑迎新春,苗润茶新。

上联:松风煮茗;

下联:竹雨谈诗。

上联:美酒千杯成知已;

下联:清茶一盏能醉人。

上联:淡饭粗茶有真味;

下联:明窗净几是安居。

上联:水抱山环新屋绕园林茶趣;

下联:春华秋实生活胜城市风光。

上联:鸿雁贺喜衔柳枝;()

下联:春风迎亲带茶香。

上联:买茶人去路还香;

下联:赊酒客来心更淡。

上联:买茶人去路还香;

下联:置酒山来花不语。

小吃货的句子

1、吃货往往是在餐桌上炼成的。

2、吃货的思路是什么?好吃你就多吃点,不好吃多少也要吃点。

3、吃货都是善良的,因为每天只想着吃,没时间去算计别人。

4、吃货进自助餐馆,就跟龙卷风过境似的。

5、人固有一死,或者饿死或者撑死。

6、据说这就是吃货狂吃时的状态:嘴里很享受,心里很想瘦。

7、只要活着,就一定能遇见好吃的。

8、我是个有原则的吃货,奇怪的人给我的还得经过消毒才吃嘞。

9、吃货就是别人吃两口就饱了,你是吃饱了还能吃两口。

10、就算宇宙大爆炸,依旧不能阻止本人吃到撑,吃到胃痛!

11、吃货就是吃着自家手里的,惦记着别人家里的。

12、人生能有几多愁,恰似一锅排骨汤流阿流。

13、一天只吃三餐就像是虐待自己,四餐正常,五餐满足。

14、时常有事没事就品味人生,所以男票根我分手了。

15、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全世界所有的饭店都会免费。

16、吃货界的女王,请叫我女王陛下!

17、在一个吃货的世界里是没有什么热量不热量的,只有好吃不好吃。

18、没有吃就没有爱情,不信你一顿饭不带的谈一次恋爱给我看看啊。

19、吃要吃得有技巧,吃要吃得有战术!

20、吃货其实很伟大,TA背负着要胖死的危险,仍然马不停蹄的去吃。

21、只有填满肚子,人才不会空虚。

22、人活着的意义就是吃啊,不吃太对不起自己了!

23、你叫醒不了一个装睡的人,却能轻易叫醒一个吃货。

24、空有一颗学习的心,偏偏生了一条挂科的命。空有一颗减肥的心,偏偏生了一条吃货的命。

25、食物并不一定只在餐桌上!

26、吃货的格言:今天吃喝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吃喝。

27、世界上最惨的事莫过于一个吃货有胃病。

28、你不要误会,我不是在吃,只是在去吃的路上。

29、若是你女伴侣是吃货,那就娶了吧。常言道:吃货好养活。

30、当吃货变瘦了那就说明她真的不快乐了。

31、吃货就是:人家吃两口就饱了,我吃饱了还能再吃两口。

32、我有一颗减肥的心和一个吃货的胃,它俩天天pK,掐指一算,艾玛今天胃又赢了。

33、当个吃货无忧无虑,当个痴货无牵无挂。

34、作为一个吃货,最可怕的不是饥饿,而是你明明不饿,但总觉得非得吃点什么才踏实。

35、作为一个吃货。吃零食不是因为饿了、而是因为嘴巴寂寞了!

36、爱上你的那天不是因为你有多好,而是因为那天阳光正好,吃得很饱。

37、再忙也不能耽误吃!

38、我只是个思想合格,胃不争气的吃货。

39、每个吃货的心里大概都有说不尽的悲苦,用食物堵住嘴巴,只是避免自己一张嘴就是嘶吼。

40、吃货还是个吃货,不管你是个高冷的吃货,蠢萌的吃货,傲娇的吃货,你终究还是个吃货。

41、每一个高喊着减肥的妹子都有一张停不下来的嘴。

42、找媳妇就找个吃货,吃饱了接着吃,易满足。

43、送给所有吃货的:我不是饿,只是舌头太寂寞。

44、别人都是吃两口就饱了,我是吃饱了还能吃两口。

45、我是吃货,我为自己代言。

46、长得好看又喜欢吃的才是吃货,长得不咋的还喜欢吃的只能叫饭桶,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47、美食一上桌,脑子里发布的第一指令是“吃”而不是“拍照”,才能称为称职的吃货!

