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是不需要更多语言的。在四十五回以后,贾宝玉和林黛玉,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吵架,也没有那么多话唧唧歪歪了。如果说之前两人还有很多不放心的话,那么,现在,他们彼此已经对对方深信不疑了。所以,爱已经深深根植于心底,再不需要热恋时期的那样罗嗦的甚至矫情的表白了。而这时候的感情,才是稳固的和牢不可破的了。
请看,五十二回,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样的一段对话:
大家说了一回方散。宝玉因让诸姊妹先行,自己落后。黛玉便又叫住他问道:"袭人到底多早晚回来。"宝玉道:“自然等送了殡才来呢。觉心里有许多话,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想了一想,也笑道:"明儿再说罢。 "一面下了阶矶,低头正欲迈步,复又忙回身问道:"如今的夜越发长了,你一夜咳嗽几遍醒几次"黛玉道:"昨儿夜里好了,只嗽了两遍,却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就再不能睡了。"宝玉又笑道:"正是有句要紧的话,这会子才想起来。"一面说,一面便挨过身来, 悄悄道:"我想宝姐姐送你的燕窝____"一语未了,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问:"姑娘这两天好"黛玉便知他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黛玉忙陪笑让坐,说:"难得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身走来。"又忙命倒茶,一面又使眼色与宝玉。宝玉会意,便走了出来。
这段话,我们可以份两部分来读。
第一部分,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对话。
林黛玉问袭人多早晚回来。其实挂念的不是袭人,而是她知道贾宝玉在生活上依赖惯了袭人,怕贾宝玉过得不舒适。多么体贴的用心呐!
而贾宝玉呢?更甚。先是“因让诸姊妹先行,自己落后”,为的就是能够单独和林黛玉说话呀。而且是“觉心里有许多话,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这就是情到深处的典型表现,因为彼此已经存在于彼此心中,话儿反而是多余的了。那种想说又不想说,欲说还休的感觉,其实是无比甜蜜的。
第二部分就是应付赵姨娘。
这实在像小夫妻俩的一次小默契。好精明的主妇,一眼就看穿了赵姨娘的虚情与假意,有这样的妻子,该是何等幸福的事情。而且,小妻子是那么默契,心里是这么想,表面却一点不怠慢,忙着倒茶,还说什么大冷天的,可谓八面玲珑滴水不漏。一面却使眼色让丈夫离开,躲过这个“天敌”。很多人一直说,林黛玉可以谈恋爱,不可以做妻子。这时的林黛玉,难道又比薛宝钗差吗?大家一直以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合未必幸福。是这样的吗?不是。曹雪芹用这些暧昧的描写告诉人们,如果他俩结合,那才是真正的心灵交融的幸福呀。在曹雪芹和贾宝玉的心里,今生不能与林黛玉结合成为夫妻,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痛。所以,在下意识里,在前八十回,曹雪芹是有意无意的把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处一些场景,描写得像小夫妻一样的甜蜜的,这其实是一种“补偿性的描写”。不信,请看:林黛玉为贾宝玉戴斗笠。渔翁渔婆的笑话。耗子精的典故。包括这一次,让人们恍然以为就是这两人婚后的甜蜜生活呢。
很多时候,痛苦也可以是快乐的和幸福的,但那是在精神的世界里,在幻想的国度里。
贾宝玉的狂痴的特点:主要是对女性的尊重和他i喜欢和女性在一起,不喜欢与男子谈经论道,在那个时代。他的这种思想就被指为狂痴不入主流,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传承,代表了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反抗,对自由的追求的特点。
