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列举苏州的传统艺术,传统节目,民间工艺,文化特色,名胜古迹,文化遗产

分别列举苏州的传统艺术,传统节目,民间工艺,文化特色,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第1张

  传统艺术:

  苏州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八十年代初期,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民间艺术研究会(现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艺术分会),团结了广大民间艺人,他们经常相聚在一起,探讨弘扬吴地文化,开展技艺交流,不断创新和提高艺术水平,使苏州的民间艺术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苏州的民间艺术,门类多,品种也多。有缂丝、刺绣、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纸、泥塑、草编、灯彩、九连环、民俗挂件等上千个品种,真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这里,既有仿古的传统艺术品,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工艺品。“九连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产生,在清代更为盛行。现在制作的九连环,花样翻新,形式多样,既有塔环、钟环、房环,更有符合国外游客要求的“A、B、C环”和数十个品种做成的套环。藏书镇出产澄泥石,制作的澄泥砚久负盛名,是我国的名砚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那里的石雕艺人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将澄泥石创制成石壶,经过精雕细刻,一把把造型美观、玲珑剔透的石壶呈现在眼前,惹人喜爱。现在澄泥石壶已成为民间艺术中的珍品,受到大众的欢迎和收藏家的青睐。

  近几年来,苏州的民间艺术,在弘扬优秀吴地文化及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民间艺人走向市场,走出苏州,走向世界,他们不仅在市内、省内展示,也到外省、外市去展览表现。有不少民间艺术家,还走出国门,他们带着刺绣、石壶、剪纸、民俗挂件等艺术品到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去展示,有的还应邀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现场表现艺术,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苏州的民间艺术品,具有吴地文化的内涵,其特点是精致、细腻、美观,在民间艺术品中独树一帜。到哪里去展览、演示,就受到哪里群众的欢迎和专家的赞扬。在北京举办的多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部分艺人参加展示,在展品前总是人头济济,争相观看;经过专家评选,许多作品都得了奖。如姚建萍的刺绣、蔡云弟的石壶、阮和平的智慧巧环、袁中平的澄泥蟋蟀盆等,均获得国家级的中国文联最高奖“山花奖”――民间艺术金奖、银奖和优秀奖。在苏州的民间艺术史上,增添了光辉的篇章。苏州的民间艺术,充分显示了苏州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显示了吴地文化的风采。

  传统节目:

  苏州弹词

  苏州弹词是以说唱相间的方式用苏州方言表演的“小书”类曲艺说书形式,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

  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所谓“书调”。因流传中形成了诸多的音乐流派,故“书调”又被称之为“基本调”。早期演出多为一个男艺人弹拨三弦“单档”说唱,后来出现了两个人搭档的“双档”和三人搭档的“三个档”表演。

  苏州弹词的艺术传统非常深厚,技艺十分发达。讲究“说噱弹唱”。“说”指叙说;“噱”指“放噱”即逗人发笑;“弹”指使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既可自弹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说”的手段非常丰富,有叙述,有代言,也有说明与议论。艺人在长期的说唱表演中形成了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衬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说表手法与技巧,既可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内心独白和相互间的对话,又可以说书人的口吻进行叙述、解释和评议。艺人还借鉴昆曲和京剧等的科白手法,运用嗓音变化和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来“说法中现身”,表情达意并塑造人物。在审美追求上,苏州弹词讲求“理、味、趣、细、技”。“理者,贯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颐也。细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苏州弹词的节目以长篇为主,传统的代表性节目有《三笑》、《倭袍传》、《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几十部。早期的著名艺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姚豫章、马如飞、赵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现了大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广播电台的兴起,苏州弹词进入鼎盛期,节目丰富,流派纷呈,以演唱的音乐风格区分,就有“沈(俭安)调”、“薛(筱卿)调”、“魏(钰卿)调”、“夏(荷生)调”、“周(玉泉)调”、“徐(云志)调”、“蒋(月泉)调”等十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弹词艺术经过艺人们自觉的整旧创新,艺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新节目不断涌现,长篇有《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李闯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的种子》、《江南红》、《夺印》、《李双双》等,中篇和常独立演出的“选回”有《老地保》、《厅堂夺子》、《玄都求雨》、《花厅评理》、《怒碰粮船》、《庵堂认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芦苇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脚皇后》等。

  然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亟待抢救和扶持。

  民间工艺:

  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极为丰富的民间工艺资源,苏绣、制扇、玉雕、缂丝、木刻年画、红木小件、剧装戏具、民族乐器等等,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在现今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工艺品中,有不少都标明产自苏州。据统计,现存24大类全国民间工艺中,苏州就保存有22类,门类之多、品种之齐全,都是在全国罕见的。苏州人民为此而自豪,这座城市也因此更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特有的文化品位。可以说,加强苏州民间工艺的保护与研究,既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实现文化强市、打造“文化苏州”的重要举措。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振兴民间工艺美术,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服务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努力发掘民间资源,大力发展民间工艺,改善旅游环境,增强文化氛围,推动旅游产业开发与地方经济的同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文化特色:

  一、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堪称苏州文化之宗。山岭、湖泊、农田、沼泽、河流与四季分明的气候,构成了苏州“山温水软”的自然体系,也形成了苏州人与之相和谐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苏州不但有市民、农民、还有渔民、船民、山民,而且都曾经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的主流群体。苏州之所以能有范成大这样的“田园诗人”,之所以能出为中国山水画别开生面的“明四家”和影响至今的“清四王”,之所以有骨子里的风雅和浸*于衣食住行的精致主义,追根溯源,其实无一不折射出这“一方水土”的特定背景和渊源。所以在有关苏州的历代方志史籍及古人浩如烟海的诗文游记中,“山水之胜”从来都是最为主导的。

  二、园林文化

  “苏州园林甲天下”,其造园的思想及艺术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苏州园林突出和强调的“模山范水”,与近在咫尺的独特的自然山水其实是息息相关的。苏州园林浓厚的文人气息的体现,也恰恰就在于文人(尤其是画家) 对造园过程的参与和设计。所以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画的原理和技法从来是一脉相承的。苏州园林开创并形成了“真山真水”与“假山假水”之间高度的融通与和谐,丰富了人们认识自然、亲和自然、尊重自然的情趣和意境。陈从周说:“假山如真方妙,其山似假便奇”,既道尽苏州山水和苏州园林之妙,也为苏州园林文化之真谛。

  三、建筑文化

  苏州的建筑思想与建筑艺术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突出成就:一是建筑规划,所谓“小桥流水人家”其实就是古代建筑的布局规划,也括周庄、同里、木渎等水乡小镇的形成和自成体系,同样是苏州古代建筑规划思想的具体体现;二是建筑设计,以明代北京的天安门、紫禁城和苏州的开元寺藏经楼为代表,也包括以“粉墙黛瓦”、“庭院深深”为主要特点的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造就了蒯祥和“香山匠人”的不朽声誉;三是风格独特和工艺精湛的建筑构件,也括木雕、砖雕、石雕和闻名遐迩的“金砖”等。从而留下了“苏州”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体系中重墨浓彩的篇章。

  四、工艺文化

  苏州的工艺美术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并以巧夺天工而蜚声中外。其中,苏绣、缂丝、苏裱、玉雕、扇子、桃花坞木刻年画、灯彩、泥塑、竹草编织、红木雕刻、古玩仿制、剧装戏装、民族乐器等,更以“苏作”的特色和品牌而著称。尤其在明清时朝,苏州成为当时最大的工艺品制作和交易中心,官方和民间的工艺作坊遍及全城。一部中国工艺文化史,断然离不开苏州之源、苏州之盛。

  五、民俗文化

  民俗既有民族性,也有地域性。苏州的民俗最具特色的是其鲜明而独特的区域特征。尤其在时令、节气、观光、禁忌、祭祀、服饰、曲艺、方言、民谣、器具等方面,更表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有“韦苏州”之称的唐代诗人太守韦应物就盛赞苏州地方的“俗繁节又喧”;一部《清嘉录》则是“记苏州一地之习俗礼尚游观胜境”的“风土岁时地志之翘楚”;而昆曲之被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更说明了苏州民俗不同凡响的文化根基和社会价值。

