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称追求不到的女生为白月光吗?

可以称追求不到的女生为白月光吗?,第1张

宋氏家族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力的家族,宋耀如和倪桂珍的女儿们更是20世纪中国最显耀的宋氏三姐妹组合。宋霭龄联姻孔祥熙,善于积财,富甲天下;宋庆龄被尊为国母,爱国爱民,万民景仰;宋美龄嫁给蒋介石,权势显赫,呼风唤雨。

除了引人瞩目的宋氏三姐妹,宋庆龄的亲弟弟宋子文无疑也是宋氏后辈中颇为耀眼夺目的一位,他曾先后出任民国财政部部长和外交部长。宋子文的三位千金宋琼颐、宋曼颐、宋瑞颐三人也被宋子文与妻子张乐怡培养成了“第二代宋氏三姐妹” 。

1971年,宋子文在旧金山过世,死前他曾留下一个特殊的遗嘱:将日记全部捐给史丹佛大学,但要求其在30年后公开。据说日记里写着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五个女人,因为宋子文是出了名的宠妻狂魔和女儿奴,大家都猜到这五个女人里一定有妻子张乐怡和宋子文的三个宝贝女儿,那么还有一个人是谁呢?是宋子文的母亲倪桂珍?还是宋子文的姐姐宋庆龄?2002年,日记公开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随之揭晓:既不是母亲,也不是姐姐妹妹,而是宋子文在23岁那年遇到的初恋。

宋氏三姐妹的名字里都有一个“龄”字,二代宋氏三姐妹和姑姑们一样,名字里也都有一个相同的字——颐,为什么夫妻俩要给女儿们的名字里都放上一个“颐”字?

众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诸多解读,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夫妻俩希望孩子们长得漂亮,因为颐有脸颊的意思,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2002年,宋子文生前日记被公开后,关于三姐妹名字里“颐”字的寓意才浮出水面:这是宋子文用来纪念自己的白月光初恋盛爱颐女士的。

当初宋子文的父亲宋耀如把三个儿子都送去美国最好的大学受教育,在他们学业有成后要求他们全部回国为祖国效力。于是1917年,宋子文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得了博士学位后,就立刻和妹妹宋美龄一同回到了中国。

宋子文和宋美龄

回国后,许多家企业向宋子文抛出了橄榄枝。最后宋子文选择了当时的晚晴大富豪盛宣怀创办的汉冶萍公司上海办事处,任职秘书。盛宣怀看中了宋子文海外留学的背景,恳求他去当七女儿盛爱颐的家庭英语老师,宋子文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盛宣怀并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决定,竟然葬送了女儿盛爱颐幸福的一生。

“第一次见到她,如见仙女下凡!”宋子文在日记中,这样描写他当年第一次见到的盛爱颐。宋子文对盛爱颐一见钟情,但毕竟是第一次见面,宋子文十分拘谨,对待盛爱颐也是尊敬又客气,不敢逾矩。

而盛爱颐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猛然见到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宋子文,也是一见倾心。情意相通的两个人很快就坠入了爱河,好景不长,盛爱颐的母亲庄夫人在发现两个人恋爱后,她立刻就派管家去调查了宋子文的背景,几天后管家李朴臣向她汇报:“宋家是广东人,信奉基督教,宋子文父亲现在经商,之前是在教堂里拉琴的”。

庄夫人脸色大变,宋家地位低也就算了,宋子文的父亲竟然还是个拉琴的,她立刻把女儿盛爱颐叫了过来,呵令她不许再见宋子文:“我们盛家的女儿可不能嫁到这种家庭”。要知道盛家可是当时一大名门!盛爱颐的父亲盛宣怀是晚清首富、洋务运动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等等。盛爱颐从未见过如此严厉的母亲,她害怕了,从小到大,盛爱颐都是母亲的乖乖女,所以之后每次宋子文偷偷来私会盛爱颐,盛爱颐都会以各种理由婉言拒绝。

盛爱颐

知道宋子文还在对女儿死缠烂打后的庄夫人,生气地把宋子文调到汉阳去工作想要以绝后患,可庄夫人没有料到宋子文对盛爱颐竟然那么执着,被派去汉阳后,宋子文又偷偷溜回来了上海找盛爱颐。

最终,庄夫人忍无可忍,逼女儿做出选择:“我和宋子文,你只能选一个,选他就永远不要回盛家”。盛爱颐犹豫不决,她既不肯离开这个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但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爱人。见这招对女儿没用,庄夫人叫来了宋子文,宋子文本以为是盛爱颐的母亲肯松口了,于是精心打扮了一番,满怀欣喜地来到盛家,却没想到庄夫人一见到他就对他一顿羞辱,称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辈子都配不上盛爱颐。

宋子文毕竟也是个要面子的男人,被庄夫人这样羞辱,一气之下他便决定离开上海,但是离开上海去哪里呢?恰逢这个时候姐姐宋庆龄向孙中山引荐了自己,宋子文便决定步入政坛,跟随着他们南下广州发展。

走之前,宋子文带着三张船票找到了盛爱颐,希望她能跟自己私奔,尽管盛爱颐对宋子文十分不舍,她也曾想过和宋子文私奔,想过两个人结婚后的生活,但她没有勇气这么做,她不敢赌上自己的一生,而且在母亲日复一日的洗脑下,她不相信自己如果离开了盛家的大门,宋子文还会爱她如初。盛爱颐看着宋子文手里的船票,苦笑着摇了摇头:“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笑的笑话,我是不可能跟你走的,我只能在上海等你回来”。

宋子文在日记里把这次分别看做是“失恋”,从那天起他便不再和盛爱颐联系,之后宋子文就在庐山遇到了自己后来的妻子张乐怡。1928年两人结婚后,宋子文带着张乐怡回到了上海。

张乐怡得知宋子文回来后,欣喜万分,这些年她一直像她当初分离的时候承诺的那样,一直为宋子文拒绝家里的相亲,老老实实地呆在上海等着宋子文回来。张乐怡正准备梳妆打扮等宋子文来找自己,紧接着却听到宋子文已经结婚的消息,大喜大悲下,盛爱颐大病一场。盛爱颐一生高贵优雅,这次大病和一蹶不振也是她第一次这么失态。

晚年的盛爱颐

病好了之后,盛爱颐赌气嫁给了自己的表哥庄铸九,得知这一切的宋子文懊悔万分,他想去找盛爱颐解释,但盛爱颐拒之不见,称丈夫在家里等自己。宋子文知道他们之间已经无法挽回,便用颐字放在三个女儿的名字里用来纪念盛爱颐,但盛爱颐对此并不知情。

此后两人虽然很少联络,但宋子文因为心怀愧疚,对于盛爱颐仍然很是关照,有求必应,后来盛爱颐的侄子被抓,还是宋子文主动去帮忙解救。解放前夕,宋子文前往美国定居,临行前他特意叮嘱留在大陆的朋友照顾盛爱颐。在盛爱颐的晚年患病期间,宋子文也专程委托姐姐宋庆龄差人前去探望。

1927年,33岁的宋子文任职中华民国财政部长。三十而立,此时的宋子文对于自己和盛爱颐的恋情早已释怀,近几年忙于工作,当初那份对于爱情的执着和热情早已随着时间而回归了平静。但在一次去庐山游玩的时候,他结识了建筑老板张谋之,张谋之邀请他到家里做客,见到了张谋之的19岁的女儿张乐怡后,宋子文平静的内心开始波动了。

虽然张乐怡只有19岁,但她容貌秀丽、身姿高挑,更是凭着出色的英语水平成为张家最得力的翻译,跟随在张谋之身侧,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

通过和张乐怡的聊天中,宋子文观察到,这个女孩子不仅端庄优雅有教养,而且还很有思想,富有才华。但宋子文此时已经33岁了,他不再是当年那个横冲直撞的毛头小子了,不能向当初一样直接表白心意,对待感情他要慎重。

1929年的宋子文夫妇

宋子文第一次去张谋之家里时,张乐怡礼貌地称他为“叔叔”,这个称呼一直让宋子文感到别扭,于是等宋子文第二次去的时候,为了能拉近两个人的距离,宋子文就让张乐怡不要再叫自己叔叔了,而改口叫“哥哥”。

随着与张乐怡越来越熟悉,宋子文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这个女孩子的心意,于是宋子文约张谋之出来喝茶,将自己对张乐怡的感情告诉了他。张谋之自然是无法接受的,但宋子文的执着和真诚让他动摇了,而且宋子文的仕途发展得不错,如果女儿真的能跟他喜结连理,好像也没什么坏处。

张谋之便允许了宋子文追求女儿,但他希望宋子文能靠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掳获女儿的芳心,如果女儿不愿意,他这个做父亲的也是不会帮着张谋之的。

有了张谋之的默许后,宋子文去张谋之家里拜访的次数便越来越多了。张乐怡对于宋子文的好感度也与日俱增,对于宋子文,张乐怡一开始仅仅是敬重和欣赏。在张乐怡看来,宋子文见多识广,聊起天来侃侃而谈,而且性格沉稳,在频繁的交流和接触中,张乐怡对宋子文也逐渐产生了一种难以明说的情愫,年长的宋子文在她眼里反而多了一些别样的魅力。

这一切都被张谋之看在眼里,于是他决定帮两个人一把,等宋子文再次来家里时,他就以自己有事需要外出为由,让女儿单独来招待宋子文,为两个人创造独处的空间。

宋子文也趁着这次机会向张乐怡表白了心意,张乐怡又惊讶又开心,但考虑到自己和宋子文之间14岁的年龄差距,她请求宋子文让自己考虑一下。

当天晚上张谋之回家后,张乐怡将此事告知了父亲,希望能得到父亲的建议,张谋之自然知道女儿在担心什么,他告诉女儿,不要把年龄当做爱情的羁绊,更不要考虑旁人的看法,而要听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有了父亲的支持后,张乐怡开始期待宋子文的下一次拜访,这样她便可以向宋子文表明自己的心意了。

但宋子文却犹豫了,当张乐怡对自己说要考虑一下的时候,宋子文就开始慌了,他怕这一次的感情也会像之前一样竹篮打水一场空,他甚至开始后悔为什么要向张乐怡表白,于是连着有几天,宋子文都没有去张谋之家。

后来宋子文终于忍不住,再一次敲开了张家的大门,张谋之识趣地再次以外出办事为由,让两个人单独相处。宋子文和张乐怡在客厅里聊起天来,两个人很默契地都没有主动提起表白这件事,张乐怡还是像往常一样叫自己哥哥,宋子文调侃她让她不要再叫自己哥哥,干脆叫darling(亲爱的)好了,宋子文说这句话本来是想要活跃气氛的,没有想到张乐怡愣了一下,真的叫了他一声“darling”,宋子文欣喜若狂,这意味着张乐怡接受他的心意了!

