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皇后的品格》开播之后收到最多且被一致认可的评价就是——狗血。狗血的剧情,狗血的人设,狗血的皇室争斗,所有你想得到想不到的戏码都在此剧中轮番上演。虚伪的皇室母子关系,明争暗斗的各路异心人马,被当作棋子的天真皇后,改头换面复仇的警卫,三代人之间的混乱纠葛,表面光鲜亮丽的大韩民国皇室背后却蛇鼠一窝。
《皇后的品格》剧情可以分两条线来讲述。首先是罗王植这条剧情线,罗王植的母亲被皇帝杀害,他一心想要举报皇帝的所作所为为母亲报仇,没想到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死里逃生的他改头换面变换身份应聘为皇家警卫员,准备接近皇帝报杀母之仇。但这一举动就让自己从此陷入皇室各种丑闻陋事的漩涡之中,无法脱身。化名千优彬的罗王植卷入皇室的争斗中,前女友成了皇帝的情人,皇帝成了最信任自己的人,而自己也不知不觉爱上了现任皇后。为报杀母之仇和保护皇后,计谋、背叛、勾引、利用,罗王植想要成为猎人,殊不知自己也成为别人的猎物。
其次是新晋皇后吴阳光这条剧情线,一直爱慕皇帝的她在一次意外中救了皇帝一命,后来因为皇帝的肇事逃逸事件,吴阳光被利用成为洗白的关键人物。因为大众的关注和皇太后的处心积虑,吴阳光成为了皇宫里的新皇后,发现皇帝和秘书之间苟且关系的吴阳光逐渐看清皇帝的真面目。她逐渐对皇帝死心,并开始揭露皇室肮脏的本质。太皇太后的死成为压垮吴阳光的最后一根稻草,吴阳光决定自己亲手毁掉这个虚伪的浮华宫殿,摧毁皇室。结局就是罗王植为保护皇帝皇后,被炸弹炸得面目全非;皇帝装扮成罗王植的样子被皇太后误杀,死在了皇后怀里;皇后带走雅丽公主,过上了平凡的生活;坏人得到该有的惩罚,众人离开了皇宫这个光鲜亮丽的废墟,都都开启了新生活。
《皇后的品格》一剧从头到尾遵循怎么狗血怎么来的原则,剧情反转又反转,让人完全摸不透故事的走向。前期的狗血还能让人觉得好笑又过瘾,到了后期却剧情全线崩坏,编剧按照自己的心情,怎么开心怎么来,整个剧组的导演演员都配合编剧的心意折腾。可能也是因为韩剧边拍边播的特点,观众的讨论和心意会影响编剧的想法,后期的故事走向和前期有一定差别,因为后期帝后的呼声过高,感觉结局改得很是仓促。
在满清历史上,康熙叶璇的妃子是史料记载最多的。据不完全统计,有名字的多达55人,没名字的差不多200人。
然而,叶璇虽然后宫佳丽众多,却是一个一生只爱一个人的专情之人。他爱的这个人是谁?
事情还得从叶璇登基说起。
叶璇继承王位时只有8岁,他还很年轻。因此,顺治皇帝在去世前,给他留下了四个侍郎:索尼、苏克萨尔、柯尔比隆和鳌拜。
虽然他们四人都是生活自理的大臣,但权力却集中在鳌拜一人手中。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政治能力极强的孝庄皇后出奇制胜,将年仅11岁的叶璇娶了为妻。
小庄皇后自己选的。本来按照规矩应该是从蒙古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挑选出血统纯正的。但为了牵制鳌拜,小庄女王敢于打破老规矩,选择了索尼的孙女赫赛丽哈拉。
皇后榜出来后,鳌拜不干了,一次次往上爬:赫赛里哈拉是满洲一个仆人的女儿,所以她不可能主宰世界。朝中多位大臣也纷纷附和,纷纷出谋划策,希望继续按照祖传的规矩,从高贵的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选皇后。
尽管压力很大,小壮皇后还是坚持了下来。终于在康熙四年秋天,赫赛日哈拉顺利嫁入皇宫,被册封为皇后。
叶璇的婚礼意味着他将成长,同时他将尽快接管政府事务,为后期独自支撑国务院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因为皇后来自索尼家族,自然大臣索尼在法庭上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可以说这真的是一场政治婚姻。
婚姻普遍缺乏感情基础。而且,历史上大多数政治婚姻都以失败告终。
然而,孝庄太后安排的政治婚姻却适得其反。
叶璇是个孝子。他对小庄皇后很孝顺,对小庄为他选择的皇后也没有不高兴。再加上赫赛里哈拉出众的外表和聪明,他赢得了叶璇的青睐。两人都年轻,在一起可以说是青梅竹马。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越来越深。
在黑赛日哈拉的满清皇宫里,她被视为非常受欢迎的皇后。叶璇还在给礼部的上谕中数次称赞她“侍奉太后、皇太后,勤俭孝顺”,“两宫勤俭孝顺,面容贤惠”,“深爱两宫,相视而笑”。
更难能可贵的是,赫赛里哈拉“纵情九帝慰,得以捉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礼相待嫔妃。在她的管理下,后宫太平,少有争宠。
贤妻是宝,帝家也是宝。有了像赫赛里哈拉这样的妻子,年轻的天子叶璇致力于治理国家,最终成功击败鳌拜,重新掌权。
在叶璇重新掌权的那一年,也就是康熙八年冬天,赫赛里哈拉生下了他的长子胡成。
胡成的到来让叶璇很高兴,孝庄太后和皇太后也对赫赛日哈拉很满意。
不幸的是,在胡成两岁的时候,他因病去世了。
失去王子的赫赛里哈拉伤心欲绝,久久不能从失去儿子的悲痛中走出来。过度的悲伤消耗了她的健康,她逐渐变得虚弱和生病。叶璇看到这一幕时非常担心。
眨眼间,康熙十二年,叶璇退出三藩,引发三藩之乱。在这个内乱不断的时期,赫赛里哈拉第二次分娩了。
赫赛里哈拉当时才21岁,又有了一个儿子,这本该是生孩子的黄金年龄。然而,由于其虚弱的健康状况和对当前动荡的焦虑,赫赛里哈拉的生产极不理想。虽然最后太子出生了,但是因为消耗太大,死在了坤宁宫。
和你儿子在一起很开心的叶璇,失去了他的
自从赫赛里哈拉死后,叶璇拒绝再立一位女王。直到三年后,小壮皇后才再三催促他登记新皇后。然而,在婚礼当天,他无视禁忌,去参观了赫赛里哈拉的陵墓。
由于叶璇经常出宫向赫赛里哈拉进贡,朝鲜许多大臣对此议论纷纷,甚至有大臣对他说“不务正业”。
尽管大臣们一再警告,叶璇仍未能抑制对亡妻的哀悼。
其实这个男人虽然在乡下,但他并没有被冷落,只是对一个人有很深的感情。这有什么问题吗?