  六、美食文化

  “美食文化”在目前而言实际已经衍化成了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无论如何衍化,其核心还应该是“美食”。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州的“美食文化”或许真的是最经典的。“苏邦菜”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特点就是时鲜、清淡,讲究原汁原味;陆文夫先生的《美食家》之所以广受欢迎,就在于读者对苏州人在“吃”的方面的精致与过程所表现出的惊奇和浓厚兴趣;而日常生活中的苏州人讲究时令菜蔬及食品的那份原则和苛刻,在全国恐怕也是绝无仅有。苏州人实际上是天然的“绿色食品主义者”,所以也应该是最科学的“美食文化者”。

  wwwcce365com

  七、家居文化

  wwwcce365com

  “家居”似乎是个时尚概念,但在苏州却绝对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古典家具概念中,“苏式家具”至今都是闻名中外的“明式家具”的代名词。京式、广式、晋式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清代家具,其实都是“苏式家具”的继承和发展。而“家具”则无疑是“家居文化”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在苏州传统的家居理念中,目前正大行其道的所谓“绿色家居”和“生态家居”,其实在苏州都曾经是普及并占有主导性的。至于家居所必须涉及的文玩、摆设、盆景、花卉等,更称得上是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即使在今天,一般也难出其右。

  名胜古迹:

  北寺塔 在苏州市人民路香花桥北。寺传为三国吴赤乌时 (238-251) 始建,塔为梁代建造。现存建筑是南宋绍兴年间 (1131-1162) 遗物。塔高76米,八面九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全塔造型宏伟壮丽,为苏州诸塔之冠,有“江南第一家”之誉。

  拙政园 在苏州市娄门内。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宏寺。明正德年间 (1506-1521) 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买下寺产,改建成宅园,并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语意,取“拙政”二字为园名。

  1860-1863年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初建时规模很大,除正宅外,园内有31景,包括现在的东花园 (明末的“归田园”)、西花园 (清末的“补园”),以及北墙外大片土地。现园面积60多亩。此园以水为主,水面约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布局采取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园林。

  太平天国忠王府 在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四月二十三日 (1860年6月2日),太平军攻克苏州后,就拙政园地基改建而成。当时太平天国以苏州为中心,曾就江苏南部的大部地区建置苏福省,忠王府即苏福省省府。太平天国失败后,曾为江苏巡抚李鸿章的衙署。忠王府的规模,以中路最为宏伟,包括二门、正殿、后轩、后殿等建筑。东路和西路系太平天国以前或以后所建。王府的最后部为花园,亦是在旧拙政园的基础上,由很多著名工匠精心设计建造的。忠王府为国内保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太平天国王府旧址。

  狮子林 在苏州市园林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元至正二年 (1342年) 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后易名狮林寺,清乾隆十二年 (1747年) 改称画禅寺。狮子林即寺后花园。因园中有怪石像狮子,又因中峰禅师曾结茅天目山狮子岩,并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明、清以来,屡经兴废,后变为贝氏私园,1918-1926年经重修,始成现状。以假山著名,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全园布局,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廊壁嵌有《听雨楼帖》等书条石刻60余方,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文于祥的《梅花诗》尤引人注目。

  万寿宫 在苏州市民治路。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巡抚吴存礼主持创建。宫内供奉皇帝生位万岁牌,每当皇帝寿日的万寿节,全城官员聚集在此举行朝贺大典;平时作为恭迎皇帝诏书的处所;如遇皇帝驾崩,则在此设灵致祭。咸丰十年 (1860年) 被毁,同治九年 (1870年) 巡抚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后通称旧皇宫,因年久失修而日渐颓败。建国初加以整修,一度改作人民文化宫。是苏州较为完整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

  艺圃 在苏州市文衙弄。明代袁祖康始建,后归文震孟 (文徵明曾孙),改名药圃。明末清初归姜贞毅,改名艺圃,又称敬亭山房。后曾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园内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以建筑为主,池南以假山为主。园景开朗自然,颇有山林野趣,较多地保存了明代园林的格局。

  双塔 在苏州市定慧寺巷内。为郡人文罕兄弟二人所建,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舍利塔,两塔结构和大小完全一样。双塔为砖建,外观模仿木结构形式。平面等边八角形,共7层。据考证,双塔兴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 (982年) 而落成于雍熙的间 (984-987)。

  罗汉院遗址 在苏州市定慧寺巷。始建于唐咸通二年 (861年)。北宋太平兴国七年 (982年) 增建砖塔一对。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寺毁于战火,仅余双塔和正殿遗址。正殿遗址在双塔北,现存石柱、石础、石罗汉残像、碑刻等数十件遗物。其中北宋石柱、石础最为珍贵,通体浮雕缠枝牡丹童子、缠枝莲花童子等图案,雕工精致。明代石柱、石础也很精美。

  全晋会馆 在苏州市平江路中张家巷。清末山西旅苏商人集资建立。苏州原有明、清时期创建的会馆和公所100余处,全晋会馆是其中保存至今较为典型的一座。布局严整,临街有东西鼓吹亭。第二进为戏楼,由戏台与东西看楼组成。戏台坐南朝北,三面临空。顶部正中为木构盘旋波纹穹窿藻井,俗称鸡罩顶,巧妙精致。是苏州现存古典戏台中最精巧的一座。与戏台相对处原为雄伟的大殿,惜毁于火。东西两翼尚有厅堂、客房等。

  况公祠 在苏州市西美巷。是奉祀明代苏州知府况钟的专祠。况钟 (1383-1443),江西靖安人。在苏州13年,执法如山,勤于吏治,廉洁奉公。正统七年冬 (1443年),卒于苏州知府任上。苏州绅民为他立衣冠冢,并建专祠于府学内,以示崇敬。

  沧浪亭 在苏州市南、三元坊附近。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是江南现存历史最久的古园林之一。传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别墅。北宋庆历年间 (1041-1048),诗人苏舜钦买下别墅临水筑亭,园主因有感于渔父《沧浪之水》歌命名为“沧浪亭”,并作《沧浪亭记》。历来屡有兴废。南宋初年韩世忠辟为住宅,大加扩建。元代园废,改为僧庵。明代复建沧浪亭,并由归有光作记。清康熙年间 (1662-1722) 大修,布局为现亭主要基础。其特色是未入园林先成景。漫步渡桥,始能入园。全园面积约16亩。

  可园 在苏州市沧浪亭前苏州医学院近旁。原宋代沧浪亭园址的一部分。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晚清梁章钜重修。后改学古堂,又改为存古学堂,最早的省立图书馆设此。园内一泓池水,萦绕著土阜小筑,花木扶疏,曲径回廊。

  城隍庙 在苏州市景德路。府城隍庙本在子城 (今体育场、城中公园一带) 西南隅,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 (1370年),就雍熙寺废基新建苏州府城隍庙,即今城隍庙之创始。城隆庙原规模甚大,现存较完整的惟有主体建筑工字殿;其前后两殿皆单檐歇山造,中以穿堂贯道,平面呈工字形,故名。这是苏州比较完整和有代表性的明代建筑。其后殿外墙嵌有清嘉庆二年 (1797年)《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碑,刻有当时苏州城内的河道、桥梁、城垣和主要建筑等,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的珍贵资料。

  环秀山庄 在苏州市景德路。原为五代广陵王金谷园故址,宋为景德寺,明为宰相申时行宅,清为汪氏“耕荫义庄”的一部分,题名环秀山庄。乾隆年间 (1736-1795) 叠山名家戈裕良在园内堆叠的假山,保存较为完整,在苏州湖石假山中此处当推第一。此园虽面积不大 (1亩余),但假山峥嵘峭拔,兀立其间。一池清水,回绕于山峰之下。全山形态逼真,结构严密。假山虽仅占地半亩,却辟有60余米山径,盘旋起伏。

  开元寺无梁殿 在苏州市盘门内东大街、瑞光寺塔北。开元寺创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 (238-251)。是苏州历史上著名的佛寺之一,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寺毁殿存。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 (1618年),是一座纯用细砖垒砌的无梁建筑。原名藏经楼,系楼阁式,上下2层,面阔7间,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它和附近的盘门、瑞光塔成鼎足之势,为苏州市内西南角三座著名的古建筑。