48、人生的矛盾在于:拥有一颗减肥的心,奈何一张吃货的嘴。

49、所谓吃货,应该是嘴上享受,心里想瘦。

50、除了吃美食、还有比这跟美好的事么。

51、当吃货挺好的,吃着吃着什么都忘了。

52、幸福就是一个吃货有着很棒的胃还有吃不胖的身材。

53、我就是要一个吃货、陪我哭陪我笑。

54、吃货总是随身携带零食,因为怕随时会饿死街头。

55、终究还是摆脱不了吃。我爱吃,爱吃,就爱吃,我是吃货我骄傲!

56、我一不高兴就喜欢吃东西,一吃东西就发胖,一发胖我就很不高兴。

57、人生在世,不该愧对"吃货"二字。

58、如果喜欢的人和食物只能选择一个,吃货怎么选择?吃货:吃掉喜欢的人!

59、吃货的境界无非是:我,胃,吃。

60、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腹三层,非一日之馋。

61、对吃货来说,这世上唯一不能吃的就是亏。

62、向吃货表白时的最佳歌曲:我愿意喂你,我愿意喂你,我愿意喂你~被放逐天际。

63、光吃不行,还要有本事抢得到!

64、我们都是吃货。闺蜜,等俺有钱了。我要带你吃遍所有的美食。

65、不爱甜品的吃货不是好吃货,没有甜品的生活不是好生活。

66、做一个吃货无忧无虑,当一个痴无牵无挂。

67、为什么饭桶都要叫自己是吃货?

68、不要相信一个吃货说她要减肥,她说这话的时候,一定是她刚刚吃饱的时候。

69、如果你认为吃是吃货人生的全部,那就错了,还有睡!

70、两个人能否长久在一起,三观很重要,但对于吃货来说,三餐更重要。

71、爱吃是一种学问,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境界,所以别说我是吃货,叫我馋师。

72、不胖体质的吃货们是上帝的宠儿。

73、没有天生的胖子,只有不努力的吃货。

74、人生自古谁无死,能吃就吃赶紧吃。

75、吃货是站在食物恋顶端的种族。

76、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腹三层,非一日之馋。

77、如果我看起来没有精神,可能是累了,可能是病了,但最大可能是饿了。

家有小吃货的说说心情

1.一早看到炒粉,马上大喊开饭了,立马就凑过去了!馋猫呀!家有小吃货一枚!

2.家有小吃货。不是在吃,就是在去吃的路上。

3.家有小吃货,不挑食真好。果真是一娃儿没经验,二娃照书养,有经验了啥都明白,添加辅食开始养成的习惯很重要。

4.家有小吃货一枚,一天到晚吃个没停,只要有吃的就非常开心,而且还很乖,吃货的世界你不懂。

5.家有小吃货,每餐都会有重复的台词,我:少吃点吧,剩下一点没关系的!回答从来都是:妈妈,粒粒皆辛苦,不能浪费。

6.我家有只小吃货,每天最开心的就是吃吃吃,超爱海苔和巧克力饼干。

7.半夜不睡觉,起来吃东西,真是个小吃货呀。

8.我家有个小吃货,顿顿辅食都吃的这么香,菠菜泥土豆泥红萝卜泥,你是一点都不抗拒啊。

9.家有小吃货,最近迷上了各种小美食制作桂花糕,焦糖奶茶,蜂蜜小蛋糕!