宋子文和张乐怡

两人确定关系没多久后,1928年的秋天,宋子文和张乐怡在两人的定情之地庐山举办了婚礼,婚后张乐怡相继生下三个女儿,也就是大家口中所说的第二代宋氏三姐妹。

对外,张乐怡是宋子文的左膀右臂,她能说会道且心思敏捷,经常帮丈夫分担工作,宋子文最常对记者说的话就是遇见妻子张乐怡是他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情。对内,张乐怡则是宋子文的贤妻良母,年龄上的差距并没有给两人造成任何阻碍,两个人惺惺相惜,无话不谈。后来夫妇两人远离政事移居美国时,美国政府几次尝试邀请宋子文去工作,都被宋子文拒绝了,宋子文称:“余生我只想和夫人一起种种花,看看景。”

宋子文的长女宋琼颐,1928年在上海出生。女儿的出生让宋子文惊喜万分,他和妻子张乐怡很重视对女儿的教育,当时在上海发生过多起小孩被绑架事件,于是宋子文就请老师到家里施教。早上老师教宋琼颐读英文,下午教她学中文,没有课的时候,琼颐就和妹妹宋曼颐一起在家中的园子里玩,如果需要出去玩,宋子文就会派人跟着保护女儿。

宋琼颐9岁那年,被父亲送到了香港,随后又送到了美国开启了求学之旅。到达美国后,她和家里人就只靠书信来保持联系了。宋琼颐在华盛顿的教会学校进修,成绩优异,时常得到老师们的夸赞。优秀的她也很快吸引到了父亲的老朋友冯执正之子冯彦达的注意。

冯执正是个有名的外交家,曾任驻德国汉堡领事、驻荷兰阿姆斯特丹领事,在抗战时期还曾先后出任中国驻印度加尔各答总领事、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因为工作原因,冯执正对冯彦达的陪伴很少,只能为儿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去弥补,没成想送儿子去美国竟然帮助儿子找到了一生挚爱。

1952年,24岁的宋琼颐嫁给了冯彦达,两人之后一直定居在美国。婚后宋琼颐为冯彦达生下两个儿子,二儿子冯英详是最受外公宋子文喜爱的。

因为冯英详生下来交给宋子文和张乐怡夫妇抚养了几年,据宋琼颐回忆,父亲总会给小孙子冯英详寄明信片,问冯英详想不想他,还让冯英详多写信给他。

1932年,宋子文的二女儿宋曼颐出生了。宋曼颐完全继承了母亲张乐怡的基因,从小就是个美人胚子,和母亲长得极为相似,她也是宋子文的三个千金里最漂亮娇美的一个。

童年时的姐妹俩,最喜欢扎两个羊角辫,穿着漂亮的碎花连衣裙,亲昵依偎在父亲宋子文怀中。但由于国内局势不稳定,宋子文不放心将两姐妹留在国内,于是当年的宋曼颐也跟着姐姐宋琼颐一同前往了美国读书。

和姐姐一样,宋曼颐读书非常用功,追求她的人数不胜数,但她一心向学,并无心理睬这些追求者们,直到二十几岁的时候,她在加拿大对一个男生一见倾心。

宋子文一家

经打听,这个男生叫余经鹏,家里主要是做中药材生意的,家族产业链极大,新加坡无人不知晓余家。巧合的是余经鹏也注意到了这个美丽聪慧的女生,两人迅速确定了关系并成婚。

余经鹏并没有子承父业继续做药材,而是在香港做百货生意,宋曼颐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人,在宋曼颐这个贤内助的帮助下,夫妻俩的百货生意越做越大,之后两人和儿女就一直定居在了香港。

1936年,第三位千金宋瑞颐出生了,宋瑞颐的美貌仅次于二姐宋曼颐,因为年龄小,宋瑞颐在家里很受宠爱。幼年的时候,父亲每次出国回来,都会给她带好看的洋娃娃。

在家里,父亲宋子文从来不谈政事,很少见到他严肃脸,在宋曼颐的印象里,父亲总是满脸带笑,十分亲切。受西方环境的熏陶,宋子文经常在家里每天对着这三个千金和老婆说几十遍“love you”。

被爱包围着长大的宋瑞颐找寻另一半的眼光也很高,最后她千挑万选,嫁给了帅气又温柔的杨成竹,杨家主要从事的是汽车贸易,他是菲律宾的豪门名望。

由于和美国贸易往来较多,虽然宋瑞颐之后一直跟随丈夫定居在菲律宾,但她经常会趁着去美国合作的时候去看看姐姐和老朋友。尽管她是三姐妹中嫁的离家最远的那个,宋子文夫妇也常常不远万里地去探望女儿和外孙们。

在宋子文的三位千金眼里,在外人眼里争议不断的宋子文,只是一位平凡又伟大的父亲。宋子文给了她们几个最好的教育,为她们保驾护航了一生,宋子文临终前仍然惦记着她们,希望她们活的幸福快乐,而三姐妹的生活也正如宋子文希望的那样,温馨美满。

然而,这样的幸福生活在那个年代里毕竟是少数。

宋子文常常被认为是民国时期最贪腐的官僚,但经过历史学家的考证,宋子文到死的总资产也只有800万美元,在那个年代算富有、但不算巨富。一些人认为,称“宋子文是1940年代最富有的人”实际上是日本制造的谣言。

但是,宋子文作为民国政府官僚资本的代言人,仍然是民国糟糕的财政状况的罪魁祸首之一。他的感情生活仍然是一种相较于整个时代的“侥幸”。

宋美龄对蒋介石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特别在抗战时期,宋美龄简直成为中国对外宣传的总播音员。她为中国争取到了数以亿计的援助,那时的宋美龄也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抗战时宋美龄有多风光?连续几十年被评为全美最崇拜的女性之一

抗日战争开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十分冷淡,美,苏政府甚至还借中日战争发“战争财”。宋美龄广泛收集了日本军队的侵华罪行,写文章,发表讲话,通过报刊杂志,通信和广播对西方国家广为揭露,说明中国抗战所面临的困境。

并强调,日本的侵略对西方国家的潜在威胁。

宋美龄的舆论攻势是相当成功的,引起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强烈反响。为了牢固树立“中国抗战”的国际形象,赢得世界各国的支持,宋美龄积极介入到国民党的历次重大外交活动中去。

抗战时宋美龄有多风光?连续几十年被评为全美最崇拜的女性之一

宋美龄精通6国语言,特别是英语,蒋介石与英美等国来访者的任何会见,均由宋美龄来翻译。她成为蒋介石不可或缺的外交代言人。

1942年11月宋美龄飞往美国治病。早在西安事变中,宋美龄的表现已经让很多的美国人认识了她。康复后,宋美龄就开始以国民党政府代表及蒋介石特使的身份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抗战时宋美龄有多风光?连续几十年被评为全美最崇拜的女性之一

罗斯福总统特意邀请她到总统别墅小住了两星期。

1943年2月18日,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演说。接着她展开了全美巡回演说,还到加拿大国会发表演说,盛况空前,受到了当地人们的热烈欢迎。宋美龄的照片多次出现在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

抗战时宋美龄有多风光?连续几十年被评为全美最崇拜的女性之一

宋美龄在美国长达7个多月的访问,以其非凡的个人魅力征服了众多美国人的心,使她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的这次访问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宋美龄从此每年都被列为美国人最崇拜的十位女性之一,直到1967年。她所到之处,都掀起了对华救济捐款的热潮,数以亿计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战。然而这些来自海外的捐助大都落入了四大家族的私人腰包,或成为日后蒋介石发动内战的资本。

抗战时宋美龄有多风光?连续几十年被评为全美最崇拜的女性之一

1943年冬,宋美龄随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开罗会议后发表的与会各国最高首脑的合影中,宋美龄赫然位列其中。事后,丘吉尔曾对罗斯福说:“这位中国女人可不是弱者!"

在开罗会议上,宋美龄的风头最健。她周旋于各国政要间,纵横捭阖。这次会议可以说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政治生涯的顶峰,他们的领袖地位和威望在国内外都达到平生的最高点。之后,蒋家王朝开始由盛而衰,蒋氏夫妇的政治生命开始了下坡路。

 二、我知道宇宙间有一种力量,它的伟大,决不是人们所能企及的,那就是上帝的力量。

宋美龄的一生是与__并行的。

宋美龄出身于一个传教士家庭。其父宋嘉树在11岁时随养父到美国波士顿,先做过学徒,因为不安于现状,数年后离家出走。后来在卫理公会的圣三一学院学习,成为一名_。两年之后转入田纳西州一座神学院学习了3年,成为一名传教士,受教会派遣回中国传教。宋美龄母亲倪桂珍也是一位基督_身于名门世家, 毕业 于上海西门的培文女子高中。数学成绩优异,弹得一手好钢琴,17岁毕业即留校当教师。由于__家庭的影响,十分热心于慈善事业和教会的活动。

出身于__家庭的宋美龄从小在父母的 教育 下笃信上帝耶稣基督。读《圣经》、祈祷是每日必做的事情,礼拜天上教堂做礼拜也是天经地义。为人谦卑、礼貌、善良、宽厚是_的基本要求。耶稣基督说:“我在世上客旅,我家乃在天国。”虔诚的基督_信:人通过修炼最终要回到天堂去的。《圣经》的这段教义对宋美龄影响极大。宋美龄最喜爱的生活就是灵修。每天要用一至二小时读《圣经》,她认为只要读《圣经》,就把自己的心灵交给了上帝,个人的不幸、痛苦、忧伤都在虔诚的静修中得以忘怀了。通过祈祷,把心灵交给上帝,心灵就可以归于平静,从而得到渡过难关的精神力量。

宋美龄是与蒋介石的名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她与蒋介石1927年的结合,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但这并不是说蒋宋联姻只是一桩政治婚姻,从深层次上讲,两者之间更是一种文化上的结合,一种心灵的契合。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得益彰,不管从哪方面讲,在现代政治人物的婚姻中,这桩婚姻都是最完美的。在这桩婚姻中 ,宋美龄的才智和魅力得到了尽情的释放,蒋介石先生也因此得到了政治上的助益,特别是精神上的滋养和提升。尼克松在《改变亚洲历史的人物》一书中曾这样评论宋美龄:“蒋夫人除了担任她丈夫的议员,还具有其他意义,一般人认为:一位领袖的妻子系因夫而贵,与个人在历史上的表现无关重要。这种看法,不但忽视一位领袖妻子在幕后所担任的任务,且玷污了领袖妻子所具有的特质与性格。我相信蒋夫人的智慧、说服力和道德力量,已使她自己成为一位重要的领袖。蒋夫人是一位文明、美丽、整洁、女性化及坚强的女性。”

宋美龄对蒋介石最大的影响是精神上的。蒋宋联姻是以蒋介石接受__为前提条件的。对此,宋美龄回忆说:

“我母亲的宗教精神,给了蒋委员长很大的影响……他的信仰__,完全是由于我母的劝导。为了要使我们的婚约得她许可,委员长允许研究基督__并且诵习《圣经》。

“后来我发现他谨守前约,我母去世后,也丝毫不变初衷,但教义中,初起也有一些不能了解的地方,读时很觉沉闷。他每天诵习旧约,苦思冥索,自多困难,所以我在日常谈话中,实有把难解决之处,委婉示意的必要。

“于是我方始明了,我只要就丈夫的需要,尽力帮助他,就是为国家尽了最大的责任。我就把我所知道的精神园地,引导丈夫进去。同时我因生活纷乱,陷于悲愁的深渊,也想找一自拔的途径,于是不知不觉地又回到了母亲所信仰的上帝那里。我知道宇宙间有一种力量,它的伟大,决不是人们所能企及的,那就是上帝的力量,母亲鼓励委员长精神生活的任务,既由我担负了起来,我也日渐和上帝接近了。”

什么才是上帝的力量宋美龄认为,自己所愿做的一切,都出于上帝的意思,而不是自己的。人生其实很简单,是我们把它弄得如此纷乱而复杂,中式旧式绘画,每幅只有一个主要题材,譬如花卉画轴,其中只有一朵花是主体,其余不过衬托辅助而已。复杂的人生也是如此。那么人生的那朵花是什么呢就自己所觉悟的而言,那就是上帝的意志。但要明白上帝的意志,需要绝对的虔诚与忠信。现实的政治生活充满着虚伪、策略和外交手腕,可是她深信这些并不是政治家的最有力的武器,他们最有力的武器,只有忠诚和正直。总之,在她看来,宗教是很简单的事情,其意义就是尽我心、我力、我意,以实行上帝的意志。只要信仰上帝,他就有无限力量可以帮助我们,他的恩惠,简直会超出我们的想望和祈求。所以,宋美龄最喜爱的生活就是灵修,把自己的心灵交给上帝,其中个人的不幸、痛苦、忧伤就都被忘怀了。“灵修”之术对消弥人的感情痛苦,平和人的情绪,保护人的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

