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语录

《无声告白》语录,第1张

1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2我头脑里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

My mind is always longing for another kind of life, but get the opposite of what one wants

3试图忘记这件事,当时也确实能忘记,但是,总有人和事能够再次提醒你想起。

4你曾经爱得那么深,怀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却一无所有。

You once loved so much, so much for so many expectations, but the last one

5一切的苦难都会过去,学会和自己和他人和解,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

6一种虚假的安慰,好比动物园的动物趴在笼子里,拼命忽略围观的游客,假装自己还在野外自由地奔跑。

7“让过去的事情过去,停止问问题,向前看,决不向后看。”

8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一个向上,另一个向下。一个得到,另一个失去。一个逃离,另一个受困,永远受困。

9阴影犹如难闻的味道,始终徘徊不去,时间一长,就再也无法冲刷干净。

10“头顶漆黑的夜幕像一池墨水,星光熠熠。这些星星和她科学书上的插图看上去完全不一样,书上的星星模糊晦暗,如同摇摇欲坠的口水,而天上的星星棱角分明,每一颗都像一个完美的句号,用光亮为天空断句。”

之前在十点读书上听过这本书,后面有事就断了,没有读完,最近有空就重头读了一遍。

这本书以“莉迪亚死了”拉开了序幕。之后讲述了莉迪亚家庭环境及个人成长,莉迪亚的死因也慢慢清晰,读到开头就感受到了这本书的悲凉。莉迪亚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父亲詹姆斯是一个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哈佛教授,但一直很在意别人的眼光。母亲玛丽琳,为了婚姻放弃了做医生的梦想,然而把自己未完成的医生梦想寄托在莉迪亚的身上,特别是在母亲离家出走之后,五岁的莉迪亚想着,只要妈妈回来,她愿意做一切让她高兴的事,之后面对母亲,莉迪亚说的最多的便是“是的,我愿意”。莉迪亚为了让父亲开心,每次在父亲经过的时候,假装拿着电话筒和朋友聊天。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强加在莉迪亚身上,以为她是真的对科学感兴趣,以为她真的很开心,以为她真的有很多朋友,父母的自我以为给了莉迪亚很大的折磨,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的了解过莉迪亚。

莉迪亚在学校没有朋友,只有自己的哥哥内斯和她比较亲,很了解莉迪亚,在得知哥哥要去哈佛上学时,出于自己的自私,他扣留哥哥的信件,和哥哥有了矛盾。哥哥内斯是她沉重人生的最后的一丝光亮,所以即将失去内斯的恐惧让她无法承受。莉迪亚很喜欢杰克,虽然杰克揭露了她恐惧,刺穿她的内心,但也让她思考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莉迪亚得知杰克喜欢自己的哥哥时,她的内心彻底崩溃,莉迪亚活着已经彻底失去了自我。

莉迪亚的妹妹汉娜在家里的存在感很低,汉娜在家里从来不敢多说话,很多时候都钻在桌子底下,她不敢和自己的亲人有亲切的举动,这给汉娜的童年也造成了很大的阴影。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总是会有这样的现象存在。

莉迪亚和自己的妹妹关系也不好,莉迪亚觉得自己很孤独,她想要摆脱这样的处境,于是一个人去了离家不远的湖边,她在湖边思考许久后,认为自己应该重新认真地活一遍,为自己活一遍,所以她跳进了湖里。之前母亲离家出走时,她掉进湖里,内斯救了她,之后她就活得很辛苦。所以,她想结束掉这种生活,她又一次跳进湖里,莉迪亚没有想自杀,她本以为自己可以踩水游上来,可是,她不会游泳,就再也没回来了,莉迪亚死了。

现实中,我们总是会打着为他人好的旗号,把自我以为强加在他人身上,却从来没有想过他人能不能承受,没有做到很好的沟通。莉迪亚的父母没有处理好和自己三个孩子的关系,对于内斯,他们没有表现得很在乎,对于莉迪亚,他们没有真正地了解,对于汉娜,他们更多的是忽视,对于三个孩子,父母没有做到一视同仁。莉迪亚最终没有摆脱这种束缚,到最后母亲玛丽琳都不愿相信自己乖巧的女儿是自杀。

爱是莉迪亚的枷锁,当她终于想要对这个枷锁收放自如时,她却永远闭上了眼睛。莉迪亚的死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悲痛,母亲消沉,父亲出轨,最后的结局稍微有点甜,可能作者是一个内心温柔的人吧!