10.家有小吃货一枚。看见好吃的,眼睛闪着贼亮贼亮的光。

11.吃吃吃,家有小吃货,每次牛油果,必定吃的干干净净的。

12.我家有个小吃货,不让吃就生气。

13.我家有个小吃货 看到蛋糕拉都拉不走,不过他没吃过蛋糕,怎么知道蛋糕好吃呢。

14.家有小吃货是什么样的体验?就是在你进门那一刻,看到你手上提着东西快步跑到你跟前:妈妈买了什么好吃的?我要看一看。

15.家有小吃货,做饭都有成就感,做啥都吃光光。

16.我是个爱做辅食的妈妈,因为我家有个小吃货。

17.家有小吃货一枚,考验厨艺的时候到了!辛苦并幸福着。

18.家有小吃货,自带表情包,看着孩子大口吃饭就是父母最幸福的时刻。

19.家有一枚小吃货,从来都等不到蛋糕冷了才脱模,永远都是热乎乎的就到肚子里了。

20.我家有个大吃货,现添一个小吃货,每天一看见吃的就命令我拿拿。

21.我家有个小吃货,每晚睡觉之前都要吃。以后确信无疑是个胖子了。

22.捧着比自己脸还要大的碗喝粥,家有小吃货。

23.家有吃货初长成,看见吃的眼睛发光,尤其爱大馒头大苞米大米饭。

  茶道泡茶需要茶道的用具。那茶道的卡通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道卡通,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卡通

茶道卡通1 茶道卡通2 茶道卡通3 茶道的用具

 一、煮水器

 水壶(水注):用来烧开水。目前使用较多的有紫砂提梁壶、玻璃提梁壶和不锈钢壶。

 茗炉:即用来烧泡茶开水的炉子。为表演茶艺的需要,现代茶艺馆经常备有一种“茗炉”,炉身为陶器,或金属制架,中间放置酒精灯,点燃后,将装好开水的水壶放在“茗炉”上,可保持水温,便于表演。[ 茗炉]

 另外,现代茶艺馆及家庭使用最多是“随手泡”[ “随手泡”],它是用电来烧水,加热开水时间较短,非常方便。

 开水壶:是在无需现场煮沸水时使用的,一般同时备有热水瓶贮备沸水。

 二、置茶器

 茶则:则者,准则也,用来衡量茶叶用量,确保投茶量准确。多为竹木制品,由茶叶罐中取茶放入壶中的器具。

 茶拨:一种细长的小耙子,用其将茶叶由茶则拨入壶中。

 茶漏(茶斗):圆形小漏斗,当用小茶壶泡茶时,将其放置壶口,茶叶从中漏进壶中,以防茶叶洒到壶外。

 茶荷: 茶荷:茶荷与茶匙、茶漏的作用相似,但它的功能较多元化。以茶荷取茶时,可判断罐中茶叶多寡,由此决定置茶量;其次,将茶叶倒入茶和中,主人可借次视茶,决定泡茶 方法 ,而客人则可欣赏茶叶、闻茶香,最后将茶叶置入壶中。

 茶擂:当茶叶倒入茶荷后,以茶擂适度压碎茶叶,可使茶叶冲泡的茶汤较浓。

 茶仓:即分茶罐,泡茶前先将欲冲泡的茶叶倒入茶仓,兼具节省空间与美观作用。

 这部分器具为必备性较强的用具,一般不应简化。

 三、理茶器

 茶夹:用来清洁杯具,或将茶渣自茶壶中夹出。

 茶匙;茶匙除了置茶 ,也可用来掏出茶渣 , 而尖细的一端则可用来疏通壶嘴。

 茶针:用来疏通茶壶的壶嘴,保持水流畅通。茶针有时和茶匙一体。

 茶浆(茶簪):茶叶冲泡第一次时,表面会浮起一层泡沫,可用茶浆刮去泡沫。

 四、分茶器

 茶海、茶盅、公道杯、母杯:茶壶中的茶汤冲泡完成,便可将之倒入茶海。有些人会在茶海上放置一个掳网,以过掳倒茶时随之留出的茶渣。茶汤倒入茶海后,可依喝茶人数多寡分茶,人数多时,可利用较大的茶海冲两次泡茶;而人数少时,将茶汤置入茶海中,也可避免茶叶泡水太久而生成苦涩味。

