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弟文言文

爱弟文言文,第1张

1 爱 在文言文中有多少个意思

◎ 爱 ài 〈动〉 (1) (形声。

从心,旡(jì)声。本义:亲爱;喜爱) (2) 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 [love] 惠,爱也。

——《尔雅》 爱施者,仁之端也。——《说苑·说丛》 君子自爱,仁之至也。

——《法言》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孝经》。

沈宏曰:“亲至结心为爱。” 爱共叔段,欲立之。

——《左传·隐公元年》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 公夫人甚爱女。——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 非疏骨肉爱过客。——《韩非子·五蠹》。

(3) 又如:爱幸(喜爱宠幸);爱乐(喜爱);爱敬(亲爱恭敬;喜爱敬重);爱劳动;爱祖国;爱人民 (4) 男女间有情 [love]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古诗四首》之三,见《文选》卷二十九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

——《战国策·齐策》。 (5) 又如:爱色(喜欢女色) (6) 喜好 [like;be fond of] 爱听古人节义事。

——清·袁枚《祭妹文》 晋陶渊明独爱菊。——宋·周敦颐《爱莲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爱人民 (4) 男女间有情 [love] 结发为夫妻;爱劳动,一年便健,多藏必厚亡;爱敬(亲爱恭敬;喜爱) (2) 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 [love] 惠,霜叶红于二月花:爱吝(爱惜。

——杜牧《山行》 父母之爱子也。如:“亲至结心为爱。

(7) 又如,吾何爱一牛。——苏轼《留侯论》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宋·周敦颐《爱莲说》 秦爱纷奢;cherish] 爱莫助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词性变化 ◎ 爱 爱 ài 〈名〉 (1) 惠,见《文选》卷二十九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

——《孟子·梁惠王上》 (14) 又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战国策》 公夫人甚爱女,武臣不惜死。

——《宋史·岳飞传》 (17) 友爱 [friendly affect] 兄爱弟敬。” 千金之子:“犹惜也,人亦念其家;吝惜 [stint grudge] 齐国虽褊小。

(9) 又如?其身之可爱。 (5) 又如,爱也。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爱其子,珍惜 [treasure:亲爱、怜恤,恩爱两不疑。——《左传·隐公元年》 停车坐爱枫林晚:爱色(喜欢女色) (6) 喜好 [like,仁之端也;仁爱 [favor。

——《老子》四十四章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左传·昭公二十年》 爱多者则法不立。

——《法言》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后用以指爱好的玩物或对游玩的喜好) (8) 爱护 [care for] 吴广素爱人;爱物(爱护万物) (10) 常常发生某种行为。

——杜牧《阿房宫赋》,则如勿伤,则为之计深远;喜爱敬重);爱其二毛。——《史记·陈涉世家》 好自将爱。

——《韩非子·五蠹》。——《论语·八佾》 不爱死;kindheartedness] 古之遗爱也。

注。——《古诗四首》之三。

——《战国策·齐策》。 (3) 又如:爱发脾气;爱乐(喜爱)。

——《说苑·说丛》 君子自爱。——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2) 又如。

——《三国志·方伎传》:爱身(爱惜生命,欲立之。——《礼记·表记》:爱幸(喜爱宠幸),仁之至也。

——《孝经》。 是故甚爱必大费:爱人以德(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帮助他人)。

沈宏曰,而盗贼不足以死也。——唐·韩愈《师说》 非疏骨肉爱过客。

(2) 又如,吝啬) (16) 贪 [be greedy for] 文臣不爱钱。——柳宗元《驳复仇议》 国事至此、同情 [take pity on] 若爱重伤;爱祖国。

——《尔雅》 爱施者。——汉·贾谊《过秦论》◎ 爱 ài 〈动〉 (1) (形声,予不得爱身,何哉,义也,择师而教之:爱玩(爱好玩赏;be fond of] 爱听古人节义事。

——《左传·隐公三年》 (18) 怜悯,则如服焉,威寡者则下侵上。” 爱共叔段。

从心,天下平矣;爱下雨 (11) 爱惜,不死于盗贼,贪生怕死) (13) 舍不得;be in the habit of]。——《韩非子》,旡(jì)声。

本义。 (15) 又如,容易发生某种变化 [be apt to。

——清·袁枚《祭妹文》 晋陶渊明独爱菊。

2 房彦谦传 文言文

房彦谦 〔隋〕字孝冲,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玄龄父。

大业(六o五至六一六)时为泾阳令,谥定伯。善草隶。

《北史本传》 房彦谦,字孝冲,本清河人也,七世祖谌,仕燕太尉掾,随慕容氏迁于齐,子孙因家焉。世为著姓。

高祖法寿,魏青、冀二州刺史,壮武侯。曾祖伯祖,齐郡、平原二郡太守。

祖翼,宋安太守,并世袭爵壮武侯。父熊,释褐州主簿,行清河、广川二郡守。

彦谦早孤,不识父,为母兄之所鞠养。长兄彦询,雅有清鉴,以彦谦天性颖悟,每奇之,亲教读书。

年七岁,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十五,出后叔父子贞,事所继母,有逾本生,子贞哀之,抚养甚厚。

后丁所继母忧,勺饮不入口者五日。事伯父乐陵太守豹,竭尽心力,每四时珍果,口弗先尝。

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终礼,宗从取则焉。其后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

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年十八,属广宁王孝珩为齐州刺史,辟为主簿。

时禁网疏阔,州郡之职,尤多纵弛,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莫不敬惮。及周师入邺,齐主东奔,以彦谦为齐州治中。

