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红刚的人物轶事

姚红刚的人物轶事,第1张

北京时间2011年7月16日19时,综合格斗经典赛事武林传奇5首次登陆澳门,韩国选手赵南珍对战中国摔跤好手姚红刚,争夺武林传奇雏量级冠军。

第一局比赛一开始,双方没有经过任何试探就展开激烈的对攻,姚红刚主动进攻,在连续几个直拳被防守之后,突然一个下潜抱腿过肩摔将赵南珍摔倒在拳台边。赵南珍接下来频频用下鞭腿勐踢姚红刚的膝弯。在场面占优的情况下,赵南珍冲动的飞身膝击,被经验老道的姚红刚抓住机会,从空中将其击落。姚红刚近身之后使用自己的摔跤技法将双方的比赛从立击拉到了地面上。寝技出色的姚红刚一个四方固将赵南珍压倒在身下,不过年轻力壮的赵南珍在短暂的相持之后,抓住机会翻身,反对姚红刚形成了肩固。被压在身下的姚红刚挡住赵南珍对自己头部的肘击,最后用摔技将对手成功摔出,并且对其完成了三角锁。双方的短兵相接和战况的波澜起伏将现场的气氛全部点燃,所有观众都站起身为两人叫好。

第二局比赛,赵南珍果然使出了自己上一场比赛的“杀手”,用猫步和舞姿挑衅姚红刚,只可惜稳重的姚红刚并未受到其影响,而是连续两个直拳集中赵南珍的头部,并且趁着对方短暂发懵,将其摔倒在地。不过接下来的比赛赵南珍利用自己灵活的步伐和鞭腿试探着姚红刚,并且经常用手势来“挑逗”。

第三局比赛,赵南珍上场后就一个高鞭腿建功,并借机下潜将姚红刚摔倒在地,在相持阶段,姚红刚因为犯规被裁判黄牌警告。不过重新比赛后,姚红刚将赵南珍摔倒在地,并且实现了裸绞,姚红刚用重拳和肘部不停的击打着赵南珍的头部。

最后,比赛评判一直裁定姚红刚以29-27战胜赵南珍获得武林传奇雏量级冠军金腰带。而在赛后,赵南珍下了拳台,就被送往更衣室进行救护,经过短暂的治疗,被打得鼻子眼角出血的赵南珍被送往医院进行包扎。 北京,中国首都,一座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形形色色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希望能在这里寻求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梦想。当踏入这座繁华而又陌生的古城后,却发现自己身不由己,但又离不开它…… 他曾是一位孤独的饭店守夜人,勇闯首都的“北漂”,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月收入1200元,曾为省钱宁愿走路或是花4角钱坐公车,也不愿去坐2元票价的地铁。姚红刚,一个普通的搏击爱好者,一个普通的打工人员,一个交融在梦想人群中的一份子。在20岁出头的时候,他从河南老家出发,带着自己的弟弟来到北京打杂工,为了挣钱他曾装过空调、当过厨子、做过保安,饭店守夜人。  2004年,在北京天坛,23岁的姚红刚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中国跤,并对这项运动产生了兴趣,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训练,并在朋友的介绍下拜师78岁高龄的“跤王”李宝如,他不仅仅在摔跤上对姚红刚严格要求,更是专门制定了一套和现代综合格斗相结合的训练课程。

李宝如先生自幼练习武术、摔跤,实战能力极强,是50年代的老北京市摔跤队队员,中国的早期运动健将,1963年开始任北京摔跤队教练,曾三次任国家中国式摔跤集训队教练,率队参加了在法国举办的中国式摔跤国际邀请赛。在平时训练中,姚红刚没有专业化的训练设备,也没有专业化的训练手段和饮食,他手里只有简陋的铁链和经常因训练“挂彩”的脸。除了吃饭睡觉和工作以外,这个简陋的训练房成了姚红刚最常来的地方,因为条件有限,板砖自然也成了锻炼上肢力量的“器械”之一。自从开始学习训练中国跤后,姚红刚把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当中,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底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一举夺得多次北京和河北跤王的头衔,在圈儿内小有名气。并通过恩师和朋友的介绍在2008年底加入正规搏击俱乐部,从此开始有了系统的训练环境。但在别人熟睡的深夜,他依然是个饭馆守夜人。