“尽我心、我力、我意,以实行上帝的意志”,她的一生方方面面皆以此为圭臬。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当时情况紧急,南京的国民政府高层主张立即进攻西安,即使牺牲掉蒋介石也在所不惜。而宋美龄独排众议,力陈利害,南京各界终于同意给予3天期限,于是她马上冒着生命危险飞赴西安。宋美龄甫抵西安,便将一支手枪交给舍身陪同她前来的澳洲顾问端纳,说:“如果军队发生动乱无法控制时,即以此枪杀我,切勿迟疑。”既显示她宁死不屈的决心,也可见此行的确凶险万分。而她的决心即来自对上帝的信念。据宋美龄回忆,西安事变期间,蒋介石也是以此度过了难关:“那时,事实证明了这一个每日早晨的灵修习惯,是一块支持并供给他力量的磐石。虽然处于可怖的精神痛苦之下,随时有丧生的可能,又因身体在蒙难时跌伤,但他在那段被劫持期间,心灵上却是十分平安。劫持他的人把他幽禁十日之久,不让他向外通消息。那时,举世震惊,全国人民要求劫持他的人即刻将他平安地释回。后来,我终于设法得以搭飞机到西安,陪伴在他的身旁。当劫持他的人允许我会见他的时候,他惊讶得就像见了鬼魂一般。当他镇静下来以后,他给我看一节《圣经》,是他当天早晨读到的:‘耶和华在地上造了一件新事,就是女子护卫男子。’(耶利米书卅一章廿二节)无怪乎他与我两人这样笃信不渝,直到今日!”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当年在西安事变中给她莫大帮助,并陪她一同前去西安的澳洲顾问端纳在战争中被捕。宋美龄听到端纳被捕的消息后,立即电告蒋介石。1945年2月,应蒋介石的特殊要求,美国远东地区盟军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组织了一次”洛斯巴诺斯”行动。数十架飞机投下的空降兵一瞬间占领了端纳居住的“洛斯巴诺斯”集中营,士兵们打开了铁门,高呼“自由万岁!” 端纳旋即被美国空军飞机直接飞送珍珠港海军基地医院疗养。在他病情加重之后,宋美龄派飞机接他回上海医治,并在他弥留之际,立其床侧为其诵读《圣经》。

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之后,当时宋美龄在美国。1950年她来到台湾,在多年之后,她也明白反攻大陆无望,于是宋美龄渐渐淡出了政坛,没有再担任要职,而是把重心转移到了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上,发起创办了多所公益机构。

其实,做慈善是她的夙愿,也是“尽我心、我力、我意,以实行上帝的意志”。在大陆时,她在工作之余就已经做过许多慈善事业,特别是抗战期间,更是不遗余力抚育战争遗孤。有一次,她刚从前线回来,就给外国友人写信介绍这方面的情况,以争取支持:

“我每一站都尽量在时间允许之下探望更多的医院,也设法安排两千名战争孤儿安置到四所天主教会。这些小孩将受到好好照顾,修女们投注给他们最大的爱。我是不是听你说过,“代理的母爱”或许是吧。总之,我微服探访了一些机构,所见足以说服我,能把这些孩童托付给修女们照顾,乃是明智之举……我们也尽可能安置更多难童到其他教会机构……你答应要送来的钱,将用在收容难童上面。你会同意吧稍后我会把这些孤儿的照片寄给你,他们会晓得你和一些朋友对他们的关爱。”

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当时正在中国,谈及这方面的情况时说:美龄现在成了宋家兄弟姐妺当中最重要的成员——全国第一夫人,形同皇后,“她的影响力是无法低估的”。除了身为委员长夫人的职责外,她还成立了新生活运动妇女顾问委员会,底下分设九大部门,其中之一专司难童事宜。日本轰炸上海和南京之后,出现许许多多孤儿(美龄喜欢称他们是warphans(战争孤儿)。美龄要管四十九家孤儿院,她负责两万五千名青少年的衣食住宿,还设立“认养”办法,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可以承诺一年捐款20美元,负担一个孤儿的基本开销。和今天类似的计划方案一样,捐助人可收到这个小孩的照片以及每年的进展 报告 。

宋美龄死后,《纽约时报》报道说:“前来致敬的人,大部分是生命曾受到她亲密照顾过的人,譬如南京的孤儿,抗战期间死难者的遗孤。现在他们大多是花甲之年,六个人一组,大家排队朝着深色铜棺鞠躬,再向蒋夫人的甥侄、亲人鞠躬。”后来,他们在教堂外告诉《纽约时报》记者:蒋夫人是如何成立一所孤儿院,收容三百多名南京保卫战阵亡士卒的遗孤,定期探望他们,带领他们做礼拜,有时夜里巡房替大家盖被子。当国民党1949年退到“台湾”时,她把学校迁到“台湾”,而且终其一生与许多孤儿保持联系。李太太替她68岁的先生、退休商人李剑锋(音译)发言:“我们都叫她妈妈,她一向也对大家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另一位65岁的项博士是心脏病专家……拭着眼泪说,他本来想向夫人报告,他最近在西雅图一项会议发表论文,让她以他为荣,不料却惊闻她过世了。

宋美龄不但自己信教,而且还殷勤地向她的亲朋好友们赠送宗教典籍,或干脆劝说他们入教。

宋美龄没有子女。一个在别人眼里处在至高至尊地位的女人,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女,这不能不说在感情上是有重大缺憾的,即使地位再高,纵然有权势和财富,也无法弥补这一情感失落而造成的内心苦寂。然而宋美龄并不感到苦寂,她认为她并不缺少这种快乐,精神并不空虚。这其中的首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在“天国”的精神乐园给予她理想的激励,而赋予宋美龄精神甘美的一个重要桥梁,就是《圣经》。

除《圣经》之外,宋美龄和蒋介石还喜欢读一本__经典著作《荒漠甘泉》。《荒漠甘泉》讲的是一位虔诚的_,在痛苦、不幸中每天记 日记 ,把自己交给上帝,终于被救的 故事 。宋美龄评价道:“这本日记是黑夜中的一盏灯,照着基督_的道路,是绝望中的希望所在。”

宋美龄生活的时代,是人类灾难频发、战乱不断的年代,人们生活困苦,渴望找到解脱的药方。《荒漠甘泉》正是一剂救世良药。它征服了东西方亿万读者。无论是市井平民、虔诚教徒,还是将军元帅、总统议员,许许多多的人都是这本书的虔诚读者。有的作为座右铭摆在案头,有的作为醒世箴言传至后代。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考门夫人虽是在写读经感受,行文却毫无陈腐的经卷气息,每篇小文都是一篇优美的 散文 ,或摘引寓言、叙述故事,或描述景物、寓情于景,或揭示心态、直抒胸臆,都有声有色、入情入理。

宋美龄在1996年3月答记者问时这样说过:“上帝让我活着,我不能轻易去死,上帝让我去死,我决不苟且地活着。”这应当是她一生的座右铭。她最喜欢诵读《圣经》上的一段话:“你们应该喜乐,天上的麻雀,一钱银子可以买两只,上帝都要养活它们,何况你们是上帝所欢喜的。”这段话给了宋美龄许多启示,她因此总能心态平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她学会了随遇而安,万事都能看破,想得开,这样,心中就没有什么烦恼。不高兴的时候,她就发一点脾气,但从不把恼怒憋在心里。宋美龄在见到友人时常常问人家“happy”吗她平时时常以此劝慰蒋介石:尽管有许多不顺心、不如意甚至不幸,但是把自己交给上帝,就会高高兴兴的。

 三、她是“一位乱世美人,以女性的非凡情感,影响了大千世界,值得我们永远品味和思考。”

1997年3月20日,宋美龄在纽约迎来了她的百岁华诞。在台湾,为宋美龄举行的祝寿活动也变得紧锣密鼓,媒体大肆宣传,报刊纷纷刊发政治人物的回忆录;“中华妇联会代表团” 、华兴中学及育幼院组成的师生代表团、“中国国民党祝贺蒋夫人百岁华诞代表团”三个代表团前往纽约祝寿。

3月18日晚,由国民党及纽约侨界共同主办祝寿餐会,由数十侨团代表及个人共800多人参加,祝寿活动达到高潮,场面壮观热烈。这是她自1975年离开台湾后的最隆重的个人祝寿活动,说明岁月的沧桑无法消退她的辉煌。3月23日,家人为她举行百岁寿宴时,她仍显得神采奕奕,雍容华贵,流露出高雅和慈祥。她频频举杯致谢说:“恭备薄酒一杯,不言尽在酒中。”世纪的风霜,没有掩盖她的美丽,她的风姿依然不减当年。与此同时,民间对宋美龄的百岁诞辰也开始了庆祝活动,孤寂了几十年的宋美龄再次被推到了万人瞩目的尊崇地位。

2003年3月20日是宋美龄106岁华诞,华兴中文学校早就开始筹办庆祝活动。就在筹划这个特殊的寿庆时,媒体传出宋病重的消息。所以,台湾“妇联会”临时决定打破惯例不再去美国贺寿。所以,她106岁的生日是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寓所度过的。

2003年10月24日,在纽约曼哈顿葛莱西广场10号的寓所内,“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宋美龄在睡梦中平静地去世,享年106岁。这位曾经轰动世界的“民国永远的第一夫人”在淡出公众视野数十年之后,再一次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各大报刊纷纷在显要位置报道宋美龄去世的消息,回顾这位“20世纪最尊贵的夫人”的生平;各电视台也在黄金时段播放有关宋美龄的影片资料,在影片中,美丽端庄、风度迷人的“蒋夫人”再次勾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

一个人穿越了三个世纪,直至去世,都能引起全世界媒体的关注,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奇迹缘于她一生太多的精彩。

回望宋美龄的一生,可以说是既精彩又圆满。美貌,权力,婚姻,事业,荣誉,总之,一个女人能够得到的,她几乎都得到了。而且,包括男士,所有的中国人都没有像她那样赢得那么多的崇高的世界性荣誉和赞扬,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1943年2月18日,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成为第一位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的中国人,也是全世界第二位在美国国会演说的女性(第一位是荷兰女王),并在美国刮起“宋美龄旋风”。

——1943年11月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 。“母仪开罗”,被称为开罗会议的“第四巨头”。

——持续数十年被美国刊物选为“十大最著名的女性”,曾经11度成为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人物。

——1949年,美国艺术家协会颁布宋美龄当选为“全世界十大美人”之一,并且名列榜首。美国艺术家协会秘书长柯纳宣称:“此项选举系由会员投票产生。美人遍布世界各地。宋美龄之鼻与面部其他各部协调、匀称,乃世界最美之鼻,名列十大美人榜首。”

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谈到她,包括各国政要在内的各个方面的著名人物都不乏高度肯定之词,甚至不胜倾慕,表示出由衷的赞叹。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宋美龄是他在世界上最欣赏的少数女性之一,她的骄矜和妩媚,都让人极为心动。抗战期间曾经组建飞虎航空队援华的陈纳德将军激情地说:“宋美龄对于我,永远是一位公主。”另据《中国时报》报道,陈纳德将军的遗孀陈香梅在纽约指出,“宋美龄不但才貌双全,而且一生充满传奇,全世界没有一位女性可与之相比”,“如果没有蒋夫人,蒋介石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成就”。

美国著名史传作家西格雷夫这样写道:“蒋宋美龄成了历史上最著名最有权势的女人之一。她影晌了两代美国人,美国人多年来一直把她列为世界上最受欢迎最受尊敬的十个妇女之一。她影响了美国***做出的决定,并通过这些决定影响全世界整整三十年。”抗战中曾与宋美龄打过交道的高傲的史迪威将军认为,她是“一位聪明、有头脑的女人。持有西方的观点。(我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人在政治和斗争上往往采用拐弯抹角、间接、隐晦的方式,而她能够理解一个外国人对此做出的反应。)她直爽,坚强,精力充沛,喜欢权力,重名誉,喜奉承,对于她的过去满不在乎。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她从不向西方观点让步。中国人永远是正确的;外国人永远是错误的。文笔引人入胜,但也失于肤浅,对西方的缺陷极尽讽刺,但从来不提中国任何一个微小的缺点。能够随心所欲地施展魅力。她知道该怎么做。对蒋介石有很大影响力,主要是好的影响。有几次帮了大忙。”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表示:“我相信蒋夫人的智慧、说服力和道德力量,已使她自己成为一位重要的领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称赞她是“一位乱世美人,以女性的非凡情感,影响了大千世界,值得我们永远品味和思考。”