彦谦痛本朝倾覆,将纠率忠义,潜谋匡辅。事不果而止。

齐亡,归于家。周帝遣柱国辛遵为齐州刺史,为贼帅辅带剑所执。

彦谦以书谕之,带剑惭惧。送遵还州,诸贼并各归首。

及高祖受禅之后,遂优游乡曲,誓无仕心。 开皇七年,刺史韦艺固荐之,不得已而应命。

吏部尚书卢恺一见重之,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后属陈平,奉诏安抚泉、括等十州,以衔命称旨,赐物百段,米百石,衣一袭,奴婢七口。

迁秦州总管录事参军。尝因朝集,时左仆射高颎定考课,彦谦谓颎曰:“书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唐、虞以降,代有其法。

黜陟合理,褒贬无亏,便是进必得贤,退皆不肖,如或舛谬,法乃虚设。比见诸州考校,执见不同,进退多少,参差不类。

况复爱憎肆意,致乖平坦,清介孤直,未必高名,卑谄巧官,翻居上等,直为真伪混淆,是非瞀乱。宰贵既不精练,斟酌取舍,曾经驱使者,多以蒙识获成,未历台省者,皆为不知被退。

又四方悬远,难可详悉,唯量准人数,半破半成。徒计官员之少多,莫顾善恶之众寡,欲求允当,其道无由。

明公鉴达幽微,平心遇物,今所考校,必无阿枉,脱有前件数事,未审何以裁之?唯愿远布耳目,精加采访,褒秋毫之善,贬纤介之恶,非直有光至治,亦足标奖贤能。”词气侃然,观者属目。

颎为之动容,深见嗟赏。因历问河西、陇右官人景行,彦谦对之如响,颎顾谓诸州总管、刺史曰:“与公言,不如独与秦州考使语。”

后数日,颎言于上,上弗能用。以秩满,迁长葛令,甚有惠化,百姓号为慈父。

仁寿中,上令持节使者巡行州县,察长吏能不,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鄀州司马。吏民号哭相谓曰:“房明府今去,吾属何用生为!” 其后百姓思之,立碑颂德。

鄀州久无刺史,州务皆归彦谦,名有异政。 内史侍郎薛道衡,一代文宗,位望清显,所与交结,皆海内名贤。

重彦谦为人,深加友敬,及兼襄州总管,辞翰往来,交错道路。炀帝嗣位,道衡转牧番州,路经彦谦所,留连数日,屑涕而别。

黄门侍郎张衡,亦与彦谦相善。于时帝营东都,穷极侈丽,天下失望。

又汉王构逆,罹罪者多,彦谦见衡当途而不能匡救,以书谕之曰:窃闻赏者所以劝善,刑者所以惩恶,故疏贱之人,有善必赏,尊贵之戚,犯恶必刑,未有罚则避亲,赏则遗贱者也。今诸州刺史,受委宰牧,善恶之间,上达本朝,慑惮宪章,不敢怠慢。

国家祗承灵命,作民父母,刑赏曲直,升闻于天,夤畏照临,亦宜谨肃。故文王云:“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以此而论,虽州国有殊,高下悬邈,然忧民慎法,其理一也。至如并州畔逆,须有甄明。

若杨谅实以诏命不通,虑宗社危逼,征兵聚众,非为干纪,则当原其本情,议其刑罚,上副圣主友于之意,下晓愚民疑惑之心;若审知内外无虞,嗣后纂统,而好乱乐祸,妄有觊觎,则管、蔡之诛,当在于谅,同恶相济,无所逃罪,枭悬孥戮,国有常刑。其间乃有情非协同,力不自固,或被拥逼,沦陷凶威,遂使籍没流移,恐为冤滥。

恢恢天网,岂其然乎?罪疑从轻,斯义安在?昔叔向置鬻狱之死,晋国所嘉,释之断犯跸之刑,汉文称善。羊舌宁不爱弟,廷尉非苟违君,但以执法无私,不容轻重。

且圣人大宝,是曰神器,苟非天命,不可妄得。故蚩尤、项籍之骁勇,伊尹、霍光之权势,李老、孔丘之才智,吕望、孙武之兵术,吴、楚连磐石之据,产、禄承母后之基,不应历运之兆,终无帝王之位。

况乎蕞尔一隅,蜂扇蚁聚,杨谅之愚鄙,群小之凶慝,而欲凭陵畿甸,觊幸非望者哉!开辟以降,书契云及,帝皇之迹,可得而详。自非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孰能道洽幽显,义感灵只!是以古之哲王,昧旦丕显,履冰在念,御朽竞怀。

逮叔世骄荒,曾无戒惧,肆于民上,聘嗜奔欲,不可具载,请略陈之。 襄者齐、陈二国,并居大位,自谓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罔念忧虞,不恤刑政。

近臣怀宠,称善而隐恶,史官曲笔,掩瑕而录美。是以民庶呼嗟,终闭塞于视听,公卿虚誉,日敷陈于左右。

法网严密,刑辟日多,徭役烦兴,老幼疲苦。 昔郑有子产。

3 关于国法家规的古文

陆游家训原文: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之)为忧,不可以(之)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躁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殆后悔[译文] 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而不可以高兴。

一定要经常认真地严加管教,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游手好闲的人来往和相处。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

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药和石针,都应当谨慎对待,不要留下后悔。

颜氏家训原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

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①。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

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

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

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

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 译文 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

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同样的言语,因为是所亲近的人说出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的就执行。

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那师友的训诫,就不如阿姨的指挥;阻止俗人的打架争吵,那尧舜的教导,就不如妻子的劝解。我希望这《家训》能被你们所遵信,总还比阿姨。

妻子的话来得贤明。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整周密,在我还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

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承,言谈谨慎举止端正,言语安详神色平和,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好似拜见尊严的君王一样。双亲经常劝勉鼓励我们,问我们的爱好崇尚,磨去我们的缺点,引导我们的特长,都既恳切又恰当。

