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是什么?

牛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是什么?,第1张

牛(拼音:niú)是汉语常用字,此字最早见于商代 ,其古字形像突出一对牛角牛头。本义即牛科动物牛。

牛有吃苦耐劳的本性,故引申为顽强、有耐力,又指人的脾气固执、不肯轻易驯服,这是取牛的脾气执拗之意。牛又指二十八宿中的牛宿。牛也是姓氏之一。

牛用作左偏旁时写作牜。用牛作意符的字多与牛相关,如:犊、牦、牟。有的泛指牲畜,如:牧、牢、犒。

象形字

“牛”字的造字原理是用局部代表整体:只要描绘出特征最鲜明的牛角,不画全身也能看懂这是牛。新附1出自商代的“牛簋”,是非常写实的牛头:弯角、横耳、圆眼、宽鼻孔、大肋巴。典型的牛的特点。商代甲骨文为了书写方便,把牛头从轮廓化变为实化了,而且也瘦化了。

但依然看得出牛头的形象来。此后,周代金文、秦篆一脉相承,都相沿这样的形体发展下来。但从汉代隶书起,“牛”便只下一只角,宽的嘴巴也变成长尖的“尾巴”了。

以上内容参考 -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389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8
下一篇2024-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