  瑞云峰 在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园内。是北宋花石纲遗物,江南园林湖石名峰之一。据记载,朱勉在太湖鼋山采得两块奇石,命名大、小谢姑。大谢姑先运往艮岳,小谢如未及启运,朱勉事败,遂弃置荒野。明时为乌程 (今湖州市) 董氏购得。董氏与苏州阊门下塘徐氏联姻,以此石赠嫁。徐氏置之半边街东园 (今留园) 中,更名瑞云峰。清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 移到织造府西行宫内,以迄于今。瑞云峰高3丈余,屹立潭心,全石清秀奇特,玲珑剔透,通体多褶皱孔窍,涡洞连接,具有米芾论石中瘦、漏、透等特色,为湖石中一绝。

  耦园 在苏州市小新桥巷。因住宅东西各有一园,故名。东园原为清初陆锦所筑,名涉园,后为祝氏别墅,清末归沈秉成;沈聘请画家顾沄主持,大事扩建,始成现状。东园以山池为中心,北有重檐楼厅城曲草堂;南有阁跨水而筑,称山水间;东南角有小楼与古城墙隔内城河相望,名听橹楼。假山以黄石叠成。西园较小,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斋前后庭院中构筑廊轩,杂植花木,间置湖石。

  鹤园 在苏州市韩家巷。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 洪鹭汀始建,以俞樾所书“携鹤草堂”而得名。后归吴江庞氏,又归严氏。全园以水池为中心,周围布置建筑、山石、花木,面积近2亩。

  网师园 在苏州市葑门十全街。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号称“渔隐”,后荒废。清乾隆时 (1736-1795) 由宋宗元重建,借“渔隐”原意,自比渔父,故称网师园。此园建筑占地不大 (约75亩),但保持著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住宅与花园结合贯穿紧密。园林位于住宅西侧。中部以水池为中心,配以花木、山石、建筑,形成主要景区。水池面积,虽仅半亩,但治理得当。此园布局,亭台轩榭与池水相互衬托,园内路径处处贯通。

  织造署旧址 在苏州市葑门内带城桥东 (今苏州第十中学内)。元时开始在此设织造局,清顺治三年 (1646年) 设总织局,康熙十三年 (1674年) 改为苏州织造衙门。康熙二十三年又于织造署西部创立行宫,供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驻跸。织造署管理机户和征收机税,并自设机房织造,规模宏敞。

  盘门 在苏州市城西南隅。始建于春秋吴王阖闾元年 (前514年) 伍子胥筑城时。朝向东南。初名蟠门,门上刻有蟠龙,后因水陆萦回曲折,改称盘门。虽经历代改修和重筑,但位置基本未变。现存城门重建于元至正十一年 (1351年),水陆两门并列。城外大运河绕城而过,吴门桥飞架河上,气势雄伟。盘门是苏州较完整的古城遗址,水陆城门并存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盘门水闸

  吴门桥 在苏州市区南,横跨京杭运河上。是出入盘门的主要陆路通道。北宋元丰七年 (1084年) 建,后毁损,南宋绍定年间 (1228-1233) 重建,并改称今名;明正统年间 (1436-1449) 苏州知府况钟再修,后又损坏,同治十一年 (1872年) 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吴门桥是一座联锁式单孔石桥,用花岗石筑成。桥全长663米、宽48米,桥跨16米,拱券高985米,是江苏省最高大的单孔石桥。南北两坡各铺设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砌有宽约06米牵道,为牵夫登船穿越桥洞的便民设施。此桥高大壮伟,与邻近的瑞光塔、盘门城楼浑然一体,为苏州城南重要文物古迹。

  瑞光塔 在苏州市盘门内。寺原名普济禅院,三国吴赤乌四年 (241年) 孙权为康居国 (在今中亚) 僧人性康建造。赤乌十年建13层宝塔,宋代名天宁万年宝塔,后重修时改为7级,更名瑞光塔。八面,砖木混合结构,仿楼阁式。塔身高约43米,轮廓线条较优美。1978年在塔心内发现五代经卷,北宋真珠舍利宝幢等珍贵文物,证实现存塔身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 (1008-1016) 所建。

  真珠宝幢木函—通高124厘米,瑞光寺。1978年,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塔心发现北宋大中祥符六年 (公元1013年) 真珠舍利宝幢,高1226厘米,分别以木胎和夹□胎雕漆描漆制成,在水晶宝珠顶部饰以鎏金银丝串珠编成了九头龙和银狮,与其同出的还有珍贵的北宋刻经卷。

  真珠宝幢—通高1226厘米,瑞光寺。

  留园 在苏州市阊门外。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1522-1566),为太仆徐时泰的私园,称东园。清嘉庆三年 (1798年) 在东园旧址上筑寒碧山庄,因园主姓刘,又称刘园。刘与留同音,后叫留园。面积50多亩,分东、西、中、北四部。中部以山水为胜,池居中央,四周环以假山和亭台楼阁,长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历代书法家石刻300余方,为“留园法帖”。

  东部以建筑为主,楼阁廊屋富丽堂皇。有著名的“留园三峰”,其中冠云峰是北宋花石纲遗物,高约9米,为江南最大的湖石。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树。“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颇有田园之意。西部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北面桃园,称“小桃坞”。山前小溪,两旁桃柳。此园不仅建筑结构和装饰别致多采,而且以连绵不断的建筑如把景物分开,又使建筑物本身的窗樘沟通两面,将景物联成一体。

  曲园 在苏州市人民路马医科巷内。为清末俞樾故居。清咸丰八年 (1858年) 俞樾到苏州,为久居于此,于同治十三年 (1874年) 在友人的资助下,购买马医科巷潘世恩故居西边废地,营建住宅。光绪元年 (1875年) 四月迁入新居。俞樾 (1821-1907),清道光三十年 (1850年) 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浙江学政。为清代著名学者。曲园占地约5亩,中间5进,东边建有配房。1954年俞樾曾孙著名学者俞平伯将曲园旧居捐献给国家。

  玄妙观 在苏州市观前街。创于西晋咸宁二年 (276年)。旧观范围很大,几经毁建。现存较大的建筑主要有正山门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 (1179年),是当时名画家赵伯驹之弟赵伯骕设计。殿重檐九脊顶,下有高台,前有宽敞的月台,气势宏伟,为国内最大和较古老的道观殿堂建筑之一。殿平面长方形,长约45米余,宽约25米余;面阔9间,进深6间。虽经后代重修,但西南面还存宋代遗作。殿内梁架分明、暗两种。殿中砖制须弥座,高175米,分上中下三部,层次多,雕刻较华丽。座上是3尊三清像,泥塑,像外装金,神采俨然,亦系南宋旧物。

  文庙 在苏州市人民路三元坊。北宋景佑元年 (1034年) 创建,现存建筑除大成殿外,大部分为清同治三年 (1864年)重建。大成殿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 (1141年) ,重建于明宣德八年 (1433年),面阔7间,长30米,进深13间,高205米。内部系木构梁架,檐下有斗拱,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宏伟壮观。

  西园 在苏州市阊门外留园路,与留园东西相望。明嘉靖年间 (1522-1566) 西园与留园的前身东园同为太仆徐时泰的宅园。后其子工部郎中徐溶舍园为寺,取名复古归原寺 (归元寺始建于元代,明为徐时泰的西园)。明崇祯八年 (1635年),茂林律师住持该寺,宏扬“律宗”,更名为戒幢律寺。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寺毁于战火,同治、光绪年间 (1862-1908) 陆续重建。现在西园是戒幢律寺及其西寺园的总称,为一组完整的佛教建筑。

  戒幢律寺为江南名刹之一,布局严整,殿宇宏伟,佛像庄严。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殿、藏经楼等。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七楹南向,端庄雄伟。殿西即罗汉堂,屋宇深广,共48间,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泥塑金身罗汉五百尊,分单双号对称排列。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疯僧、济公两尊塑像,形象逼真。香樟木雕千手观音,构思奇巧,技艺高超。罗汉堂后是宽广明净的寺园。全园以放生池为中心,环池亭台馆榭,曲槛回廊,掩映于山石花木间。

  怡园 在苏州市人民路。本是明朝尚书吴宽旧宅,清光绪初年为顾文彬所得,邀名画家任阜长等参与设计,耗银20万两,费时7年扩建而成。面积仅8亩余,布局精巧。园分东西两部,中隔一道覆廊,廊壁漏窗,图样各异。东部以玉延亭、四