唐太宗登基后生过一场重病,缠绵床榻累年,长孙皇后悉心照料,昼夜不离左右。唐太宗和长孙皇后自少年结发,共同进退十多年,即使武德末年生死攸关之际都互不离弃。因感念丈夫对自己付出的真心实意,长孙皇后将毒药系在腰间,准备“若有不讳,亦不独生”。
贞观八年(634年),帝后生死相依的情景再度出现。在九成宫的某夜,柴绍突来告变,太宗立刻穿上盔甲,同房就寝的长孙皇后,见丈夫全副武装准备,不顾自己病体虚弱,立即紧跟太宗而出。左右竭力劝说她应以身体为重,然而长孙皇后只顾念着丈夫,不惜自身病情加重,执意随从丈夫,直至此事完结。
无须誓言表白,多少次危难中的生死相随,增进了李世民与长孙氏在相知相守岁月中的浓情深意。无论夫妻俩身份如何改变,始终不渝。
当太宗面对长孙皇后的遗作,悲痛欲绝,亲口对侍臣说出“我岂不知道皇后之崩是天命而不能割情?只是想到失去贤妻良佐,仍然克制不住悲伤啊”时,太宗和长孙皇后夫妻二人的情深意笃已然昭显。 太宗对长孙皇后的宠爱同样惠及到了长孙皇后的亲族身上。太宗对长孙无忌的宠遇众所周知,自太宗登基开始便一再加恩,委以腹心,群臣莫及。 长孙皇后父亲早丧,后来由舅舅高士廉抚养,她与李世民的婚事也是由高士廉促成。因此,太宗一生对于高士廉都非常感激,极其敬重。 贞观二十年(646年)高士廉病重,太宗亲临其家探望,并和他述说生平往事,感慨流涕。
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去世,太宗因着“故旧情深,姻戚义重”,不顾自身病体和大臣劝谏执意要去临丧。后来在陪葬诏中太宗又不忘强调“朕爰在弱龄,早敦姻戚,绸缪眷遇,多历年所”可见对高士廉的感念。 类似“地兼贤戚”,“地兼姻戚”“椒掖之亲”的词语在下达给长孙无忌和高士廉的诏书中比比皆是。当然长孙无忌和高士廉除了长孙皇后的原因之外还有自身的才干,可是其他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以后亲”了。
长孙皇后的族子长孙祥,他的父亲长孙安世曾经是王世充部署,但因为长孙皇后的缘故,长孙祥得以在唐廷做官,并最终做到刑部尚书。 长孙敞因受贿被免官后,太宗却因为他是皇后的亲叔叔,常常赏赐给他大量丝绢,不久不仅重新任命还升他宗正卿。
比起私惠后亲,还有更明显的事,贞观初年,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名无宪,字安业)参与谋反,按律当诛,却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唐律谋反本十恶之首,最后不仅活命还官拜兵部尚书,封薛国公。 亲兄弟谋反,皇后没有跪着请罪,担心自己被株连,反而以“释憾于兄”这个牵强的理由直接要求太宗网开一面饶恕这位异母兄长,能有如此的自信,可见“恃宠”之言非虚。
长孙皇后临终前之所以要说“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当一个皇后不去忧虑人走茶凉,反而担心皇帝莫要赏赐太多时,必然是因为皇帝已经对自己的家族太好了。 其实唐太宗对长孙皇后亲族的好也就是和普天下所有爱妻子的丈夫一样,爱她所爱,亲其所亲,身为帝王在自己力所能及又无伤大雅的范围里给予妻子最好的。 李世民爱重长孙皇后,尊重她的看法,即使朝政大事也毫不避讳。经常向长孙皇后询问朝中赏罚之事,长孙皇后不想回答时以“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为由拒绝干涉朝政。李世民却一定要和她讨论,再三询问,长孙皇后无奈之下决定不理踩丈夫,以沉默应对,对此李世民对妻子也毫无办法。
朝政之外,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的相处颇有有闲情逸趣。有一日春景正盛,长孙皇后在内苑游玩,见桃花灿烂,嫩柳抽芽,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便乘兴赋诗,名曰《春游曲》。太宗听闻后,“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贞观二年,幼子李治诞生,洗儿礼时,长孙皇后赠给幼子一个吉祥之物玉龙子。这本来是李世民于晋阳宫所得,看它“虽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便作为礼物送给了妻子,长孙皇后一直将它放在衣箱里,乘着这次幼子诞育,才又转赠。后来李唐皇帝“以为国瑞,帝帝相传”。
九成宫作为避暑度假佳地,深得唐太宗的青睐。贞观六年,他和长孙皇后一起去九成宫避暑,兴之所至便拉着妻子在九成宫中散步,历览台观。帝后二人走到西城背阴处时,突然发现所处位置的泥土异常湿润。太宗放开妻子,拿起手杖朝地上深础,不多久,便冒出了泉水,帝后二人十分欣喜。太宗特地让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刻《九成宫礼泉铭》,以作纪念。
太宗与长孙皇后还常常奉养高祖,诚心尽孝。贞观六年十月(632年),太宗和长孙皇后回到京师,侍奉太上皇宴于大安宫。“帝与皇后更献饮膳及服御之物,夜久乃罢”贞观八年三月(632年),高祖在两仪殿摆宴,宴请西突厥使者,因贞观以来,功业极盛,四夷臣服,高祖十分高兴。太宗与长孙皇后互进御膳,又献服御衣物,长孙皇后执栉为高祖理发戴冠,看到高祖发已花白,心中感怀,与太宗皆不禁流泪,如同家人常礼。 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女皆为长孙皇后所出或收养。即便最是冰冷客观的史书里,也依然能感受到那一腔由对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来的拳拳父爱。翻开史书,唐太宗对长孙皇后儿女的宠爱比比皆是。
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对于长子太宗夫妇寄予了厚望。 在李承乾年幼时就给他找了侍读,又让魏徳明,孔颖达教授承乾儒家典籍。 太宗登基后便立李承乾为太子,十二岁时,太宗就开始有意识的锻炼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 后来又为他开设学馆并先后派遣房玄龄魏征等重臣加以辅佐。 李承乾身体不好,太宗舍不得让他多读书,但承乾并不因此放纵,反而在太宗问他治国策略时显示了才能。对此太宗非常高兴,特地对群臣炫耀了一把。 贞观年间李承乾两次生病,太宗先后请道士,高僧入宫为太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又度了三千人出家,为他建造普光寺、西华观, 并赦囚徒。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渐渐长大,开始不修徳业,行为叛逆,太宗却依然对他宠爱纵容,直到李承乾谋反事败。 然而太宗却不忍心依律将他处死,最终只是将李承乾废黜。在废太子诏中,太宗感叹“况乎冢嫡,宁不钟心”。虽然李承乾的作为伤了唐太宗的心,但在后来重新选立太子时,太宗却仍然念着他的安危,竭力保全。
长孙皇后的次子李泰,聪敏绝伦,“宠冠诸王”。 太宗登基后改封越王,李泰所获封地多达二十二州,其他同时受封者却只有八州。 后又加封其雍州牧,左武侯大将军,余官如故。 雍州即长安京几之地。因为太宗宠爱,李泰迟迟没有出阁之藩,连带李泰的儿子也被带入宫中抚养,长孙皇后亲自给其赐名“欣”。 除了王府之外,太宗还将芙蓉园和东都洛阳一个坊及此坊所在之地,一并赐予了李泰。 李泰喜好文学,太宗便为他设文学馆。李泰编写《括地志》成,太宗多次赏赐,以至用度超过了太子。 因李泰体胖,未免儿子上朝辛苦,太宗特意赐给他小辇。 类似这种私爱不胜枚举。以至史官感叹“其宠异如此”。 后来李泰夺嫡被贬,太宗却仍然认为“朕之爱子,实所钟心”,后来又对大臣表示自己“钟心念泰”只是为了社稷不能不忍痛割爱。 没过多久,便又重新进封了李泰。
长孙皇后的幼子李治,太宗对他十分钟爱。为庆贺李治出生,太宗下令赐天下是日生者粟。 李治封号晋王,为并州都督。之后又加封右武侯大将军。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年幼,在母亲的葬礼上,哀慕甚深,太宗见状,对他更是怜爱, 后来便亲自抚养李治, 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多年,仍然舍不得他出阁,于是李治一直没有出宫到晋王府居住,一直到被立为太子。 虽然住在宫中,但李治在宫外却有一座占一坊之地的王府。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被废,太宗开始想立李泰,大臣认为要先安置晋王,不然难以保全。李世民听后涕泪交下说“我不能”于是便找来大臣定计立了李治。 李治成为太子后,太宗对他的宠爱丝毫不减,即便李治已经纳妃生子,也不愿和爱子远离。导致大臣多次上书要求太宗让太子回东宫,不要总是留在身边过分溺爱,然而收效甚微。 征辽期间,因为李治担心前线战事,太宗为他创飞表奏事, 因为李治担忧太宗打仗不爱惜身体,太宗便不再身先士卒。 一次李治久久没有回信,太宗在终于接到信后非常激动,回信写道“忆奴欲死,“少顷忽得手书,忧惶一时顿解”。 足见爱子之深。