 五、盛茶器、品茗器

 茶壶:主要用于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壶来泡茶和盛茶,独自酌饮的。

 茶盏[ 茶盏]:在广东潮汕地区冲泡工夫茶时,多用茶盏作泡茶用具,一般一盏工夫茶,可供3-4人用小杯啜茶一巡。江、浙一带,以及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又有用茶盏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一人一盏,富有情趣。茶盏通常有盖、碗、托三件套组成,多用陶器制作,少数也有用紫砂陶制作。

 品茗杯:品茗所用的小杯子。

 闻香杯:此杯容积和品茗杯一样,但杯身较高,容易聚香。[ 品茗杯与闻香杯]

 杯碟:也称杯托,用来放置品茗杯与闻香杯。

 六、涤茶器

 茶船、茶池、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当注入壶中的水溢满时,茶船可将水接住,避免弄湿桌面。茶船多为陶制品,更有古朴造型的茶船,增添喝茶的乐趣。茶船也是养壶的必需品,以盛接淋壶的茶汤。

 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向客人奉茶时也使用,常用竹、木制作而成,也有用陶瓷制作而成。

 渣方:盛装茶渣的器皿。

 水方、茶盂、水盂:盛接弃置茶水的器皿。

 涤方:放置使用过而待清洁杯盘之器皿。

 茶巾:茶巾主要的作用是为了擦干茶壶,将茶壶或茶海底部残留的水擦干 ,而可用来擦拭清洁桌面的水滴。

 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七、其他器具

 壶垫:防织制品的垫子,用以隔开茶壶与茶船,避免因摩擦碰撞发出声音。

 盖置:放置茶壶盖、茶盅盖的小盘子,多以杯蝶替代。

 奉茶盘:奉茶用的托盘。茶道卡通大全

 茶拂:置茶后,用以佛去茶荷上的茶末。

 温度计:用来判断水温的辅助器。

 茶巾盘:可将茶巾、茶拂、温度计等放于茶巾盘上,使桌面更为整齐。

 香炉:喝茶是焚点香支,可增加品茗乐趣。

茶道的内容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 饮茶 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在世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什么是茶道的精神内涵呢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茶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没有这种称呼

美食家的意义:

美食家

作家陆文夫笔下的美食家是这样的,对本地的美食所在了如指掌;哪里有新的美食,他们必然火速赶到;他们对美食的点评恰如其分……。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讲的“美食家”,是针对广大食品,即“饮食”意义食品物质对象而言的美食家,而非仅限于“食”——狭义的菜肴和面食、点、糕等品尝赏鉴的专业性人员。与以饱口腹是务的饕餮者和旨在阐释食道、诠说食论的食学家不同,美食家是以快乐的人生态度对食品进行艺术赏析、美学品味,并从事理想食事探究的人。饕餮者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并满足物欲,食学家侧重的是认识说明与理论归纳。美食家既有丰富生动的美食实践与物质享受,又有深刻独到的经验与艺术觉悟,是物质与精神谐调、生理与心理融洽的食生活美的探索者与创造者。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饕餮者——中级饮食文化层以上的食者群多数人属于此类,也有许多食学家,但真正可以称得上美食家的人却极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礼记·中庸第三十一》卷第五十二),实为一言中的。当然,这并非说养食家是多么能以成就,也决不意味着美食家的工作或行当是何等高不可攀,事实本来很简单:“知者过之,愚者不有也”;或谓“(上臤下贝)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礼记·中庸第三十一》卷第五十二)那些智慧和意趣高远的人,志不在此,他们不屑于此!在孔孟抑食思想堂皇统治社会观念,上层阶级食行为又往往与其食言论相背离的时代,又怎么能指望那些“知者”、“贤者”来顾及此事呢。同样道理,那些“愚者”、“不肖者”,固然因经济贫困或文化鄙陋无能力,而且一旦他们有望超越圣人设教或社会阻障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界限(《论语·阳货第十七》卷第十七),上升到“知者”、“贤者”的地位,也一定无例外地不屑为之了。