有关梅花的诗词鉴赏拾趣

《早梅诗》

明·兰茂

东风破早梅 向暖一枝开 冰雪无人见 春从天上来。

d f p z m  h n ═ zh k b s υ r g  ch c t sh l

该诗见于明代兰茂的《韵略易通》是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的一首五言绝句,用诗的形式写下来,为了便于记诵。诗下面一行是汉语拼音。这里═表示零声母即以元音开头的字。“υ”是唇齿摩擦音。现代北京音香山一带摩擦极轻,天津音摩擦就极重。从诗里归并声母看,“见”代表g-(giɑn),“雪”代表 s-(süe),尖团字还分得开。这或许是作者在这一点上遵从多数方言,或许是当时“官话”语音确实有这种区别。从清乾隆八年(1743)“存之堂”(书坊名)写《圆音正考》,就汉字对译满语声音不准确提出批评一事看,后一个推测比较近真。把《早梅诗》的声母按发音部位排起来,就得到(如图),再加上,恰好二十。说这首诗代表的音韵格局是现代北方音的前身大致不错。所以在后代讲音韵的书里,如清代李汝珍的《音鉴》等,都常引用。 把归并所得的字母作成诗并不止兰茂作过。远在唐代,就有日本和尚空海作过类似的《伊吕波歌》。李汝珍也作过“春满尧天……”《行香子》词以及《太平歌 》(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这么做,提高了音韵学的普及性,可是把等韵等从印度声明学传来的按发音部位分类和按发音方法排序次的严格科学精神给削弱了。

  

南宋 陆游《卜算子·咏梅》赏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在驿站的外面,在断桥的旁边, 无人过问的梅花寂寞地舒展花瓣。 黄昏时候,你已经受不起孤独与忧愁, 哪里还能再忍受狂风暴雨的摧残?! 你无意与其他花卉苦苦相争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你任凭各种花卉去妒忌恨怨。 即使凋谢后被践踏成泥土,碾作尘埃, 沁人心脾的幽香却永远不会消散!

卜算子:为词牌名。《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取卖卜算命的意思。

说明:双调,44字,前后阕各两仄韵,各22字,上去通押。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合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 “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 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 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 它也的确还有 “ 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 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这着实、妙!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 “ 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 零落”, 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 “ 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山园小梅》赏析

作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九六七—一O二八)字君复,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死后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所以后世称他为林和靖。他的一生从未做官,过着清静淡泊的生活。他特别喜爱梅花,几十年在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写出这样美的梅花诗,是有他的生活基础的。

《山园小梅》是一首咏物诗。在中国诗史上,有许多诗是通过对物的吟咏,抒发诗人的感情的,通称为咏物诗。它与情古诗一样,数量很多,成为古典诗歌中的一个大类。咏梅,又是咏物诗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一个部分。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都咏过梅花。这么大量的咏梅作品中,最为历代读者称道赞赏的,林逋的这首《山园小梅》就是 其中之一。诗的开头,先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百花飘零凋谢,独有梅花却茂盛妍丽地开放。小园中只有她占尽美好的风光。歌颂梅花的傲雪耐寒,寄托诗人在逆境中坚贞不移的品格,这在古典诗词中虽然不算是创见,但是把梅花写得这样美,却是罕有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诗,历来被读者誉为咏梅的绝唱。梅花的美,不同于牡丹的富丽,更不同于桃花的夭艳,而是一种淡雅和娴静的美。在这一联诗中,正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这种淡雅和娴静。怎么能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呢?作者不是简单直接地介绍,而是写她的姿态,写她的香气。上句,疏疏落落的梅枝,纵横交错,映在清浅明澈的池塘中。写的是姿态,但又不是直接写姿态,而是着重写水中的梅影。所以,读者更加感到她的摇曳多姿。下句,黄昏的淡月下,飘散着缕缕幽香。这是写梅花的香气。我们中国传统的欣赏趣味,讲究雅和韵,不要求强烈的刺激。那种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韵味、情趣就不免略逊一筹。这里所写的香气,正是那种淡淡的幽香。所以很雅致,很有韵趣。而姿态、气味之所以给人这样的美感,是因为作者把这些放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来写。疏落的梅枝,是倒映在水中,读者感受到的是摇曳的梅影,着笔处是水,而且是清浅明澈的水;缕缕幽香,是在月下游动飘散,这里,月也是黄昏的初月,是在淡淡的月下。这样写,环境气氛,与梅花的姿态幽香显得十分和谐协调,恰到好处。可见,历代读者如此欣赏这一联诗是很有道理的。“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是说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从侧面加强前面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霜禽,既指寒霜中的飞禽,也指禽的毛羽洁白如霜。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这里写出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而是既爱且敬。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是对她无限深情。这样,梅花的美又从其他动物如何对待她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在写法上,上句,霜禽欲下当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用词是十分讲究的。“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与金尊”,这是说,可以亲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须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作者在这里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这个“人”,不是那种空虚庸下追求物质享受的俗人,而是品格高尚的风雅之士。这样,诗中的梅花形象,就带有作者本人的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与梅花就不是客观的描写与被描写的关系,而是达到了精神上的无间契合。这首诗的影响很深远。后来词牌中的《梅花塘》以及《暗香》、《疏影》等,都从林和靖的这首诗中得到启发。 东湖还是武汉对外文化交流的胜地。1979年,这里开辟了友谊林。20多年来,先后有日本大分、美国匹兹堡、德国杜伊斯堡、英国曼彻斯特、罗马尼亚加拉茨等武汉姐妹城市的友好使者来到这里,与武汉人民一道,种下了象征团结、友谊、进步的雪松、笔柏、桂花、红枫等树百余株。

这里还是中国楚文化游览中心。东湖风景区经过50多年的发掘和建设,形成了系统的楚文化旅游景点。

楚城依山傍水耸立在东湖磨山北麓,体现了楚人喜爱居高临水筑城的特点。它是进入东湖楚文化旅游区的第一个景点。

楚市是楚人文化交流、商品交换的场所。青石路面,红漆门柱,黄墙黑瓦,一派楚地风貌。200米长的街市上,店铺林立,游人如织。加上吊脚楼式的建筑,具有鲜明的楚文化风格。

凤是楚国先民的图腾和吉祥物,他们把鹰、鹤、燕、孔雀等许多鸟的美好特征集合起来,创造了他们理想中的神鸟。凤标的净高72米,用158吨黄铜铸造,两凤站在百兽之王老虎的背上,威猛而华美。

由凤标抬头望去,是磨山第二主峰上巍峨的楚天台。楚天台是楚文化游览区的标志性建筑,按古楚国章华台“层台累榭,三休乃至”的形制而建,层阶巨殿,高台耸立,依山傍水,可与江南三大名楼媲美。从凤标登上楚天台要上345级台阶。楚天台内有荆楚文物、工艺品、楚国名人蜡像展,还有编钟乐舞演出。在这里,你一边歇歇脚,一边可以尽情欣赏、体味楚文化浪漫、瑰丽、诡异的风韵。

还有祝融塑像,祝融是楚人的远祖,是传说中的火神。他的职责是观象授时,指导人们生产、收获。这尊雕像体现了楚人崇火、拜日的民俗。

“惟楚有才”组雕,以古楚国八百年风云人物和重要事件为主题,以多种雕塑手法展现了楚国名君、名相、名人的事迹和古楚国的矿冶、纺织、艺术、农耕、战争和日常生活情景,体现了楚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这组雕塑技艺精湛,气势磅礴,是东湖楚文化建设的经典之作。

东湖磨山脚下的离骚碑,用红色岩石砌成,高148米,宽8米,比号称“天下第一碑”的泰山“御京碑”还要高出13米,宽出3米。碑文选用毛泽东青年时代手书的《离骚》全文手迹,字体道劲隽逸,诗书双绝。 东湖三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东湖磨山东山头上,史书记载刘备在此祭天。这便是有名的刘备郊天坛。刘备郊天坛被誉为“观日上佳,赏月绝妙,瞰景最全,祈福甚灵”之地。这周边还有卓刀泉、曹操庙、鲁肃马冢等三国遗址。

南宋诗人袁说友游武昌东湖时有诗云:“一围眼浪六十里,几队寒鸦千百雏。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乌”。来到清河桥头的烟浪亭,可以寻访古人游踪,体味宁静誉雅致,感悟生命的意境。

