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之类的诗有哪些?

送别之类的诗有哪些?,第1张

  送别诗黄鹤楼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如《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夜雨寄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爱别离,怨憎会”,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大苦之一,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宦 读huàn,官史、当官的意思。)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湿润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唐代文化人送别往往赋诗相赠。赠诗以贴近其人其事其情为佳。套用西方理论所讲的"这一个"来说,送别也必须写出"这一回"。元二其人,史籍难考,大抵只是王维的一般朋友,不见得很"哥们",不见得属"死党"。使安西其事,固然要吃苦,但也荣耀。王维送元二其情,由前面两点推导,应以表达拳拳的祝愿与略略的遗憾为宜。我们且照着诗句看王维怎么处理:

  下笔从朝雨写起,其实是写了出使日的好天气:那雨轻轻湿润了大地,让阳关路上那些讨厌的尘土不致漫天飞扬。这对于没有红旗轿车可坐的元二来说,可算是天公的特别照顾了。有天公照顾,以后在马车上的行程想必安全、舒适、快捷些吧--王维没说"一路平安"和"旅途愉快",但这些意思却都包含在诗句里了。

  第二句写元二将要离开的客舍,虽然柳枝是等待人们折来送别的,见到柳毕竟会产生一点离情别绪。但王维显然要淡化那离情别绪,所以强调柳色是一片青青,在细雨清洗下更焕发着新的神采。作者用这句创设的氛围是开朗而非沉重的。读诗至此,应该把握住作者的主导情绪:他没有理由在后面两句表现悲戚,否则前后就太不协调了,作为一首七绝就失败了。

  这样读下去,后面两句一"转"一"合"其实都没太大的激动,不过是表示毕竟有点遗憾,今朝还能一起喝酒,"你"出了阳关,再聚一回已不知要等多久了。

  世人总把"西出阳关无故人"作脱离全诗且脱离盛唐背景的解悟。盛唐以后,许多小文人陷在个人的感情圈子里出不来,见花流泪,对月伤心,把离愁别恨铭刻在小肚鸡肠内,完全不知道世间还有"壮别天涯未许愁"的场合。西出阳关虽无故人,但西出阳关还有功业嘛!怎能在临歧饯别之际作儿女子态呢!用小文人的胸襟是量度不出盛唐诗人的怀抱的。然而不幸,"研究"古典文学的偏多染着小文人习气。有人竟说,读到"西出阳关"便心中流血。本人在此谨衷心祝愿他以后不会读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或"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以免心脏爆炸。

  我们有些很不经大脑的偏见,以为在诗里传出的一定要是深情,却不知道,人际之情,深浅是因关系而定的。该深的固然要深,关系不深却写得深,便显得矫情而且有阿谀谄媚之嫌,作者人格会因此而掉价。王维他们是视人格为命根的,他怎肯对一位普通朋友送上一份超越普通之情呢?

  一般朋友的送别实在只应以表达拳拳的祝愿和略略的遗憾为度。此诗一出,许多别宴便以唱"阳关"代替各自赋诗。这现象正好说明王维所写内容情调具有普泛性,最适合一般朋友表达感情的度。试想想,假如只是泛泛之交,离别时,某甲对某乙竟流泪而执手;或者某丙要去做大生意,某丁却说希望路断车轮生四角,这不都成大笑话么!至于后来,听唱阳关三叠会有断肠之感,那是因为音乐起了诗歌原所没有的作用造成的

  王维送元二,大抵只是应酬。人在官场,少不免有应酬。但应酬要写诗时,却又要显出独特修养来才好。《送元二使安西》,技巧一流。这类应酬诗,王维其实写得并不少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

  译文

  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

  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

  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赠汪伦》

  唐李白

  译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注释: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李白做这首诗赠与汪伦。

  2.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雨霖铃》

  宋柳永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骤雨③初歇。都门帐饮无绪④,方留恋处⑤,兰舟⑥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⑦。念去去⑧,千里烟波,暮霭⑨沉沉⑩楚天⑾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⒀,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⒁,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③骤雨:阵雨。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⑦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气。

  ⑩沉沉:深厚的样子。

  ⑾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⑿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⒀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⒁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鉴赏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送别》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与“雨”有关的诗句都有“清明时节雨纷纷”“更著风和雨”“云青青兮欲雨”“墨云拖雨过西楼”“昨夜雨疏风骤”等。

诗句原文及赏析:

《清明》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

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

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

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

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

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卜算子 咏梅》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怀抱。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下片首二句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后二句说他即使被碾的粉碎,其清香的品质也不会改变。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月花羞。捧金瓯。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梦游天姥吟留别》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准备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越中时,写了这首向朋友们表白自己心情的诗。全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这首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 昨夜雨疏风骤 ”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 ,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 :“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长安三年的政治生活

  李白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天,李白42岁的时候,得友人吴筠推荐,获唐玄宗赏识,应召入京。虽然功名并没有如他所愿地“早著”,但是他还是特别兴奋,离家时哈哈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到长安以后,贺知章一见面就惊叹他是个“谪仙人”,称赞他的诗能够泣鬼神,“李谪仙”的雅号便由此产生了。开始时,李白的确很受唐玄宗的宠爱,唐玄宗甚至曾亲自调羹赐食李白,并授他翰林供奉的职位。李白也确实很兴奋,甚至在半路上遇见朋友还“逢君奏明主,他日共翻飞”(《温泉侍从归逢故人》)。正当李白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为国家发展作贡献、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时候,过了一段时间,李白却发现一切跟他所想象得并不一样。首先,李白发现唐玄宗已经不是那个即位之初励精图治的皇帝了,现在的唐玄宗过的是声色犬马的帝王生活。其次,李白发现自己的职位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皇帝对自己并不器重,也不打算让自己施展“经世济国”的才能,唐玄宗看重的只是自己在作诗方面的本事,自己只是皇帝装潢门面、粉饰太平的一个工具而已,说白了,就是个花瓶、摆设。最重要的是,李白在朝廷中呆了一段时间后,明显地感受到了宫廷的中黑暗、腐败的一面和权臣之间勾心斗角丑恶现象,这令他感到非常的失望。李白的性格本来就非常清高孤傲,当当皇帝的花瓶虽说滋味不大好受,还是可以容忍的,毕竟皇帝是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但是要他去巴结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等皇帝身边的权臣,那是他这种平交王侯、傲视权贵的人所做不到也不屑于去做的。李白的这种高傲的姿态遭到了这些权臣的嫉恨,因此受到了这些人的排挤,他们开始向唐玄宗进谗言毁谤李白,而唐玄宗也就渐渐地冷淡了李白。李白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也深深觉得这样的生活跟自己的理想相距太遥远,实在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于是便主动上表请求退隐,唐玄宗也毫不犹豫的马上批准,赐金放还。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就这样体面地离开了朝廷。

  在朝廷的时间虽短,却使李白看到了朝廷的没落、黑暗和腐败,因此对李白的诗歌创作的影响极其深远。在未入长安之前,李白的诗歌大部分曲调昂扬,对自己的能力以及政治前途充满了自信。但是在离开长安之后,功名挫折带来的自我失落的迷惘感、知音难遇的寂寞感、宦途艰难的悲愤感、生命促迫的忧患感,使李白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生活在失望、迷茫、痛苦的情感煎熬中,因此,他这段时间里所创作的诗歌便自然而然转向了表达他的这些思想情感。虽然还是一样的才华横溢,虽然还是一样的自信,还是一样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其诗中的抑郁、沮丧、愤懑、不满的情感也表露无疑。在这个时期的诗歌中,李白在愤慨中对当时唐代的政治秩序进行了大胆批判和否定,往往有排山倒海之势。然而愤慨之余,又常用隐居求仙、狂饮颓废来寻求精神痛苦的暂时解脱。这种矛盾的心情使得他所作的诗中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一种颓废与悲观。

  在被赐金放还的那一年,李白在郁闷中写下了《梁甫吟》: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傍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山儿屼当安之。《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民曲,音调悲切凄苦。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正在于布局奇特,变化莫测。全篇用典,借神话寄寓自己的遭遇。李白在诗中写到“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与春秋时齐相晏子写的“二桃杀三士”的意思相近。本诗抒发了李白在遭受挫折后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及等待的心情,气势奔放,感情炽热。“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山儿屼当安之”,饱受挫折的诗人虽然沉浸在迷惘和痛苦中,但还是以各种办法自我安慰,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诗的意境奇幻多姿,错落有致;它时而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时而浊浪滚滚、险象横生;语言时而明白如话,时而深不可测。再加上语言节奏不断变化起伏,诗人强烈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滩尽致。此诗乃李白千古传诵的名篇之一。