最后愿我们都可以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可能永远不会料想到,他竟然是从杰克那里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那么,杰克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一个人?在别人眼中,杰克是以擅长玷污处女闻名的。他每隔几个星期就换一个女朋友。每个女孩子的经历都差不多,他从来不约会,不和女孩子出去吃饭,不送花,他只会开着车带着女孩子四处兜风。然后过个一两周,他就不再给女孩子打电话,又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劣迹斑斑”的人,莉迪亚为何和他厮混在一起?答案是为了报复内斯!因为内斯就要离开这个家了。而她知道内斯不喜欢杰克,她也知道内斯不希望自己和杰克有往来。所以,她想通过与杰克的接触来报复内斯。

只是,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内斯为什么会讨厌杰克呢?刚开始的时候,内斯觉得是可以和杰克成为朋友的。然而,经历了那次事件后,内斯算是彻底讨厌起杰克了。

在一次水中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众人都游到了岸边,以此来戏弄内斯。这时,杰克游到了内斯的身边,让内斯给抓住了。当内斯睁开眼的时候,别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了,因此,内斯觉得自己被羞辱了,而这个人正是杰克。

所以,莉迪亚正是想通过内斯对杰克的这种厌恶,故意与杰克交往,以此来报复内斯。然而,在最后一次和杰克的交往中,她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当莉迪亚想把自己的身体交给杰克的时候,杰克却退缩了。莉迪亚不解,为什么别的女生可以,而她却不可以?事实上,关于杰克的种种传闻并不是真的,事实上,杰克一直喜欢的是内斯。

于是莉迪亚对杰克说:“我为你感到遗憾——你爱上了讨厌你的人。”然后用怒视的眼光看着杰克。

面对莉迪亚的愤怒,杰克语气轻蔑地说到:

“至少我不用别人来告诉我,我想要什么?”

“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

“你呢?李**?你想要要什么?”

接着,杰克又冷笑道:“至少我不会一直让别人告诉我该做什么。至少我不害怕。”

杰克的话深深地刺痛了莉迪亚,她很想揍杰克,可是觉得这样做根本不足以让他痛苦。于是,她表明要将他喜欢内斯的事告诉内斯,告诉学校里的人,以此来达到对杰克的最大伤害。然后迅速逃离了现场。

那个晚上,莉迪亚一直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错得如此彻底?后来,她想通了:杰克是对的。从她母亲离开家的那个夏天开始,她一直活在恐惧之中,她不知道除了恐惧还能做什么——她害怕有一天母亲会再次消失,她父亲会因此崩溃,全家再次瓦解。不久之后,他产生了更大的恐惧:失去内斯。那是从内斯的手指抓住落水的她的那一刻开始的,因为她以为她不再害怕。而这,恰恰是一切错误的开始。

想明白了的莉迪亚觉得还不算晚。于是她在那个曾经落水的码头上许下了新的承诺,对她自己许的。

她会告诉母亲,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话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她要对杰克说对不起,告诉他,她永远不会讲出他的秘密。他要对内斯说,他走了也没有关系,她会没事的,他不必再为她负责,也无需担心。

许下了承诺后,莉迪亚明白了她要做什么。而为了封存和实现她的承诺,她也一定要这么做。她轻轻地下到小船里,松开了缆绳,然后笨拙地划着水,朝远处飘去,最后,她站起来,小心翼翼的展开双臂。码头不远,她肯定她能做到,只要踢水,她就能一路游向码头。

只是很可惜,莉迪亚没有成功游到岸上。我想,莉迪亚虽然没能游到岸上,但是她为了重新找到自己而付诸行动的这种勇气却是我们应当要具备的。同时我又想,如果她成功的话,那么她和杰克的那次对话,一定是她重获新生的起点。

              写于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汉娜,在故事中,绝对是一个最容易忽略的对象。她是一个极度需要关注,渴求得到爱的可怜人。

每当汉娜靠近内斯和莉迪亚,还有他们的母亲和父亲,他们都会迅速地把她从身上抖下来,或者把她哄走:“汉娜,我很忙。我有事。让我一个人待着。”是的,所有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事,却唯独没有汉娜的一席之地。