太宗和长孙皇后另有四个女儿,长女长乐公主李丽质。美丽聪慧,太宗和长孙皇后“并所钟爱”,并在她出嫁时嫁妆逾制。 长乐公主还曾协助长孙无忌等劝说太宗打消了分封功臣的想法。 长乐公主因病去世,太宗非常悲痛,将她葬在了离元宫很近的地方。并打破皇子、妃嫔、公主只设一道石门的制度,设了三道石门,是昭陵已发掘的陪葬墓中仅此一例。
城阳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太宗对她也非常喜爱,将她嫁给了杜如晦的嫡子杜荷,因为尚公主,杜荷得封郡公。后来因参与李承乾谋反案被赐死。 太宗再次为她指婚,由于前段婚姻不顺,太宗特命人婚事占卜,欲破例黄昏行吉礼的婚制而改由白天行吉礼,以期女儿有一段良缘。
晋阳公主李明达是唐太宗极其喜爱的女儿,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亲加鞠养”。 年仅五岁的晋阳公主开始思念起了母亲。唐太宗外出巡幸都会带上晋阳公主,每次经过妻子生前到过的所游之地,都会告诉女儿,孝顺的晋阳公主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哀哀地痛哭起来。晋阳公主和李治感情亲厚。李治上朝之前,晋阳公主哭着不舍哥哥离开。唐太宗见此情景也泪流满面。晋阳公主常常在太宗发怒时为大臣求情,晋阳宫中常常临摹父亲的飞白体,久而久之写字时便有了太宗的风格。将太宗和晋阳公主的字出示大臣,大家都无法辨别。然而晋阳公主未及出嫁就去世了,太宗万分悲痛,连续一个月没法进食,身形消瘦,大臣见状纷纷进谏,但唐太宗却对来劝勉的臣子叹道:“你们说的那些道理,其实我都明白。我也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再怎样的悲伤都与事无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住这种悲伤啊。”最后太宗下令用晋阳公主汤沐之资,在公主墓旁修建佛寺,给早夭的女儿追福。
新城公主,初封衡山公主,打破了名山大川不得作为封号的规定。 公主墓志记载其册封后便“汤沐增赋”,可知新城公主和姐姐晋阳公主一样小小年纪就有了实封。 新城公主先是许婚魏征之子魏叔玉, 后来因事婚约被解除,太宗又在妻子生日那天宣布将女儿许配给皇后的侄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感到自己大限将至,担心耽误女儿的婚事,便开始张罗新城公主出嫁事宜,由于程序繁琐,最终没能来的及,还是留下了遗憾。
除却嫡出儿女,长孙皇后还收养了庶女豫章公主。 因为被长孙皇后收养,太宗对豫章公主的感情也十分不同。豫章公主死后,太宗非常悲伤,长期穿着素服,以至群臣惊恐,纷纷上书劝谏,要求皇帝克制悲伤。
唐太宗对长孙皇后所生子女的溺爱事迹还有很多,古人云“母爱者子抱”太宗对于长孙皇后子女的宠爱即便在长孙皇后过世后也丝毫不变,反而更加依赖,怜子而思母。男人总会爱他所爱之人生的孩子,这一点,即使帝王明主也不例外。
谁说自古帝王就多情,皇帝也不一定需要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人们总是想着宫中美女如云。
我要讲的这位皇帝他偏偏不好色,和其他帝王反其道而行,一生只爱一人。
明孝宗就是中国 历史 上唯一一个坚持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明孝宗没有后宫佳丽三千,他对自己的皇后张氏非常忠贞,每天都和她在一起,其一生都没有纳过嫔妃,即使张皇后没有为皇帝生下一男半女,他也没有让其他女子介入他和皇后的幸福生活。大臣们也上书要求明孝宗纳妃,而明孝宗却十分不高兴。最后,张皇后终于为明孝宗生下了一个儿子,他就是朱厚照。
中国古代并没有实行一夫一妻制,还有一些个别皇帝也过着一夫一妻生活。比如隋文帝、北周孝闵帝、唐高宗,有些是自愿,有些是迫于无奈。
封建 社会 里,皇帝三宫六院,后宫佳丽三千,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哪怕是再贤明的君王也不可能只有一个老婆,但是这位皇帝却真正做到了一夫一妻。他就是明孝宗朱祐樘。
那么,朱祐樘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坎坷童年,造就高尚品格朱祐樘的生母原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因叛乱战败被俘入宫中,管理皇帝私房钱。一次宪宗偶然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就这样纪氏怀孕了。备受专宠的万贵妃知道后,命令宫女为纪氏堕胎。
纪氏平时的人缘极好,宫人不忍下手,向万妃谎称是肚内长瘤而不是怀孕。万贵妃放心不下,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在提心吊胆中偷偷生下了朱祐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张敏冒死将婴儿藏起来,宫女们都帮忙哺养、藏匿。万贵妃曾多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祐樘吃百家饭长到六岁。
一天,张敏抓住机会将朱祐樘的事情告诉宪宗。宪宗大喜,当他第一次见到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感慨万千。随后召集众大臣,颁诏立朱祐樘为皇太子,封纪氏为淑妃。
但是,才过了几天,纪氏却忽然在宫中暴亡,张敏也吞金自杀。很明显,这事出自万贵妃之手。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宫内,朱祐樘得以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可怜的朱祐樘自小在苦水中浸泡,好不容易重见光明,但至爱的母亲又惨遭毒手。这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打击实在太大了。也正是这个挫折,让他意识到后宫争宠的可怕,知道要韬光养晦、低调做人才能 健康 成长。
也正是这段苦难经历,让他立志要成为一个好皇帝。成为帝王的朱祐樘勤政爱民,宽容仁厚,一生只娶一个皇后,也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
二、同起同居,胜似寻常百姓家张皇后家境好,人长得非常漂亮,名气很大。朱祐樘十八岁时娶她为妻。张皇后活泼可爱温柔贤惠,精通琴棋书画,朱祐樘极其宠爱她。婚后四年,皇后一直没有怀孕。大臣们都劝朱祐樘立贵妃,但他拒绝了。后来,张皇后生了两儿一女,可惜的是只有长子朱厚照存活了下来。
按明宫规矩,帝后不能通宵同宿。皇帝每次招幸完毕,宦官就要送皇后回宫。而朱祐樘每天都与皇后同起同居,过着平常百姓一样的夫妻生活。朱祐为了皇后不惜违背祖制,可见他对皇后的深情厚爱。
三、心疼皇后患口腔病,亲自发明牙刷张皇后口腔不好,经常得口疮之类的疾病,太医配好了药,也没人敢去喂皇后喝。朱祐樘知道后,亲自到病榻前一口一口给张皇后喂药。朱祐樘喂完药后一句话没说,飞快地跑到门口,过了一会才进来。张皇后瞪眼问他干嘛去了,他嘿嘿一笑说:“出去打个喷嚏,憋半天了,怕吓着你。”如此温暖贴心,实属难得!
亲自喂药还不算什么,朱祐樘心疼皇后被疾病困扰老是喝药。于是他绞尽脑汁,试过无数种材料,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发明了牙刷。
试想一下,一个执掌天下、日理万机的皇帝,在闲暇的时间里拿着各种材料,为了妻子的口腔问题一次次做实验。那个忙碌的身影是不是足以让天下的女人感动涕零呢!
四、爱屋及乌,诚心对待娘家人朱祐樘对皇后的娘家人非常好。岳母金夫人可随时出入皇宫,就跟出入自家庭院一样。 一次,朱佑樘在宫中宴请岳母,看到自己和皇后的餐具是金器,岳母用的餐具是银器,有点不高兴。他听说是宫中制度后,便将整套餐具都送给金夫人。张皇后开玩笑说:“我母亲领了赏,父亲还没得到赏赐呢!”于是,朱祐樘马上又赐了一席一模一样的御膳给岳父。
而两个内弟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侯张延龄,不到十岁就成了当朝国舅爷。但他们持着有姐姐皇后这棵大树撑腰,不免有些狂妄自大,行事不知分寸。朱祐樘看在妻子的面上,对两个内弟一边优待,一边也尽力约束。
有一回司礼太监萧敬等宦官,和刑部侍郎屠勋等朝官一起,处置了二张侵占民田的家奴。张皇后听后勃然大怒,说:“外面的朝官我管不了,你们太监本是家奴,也敢欺到头上?”