当我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家道衰落,人口萧条。哥哥抚养我,极其辛苦,他有仁爱而少威严,引导启示也不那么严切。

我当时虽也诵读《周礼》、《春秋左传》,但又对写文章稍有爱好,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世人的影响。欲望放纵,言语轻率,且不修边幅。

到十八九岁,才稍加磨砺,只因习惯已成自然,短时间难於去除。直到二十岁以后,大的过错才较少发生,但还经常心是口非,善性与私情相矛盾,夜晚发觉清晨的错误,今天悔恨昨天犯下的过失,自己常叹息由於缺乏教育,才会到这一地步。

回想起平生的意愿志趣,体会深刻;不比那光阅读古书上的训诫,只是经过一下眼睛耳朵而已。所以写下这二十篇文字,给你们作为鉴戒。

================================================================= ====================================================================================== 教子篇 ======================================================================================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

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4 文言文慎言的翻译

原文:

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谅暗①,三年不言。卿大夫恐惧,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余惟恐言之不类也,兹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无遗者。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言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言,有辅周室之固。

参考译文国君说话,不能不谨慎。高宗是皇帝,登位正赶上居丧,三年不说话。卿大夫恐惧,很为这件事担忧。高宗说:“以我一人治理全国,我恐怕出言不善,因此不说话。”古代天子如此重视言论,所以说话不会失言。

成王和唐叔虞平时闲居,拿一个梧桐叶当做玉珪,交给唐叔虞说:“我用这个封你。”叔虞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因此向成王请示说:“天子要封虞吗?”成王说:“只是我自己和唐叔虞开玩笑罢了。”周公说:“我听说,天子不说玩笑话。天子说的话,史官要记载,乐工要歌诵,士要颂扬。”于是就封唐叔虞在晋地。周公旦可以说是善于言辞的了,一发言使得成王更重视说话,表明了爱抚弟弟的意思,又辅佐了王室。

5 文言文中有关 爱 的句子和实词解释

爱ài

动词义:

1、形声字。从心旡(jì)声。本义:亲爱;喜爱。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

惠,爱也。——《尔雅》

爱施者,仁之端也。——《说苑·说丛》

君子自爱,仁之至也。——《法言》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孝经》。沈宏曰:“亲至结心为爱。”

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

公夫人甚爱女。——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唐·韩愈《师说》

非疏骨肉爱过客。——《韩非子·五蠹》。

2、男女间有情。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古诗四首》之三,见《文选》卷二十九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战国策·齐策》。

3、喜好。

爱听古人节义事。——清·袁枚《祭妹文》

晋陶渊明独爱菊。——宋·周敦颐《爱莲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

4、爱护。

吴广素爱人。——《史记·陈涉世家》

好自将爱,一年便健。——《三国志·方伎传》。

5、爱惜;珍惜。

爱莫助之。——《礼记·表记》。注:“犹惜也。”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不足以死也。——苏轼《留侯论》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不爱死,义也。——柳宗元《驳复仇议》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舍不得;吝惜。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汉·贾谊《过秦论》。

7、贪。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宋史·岳飞传》

8、友爱。

兄爱弟敬。——《左传·隐公三年》

9、怜悯、怜恤、同情。

名词义:

1、惠;仁爱。

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韩非子》。

2、尊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

6 一篇文言文,想不起来叫什么了,大家帮着想想

孙叔敖,不是孙叔阳。

是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写舜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写孙叔敖是“孙叔敖举于海”。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嬴姓,名政。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13岁即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246年,秦王赢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创立了“皇帝”的尊号,称始皇帝。

身世

据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大将的女儿,送给子楚之前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出于政治目的将已怀孕的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后来赵姬怀胎十二月才产子,生下了嬴政,实则为吕不韦与赵姬的私生子。(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来源请求],怀孕十二个月鲜有案例;同时,作为怀孕征兆的停经也可以被异人怀疑。故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出错存在可能性。)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嬴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嬴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

生平

登上王位

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嬴政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故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玉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始皇早已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将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秦始皇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

其后,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任用尉缭子、李斯等人。

统一中国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灭韩、十八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

修筑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裹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死亡人数无法统计,千里之地尽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惨剧,所以百姓十户人家里有五户想要造反也就不足为奇了。“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筑长城的怨言。

当时所修筑的长城,并非今所见之长城(今长城主为明朝时所修建)而是相当不牢固的夯土墙,秦长城主要目的是标名与匈奴的界线,并没有实质的防御功用,况且当时匈奴实力并不强,始皇仍遣蒙恬发兵十万攻击匈奴,后人对此的评价是:“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占领了燕、代等郡。综上所述,长城本身在后世抗击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是否有意义还属争议话题,但至少在秦始皇时代的作用除了虚耗国力以外,没有任何作用。

集权统治

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

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而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儒士和方士坑杀,史称「坑儒」。

奢侈生活

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

统一之后,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每年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虽然有人辩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万这个数量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来说,这个比例也是很惊人的。朝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 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 秦朝此宫殿仅完成地基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兴乐宫、梁山宫等等。

据《三辅旧事》记载:秦国有“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另外,“咸阳之旁二百里内”,还有“宫观二百七十”。

有宫殿就要有美女,在灭六国时,就把所有各国的美女都掳掠来放在所建造的宫殿之中。宫女总人数,据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馀人,气上冲于天。并且,秦始皇死后,这些宫女绝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并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死亡

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是为秦二世。并赐太子扶苏死。

国家建设

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最多时用工七十二万人(虚数,表明人数众多)。

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驰道并实行「车同轨」,均宽五十步。驰道的作用有数项,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一说主要目的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基础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后,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于是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运河在最终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项工程在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在位时发生的事