饱览了东湖秀丽的山水、珍奇的花木、浓郁的楚风和三国文化,你现在该对东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东湖风景区由六个特色景区组成,它们是:听涛景区,磨山景区,珞洪景区,落雁景区,吹笛景区和白马景区,景区总面积73平方公里。听涛景区是水上娱乐游览区,磨山景区是楚文化游览区,落雁景区是生态休闲游览区。

1982年,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东湖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2001年,东湖风景名胜区获得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称号。2002年初,东湖又通过了ISO14001环境论证体系。2013年,东湖风景名胜区荣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东湖风景名胜区正在成为代表华中最大都会、历史名城武汉形象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

意思: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鉴赏: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赏析: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孓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几个字与上句的“寂寞”相互呼应。而且,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均,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总之,从上面四句看,这对梅花的压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下阕,托梅寄志。

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争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妒忌吧。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花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暗喻。“妒”,则非草木能所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腿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尽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尽节”的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运用比兴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作者介绍:

人物评传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评论:

陶渊明爱菊,为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周敦颐喜莲,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陆游重梅,则为的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坚贞。这可以从他的《卜算子·咏梅》中得到印证。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读罢此诗,我们也不禁会生出“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感慨来。作为一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很早就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君书”的爱国之志,二十九岁时,他以状元秀的身份登上仕途可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部分卖国求荣的投降派,更面对着敬且偏安的昏帝王。因此面对积贫积弱的现实,诗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南宋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破亡之路。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排挤、贬谪,使诗人不得不发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浩然长叹了。尽管如此,但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从俗媚的节操没有丝毫的改变。即便到了“食且不继”,因为没钱,药也停了吃;因为省灯油,书也没的读,甚至不得不连自己常用的酒杯都忍痛卖掉的地步,他仍然足迹不踏权门,他依旧胸怀杜稷,心系百姓。我们从中仿佛听到了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与坚定,我们仿佛看到了杜甫那“穷年忧黎园,叹息肠内热”的抑郁与沉重。真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也正是有这样的社会背景,有这样的思想根基,使我们在品读《咏梅》时,更能清楚地看到诗人那至死不渝的追求。

词的开篇,便推出了一组凄清的镜头,冷清的驿站旁,自开自落……一“外”字,一“边”字,让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纵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落寞。接下来,镜头更近,苍茫的黄昏笼着浓浓的愁绪,凄风苦雨交相侵袭。大有不推残至死绝不罢手之势。一“更”字,不仅写出了嫉妒者的歹毒、凶狼和仇视之深。同时也反衬了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这样诗人通过描写梅花的困难处境,揭示了“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的黑暗现实。从而暗示了自已政治上遭受的强大压力和沉重打击。词的下片,进一步咏物明志。“无意”“苦争”不正是诗人“位卑未敢记忧国”的感情的自然流露么,这不也正象这梅花虽先百花而放,却不为争早斗宠吗?“一任”写出了梅的孤傲拔俗,坚贞自韧,“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说即使凋堆成为泥土。碾碎化作尘埃,心中的那缕馨香不改变。这就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了高潮,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虽九死犹未悔”的自尊,自爱与自律。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象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

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相关连接:

陆游《卜算子·咏梅》 简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鉴赏

这首咏梅词,作者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上阕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 梅花长在偏僻的“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它不是由人精心栽种的,它寂寞地开放着。“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在这样的暮色黄昏中,独自挺立开放的梅花难免会有着孤苦无依的愁苦,更何况环境如此恶劣,风雨交加,倍受摧残。这实在令人深深叹息。

下阕抒情, 主要抒写梅花的两种美 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的其二美德是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这几句词意味深长。作者作此词时,正因力主对金用兵而受贬,因此他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咏梅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译诗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

  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赏析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意思: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鉴赏: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赏析: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孓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几个字与上句的“寂寞”相互呼应。而且,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均,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总之,从上面四句看,这对梅花的压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下阕,托梅寄志。

  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争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妒忌吧。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花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暗喻。“妒”,则非草木能所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腿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尽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尽节”的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运用比兴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作者介绍:

  人物评传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评论:

  陶渊明爱菊,为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周敦颐喜莲,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陆游重梅,则为的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坚贞。这可以从他的《卜算子·咏梅》中得到印证。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读罢此诗,我们也不禁会生出“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感慨来。作为一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很早就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君书”的爱国之志,二十九岁时,他以状元秀的身份登上仕途可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部分卖国求荣的投降派,更面对着敬且偏安的昏帝王。因此面对积贫积弱的现实,诗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南宋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破亡之路。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排挤、贬谪,使诗人不得不发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浩然长叹了。尽管如此,但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从俗媚的节操没有丝毫的改变。即便到了“食且不继”,因为没钱,药也停了吃;因为省灯油,书也没的读,甚至不得不连自己常用的酒杯都忍痛卖掉的地步,他仍然足迹不踏权门,他依旧胸怀杜稷,心系百姓。我们从中仿佛听到了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与坚定,我们仿佛看到了杜甫那“穷年忧黎园,叹息肠内热”的抑郁与沉重。真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也正是有这样的社会背景,有这样的思想根基,使我们在品读《咏梅》时,更能清楚地看到诗人那至死不渝的追求。

  词的开篇,便推出了一组凄清的镜头,冷清的驿站旁,自开自落……一“外”字,一“边”字,让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纵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落寞。接下来,镜头更近,苍茫的黄昏笼着浓浓的愁绪,凄风苦雨交相侵袭。大有不推残至死绝不罢手之势。一“更”字,不仅写出了嫉妒者的歹毒、凶狼和仇视之深。同时也反衬了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这样诗人通过描写梅花的困难处境,揭示了“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的黑暗现实。从而暗示了自已政治上遭受的强大压力和沉重打击。词的下片,进一步咏物明志。“无意”“苦争”不正是诗人“位卑未敢记忧国”的感情的自然流露么,这不也正象这梅花虽先百花而放,却不为争早斗宠吗?“一任”写出了梅的孤傲拔俗,坚贞自韧,“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说即使凋堆成为泥土。碾碎化作尘埃,心中的那缕馨香不改变。这就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了高潮,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虽九死犹未悔”的自尊,自爱与自律。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象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

  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相关连接:

  陆游《卜算子·咏梅》 简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鉴赏

  这首咏梅词,作者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上阕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 梅花长在偏僻的“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它不是由人精心栽种的,它寂寞地开放着。“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在这样的暮色黄昏中,独自挺立开放的梅花难免会有着孤苦无依的愁苦,更何况环境如此恶劣,风雨交加,倍受摧残。这实在令人深深叹息。

  下阕抒情, 主要抒写梅花的两种美 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的其二美德是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这几句词意味深长。作者作此词时,正因力主对金用兵而受贬,因此他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毛泽东

  〖原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作为中国***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

  宋代林和靖《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梅花是清丽淡雅的,寄托了他“妻梅子鹤”的隐逸情趣。清代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这梅花是超凡脱俗的,表明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情思。宋代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落后。”这昭示着梅花独领风骚的品位。元代王冕的《墨梅》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颂了梅的清雅高洁的内在美。

  比较阅读相同点(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4)都以梅花自比。不同点(1)梅花的形象不同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象征 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 斗争的精神。(2)感情基调不同陆 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比较

  回答者: grsxc - 助理 三级 12-11 21:56

  查看用户评论(3)>>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好

  50% (1) 不好

  50% (1)

  相关内容

  •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分析体会

  •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处处用对比

  • 有个男孩子给我发了毛泽东的咏梅,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 帮忙找一下2005年苏州语文中考试题,急需

  • 2005年苏州语文中考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陆游 卜算子 卜算子 咏梅

  其他回答 共 7 条

  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当封建统治阶级向外来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毛的《咏梅》用陆游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说“反其意而用之”。

  同样是以咏梅来表达作者的心情与胸怀~但一个是不得志一个是志气风发~

精选食物的作文合集五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食物的作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食物的作文 篇1

 很少有一种菜品能够让我们如此浮想联翩,甚至引领我们的思路回到二百多年以前的清道光年间,感受那种穿越时空的不同凡众的奇异香气。

 说起佛跳墙这道菜,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并且做过各种想象,但是真正吃过佛跳墙的人却很少,博学如梁实秋先生雅舍谈佛跳墙,最后却转到了红烧肉,何况我等凡人。幸哉中国内涵外延丰富的汉字汉语,为我们描述当时的福州名菜“坛烧八宝”。

 关于佛跳墙的典故,多得像极了好莱坞大片的中文名字,但是无论是“坛烧八宝”还是“福寿全”,都没有“佛跳墙”这寥寥三个字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和享受。聪明的商家非常应该注册这三个字,其无形价值也许会与“可口可乐”相伯仲了吧?