贾宝玉自幼深受贾母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近家里姐妹和丫鬟;他与林黛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发展成一段世间少有的纯洁感情。
他重情不重礼,结交了秦钟、蒋玉菡、柳湘莲、北静王等有情男子;他喜欢诗词曲赋之类性情文学,厌恶四书和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把那些追逐科举考试、仕途经济的封建文人叫做“禄蠹”。
可是到头来“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他所欣赏的女子们死的死,散的散;自身又在家族安排下糊里糊涂与薛宝钗结婚,致使林黛玉泪尽而逝;再经抄家之痛,越发唬得他疯疯傻傻。
扩展资料: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是作者所大力肯定的人物。他把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身上,这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他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促使他一步步走向叛逆的主要原因。
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带有更其鲜明的叛逆性质。因此这种爱情愈发展,就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愈尖锐。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而且是"不知悔改"的。
他和历来文学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比较,体现着初步民主主义的色彩,显示了一种新的时代特征。但由于宝玉毕竟还是个贵族阶级的公子哥儿,他对封建主义的背叛不可能是彻底的。
软语温存,体贴他人。
宝玉是红楼梦中的大暖男,他天生对女孩子有一种喜爱和珍惜之情,在他看来女孩子们都是水做的,男孩子都是泥做的,所以女孩子们都很珍贵要好好呵护。因为这种性格他的语言从来都是温柔、细心和体贴。
宝玉对黛玉的好有目共睹,整天都在哄着和赔礼道歉,好像对黛玉好都成了宝玉的一种习惯,一整天如果没有见到黛玉就会不安,大雨的时节都会想着去看一眼黛玉,其实也不说些什么就是些家常话。
扩展资料:
贾宝玉自幼深受贾母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近家里姐妹和丫鬟;他与林黛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发展成一段世间少有的纯洁感情;他重情不重礼,结交了秦钟、蒋玉菡、柳湘莲、北静王等有情男子;
他喜欢诗词曲赋之类性情文学,厌恶四书和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把那些追逐科举考试、仕途经济的封建文人叫做“禄蠹”。可是到头来“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
他所欣赏的女子们死的死,散的散;自身又在家族安排下糊里糊涂与薛宝钗结婚,致使林黛玉泪尽而逝;再经抄家之痛,越发唬得他疯疯傻傻。
《宝黛吵架》中,二人吵架所体现的行为、心理特点有:
1爱得越深,争吵越多
2假意试探,言不由衷
3旁敲侧击,节外生枝
4求近之心,反成疏远
《宝黛吵架》一文的精到,在于揭示了恋爱中少男少女内心与言行不符乃至悖反的普遍现象。宝黛吵架的心理动因,实际上是相互试探,假意试探,反复试探;而且因是假意试探,又过分敏感,于是不断横生枝节,越吵误会就越多;由此则愈加不放心,愈加要假情试探,于是爱的过程也就成了一个一触即发、永无宁日的吵吵闹闹过程。
第一次在第五回,书中说“二人言语有些不和起来”,是虚写。
第二次在第十七回,黛玉误以为宝玉把她送的荷包也赏给了人,因此发气,完全是小儿女口角。
第三次在第二十回,宝玉正在宝钗那里,听说史湘云来了,便和宝钗一道来到贾母房中见湘云,黛玉早到了,见宝玉和宝钗同来,且晚了一步,便讽刺宝玉被宝钗“绊住”,由此引发一场争吵并互相第一次交心。
第四次在第二十二回,宝玉调停于黛玉与湘云之间,两面得罪。