韩国名门之后张良曾在博浪沙派刺客行刺秦始皇,未能成功。

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渡东海求神仙,耗资巨大。(『楚义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即现时的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为其后代。不过参考『史记』与『三国志』可知,此一说法在东汉之前并未出现。至于徐福即为神武天皇说,则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无文献可考)。

评价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正面评价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评价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宜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宜《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14]。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与其有关人物

赵姬

秦始皇的母亲,是与秦嬴政联系最为紧密的女人。她与吕不韦生下了嬴政,并瞒过了子楚。嬴政即位后,赵姬成为太后,吕不韦拜为相国,继续*乱不止。后来,她又与他人通奸,并生有二子。嬴政得知此事后,无情地将母亲赶出家门。秦国大臣纷纷劝谏,可他根本听不进去。并下一道骇人的命令凡就此事劝谏者格杀勿论!但群臣仍继续进谏,秦王连声喊杀,前后共杀27名大臣,尸体高垒于城门之下。其后茅焦冒死进谏,嬴政得知将母后驱出家门有百害而无一利时,亲自将太后迎回咸阳。可赵姬却变本加厉地放纵情欲,给嬴政带来无地自容的耻辱。他恨他的母亲,以至他会毫不顾忌母子亲情,又将其逐出家门,幽禁宫中。由此秦王对*有一种特殊的憎恶感。他曾竭力表彰巴蜀寡妇轻富贵而不*的贞洁操守。这种女性才是他理想的母亲形象。

荆轲

原齐国人,本姓“庆”,后来迁徙入卫,改姓“贺”,最后入燕,姓“荆”。

荆轲喜好读书和剑术,但在卫国没有得到任用。他想与盖聂讨论剑术,遭到了拒绝。后来与鲁句践发生争执,被鲁句践喝了两句便逃跑了。最后荆轲来到了燕国,结识了当地卖狗肉的屠户和击筑的乐人高渐离。终日与他们饮酒作乐,旁若无人。虽然荆轲是个酒鬼,但也有一些文化知识,所以他与当地的处士田光也有一定的交情。

当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后,便立心刺杀秦王。在鞠武的引见下,太子丹会见了田光,田光便为太子丹选出了刺杀秦王的人选——荆轲。在田光的劝说下,荆轲同意了当刺客,后,田光自尽以保守秘密。太子丹厚待荆轲,有求必应。如让他“以金瓦投龟”、杀千里马取马肝供他品尝;一日酒会,荆轲见到一个侍女的双手长得很美,便称赞了一句。谁知酒席散后,太子丹却叫人把那侍女的双手砍下,送给荆轲。

荆轲不入秦,太子丹也不敢催促。只是后来王翦大军压境,太子丹才不得不劝他行动。荆轲迫于无奈,要了督亢地图和秦国逃将樊於期的人头,备上徐夫人匕首(姓徐名夫人),带上秦舞阳,以奉献樊於期首级为名,出使秦国。行至易水,高渐离为他击筑送行,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去到秦国后,荆轲以进奉地图为名,亲近秦王嬴政,并取出藏在地图中的匕首刺杀秦王。或许他一开始的不成功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尽管如此,秦王还是慌张地跑来跑去,样子十分狼狈,经过一位大臣的提醒后,三次才把剑拔出,一剑就把荆轲的脚砍断了,因此,荆轲反而被秦王砍杀。此为成语“图穷匕现”的典故出处。

尉缭

魏国大梁人。姓氏不详,只因曾为秦国国尉(主管军事),后人称其为“尉缭”。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游说家。 传说尉缭曾拜鬼谷子为师,学成后隐居山林。后为魏惠王招用。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入秦游说,为秦所用。收买六国高官重臣的外交手段是他所提出来的。嬴政对尉缭的才智十分赏识,甚至在服装饮食等方面,让他和自己享有同等的待遇。然而尉缭对嬴政的评价却并不高,他对嬴政的评价是“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 尉缭著有《尉缭子》一书,共24篇。表述了他对战争的各种看法。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西周时,秦只是一个附庸小国。周武王的八世孙周孝王姬辟方命秦人首领非子在千、渭之间为王室养马有功,后封于秦(今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南)作为附庸,嬴氏部落成正式称为秦

  人。

  公元前822年,秦人首领秦仲征讨西戎战死,周宣王姬静封其长子为“西陲大夫,即是秦庄公。

  周幽王11年(前771年)申侯联合西戎、犬戎(今歧山、彬县一带部族)和曾 侯(今河南方城)攻克镐京,杀幽王姬宫湟、太子伯服、司徒郑桓公姬友等于骊山下,俘褒姒,掠周王室财物而去,西周结束。

  前770年,秦襄公8年,秦襄公,晋文公、郑武公、卫武公,将被周幽王废黜流落于申国(今陕西郿县、周至一代)民间的公子姬宜臼找到,立为周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秦襄公在寻找和护送平王东迁中立首功,周平王以仍被狄戎侵占的丰、歧之地赐于秦襄公,并封为诸候。

  前713年,秦宪公3年秦灭荡社等国。前687年秦武公11年秦灭小虢等国,关中基本被秦控制。

  前677年秦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县南)雍是大禹钦封的九州之一(其余为冀、豫、梁、兖、荆、徐、扬、青),位于关中西部谓河二级阶地的大平原,土沃水美,钟灵毓秀。秦人又推行了一系列人才兴国战略和以法治国策略,如前361年,秦孝公嬴渠梁下令以官爵、土地求贤,卫国人公孙鞅由魏入

  秦。秦孝公以其为客卿,发布《垦草令》,按收成多少征收田赋,整顿吏治,即制商业活动,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又以公孙鞅为左庶长,推行大规模社会改革,再次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制定20级