在中国UFC第一人张铁泉的教练RUY眼里,姚红刚是个寡言少语,对摔跤有着特长的年轻人,身体条件还算 不错,但对他的生活状态极为不满。当时的UFC中国区官员Aeron曾警告他这种几乎可以断送运动员整个职业生涯的生活规律要停止,并让姚红刚辞掉工作,Aeron为其填补这部分收入,只希望他能全身心投入训练。其后,经过各种国内赛事的磨练,姚红刚成绩不俗,如愿获得参加亚太最高搏击赛事《武林传奇》的资格。 姚红刚这位看似沉默寡言的搏击手,其实有着细腻的情感,业余时间他还参与影视拍摄,自然朴实的表演深受赞誉,未来其在功夫表演领域或许可拥有一席之地。

2011年,姚红刚参与拍摄电视剧《陛图之战》,深获好评。

2012年,姚红刚主演微**《兄弟》。

1我喜欢你的名字,喜欢你笑的样子,喜欢看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好吧,我直白1点。我喜欢你。

2其实我喜欢你这件事也只是三分钟热度,只不过是一个三分钟接一个三分钟,不曾停过。

3我不敢说我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但我敢说你是我最用心爱的人。

4其实最幸福的就是,我那么爱你,而你恰好也倍加珍惜。

5我爱月,爱它纯,爱它明,爱它圆。我爱你,爱你真,爱你善,爱你美。

6我愿执笔弃花间,从此以后,离经易道,只为你。我愿红线永相系,自此经年,江湖之远,只因你。

7我见过春日夏风秋叶冬雪,也踏遍南水北山东麓西岭,可这四季春秋苍山泱水,都不及你冲我展眉一笑。

8“你知道情人眼里出现什么吗?”“西施?”“不对,是出现你”

9遇到对的人之后,眼角眉梢都是你,四面八方都是你,上天入地都是你,成也是你,败也是你。

10有对象的好处大概就是,在你最无助的时候,有个人可以给你,温暖的手,春风般的笑,以及实在的拥抱。

11你爱她,所以她不用做那个听话才能拿到小红花的小朋友,就算她耍赖闹小脾气,你也最最偏心她。

12我想,让世间万种姿态皆化为你眉宇间的风情。然后再告诉你,我也是真的很喜欢你。

13是人都会摔跤,你要聪明一点,找一个摔的不疼的地方,比如…我的怀里啊

14你是砒霜杀死柔肠百转我也甘愿饮尽,你是万丈深渊我也义无反顾。只想要你明白,有你所在的地方,才是我一生颠沛流离要去抵达的远方

15“你现在不珍惜我,我告诉你,过了这个村”“怎么滴”“我在下个村等你”

16“以后想做快递小哥”“啊?”“这样我就能对你说:**姐,你的宝贝到了”

17我今天背了

27个单词,论文写了

俗话说穿上褡裢八把半手,指的是大领、小袖、直门、偏门、软门、中心带、小叉、后契、囊算半把手。

也有的分类为九把手,指的是大领、小袖、偏门(直门)、软门、中心带、偏带、后带、小叉、后契。

另外在使用跤绊当中头也算一把手这些是燕青八把手

1:虚实变换,如切别,离腰别等。此种别子是利用自身身体,重心前后移动的虚实变换,把对方的重心点扥出来。

2:拌套拌(也叫真假结合),如揣别,搓窝别,,钩子续别,麻花别子。此种别子的主要特点是先以使用其他拌子为假象,诱敌入套,为岁后别子的使用制造机会,所以又叫“假去变别”。其要点是,假使的拌子一定要真的奔着揣,搓,钩,踢等动作去做。待对方有了反映,随即变别。不能让人看出是假使,若被识破再变别,就不好使了。