 以十八种主料、十二种辅料互为融合。其间几乎囊括人间美食,如鸡鸭、羊肘、猪肚、蹄尖、蹄筋、火腿、鸡鸭肫;如鱼唇、鱼翅、海参、鲍鱼、干贝、鱼高肚;如鸽蛋、香菇、笋尖、竹蛏。三十多种原料与辅料分别加工调制后,分层装进坛中,就好像一部野心勃勃的贺岁片,大腕荟萃自然不同凡响。

 佛跳墙之煨器,多年来一直选用绍兴酒坛,坛中有绍兴名酒与料调合。煨佛跳墙讲究储香保味,料装坛后先用荷叶密封坛口,然后加盖。煨佛跳墙之火种乃严格质纯无烟的炭火,旺火烧沸后用微火煨五六个小时而成。如今有的酒店宣扬自己的菜品如何香气扑鼻,与佛跳墙相比的确欠一点含蓄。真正的佛跳墙,在煨制过程中几乎没有香味冒出,反而在煨成开坛之时,只需略略掀开荷叶,便有酒香扑鼻,直入心脾。盛出来汤浓色褐,却厚而不腻。食时酒香与各种香气混合,香飘四座,烂而不腐,口味无穷。余以为这才是美食的最高境界。

 费孝通先生研究佛跳墙的创始,一说,发明此菜者乃一帮要饭的乞丐。这些乞丐拎着破瓦罐,每天四出要饭,把饭铺里各种残羹剩饭全集在一起。据说有一天,有一位饭铺老板出门,偶然闻到街头有一缕奇香飘来,遁香而发现破瓦罐中剩酒与各种剩菜倒在一起,会有不同凡众的异香。这位老板因此而得启悟,回店以各种原料杂烩于一瓮,配之以酒,创造了佛跳墙。看起来这佛跳墙与“叫化鸡”乃是亲戚。

 第二种说法与一个娇生惯养的女子有关,福建风俗,有一个规矩叫“试厨”。新媳妇婚后第三天须到夫家在大庭广众面前试厨。这是对新媳妇治家本领的测试,它关系媳妇今后在公婆眼中的地位。相传有一个从小娇惯的女子,不会做菜。出嫁前因此而为即将到来的试厨而发愁。母亲为女儿之应试,想尽了办法,把家藏之山珍海味都翻找出来,一一配制后用荷叶装成小包,反复叮嘱女儿各种原料的烹制方法。谁知这位新娘到了试厨前一天,慌乱中全然忘记各种烹任方法。她到了临晚才到厨房,把母亲包好的各种原料一包包解开,堆了一桌无从下手,正在无计可施之际,又听公婆要进厨房。新媳妇怕公婆挑剔,见桌边有个酒坛,匆忙就将所带的原料都装入坛内,顺手用包原料的荷叶包住了坛口,又把这酒坛放在了快灭火的灶上。想想明天要试厨,新媳妇生怕自己无法应付,就悄悄溜回了娘家。第二天,宾客都到了,却不见了新媳妇。公婆进厨房,发现灶上有个酒坛,还是热的。刚把盖掀开,就浓香四溢,宾客们闻到香味就齐声叫好,这就成了佛跳墙。想来这新媳妇也获得了好评,否则我们也没有口福享受到这“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人间佳肴。连我佛都参与推广,难怪大江南北这佛跳墙的名气如此之大。

 反正我如果是佛,绝对不会受累跳墙,我会自己做。但愿中国的文化精粹永远连绵不绝,佛跳墙便是其中的一个。

食物的作文 篇2

 人们对于食物的感情大约是与生俱来的,对于食物的眷恋如此,对你的感情也是如此。

 记得还没有在一起时我们相约去颐和园,现在的我仍然能记起园子门口烤红薯香到四溢的味道。烤到酥软的皮懒洋洋地蜷在手里,散发着淡白色的蒸汽,吃到一半吃不下的我愣是把它纂在手里走了好久不好意思扔掉。还是腼腆而不多话的你,还是小心翼翼佯装淑女形象的我,不和谐又生疏的画面现在想来还是会觉得好笑。冬天的园子里游人很少,略显寥落,我们走了一路聊了一路,北京的风就生生地把你那本来就不是很好看的脸吹成了关公的模样。

 之后你的表白,居然是在饭桌上,面对着一桌吃的差不多的食物,在桌子下面耍流氓般握住我的手。在这之前,在一堆嘈杂的起哄声里,我已经对碗里几根可怜兮兮的剩菜调戏了好久。还记得那天你点了爱吃的沙律牛排,那时的我还是喜欢吃辣椒的女孩子一枚,对于这样偏甜的食物是懒于动筷的。那家小饭馆,之后就再也没有去过,虽然它与人大就只有几步路的距离。每次看着它外面闪烁着的十分高调又山寨的红色霓虹灯,总是有些恍惚和错落。

 刚在一切的时候,就临近那一年的女生节。大家在品六楼下欢呼着弄活动的时候,你骑着那辆已经被偷的自行车,像骑着白马的唐僧一般,给我带来所谓女生节的礼物,三个长得不那么好看的火龙果。说句实话,那几个火龙果确实不如玫瑰花来的可爱耀眼,但是回到宿舍用勺子挖起来大快朵颐的时候,还是觉得,送火龙果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大一下学期,我们总是会去品园商店买中间夹着豆沙的糖葫芦。鲜红的山楂裹着暖暖的糖衣,吃到嘴唇满是黏黏的味道。那时的我最爱吃北区三楼的铁板饭和盖浇饭,东区的蛋炒面和清汤牛肉拉面,中区的小笼包和品六楼下小哥卖的不那么干净的里面却有很好吃很入味鸡排的盒饭。那时的我,还没有跟你混北区,还没有养成吃北区二楼这亘古不变、矢志不渝的习惯。

 跟你在一起以后,改变了我单调的校园觅食生活。西门外的海丽轩烤肉,花白的肉片放在烤炉上,发出滋啦啦的声音,只要一想起来就口水直流。将烤完的金针菇和肉片放在韩式的酱汤里再往嘴里一送,立刻感觉飞升上了天堂。那里的烤冷面是最好吃的,不嫌多,一小碗刚好填满被无数烤肉撑大的胃。冰凉的面条,酸酸的汤,我们有时跟朋友一起,有时只有两个人。不管何时去,总是觉得开心与划算。

 大一的暑假我留在学校上小学期,一个月的食物记忆是知行老奶奶那里绿的发亮的葡萄,品园商店里拌着麻酱的凉皮和凉面,还有永远在北区二楼吃罗非鱼和西葫芦吵肉片的中午。暑假里校园很安静,我也在每天重复而单调的食物中,想念在防化训练的你。

 大二的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生病。都能记得起来,在医院里喝下的那些冰凉到脚底的矿泉水。生病以后,我永远地离开了最爱的鸭爪和辣椒。饮食习惯的改变,让我一度有些不适应。看到饭桌上红彤彤的辣椒还是会想象自己吃到嘴里时的爽快。但很快,我就找到了各种替代品来填补没有了辣椒以后空虚寂寞的嘴。

 我们去扫荡王府井的小吃街,老北京的爆肚吃到嘴里就不是那么友好的味道了。王府井的小吃街人虽然多,品种也就那么几样,最多的就是烤串,可惜的是,我去的时候已经是不能吃牛羊肉的身体了。烤冰淇淋还是很新鲜的玩意儿,其实也就是面包上裹了一层冰淇淋放在油锅里炸一炸。

 不能吃辣的时间久了,你会习惯偏向我的饮食习惯,我不用跟你解释我对一点辣味都很敏感,你不会对我不小心咬到一口辣椒就拼命喝水感到奇怪,出去吃饭的时候你会注意我的忌口,这让我感觉轻松。不用解释是因为我的病不能吃辣椒,所以,我喜欢跟你一起吃饭。

 暑假去湖州玩儿,尝到了难得的没有辣椒的卤味,周生记的鸡爪,丁莲方的粉丝,小绍兴的白斩鸡,还有不那么靠谱的沿河茶餐厅的蛋炒饭。没有吃到的蟹黄汤包希望还有机会再去尝。