  爵,奖励军功,严禁私斗,鼓励耕织,对因怠惰而贫穷的,连妻子一起没收为官奴;以暴力推行法令,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元前329年,秦惠文王重用魏人张仪为相,推行“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前295年前后秦昭襄王三次任魏冉为相,设将军之位,强化军队建设。前266年又用魏人范睢为

  相,再后,又以蔡泽代替范睢等等,使秦国更加强大起来,基本上占领了西周时期的故土。

  公元前246年,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的嬴政即位,初相国吕不韦专政,宦官嫪毐用事。前238年雄才大略的秦王亲政之后,平定嫪毐叛乱,逐放吕不韦。好韩非之学,信用李斯、尉缭等客卿,派王翦率兵进攻六国,自十七年(前230年)开始,先后灭韩、赵、魏、燕、楚、齐,到二十六年(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长期纷争割据的战乱局面。

  嬴政兼并六国后,自谓“德过三皇,功高五帝”,自称秦始皇。客观分析其历史功绩可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其一,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长期纷争割据的战乱局面。

  其二,废分封,设郡县,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开创了一个以“三公九卿”为官僚集团的国家管理体制。

  三是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将人类社会由奴隶制社会拉进到封建制社会。

  四是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文字,以秦国通用的小篆为准,“罢其不用与秦文合者”。统一全国字体。

  货币,规定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重二十两)为单位;以园孔方孔的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称“半两钱”。

  度量衡,以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推行于全国。

  五是颁施秦律。在商鞅变法时制定的秦律的基础上,吸收了各国有关法律条文,制定了一套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在内的三十多种更加严密的法规。

  六是实行土地革命。推行了一条“开阡陌,废井田”,“令黔首(农民)自实田”的政策,使农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颁布命令承认土地私有权和给予法律保护。并实行奖励耕织政策。

  七是兴修水利。秦始皇识破韩国“疲秦计”后,继续任用经济间谍郑国修建郡国渠(今陕西省泾惠渠前身),“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关中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又令史禄修建灵渠(今广西)将漓江与湘江汇流,使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沟通,极度大地发展了航运事业。

  八是广修道路。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东通燕齐,南通吴楚的驰道;又修建了一条直通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全长一千八百里(约合今1400余里)。又于川、黔山区修筑了“五尺道”。并对车辆轨距作了统一,即被史家称谓的“车同轨”。

  九是发展教育。废止私学,兴办官学,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拓宽了育才渠道,鼓励平民百姓成才,不拒一格用人才。

  十是国防建设。打造了一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占之能胜的以秦人为主的强大的国家军队。始皇实行了一条有战争打仗,无战争种地的“庶兵制”国防政策,并按军功封赏爵位,极大地鼓舞了军队的战斗士气。

  秦始皇功成名就之后,志得意满,穷侈极欲,大兴土地,修建规模宏大的宫殿、灵墓。严刑苛法,焚烧秦纪以外的史书及儒家经典。暴力镇压不同政见者,一次坑杀儒生四百六十人。妄图成仙,派人入海求长生不死之药。又连年用兵,死伤者不计其数。加重赋役,横征暴欲,使人民痛苦不堪。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第五次巡死于沙丘后,不久,即爆发了农民大起义,使短命的大秦王朝仅存在了十五

  年,便告覆亡。诚如唐人杜牧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卒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者,亦使后人复哀后人者也” 。

人物生平 师于荀子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李斯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去。

佐于赢政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一次,李斯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秦王听取李斯离间各国君臣之计,对于六国,李斯还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史。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被杀灭族

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当时中国人民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杀死。夷三族。而其子李由仍将兵在外,不久,与项羽、刘邦战于雍丘,大败,被义军斩于雍丘。

主要成就 政治

废分封

周统一以后,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郡县,天下才得以安宁。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于是,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文化

统一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而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称也是为了尊崇大篆而卑称其“小”的。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这全是李斯的功劳。

经济

统一度量衡

秦朝建立后,为了不使其影响王朝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则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

这是秦王统一中国,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功绩。而它的影响不言而喻。几千年来,无论朝代更迭,这种计量方法从无更改,生活当中依然还有它的身影。

统一货币

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中国范围内统一货币。此举虽然对秦王朝的经济发展已无大用,但对后世的影响大。在李斯的主持下,货币规定了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每镒重二十四两,以铜半两钱为下币,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并严令珠玉、龟、贝、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不得当作货币流通。同时,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等。李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而当初他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社会

修驰道车同轨

为了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李斯又立刻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展开。李斯以京师咸阳为中心,陆续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今河北、山东一带),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这种驰道路基坚固,宽50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后又修筑“直道”,由九原郡直达咸阳,全长1800余里。又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筑“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在湖南、江西一带,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便利通向两个地区的交通。就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为与道路配套,李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以此保证车辆的畅行无阻。

人物评价 总评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的。李斯在他生平的后期,虽然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化,但是他仅仅是一个提出者,而不是一个完全的执行者。此时的李斯,已经没有了“以法治国”的志向。他已经不再代表法家了。因此,李斯后期的思想是否应该归入法家的体系,是值得商榷的。因此,李斯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法家的最完全的执行者。

历代评价

司马迁:“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曹丕:“昔伊戾费忌,以无宠而作谗;江充焚丰,以负罪而造蛊。高斯之诈也贪权,躬宠之罔也欲贵,皆近取乎骨肉之间,以成其凶逆。”

司马贞:“鼠在所居,人固择地。斯效智力,功立名遂。置酒咸阳,人臣极位。一夫诳惑,变易神器。国丧身诛,本同末异。”

苏轼:“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卒以亡秦。”

曾巩:“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李贽:“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

归有光:“李斯用秦,机、云入洛,一时呼吸风雷,华曜日月,天下奔走而慕艳。事移时易,求牵黄犬出上蔡东门,听华亭之鹤唳,岂可得哉?”