3:利用手法,把对方“拿背”(叫整,叫僵,叫紧或扥出重心来),如夹胳膊别子,勉手别子,撑手别子,双抱胳膊别子等。以双抱胳膊别子为例(左对右,顶架)对方偏门小袖抓握好把位。我搭扶对方,用底手从侧扣在对方抓偏门之手,斜身压管,把对方抓偏门和抓小袖之手一并锁住。再用上手从对方两肘臂下串过,抄拢扳住对方底手及大臂,控制住对方两手臂。此时我伸腿使别,但不宜高挂,侧身利用肩定胸压来代替紧底手,摁上手,横腿一扛,甩脸,把对方别倒在地。此招是把对方拿背以后使用别子的典型范例。

4:利用步法使用别子,如盖步别子,背步别子,上步别子,撤步别子,上撤步别子和蹦步别子等。比如上撤步别子就是当直接上步使用别子距离不合适时,要撤步,调整好距离再继续使别。这种别子就是提醒摔跤者,使用动作不要楞要硬来,条件不具备时可以变换招法,一锤子的买卖是不易行得通的。

5:防守反击的别子,有过腿别子,抽腿背步别子,抽腿背步手别等,这是在对方给我使用拌子,我防守反击时使用的别子。如:对方攥握好把位,使用搓窝的动作,我利用抽腿的方法逃出腿来,不落地,背步续腿使别。或者抽腿续手别,要领与抽腿续别相同(在实战当中,抽腿续手别更为便当一些)过腿别子也是这个道理。此种防守反击的别子,应注意一个要点,就是要在听出对方真出劲时再逃腿使拌(别),使对方真出劲后,不容易再变化。这种别子,要求使用者腿功一定要娴熟,听劲一定要好,不早不晚恰到好处。早了人家不来,晚了人家使上动作了。

6:现纫手别子,包括现超底手的别子,现纫上手的别子等。现纫手的别子,就是在战较量中没有揪上底手或上手的情况下,现纫手(找手)使别子。这种别子隐蔽性强,可出奇不意,但难度很大。如现超底手别(左对右)双方的底手在同侧,我先抢到上手,不让对方抢底手。如对方急于抢底手,行成“亲手”时,我用底手手臂(呈螳螂爪)抄拢对方底手的手臂(其中有裹肘卷臂之意),顺势转体,扔腿使别。而现纫上手的别子,则是先抢上底手,用上手封住对方另一只手,再现纫上手。

7:见手别子和反方向别子,即蹦步别子和尖别,这是熊先生最拿手的别子,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蹦步别子。熊先生的蹦步别子是见手拌儿,碰面就有,哪都不揪,所以也叫“散着花”的别子,这是高难度的动作,要求几个技术要领合一,在手,眼,身,法,步,五法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此招别子迅捷,突然性,隐蔽性极强,往往使人促不及防。

蹦别的具体使法:对方相持,我丁八步,占据对方中线。对方出架,抱门,我用双手,,从对方两手的里环由上向下拍摁对方小臂,把对方叫紧,叫整。几乎同时蹦步(蹦步是后脚催前脚,后脚抢占前脚的位置),前腿拌人,同时抄拢对方小臂(拉底手),卷对方脖颈(摁上手),撩腿,变脸,长腰(炸腰)绷脚面,转脚尖,七个劲合一,产生巨大的杠杆力,把对方高高弹起,美不胜收。这种别子,能够小个摔大个。熊先生48岁时,,曾摔过当时北京跤坛几乎没人能赢得了的徐茂用的就是这手“蹦别”,连赢两下。

熊先生在说这手玩艺时反复强调,两手的这一拍摁特别重要,既要有冷脆劲儿(冷脆劲有惊吓之作用),又有沉粘劲(沉粘劲能问动重心)。光有冷脆劲容易滑脱;单有沉粘劲,比较慢,只有两劲合一,才能将对方叫紧,叫整(瞬时失控)。在使蹦别之前,眼神要含蓄,在两手拍摁的刹那,两眼一亮,心里好象要把对方吃了一样(发狠)。熊先生的蹦别,可以说是手到,步到,身到,心到,神到,拌子到,达到了心神合一的境界。被使上这下别子的人,脑子往往“嗡”地一下,一片空白,倒地都不知是怎么倒的。

