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到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谁知到钱学森的爱国故事,第1张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一)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二)

  钱学森是中国军事高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我国军事科学研究提出了高层次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直接倡导了军事系统工程和军事运筹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就深刻地阐述了“战争是一门科学”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战争的规律,研究战争这一门科学,这就形成了现代军事科学。”

  经过潜心研究,钱学森在1998年的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军事科学体系作了完整的论述。他指出:“在军事科学,基础理论层次是军事学,技术理论层次是军事运筹学,应用技术层次是军事系统工程。”他将军事系统工程的作用和功能定位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更好地去解决贯彻执行军事路线、军事战略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作战模拟;武器装备系统的设计方案论证、战术技术指标的确定与效能评估;后勤系统的组织管理;作战指挥体系的设计;战略问题的定量分析和战争模拟。

  1978年5月,在钱学森等人的建议下,我军开始了军事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研究试点工作,军事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军事运筹研究分析机构。如今,军事运筹学和军事系统工程已经在我军战略战术、部队编制体制和兵力结构研究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取得累累硕果。

  关于我国的国防战略,钱学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建议。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局部地区的“小仗”可能是我们到21世纪初主要的战争样式,要搞一些平时必须保留的、精锐的、可以马上打仗的部队,应认真从军队编制、装备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建议受到军队领率机关高度重视,如今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对我国国防战略和军事工业改革发展,他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他还提出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而民用企业要实行“民军结合”的观点,以及用“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改革军工企业的观点,为我国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民用企业的战时动员准备提供了重要思路。

  钱学森在晚年还特别强调了军事科学要开展跨学科研究的问题。1999年,他对前去看望他的总装和军事科学院领导同志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借鉴。国防建设是个大系统,在实践中遇到的都是大问题,而专家们往往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看问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应提倡各学科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

  (三)

  谋求中国军事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是钱学森毕生的夙愿。因此,他以科学家的超前目光,对国防和军队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见解。自1985年以来,钱学森曾多次谈起关于“科技帅才”的话题。钱学森说:“现在要求培养一批科技帅才,即是一批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的人才”;“当帅才的,在领导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时,应该从基础应用到工程实践,都能够考虑到”。钱学森支持新学科,扶植边缘学科,每一种创新的观点和设想都能得到鼓励。他说:“要提倡创新思维,正确与否交给实践去检验。”

  早在1986年,钱学森就认为,高技术革命必将带来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军队将成为知识密集的部门。未来战争将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武器系统,战场情况错综复杂,从而对指挥人员的科技文化和军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他在分析外军与我军军官的文化水平后敏锐地指出,为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军队干部应逐步达到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师职干部应是硕士,军职干部应是博士,战士的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他的远见卓识受到中央军委、总部的高度重视。

  今年已90高龄的钱学森,仍时刻关心着国防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军委领导同志说,要抓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记者在钱老家中看到,在他卧榻正对面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尊“神舟号”航天飞船的模型。透过飞天的神舟,他那智慧的目光将永远注视着祖国腾飞的未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钱学森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

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周恩来总理。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开始,美方不承认扣留了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最后,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之后用。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行前,他去向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美国超音速之父冯·卡门告别,并把自己的新著《工程控制论》送给了老师。冯·卡门翻看了书后对钱学森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历经磨难,钱学森回到了祖国。

“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钱学森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

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周恩来总理。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开始,美方不承认扣留了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最后,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之后用。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行前,他去向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美国超音速之父冯·卡门告别,并把自己的新著《工程控制论》送给了老师。冯·卡门翻看了书后对钱学森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历经磨难,钱学森回到了祖国。

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清晨,他就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仰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无比激动。

1947年,钱学森曾回国省亲,在当时的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了工程和工程科学的演讲,引起轰动。国民党政府一再挽留他,但看到当时时局混乱,他毅然谢绝,又回到美国。现在,新中国诞生了,他的强国理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回国后不久,组织上安排钱学森去东北参观。一路上,他参观了新建的工厂、水电站、大学、研究所。从新中国成立6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中,钱学森亲身感受到了中国***领导中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报国的信念。