朱祐樘一边跟着妻子叱骂萧敬等人,过后却私下赏赐每人各五十两,说:“我方才是不得己,不能伤了皇后心,这点银子给你们压惊,别传到外面去。”
张家兄弟行事太过分,经常遭到言官御史们的弹劾,朱佑樘也知道他们言之有理,因实在太爱皇后,也只是无奈地免了内弟们的罪状, “朕只有这门亲,再不必来说。”
而且,朱祐樘还让御史们都去张家吃和解酒,自持正义一方的御史们,不情不愿地去了。谁知道,酒席竟是专门替皇宫置办筵席的光禄寺办的。也就是说,这是朱祐樘请他们喝酒,求朝臣们给自己这个皇帝脸面……大家无奈摇头,此事便罢。
结语:朱祐樘自小缺乏父爱,在冷宫中偷偷长大,饥餐饱顿,尝尽了人间疾苦。好不容易得到了有限的父爱,又痛失母爱。随着父亲的离世,兄弟们外出做藩王,身居高位的朱祐樘其实是一个孤家寡人!
朱祐樘缺乏亲情,渴望亲情。但他克制内敛,懂得珍惜,知道自己能来到这世上已属不易,能够当上皇帝更是困难。因此,他时时保持感恩和宽容之心。 他将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张皇后身上,对她是真爱,对她宠爱有加!对岳父岳母也诚心敬重,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的父母;将两个不成器的内弟也当做了自己的手足,宽恕他们的过错,与他们诚心相处,感受亲情的慰藉。
只有一个皇帝与你的条件依稀接近,他一生之中只有一位皇后,当然他还有三个宠妃,在 历史 上分别称为宣华夫人、容华夫人和弘政夫人,但这三位夫人都是皇后死后所封。至于皇后生前,他仅染指过一位除了皇后以外的女子。
老实说,这已经是中国 历史 上最本分的皇帝了,你要知道就连被视为弱智的阿斗皇帝,都先后册封了两任皇后,同时拥有至少一名贵人、一名昭仪。而大清国的末代皇帝,在那么衰落的国势之下,皇帝本人在这个方面又实际上没有那种能力,依旧拥有一名皇后、一名淑妃和两名贵人。
这个堪称史上最专情的皇帝,便是隋文帝杨坚。他的唯一皇后,便是独孤伽罗。
当然凡事都有原因,独孤伽罗的强势,首先是因为北朝隋唐那个时代,确实是女人比较强势的时期。这种强势的习俗,来自匈奴、鲜卑的母系遗风,《颜氏家训》曾讲,当时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地区,就是曹操营建的邺城。由于五胡事件的发生,这个当时中国北方最繁荣的都市,已经被胡人的风气严重感染,所以邺城那些大家族的门风,都是女人当家,不论是诉讼打官司,还是请托走后门,当妈的、当老婆的,都最为积极。
独孤伽罗生在这样的时代,比较强势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性格同样强势的武则天遇到的是软弱的李治,独孤伽罗遇到的却是性格深沉稳重、文武双全的杨坚,这样的夫妻搭配不同,结局也就大不同。
独孤伽罗嫁给杨坚后不久,独孤家便发生剧变,她的父亲独孤信被逼自尽,而杨坚也不幸遭遇连累,连续八年都没有升官。但是请注意:即便如此,这八年中杨坚没有对妻子独孤伽罗有过一丝异样,始终如一。即便是在最恐怖的宇文护时期(废掉孝闵帝、毒死明帝),杨坚和独孤伽罗依旧相互鼓励,互商对策。
而在宇文护死后,杨坚与独孤所生的长女成为太子妃,地位骤然上升之际。传言又笼罩在夫妻二人头上——有人预言杨坚长相奇特,将来一定会篡夺皇位(后来预言不幸言中)——但此时的北周皇帝根本不予采信。
随后,杨坚的女婿成为皇帝(周宣帝),老岳父得以跻身到了政治权力最高阶层,同时迎来最险恶的纷争。与老岳父始终只有一个老岳母不同的时,这个女婿一口气册立了四个皇后,甚至一度要把自己的原配、即杨坚的女儿赐死。
关键时刻,是老岳母独孤伽罗,毅然闯宫,跟自己的女婿说了一大摊,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知晓详细,但结果便是:她救了自己的女儿(没有被废后),也救了自己的男人(如果女儿被废,杨坚也难逃一难)。
而随后,当周宣帝暴亡,杨坚控制了中央权力中枢,却在做曹操(老老实实做丞相,却不免骂名)还是做曹丕(果断篡权夺位)之间犹豫不决,是老婆独孤伽罗派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决定了 历史 走势。
“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
也就是说:与其做权臣(曹操)身败名裂,不如干脆自己当皇帝(曹丕),改朝换代。
于是,杨坚摇身一变,成了隋朝皇帝,妻子独孤伽罗成为皇后——请注意:这个皇后是整个中国 历史 绝对少有的控夫狂人。史书记载:每次隋文帝上朝,她必与之同辇而行,至殿阁而止,派宦官跟随而进沟通联络,“政有所失,随则匡正,多有弘益”。待到文帝下朝,她早已在等候,夫妻“相顾欣然”一起回宫,同起同居形影不离。
结果,就是隋朝初期的所有大政方针,背后都有这位皇后的因素,甚至很难分得清究竟是杨坚的决断还是独孤的?最终,宫中便尊称帝后二人为二圣,这样的结果,就是杨坚虽然是皇帝,但是所谓三宫六院,根本就不存在。
那么,杨坚难道就真的没有一丝别的想法?就算一年365天,他364天都没有想法,那么会不会有特别的一天,他突然会忍不住想起另一个女人。
这里的“另一个女人”便是曾经的北周大将尉迟迥的孙女,据说颇有美色,一次偶然地相遇,登时让杨坚心潮澎湃,豪情万丈——于是他平生第一次宠幸了独孤氏之外的女人。
结果便是:独孤皇后很生气,一怒之下,她杀死了尉迟氏。
而杨坚上朝归来,面对的就是尉迟氏的尸体。
登时,隋文帝便怒了:俺好歹也是这大隋朝的皇帝,宠幸一个妃子咋了,人家阿Q发达了,也不光是想吴妈,还惦记起了赵司晨的妹子和邹七嫂的女儿,难道堂堂天子就连个阿Q都不如?
于是杨坚便“单骑从苑中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馀里。”
但是最终,隋文帝还是被劝回来,说了一句:“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与独孤皇后和好如初 。
老实说,史官不是言情写手,整不了琼瑶那一套山盟海誓,但隋书里的片言只语,依旧可见隋文帝夫妇的相处之道。譬如有这么一段记载,说杨坚的孙子在玄武门玩石狮子,杨坚夫妇二人恰好到场,坚“举手凭后”——翻译过来就是搂着妻子,孙子看见都觉得不好意思,赶紧回避了。
呵呵!这样的皇帝皇后,真的也是世间少有,恐怕连当下的一些大佬都做不到,譬如刘总,有了奶茶还跑去会洋妞,想想杨坚,真是差距太大了!
明孝宗和张皇后,中国 历史 上罕见的一夫一妻无妾的帝王家庭。
开场就很奇葩。她其实在选太子妃以前,就有未婚夫了。但是当时选太子妃的时候,她家想让她去应选,所以退婚了,后来选上了以后,还因为她的原因,她未婚夫当了官。。。奇葩吧?