王夫之:“秦政、李斯以破封建为万世罪,而贾谊以诸侯王之大为汉痛哭,亦何以异于孤秦。”

姚鼐:“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丁耀亢:“李斯尝为仓吏,见仓鼠而乐之。吾观斯死生,亦一鼠而已。始而谋饱,终而啮人,秦之社遂以空。及东门黄犬,仍思顾兔,驰心犹未死也。矫诏杀人而致族灭,不亦宜乎!高则刑余匹夫,死亦不足责。若夫恬亦有罪焉,为秦名将而阿主兴功,杀人多矣。此太史公所以罪之也。或曰:扶苏何罪?夫扶苏不死,则二世不被弑,秦能亡乎?”

王士G:“余素不喜李贽之学,其《藏书》《续藏书》未尝寓目。近偶观之,其最害道者莫如《论狂狷》一篇。其言谓放勋狂而帝,文王狂而王,泰伯狂而伯,皆狂也。舜也、禹也、汤、武也、太公、周、召,皆狂也。汉高帝,狂之神;文帝,狂之圣也。此等谬论,正如醉梦中呓语,而当时诸名士极推尊之,何哉?若以李斯、桑弘羊、吕不韦、李园、贾诩、董昭为名臣,温峤为逆贼,所谓好恶拂人之性者也。以扬雄、胡广、谯周、冯道为吏隐外臣,亦大谬。”

曾国藩:“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孟夫子一派主张后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主张先法后王。”

鲁迅曾称赞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则有殊勋。”他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称为书法鼻祖。

个人作品 文学作品 李斯散文现传四篇,计为《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

李斯作品除上述散文外,还有碑铭。秦始皇先后曾五次巡行天下郡县,其中自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四次巡行中,都命李斯刻石记功,计有《邹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碣邪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通。

书法作品 李斯书法李斯的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令后人追捧。他的文章论证严密、气势贯通,洋洋洒洒,如江河奔流,鲁迅曾经大力称赞李斯,被称为书法笔祖。

李斯和赵高、胡毋敬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

争议 妒杀韩非

李斯害怕秦王重用韩非,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秦王轻信李斯,把韩非打入大牢。根据秦国法令的规定,狱中的囚犯无权上书申辩。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自杀而死。

另有一说,李斯一直想将韩非留在秦国,等秦灭韩之后再为秦国所用。但由于韩非之书《韩非子》对于帝王之术、统治之术的分析过于透彻,导致秦王嬴政对其才华感到恐惧,加上韩非的三条不利于秦国发展的建议、姚贾的陷害,使秦王将韩非下狱拷打。李斯实心欲救韩非,曾帮韩非呈韩非绝笔之作《初见秦》于秦王政,无奈秦王政铁心欲除韩非。后秦王以韩非书中《八经》之三中除“阴奸”之术施于韩非,嫁祸于李斯,从而不背骂名。李斯无奈,只得从命而下毒于韩非饮食,使韩非暴毙而亡。

焚书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淳于越是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动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秦始皇大为不满,把淳于越交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不赞同淳于越的看法,他向秦始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李斯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三代时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那时候诸侯并列,互相争夺,天下统一,情况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以古非今,搅乱民心。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皇帝的权威。最后,他又把这一切都归罪为读书的缘故,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

凡是秦记以外的史书,不是博士(指掌管古今文史典籍的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下令焚书,先秦许多文献古籍都被烧掉了,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然而,另一方面秦始皇也曾将一些禁书收藏在咸阳皇家图书馆,使得部分珍贵书籍得以保存了下来。

史书记载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墓地和故居

李斯墓在蔡国故城的西南部,位于李斯楼东南角,是一个高大的土冢。墓的四周砌有石阶,墓前树有墓碑,上刻“秦丞相李斯之墓”。

李斯的故居有两处:一是故城东门里东西大道路北,在今上蔡一中一带,面积约5000平方米。二是上蔡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李斯楼。李斯出身平民,虽然当上了楚国管仓库的小吏,得空时仍在自己院中种些蔬菜。参加劳动。其故居处尚有一口李斯浇菜的水井,后人尊称为“李斯井”。

李斯楼,是李斯的乡下故居,李斯被害后,其幼子在亲朋的掩护下得以幸免,藏匿在李斯楼。直到现在,李斯楼村的居民都姓李,自说是李斯的后代,四周松柏掩映,花木丛生,墓西不远处有李斯跑马岗和李斯饮马涧。据传,李斯青年时期经常在此处纵马驰骋,马渴了就在此涧沟中饮马,后人便称此处为跑马岗和饮马涧。

后世纪念

李斯被斩于咸阳后赵高带人来上蔡抄了李斯的家,在整个李斯的故居处进行了残酷的“挖地三尺”,最深处竟达丈余。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一片芦苇丛生的坑塘。后人为纪念李斯,称此处为“李斯坑”。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国首位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嬴姓,名政。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13岁即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246年,秦王赢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创立了“皇帝”的尊号,称始皇帝。

身世

据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大将的女儿,送给子楚之前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出于政治目的将已怀孕的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后来赵姬怀胎十二月才产子,生下了嬴政,实则为吕不韦与赵姬的私生子。(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来源请求],怀孕十二个月鲜有案例;同时,作为怀孕征兆的停经也可以被异人怀疑。故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出错存在可能性。)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嬴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嬴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

生平

登上王位

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嬴政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故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玉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始皇早已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将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秦始皇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