但是,正是因为汉娜渴望爱,所以,她对一些举动有超乎常人的敏锐。

她明白她在家庭这个宇宙中的位置。

她从安静的婴儿成长为善于察言观色的小孩:她喜欢躲在角落和柜子里,还有沙发后面、桌布底下,退出家人的视野和脑海,从而确保家中的领土划分不会出现丝毫的变动。

她是第一个知道杰克喜欢内斯的人。

那天,一滴水顺着内斯的头发移动到他的脖子上,落到了杰克的手背上。只见杰克一下子跳了起来。他盯着那滴水,却没再动。然后,他没有看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只是盯着那滴水。他抬起手放到嘴边,用舌头把它舔掉,简直像在品尝甜美的蜂蜜。

这一幕正好被汉娜捕捉到了,而多年来对爱的渴求让汉娜敏锐地察觉到:那是爱,是一厢情愿的深切渴慕,只有付出,得不到回报;是小心翼翼而安静的爱恋,却无所畏惧,无论如何,都会执着地进行下去。

她知道莉迪亚地微笑是伪装出来的。

在莉迪亚生日的那个晚上,莉迪亚抬眼看着母亲,看着全家人,微笑起来。这个笑容异常灿烂,异常明亮,兴高采烈。然而,汉娜却吓得差点躲到内斯身后,因为她知道,莉迪亚的微笑是假的。这种伪装出来的微笑,让汉娜觉得恐怖,让莉迪亚看上去像变了个人,一个陌生人。而对于这个伪装的微笑,其他人却并没有察觉。

但是,也正是因为汉娜渴望爱,所以,她异常珍惜每一个可能得到爱的机会。

那一次,内斯跟汉娜讲莉迪亚落水的事情。汉娜坐在内斯身边,她连大气都不敢喘,因为内斯竟然让她待在了身边,没有赶走她。

那一次,汉娜偷了莉迪亚的项链。莉迪亚对汉娜说:“如果你不愿意笑,就别笑。”并要求她一定要记住。姐姐突然如此关注自己,汉娜有些难以适应,她点点头。

那一次,玛丽琳在为莉迪亚准备蛋糕。“莉迪亚一进门,”玛丽琳说,“我们就一起说‘惊喜’。然后就开饭,饭后送礼物。”她的话有一半是说给自己听的。可是汉娜觉得她受到了母亲的关注,她喜不自胜,热切地点头。她默默地练习——惊喜!惊喜!

那一次,詹姆斯在向她讲莉迪亚的事情。汉娜傻笑起来,在詹姆斯耳中,她的笑声像铃声般清脆。很好听。他也笑了,这是几周以来的第一次。汉娜一下子胆大起来,依偎着父亲。

我想,汉娜真是太缺爱了,以至于对每一次爱(可能并不是真的)的得到都异常珍惜。只是,这样真的好么?可是,不好又怎么办呢?那么,在莉迪亚逝去后,她能得到完整的爱么?

                  写于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这是本书的第一句话,奠定了本书的悲剧基调,那么是谁造成了这个悲剧?不到最后你无论如何想不到真相会是那样的。

1955年,一心追求“与众不同”的玛丽琳和渴望“融入美国”的詹姆斯相遇了,从此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种族歧视

詹姆斯是中国人,父母冒名顶替才来到美国,为了不被发现,不被遣返回国,他们拼命融入人群,极力避免与众不同。

即便詹姆斯出生在,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他自小就受到排挤,没有朋友,内心担惊受怕,只能拼命埋头读书,他的身体特征太过与众不同,走到哪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想要融入美国的生活。和玛丽琳的相遇,让他惊喜,让他恍惚觉得美国开始对他敞开了怀抱,终于接纳了他,但这个惊喜仿佛并不真实,他依然害怕哪一天她会消失。

后来他们结婚,不出意料的没有收到任何祝福,玛丽琳的母亲反复强调“这是不对的”。实际上,那时候在美国,很多地方跨种族结婚是违法的,虽然美国是个包容的、自由的国度,但白种人有种天生的优越感,种族自尊让他们接受不了和黑种人或者黄种人通婚,更不要说将来还要孕育混血儿,他们不容许自己高贵的血统受到玷污。

詹姆斯在哈佛从本科读完博士,尽管很优秀,依然没有被准许留在哈佛任教,而只能进入米德伍德学院。他们最终在俄亥俄定居下来。

詹姆斯和玛丽琳生了三个孩子,大儿子内斯,二女儿莉迪亚,小女儿汉娜。我们可以预见这三个与众不同的孩子的命运。比如发生在内斯七岁那年游泳池事件,其他的孩子们嘲笑他,甚至说“中国佬找不到中国啦”。生活会让他们变的敏感和孤僻,依循着父母的轨迹。等到很多年以后,他们的后代将不再与承受这种与众不同,不必再担惊受怕。