熊先生的别子还有借手别,绕手别,引手别和尖别,都有精妙之处。别自的方法很多,不管有多少种,只是使法不同,但有一总的原则,也就是别子的要诀---“横”,就是把对方拿横了。在这种情况下,对方为调整平衡,极易产生负重腿,刹那间处于僵滞状态,我则顺势借劲使拌,摔倒对方。这个原则非常重要,用熊先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摔跤就是摔的一个“横”字。

使好别子,必须要练好基本功,最住要的是把底腿练磁实,一条腿起码能把一百多斤的人驮起来,自己还能站得住。此外还要练别子空(徒手动作),别抽棉花球,约(YAO)地称等。熊先生说功夫时有一句顺口溜:“轻(空)找劲,慢约重,最好的练法拿人碰”。通过空(轻)功夫练法劲,用腿别重地称(一种器械)练支撑劲(腿部力量)。熊先生有一种练别子的好方法,----“别抽小砖头”。这种方法是在墙上画一个园,面向墙,离墙五六尺远,地上放好几块小砖头,一背步成背向墙,同时用脚掌靠脚尖部位别弹小砖头,把砖头弹打在圈内,左右都练。此种方法既练了腿上及身上的冷脆劲,有练了脚上的准确性,轻巧,易练,安全,又练了感觉。“拿人碰”,就是两个人对练。开始时一个人先不怎么使劲,给另一个人喂着使别子,逐步加上点劲,随着别子越练月熟,双方就越来越加劲,一方千方百计“堵”使别子的人,使别子的人就千方百计“破堵”使别子,这样一来循序渐进,找火侯,最后练到随心所欲,运用自如。熊德山先生不但别子使得好,其他拌子也同样出色,尤其他的“燕青八把手”精妙之极。这八把手又叫“惯跤八法”,即抢手法,封手法,登手法,撕手法,挒手法,借手法,绕手法,引手法,形成了一整套跤法体系。熊先生的别子是好玩艺儿,他的跤法是好东西,是给我们后学者的一笔珍贵的遗产。

  中国第一次获得摔跤奥运金牌是,王旭。(中国摔跤运动员)

  2004年08月24日凌晨进行的决赛中,她势如破竹地以7比2战胜俄罗斯名将马尼奥诺娃,为中国获得第一枚摔跤奥运金牌。

  王旭,女,生于1985927,籍贯:北京,身高:172米,体重:75公斤,8岁,进入北京市西城区月坛体校训练柔道。13岁进入北京摔跤队,在木樨园运动技术学校训练。1999年1月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开始专业训练,2001年首次入选国家队,教练为许奎元。2004年奥运会72公斤级金牌。2004年就读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系上大学。

中国式摔跤是两人徒手较量,以摔倒对方为胜的竞技运动。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最简单的摔跤技术产生于原始社会。原始人为了求得生存,在狩猎过程中,在人与人或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徒手搏斗的形式,以求得食物或自卫,从而产生了摔跤动作。平时,有意识地练习和传授这样的技术,经过不断发展,摔跤便成为一项体育运动。

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摔跤的名称繁多。古代称摔跤为“角抵“、“角力“、“相扑“、“争跤“、“掼跤“、“摔角“,到了近代才叫作摔跤。

中国式摔跤原是肉搏的技术,是从踢、打、摔、拿的徒手搏斗发展而来。南朝人任昉撰的《述异记》中说,上古时期的蚩尤部落都会角抵,曾用这类技术与黄帝部落激战。《礼记·月令》记载西周把角力列为军事体育项目。古书中记载着许多春秋、战国时期两人摔搏的事例。