宋美龄的成功是人生的成功,特别是作为女人的人生的成功。其人生的成功集中表现在她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女人的力量和价值。她告诉全世界:真正的女人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可以做到什么。

而这样一个女人竟然出自中国,而且出自一个已经完全__化的中国家庭。这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其中的文化意义很发人深省。

著名女作家冰心早年曾 留学 于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学院,她在《我所见到的蒋夫人》一文中,从一个女人的角度对宋美龄做了这样的描述和评价“1924年我在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学院留学时,我的美国老师经常自豪地和我说,本校有一位中国学生,即1 917年毕业的宋美龄**,她非常聪明、漂亮。在我至今为止见过的妇女中,确实从未有过像夫人那样敏锐聪颖的人。她身材苗条、精神饱满,特别是那双澄清的眼睛非常美丽。宋美龄并不是一个政治的符号,一个令人生厌的达官贵妇,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是一个极有中国传统美德又受西方现代文明熏陶、善于交际的夫人。”

“极有中国传统美德又受西方现代文明熏陶”,或许,这就是宋美龄的文化意义,也是她感召世界的魅力所在。

“宋氏三姐妹”是一个美丽的神话,这个神话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审美情感,经久不息地流淌在中国人的记忆的长河里,涵养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苦涩的心灵。由于这个美丽神话的存在,中国20世纪的历史才有了一些迷人的浪漫。

1945年夏,杨振宁动身前往美国深造。

由于对恩利克·费米教授的仰慕,杨振宁选择了芝加哥大学,并在那里获得了博士学位。

费米教授非常欣赏他的才华,邀请他毕业后留校做教员,杨振宁欣然接受了费米教授的邀请。不久后芝加哥大学来了一位物理界的大牛,这个人就是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的一场演讲,彻底折服了杨振宁。

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跟随奥本海默进行深造, 多方打探之后,杨振宁得知奥本海默正在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等研究所做所长。

想要进入这个研究所可不简单,至少要有一个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推荐才行,而费米教授绝对有这个能力。

这天,杨振宁找到了费米教授,提出了自己想进高等研究所的意愿, 费米教授非常爽快地给他写了一封推荐信。

临行前费米教授好心地告诫他说:“高等研究所搞学术是不错,但是他们的想法太过理想化了,与现实有些脱节,所以最好不要在那里呆太长时间。”

杨振宁信誓旦旦地向费米教授保证道:“您放心,我只在那里呆一年时间,一年后我就会回来。”

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等研究所汇聚了全世界顶尖的物理人才,其中就包括世界上脑容量最大的天才,爱因斯坦。

杨振宁一头扎进了物理知识的海洋,他就像一颗疯狂汲取养分的种子,在这里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

很快一年时间过去了,奥本海默邀请这个让他惊艳的年轻人继续就在这里, 杨振宁没有丝毫犹豫就跟他签了五年的合同。

是的,杨振宁悔诺了,当初跟费米教授说过的话早就被他抛之脑后了,而杨振宁之所以选择继续留在这里, 是因为在普林斯顿,他遇到了命中注定的那个她——杜致礼。

杜致礼出生于1927年,山西米脂县人。都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汗,可见这个地方自古就盛产美女。她的母亲曹秀清,就是米脂远近闻名的美人,杜致礼也是毫不逊色。

杜致礼的父亲是国民党的著名将领 杜聿明 ,父亲从小对杜致礼就很严格,也非常重视她的教育,不过 杜聿明 长年在外征战,杜致礼大部分时间都是与母亲曹秀清一起生活。

在母亲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很独立,再加上人长得漂亮,知书达理,可以说是人见人爱。

1944年,杜致礼在西南联大附属中学读书,正巧刚刚考上美国公费留学生的杨振宁在这里做临时教员, 于是杨振宁就成了杜致礼的数学老师。

聪明,漂亮,学习成绩优异的杜致礼在班里非常出挑,自然也引起了杨振宁的注意。

但此时的杨振宁,对杜致礼也仅仅是一位老师单纯地对好学生的喜欢。

一年之后,杨振宁走上了他的美国数学之路,杜致礼继续在国内读书,按道理他们应该很难再有交集。

可缘分这东西,偏偏就是如此奇妙。

1947年,从辅仁大学毕业的杜致礼打算去美国留学,这个时候,她的父亲 杜聿明 也生病了,而且由于蒋介石发动了内战, 杜聿明 对国内的局势也有些心灰意冷。

父母俩一商量,干脆 杜聿明 也到美国看病,顺便还可以照顾女儿, 可惜蒋介石并不想放过这位国民党的肱骨之臣, 愣是派人把已经登上飞机的 杜聿明 给拦了下来。

杜致礼只能独自一人赶往美国,这一年杜致礼刚满18岁。

当时她的弟弟杜致仁正在普林斯顿读中学,杜致礼经常会在放假的时候与弟弟聚会。

初到美国,杜致礼进入了宋美龄为她安排的卫斯理学院 ,那时的她无忧无虑,更不用为生计发愁。

她每天都会到自己最喜欢的咖啡厅,美美地喝一杯下午茶,每逢周末,她或者去看一场感兴趣的**,或者一个人到书店安静地读书。一切都是那样美好。

可是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杜致礼平静的生活也被打破了, 尤其是淮海战役之后,父亲 杜聿明 被俘,她的生活条件一落千丈。

由于没有能力支付卫斯理学院高昂的学费,而又不能回到祖国,杜致礼只能被迫转学到纽约的圣文森学院。

在这里她不再是人们眼里的小公主, 为了凑足学费她不得不找了一份兼职,过着半工半读的日子。

1949年圣诞节前夕,杜致礼再次来到普林斯顿与杜致仁共度圣诞。

在普林斯顿有一家叫做“茶园餐馆”的中餐厅,这里几乎成了杜致礼的后厨,每次来普林斯顿她都会到这里就餐,原因就是这里又便宜,有好吃。

这天杜致礼再次来到这间餐馆,道地的中餐让杜致礼吃得非常开心。

突然一道熟悉的声音传到她的耳中,杜致礼将注意力从 美食 上移开,抬头在餐馆里四处搜寻。

最后她的目光定格在了附近一张餐桌上一位年轻男子的脸上。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男人看起来十分眼熟,只是一时之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在心里快速搜索着这张熟悉的面孔,杜致礼的目光不由得停留在了男人的身上。

许是感觉到有人在盯着自己, 正在吃饭的杨振宁豁然抬起了头,刹那间两道目光交汇在一起, 尘封了5年的记忆纷至沓来。

“是她(他)!”两人脑海中同时响起一个声音。

吃惊过后杨振宁打量着杜致礼,5年未见,这个曾经青涩的小姑娘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略施粉黛的的俏脸,温柔可人的气质,无一不散发着致命的吸引力,杨振宁平静的心湖不由得荡起一丝涟漪。

杜致礼这时也记起了这位中学时代的数学老师,他乡遇故知,杜致礼也十分开心 ,脸上不自觉的挂上了笑容。

杨振宁微微一笑,略显紧张地走到杜致礼面前:“你是杜致礼?好久不见了。”

“是我,杨老师,真没想到能在美国遇到您。”

“别叫老师,当时我只是临时客串一下,咱们俩年纪相差不大,直接称呼我的名字就好了。”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遇到熟悉的人,两个人都很兴奋,这天他们聊了很多,餐馆中不时传出杜致礼好听的笑声。

杨振宁渊博的学识,刻苦学习的态度,文质彬彬的气质给杜致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见面两人心中都留下了对方的影子,分手时他们互相留下了****,约定改日再聚。

自这天起,杨振宁就经常给杜致礼打电话,约她吃饭逛街,渐渐地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正是为了能够与在纽约读书的杜致礼经常见面,杨振宁才会不顾承诺 ,毅然选择了留在普林斯顿。

不知道如果费米教授知道了他留在高等研究所的真实原因,会不会说他一句“有异性,没人性。”

异国他乡,两颗孤寂的心迅速靠近, 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的爱情终于修成正果,两人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这一年杜致礼23岁,杨振宁28岁。

正如杨振宁曾说过的:“在普林斯顿见到她的第一眼我就爱上了她,我决定今生一定娶她为妻。”他们的相遇就像命中注定的缘分,或早或晚两人都会擦肩而过。

婚后为了支持杨振宁的科研事业,杜致礼选择去美国纽约立大学石溪分校担任中文教师 ,因为这个工作时间比较宽松,这样一来她就有了更多的时间,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

而杜致礼的活泼,热情对于从事枯燥的物理研究事业的杨振宁来说,又是一种很好的中和剂。

两个人的结合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1951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收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并且老人家还亲自给孙儿起了一个名字,杨光诺。

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 老人家对儿子杨振宁的期望,那就是获得诺贝尔奖。

有了孩子之后,杜致礼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家庭上。 接送孩子上下学,带孩子看医生,这些事从不用杨振宁操心。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杨振宁也相当于杜致礼的孩子,因为照顾他一点也不比照顾一个孩子来得轻松。

开心时杨振宁会跟杜致礼谈论艺术,畅想未来;灵感迸发时,杜致礼要陪他一起发挥想象力,讨论各种不明觉厉的东西;杨振宁在科研上遇到难题,情绪低落时,杜致礼又要扮演心理医生的角色,安抚他的情绪。

每天在各种角色间自由切换,杜致礼做得游刃有余。

就像杨振宁的好友许渊冲说的:“杨振宁到底是个科学家,忙碌起来没日没夜,生活自理能力差,日常事务不能说是通达的,交友之类的人际往来更是疲于应付。”

可见杨振宁虽然在他的专业领域达到了让人膜拜的地步,但他的生活能力也是差得令人发指。

幸好,他的身后站着一位贤惠的妻子,你只要负责科研攻关就好,其他的一切我来为你摆平。

正是由于杜致礼的无怨无悔, 杨振宁才能一心扑在科研上,以至于在6年后能够得到物理学家的至高荣誉,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知道,这些年来杜致礼为了支持他搞科研所做的一切,虽然他不善言辞,但是对妻子的感激一直深埋在心中。

这次他要给妻子一个惊喜,以感谢杜致礼6年来的包容和宠溺。

那就是带着她一起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办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1957年,颁奖典礼上,杜致礼身着浅色旗袍,略施粉黛的俏脸上挂着自豪的微笑,挽着瑞典国王的手臂缓步前行。

她的美丽动人,落落大方惊艳了整个会场,让世人见识了东方女性的无上魅力。

其实杨振宁为了杜致礼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其中最痛苦的就是有家不能回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多次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回到祖国,但杨振宁都拒绝了。

是他不愿意回来吗?不,身在异乡的他无时无刻不想回到祖国的怀抱, 只是由于杨致礼的母亲曹秀清被蒋介石骗到了台湾。 一旦他回到大陆,无疑会传递出一条信息,杨振宁心向***。

以他们对蒋介石的了解,到时候身在台湾的曹秀清一定会遭遇不测。

杨致礼看着丈夫整日里忧心忡忡,知道这都是为了她。

可是她又能怎么办呢?毕竟在台湾的那个人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呀。

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在国际上的地位直线上升,这让杜致礼看到了希望。她给杨振宁出主意, 让他以诺贝尔奖得主的身份向台湾施压,要求蒋介石送曹秀清来美国看病。

蒋介石这次倒是没有拒绝,其一当然是估计杨振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再有就是也存了让曹秀清劝说杨振宁去台湾的心思。

这天正在机关收发信件的曹秀清突然接到通知,蒋介石要见她。

这可真是怪事,自打到了台湾,蒋介石对曹秀清一家一直是不闻不问,这次怎么会一反常态呢?

怀着忐忑的心情,曹秀清来到了总统府,没想到宋美龄和蒋介石居然都在。

先说话的是宋美龄:“恭喜你呀杜夫人,你女婿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了。” 一句话曹秀清就明白了蒋介石今天召见她的目的。

不过曹秀清并不准备给这位曾经的姐妹什么好脸色,只是冷哼了一声,紧接着蒋介石也走了过来问道:“杜夫人,家里人还好吗?”