畸形的家庭教育

我们现在都喜欢讲原生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这老师大多数并不称职,他们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将自己曾经做不到的事实现不了的理想延续到孩子身上,却从不关心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玛丽琳和詹姆斯对孩子的教育是畸形的、病态的。

我们先来看看对内斯的教育。内斯无疑是詹姆斯的翻版,拥有同样的外表。七岁那年的游泳池事件给詹姆斯的父亲之梦以最痛苦的打击,他眼睁睁看着儿子遭受自己曾经遭受的一切。他理解儿子,但又希望儿子和自己不一样,能够强大起来。他并没有在意内斯的愤怒和无助,仿佛那些并不重要。

后来玛丽琳失踪那会,内斯迷上了航天知识,然而詹姆斯却狠狠的给了痴迷航天知识的内斯一巴掌,并把电视踢到。这之后,内斯只能自己一个人着迷的收集航天知识,这条路上他没有听众。从那时起,内斯似乎习惯了父母对他的忽视,他的兴趣,他的爱好,他的学习,他的心情,父母都选择忽视。却转而去爱他们的二女儿莉迪亚。所以在他小时候,曾经怨恨的把莉迪亚推入湖中,虽然后来又把她救上来了。长大后,他开始计划远离这个家,最终被哈佛大学录取。相比于内斯,小女儿汉娜则像个不存在的人一样,家里所有的人都选择忽略汉娜,不和他玩耍,玛丽琳甚至会忘了她有这么一个女儿。汉娜最喜欢的就是钻到桌子底下。

詹姆斯和玛丽琳几乎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二女儿莉迪亚身上。莉迪亚继承了母亲的头发和父亲的眼睛,被视为父母的希望。

詹姆斯希望莉迪亚在学校里学会和同学相处,有很多朋友,于是给她买这方面的书当礼物送给她,时不时的让她给朋友打电话,与朋友见面,却从来没有注意到女儿的孤僻,或者他选择忽视。

玛丽琳更夸张,当她知道自己的理想不可能实现的时候,便把它寄托在了莉迪亚身上,开始教她数学,医学知识,买各种各样的书教她学习,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教莉迪亚知识,上学后让她学习化学,物理,每年的各种礼物送的全是学习的书籍,吃饭的时间也用来学习。然而莉迪亚并不喜欢学习,不喜欢化学和物理,那些东西压的她喘不过气来。直到后来压力越来越大,而从来都是给她救场的内斯要离开家。她甚至撕毁内斯的哈佛录取通知书,与坏孩子杰克交朋友。

搁浅的理想

玛丽琳的母亲是一位离异的家政课老师,一心希望女儿将来嫁个哈佛男人,相夫教子过一生。父母的离异、母亲对她人生的规划,让她本能的反抗,她渴望与众不同,一心要和母亲的生活方式拉开距离,她的理想是将来做一名医生,为此她学习化学,主修物理,在同学老师不看好的情况下,她次次成绩优异,她乐于用这种方式告诉人们她是不同的。她要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

后来在哈佛遇到詹姆斯,她认定詹姆斯就是最与众不同的人,她要和他在一起。后来怀孕,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开始生儿育女,相夫教子。

直到她的母亲死去,已经有两个孩子的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似乎在走母亲的路。她决不允许自己过那样的生活,于是扔下丈夫和孩子,重新去学校学习考试。就是这此失踪间接导致了莉迪亚的死亡。重新拾起理想来的她却再次被怀孕打乱了计划,然后再次丢掉理想。理想的最终破灭让她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了莉迪亚的身上。

无声的告白

玛丽琳曾经失踪这件事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不确定性。更给幼小的莉迪亚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她为了把母亲留下来,承诺要做到母亲要求的每一件事,她是如此的爱着父母,以至于逼着自己承载父母的梦想,可是她忘了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她想到那个根源,她要从改变自己怕水开始,从此她就可以勇敢些,告诉家人她爱他们,她有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很不幸,她失败了,失去了生命。