其后,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任用尉缭子、李斯等人。

统一中国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灭韩、十八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

修筑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裹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死亡人数无法统计,千里之地尽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惨剧,所以百姓十户人家里有五户想要造反也就不足为奇了。“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筑长城的怨言。

当时所修筑的长城,并非今所见之长城(今长城主为明朝时所修建)而是相当不牢固的夯土墙,秦长城主要目的是标名与匈奴的界线,并没有实质的防御功用,况且当时匈奴实力并不强,始皇仍遣蒙恬发兵十万攻击匈奴,后人对此的评价是:“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占领了燕、代等郡。综上所述,长城本身在后世抗击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是否有意义还属争议话题,但至少在秦始皇时代的作用除了虚耗国力以外,没有任何作用。

集权统治

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

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而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儒士和方士坑杀,史称「坑儒」。

奢侈生活

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

统一之后,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每年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虽然有人辩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万这个数量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来说,这个比例也是很惊人的。朝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 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 秦朝此宫殿仅完成地基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兴乐宫、梁山宫等等。

据《三辅旧事》记载:秦国有“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另外,“咸阳之旁二百里内”,还有“宫观二百七十”。

有宫殿就要有美女,在灭六国时,就把所有各国的美女都掳掠来放在所建造的宫殿之中。宫女总人数,据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馀人,气上冲于天。并且,秦始皇死后,这些宫女绝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并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死亡

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是为秦二世。并赐太子扶苏死。

国家建设

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最多时用工七十二万人(虚数,表明人数众多)。

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驰道并实行「车同轨」,均宽五十步。驰道的作用有数项,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一说主要目的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基础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后,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于是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运河在最终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项工程在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在位时发生的事

韩国名门之后张良曾在博浪沙派刺客行刺秦始皇,未能成功。

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渡东海求神仙,耗资巨大。(『楚义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即现时的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为其后代。不过参考『史记』与『三国志』可知,此一说法在东汉之前并未出现。至于徐福即为神武天皇说,则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无文献可考)。

评价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正面评价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评价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宜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宜《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14]。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与其有关人物

赵姬

秦始皇的母亲,是与秦嬴政联系最为紧密的女人。她与吕不韦生下了嬴政,并瞒过了子楚。嬴政即位后,赵姬成为太后,吕不韦拜为相国,继续*乱不止。后来,她又与他人通奸,并生有二子。嬴政得知此事后,无情地将母亲赶出家门。秦国大臣纷纷劝谏,可他根本听不进去。并下一道骇人的命令凡就此事劝谏者格杀勿论!但群臣仍继续进谏,秦王连声喊杀,前后共杀27名大臣,尸体高垒于城门之下。其后茅焦冒死进谏,嬴政得知将母后驱出家门有百害而无一利时,亲自将太后迎回咸阳。可赵姬却变本加厉地放纵情欲,给嬴政带来无地自容的耻辱。他恨他的母亲,以至他会毫不顾忌母子亲情,又将其逐出家门,幽禁宫中。由此秦王对*有一种特殊的憎恶感。他曾竭力表彰巴蜀寡妇轻富贵而不*的贞洁操守。这种女性才是他理想的母亲形象。

荆轲

原齐国人,本姓“庆”,后来迁徙入卫,改姓“贺”,最后入燕,姓“荆”。

荆轲喜好读书和剑术,但在卫国没有得到任用。他想与盖聂讨论剑术,遭到了拒绝。后来与鲁句践发生争执,被鲁句践喝了两句便逃跑了。最后荆轲来到了燕国,结识了当地卖狗肉的屠户和击筑的乐人高渐离。终日与他们饮酒作乐,旁若无人。虽然荆轲是个酒鬼,但也有一些文化知识,所以他与当地的处士田光也有一定的交情。

当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后,便立心刺杀秦王。在鞠武的引见下,太子丹会见了田光,田光便为太子丹选出了刺杀秦王的人选——荆轲。在田光的劝说下,荆轲同意了当刺客,后,田光自尽以保守秘密。太子丹厚待荆轲,有求必应。如让他“以金瓦投龟”、杀千里马取马肝供他品尝;一日酒会,荆轲见到一个侍女的双手长得很美,便称赞了一句。谁知酒席散后,太子丹却叫人把那侍女的双手砍下,送给荆轲。

荆轲不入秦,太子丹也不敢催促。只是后来王翦大军压境,太子丹才不得不劝他行动。荆轲迫于无奈,要了督亢地图和秦国逃将樊於期的人头,备上徐夫人匕首(姓徐名夫人),带上秦舞阳,以奉献樊於期首级为名,出使秦国。行至易水,高渐离为他击筑送行,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去到秦国后,荆轲以进奉地图为名,亲近秦王嬴政,并取出藏在地图中的匕首刺杀秦王。但行刺失败,反而被秦王砍杀。

尉缭

魏国大梁人。姓氏不详,只因曾为秦国国尉(主管军事),后人称其为“尉缭”。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游说家。 传说尉缭曾拜鬼谷子为师,学成后隐居山林。后为魏惠王招用。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入秦游说,为秦所用。收买六国高官重臣的外交手段是他所提出来的。嬴政对尉缭的才智十分赏识,甚至在服装饮食等方面,让他和自己享有同等的待遇。然而尉缭对嬴政的评价却并不高,他对嬴政的评价是“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 尉缭著有《尉缭子》一书,共24篇。表述了他对战争的各种看法。

编辑词条

1 文言文实词"爱"意思有多少

帮楼主去文言文字典查了一下,

”爱“,ài

①<;动>;喜爱《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形>;亲爱的;心爱的《柳毅传》:“见大王爱其女牧羊于野。”