历史事实是,只是在进入精神自由、思想民主、文化繁荣程度远过于以往任何历史时代,并且科技的历史结果和经济的社会储备(主要指食生产和食生活领域的)有了新的进步发展的唐(618~907年)之后,才开始出现了知识界中的个别“知得”、“贤者”以健康正常的心态注目于美食实践与探索的现象;或者说,产生美食家的社会条件才初步具备。而在此之前,那些以食名史的人,则最多只能称为美食者,或者仍属于饕餮者一类。

自唐中叶至清中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顶点)的约十个世纪时间,美食家的出现和作为历史文化表现,在横向上呈放射性的数量有逐渐增多之势,而在纵向上则是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审美品位的渐趋提高。若从实践领域和审美对象上看,则在总体上表现为首茶饮,次酒饮,最后为肴馔进食的膳事这样依次拓开的逻辑顺序。这是因为,自中唐以后茶事的规范确立到晚期品茶的精致,中国茶艺得到了淋漓尽致诉展示;而酒事虽历史很长,但作为重要品种之一的蒸馏酒的饮用,直到元代方主要因蒙苦贵族的偏好成为社会之习,故酒文化形态充分展示的时间过程要比茶事晚些。至于以传统经验手工操作的肴馔为重心的食品进食文化,因其内容的相对宠大繁杂,既涉及原料的充分开发、工具工艺的相应发展,成品品种扩充亦应有宴事活动综合文化等足够的通融表发,历经中唐的兴旺、两宋的繁荣、明清的鼎盛始得充分释放。故以摄取热量和基本营养为主要功能的馔肴(按历史发展过程当如此表述)进食活动虽发生最早,且于人生最关重要,但其养学审视的充分发展则至清中叶始集大成、尽喷薄。以上三者的成熟顺序,是饮食文化运行的历史逻辑,而无关品位级次。

(一)关于茶饮的思想

茶,就其与人养生活命的利害关系来说,绝非是必需品。有菜饮之事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便早已生活得有声有色,甚至也很伟大壮烈了。茶进入人们的社会和日常生活之后,亦有相当多的人与其无缘。正如我们在第六章所讲的那样,茶饮的区域、民族与民众的逐渐普被,有一个历史渐进的时间过程。其中既有价值认同、习惯养成和风俗感染因素,也有消费承受能力因素。对于果腹堪忧的普通市民来说,茶属于奢侈品,喝茶被认为是一种不应有、也不必要的浪费性嗜好。然而,这并不影响茶饮艺术和茶饮思想的发展。等级制时代的历史文化发展正是如此,艺术和思想本来就与大众很疏运。正用为不是生命和生活的必需,才可能是消遣、品玩的,也可能精致和艺术化;正因为首先属于有闲阶级和可以不是大众的,才得以在知识分子的文化氛围艺术起来,思想开去。

茶事的美食家,不是嗜茶或仅以品茶为务的一般意义的茶人,而是能使展示于生理需要和过程之上的茶事完全超越市面上俗文化层面进行创造性鉴定、品赏、思考的人。在他们那里,不公茶事技术操作匠必妙手臻于艺术化,要在茶事程序把持上进入一种从心所欲、有所思解的意境。中国历史上的茶事美食家,主要是指文人中的“嘉客”式茶人和佛门中的“上人”茶人。这两种人同时也是彼此灵性相通、形神关应的,“嘉客”多少是知佛悟禅的。“上人”也在多是善诗能文的。这无疑是儒、佛两种文化融合的历史使然。嘉宾茶事,文气洋溢流动,仪度娴熟自若,意韵脉脉袅袅,充分地体现着一个“雅”;形式、仪态、意境,从外到里、自始至终的一个雅;嘉客们既竭力体现各种外象的雅,同时更刻意追求意进极致诉雅,。以茶清心涤忧,以茶联谊抒情,以茶悦志冶性,的确是嘉客茶人茶事思想的准则和文化基本特片。显然,他们茶事的指向和思杨的核心是在于个性修养的社会功能与精神结果,崦绝非物欲满足。茶的理化属性本无关饮人的文化效果,文化效果无疑是饮者的感受觉悟,是中国士的传统心理与文化修养的假物演释放大。