明孝宗对她极尽宠爱,一辈子没有纳过嫔妃,只有她一个女人。《胜朝彤史拾遗记》称:“宫中同起居,无所别宠,有如民间伉俪者。”按照礼制,皇帝要住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帝后二人不能通宵同宿,即便召兴之后也要送回本宫休息,但是明孝宗却打破常规,经常与皇后整夜同宿,就像民间夫妻一样。
有一次,张皇后患了口疮,孝宗亲自为她端漱口水,服侍她喝药,甚至怕自己的咳嗽声惊扰了张皇后,不惜强忍住远离床榻再咳嗽。暖男有木有
明人《说听》载:“魏庄渠与顾未斋同举进士,廷试日,阁臣初拟定魏公第一,因其策中有云:闻陛下一日之间,在坤宁宫之时多,在乾清宫之时少。不可宣读,抑置二甲第九,而未斋遂得首擢。”这段话的意思也就是说,魏庄渠本来已经被内阁大臣拟定为状元了,只因为在策论中批评了皇帝过于宠爱张皇后的实情,一下子被从第一名降到了二甲第九名。霸气护老婆,有没有
有一次,张皇后和孝宗一起吃饭,张皇后莫名其妙冲一个太监发火,孝宗见状,也劈头盖脸对太监一顿臭骂。事后,他又悄悄安抚太监:“非吾意也,勿怖”。为了哄老婆开心,即使老婆无理取闹,也要配合演戏。
明孝宗怎么对岳父岳母小舅子的,来看看。按照旧制,后妃的家人是基本不能入宫的。但是张皇后的母亲金夫人不仅经常进宫,而且孝宗还破格用金餐具来招待她,吃完了,还让金夫人打包了一桌,回家给岳父吃。
张皇后的父亲张峦被封为昌国公,弟弟张鹤龄封寿宁侯,张延龄封建昌伯,被赐予土地数千顷,侵占大量民田,争租收税。孝宗还给张家建家庙,赐牌匾“龙窝”,欲使张家流芳百世。
这一对,在古代恐怕百姓家夫妻也做不到这一点,可谓是千古爱情典范。
明朝皇帝多奇葩,恰恰有一对父子皇帝能满足题主所问。
爱江山,更爱保姆!第一位,明宪宗朱见深,一生只有一位真爱,那就是他的保姆兼爱人——万贵妃!
万贞儿比明宪宗大17岁,是明宪宗小时候的保姆。朱见深命苦,摊上了一个不靠谱的爹。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总朱祁镇在发小王伴伴(太监王振)怂恿下,带领大明二十万精锐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形同过家家的朱祁镇还没开战,就被瓦剌生擒活捉。朱见深此时只有两岁,虽然被立为了太子,但他叔父朱祁钰随后称帝,也就是 历史 上的明代宗。叔父是皇帝,自己是太子,这种境况下,朱见深处境岌岌可危,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随时都可能小命不保。
朱见深六岁时候终被废为沂王,而他父亲朱祁镇被瓦剌放回来后,随即被打入南宫,软禁起来。 历史 记载,南宫大门被灌铅封死,仅仅通过一个小口递送食物,南宫附近的树木也被砍伐干净,防止有人窥探。朱祁镇被软禁七年,衣食匮乏,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出去贩卖,补贴家用。
父亲境况凄惨至此,小朱见深日子过得更是提心吊胆,正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无时不刻地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朱见深极度缺乏安全感,而陪伴在他身边的保姆万贞儿可以说是他唯一的慰藉和避风港湾。以至于朱见深做了皇帝后,依然极度依赖万贞儿,甚至晚上就寝时听不到万贞儿的呼噜声他就无法安然入睡。
在万贞儿陪伴下长大的朱见深有着严重的“恋母情结”,对万贞儿恩宠有加,整日形影不离,如胶似漆。明宪宗的吴皇后对万贞儿忍无可忍,对她用了杖刑。得知此事的朱见深怒不可遏,冲冠一怒,不顾大臣的反对,强行废了吴皇后。
虽然万贞儿宠冠后宫,但是朱见深毕竟是个正常的男人,面对后宫如此多的佳丽,在延续龙嗣念头的驱使下,也必然会对其他妃嫔宠幸,但诡异的是后宫佳丽居然没有人能诞下龙种,细思极恐。有传说是万贞儿逼迫被宠幸的妃嫔食用了避孕之药,以至于无人能生育出孩子;有身孕的也被万贵妃想办法堕了胎。
成化二十三年正月,年近六旬的万贞儿暴疾而死。万贞儿死后,宪宗悲痛欲绝,七日不临朝,凄然说道:“贵妃一去,朕亦命不久矣!”同年的八月,宪宗悲痛交加中追随万贵妃而去,终年四十一岁。
不过朱见深命中有后,他曾经宠幸的一个宫女怀上了孩子,被后宫众人合力护佑,没有遭到万贵妃的毒手,这就是我们接下来的另一位主人公。
一夫一妻倡导者——明孝宗朱佑樘。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众奇葩皇帝中难得一见的清流,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提倡一夫一妻制,一生不立妃嫔,只与张皇后相濡以沫。
明孝宗之所以如此“特立独行”,和他童年时的遭遇有很大关系。他从小被藏匿在皇宫之中,整日提心吊胆,生怕被万贵妃的爪牙抓到,外加他东躲西藏吃百家饭长大,所以从小他的身体就不太好。小时候的痛苦遭遇,让他这个皇帝似乎更加平民化,对待 情感 也与其他帝王不同,他提倡一夫一妻。
张皇后曾是朱祐樘的太子妃,两人相濡以沫,十分恩爱,朱祐樘登基后太子妃顺理成章成了皇后。婚后四年,张皇后未能生育,笃信道教的孝宗就和张皇后在宫中斋醮求子,一连几个月。弘治四年(1491)九月,宫中传出喜讯,张皇后生下皇子了!
这个皇子就是朱厚照,张皇后还生过一儿,可惜早夭,所以朱厚照是朱佑樘唯一的传世之子。
明宪宗和明孝宗这对父子皇帝其实真的很像,儿时经历的坎坷让他们更期待一个安稳的、可靠的避风港湾。那个避风港出现的时候,他们就会紧紧抓住,毕生依靠,所以两父子,一个拼命爱着自己的保姆,另一个紧紧抓住同甘共苦过的原配夫人,相亲相爱终其一生!
朱元璋一生中虽有不少妃子但是在他心目中地位最高的当属马皇后(马秀英)。
2朱元璋带着诸位兄弟在外创业时,马皇后只身一人在郭子兴的军中,(朱标正是这个时候生下来的)后来朱元璋发展的有一定实力时,郭子兴就打着小算盘要将朱元璋的人马给收编了,郭子兴的这一做法依然挡不住朱元璋发展的道路。
3发展强大的朱元璋带着诸位兄弟在前方浴血奋战,马皇后这位贤内助在后方安抚将士及将士的家属,朱元璋能取得天下马皇后也是功不可没。
朱元璋一生中有两个女人在他心中地位最高,一位是他的母亲,还有一位就是马皇后了,建立大明朝后朱元璋立即封马秀英为皇后。
马皇后一路陪着朱元璋从 社会 的最底层到达巅峰之人,建立大明的朱元璋只有和马皇后在一起才像一对平淡夫妻,面对别的妃子他就是皇帝,所以后来马皇后死后令朱元璋及其的悲伤,至此之后也在没封过别的妃子做皇后了。
明孝宗朱佑樘,只有他是后宫只有一位皇后之外再无其他妃子。
可谓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
这个说法比较另类,而且很多回答也比较古怪。
很多人都会认为古人三妻四妾,三宫六院。实际古代皇帝也是一夫一妻制,严格说没有哪个皇帝同时有多个正是皇后。很多封赠多个皇后实际是死后赠的谥号,活着的时候,往往都是妾的身份,尽管顶着各种妃嫔的名号,实际是皇帝的妾,绝对不算妻。
但是,前一个妻死了,或被废除了,可以在另外扶立一个新的正妻,就是皇后作为续弦。如果不按照这种礼仪来做是会被吵翻天的,也是被视为无礼或荒唐,当然有这种皇帝,好像南北朝最混乱的时候有过,但绝对不是常态。
比如皇帝一生只爱一个的,像宋真宗对刘娥算是一个例子了,但刘氏也是等郭氏死了,经过一番折腾才扶上后位,
还有明英宗朱祁镇,感觉也只爱钱皇后,夫妻患难情深,只不过钱氏没有生下子女罢了,后来还被欺负,连朝廷大臣都看不过去。
除了完美男人明孝宗朱佑樘,还有一个杨坚勉强算上吧,不过他可能是被媳妇管的,因为媳妇死了之后,他就放纵开了。
一、隋文帝杨坚与皇后独孤伽罗成婚期间, 就是一夫一妻,至始至终没有其他的妃嫔。
隋文帝能够做到坚守一个妻子,据说就是在他们成亲时,独孤皇后不允许隋文帝与她之外的女人生孩子。(是有孩子哦)隋文帝答应了,也做到了。
(独孤皇后本人非常的聪慧优秀,她的父亲独孤信又是隋文帝的父亲杨忠的大恩人,独孤皇后还有两个北周皇后和唐国公夫人的妹妹,这个后台背景那是杠杠的。——因为这些,隋文帝背地里估计也挺憋屈的。)
独孤皇后给隋文帝生过九个孩子,5儿四女,这也是隋文帝所有的孩子。
但男人嘛,尤其是古代的男人,三妻四妾是平常,皇帝那更不用说了。
二、隋文帝一生只有独孤伽罗皇后一个女人吗? 这件事说出去,大家听了都要打折扣的:真的假的?皇帝耶?!