历代王朝都培养一批摔跤好手,在节日盛典上,给帝王将相表演摔跤,供其享乐,或给外国的使者表演,以示威武。

秦、汉以来,摔跤也是广大民众强身自卫、喜闻乐见的竞技运动。经常在广场上举行表演比赛。汉朝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举行的摔跤比赛,附近三百里的居民都来观看。大文学家及天文历算家张衡看了摔跤表演后,在二京赋里赞扬说:“临回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到了唐宋时代,摔跤(相扑)开展得更为广泛,一年两度搭起台子举行表演比赛。当时的比赛已初具规模,有约定俗成的规则,有裁判员,胜利者还获得奖品(其比赛的形式和现在日本相扑一样)。《水游全传》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一章,生动地描写了摔跤比赛的场面、规则和技术。当时涌现出一批全国闻名的摔跤手,如唐代的蒙万赢,从小入“相扑朋“(摔跤组织),专门从事摔跤活动。他在十四五岁时就“拳脚敏捷“。长大后技术精湛,比赛经常获胜,并多次赢得奖赏。“万赢“呼号自此名扬四方,他真实的姓名反而被人遗忘。他以摔跤为职业达数年之久,并乐于传授技艺,“五陵少年,幽燕任侠,相从诣教者数百“。宋代还有了女子摔跤。

靠表演摔跤为生的艺人自古就有。解放前,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济南、沈阳等地都有卖艺的摔跤场。这些地方是摔跤爱好者集会的地方,它在开展摔跤运动、交流技术、提高个人技艺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中国跤术》作者之一的满宝珍同志就是北京天桥跤场的老艺人。

古代的摔跤是裸体或穿象鼻裤——兜裆(如日本相扑运动员的服装)进行。主要较量力气,拼体力,比赛可以拳打脚踢,使用逼迫关节的擒拿方法,经常把对方摔至不能抵抗为止,以至有些比赛出现流血场面。后来规则逐渐改进,技术向灵活、敏捷的方向发展。服装逐渐改为穿短袖上衣,系腰带,芽长裤和鞋。把对方摔到三点着地——除两脚外身体各部(包括手、肘、膝)着地即为失败。先失一跤者负,后来改为三跤二胜。比赛不分体重级别。

民间摔跤的传统形式是某一个地区,由一位年长、德高望重、技术高超的摔跤手出面组织,其成员多是他的子侄辈亲属和附近的青少年,利用闲暇时间,在土地上练习摔跤,无代价地传授技艺。届时还常有其他摔跤老手作义务指导。

摔跤是两人身体接触,直接对抗,从头至脚、从手指到脚趾都要参与活动了所以从事这项运动可以促进人体匀称发展,肌肉发达。特别能培养人的力量、速度、灵巧、柔韧等身体素质。摔跤时运动员要有力量,动作快才容易摔倒对方,所谓“一力降十会“。但是仅有直来直去的笨力不成,还要巧妙地借力用力,善用巧劲,所谓“四两搏千斤“。摔跤是无氧代谢与有氧代谢相间的竞技运动,一场比赛下来,需要耗费很大气力,从而增强了心脏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摔跤还能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顽强、拼搏精神和美的情操。

摔跤虽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竞技运动,但在旧社会只为少数人服务,广大劳动群众没有条件从事自己喜爱的摔跤运动。

解放后,党和政策十分关怀人民的健康,明文规定:“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体育活动……对于那些为群众所热爱和熟悉的武术、摔跤……等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改进,去掉其不科学的部分,使之成为广泛开展劳动群众中的体育活动的有效形式之一“。国家体委把中国式摔跤列为全国竞赛项目,并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单项锦标赛,使摔跤走上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发展的道路。

1953年第1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表演及竞赛大会上的摔跤比赛,是历史上空前的摔跤大赛。各地区、各民族的摔跤运动员在天津市欢聚一堂,比试较量,切磋技艺,交流经验,提高了技术水平,增进了民族团结。

这次比赛是按大会审订的《民族形式体育运动摔跤暂行规则》进行的,规定比赛时运动员赤背穿坚固的短上衣,系腰带,穿轻便长裤和布质短靴——突出民族形式。比赛在1米高的正方形台子上进行。运动员按体重分为五个级别。每场比赛三局,每局3分钟。以摔一跤见胜负、三局两胜,使对方三点着地为胜利。比赛只许摔,不许击打、蹬踹,不许用头、肘、膝顶撞对方,不低使用逼迫关节或勒绞颈部等危险动作。