启迪她改变的是杰克,他喜欢内斯,但内斯讨厌他,他小时候还试图接近内斯,在游泳池事件时出来帮助内斯,在玛丽琳失踪时开导内斯,但都让内斯更加讨厌他。都说他睡了无数的女同学,莉迪亚和他成为朋友后才知道他原来喜欢内斯。善于观察的汉娜也知道了这事,但谁都没和内斯说,内斯一直觉得莉迪亚的死和杰克脱不了关系,只有汉娜知道:莉迪亚是自己一个人去的湖边,而杰克喜欢的是内斯。

是的,最小的汉娜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好在,经历了莉迪亚的死亡,在追查真相的过程中,大家都发现了一些自己曾忽略的事,一切都还来得及,来得及表达我爱你。

《无声告白》是对社会、时代、人性的无声探询。

诚如“有书”导读中所说:“这不是一部纯粹的成长故事,它杂糅了种族、性别、家庭、个人追寻自我价值、青春危机、爱情等诸多主题。”

一、不同肤色的种族悲哀

本书中的父亲詹姆斯作为二代华裔,在作者所设置的故事年代下处于一个华裔仍受到很大蔑视和异样眼光的时期。而他与妻子玛丽琳,两人由于不同种族差异的成长经历所导致的价值追求分歧,也正是他们婚姻家庭不幸的根源所在。

从大环境下来说,詹姆斯和玛丽琳的结合使得整个家庭由于血缘继承、孩子的容貌肖似父亲而必将承受被社会视为“异类”之苦。

玛丽琳的母亲对这桩婚姻的反对、如一家人外出旅游时被打量的尴尬、再如几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如父亲一样宿命轮回般的被孤立……这些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却是整个大环境以有色眼光看待这一种族群体的缩影,这残酷现实由社会时代的因素促成,悲哀却又绝不可避免。

从小家庭中的个人角度来说,正是由于出身而成为“异类”、深受歧视之苦,詹姆斯对于“能融入环境”的极度渴望以隐性方式投射在他对婚姻和家庭的态度中。

玛丽琳外表的“融入”使得詹姆斯从妻子身上得到了心灵慰藉,而他对于儿女的全部期望更是能够摆脱被孤立的命运、广交朋友和正常恋爱。恰恰相反的是,玛丽琳却毕生追求“与众不同”,詹姆斯由于种族外表差异而导致的超脱人群的“不同”正是他最初吸引玛丽琳的根本原因。

种族冲突不可能完全消弭,而其缓解也绝非一日之功。除了国家的强大之外,整体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也是为我们赢得更多国际尊重的关键因素。但在“种族”这一社会课题之下,导致莉迪亚个体悲剧的原因却是一时无法解决的。这需要时代和社会、需要数代人的共同努力。

二、人生轻舟由谁掌舵

通过全书可以看到,造成莉迪亚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与生俱来无法摆脱的种族血缘,而造成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却是父母对她的过度期许。

在如今的教育问题中,父母对子女过度的爱造成悲剧已经日益引发人们的思考。这种“爱”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过度溺爱,这类爱是容易被觉察也是如今最引发批评的。

但本书却揭示了另一种不易被觉察、且常常被视为天经地义的过度之爱,即父母的过度期许。这样的期许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个人理想未曾或难以实现,在无意识中便通过教育转嫁到了子女身上,以“爱”为名和“为你好”为由使人无法反驳。

父母爱孩子,应学会尊重和相信他们的选择,而非全凭自己的期待和以不放心为由代替他们选择;孩子爱父母,应理解他们总想着为自己包办一切的苦心,同时也要学会敢于说出自己的独立想法。而良好的沟通将成为通往各自内心的桥梁。

三、受苦的灵魂

全书中,由人物形象构架形成的整体故事框架非常完整:父亲詹姆斯作为社会层面的代表,以他为主要线索的种族问题是整个故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大背景;母亲莉迪亚作为家庭层面的代表,她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她的出走对家庭凝聚力的毁灭性影响,成为故事中家庭及个体悲剧的重要因素。

三个孩子亦分别处于互相均衡的不同位置,莉迪亚作为家庭最重的一端,是“宇宙的中心”;哥哥内斯处于微妙的平衡点,无形中给予莉迪亚精神上的支撑;妹妹汉娜则是家庭中最轻的一端,可有可无,尽力减弱着自己的存在感。

此外,杰克,这个完全处于莉迪亚一家人之外的人物,亦有其重要作用。他是莉迪亚唯一的“朋友”,内斯的“敌人”,又像是这家人与外界联系的一个出口,牵引出家庭之外的外围世界,亦在最后如一股外界的清流,给了莉迪亚摆脱家庭重压的触动。