假的!
据说,史料记载,隋文帝真的犯过天下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
他在独孤皇后还在世的时候,就喜欢上一个小宫女(尉迟氏,尉迟迥孙女),并且暗度陈仓,那啥上了。
后来被皇后发现,独孤皇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趁隋文帝不在的时候,皇后找了个机会,把小三宫女给咔嚓掉了。
隋文帝知道后,也很生气,但他理亏在先,也搞不动独孤,于是只好自己气自己,生闷气。
三、但随着独孤皇后死后, 隋文帝的承诺似乎就可以放下了,他收了几位美人:荣华夫人、宣华夫人、弘政夫人,其中宣华夫人因为太美,还被自己儿子看上了,直接导致隋文帝命丧仁寿宫。
所以啊,杨坚啊杨坚,都坚持那么久的真爱了,就算是逼的,也得继续坚持下去,色字头上一把刀呀,找什么美人嘛,名声没了,性命也交代出去了。
说到长情,草根皇帝汉光武帝绝对能排得上名号。
有一种爱情叫做一眼万年。当年还是落魄青年的刘秀在姐夫家遇见还是萝莉的阴丽华,就决定要跟这个女人纠缠一生。
有一种爱情激人上进,大龄青年刘秀毅然北上求学。
来到长安,刘秀既学到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大有要干出一番作为,回去娶阴丽华的决心。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然而天不遂人愿,刘秀在长安王莽的新朝没有得到一官半职,回到家乡也没有颜面提娶阴丽华之事。
后来,刘秀被他哥哥刘縯拉进武装革命的队伍,竟然意外地被发掘了领导才能,军事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有一种爱情叫念念不忘,刘秀终于如愿以偿娶到了心仪已久的女神阴丽华,可是,更始弟刘玄嫉妒他的才能,把他发配到民风彪悍的河北一带开拓疆域,收复民心,而且不给他一兵一卒。
刚刚新婚不久的刘秀不忍妻子跟着自己吃苦,就留下妻子,孤身而去。
在河北,刘秀为了得到当地军阀的支持,娶了郭圣通。这事虽然办得不厚道,但是形势所迫,他对郭圣通也算体贴。
当上皇帝后,他把阴丽华接到身边,再也不舍得跟她分离,于是带着她南征北战,收复了大汉江山。
刘秀执意想让阴丽华当自己的皇后,可是郭圣通的家族拥立有功,不容撼动,阴丽华推拒了皇后之位,刘秀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阴丽华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郭圣通也生了五个孩子,并且长子被封了太子之位。
有一种爱情叫情有独钟,刘秀为了独宠阴丽华,给郭圣通的儿子赐了一块不错的封地,让他做中山王,让郭圣通做中山王太后,将他们母子赶出了皇宫。
为了安抚郭圣通的家族,刘秀给他们加官进爵。而他做这些只会为了立阴丽华为后,从此一生一世一双人。
他也确实做到了,他的后宫,除了一位莫名其妙的许美人,只有阴丽华一个女人,他们夫妻恩爱,共同为了东汉培养出了一位合格的接班人。
这个女人可不一样,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她跟的男人全是大佬级别的,经历数次的改朝换代,始终能陪伴在君王身边,这个女人就是隋朝的萧皇后。
第一个男人是隋炀帝杨广,她是杨广的皇后,第二个男人是宇文化及,刚刚把她丈夫杀了,立马就用美色让宇文化及跟她好,窦建德杀了宇文化及也被萧皇后的美色迷住了,可惜家里的正妻太彪悍,正好突厥人要,那就当个顺水人情送给突厥人吧,在突厥嫁了两个可汗,最后的最后轮到了李世民,
据说这个萧皇后比李世民大很多岁,比李渊小不两岁,经历的事情多,年纪也在那呢,不争不抢的,还能在政治上稍微帮助帮助李世民,李世民有啥不爱,48岁跟了李世民,67岁去世,死了以后李世民还命人把她跟隋炀帝合葬了,看来李世民对萧皇后是真爱啊。
她是南朝梁明帝的女儿,据说她出生以后,袁天罡就给她算过,算过以后表示非常惊讶,这个小女孩可不一般啊,“母仪天下,命带桃花”,那时候正好杨广要找个媳妇,那就她了,能母仪天下就证明自己能当皇帝,还别说这事成真了。
历史上能经历这么多帝王的女人,估计也就她一个,不知道是桃花结在作祟,还是本身的美丽智慧,端庄娴雅让她能拥这么多帝王的喜爱,看似坎坷的一生,却也是让人羡慕不已,武媚娘都做不到的事,她做到了。
康熙皇帝的结婚年龄是所有皇帝中最早的,他11岁时正式结婚。在他50多年的婚姻生活中,康熙有55正式封号的后妃,包括他的四位皇后:赫舍里氏、钮钴禄氏、佟佳氏和乌雅氏。
第一任皇后是赫舍里氏,在结婚的第四年,赫舍里氏生下了皇子。不幸的是,这个孩子4岁就去世了。后来皇后终于又怀孕了,但是最后却死于难产。第二任皇后是钮钴禄氏,她也是一个没福气的女人,当了六个月的皇后就去世了。
第三任皇后佟佳氏,佟佳氏是一个说话端庄、宽容大度的女人。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佟佳氏身患重病,孝庄太皇太后念及她多年的辛勤,颁布了一道诏令,封她为皇后。遗憾的是,这位佟佳氏仅当了一天皇后就去世了。
康熙皇帝似乎有点克妻,三个皇后相继离开了他。佟佳氏之死对康熙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他发自内心的悲伤让大臣们忧心忡忡。大臣们跪下来请求皇帝节哀,以免伤害到龙体。悲痛欲绝的康熙不听大臣们的劝告。久不停朝的康熙破天荒地下令停朝五日,为皇后举丧,还亲自为皇后穿孝服十天,并为皇后守灵。
康熙皇帝对佟佳氏的深厚感情是有原因的。佟佳氏是唯一和他有血缘关系的皇后。她是康熙生母的亲侄女,他的亲表妹。他们之间是兄妹、夫妻之情。康熙皇帝的第四任皇后,乌雅氏,因为有了四阿哥胤禛,才得以母以子贵,康熙死后才被追封为皇后。
很多
朱元璋的马皇后就很不错的
汉高祖刘邦薄姬(汉文帝刘恒生母,后为太后)
汉文帝刘恒窦皇后(汉景帝刘启生母)
明成祖的妻子--马皇后
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也很贤惠 (而且还间接给大汉带来了三位顶尖人才卫青、霍去病、霍光)
有人说,唐太宗皇后长孙氏贤达淑体,辅佐太宗治理天下,是皇后中的标杆。如果以做皇后的后两条标准而言,长孙氏可谓尽职尽责了。但唯独第一条——相夫教子,她做的很不好。其长子李承乾,为登皇位,竟然谎称病危,想谋杀老爹李世民。次子魏王李泰,生性暴虐,没登皇位就恐吓小弟李治。最后一位就是那位怕老婆出名的高宗李治了,天性懦弱,死了没几年,江山就改姓武了。
那么最称职的皇后是谁呢?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阴丽华,他们二人的婚姻也可称得上是美满之至。
清朝的孝贤皇后 仁孝皇后 尤其是孝贤皇后深受乾隆喜爱,亲制述悲赋感人肺腑。白纸黑字,本人的直接感情表白,孝贤皇后由雍正亲选为福晋,乾隆为她不过济南城,皇帝不是花痴才是好的,而是即使拥有众多的妻妾都能保持一颗仁善厚情的心,不见得为了某个女人要死要活就凸显真情了,毕竟他还是皇帝有一国责任在。
乾隆十三年,皇后崩于德州,乾隆帝服缟治丧,从此开始了他的祭奠活动和贯穿一生的漫长怀念。 皇后梓宫初置长春宫,二十五日移景山观德殿,十月七日送至静安庄。乾隆诗跟踪了这一过程,丧满周月、二月、百日、移奉,无不作诗哀念。 第一首诗是《戊辰大行皇后挽诗》,总结性地叙述了夫妻共同生活22年的感情之深,思亲之痛。现摘录如下:
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 忍诵关睢什,朱琴已断弦。
夏日冬之夜,归于纵有期。半生成永诀,一见定何时? 棉服惊空设,兰帷此尚垂。 回思想对坐,忍泪惜娇儿。 愁喜惟予共,寒暄无刻忘。绝伦轶巾帼,遗泽感嫔嫱。一女悲何恃,双男痛早亡。 不堪重忆旧,掷笔黯神伤!