提到家里人,曹秀清更是愤怒异常,冷冷地说道:“好什么,儿子都自杀了。”

原来他们的大儿子杜致仁在1956年,由于交不起学费再加上蒋介石又翻脸不认人,一时气不过在美国自杀了。

蒋介石听到曹秀清的话,尴尬地笑了笑说: “我希望你能到美国去,劝杨振宁来台湾。” 说完就给了曹秀清往返美国的机票。

当然蒋介石不会轻易地相信曹秀清,她这次去美国不允许带子女,而且只有半年时间。 结果曹秀清一到美国就把回去的机票给退了,得到的钱寄给了台湾的孩子。

因为她知道,只要自己的女儿女婿没落到蒋介石手里,她的孩子在台湾就是安全的,而这一次,也是自己离开台湾的唯一一次机会。

在美国曹秀清终于与女儿团聚,在杨振宁的帮助下,曹秀清获得了在美国长期居住的身份。

1959年, 杜聿明 特赦出狱,他出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美国的夫人写了一封信,希望她能回国与自己团聚。

1963年10月, 曹秀清在杨振宁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北京,与阔别了14年的丈夫重聚。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杨振宁终于在26年后再次踏上了祖国的土地,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父亲。

杨振宁此后经常回国,为我国的 科技 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的夫人杨致礼一直与他形影不离,曾经被媒体称为“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

再刻骨铭心的爱也离不住时光, 2003年陪伴杨拯宁走过53年幸福时光的杜致礼病逝,这一年杨振宁81岁。

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一年之后,杨振宁竟然高调宣布跟28岁的翁帆,自己的一名学生订婚。

一时间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杨振宁的妻子尸骨未寒就另结新欢,为老不尊,枉为人师;也有人说翁帆为了金钱和地位出卖自己。

总之,对他们的爱情指责远远多于祝福。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如果我们把翁帆的照片与杜致礼年轻时的照片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会惊奇的发现,她们简直就是一对孪生姐妹。

其实翁帆与杜致礼是见过面的 ,1995年汕头大学举办了一场物理学家大会,翁帆是负责接待的人员。杨振宁夫妇都非常喜欢这个开朗漂亮的学生,他们还互相留了****。

翁帆起初跟杨拯宁的联系也只是限于请教学术问题。 直到杜致礼去世,杨振宁回国定居后,翁帆与杨拯宁的联系才变得频繁起来,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们之间产生了感情。

翁帆为什么选择嫁给比自己大了整整54岁的杨振宁,是否是因为真爱,我们不得而知,但应该说杨振宁的才华和地位,对28岁的翁帆确实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而杨振宁选择翁帆,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和年轻时的杨致礼实在是太像了 ,杨振宁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妻子的影子,这个人就是杜致礼。

如今18年过去了,两人的感情依然如故, 在一次采访时,99岁的杨振宁说等他不在了,允许翁帆改嫁。

当时翁帆对他的这个说法很生气。

杨振宁却说:“人生非常复杂,没有绝对的对与不对,赞成你将来结婚,是年纪大的杨振宁,年纪轻的杨振宁,希望你不再结婚。”

真正的爱情不会被世俗的眼光左右,能够放手的爱情更是难能可贵 ,祝福他们能够牵手走到最后,走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童话。

刘纪文有才华的人,说话幽默,是美龄兄弟哈佛的大学同学。相识之后,两个人有了约会和承诺,但最后,由于出现了蒋介石,并且刘的功效无法与蒋进行比较,因此自动排除了刘纪文,据说破裂使宋美龄伤心了很多天。

传记的最受欢迎版本是宋美龄,是第一位恋人刘纪文,刘纪文一个谈论乐趣的才华是美玲兄弟哈佛大学同学,彼此见面后,两个人曾经订婚,但最终面对现实刘纪文自动选择,原因是蒋介石出现,并且刘的功效无法与蒋进行比较,据说是分开的宋美玲很久很伤心。 

后来上海来找到宋美玲,这也遭到宋家族的拒绝, 美玲他在给米尔斯的信中再次提到了这一点:“他们担心,如果他来了,我会嫁给他,他们是对的。我想把自己丢在沙发上。”在座垫上哭泣。“这些传说,美玲要结婚的男人与蒋介石无关,它是纯净的情感,没有一点点杂质。有一个年轻女人的激情和梦想,并且有区别在蒋的感觉中定性。

但是,在被家人拒绝后,对宋美龄的渴望破灭了,爱的抚摸曾经使宋美龄情绪低落,并且没有分心,我只能给米尔斯写一个字母,另外,回国后,生活不习惯,重读中文,支持教学sha锁,限制行动。 宋 美玲同样令人沮丧的是,她不能担任新角色的记者工作,只能待在家里。爱的想法从锁变成了失望。

宋美龄和蒋介石这两个人,由于政治婚姻而没有太多的爱情基础,婚后开红灯,并把责任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蒋介石仍然爱着宋美龄,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日子里,他只是因为她喜欢而为她带来了牛奶,她对他很卑鄙,他们的意见,不参与政治。由于蒋不喜欢减肥和吸烟后,他总是躲在工作室里吸烟,但是停了下来,这些细微而又充满爱心的细节是婚后慢慢养成的感觉。

宋庆龄(1893-1981),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之一。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1913年毕业于美国佐治亚州梅肯威斯理女子大学,1915年与孙中山结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她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1981年5月29日病逝于北京。

在上海万国公墓里,有一块挺拔的龙柏和苍翠的冬青围绕着的墓地,这就是宋庆龄陵园。陵墓中间,是宋庆龄父母的合葬墓;东侧,一块素净的墓碑上铭刻着:

一八九三年——一九八一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名誉主席

宋庆龄同志之墓

一九八一年六月四日立

西侧,有一块同样大小的墓碑,碑上刻着三行字:

一九八一年二月

李燕娥女士之墓

宋庆龄立

两座墓、两块墓碑完全一样,没有任何装饰,平行而立,分左右紧傍在宋庆龄父母之墓的两边。墓前,绽放着宋庆龄生前喜爱的香樟树、丁香、紫薇、兰花、杜鹃花和郁金山草。

不知道的人一定会猜测,这位名叫李燕娥的女士何许人也当他们知道后,更会大吃一惊,李燕娥竟是宋庆龄的一位女佣。

一位女佣的墓地,居然和国家名誉主席的墓地并肩而列,而且规格模样完全相同。这不令人奇怪吗但这完全是按照宋庆龄生前一再表达的意愿安排的。

当人们来到这里凭吊宋庆龄名誉主席的时候,总要怀着深深的敬意瞻仰这两座墓,总要想起宋庆龄同李燕娥的亲密关系——不是姐妹胜似姐妹的那段绵远深长的浓情厚谊!

李娥燕(1912年——1981年),十六岁来到宋庆龄的身边,陪伴宋庆龄渡过了整整五十三个春秋。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她们同甘苦,共患难,结下了血浓于水、情深如海的姐妹亲情。在李燕娥的心里,她始终敬爱着宋庆龄;宋庆龄则一直呵护着李燕娥,解放后,亲切地称这位比她小了十九岁的女子为“李姐”。

车 祸

军统少将行动组组长沈醉,在他晚年所著的《军统内幕》一书中,较为详尽地记录了当时奉命监视宋庆龄的全过程。他令手下特务不分日夜监视在上海莫里哀路二十九号的周围,记录下宋氏寓所内外发生的一切动静与情况:

早上六点,女仆燕娥外出,七点十分返回;

八点四十五分,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来,密谈十五分钟,九点离去;

十点十分,宋庆龄打开北窗,佯装眺望对面楼顶鸽子五分钟,真实用意待查;

十二点二十分,已查明是***的冯雪峰,在两人的保护下进入宋宅……

每天一份详细的监视报告从沈醉手中发出,转给戴笠,再进呈蒋介石。有一次,蒋介石见了报告大动肝火,认为戴笠办事不力,只搜罗到一些表面现象,宋庆龄她们都密谈了些什么一点都不知道。戴笠被老蒋训了个一佛升天,二佛出世。

就在训话的第二天,在距莫里哀路二十九号不远处的菜场上,发生了一场有惊无险的车祸。

那天早晨,李燕娥上街买菜,在回来的路上,忽然,一辆急驰而来的出租汽车无声无息地把已退到路边的李燕娥掠倒在地。幸好人没伤着,只是把菜篮子给压扁了。

这是一辆美国产的“泼莱貌斯”(顺风牌轿车),是当时十里洋场上不多见的,只有美国人办的汽车出租公司里才有,外国老板把车租给会驾车者,收取租金。当时,猝不及防的李燕娥被身后的“泼莱貌斯”掠翻在地后,好一会才醒悟过来。她想翻身爬起,却见“泼莱貌斯”车门打开跳下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那人面红耳赤地奔到她身边。

“对不起,对不起。吓着你了。”小伙子操着一口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连连向李燕娥赔不是。

小伙子生得唇红齿白,细皮嫩肉,身材高大,一表人材。由于闯了祸心情紧张,一张小白脸更是涨得像刚下蛋的小母鸡脸,李燕娥余怒未消,甩掉了小伙子的双手,一按地下欲自己爬将起来,但心有余力不足。这时,小伙子及时地帮助李燕娥站了起来。

小伙子的手柔软温热,似有一股无形的电流通过李燕娥的手掌,徐徐地涌向她的全身。望着面前这个惊慌失措的小男人,感受着对方那温文有礼的神态,李燕娥那受惊吓发白的脸上竟浮上一层红晕。众目睽睽下,她反而有种无地自容的感觉,再次又羞又恨地一甩手,摆脱了那小伙子的殷勤。

“**,撞痛你哪里了要不要送你去医院看看”小伙子谄媚地赔着笑脸,一口细白的牙齿如五月初绽的石榴籽。

李燕娥揉揉腰,搓搓背,腿脚手臂均仍灵便。低头一看,只是那菜篮子已被压扁了。

“你赔我!”李燕娥心里的气又徐徐吊了起来。

“是,是,我赔你。”小伙子弯下腰,手忙脚乱地拾掇起散落一地的青菜萝卜,并努力把那只压遍了的竹菜篮恢复原状,那笨手笨脚的窘迫样,在李燕娥看来,就像一个在大人面前闯了祸挨克的孩子。

小伙子把青菜萝卜装进压得不成样子的菜篮子,小心翼翼地递到李燕娥面前:“**,你、你看……”

李燕娥又气又好笑,劈手夺过菜篮子。

“哎哟!”小伙子失声叫痛,低头看时,那只嫩白的手掌里已冒出殷红的鲜血。撕裂的竹片太锋利,把他的手掌心给划破了,还留下了几根竹刺。

这回,轮到李燕娥愧疚了。她直搓双手,近前两步,嘟哝道:“我,我可不是故意的……”

说了两遍,没见对方反应,抬眼看时,只见小伙子正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呢!“刷”一下,李燕娥的脸顿时红了,两人愣怔在那里。

还是那小伙子机灵,很快就恢复了常态,他帮李燕娥重新买了菜篮子和菜,还用车直接送到宋宅的大门口。

李燕娥第一次感到这条路是那么短,短得连与人家多说一句话的时间都不够。

临分手时,小伙子往李燕娥的手里塞了几万法币,说是作为对李燕娥的补偿。

李燕娥捏着这几张票子,望着眼前这位潇洒漂亮、出手大方的小伙子,顿时一种好感涌满了心田,竟有了一种依恋不舍的感觉。她望着对方,欲言又止。

“**,我姓李,你就叫我小李好了。如果你身体有什么不适,你就找我好了,我会负责的。”小李真诚地对李燕娥说道。

“找你”李燕娥两眼中浮上一片疑惑。

“反正,我是差头(上海人对出租车司机的蔑称)嘛,经常在这一带转悠的。”

李燕娥笑了,目送“泼莱貌斯”绝尘远去后,才推门进院。

这一天,李燕娥尽管后臀与腰背间仍有点隐隐酸痛,但眉宇间却始终荡漾着喜悦,眼前总浮现着小李子那张可爱的小白脸。甚至,她还为在小李子手心里留下了几根竹刺而暗暗愧疚呢。也难怪,这么多年来,深埋在李燕娥心底的原始的本能与欲望,已被生活中过多的磨难烘烤得太干枯了,如今一旦遇上灼烫的火星,不变成燃烧的火焰才怪呢!二十多岁的人了,应该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了。