参观期间,钱学森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到学院接待他。陈赓热情地对钱学森说:“哈军工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在参观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陈赓听后哈哈大笑,激动地握着钱学森的手说:“要的就是您这句话!”事后,钱学森才知道,陈赓是带着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指示,专程就此来请教他的。

回到北京后,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组建力学研究所的建议。1个月后,力学研究所即宣告成立,钱学森任所长。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他起草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钱学森的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国家航空工业委员会,同时授命钱学森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0年,钱学森同志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这篇文章讲述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爷爷的故事,他在美国学习,并以极高的声望成为美国,的一名教授。

然而,当他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他想立即回去工作,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然而,他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阻止了。他坚持斗争了5年,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充分表达了爷爷钱学森强烈的爱国情怀。

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

1、第一部分(1、2)听到消息辞职回国。

2、第二部分(3、4)受美迫害坚持斗争。

3、第三部分(5、6)得到支持回到祖国。

原文节选:

1950年9月,钱学森辞去工作,办好了回国手续,买好了回国的飞机票,把行李交给了美国航空公司。然而,就在这时,他接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不准回国!他被迫退掉飞机票。美国海关把他的行李打开检查,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说钱学森是间谍。

其实,他的行李里面装的只是准备带回国的教科书和笔记本。几天后,钱学森突然被捕,被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体止的折磨。每天晚上,看守人员每隔10分钟就来开一次灯,使他无法休息。半个月时间,他的体重就下降了十几公斤

摘自公众号章台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

6月6日,联邦调查局找上了钱学森,怀疑他是***员。美国政府也吊销了他的保密许可证。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他原本要担任喷气推进实验室和美国航空喷气发动机公司的顾问,而且参与加州理工的保密国防合同。现在这一切都变得不可能了。

加州理工的人听到消息都惊呆了!他不是娶了蒋介石军事顾问的女儿吗?一身贵族气的钱学森可能是加州理工里最不像***的人。

6月19日,他向联邦调查局提交了离境声明,描述了过去10年他对美国的贡献,并表示最体面处理方法是离开。冯卡门回忆说“(钱学森)不认为他应该向美国政府证明他不是***员”。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 我们可以猜测,钱学森首先是一个中国读书人,士可杀不可辱。他认为吊销保密许可是极大的侮辱。

后来,海军副部长指示司法部钱学森知道的太多绝对不允许离境。当天,联邦调查局特工把禁止离境的法令交给钱学森。但是因为海关错误钱学森行李中的对数表当成密码本,在媒体引起轩然大波。著名的火箭专家竟然是***间谍!钱学森被错误的收押。缴纳了一万五千美金保释金后获释。所有人都乐观的估计他很快会被宣布无罪。加州理工也积极的准备帮他恢复名誉。

然而,事情又出了差错。10月份,美国移民局决定根据1950年出台的《颠覆活动管理法》将钱学森驱逐出境。原因是移民局认为钱学森上次入京美国之前,曾是一名***员。

这情形很诡异。几个月前,美国政府认为钱学森太过危险而禁止其离境。现在却把他驱逐出境。钱学森,之前尽力要离开美国,现在却为留下的权利而战。为什么?他是庚子赔款奖学金资助出国,回国效力是他的使命,同时,钱父的健康状况堪忧,多次写信催儿子回家,这是他要回国的原因。而不能被驱逐出境,是因为要保留回到美国继续研究的权利。无论如何,当时最前沿的导弹研究在美国。

然而,钱学森要失望了。

麦卡锡主义盛行的美国,像一个随时担心被丈夫背叛的妻子,敏感,反应过度。

尽管加州理工四处设法转圜,钱学森被下了禁足令,不得离开洛杉矶市。家里电话被监听,跟他通话的朋友会被FBI盘问并警告。蒋英也被特工跟踪。没有人知道这种生活要持续多久,一年,十年还是一辈子?

