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拨潮安饶平斗潮州,引导普宁惠来战揭阳”在广东潮汕地区有这样一句话,是潮汕人内讧的表现吗?

“挑拨潮安饶平斗潮州,引导普宁惠来战揭阳”在广东潮汕地区有这样一句话,是潮汕人内讧的表现吗?,第1张

先说说各地方与各中心城市的关系吧

1潮安和潮州的关系:老一辈的潮安人可能就认为自己是潮安人而不是潮州人,现在年轻一代的潮安籍的人对潮州的归属感还是挺强的。

2饶平和潮州的关系:饶平自划归潮州管辖后,两地的交流并不多,饶平的经济也没有经历大发展,这就造成很多饶平籍的人对潮州的认同感不强,甚至于有些怨恨。此外,在各大高校,饶平籍的人组建篮球队时,球衣上都印的是“饶平”。

3普宁、惠来与揭阳的关系:这跟上面第二点相似,1991年揭阳撤县建市后,中央把惠来划归揭阳市管辖,将普宁市交由揭阳市代管,随后据说揭阳政府从普宁政府征收了大量的钱财,然后用于市区榕城区和揭东县的建设,而没有发展普宁市、惠来县和揭西县,另一方面,普宁在被征收大量钱财的背景下,发展逐步走下坡路,所以造成了现在普宁、惠来籍的人对揭阳没有什么好感。同上,各大高校的普宁籍和惠来籍的人都说自己是普宁人和惠来人,而不是揭阳人。

“挑拨潮安饶平斗潮州,引导普宁惠来战揭阳”这句话我觉得有点过了。上世纪80年代,汕头作为国家批准的经济特区,经济开始经历大发展,逐渐成为了粤东地区的龙头城市。这样就不排除发展后汕头的心态会发生变化,会看不惯历史悠久的潮州市和脱离自己管辖而另起门户的揭阳市。这是正常的,每个城市都希望自己强盛发达,而且不想被临近城市尤其是同个地区的城市超过,汕头的经济发展现在相对停滞,因此肯定看不惯潮州和揭阳的发展,但要说到“挑拨潮安饶平斗潮州,引导普宁惠来战揭阳”这么严重我就觉得有点过了,没这么严重。

清光绪《电白县志卷三》:唐宋以前,壮瑶杂处,语多难辨。前明军卫留居电城,今城中人语曰“旧时正”,海旁声音近雷琼,曰“海话”,山中声音近潮嘉,曰“山话”。

又民国《电白县志稿》:电白语言,比诸他县,较为复杂,确而论之,亦可分为三系,一曰海语系,二曰客语系,三曰越语系。 沿海之语言,属闽语。闽语在电白分为“黎话”和“海话”。还包括在马踏的“福建话”、“饶平话”。闽语是现电白县的第一大方言,讲闽语者达八十多万,在电白分布最广,人数最多。海话以电城为代表,黎话以霞洞为代表。

迁入电白县的汉族人有资料可考的时间是宋徽宗年间到明末,比较多的是从福建的莆田、晋江、闽县、福州来的,这些人是闽语系人的祖先。 客语,通称客家话,在电白称称“涯话”,因其“我”曰“涯”,故名(但是声调不同,故这种说法也只是一种看法)。涯话有“大涯”和“小涯”之别。大涯指那些受其他方言影响较少的客家话,小涯指那些地处分散,受其他方言影响较多的客家话。

涯话分布在东北部山区的那霍、罗坑、望夫、黄岭、沙琅、观珠等镇,西部霞洞,中部大衙、马踏、林头也有较多分布,岭门、麻岗、旦场、曙光场有少量分布。客家话以沙琅为代表,全县讲客家话的有二十八万左右。客家人因多住在山区,故客家话在清光绪《电白县志卷三》中被称为“山话”,是相对于“海话”说的。 不作详细叙述

一、霓:gi第一声,和“泥”同音; 二、昕:heng,和"欣"一个读音; 三、芯:xin,潮汕话和"心"同音; 四、倩:qian,潮汕话和"称"同音。

潮语,过去称为“潮州话”,现在一般称做“潮汕方言”,亦称潮汕话,简称为“潮语”。是闽南话的一个支系,以汕头方言为标准音。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流行于粤东地区的闽方言,潮语使用人数约1000万人左右,加上华侨和港澳同胞,使用潮语人数约2500万人以上。

相关信息:

潮语分布于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梅州市丰顺县的汤南、留隍二镇,以及海外东南亚为主的潮人聚集地,在漳州的南靖、平和、诏安等县的边地少量使用潮汕话。

台湾省屏东县潮州镇是清代潮州府移民最集中的地方,主要来自饶平县长彬乡与普宁县,最多时有2200人左右,海南省港口、铁路、矿山、国有农场职工使用潮州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274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7
下一篇2024-04-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