由于有了较为健全的规则,精彩的比赛场面屡见不鲜。如重量级选手天津的张魁元对内蒙古的僧格的比赛最为激烈,扣人心弦。张魁元是天津的码头工人,身体高大,技术姻熟,经常在天津、北京的摔跤场“帮场“,是一位见义勇为、久负盛名的跤坛老将。僧格年轻,身强力壮,勇猛善战,从小练习蒙古摔跤,是驰骋草原上的摔跤骁将,多次那达慕大会摔跤比赛的优胜者。两人第一局摔得谨慎,虽然双方都展开过几次攻势,但均未奏效。第二局一开始,僧格猛扑上去,两手抓牢,先一拉,再向前猛推,同时右腿插入对方裆中向右后方勾对手左腿,使出了蒙古摔跤的绝招——“得合勒“,动作迅速有力,一举成功,把对方摔成仰面朝天。第三局开始,老将张魁元毫不示弱,伺机反攻,最后拿出看家本领——“挑勾子“,用一条腿把僧格高高挑起,因为取胜心切,用力过猛,只见两个体重二百多斤的运动员,“卜通“一声跃下台去,全场为之大惊,但两人都安然无恙,又轻松地走上台去继续比赛,当即博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这一跤判为无效后,张魁元再进攻已力不从心,最后败北。比赛场上,观众时而屏住呼吸,时而喝采。欢呼声此起彼伏,场面极其热烈,体现了摔跤运动特有的紧张、惊险、引人入胜的特点。

后来,为了适应摔跤运动的发展,1955年在中央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学院)开设摔跤专修课,培养摔跤专业人材,先后毕业的学生多数担任了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家集训队摔胶和柔道的教练员。同时着手摔跤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1956年国家体委颁布了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等级标准。在北京举行的1956年全国摔跤比赛,是我国第一次举行的摔跤单项比赛,有21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队的96名运动员参加。在这次比赛大会上通过了我国第一批10名中国式摔跤运动健将:宋保生、王德英、其木德、孟广彬、马清宗、义达木、杨子明、苏达那木、僧格、张魁元。

1957年,出版了《中国式摔跤规则》,规则规定比赛场地为10米见方的草垫,体重分为8个级别。虽然一场比赛仍是三局,但每局摔的跤数不限,摔倒一次得1分,三局得分多者为胜。这样完全改变了摔跤比赛的战术。运动员即使前边输了几跤,后边仍然有机会转败为胜,打消了运动员输两跤就输掉全场的顾虑,促使他们敢于进攻,充分发挥技术。这些措施鼓舞着广大摔跤爱好者积极锻炼,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而迅速推动了摔跤运动的开展。许多地方的私人跤场增多,一些厂矿也有了摔跤小组。

由于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倡导,职工的摔跤活动在各级工会的领导下,蓬勃开展起来。许多厂矿购置了摔跤衣,组成摔跤队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各地相继举行了职工摔跤比赛,如火车头体协在各路局基层比赛的基础上举行了全国铁路系统的摔跤比赛。1957年在内蒙呼和浩特市举行了“十一城市及内蒙古自治区职工摔跤比赛大会“,把职工的摔跤活动推向高潮。

第1届全运会有19个单位的128名运动员参加中国式摔跤比赛。运动员身体素质好,基本功扎实,个人的绝招准确、多变。大部分人经受过全国比赛的锻炼,又多次参加过一些省、市间的对抗赛,经验丰富,在技术上也有创新。例如,解放军队(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运动员何润宗根据原来的“揣“和“揣花兜“而创立了“披“。后来许多运动员使用这个技术,并有了各种变化。各地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还根据规则的精神,交流的技术和经验,经过深入的研究,都把本地区传统的摔跤特技应用于中国式摔跤中去。经过系统训练,不仅技术水平有提高,而且各队的技术特点更加鲜明和突出。例如,北京、天津运动员擅长手法和小巧动作,以巧取胜。内蒙古运动员腿脚灵活,力量大,常以“假踢真拧“、“得合勒“等技法击败对手。新疆运动员喜欢搂抱上摔,大毛拉的“撒网“(把对方抱起来抡几圈再摔下去)堪称一绝。山东、辽宁、河南的运动员动作扎实,基本功好。山西队的抱腿神出鬼没,防不胜防。在这一届运动会上,技术向准确多变的方向发展。