看到皇后亲手所做送给他的满洲燧囊,他便思念起她的贤慧节俭而眼泪潸然地写下了首诗,诗前并写序说明: 朕读皇祖御制清文鉴知中国初旧俗,有取鹿尾谲毛缘袖以代金缫者,盖彼时居关外,金线殊艰致也,去秋塞外较猎,偶忆此事,告之先皇后,皇后即制此燧囊以献,今览其物,曷胜悼怆,因成长句,以志遗微。练裙缯服曾闻古,土壁葛灯莫忘前。共我同心思示俭,即兹知要允称贤。钩縚尚忆椒闱献,缜致空馀练线连。何事顿悲成旧物,音尘满眼泪潸然。乾隆戊辰清和既望。
三月二十五日,皇后梓宫移观德殿,乾隆帝“感怀追旧,情不自禁,再成长律,以志哀悼”。他把自己的愁悲看成天下第一等大事,太阳在他眼里也失去了光彩,山花的绚烂,也成了“恶红”,他与皇后二十年同心结好,转眼间成了东逝之水,他参透了生死之为幻,恩情之为空。他把皇后的生命,看得比能够继承皇位的嫡子更为重要。感慨如果没有生下两位皇子,也许皇后就不会早逝了。诗为:
凤輤逍遥即殡宫,感时忆旧痛何穷。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恶红。
温凊慈闱谁我代,寂寥椒寝梦魂通。因参生死俱归幻,毕竟恩情总是空。
廿载同心成逝水,两眶血泪洒东风。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
四月十一日,是皇后故世一个月,他念及“永别之日长,同欢之情断”,写了一首七言诗:
先皇后大故,顿成弥月,光阴迅速,永别之日长,同欢之情断矣,感而成诗,以志沉痛。
素心二十二年存,属纩何须握手言。诗谶自尤临祖道,梦祥翻恨始添盆。
锦衾角枕惟增怨,落叶哀蝉非所论。追忆褘衣陈画鷁,悲生痛定尚销魂。
皇后故去两个月,乾隆已遵礼制,释服摘缨除发,还是不能摆脱对皇后思念的煎熬:
大行皇后遐弃倏经两月,朕遵旧制以十三日释服,而素服诣几筵,摘缨聊以尽夫妇之情,亦我朝常例也。今既再易月,不可同於臣庶百日之制,以礼抑哀,缀缨除发,丧事日远,益切哀悰。
寤寐求无得,梦魂时尚牵。亦知悲底益,无那思如煎。
环佩声疑杳,鸾凰信绝传。椒涂空想像,两度月轮圆。
衷愫心常结,音尘日已遐。芳踪付彤史,时服换轻纱。
情自长无绝,礼惟当岂加。底知忧用老,新鬓点霜华。
不到四十岁的皇帝忧伤过度,揽镜见霜华染鬓,自己也不免惊讶:
揽镜发有白者偶成以志岁月
鬓有二毛底事宣,盼霖伤逝两如煎。愁缘似我仍频遇,顺意惟人鲜或全。
揽镜见霜初讶许,抚笺得句却怡然。五箴久矣能成诵,比似昌黎恰并年。
皇后故去三个月之际,他仍伤感不已:“一日不见如三月,三月胡为瞥眼临。饯夏迎秋偏益感,落花流水动关心”。
转眼已到了百日忌辰,他写了《教潘岳悼亡诗体即用其韵》,评述此时的心情和处境:他说,十旬一下子就来临,我并没有觉得时间有多长,就像才过一天一样。别后杳无音信,但往事还是历历在目,长春宫里只有遗像空悬,为皇后奠酒,尽一种诚心,可一心又纷乱为百下。爵中之酒已经倾尽,可眼泪还是不能干。为什么,因为平生恩爱集聚太多啊。独自不能入睡,靠着枕头心怀百端。三宫六院,嫔妃齐备,可是面对她们,简直就像面对虚空一样,诗前半部分为:
十旬攸以临,服制众云易。予怀未觉遥,有如一日隔。偕老欢莫追,叹逝愁奚益。
因悟宇宙间,率为形神役。别后已杳杳,忆前尤历历。惟其无显名,是矣贻芳迹。
嗟哉长春宫,遗像空悬壁。欢去悲以归,每念增忧惕。兰湘陈豆核,椒浆泛爵双。
三奠尽一心,一心纷百析。倾爵酒频酹,拭巾泪尤滴。滴泪不能干,平生恩爱积。
齐物惭未能,难学庄盆击。独旦不能眠,欹枕怀百端。魄渊促代谢,朱明形欲阑。
凉秋率感人,况逢形影单。未闻蛩杵声,已觉寝簟寒。寒宵那更同,梧月虚膧胧。
九御咸备位,对之吁若空。
他知她已亡故,但仍对她直难以忘怀。而令他再难忘的是她的诸多美德,而非仅是她的美貌而已:“所重在四德,关雎陈国风。讵如汉武帝,为希见美容”。但一方面,他也渐说服自己去接受凡人皆生而有死的现实限制,而且皇后享年已近四十,因此不算是早卒了:“达人应尽知,有生孰免逝。况年近不惑,亦岂为夭厉”。虽然他不断地以此自我安慰,然而他仍不免感伤“犹惜窈窕质,忽作朝云翳”。
《首夏圆明园》
圆明园内的长春仙馆,是皇后的宴息之所。皇后故去的第一个夏天,乾隆来到这里,见“榭柳台花依旧荣”,发出了“触怀无处不伤情”的哀叹。(《首夏圆明园》)。在御园,他“但逢景物试追想,率觉凄凉不忍言”(《仲夏御园闲咏》)。在瀛台,满眼的“山亭水榭间”,到处都是与皇后“并辇同舟所”,故“怆尔独延伫”。(《雨后瀛台》)
乾隆看见大雁南飞,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写道:“行看鸿雁至,应有独离群”,见天上月明,也忆起故人:“同观人去遥,玉轮依旧朗。”
皇后辞世当年,又值天旱,乾隆祈雨多时,老天都未予理睬,直弄得他“盼霖伤逝两如煎”,当倾盆大雨终于来临时,在皇后灵前酹酒的乾隆却痛心地想着,再也见不到皇后舒心的笑容了:观德空陈幔,还能相慰否?
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天下情人们的节日,苦闷的乾隆在“鹊桥节已近”时,“愁望绛河旁”,在《七夕感事诗》中,乾隆责问上天“秋怀容易感,七夕感偏多。天不知情海,谁叫设绛河”,他羡慕牛郎织女尚能一年一会,恨自己与皇后永远不能重逢:“似彼何妨别,如予岂重逢?拟向天孙问,白云千万重”。到哪里去抗争命运呢?