 大三以后我和你最常光顾的一家饭馆儿变成了南京大排档。虽然最近吃它吃的有点腻,但是每次有同学来北京,它就成为了接待亲友必备场所。充满江南风味的食物,南京的盐水鸭,桂花羹,烤鸭包,充溢着浓浓的秦淮味道。大三以后就开始跟你混北区,一直单调的那么几个菜品几天不吃却也心心念念。

 最近爱上了沙县小吃的拌米粉,浑厚正宗的花生酱,咸淡刚好地与绵白柔软的米粉交融在一起,滑入嘴唇再到舌头,几乎是一两秒的时间,就能让我从品六跋涉到西门外去品尝它。希望有机会带你去尝一尝。

 上个月常常吵架。吵架之后,你请我吃了香草香草。一顿饭就被买通的我,喝到那浓浓的菌汤,就把所有之前的不快全部忘掉。

 麦当劳和肯德基依然是你的最爱。呷哺呷哺的小火锅也是最受我们喜爱的选择,后来你吃了火锅会习惯性的拉肚子,吃火锅的次数就减少了很多。你每次去吉野家都会点板烧牛肉饭,我会买我最爱吃的魔芋丝。汇贤的三鲜味大饺子里的木耳鸡蛋总是有熟悉却想不起来在哪儿尝过的味道,巴黎贝甜的甜甜圈还是一口下去满嘴香甜的奶油,黑米味的酸奶总是上课之前最好的打发时间的食物。新开发的DK培根味寿司已经超越了我对汇贤肉松味寿司的喜爱,早饭开始尝试好吃到不能停下来的肉松饼,逐渐放弃喝纯牛奶的冬天却有好吃的燕麦巧克力相伴随。

 舌尖留下记忆的地方,感情也留下了记忆。

 喜爱食物的人,永远是简单而纯粹的。我爱你们,所以愿意与你们分享我的食物,推荐我吃过的好吃的地方,邀请你们与我一起寻觅更多的食物。

 于是,我心中最最温暖的话变成了,走,我带你去吃xxx。

 我们还年轻,我们会争吵,分开,又在一起。然而,不变的永远都是,藏在食物中间,对生活,对爱情,对你,对我,最深切,最美好,最令人割舍不下的爱恋。

 就这么陪我,吃吃喝喝下去吧。

食物的作文 篇3

 我家有一只狗,名叫叮叮,长着一身雪白的毛,别看他现在那么文雅,抢起食物来可真疯狂。

 有一次,因庆祝我考试第一名,老妈做一桌子好菜,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接着,我就拿着骨头和剩余的肉汤做了一碗终极拌饭,拿给我家叮叮吃。当我把拌饭放在叮叮面前时,一位不速之客来到了我们家中,原来是邻居养的一条狗,名叫大魔,是村子方圆百里的狗王。原来是他闻到了饭香味,前来抢食了。我突然感觉四周杀气冲天,我都有些害怕,可叮叮却十分镇定,很快做好了战斗准备,看来叮叮要打响一场食物保卫战了。可是,大魔一点也不把叮叮看在眼里,一步一步地走向饭盆,叮叮口中发出了低沉的声音,似乎在警告他:“不许再前进了,如果你再前进的话,我就要动用真格了。”可是,大魔似乎没有听到叮叮的警告,还是一步一步走向饭盆。这时,叮叮的眼睛中充满了怒火,我知道,现在叮叮的心里已经燃烧起熊熊烈火了,当大魔离饭盆还有半米的时候,叮叮终于忍不住了,一跃而起飞向大魔,两条狗瞬间扭打在了一起,大魔因为天天吃着很多美食,足足比叮叮还要高出一个头呢。叮叮与大魔大战了三百多个回合,两方都已挂彩,叮叮正处于下风,被大魔给抓出了好多条血痕,当大魔也受了不轻的伤。我想道:我必须行动起来,不然叮叮会没命的。我连忙用扫把将大魔赶走。叮叮身饭盆走去,大口大口吃起来。我也是醉了。

 这就是叮叮的事迹。

 点评:文章开头引出下文点明主题,文中大篇幅描写为美食而战,紧扣主题,描述生动形象。

食物的作文 篇4

 在我的食谱里,我最爱吃的就是土豆。

 每天早上给我一份香喷喷土豆泥,里面加点糊椒粉软软地超好吃。

 中午,妈妈烧了一盘红烧肉土豆块,土豆半熟半焦我最爱吃焦的那面,虽然有点糊味但却很香。

 晚上,妈妈烧了一盘酸辣土豆丝,清脆可口,怎么吃我也不觉得难吃,这可能是我喜欢它的原因吧!有一次妈妈没烧土豆我就觉得没胃口,妈妈说一种菜吃得太长久了也会腻的,要过几天在吃这样味道会比较之前更好,我觉得妈妈的话有道理,我想过几天再吃,但是我想我是忍不住的,毕竟它那么美味。好像有很多人都喜欢吃土豆,从小孩豆到老人。而且最关键的是它有很多种做法,总让人恋恋不忘。对于我来说土豆是最好吃的一种蔬菜。,我觉得妈妈的话有道理,我想过几天再吃,但是我想我是忍不住的,毕竟它那么美味。好像有很多人都喜欢吃土,从小孩到老人。而且最关键的是它有很多种做法,总让人恋恋不忘。对于我来说土豆是最好吃的一种蔬菜。

食物的作文 篇5

 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一家早就打烊的超市里传来一阵阵微弱的谈话声,原来是种类不同的食物正在比谁更好吃。

 首先由肉类食品的代表牛肉发言,只见它大摇大摆的走上台,用它那沙哑的嗓音说道:“我是最好吃的食物,我的肉以瘦肉为主,吃多了不会长胖,并且我们的肉肉质鲜嫩,很扎实,在嘴里能吃很久才被吃掉,做成牛肉干,别有一番风味。”接下来海鲜集团的代表大闸蟹先生可按耐不住了,它用刮胡器刮了刮钳子上的汗毛,随即上台演讲:“我才是最好吃的食物,无论是清蒸、红烧、油炸、烧烤,我都很好吃,尤其是蟹膏和蟹黄是我们身上最有营养的部分,蟹黄也很好吃,所以人们经常把它们混在一起,又好吃又营养。”最后由我们的热狗**来收场,它用自己甜美的声音说道:“我才是最好吃的食物,我的中间是一根火腿肠,旁边包裹着面包加上番茄酱,我更美味了。”最后大家还是选择了美味又营养的大闸蟹先生。

 夜晚的超市里可真热闹呀!

目前读经是一种夹杂着反对的小时尚。以读经为诉求,各种私塾竞相出现。新私塾虽然也号称读经,但多是一些初级读物,比如《三字经》《千家诗》,或者简单的学习一些文言文和古诗词。真正读完四书五经的非常少。建国以来,老私塾不断被发现,但每次被发现都会被消灭。我在新华社的内参里发现了很多这种“发现——消灭”的痕迹。2002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湖南平江村至今仍存在的老式私塾。披露之后,虽然没有被消灭,但最后的私塾在学者、官员,尤其是媒体的目光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前几天陪我去平江调研的彭益达老人给我介绍了一个从上海到平江办民办学校的人。交谈中,我虽然很佩服这位敬业的年轻老师,但也明白他办的私塾已经是以教英语和计算机为主了。以前所有私塾都要读经典。虽然有些村学夹杂着与经典关系不密切的日常杂言,但不读经的私塾却没听说过。当然,读圣经的程度是有差异的。有的“一天三行读大英语”,有的一上手就读《左传》。不一定能把“忧郁而文艺”读成“众人皆我平等”,但一定少不了三个读错别字的村姑;但有一点是一样的,所有私塾都要读经,在读经的过程中,进行文字训练。读写训练的目的当然和科举有关,但不仅仅是为了科考。最近的朝代清朝,通常人口在3亿左右,上千万人上过私塾,至少可以算百万秀才。而科举金字塔中的进士,每三年只有300人左右,每年万分之一的几率。人多一点,每个省几百到几十人。一般来说三年才一次,录取率相当少,三年不到1000人。在秀才层面,清初每年各地的名额是大郡40个,中郡30个,小郡20个,加上官学和客、商、土著额外名额,平均每个郡不到40个。虽然后来有所增加,但相当有限。可以说,绝大多数私塾出来的读书人,根本就迈不过科举的门槛。“书香门第,获奖不易。”柳亚子家是吴江有名的世家。一百多年来,每一代都能出一两个读书人,颇得当地人敬重。他的曾祖父说,这时候“有福读书”。陈独秀考上了秀才,媒人马上找上门来。几年后,他和北大的同事蒋梦麟谈起这件事。他甚至开玩笑说,姜是政策理论的学者,却是搞艺术的学者,难能可贵。所以,对于私塾这种古代社会的主要教育形式来说,科举只能算是这种教育几率很小的一个出路。如此狭窄的出口,如果私立学校的功能仅仅局限在这个地方,会让大部分人失去在私立学校学习的热情。事实上,与我之前所想的不同,私塾的作用并不仅限于培养科举考试的预备人员,更重要的是为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提供仪式和精神资源。我们知道,私立学校的日常课程之一就是学习结对。从一字对到二字对再到十几个字。本来我以为这种学习是写八股文和审后诗的准备。后来我发现,其实结对的努力是m