  另一首能表现李白当时心情的诗作便是《行路难》: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古乐府《杂曲歌辞》名,其内容多叙写社会道途艰难和离别悲伤。《行路难》李白原作三首,这是第一首,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之时。这首诗正反映了他的心声。本篇描写世途艰险、前路茫然,个人抱负与现实深刻矛盾。全诗十四句,随着感情起伏跌岩,章法变化,可分五个层次。前四句盛筵饯别,以“停杯投奢”、“拔剑四顾”四个连续动作,表现了英雄失意、拔剑空叹的抑郁和悲壮。继二句以冰塞黄河、雪压太行的形象,象征世途艰险、迷茫失路。再二句连用二个典故,以历史的联想表现对理想内心的憧憬,接着四个三言句是两个七言句的变式,诗人又面对现实,以节奏短促、急切不安的内心独白,表现歧路的感叹和彷徨。末二句以坚强的意志冲破阻碍,坚信远大的理想终会实现。全诗充满抑郁不平之气,深刻地抒发了内心强烈苦闷、悲愤,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坚强、自信和对理想追求的执着,反映了他对自身价值的坚信。虽然李白对自身的价值坚信不移,但是愈坚信,对自己的这种遭遇就愈不平,这种抑郁不平之气在《行路难》(其二)、(其三)中更是表露无疑,甚至在抑郁中产生了很强烈的沮丧和悲观。行路难(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粟。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行路难(其三)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後千载名。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准备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越中时,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向朋友们表白自己的心情。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首诗与屈原的《离骚》可谓比肩之作。屈原借描绘神仙而自喻清高,李白以叙述仙境来寄托愤嫉。本诗作为李白的代表诗作之一而被千古传颂。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李白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这种看法甚合《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实质情况。此诗句式不齐,以七言为主,其中杂有楚辞句法,激情澎湃,气势磅砖,在波澜起伏中,又收放自若。全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诗人借天姥山奇丽和惊险的景象描写,抒发了对山川之美与想象中的神仙世界的热烈的向往之情。这是诗人在经历了政治上的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丑恶的社会现实,就不由得无比地痛恨,最后点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懑主题。在封建社会时期,诗人敢于在自己的诗作中直接表示对统治阶级集团的不满,敢于蔑视权贵,实属罕见。所以,我们说,李白不愧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李白拟旧题《将进酒》抒发自己政途失意之情,成就了又一篇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在很多人眼里,《将进酒》便是李白的代表作。《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内容多写宴饮游乐。李白此诗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取得出色的艺术成就。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以黄河的伟大永恒映照生命的渺小短暂。借以突出人生之“悲”。接下去“人生得意须尽欢”,似乎在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此时,作者受权贵排挤,正是“失意”之时,故所谓“得意”、“尽欢”其实是一种激愤之词。“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亦属愤语。诗人自比管仲与诸葛亮,他以古人的“寂寞”,来表现自己的“寂寞”,隐含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叹。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陈王”备受曹丕猜忌,有志难展,又与酒联系较多,诗人与之共鸣。至此,诗中“天生我材”的自信与“不遇合”的深广的忧愤,可谓力透纸背。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悲白发”相呼应,可谓大开大合。《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笔酣墨饱,气象不凡,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极奔涌跌宕之能事,具有震憾人心的气势与力量。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但也同时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从汴梁到达宣州游历时,在谢朓楼饯别他的族叔李云时写下了饯别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此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当时李白已离开长安九年,在各地漫游,功业无成,借酒浇愁。全诗感情既沉郁又奔放。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小谢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之不称世。篇首波澜壮阔,痛感日月不居,时光难以挽留,因而忧愤满腔,两句十一字长句成一鼓作气之势。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诗人虽然政途失意,但豪情仍在,仰望长空期盼自己可愤然高飞。“蓬莱”四句,正好反映出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自负和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表现出昂扬的情绪,以谢安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举杯消愁”、“抽刀断水”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矛盾,以及李白自己力图摆脱现实的精神苦闷。结尾“明朝散发弄扁舟”是透过暗用春秋时赵国大夫范蠢泛舟隐逸五湖的典故,以表示自己狂放不羁,宁可隐逸不仕,也要对残酷的政治现实作出否定及抗争。在李白离开朝廷以后的几年里,开元盛世就已渐渐远去,朝廷日趋腐化,社会酝酿着新的危机,而李白实现理想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了,因此他对自己遭受的政治上的打击的感受也愈加地沉重。但是李白并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入永王幕府、下狱、流放、获释等事情。李白就是这样在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的激烈思想斗争中度过了他的余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153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7
下一篇2024-04-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