七月十八日,对乾隆帝来说,是永生难忘的好日子。雍正五年的这一天,17岁的少年迎娶了16岁的新娘,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22年的美满姻缘。然而,结篱22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皇后已故去四个月了,乾隆来到妻子灵前,“抚时追忆,黯焉神伤”:
七月十八日作
序:皇后以雍正丁未来嫔于予,七月十八日亲迎之嘉辰也,崩逝以来,四易弦,望度中元之节,重经嘉止之期,抚时追忆,黯焉神伤,亲奠殡宫寓哀有作。
助感惟秋日,子归忆旧时。廿年成梦境,一夕恨川崖。为奠含悲爵,回思合卺卮。嫌人称结发,怨我失齐眉。
七夕,中元过去后,转眼就是中秋,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关情最是团栾节”,每年的中秋节夫妻都是在“急管繁弦”的热闹中度过的,而今却是“即景偏伤黯淡魂”。
离开无奈的现实,能给心灵一丝安慰的唯有梦境了,为了在梦中与皇后相会,他甚至愿意长睡不醒:思念不及懵腾睡,犹得时常梦里逢。
悲伤过后,就是烦闷,他有遣闷、消闷等诗,如《消闷三首》:常时每借诗消闷,迩日诗成闷转深。不解忧心旦夕仲,芳型如在思何穷。
此后,岁暮、清明、小祥、大祥以及皇后的忌辰生辰,乾隆都不忘去静安庄祭酒,每去也不忘去赋诗志哀。 皇后去世的第一个清明节,细雨纷纷,他怀着“两眶清泪心一寒”,写道“青齐客岁魂堪断,同去谁期便永分”。
虽则如此,他对皇后仍是念念不忘,待之如生,每有重要行止和大事还特地会到她灵前殷殷告知。比如在她过世后的第二年,即乾隆十四年秋天,他要到承德避暑山庄和秋猕行围,还特地去静安庄向她告知行踪。而到了避暑山庄,这里又是遍布皇后足迹的地方,“每到遏然频忆旧,尘根底事未全降”。物是人非事事休,乾隆帝不得不感慨“我为遣愁来此地,翻教即景惹忧忡”。
皇后故去两年后,宫中又迎来新春佳节,在热闹繁忙之际,乾隆独自一人来到皇后居住之地凭吊:椒阁蛛尘落玉筵,华镫朅过意凄然。那忘琴瑟娱良夜,忽寂珩璜向两年。到底日踈连梦远,惟余景会一情牵。内人例事迎佳节,勉强酬春付管弦。
乾隆十三年七月,皇太后命乾隆册立那拉氏为皇后,乾隆勉强遵从皇太后懿旨,次年仅仅晋封那拉氏为皇贵妃。在诗中他坦率地写了这样一句:六宫从此添新庆,翻惹无端意惘然,又自注道:遵皇太后懿旨册封摄六宫事皇贵妃礼既成,回忆往事,辄益惘然。
乾隆十五年是皇后去世的第三个年头。在皇太后的一再催促之下,皇帝只得勉从懿旨,立那拉氏为皇后。乾隆在立后之前特地乾隆静安庄向先皇后告知此事,并为此大大解释一番,他说与先皇后举案齐眉,白头偕老是我的夙愿,续弦这事是怎么发生的呢,必定要有人孝顺太后,下率九位,这是一个要缺,不容虚置。他在诗中说“六宫此日添新庆,翻惹无端忆惘然”。又说:“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故剑久相投。”
八月十三日,皇帝四旬万寿,他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能不强作欢颜,内心却依然想到的是孝贤皇后之死:净敛缃云碧宇宽,宜呖嘉兴物皆欢。中宫初正名偕位,万寿齐朝衣与冠。有忆那忘桃花节,无言闲倚桂风寒。晚来家庆乾清宴,舰眼三年此重看。
他每年都在皇后忌日时,亲自前往静安庄酹酒。乾隆十六年他奉皇太后第一次南巡,他预知南巡期间在外,无法准时在皇后忌日当天赴祭,因此特别在出发前(正月七日)预行致祭。纵然如此,在南巡的路上,他也未尝忘记孝贤皇后。到了三月十一日她的忌辰当天,他“虽预祭以申哀,更临而余痛”。由於无法亲往静安庄致祭,因此他只好“北云遥望”,成诗抒情。而五月四日南巡回来不久,他便又亲往静安庄去祭奠。补上了三周年这天未到场之憾:“忽过三年一瞬耳,那堪厚夜永思之。无奈从兹将日远,肩舆命去意迟迟”。
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
乾隆十九年(1754)五月,乾隆帝谒盛京途经科尔沁时,遇到了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当公主与额驸达尔汉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一起侍宴时,乾隆帝面对着24岁的和敬公主,不由得想到了她的生母孝贤皇后,心里又是一阵酸楚:“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辛。”
之后他来到盛京的清宁宫,不禁想起乾隆八年皇后曾伴随他来此度过的美好时光,而“怆然忆昔年”,并自注:“癸亥年来时,孝贤皇后相随,抚今追昔,有感于怀”。
自从孝贤皇后过世之后,济南城成了他永远的伤心地。此后,他在每次东巡或南巡途中,凡是经过济南时都绝对不再入城,在他所作的诗句中,每每可见他难平的憾恨伤痛。而其中最感人的一首便是他第四次南巡时所作的《四依皇祖南巡过济南韵》,诗中更明白地说出他心中难以平愈的伤痛:
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莫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乾隆不入济南城次数,据史书所载共八次,事见《御制诗五集 卷三》所载:戊辰春初次东巡驻跸济南,孝贤皇后于此遘疾,遂至不起。嗣后自辛未逮今甲辰凡八度经过皆弗入城。)
他每到东陵多住在盘山的静寄山庄。在祭顺治和康熙帝的诗文中总是充满了颂扬思慕之情,祭过两帝之后,他必定会到孝贤皇后陵去酹酒,他对孝贤皇后,总是有表达不尽的情意。乾隆19年和乾隆21年他曾经两度前去祭拜。而乾隆二十五年,他以半百之年,再到陵上祭奠:
孝贤皇后陵酹酒
谒陵之便来临酹,设不来临太矫情。我亦百年过半百,君知生界本无生。
庚回戌去诚倏尔,
注:先后以戊辰仙逝,今庚辰倏一纪矣。
日夏夜冬有底争。
扫却喜愁归静寄,盘山山色实相迎。(《御制诗三集 卷三》)
乾隆二十八年,他去陵前酹酒时告诉她,她在世时尚在怀抱的两个小孙子如今已经娶妻成家。
乾隆三十一年当他56岁时,酹酒时他更感慨“生前恩不尽,别后事斯多”。
乾隆三十五年他60岁,在皇后陵前酹酒时又感慨万千的说:“六旬我独庆,百世汝称贤”;但在寂寞与思念的心情下,他同时却也劝告自己要“达观息多恋”。
乾隆三十九年,他已64岁,又去祭陵时,虽再度劝告自己“余恋只宜捐”,但所反映的,其实还是对她的不了之情。
乾隆四十五年,他71岁,他来到皇后陵前,感慨“幻景徒惊速,故人不憖遗”,同时他告诉皇后:我们的曾孙当前已经完婚了,睡中的你可曾听说了吗:“曾孙毕姻近,眠者可闻知”。
乾隆四十八年,他73岁,又去祭陵,对于二十多年共同生活的往事仍念念不忘:“事远重提处,能忘独旦歌”。
乾隆四十九年,他74岁,喜得玄孙,也不忘将这一消息告诉她:昔日漫教思老伴,开年且喜得玄孙。注:孝贤皇后与予齐年,亦当古稀有四,视玄孙矣。
乾隆五十二年,他77岁,在赴陵酹酒所作诗中,又惆怅地怀念起她的温柔窈窕:拜瞻礼既毕,胜水峪临前。追念吟窈窕,不孤谥孝贤。春秋复三岁,参昴共千年。可识元孙获,思之益怅然。
自从与结发贤妻白头偕老的愿望随着运河中的春水一去而不复返地流逝以后,皇帝所企盼的只是在另一个世界与孝贤皇后重逢。乾隆55年春天,他在孝贤皇后陵前表白了这一心愿: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80岁的皇帝对地下的妻子说,我与你阴阳相隔,无法把这么多年的经历与苦楚一下子都告诉你。想起当年与你度过的一个个冬夏日夜是多么美好,唯一能够安慰的是,和你相会地下的愿望再过不到二十年就能实现了。
乾隆六十年,他亲往皇后陵前酹酒三爵,仍是余情未了: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你先走了,剩下我一个人,活得再长,又有什么快乐可言?)
最后一次至爱妻陵前,是嘉庆元年三月初九日,乾隆帝带着新即位的嘉庆皇帝一起祭奠。这年他已86岁,与孝贤皇后已阴阳分离整整48年,望着陵前高矗入云的松树,乾隆帝写下了这样伤感的诗句:
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暮春中浣忆,四十八年分。在“四十八年分”句下,太上皇自注:孝贤皇后于戊辰大故,偕老愿虚,不堪追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