佛门茶人中的拔萃者,即我们所说的茶事上人,虽风于名籍文录者的数量不及嘉客茶人多,但似亦不在后者之下。这是因为,一则禅宗主张言下顿语、功在于悟,不以语言文字见功夫(故事迹不易于张扬传世);二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茶为禅具,饮茶伴禅过程,“茶佛一味”,得其道者应不在少数。在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的那位“降魔师”自不必说(上引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莲茶圣陆羽(733~804年)亦是半释之体,他的得茶三昧也是结缘于佛门。元稹(779~831年)的《一字至七字诗:茶》很清楚地表明这种关系: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鉳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三)

“慕诗客,爱僧家”,正鲜明准确地揭示了茶事美食家基本由嘉客茶人与茶事上组成的史实,表明了茶佛之缘。尽管茶自汉以后走出滇沿江而下在长江流域普及之初,未必是先入释门,但茶事之渐盛与佛徒的嗜习表率有关却是不争的事实。自南北朝(420~589年)始,佛门茶人大批涌现,直至明清,密切相关、相伴中国茶事风尚的兴衰。唐著名诗僧和茶事上人皎然(约760年前后在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颇能代表若辈的思想:

越人遗我剡溪(一作山》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磁雪色缥(一作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一作思)朗爽(一作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特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一作徒)自欺。愁(一作好)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全唐诗》卷八百二十一)普通茶人的寻求与满面足;“清高世莫知”的感叹已超越普通茶人的层面;而三饮知茶道的全真,即悟入虚无空明,则在到完全忘却尘情、除净俗念的地步。不仅如此,他还个图一种更高远、更永久的超越:“丹丘弱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各藏仙府世空(一作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唐·释皎然《饮茶歌送郑客》,诗人注引《天台记》云:“丹丘出大茗,服之羽化。”《全唐诗》卷八百二十一)供助茶力和茶事过程,达到凝神和气、定心明性的心理把持与心境营造效果,这正是茶事上人产着竟寻求的感觉,如唐释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所描述:“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全唐诗》卷八百九)一瓯在手,身如静物,思想已经如轻烟袅袅,淡入于天际溟蒙之中。这种静宓空寂、淡入自然的心境,正是进入禅思的前奏,入夜细雨,若隐若现;定谷幽音,如寂如灭:“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释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土晟》,《全唐诗》卷八百十八)“须知不动念,照出万重源。”(释皎然《禅诗》,《全唐诗》卷八百二十)“空何妨色在,妙岂废身存;寂灭本非寂,喧哗曾未喧。嗟嗟世上禅,不共智者论。”(释皎然《禅思》,《全唐诗》卷八百二十)人生、世事、宇宙、佛理、禅机,都随悠悠泉香自由放逸,任之听之,定佛性、启禅悟的效果很自然在壶里乾坤中实现了。虽然,他们如陆容(1436~1494年)所描述的仍身在尘寰,一瓯在手:“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香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明·陆容《送茶僧》,《列朝诗集·明诗卷》丙集第六)

