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的赏析是什么?

《滕王阁序》的赏析是什么?,第1张

(一)动静结合、天地合一。

落霞”本是静态,却被“孤鹜”带着齐飞,“齐飞”两个字把静态的“落霞”夕阳活跃起来,使整个滕王阁周围的景色活化起来。“秋水”倒映着“长天”的景色,天地一体,使人耳目一新、气血沸腾,景象包围、浮想联翩。

(二)意境高远、跨度缩短。

“落霞”与“孤鹜”、“秋水”与“长天”实际上远离千万里之遥,现在却印在了同一个平面图上,一下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对照感、亲切感跃然纸上。

(三)互衬互映、比翼齐飞。

“落霞”有了齐飞的“孤鹜”,便不再“落”。“孤鹜”有了“落霞”为伴,便不再“孤”。“秋水”与“长天”在水面阴阳对称,相互为伴,妙不可言。

(四)由人及天、由天及人。

作者从自己写到天上,又从天上回到眼前,一句话的瞬间就在乾坤之间转了一个轮回。视线能放能收,把滕王阁上下远近的天、地、人时空景观勾画得淋漓尽致。

(五)以物喻人、爱情流露。

自古诗词都是借物喻人,“落霞”与“孤鹜”暗示着作者对人生美好的向往,对爱情比翼齐飞的追求,流露出了年轻人特有的共性。

(六)抒发志向、激发奋进。

作者人生道路虽然坎坷不顺,官场屡屡失意,但却不坠青云之志,没有对前途绝望。自己虽然象一只“孤鹜”,但有远方的“落霞”为伴,“秋水”给自己添彩,仍要砥砺前行。“长天”之间依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七)人皆上品、驾驭万物。

草木无情人有情,自然景观虽然万般美好,但也是古有的造化,只有人才能把美好的事物随意描绘。作者的诗文只是给滕王阁作了个《序》,而周围的文儒众卿还在等待着显露身手,他们各有各自的一套,可以进一步把滕王阁的壮观美景讴歌一番,他们会和自己的这只“孤鹜”一齐飞翔。

(八)穷且益坚、诗与远方。

作者回想自己一路走来,寸功未立,还累及自己的父亲、家人、朋友,羞愧难当,唯有手中的笔才是他唯一能够施展的天地。长期的压抑、失落、对黑暗势力的不满、自己的无为、对美好的向往一齐发泄到手中之笔,灵感飞迸、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一吐为快,“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然后象“孤鹜”一样诗与远方。暗喻着自己将要去一个美好的“圣地”去。

扩展资料: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

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傍晚时分,渔夫在渔船上歌唱,那歌声一直传送到鄱阳湖的岸边;深秋时节,寒冷使天空的雁群心惊,哀鸣声一直持续到衡阳的水滨。

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

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

扩展资料:

作者虽满腔热血,才华横溢却因恃才傲物、放荡不羁而被当时社会所不容。壮志难酬,所以在这里作者由宇宙的无限而想到人生有限、短暂,表露出对时光流逝却功业难成的感慨;他悲叹盈虚有数,透出无法扭转命运的无奈,为自己只能流落南海之滨,无力跻身帝都长安为国效力而感到悲伤。

在第五段中,作者用典故把自己比做贾谊、梁鸿、冯唐、李广,来描述自己现在遭遇的困境,但作者没有在悲伤中停留太久,转而用自己的乐观精神给这一段咏叹做了更好的注解。作者表示自己仍是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身处逆境仍旧心胸开朗,立志报国。这一段所用典故较多,但却合理恰当毫无堆砌之感,王勃写自己怀才不遇、深陷困境的矛盾心理,却又用一种处世的乐观精神加以化解,这种高尚的情怀,千百年来引起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共鸣。

例如 老当益壮,凝一摆手执行,穷且亦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 这是全文最富有思想意义的警句。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空难执着的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中,也不消沉泛起。东汉马援云 大丈夫为志,群且亦坚,老当益壮。作者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作者在行文忠采用的是对偶句中比较难的正对写法、对仗工稳,语韵铿锵,句中 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现代均作为成语使用。

骈文的意思:用骈体写的文章。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没搏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引证解释:

文体名。指用骈体写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起源于汉魏 。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迨南北朝 ,专尚骈俪,以藻绘相饰,文格孝州遂趋卑靡。 唐代以来,有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即骈文的一种。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十章第二节:“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这种文体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巧察蔽,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骈文形式: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之辩。

(最多18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170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7
下一篇2024-04-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