之后的那几天里,李燕娥上街买菜时,心里就多了一件事,她的目光游移,心神不安,似乎在等待着什么。遗憾的是,一连几天,她都没见到她想见的那个人。

正当李燕娥心中的那股热情随着时光的流逝在渐渐黯淡下去的时候,那天,她提着菜篮从菜场里出来时,一辆黑色锃亮的出租车打着铜铃,从她面前缓缓驶过。

李燕娥竟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喂——”

“泼莱貌斯”应声停下,车门开处,跳下了精神抖擞的小李子。

……

李燕娥的圆脸庞上洋溢着青春的红晕,有事没事总荡漾着莫名的微笑,每天早上出门买菜的时间也一天比一天长了。与李燕娥朝夕相处了整整五年的宋庆龄,觉察了李燕娥那些细微的变化。

一天午饭后,忙里偷闲,宋庆龄突然微笑着问:“燕娥,这一阵来,你好像有什么心事瞒着我吧”

李燕娥的脸一下子红了,面对夫人突如其来的发问,看着夫人那双意味深长的眼睛,她有点手足无措。于是,她只好吱吱唔唔地把自己与小李子的奇遇奇恋和盘托出

“夫人,本来,我是想过几天再告诉你的。可是,他向我求婚了。现在,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羞涩与慌乱,使李燕娥有点语无伦次。

不等李燕娥说完,宋庆龄脸上的笑容慢慢地消失了,她严肃地捉摸着李燕娥说的每一个字,久久没有吱声。好一会儿,她才微笑着对李燕娥说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关于你的终身大事,我本来是没有资格发表意见的。但是,既然燕娥你相信我……”

“夫人,我从来是把你当成我的长辈的,我不相信你还能相信谁呢你就为燕娥作主吧!”李燕娥心直口快地说道。

“那好,你就把那个小李子带到这里,让我看看。我有几句话想问问他呢。”说到这里,宋庆龄略有所思地补充道,“在这个非常时期里,我不得不防呀!”李燕娥听出了夫人的话中之音,不由神色渐渐肃穆起来,连连点头称是。

那几天,特务们在宋宅周围的活动更频繁了。本来他们只是游荡在马路上向内监视,现在,他们的身影已出现在二十九号后面的那幢居民房大楼顶上。有一次,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李燕娥发现后面大楼顶上有一闪一闪的奇异亮光,她急忙向宋庆龄作了汇报。宋庆龄这才发现原来那是望远镜头在阳光下泛射出来的亮光。

斗争越来越激烈,形势越来越严竣。

那天上午,李燕娥应命把小李子领到了莫里哀路二十九号。

果然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怪不得燕娥神魂颠倒呀!宋庆龄心想。

“小阿弟,侬在给哪一个公司开车呀”宋庆龄用一口纯熟的上海浦东话向对方发问。

小李子局促地坐在宋庆龄对面的沙发上,也用沪上方言说出了他供职的公司。

接着,宋庆龄连问了两个问题:“老板是啥人呀”“一个月拿几担米钿呀”(旧时计算报酬常以米价为基准,当时两担米等于一块银元)。

突然,宋庆龄停止了发问,视线落在小李子的脚下。

小李子的脸忽一下涨得通红,本能地把双脚往沙发下那长长的裙布沿下躲。

庆龄没动声色,又问了小李子几句话后,便不再理会对方,起身上了楼。同时,她暗中向李燕娥使了一个眼色。

李燕娥心领神会,与小李子寒喧了几句,便把对方送出了宋宅。

临分手时,李燕娥发现小李子脸色苍白,言行举止也没以往那么潇洒自如,甚至连头也没有回一下。

李燕娥略有所悟,心事重重地回到楼上。夫人已双目炯炯地端坐在房间里等她,并开门见山地说道:“燕娥,这人是特务!”

李燕娥浑身一震,她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

宋庆龄果断地点点头:“我从三点上看出来的。第一点,×××汽车出租公司向外发租,是与司机按每十天的收入额分期结账的,多则奖,少则扣。租车人反而要在租车前一次性向公司交上一定的保证金;第二点,一般开出租车的司机,都只能赚一点微薄的工资。而那人的脚上穿的是一双价值昂贵的鳄鱼牌意大利进口皮鞋。这可是一般大老板才穿得起的呀。第三点,燕娥,我说出来也许会让你伤心的,那就是这个小李子确实长得很漂亮,与你相比,你就明显地与他不相配。这么一个大上海,美女如云,他为什么谁也看不上,偏偏就看上了你呢难道这真是你们之间的缘份吗”

李燕娥又急又窘,眼圈都红了:“怪不得刚才分手时,我就看出他的神态不自在,连再见也没说,就逃也似的走了。”

“他这一走,恐怕就再也不会来找你了,甚至,你在马路上也见不到他了呢。”宋庆龄猜测道。

闻听此言,李燕娥不知是伤感还是气愤,眼泪终于熬不住,夺眶而出。她忙掀起衣襟别过脸去。

“唉——”宋庆龄长长叹了口气,愤怒地在屋里踱着步,自言自语道:“可恨呀可笑,姓蒋的居然连这种手段也都用了出来。一会儿女特务,一会儿美男计,他实在是用心良苦,太想钻到我们家里来了呀!”

尽管宋庆龄已把话向李燕娥挑明了,但李燕娥不管是感情还是思想上,一时仍转不过弯来。那几天夜里,李燕娥心情矛盾而复杂,难以好好入睡。她躺在自己的房间里,翻来复去的声音使睡在隔壁的夫人听得清清楚楚。宋庆龄了解此时此刻燕娥的心情,但她又有什么办法呢她现在惟一的只有同情两字。所以,当她耳闻着李燕娥在隔壁独自承受着情感的煎熬时,竟也不由触景生情,暗暗地叹息着。

自孙中山逝世至今,孤身一人独守空房的宋庆龄,何尝不是与李燕娥一般的心情与境遇呀!为

了中山先生未竟的事业,为了中国革命的未来,她早已在心里作了决定:这辈子,再不论婚嫁!就为了这份诺言与目标,她曾几次忍痛割爱,放弃了她心中的真爱,一遍遍独自承受着这难以与人表达的心灵深处的孤寂与痛苦……

好几次,宋庆龄把燕娥的遭遇向前来的挚友吐露,把老蒋的“美男计”端到公众面前爆光,表示自己对李燕娥的同情。她的心事给何香凝知道了,一次何香凝主动作媒,打算把自家一个忠实厚道的男佣介绍给李燕娥。没想到何香凝一走,李燕娥便哭着扑倒在宋庆龄的怀中,一字血一声泪地倾吐自己的心声:“夫人,这辈子,燕娥是不再嫁人了,我愿终身陪伴夫人。除非夫人不要我……”

宋庆龄百感交集,她扶起燕娥,真情地劝道:“燕娥,别这样想,我和你不一样,有合适的机会,你还是……”

“不,夫人,我和你是一样的。燕娥从小就是一个人,没有兄弟姐妹,夫人不嫌弃,你就是我的亲姐姐,你就把我当成你的亲妹妹吧。”

李燕娥声泪俱下,激动得浑身直打颤。

宋庆龄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情,她用力扶起燕娥,哽咽道:“燕娥,我俩真是同病相怜的姐妹呀,就让我们相依为命白头到老吧。”

“夫人……”

黔驴技穷

据沈醉《军统秘闻》一书透露,当他们打入莫里哀路二十九号的阴谋一一破产后,他们曾一度想来个霸王硬上弓——暗杀宋庆龄。但慑于当时宋庆龄居住的地盘是法租界,他们只怕洋鬼子那种既做婊子又要立牌坊的鬼花招,弄不好反授人以柄,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于是,沈醉采取了“逼”的手段,试用打草惊蛇计,逼迫宋庆龄搬出法租界,只要宋庆龄她们一搬到“政府”的地盘上,他们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于是,一系列的骚扰开始袭击宋庆龄住宅。

先是不分白天黑夜,宋宅里的电话忽然乱响起来,等李燕娥拿起电话筒后,里面却声息全无;后来,来电便是赤裸裸的威胁与恐吓:“听着,我们发现有***进入你的寓所,改天再来,我们就要开枪了。到时候惊吓了夫人可莫怪我们!”

一天傍晚,李燕娥有事外出迟归,刚走到大门不远处,突然在绿荫森森的林荫道两边,窜出几个身着黑色长衫,披着一头长发,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东西,一个个长得青面獠牙,鲜红的舌头甩荡在下巴上,手舞足蹈地冲着李燕娥“呜哇呜哇”地怪叫。当时,李燕娥还以为真的遇上鬼了,不由吓得毛骨悚然,慌不择路地逃回家中。

“燕娥,你看见什么了脸色这么难看”望着李燕娥苍白的脸色,宋庆龄不由着急了。

李燕娥大口大口地喘息着,好一会才缓过气来:“鬼,外面有鬼,我看见了。”宋庆龄自是不信鬼呀神呀的那一套,正疑惑,那“呜哇呜哇”的怪叫声却在近处叫了起来。

“听,听,鬼叫,就是那鬼叫,又来了,又来了……”李燕娥的两眼瞪圆了,结结巴巴地直指窗外。

宋庆龄撩开李燕娥,来到窗前。只朝外一看,她的气就不打一处来:窗外的花园墙头上,果真有几双闪着绿光的眼睛窥视着这边呢!

“活鬼,活见鬼!太无耻,也太无耻了!”宋庆龄不由啼笑皆非,她叉开右手拇指与食指,朝窗外作了个端枪射击的样子。

顷刻,花园墙头上的几双绿光莹莹的“眼睛”相继消失了。

“对付这种无耻小人,我们惟一的办法就是不理会他们。”宋庆龄愤愤地拉上窗帘,对李燕娥说道。

李燕娥见状,这才如梦初醒,不由气恨得直跺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李燕娥从楼下取来当天的报刊书信时,发现有一个信封里鼓鼓囊囊的,不知是何物。宋庆龄接过信封,刚一打开,“叮当”一声,里面居然掉下两颗寒光闪闪的子弹,滑出一纸信笺:

信笺上,仅寥寥几字:

识相的,赶快滚出租界,要不,当心你的脑袋!

“黔驴技穷!”宋庆龄双眉紧锁,把匿名恐吓信与两颗子弹一起揉成一团,扔进字纸篓。同时,她见李燕娥的神色有些紧张,便拉着李燕娥的手,冷笑道:“别怕,这种见不得天日的可耻的行径,正证明他们心虚着呢。”

李燕娥听了夫人的话,以一种见多不怪的神态回答道:“夫人,我已不怕他们了。”

沈醉的所有的小把戏都耍尽了,宋庆龄仍镇定自若地会客、外出,继续揭露蒋介石政府法西斯统治的本质,救援那些受迫害的革命者。终于有一天,上海市市长吴铁城不得不硬着头皮,走进了莫里哀路二十九号,亲自登门“拜访”宋庆龄。

“夫人住在这里,我们不便派人警卫。听说租界近来似乎治安情况不太好,万一有什么问题,我们不好向全国百姓交代。静安寺那边最近有所花园别墅腾出来了,如果夫人愿意,我可以安排夫人住在那里,多派些警卫,安全也比这里有把握。”吴铁城说这些话时,不时把目光转向站在一边的李燕娥脸上,他希望在这个时候能得到宋庆龄身边这个举足轻重的女佣的响应。

李燕娥只是把目光望着她的夫人。

宋庆龄笑笑:“多谢吴市长的关照,等得空时我先去看看房子再说吧。”

吴铁城满面堆笑:“那好,那好,铁城是孙先生的老部下,理当尽心,夫人哪天去看,一个电话,铁城肯定安排妥当。”

吴铁城一走,李燕娥连忙向宋庆龄建议道:“夫人,要有合适的地方,我看咱们还是换一换。这里可真的太烦人了。”

宋庆龄双目如炬地瞪着李燕娥:“毒蛇果然出洞了。卑鄙,太卑鄙了。是孙先生当初看错人了,还是这些人为了私利变坏了呢”

李燕娥怯怯地问道:“夫人,我说错什么了吗”

“噢,不!”宋庆龄拥着李燕娥一起坐到沙发上,“燕娥,是有人想谋害我,因为在这里不便下手,想把我们逼出租界。我为民族、为国家争取光明的前途,虽死无憾!可他们耍鬼把戏,岂能瞒过我这双眼睛!”