1952年11月,钱学森最后一次上诉被驳回,他的律师警告他随时可能被捕。钱学森只好转换了研究方向,改为研究博弈论和经济行为,1954年《工程控制论》出版后大受欢迎,后来成为通讯和控制系统的教科书。

但是,一直到1955年,FBI还没有放松对钱学森的监控。6月的一天,钱学森费力拜托FBI特工后,在一家咖啡馆写了一张字条给陈叔通请求党中央帮助他回国。字条被塞在一封给蒋英姐姐的信里,投入邮筒。

钱学森终于等来了曙光,尽管这时候他什么都不知道。

1955年8月1日,著名的“王炳南-约翰逊会谈”在日内瓦举行,就朝鲜战争中的战俘问题进行一系列高层会谈。当时,美国要求释放大约155名滞留中国的美国公民,而重要要求美国允许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回国。中方认为,这些科学家因为其技术背景而被限制离境,很多人像囚犯一样失去人身自由。

8月8日,出乎所有人意料,王炳南在发言中提到钱学森-这可能是整个谈判中提到的第一个名字也许是唯一一个有名有姓的对象。王炳南表示中国政府收到一封钱学森的信,表明他渴望返回中国。这封信也表明还有许多科学家愿意返回中国,却无计可施。要求美方提供所有留美的中国公民名单。

美国政府此时已经在钱学森的去留问题上花费了很多时间。1955年6月国防部长向总统艾森豪威尔提交了一份备忘录称二战后前往美国留学的5000多名中国留学生中,有110多人拥有的技术可能危害美国国家安全。除了两名科学家之外,所有人都已被允许返回中国大陆。这两位科学家是参与胜利女神导弹(Nike Missile)的戴维王,另一位是钱学森。

国防部对放走钱学森有很大顾虑:他在专业领域的卓越建树,制造武器的喷气推进技术背景知识以及解读美国科技进展的非同寻常的领悟力。同时他们也承认:他(钱学森)掌握的军事机密很可能已经被后续研究超越,或者苏联已经掌握了相关技术。

最后,问题摆到了总统艾森豪威尔面前:放,还是不放?

“把他们全送回去算了。”总统决定。

到8月3号,国防部收回了所有反对意见,美国政府开始为遣返钱学森做准备。8月4日,移民局通知钱学森:他可以自由离开。约翰逊坐在谈判桌上时,当然已经知道了这一切。

经过一系列谈判,美国和中国正式达成协议,遣返对方公民。美国不接受王炳南提出的交出在美中国公民名单的要求,但是如果在美中国留学生决定回到新中国,可以通过印度驻美使馆安排。

几年后,周恩来评价王炳南-约翰逊会谈的结果:“(中美大使级会谈)要回来一个钱学森,单就这一件事情来说,会谈也是值得的,会谈也是有价值的。”

几十年后,约翰逊在采访中表示,钱学森的离开确实是交易的一部分。

几乎所有认识钱学森的人都认为钱学森的离开,对美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美国政府“指控”钱学森是一名***员,作为惩罚,他们将钱学森遣返,交到新中国手中。而在回国后,钱学森一手缔造了中国的导弹项目。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乘船离开美国。码头上挤满了记者。钱学森对记者说:我不打算回来。我没有理由再回来。我已经考虑过很长时间。我准备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一个令他们生活的快乐而有尊严的国家。我的归国之旅被这个国家(美国)可以阻挠。我建议你们去问问美国国务院,这究竟是威慑呢。对于你们的政府和我自己,我无愧于心。我对美国人民没有怨恨。我只求和平与幸福。“

登船以后,钱学森和家人摆好姿势让记者拍照。

船在香港靠岸,他们转乘火车抵达深圳。他们看见了五星红旗。钱学森回忆道“是的,是我们的国旗!在正午的阳光下,那么鲜艳夺目!我们全都立时肃然无声,许多人眼中含泪。走过小桥,现在,我们身在我们的祖国,我们骄傲的家乡——一片有着4000年绵延不绝的文化的土地。”

1960年11月5日早9时,东风一号导弹在酒泉基地发射成功。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

1966年19月27日,东风2号A型导弹搭载一枚重1290公斤的小型核反应堆在发射基地以西800公里发射升空,飞向新疆的沙漠,在那里投下一枚核弹——中国的蘑菇云。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280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8
下一篇2024-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