第1届全运会后,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练习摔跤的人少了,技术水平下降,中国式摔跤一时处于低潮。1963年后才逐渐恢复,业余体校有了摔跤班,并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比赛。第2届全运会上,得分标准改为根据对方身体倒地情况分别判得1分或2分,促使运动员使用大动作。为鼓励运动员积极进攻,快速得分,使比赛更为激烈、紧张,并防止因技术水平相差悬殊出现伤害事故,限定一场比赛两人得分相差10分即结束比赛、判为绝对胜利。

十年动乱期间,各种摔跤比赛停止了,有的地方甚至禁止人们练习摔跤。直到1974年才恢复全国比赛。1975年第3届全运会上的摔跤比赛参加比赛的单位和运动员不多,技术也没有发展。

打倒“四人帮“后,摔跤界通过拨乱反正,逐渐恢复正常活动。私人跤场和厂矿的摔跤队逐渐恢复活动,练习中国式摔跤的人又多起来。1982年和1986年的第2届和第3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都把摔跤列为主要比赛项目。第4届全运会上,摔跤比赛分为十个级别。摔倒对方一跤根据动作的幅度和倒地的情况可以得1分、2分或3分。参赛运动员都经过系统训练,技术水平普遍提高。技术战术向着积极快速的方向发展,一代新手在成长。如内蒙古队员董雅臣勇猛顽强,体力充沛,动作敏捷、连贯,善于抓上就用,连续进攻,不给对方喘息机会,他的比赛所向披靡,名震跤坛。

我国开展国际摔跤(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和柔道以来,与中国式摔跤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中国式摔跤吸收了国际摔跤和柔道的一些技战术和教学训练方法。例如,古典式摔跤的过胸摔、自由式摔跤的抱腿、柔道的抓袖背等技术和配对练习等训练方法。在规则方面吸收了国际摔跤的绝对胜利和限制消极的精神,洋为中用、丰富了中国式摔跤的技术武库,促进了中国式摔跤的发展和提高。

第6届全运会使用的1986年修订的规则,从得分标准到比赛服装都要充分体现中国式摔跤的特点——一个倒下,一个站着,讲究不砸不落,鼓励运动员使用干净利索的技术。规则的得分标准是按中外古今摔跤评分原则——把对方摔倒的情况和身体落地的部位确定得分多少。例如,得了分的标准是将对方摔成身体腾空(两脚有一同时离地过程)后躯干(肩、背、臀、胸、腹、胯)或头着地,而自己仍保持站立。如果没有使对方身体腾空,仅把对方摔倒使之躯干着地,自己自然站立不倒;或是把对方摔得身体腾空、躯干着地而自己没有站稳,用手撑在对方身上,则只能得2分。把对方摔成四肢着地,或把对方摔倒后,自己也随着倒地,只能得1分。为了促使比赛摔得更激烈、更精采,把每场比赛时间缩短为两局,每局仍是3分钟,但要求运动员积极主动进攻,不允许长时间消极防守,如果持续30秒钟不进攻,就要警告一次,判对方得1分。3次警告便取消该场比赛资格。运动员比赛的摔跤衣为国红和天蓝两色,摔跤衣的边沿有花纹。颜色要美观、大方、协调,并有民族特色。这些规定不仅体现了中国式摔跤的民族形式、特点,而且会进一步促使中国式摔跤技术水平提高和广泛开展。

中国式摔跤是我国的一项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它的历史悠久,锻炼价值高,在城市和农村都深受人们的喜爱。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摔跤运动也将会有更大的跃进,这一民族体育运动必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024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6
下一篇2024-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