李燕娥恍然大悟:“小特务在这里闹鬼,大官出面装人,原来他们是一唱一合呀,夫人,我们不能上当!”

宋庆龄温柔地笑着问道:“那,燕娥,继续住在这里,你不害怕”

李燕娥勇敢地站了起来:“我不怕!那些特务再胡闹,我就叫巡捕来!”

“好样的!”宋庆龄紧紧拉着燕娥的手,“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人,岂怕那暗中作怪的小鬼!以后,如果再有人在电话中耍流氓,你就告诉他们,说我们录下音来彻底追查!”

李燕娥坚定地点点头。

蒋介石用尽了种种卑鄙伎俩,非但没有使宋庆龄产生出任何俱怕,反而激起了她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法西斯统治斗争到底的决心。她决定不再出国,留在国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营救革命力量。

1932年12月,宋庆龄与蔡元培等人建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拯救被国民党关在监狱里的爱国志士。宋庆龄为营救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红军军长陈赓,亲自前往南京见蒋介石,她愤怒斥责蒋介石:“陈赓是黄埔军校学生,东江之役一直跟着你打仗。你打了败仗,是陈赓背你脱险,否则你也活不到今天。现在你要杀他,简直是忘恩负义。你天天说的礼义廉耻到哪里去了!”

蒋介石只好以低头不语表示默认。

于是,陈赓被宋庆龄营救出狱。

其后,宋庆龄又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设法营救丁玲、潘汉年和廖承志,继续为革命奔波。据廖承志回忆:

1933年春,我刚从上海工部局英租界拘留所回到家,宋庆龄突然出现在母亲的客厅中,她一面同我母亲寒暄,一面向我眨眼。我母亲明白了,推辞去拿糖果来,回到了寝室。现在,只剩下宋和我两人了。

“夫人……”我不知从何开口,只好这样叫着。

“不,叫我叔婆。”她微笑着说。

“是,叔婆。”我说。

“我今天是代表最高方面来的。”她说。

“最高方面”——我想知道。

“国际。”随后又补充说。

“啊!”我几乎惊叫起来。

“冷静点。”她说:“只问你两个问题。第一,上海的秘密工作还能坚持下去吗第二,你所知道的叛徒名单。”“第一,恐怕困难,我自己打算进苏区。第二,容易,我马上写给你。”我说。

“只有十分钟。”说罢,她走进我妈的寝室,我明白她要和母亲告别。我轻声说:“妈妈。”

“知道了。”我母亲从寝室出来,两人手挽手到楼梯口。宋说:“我自己下去了,不要送了。”我母亲眼看着她下楼,走过厨房,出了大门。

蒋介石所能在背里使用的一切伎俩都用光了,恼羞成怒的老蒋冲着戴笠大发脾气:“她救一次人,就在我脸上抹一次黑,这样下去,红军打不死我,她也要把我抹成二花脸,叫我在这里坐不成!你一定要封住她的嘴,捆住她的腿!”

“校长,别的办法都试过了,不行。可不可以……”戴笠做了一个杀人灭口的手势。

“哼!”蒋介石不置可否,拂袖而去。

暗杀宋庆龄的方案制定出来了,但这事太重大了,戴笠不敢像对付蒋介石的其他政敌那样说干就干。没有明确的指示,他不敢动手。或者说不肯动手。万一老蒋变卦翻脸,或者受到其他压力要洗清自己,那当替死鬼事小,落下万世骂名、让子孙后人都做不得人事大!更何况,他戴笠对宋庆龄也是心中敬重有加的。

蒋介石长叹短吁,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蒋介石的辗转反侧,终于让宋美龄嗅到了一丝异味。一天,她虚晃一枪,使用冒攻法,从蒋介石嘴里套知了他们要向她的二姐下毒手的消息。终于,宋美龄出于手足亲情,忍无可忍,抓起手枪,像一头发怒的狮子似的扑向了蒋介石:“要杀我二姐,今天我先杀了你!”

蒋介石望着黑洞洞的枪口与宋美龄暴怒得变了形的面孔,步步后退,绊倒在地下。他突然耍起赖来:“这不关我的事,是他们看二姐实在不像话,他们才自己搞的。你开枪吧,打死我,你们宋家一个人也活不了……”

僵持片刻,宋美龄才开口:“也好,今天先记下这一枪,你要真敢对我二姐下毒手,我就——”说到这里,宋美龄枪口朝下,“砰”一声,一发子弹射入了地板,“早晚叫你吃这一枪!”

第二天,蒋介石把戴笠呈上的杀宋计划书撕了个粉碎:“不能叫她明着死!”

很快,戴笠理解了老蒋的意思,他让沈醉制定了用“车祸”加害宋庆龄的新方案,让宋庆龄死得没有一点疑点留下。

杜月笙提供了裹有装甲的特种汽车。

戴笠的要求是,要让宋庆龄受重伤,最好是脑震荡,从此神智不清,或者变成植物人,以便蒋介石控制和利用她的名声,但是决不能危及她的生命,这要确保万无一失。

沈醉在南郊军营里做了多次模拟试验,发现只能从宋庆龄乘车的尾部撞击,而且要在她的车子低速行驶或停止时,才能达到这个效果。但是,撞击者则可能丧命。即使不死,也会被法国警察抓起来审讯。为防止其他特务为保命出差错,沈醉自告奋勇亲自驾驶,并且表示:死了为党国尽忠心甘情愿;如果不死,也决不会供出这个阴谋而牵连到任何人。

戴笠对沈醉大加赞赏,在上海最豪华的饭店请沈醉吃饭。席间,戴笠连连给沈醉敬酒:“党国有你这样的忠臣,真是幸事!你放心去干,办好了,除了委员长的最大心病,你是党国第一功臣!你要被法国佬抓起来,我保证把你弄出来。而且从此你的老母和其他家人会受到最优厚的待遇!”

这段史实,我们可以从沈醉的自传《军统内幕》一书(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7月版)中得到佐证:

我们当时的阴谋是准备用汽车去撞宋先生所乘的汽车,将她撞成重伤,这样就使她不能再活动了。我仔细研究过,应当在租界内的马路上去搞这一阴谋活动,办法是把我们自己的汽车前面挡风玻璃换成不易破裂的保险玻璃(那时听说德国生产这种玻璃)。驾驶的特务还穿上避弹护胸的背心,以防止自己负重伤。等宋先生乘车外出时,特务开始跟在后面,遇到马路上开红灯,宋先生的汽车停下后,便朝宋车尾部猛撞。因为只有等她的车停稳,撞过去才有力量,可以撞伤车内的人;如在行走时撞去,因被撞的车也是朝前走,即使撞上去,也不容易使车内的人撞成重

伤。戴笠虽认为这一办法很好,可是叫谁去撞呢我当时表示我愿去。他也很同意我去。因为我的驾驶技术较好,而且决不会泄漏出去。这是最稳妥可靠的。隔了不久,我正在研究怎样在撞车中自己头部、胸部及手膝盖处不会受到重伤,只等戴笠决定后就去执行时,有次他来上海,我去催问何时执行他苦笑一下,说蒋介石虽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可是顾虑万一撞死或伤势过重,宋美龄和宋子文会要吵闹。所以叫我还是要作好准备,在没有他的命令之前决不准轻易去做。到抗日战争发生,这一阴谋计划也就没有执行了。

其间,特务们还曾阴谋去破坏宋先生乘坐的汽车,戴笠知道了,也指示不准这么做,而对写匿名信或打电话捣乱却不禁止。

宋庆龄不屈不挠的斗争使蒋介石恨之入骨,可一看到宋庆龄不仅在全国,而且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威望,蒋介石又十分害怕,生怕触动宋庆龄引起极大危机。同时,宋美龄那晚的枪口也让他心有余悸。但拖下去眼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会全力为民请命、保护革命志士的声势愈大,又心有不甘。想来想去,蒋介石想到了三十六计中的“旁敲侧击”与“敲山震虎”两计。

蒋介石在宋庆龄身边的人中,挑中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作为第一个下手的对象。

杨杏佛(1893—1933),名铨,江西玉山人。早在1908年于上海吴淞口中国公学读书时,年仅十五岁的他便表现出向往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志向。后加入同盟会。南京临时总统府成立时,不满二十岁就担任了总统府秘书处收发组组长。袁世凯窃踞总统职位,临时政府被迫北迁,他愤而辞职,赴美留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深造,杨杏佛的思想和翩翩风度,赢得了许多在美女学生的好感。

宋庆龄就是在那时与杨杏佛相识的。杨杏佛回国后,再次出任孙中山的秘书。孙中山逝世后,又任治丧委员会总干事。为筹办丧事、建设陵园辛勤奔走,不遗余力,并决心以孙中山先生之志为志,以实际行动实现孙中山的遗愿,深得宋庆龄的赞许。北伐时期,他在上海配合周恩来策动第三次上海武装暴动,胜利后被选为上海市临时政府常委。自从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他就一直开展反蒋斗争,参加过邓演达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尤其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后,杨杏佛以其杰出的才干,代表宋庆龄四处奔波,救出许多同志,是同盟实际工作的主持者。人们曾说,邓演达是宋庆龄的左膀,杨杏佛是宋庆龄的右臂。

每次民保盟活动,杨杏佛亦是最活跃者,又是记录,又是发言,来到宋宅,总是幽默风趣,有说有笑,全然不把身处危险放在心上。原先民保盟经常租用的开会场所——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因特务的威逼,不能再租借了,宋庆龄干脆把活动的地点改在了莫里哀路二十九号的家中。每次鲁迅、蔡元培、杨杏佛、林语堂等骨干来到宋宅后,李燕娥最忙碌,烧水沏茶煮点心,伺候一边。有时,一个会议要开到凌晨才结束。李燕娥就陪着大家忙上一个夜晚。每当这时,杨杏佛总要紧紧握着李燕娥的手,半开玩笑半当真的说道:“李姐,你最辛苦。等我们民/ca>

宋美龄不为人的故事

2007-09-27 15:51

宋美龄,一个耀眼然而专横的政治家

据台湾外交部昨天报告,蒋夫人于星期三在曼哈顿去世,享年105岁。在日本侵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结果中,国民党和***为争夺中国后帝政时代的控制权而斗争,这是二十世纪的一部伟大史诗,而她是这部史诗的一个关键角色。

蒋夫人是一个耀眼然而专横的政治家,对国民党中国施加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她和她的丈夫最终由于***的胜利而被迫流亡台湾,在那儿,她作为头号贵妇而多年主持国民党政治。在蒋介石于1975年死后,她退居纽约市,在此度过了她生命中的剩余时光。

堪与她的海外老影响相比美(或许还超过)的,是她和她的丈夫对华盛顿的无休止的巧妙游说努力,他们通过经由律师事务所和公关公司散发的未曾统计过的数以百万计美元,促进台湾的事业,维持美国政府的承认。

在1950年代,蒋夫人和他的丈夫指责美国要为国民党丢失中国而负责,并且继续活动寻求华盛顿的帮助,以重新夺回大陆。尽管这个希望最终凋零了,美国对台湾的强力支持仍然保持了多年,延迟了华盛顿对北京的承认,直到1979年,即***夺取权力后三十年。

作为一个流利的英语使用者,作为一个基督教徒,作为一个许多美国人期望中国成为那样的模特儿,蒋夫人从1930年代开始周游这个国家,募集资金并游说支持其丈夫的政府,打动了美国观众的心。在很多美国人看来,她是他们渴望出现的那种摩登的、受过教育的、亲美国的中国的一个楷模,――正如很多中国人将她作为他们想要逃避的过去的一个腐化、渴求权力的楷模一样。