第五次在第二十三回,宝玉借《西厢记》头一次表白爱情,黛玉没有思想准备,觉得宝玉冒犯了她,于是又引起一场小吵。
第六次是从第二十六回至第二十八回,黛玉夜访怡红院,被晴雯误拒,由此引出葬花吟诗,宝玉表白“既有今日,何必当初”,这次吵架写得特别摇曳多姿,缠绵悱恻。
第七次也是在第二十八回,宝玉说一药方,王夫人不信,黛玉用手指在脸上画着羞他,由此引出一场小误会。
第八次还是在第二十八回,因元妃赏赐端午节礼,宝玉和宝钗的一样,不和黛玉的一样。这是元妃对宝玉婚姻明显的暗示,黛玉感到极大的威胁。这次吵架,标志着宝黛爱情纠纷已进入新阶段。
第九次是从第二十九回到第三十回,因张道士提亲和法器中恰巧有一金麒麟而引起的。作者曹雪芹在此对宝黛二人历次吵架的原因和性质作了一个概括的说明:两人都将真心隐瞒起来,都用假情试探对方,难保不有口角之争。这次大吵,结果是二人互相发出重誓,贾母对二人的爱情有了初步的觉察。
第十次在第三十二回,湘云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宝玉面斥这种话是“混账话”,黛玉偷听到了,知宝玉为知己。后又因黛玉讽刺什么“金”、什么“麒麟”,气得宝玉“筋都暴起来”。最后宝玉对黛玉说出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你放心!”黛玉也作了最彻底的表白:“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都知道了。”黛玉走后,痴宝玉错把袭人当黛玉,在反对宝黛爱情的袭人面前彻底暴露了爱情的秘密。 从此以后,宝黛爱情进入平静发展的阶段,再也没有吵架。
林黛玉多愁善感、自尊心极强 她与礼法井井的贾府环境格格不入。她傲世孤高,不是对随便什么人的浅薄低头的傲气,而是对浊世及其代表人物的傲骨、高傲、孤芳自重,决不低头!薛宝钗比较有心计。处事圆滑 有才貌、有学问、有头脑,修养极高,功夫很深,处理人事的水平、技巧,超出常人。黛玉的随和。 具体的: 林黛玉温厚随和,温柔体贴,行事亦多恕道。第40回中的黛玉,宝玉以及宝钗一起上栊翠庵品茶,黛玉体谅宝玉的性情。另一次,黛玉厚待给她送燕窝的婆子,给她茶吃。62回,黛玉体谅下人。宝玉生日宴会散后,有下人来服侍黛玉。黛玉见她忙就说:''你知道我的病,大夫不许多吃,这半钟尽够了,为难你想的到。''对探春削减各房月钱的改革,黛玉也十分理解。2 黛玉的心计。 理智,冷静。第45回宝钗建议黛玉服燕窝,黛玉说;''虽然燕窝易得,但我只因身子不好,请大夫熬药,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了。这会子我又哭出新病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丫头们,老婆子好像嫌我的事了。''35回,宝玉挨打,黛玉观望怡红院 ''只不见 凤姐来,''便在心里盘算:她怎么不来看看宝玉呢?便是有事缠住了,他必定要生打个活胡哨,讨老太太,太太的好才是。今儿不来,必有原故。''相形之下宝玉对凤姐却从未有些许冷静,深刻的剖析。而黛玉做得如此不露痕迹,这又算不算超人的精明,城府,冷静。b 宝钗的特点:1 宝钗的柔情。 黛玉身上存着对宝玉的宽厚和体贴,而宝钗心中亦不乏柔情。如34回,宝玉挨打,卧床不起,宝钗手托丸药而至,但那深藏于心中的感情和娇羞怯怯的情态,宝玉心中早觉案出来,大为感动。36回,宝玉穿着银红纱衫睡觉 ,袭人有事出去了,原先与其谈话的宝钗情不自禁地坐在她的座上,拿起袭人为宝玉做得白绫红星的肚兜扎起来,身边还放着驱赶虫,绳帚子。2 宝钗的敏感。 黛玉与宝玉共读《西厢》时,显然那''落花流水,闲愁万笔中''的戏文,表现出他们的相互爱慕,宝玉表白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倾国倾城的貌。与之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是宝钗的敏感。''3 宝钗的拒绝。 38回,菊花蟹宴,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作诗咏蟹。宝钗的《螃蟹咏》勇夺桂冠。这是一首文笔老辣,言辞尖刻的讽刺诗。所讽刺的恰是世间的贪婪,鄙信之辈。尤以一句:''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莫''酣畅淋漓把世间俗子的丑态刻画的入木三分。实际上宝钗并不是那种趋炎附势的小人,也绝非一心想往上爬的野心家。