(二)关于酒饮的思想

美食家的酒饮思想,不是普通酒人耽于嗜好感觉的观点;酒的美食家,是酒的品鉴技能和酒饮艺术的专门家;他们的酒饮旨趣在于通过酒品的品味和功能借助以达到助兴抒情、解愁忘忧、行礼仪、孰友谊、壮志气的目的。酒饮与茶饮的自然属性有很大的不同。酒饮一般都是宴饮或佐以肴品的酌饮,而茶饮通常是清饮(无茶食相佐,亦非元明时期杂以它物的倾家荡近乎食饮),故其生理嗜求和物欲色彩理浓,因而腐良生活中耽于酒者远过于嗜茶者。历史上因酒废业、失德、败事、伤身、致祸者不可胜数;比较而言,酒饮浊、茶饮清,可谓基本史实。故数千年来禁“湎”、戒“逸”是酒思想的第一要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是,古往今来凡于酒不的深入思考且有足可称道之研究者,几乎无一是有饮量之人。这无疑是他们没有物欲,以至未被酒精的麻醉与戕害功能所伤。正因为酒是易于乱性悖礼的特嗜品,故历代酒礼和酒饮思想的一个基调便是“戒”——戒律之戒,而非戒绝之戒,即约束防范。古往今来无数的酒事诗文生动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指向:

“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义也”。(《春秋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礼仪宴饮必备酒,俗语所谓“无酒不成席”,但要适度,过了界限即是违礼,即是不义。此为成礼之酒。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新婚夫妇联句抒发甜蜜和好家庭生活的满足欢快之情,是典型的助兴抒情之酒。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清·沈德潜《古诗源·汉诗》卷二,原作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之二,但近人考非李苏之作,时当在东汉末)这首汉诗忧情难抑,愁肠百结,充满了惜别得谊之情。曹孟德(155~220年)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三国·曹操《短歌行》,《古诗源·魏诗》卷五)更是解忧遣愁酒诗的千古绝响。左思(?~306年左右)的“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盼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两晋之际,左思《咏史》八首之六,《古诗源·晋诗》卷七)是一首颇具代表性的壮志酒歌,酒壮气豪,气势凌云。

中国古代酒事专家们的酒饮思想,是努力将酒事营造成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并于其中品味适意,满足于酒趣的感觉。明末大书法家董其昌(1555~1636年)论及酒人操守风格时说道:“凡夫醉于无明,二乘醉于涅盘,惟大圣人能饮酒不及乱。”(明末·董其昌《酒颠》“序”)最终还是一个戒的范畴,其最佳境界则应当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策二》卷第二)。

(三)关于膳事的思想

狭义的美食,指的就是精美的饮菜,计多情况下又是仅指肴馐——美味菜肴;故狭义的美食家,亦即于肴馔品质鉴定、膳事志趣情有独钟、艺有所擅的人。因为平居饮食是人的活命之需,与菜的清饮品玩和酒的酌饮享乐具有明显愉悦倾向因而很容易上升并独立成艺术化的方式有明显的不同,在历史上一直被置于充饥适口而止的地位,过此则被认为是耽于口腹的奢侈的品位低俗的“养小”。正因为如此,这类美食家的事迹几乎从来没有一个人的既往文字史上留下应有的充分和公正的肯定性记述。茶人的清雅潇洒,酒人的风流豪迈,可以愉快片自由地肆意表现,并被以欣赏的心态描绘入各类史籍;他们本人也可以自娱自赏之情无怕顾忌地表白。而肴馔养食家则没有这样的幸运,对于他们来说,至少二千余年的历史都是不公平的,它将怀着不同心态和眼光关注餐桌的人不中区分地一概打入饕餮者另册,鄙视为“小人”。

