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眠·唐庚》原文与赏析

《醉眠·唐庚》原文与赏析,第1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在政和元年(1111)后谪居惠州(广东惠阳县)时所作。

唐庚说自己的诗同陶诗,那么他好酒也是有原因的。他丹心许国,反遭贬放,“图史按兴亡”又无处施展,苦闷时只有以酒消愁,以一醉来解除痛苦。他说: “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漫成》)。又说: “便欲醉中藏潦倒,已将度外置纷纭”(《谢人送酒》)。在醉中不仅可忘却潦倒的身世,世间纷纭也可置之不闻不问。这首以《醉眠》命题的诗,就是他对此种心情的描述。

首联写饮酒原因。在惠州既属安置,也就无事可做。山野寂静和远古无异,表明来往人稀;夏日天长,度日如年,表明闲居难耐。于是只有用饮酒打发孤寂、无聊的日子。

颔联写醉与眠,入题。“余花”句说观赏残花饮酒,仍然可以助兴;“好鸟”句说动听的鸟叫恰恰可以伴眠(亦“禽鸟通梦寐”意)。这是表明酒能引睡,眠可忘忧的淡泊情怀。

颈联进一步写醉眠原因。“世味门常掩”,话语平常,含义却深。“世味,”指对经历世事有所体味;“门常掩”,指不愿同外人来往。《白鹭》诗云: “说与门前白鹭群,也宜从此断知闻;诸君有意除钩党,甲乙推求恐到君!”这是以劝人戒律自己:若是对外界事知闻太多,一旦推求,恐怕会牵连自己。这不是怯懦,是对因人引罪的愤慨。上句说最好关起门来喝酒,下句说在穷困中度日已习以为常。“簟”是簟瓢,即簟食瓢饮(出自《论语·雍也篇》),指贫困生活。诗人有“簟瓢乐仁义”的话,说自己贫穷度日,已经感到很便当,尚可求仁取义。这两句,不仅表现出对险恶仕途的抨击,也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自适心情。

尾联写醉眠后寻诗。《春日郊外》云: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说由眼前景物得诗,等到写时却又茫茫然。现在说:“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梦中诗兴大发,可是拿起笔来,却忘记该怎样表达了。“筌”通“诠”,是一解;庄子还有“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的话,如果作者意在表白自己为忘言之人,等于说为怕作诗引祸(他告人:“予以诗得名,亦以诗得谤。”)除梦中外,醒后已写不出诗来了。这种话是言外有意的。

用律诗写景是唐庚之长。此诗象古体诗一样朴实、自然,看似随意写来,可寓意却深。以咏景写意,使诗味隽永,意味深长,不失为一篇佳作。

客家话(客语白话字:Hak-kâ-ngî,客语拼音:Hag5-ga1-ngi1),简称客语(Hak-ngî),非正式场合又称客家话,“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

按不同口音又可分为梅州话、惠阳话、惠州话、河源话、赣南话、汀州话等。而在部分地区还称水源音、涯话、新民话、麼个话、广东话(土广东话)、怀远话、四县腔、海陆腔、饶平腔、诏安话、平婆话等。

在一些地方又有涯话(即亻厓话)、雅话、土广东话(广东话 )等称呼,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是汉语七大方言(官话、客语、粤语、赣语、湘语、吴语、闽语)之一。此语言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而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语是20世纪的事情。

扩展资料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赣南、闽西、粤东,那里有29个县是“纯客县”。在宋末以前,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应州(现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客家人以此为轴心向我国南方逐渐扩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惠阳区属于广东省,惠州市。

惠阳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东江中下游,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地区,东北毗邻惠东、紫金,西面是东莞,西南与深圳接壤,南临南海大亚湾,北与博罗隔江相望。境内通行客家话,本地习惯性的称为惠阳话或惠阳本地话。

惠阳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山、水、海、岛、泉、寺、文、史、迹等特征明显,优质高岭土、石灰石、石英砂等矿产资源,蕴量尤多。盛产稻谷、花生、甘蔗、大豆、蔬菜、水果、禽畜等农产品,以及海螺、石斑、龙虾、膏蟹等50余种海产品,"镇隆荔枝"。"马安西瓜"、"矮陂梅菜"等均驰名海内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北宋苏轼所作的《水调歌头》,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解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

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

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

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

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很多的喔市区比较多的是惠州话也有客家话的参半吧还有白话啦小部分人还说潮汕话(主要是移居的潮汕人啦)其他区的话主要是客家话比较少听到惠州话的而龙门是说龙门话的跟白话超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330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8
下一篇2024-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