有些地方元宵节的灯笼也有“经文”的内容。《陶庵梦忆》年,张岱提到绍兴有一种“愚公灯”,上面绘有四个故事及相关灯谜。学汉字也是私塾的课之一。从画红到贴,过程和学结对一样难。这个过程一般被认为是为科学考试做准备。据说不仅能写一手好字的人年轻时占了便宜,就连来宫考,排名也基本以字的好坏为准。然而,即使传说是真的,对于大多数在童子试前被封杀的读书人来说,展示自己书法的机会还是在日常书信和写对联中。对子要贴或者挂在墙上,字一定要像样,能挂。无论哪个作家发表评论,都不会掉以轻心。就算对了一对,但是字有点差,而且总是羞于见人,只好再好好学习。就这样,我不经意间创造了中国书法深厚的民间土壤。私塾学习的文本内容,从《三字经》《千家诗》《纲鉴》到四书五经,某种意义上为这类写作对子提供了文本内容。在传统的各种形式的对联中,几乎所有的对联内容,除了少量的祝贺他人发财的内容,都是绝对符合儒家伦理所体现的正统思想的。很明显,这与乡绅的推广和私塾的教育有关。在连续的实地考察中,我发现,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农村仍有结对的传统。大部分地方只有过年才能看到对联,少数地方分别在婚礼和葬礼上看到对联和挽联。在中国新年期间,村民们自己写春联,在市场上购买现成春联的人大约各占一半。写春联的地方大多是接受过一些旧教育的老人布置的。其中有些地方还有上一代流传下来的对联,上面列举了一些各种场景要用的对联。写字的时候,可以直接把老虎画成猫。而一些在外工作过的老人喜欢写新字,或者用旧字配新字。由于水平有限,他们往往写不好。只有在少数保留了私塾的偏远山区,如湖南的平江、浏阳等地,对联写得很好,适合场景,存在于各种仪式中。大家写对子,一般都是自己创新,羞于抄旧书。总的来说,对于农民来说,春节写春联的习俗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有点心,一家人就能过得去,几副春联是春节必不可少的装饰和点缀。如果春联是家人或者亲戚写的,被问到的时候会觉得很自豪,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上大学的时候,我宿舍一个很年轻的同学,寒假前夕会抽空练字,说是过年好回家给乡亲们写春联。其实他根本不知道对仗韵脚是什么,也不会写书法,但他说他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不会写春联就让村里人笑。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写对联有时是被推翻阶级唯一保留的“特权”,因为在很多农村,只有这些人才写得好,才懂得拖字。在平江农村,每当有扫盲任务的时候,一些曾经的地主就会成为扫盲班的老师,这其实相当于变相的办私塾。在贵州安顺天龙镇,有一位老人叫郑,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原国民党军人。当地很多精美的春联,大多是他和他的学生做的。据他说,往年只有过年用青海方言写对联“豆老师”的时候,他才觉得自己是一个人。贴春联是一种由符涛转化而来的民俗,由最初的带有巫术意味的涂鸦演变为字面意义明确的祝福。一般来说,虽然各种仪式的内容良莠不齐,但只要不是死板的道教老师,乡绅是不会拒绝参加的。因为他们知道,普通人,只是通过类似的仪式活动,就可以对儒家礼所要求的尊卑顺序有更深刻的理解,直观地理解上下、辈分、尊严等概念,甚至对礼有某种肌肉式的记忆。礼仪的混合,正是礼仪有利的情况。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纯的民间礼仪,农民对它的亲和力更强。因为有来自巫术和宗教的元素,也满足了农民发自内心的祈求好运的心理追求。民间调解是农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间纠纷是日常节目,没有纠纷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古代社会不提倡诉讼。当民间发生纠纷时,按照约定的习惯,首先要找人调解,要么是家族中的长辈,要么是邻里朋友,甚至是乡绅或其他地方精英。如果不经过民事调解,直接和政府打官司,应该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即使进入诉讼程序,如果是“婚姻、农田”这样的“小事”,政府也要先行调解,也就是进入黄宗智老师所谓的“第三域”。在正式判决之前,政府与前者处于一种谈判博弈中,乡绅等乡村精英在此期间必然扮演核心角色。无论是官方调解还是民间调解,纠纷调解都是维系民众日常生活的关键环节。关于民间与政府之间的调解,已经有一些研究,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比如调解的说法是什么?或者说,调解用的是什么工具?这个问题经常被忽视。多年来,前地方官王辉祖曾说:“事在德,日用也,就是说说话容易,教起来也容易。”意思是如果你想调解双方撤诉,无非是主张儒家伦理,也就是私塾所读经典的内容。事实上,哈利处理亲戚间诉讼的原则是:“宁屈其兄,不屈其弟;宁屈其侄,不屈其叔”,其主要目的不外乎孝顺忠义。明代名人张寒在处理一起兄弟争夺财产的案件时,采用了那种把兄弟俩绑在一起的极端措施,声称要让他们朝夕相处,照顾他们的亲情,最后撤诉。虽然很蠢很残忍,但其实是出于对儒家伦理的考虑。显然,在调解中以“孝谊”为例,不仅“说起来容易,教起来也容易”,而且很容易被村里的舆论所接受,得到官员们的称赞。当然,政府调解除了道德上的论证外,还应该有法律法规的内容,即在宣讲事实真相的同时,肯定法律,让双方明白利害所在,从而自愿撤诉。官方调解如此,民间调解也是如此。因为调解人往往是那些“知书达理,彬彬有礼”的人,甚至是乡绅们

所以他们的调解话语无非是孝、仁、义。即使其他类型的精英从事调解,一般也离不开这些话语,只是语言比较粗俗。当然,正如政府调解包含法律内容一样,民间调解也包含其他成分。人们在调解的时候,往往会分析事情的利害关系,讲一些人情常识,日常道理,甚至还夹杂一些类似因果报应的半宗教、半巫术的说教。一个成功的国家调解人往往善于将各种文化资源无缝融合,交替使用。然而,尽管如此,儒家经典中的内容仍然是大脑。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是老百姓日常的东西。通过私塾、宗族村落活动、婚丧喜庆仪式的中介,日常生活、民间信仰与经学精神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儒家的伦理和学说,当然不仅仅是象牙塔上文人的清玩和表白,更是上层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统治工具。中世纪中国农村教育的普及程度让外国研究者大吃一惊。更令人惊讶的是民众对儒家伦理的强烈亲和力。正是这种亲和力,使得任何一种统治者都不得不对孔子反复毕恭毕敬。即使是行军过程中朝孔子脸上射了一箭的蒙古人,坐地山河之后,依然要把孔子作为祭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乡村社会的农民对文庙冷漠的主要原因是,文庙实际上是官方划定的“禁地”,在这里被最大限度地神圣化和清洗。祭祀孔子成了官员和绅士的特权,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涉足。时间长了,他们自然不会去了。同时,由于所谓的儒家一直处于半宗教状态,孔子和孔子弟子一般都不是人们祈福的对象,香火不旺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虽然百姓的祈福、祈祷文已经送到了其他寺庙,但据调查,在中国古代的农村,每一条村街的主轴都是祠堂所在,寺庙只能建在边缘线上。我们知道,祠堂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儒家伦理精神进行的。目前读经和私塾有复兴的趋势。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要认识到,在私塾和读经盛行的过去,私塾和读经之间还有很多东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370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8
下一篇2024-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