毫无疑问,美食家根本不属于中国历史无前例的劳苦大众,后者难以果腹的实际和果腹需要的最高理想,使两者属于大壤之别的不同等级和风马牛不相及的差异文化类别。于是中国历史上的这类美食家便处于一种尴尬的社会地位:因生活实际和观念的巨大差异而与果腹层、小康层社会广大成员的食思想基本无关,又因中层以上社会会食者群在放纵物欲的同时却发表言不由衷的意风、见而视其为异已,于是他们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思想领域里的蝙蝠。历代统治集团和那些真、假道学先生们都在观念上反对并在公开言论中批评餐桌上过于精美和丰盛的现象,尽和他们中许多人的实际生活则恰好相反;而他们最不能容忍的还是那些在果腹和养生之外的言论,他们认为那不仅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不道德的堕落行为。由于“以农业为主是我国早在史前期便已逐渐自然形成的广大地区共性的氏族部落经济特点”(参看拙文《粟、稻的培育和猪、狗的驯化——中国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见《中国饮食史论》),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口高度地拥挤在有限的土地上搏食,一直是中国自有国家以来便有的基本国情,可以说,中国的全部既往文字文明史几乎都是民艰于食的历史。正因为如此,庶民百姓的最大愿望是吃饱饭,管理者们的原望也无疑是真诚地希望自己的子民们能吃饱饭。被统治者和统治者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尽管两者利益和出发点是那样的不一致。由此,两者又在拒绝食家意见联否定其存在必要性上表现出高度的致。因此,在数千年的中国饮食史上,美食家的地位是受压抑的,他们的声音是被排斥的,这正是与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明显不协调、不适应的美食数量极少且声音微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制约历史饮食文化不能充分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他们思想的闪光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他们的思想是突破食生活仅为满足生理需要的传统保守观念束缚,并匡正各类饕餮奢侈不良倾向的重要力量之一。在近代科学和文明以前,美食家的思想是代表民族食文化历史发展水准的主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民族文明礼貌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标志。

如果说自西周至汉代约十二个世经的时间里文字记录所反映的上层社会宴享和贵放等级好尚对于肴馐的要求主要是丰盛,即品数我——“食前方丈”,料量大——多为烧烤蒸煮的整体或大件动物性原料;那么进入魏晋南北朝后,则逐渐更注重肴馔制作工艺的精细和成品的精美化了。当然,伴随的亚形态和负效应也同样出现了:气派的铺张变成了猎奇的奢侈。而造成这种文化风格历史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无疑是在经验积累基础上的烹饪工具与工艺的进步,主要是铛等工具和炒工艺在肴馔(主要是肴)形态和人们(基本是上层社会)习尚变化中的革命性作用。这种过渡性变化在中国饮食史上以后的兴旺(隋唐五代)、繁荣(宋辽金元)两个时期固定成社会食生活肴馔的基本式样和民族上层社会的食文化传统。唐(618~907年)、宋(960~1279年)两代的大量文录,富贵之家的家厨和主要服务于中层以上社会成员的酒楼饭店制作的足可以百计数和精美肴馔名目,表明时代为美食家嘴巴和头脑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对象。也正是在唐代,美食们的活动开始在历史文录上留下了自己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美食家正是基于物无贵贱皆可入馔且各成特点这一根本原则,才突破了贵族阶级取料务求珍异奢贵的传统观念,将思考的触觉置于合理的物质基础之上,着重把握火候和调味两个基本点,使自己的美食实践升高为一种创造性和充满积极乐趣的艺术活动,形成了视食事为富于严肃科学精神和轻松愉快情趣的享受品赏过程的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美食家,是食文化的专门家和食事艺术家,民族文化深厚的陶冶教养、广博游历与深刻领悟、仕宦经历或文士生涯、美食实践与探索思考等是成就美食家的基本条件(参看拙文《美食袁枚和他的〈随园食单〉》、《从〈浮生六记〉看清中叶的饮食生活》,见《是国饮食史论》;《平生品味似评诗 落想腾空眩目奇——中国古代食圣袁枚美食实践暨饮食思想述论》,见《赵荣光食文化论集》)。他们与各种只用嘴巴来进行食事活动的人非属同类,也很不同于本草家和养生家。美食家的食事活动,是知识分子的享受艺术活动和娱乐性劳动,虽然这一艺术活动并不被多数士人欣赏,这一劳动的美食家基本是富家层和贵族层两个文化类型集团中,或是依附其中的食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402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8
下一篇2024-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