相反,她的内心仍是一片情节高雅的世界,对着世间的贪婪,有着本能的反感。c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比较:1 黛玉理想化,宝钗现实性。 黛玉的理想行为都远高出她所处的那个年代,但她的理想与世人相反,又太爱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太爱保持高洁的品质,不用心与周围的人搞关系,所以难免一败。而宝钗是现实的思想行为符合现实观念,为人处事恰到好处,本身又比别人精明能干,这样的惹人你最终博得贾母的青睐,毫不出其。2 黛玉是诗人,宝钗是政治家。 林黛玉才华横溢,文思敏捷,作诗长居人之上。她心地善良纯洁,对现实的思想有着一种叛逆精神,且她反对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她真诚平实,喜怒哀乐都放在外面,但她的小心眼也常伤人。宝钗知情达理,宽容随和,识时务,顾大体,关注现实利益。宝钗在贾府中普遍给人的印象是''行为豁达,随份从实''。黛玉对她有些悒郁不愤之意。宝钗却从不放在心上。宝钗对人的观察细致入微,贾母的脾气好恶,姐妹,丫鬟的性情,习惯都记在心中,以致常常能博得人的好感。薛宝钗深明世事人情,是典型的政治家形象。3 黛玉太过浪漫,宝钗现实理性。 浪漫固然没有错,但太浪漫就成了痴,痴情而被束缚在情中,寻愁觅恨,抑郁寡欢,心胸难以开阔,爱吃醋,生气。当然,像黛玉那样的生气又是可爱的,要不然,宝玉又怎么会如此喜欢她呢?而宝钗的现实和理性在给她带来好口碑的同时,也给她带来了冷漠;带来了世俗婚姻成功的同时,也给她带来了爱情的失败。相反的,黛玉取得了爱情的成功。虽然她死了,但是她获得了宝玉一辈子的爱,正因为宝玉心中只有黛玉一个人,所以在和宝钗结婚后,宝钗终日如面对一个木偶。可见,宝玉的灵魂已经随他的林妹妹去了。 d、世人眼中的宝、黛 大多数人认为宝钗是“世故”“圆滑”善于拍马讨好人,而黛玉则刚正不阿“想哭便哭,想闹便闹,不讨长辈喜欢”也有人认为黛玉也很精明。如:贾母给宝钗过生日,宝钗点了贾母喜欢的菜。元春出灯谜,宝钗一见就会,却假装说难猜,故意寻思。这种“世故”“圆滑”或曰“虚伪”“奸巧”在林黛玉身上也同样不缺:贾母赏妖花众人皆以为海棠秋季开花为不祥之兆。独黛玉所讲“田家荆树”死而复荣的故事,且此照这个典故说海棠开是吉兆,引得贾母十分高兴,由此可见黛玉为人也很精明。e、作者眼中的宝、黛 曹雪芹认为宝黛并无本质区别,他们的行为可以互植,他们的价值观不同于今人。他们都是才貌双全,心中也都深刻挂念着宝玉;他们都懂得孝道,知书达礼,有大家闺秀风范。无论宝钗还是黛玉,他们的行为不可理解为巴结献媚耍阴谋,而应看成家庭内不缓和气氛,增进熔融的善举,是气理的世故。
是深厚的,小说的第三回,黛玉因为母亲去世,被外祖母史老太君(宝玉的奶奶,书中一般称作贾母)接到贾府。后来就听二舅母(王夫人)说:她有个儿子是个“混世魔王”,“你以后不要睬他”。黛玉知道二舅母说的便是衔玉而生的那个表哥贾宝玉。正不知道该怎么对待他,宝玉就来了。于是二人相见认识。
按照书中的写法,他们是前世就认识的,贾宝玉是神英侍者,黛玉是绛株仙子,神英侍者为快要枯萎的绛株草浇水使之活下来,绛珠草决心用一生的眼泪报答他,这就是木石前盟,这是一种带有神话色彩的浪漫写法。所以回到现实中,他们就一见钟情,并慢慢深厚了感情。
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作为荣国府衔玉而诞的公子,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现世贾政与王夫人之次子。他作为荣国府的嫡派子孙,出身不凡,聪明灵秀,阖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
林黛玉作为金陵十二钗之冠。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荣国府。她生性孤傲,不善处世,不屑种种流行的为人处事之道,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林黛玉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她美得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身上还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