最后,她感觉到的(蒋死后的)差异,可能是她离开日益民主的台湾的原因之一。台湾的很多民众辱骂她,而且当本土台湾人超越离乡背井的大陆人时,她很少有家的感觉。

蒋夫人是现代中国最著名家族(宋氏家族)的最著名人物,这个家族在20世纪的一半时间左右着中国的政治和财政。然而,在中国,是其美国背景和风格使得宋美龄与众不同,Soong Mei-ling是她出嫁前的名字,有时也拼写作May-ling。

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她的最美丽时刻出现在1943年,当时,她在美国作巡回演说,寻求对国民党抗日事业的支持,无数美国人着迷于她的激情、决心和迷人容貌,掏囊捐助。她在国会一次联席会议上的演说极大地感动了华盛顿,赢得了几十亿美元的援助。

她帮助建立了美国战时的对华政策,运作国民党政府的宣传活动,而且作为国民党政府的最重要外交官出现。然而,她也深深地涉入对其丈夫的无穷无尽的操纵中,他艰难地领导着与中国军阀结成的数个不稳定联盟,力争控制这个当时极度支离破碎的国家。

蒋夫人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带着一点南方口音,这是她在佐治亚洲做学童时习得的,而且她在与日本侵略和***颠覆的斗争中,代表了一个开化、富有人情味的勇敢的中国。然而,历史学家已经写入史册的是:蒋介石在其赢取权力、保持权力最终丧失权力的努力中,走的是一条凶残的道路。而且越来越清楚的是,在其统治的后几年,蒋氏家族把数亿美元的美国战争援助装进了腰包。

蒋夫人起初跟她的丈夫,然后跟他前次婚姻所生的儿子蒋经国(他在蒋介石死后成为台湾的***)有一种臭名昭著的动荡关系。她没有孩子。

作为一名政治家,她的技巧要么是娇媚,要么是邪恶,这使她成为一种可怕的存在。在蒋经国于1988年去世后,她与台湾***进行竞赛,虽然她已经90岁而且居住在纽约。

尽管她身患多数疾病,包括乳腺癌,她还是比其所有同时代的竞争对手活得更长。据说,她把自己的健康归因于其宗教信仰――她告诉朋友说,她每天于黎明时分起床,作一个小时的祷告。

约瑟夫·史迪威将军在战争期间指挥在华美国军队时,曾经跟她密切共事。他把蒋夫人描述为一个“聪明、多智的女人”。

“直截了当、富于力量、精力充沛,”他写道,“爱权力,占尽风头和谄媚,但她的历史是十分虚弱的。只要乐意,就可以装出魅力,而且她也知道这一点。”

宋美龄权力的上升,始于她1927年在上海的一个富丽婚礼上嫁给蒋介石,这次婚礼把中国的明星军人和这个国家最杰出的家庭结合在一起。

三姐妹

她的大姐宋霭龄指导着这个家族的事务,并在其丈夫孔祥熙的帮助下经营家族难以计数的生财事业。孔是中国最富有的银行业家族的后裔。

蒋夫人的二姐宋庆龄,是中国1911年推翻帝制后第一位总统孙逸仙的妻子。孙死后,宋庆龄将旗帜倒向***阵营,导致了这个家族不可修复的破裂。

1949年,当被打败的国民党撤退至台湾后,宋庆龄留在了大陆。******把她称作宋氏家族中唯一真正的爱国者,并在1980年(她去世前一年),任命她为人民共和国的名誉主席。

今天,中国人仍然用一段生动民谣回忆这三姐妹:“一个爱钱,一个爱权,一个爱中国”,分别指霭龄、美龄和庆龄。

蒋夫人的长兄宋子文,常常被称为国民党政府的财政巫师,在不同的时期担任财政部长,代理行政院长和外交部长,主要角色是从美国筹集资金。

尽管蒋夫人在美国公众中树立了一个明星般的形象,罗斯福总统和其他***越来越对她和她的丈夫的暴政和腐败行为感到幻灭。在一次白宫的晚宴上,当宋美龄被问及中国政府如何处理煤矿工人罢工时,埃莉诺·罗斯福对她的回答深感震惊。当时,蒋夫人无语地用一个留有尖指甲的手指划过她的颈项。

“她能够很漂亮地谈论民主,”罗斯福夫人事后说,“但是她不知道如何实现民主。”

在战争结束时,由于政府日益严重的腐化,以及财政上背信弃义、滥印货币,致使中国通货兑换率下跌至几百万元比一美元,民众对国民党官员的忠诚灰飞烟灭。很多国民党士兵由于没有军饷,被迫乞讨求生,然而美国外交官发现,从美国运往中国的军事供应品有时在到达中国后就出现在黑市上。

1950年代,蒋夫人及其丈夫继续活动争取来自华盛顿的帮助,以夺回大陆,尽管这个希望最终破灭了。

在纽约,蒋夫人居住在曼哈顿格蕾丝广场的一套住宅中。1999年3月,当她度过101岁生日时,听力困难但是仍然反应敏捷,她告诉来访者,她每天都要读圣经和纽约时报。

宋氏家族的传奇,穿越了现代中国历史的许多脉络,始于蒋夫人的父亲宋查理12岁远渡美国。宋先生来自于南中国海的海南岛的一个商人家庭,北卡罗林纳州的一个卫理公会教派徒收养了他并被将其转化为一个基督教徒,希望把他送回中国传播耶稣的话。

在1886年回到上海后,宋先生作为一个天才的车轮经营商,放弃了传教生涯,开始了印制圣经的生意,赚取了一笔财富。他也为孙逸仙秘密印制政治小册子,当时孙正致力于推翻中国最后一个皇帝。1912年1月,孙成为中国第一个总统。

孙在职仅仅几个月,然后他的同盟瓦解了,在其逃往日本后,他请宋的第二个女儿宋庆龄担任秘书。他们很快结了婚,尽管年龄悬殊:他50岁,而她21岁。

在美国接受教育

宋美龄于1898年3月5日生于上海,尽管有一些资料把1897年作为其出生年份,因为中国人通常认为每个人出生时就已有一岁。在10岁时,她跟着大姐到佐治亚州梅坎的威斯理安女子学院。

她于1913年进入波士顿附近的威斯理学院,她的兄长宋子文被哈佛录取。她主修英语文学,在其同班同学的记忆中是一个丰满、活泼而且有决断力的学生。她于1917年毕业并回到上海,她的英语讲得比汉语好。

她于1922年被介绍给其未来的丈夫。这时,她已经长成为一个苗条美女,开始穿着紧身长(旗)袍。

蒋介石,是孙中山的一个外表严肃的军事助手。孙在中国南方创建了一所军官学校。对于蒋来说,宋家的财经和政治联系可能跟他家小女儿一样富有吸引力。他的首次求婚被回绝,在孙中山于1925年去世后,蒋接过了总司令的头衔,并试图继承孙中山的衣钵,成为国民党事业的领袖,他向孙的年轻遗孀宋庆龄求婚。她说

“不”。

蒋在华南和华中跟军阀结成联盟,还跟苏联结盟,苏联的斯大林认为国民党比仍然控制北京和华北的军阀更为进步。这时还未由毛泽东领导的***起义者,觉得他们值得莫斯科的支持。但是斯大林坚持支持国民党。

1927年,蒋在上海对左派实施大屠杀,震惊了他的苏联支持者。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估计蒋的军队处死了超过5000民众。

大屠杀导致了宋氏家族的永久裂痕。孙中山的遗孀宋庆龄,领导国民党的一个派别投票开除蒋的一切职务。宋子文辞去财政部长职务,但是他随后被劝说恢复了跟蒋的联盟。

当蒋于1927年重新对宋美龄产生兴趣时,她告诉他,只要他能够取得她母亲的同意,她会答应跟他结婚。宋美龄的母亲对一个既不是基督徒又不是独身者的男子有所保留。蒋在14岁时被包办婚姻,此时已做了一个儿子的父亲,而且收养了第二个儿子,娶了第二任妻子Chen

Chieh-ru。蒋许诺皈依基督教,最后还把陈送到了美国,她在那儿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还获得了一个博士学位。

蒋宋婚礼于1927年12月1日在上海举办。在撒母尔路的宋家大楼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基督教仪式,随后在Majestic旅馆的孙中山画像下搞了一个政治庆典。

作为其丈夫的政治伙伴,蒋夫人制定出她所称的新生活运动,这是通过社会纪律、礼仪和服务而使中国现代化的一系列原则。她设计了公共卫生运动,并谴责传统的迷信。

尽管很多普通中国人抵制它,但这一运动很受外国人的欢迎,特别是时代杂志的出版人亨利·卢斯,他在中国生于一个传教士家庭。作为蒋的一名长期支持者,卢斯把这对夫妇提名为1938年“年度男女”。

在同日本的战争中,蒋夫人推动她的丈夫建立国民党空军,并帮助陈纳德,后者指挥着一支雇佣空军,后来以“飞虎队”而知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与史迪威将军的关系方面,蒋和蒋夫人之间被证明是存在争论的。这位将军指责说,蒋囤积物资、精心避免跟日本军队作战并用其军队打***。

蒋夫人处于中间地位,在抵制史迪威将军关于美国取消(对华)支持的威胁时,她有时还调解史迪威将军的立场。但她也策划反对这位将军,告诉新闻记者说他是没有能力的。她和她的丈夫游说华盛顿撤换他,而且他确实于1944年被撤换。

在日本于1945年被击败后,国民党与***的内战升级,***迅速将其控制范围扩大到东北。

统治中国的国民党接受了大量的美国援助,但是在华的美国官员警告说,国民党存在大量的贪污行为。战争期间,超过30亿美元被拨给中国,但是绝大多数被通过宋子文转交,他当时是驻华盛顿的中国外交部长。后来,很明显的是,宋氏家族在挪用物资中进行了邪恶的勾心斗角。

蒋夫人于1948年再次前往华盛顿,恳求反共战争所需的紧急援助。然而国会最近已批准了10亿美元给中国,而且杜鲁门总统对蒋氏夫妇很不耐烦,支持国民党政府显然变得越来越没有希望。蒋夫人没有再回到中国。

“我不会要求美国人民更多的东西,”她说,“要么你们的心爱我们,要么你们的心背离我们。”

由于受到挫折,她公开把美国政治比作“不讲礼貌的乡巴佬”。这发生在美国给予慷慨支持的年头之后,激怒了杜鲁门。

“他们是窃贼,他娘的每个人都是,”杜鲁门随后说,指国民党***,“在我们送给蒋的几十亿美元中,他们偷窃了75亿美元。他们偷窃,并用来在São

Paolo投资房地产,还有一些就投资在纽约。”

1949年,蒋将军辞去国民党中国的总统职务,并于这年5月逃往台湾,随身带走了一批国宝级的艺术珍品,它们在台湾被多年存放在一些柳条筐里,因为蒋坚持他最终破灭的希望,即有一天他会带着它们回到北京。

她的最后岁月

在这些年岁里,蒋夫人的健康变化不定,她于1976年被诊断出有乳腺癌并做了乳房切除手术,而且随后做了第二个。

即使是她永久移居纽约后,她仍然把握着国民党政治的脉动。她在其继子于1988年1月去世后回到台湾。尽管她已经90出头,还是试图联合她的旧盟友。由于是台湾本土人也由于被国民党同僚认为是软蛋而被选为副总统的李登辉,却证明在政治上比预期的更为灵活,而且逐渐巩固了其控制。

蒋夫人在纽约活过了她的最后几年。她带着一帮黑衣卫士,他们在她每次进入或离开时清理她在格蕾丝广场的住宅。她于1995年回到国会,作了最后一次亮相。

在今年之前,蒋夫人在其生日时总是要保持着邀请很少几个朋友到其曼哈顿住宅的年度传统。但是据当地华文媒体报道,今年她因得了肺炎而无法这样做。

她的最后一次露面据信是在2000年1月,当时她参加了《世界报道》(当地一家著名的中国报纸)在奎因斯总部举办的她的一次传统中国风景水彩画展览。她坐着轮椅,但是据报道精神状态很好,她告诉人们那天她很快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202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7
下一篇2024-04-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