在本书最后,我们都知道了莉迪亚确实是自杀而亡。但全书的结尾,却并未仅仅停留在莉迪亚的死去上。

尽管这本书由一个悲剧开头,却并未以悲情的语言结束。伍绮诗以温情的笔风,将故事中每个人的将来慢慢铺陈开去——就好像所有的苦痛终将过去,所有的生活即使无奈都仍会继续,失去了莉迪亚的一家人,仍将互相扶持、磕磕绊绊,一路向前。

扩展资料:

媒体及名人评价

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纽约时报书评》

爆发力惊人的处女作,笔触闪烁着散文的美感与精准,观察与洞见则像社会学家一样深刻。伍绮诗的小说从第一页开始就吸引住了读者,我们迫不及待要了解莉迪亚之死背后的故事……而小说最终揭示的真相,振聋发聩。——《赫芬顿邮报》

这部情感真挚、充沛的处女作小说,是以一个年轻女孩的死亡开始的。莉迪亚,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一个混血家庭,被给予无限厚望和父母的憧憬,她不幸的少女生活没有任何一盎司的陈词滥调。伍绮诗的行文,是如此准确和敏锐,她刻画的人物入木三分。——《出版人周刊》

-无声告白

初听到“无声告白”的书名,以为是个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随着故事情节开展,才明白主要是指家人之间情感、心灵的告白。

书看到一半时,才注意到原版书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内心一颤,恍然明白了本书的主题,感慨这个名字如此动听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深深的遗憾。

相比之下中文名字真是含蓄婉约了,也才感受到这是个非常动听的翻译。

故事以“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开篇,采用插叙回忆式讲述李一家的成长故事,一步步揭露莉迪亚死亡的真相。

全篇行文行云流水又温婉细腻,看似平淡和谐的家庭日常中,涉及到种族歧视、婚姻伦理、教育理念、性别取向的痛点,家庭各个成员心中对彼此的结缔却无声无息地滋长,并随着岁月的积累越来越深,最终爆发之后才惊觉自己小心翼翼隐藏的心结原来是那么地深刻、哀怨。

李先生致力于合群、不被区别对待,李太太梦想独立、出类拔萃,内斯也希望得到家人的关注和支持,莉迪亚害怕失去父母而伪装讨好,汉娜习惯被忽视但也渴望和谐与爱(杰克喜欢内斯)……

无声告白导致了矛盾不断深化。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最终酿成了悲剧。

悲剧中的悲剧,是莉迪亚终于找到了自己,她向湖水许下重新开始的承诺,然而湖水无情地将她淹没。

她没有获得重生的机会,但她也就此解脱。而生者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承受这一变故。

莉迪亚的死亡作为爆发点,家人们寻找真相的过程中揭开一份份无声又沉重的告白。

不知不觉中深情力透纸背,故事节奏越来越快,越接近真相越痛苦……在真相即将浮出水面的时候(当然确切的真相也只有莉迪亚知道),突然间大家都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猛然发觉将莉迪亚一步步推入深渊的人竟是自己,原来是自己放开了她挣扎的双手。

父母热切的期盼成了莉迪亚最沉重的负担,逆反心理和失去父母的恐惧使她透不过气来,一直被自己视为求生圈的哥哥渐渐忽视自己而一心追求自己的梦想,妹妹则一直很擅长隐身……

幸好,汉娜的存在为李一家找到了救赎,痛心疾首之时,猛然注意到了一直被忽视的小妹。

她乖巧机灵,她了解真相,可是没有人和她交流。

终于大家目光落到了一直在身边的汉娜身上。阳光洒下,温情升起,故事进入尾声,可以预见大家的伤口会慢慢愈合,一个美好温馨的结局。

(意外地很喜欢杰克这位人物,他是吊儿郎当的坏学生,同学眼中的坏蛋,而他不屑于当好学生,不在意他人的看法。

他成熟独立,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与莉迪亚、汉娜的相处可见他确是正人君子。

与莉迪亚相比,他自由快乐,勇敢坦荡。

唯有在内斯面前小心翼翼,沉默而温柔,即便一次次地被内斯误解为羞辱、嘲弄,他依旧温柔地对待内斯。

他的喜欢是成熟的,纯真的,酸酸的。)

If everything I have told you,只希望你依然支持我,爱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972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5
下一篇2024-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