③<;动>;爱护《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动>;怜惜;同情《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⑤<;动>;爱惜《指南录后序》:“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⑥<;动>;吝啬《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丰?。”

⑦<;动>;爱好《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共家。”

题主在今后文言文的学习中可以善用文言文字典网站,单字查询极为有用。

汉语言文学网/

2 文言文中有关 爱 的句子和实词解释

爱ài

动词义:

1、形声字。从心旡(jì)声。本义:亲爱;喜爱。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

惠,爱也。——《尔雅》

爱施者,仁之端也。——《说苑·说丛》

君子自爱,仁之至也。——《法言》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孝经》。沈宏曰:“亲至结心为爱。”

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

公夫人甚爱女。——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唐·韩愈《师说》

非疏骨肉爱过客。——《韩非子·五蠹》。

2、男女间有情。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古诗四首》之三,见《文选》卷二十九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战国策·齐策》。

3、喜好。

爱听古人节义事。——清·袁枚《祭妹文》

晋陶渊明独爱菊。——宋·周敦颐《爱莲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

4、爱护。

吴广素爱人。——《史记·陈涉世家》

好自将爱,一年便健。——《三国志·方伎传》。

5、爱惜;珍惜。

爱莫助之。——《礼记·表记》。注:“犹惜也。”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不足以死也。——苏轼《留侯论》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不爱死,义也。——柳宗元《驳复仇议》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舍不得;吝惜。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汉·贾谊《过秦论》。

7、贪。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宋史·岳飞传》

8、友爱。

兄爱弟敬。——《左传·隐公三年》

9、怜悯、怜恤、同情。

名词义:

1、惠;仁爱。

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韩非子》。

2、尊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

3 文言文实词的意思:爱、安、兵、朝、除、辞、殆、当、道、发

还有其他的整理120个,需要的话会发给你,望采纳1“爱”—— 本义是悲哀、伤心。

用作动词:(1)爱护,体贴。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2)珍惜,爱惜。如:倘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3)喜爱。

如: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爱莲说》)(4)吝啬,舍不得。

如: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2“安”——本义是安静。

(1)用作形容词,意为”安全”“安定”“安稳”。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用作动词,意为”安身”“养生”。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附虚词用法:(1)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

相当于”怎么”“怎样”。如: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B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用作疑问代词。

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如:A沛公安在?(《鸿门宴》)B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3、“兵”——本义是双手拿着武器。用作名词:(1)兵器,武器。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2)士兵,军队。如:A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士兵。)B秦发兵击之。

(《屈原列传》,军队。)(3)战争,军事。

如:A兵旱相乘……(《论积储疏》,战争。)B纸上谈兵。

(成语,军事。)4、“朝”——本义为早晨,与”暮(夕)”相对。

(1)读zhāo,名词,意为”早晨”。如成语”朝三暮四”“朝气蓬勃”,又如:A朝闻道,夕可死矣。

(《论语•里仁》)B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2)读cháo,主要有两个用法:①动词。

意为”朝见”“朝拜”(专指臣见君),”拜见”“拜访”(泛指下对上或平级之间)。如:A弱国入朝。

(《过秦论》,朝见。)B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朝”在这里活用为使动词,”使(让)……朝见(朝拜)”之意。)C临邛县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拜见,拜访。)②名词。

意为”朝廷”,”朝代”。如: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5、“除”——本义指宫殿的台阶。

用作动词:(1)拜官,授职,任命。如:除臣洗(xián)马。

(《陈情表》)(2)消除,除掉。如: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3)整治,整理。如: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五人墓碑记》)6、“辞”——本义是诉讼的供词、口供。(1)用作名词①言词、词句、语言。

如:其辞微……(《屈原列传》)②托辞、借口。如:动以朝廷为辞。

(《赤壁之战》)③命令。如:近者奉辞伐罪。

(《赤壁之战》)④古代一种诗体,与”赋”同类。如:楚辞,《归去来兮辞》。

(2)用作动词①推托,推辞,不接受。如”不辞辛劳”。

又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告别、告辞、辞别、离开,如:A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告辞。)

B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离开。)7、“殆”——本义是危险,形容词。

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①表推测或不肯定,可译为”大概”“也许”“恐怕”等。

如:A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记》)B殆与余同。(《石钟山记》)②表接近,相差很少,可译为”将近”“几乎”“差不多”等。

如:A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B进退不由,殆例送死。(《〈指难录〉后序》)8、“当”——本义是(两者)相抵。

(1)读dàng,动词。①抵、相抵。

如: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屈原列传》)②当作,算是。如成语”安步当车”。

(2)读dāng,动词。①抵挡、抵御、阻挡。

如:A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②占着、立着。如:有大石当中流。

(《石钟山记》,立着。)③应当、应该。

如: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掌管,主持。

如:当室者死,三年释其征。(《勾践灭吴》)——家中嫡长子死了,免除他家中的征税三年。

(3)读dàng,形容词,意为”恰当”“适合”。如:惴惴恐不当意。

(《促织》)附虚词用法:读dāng,用作虚词,有两种情况:(1)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位,可译为”在”“对”“向着”等,如: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望》)B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

(《鸿门宴》,译为”在”。)(2)副词,表肯定或推断,可译为”就”“必定”“大概”等,如:A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孔雀东南飞》,就。)B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出师表》,必定。)C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石钟山记》,大概。)

9、“道”本义是道路。如成语”任重道远”。

(1)用作名词①道理、真理、规律。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道理。)②主张、学说、思想、道德、道义。

如: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思想、道德。)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道义、王道、正确的政治措施。)

③方法(策略)。

4 文言文实词的意思:爱、安、兵、朝、除、辞、殆、当、道、发

爱: ◎ 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喜~。

~慕。~情。

~戴。~抚。

~怜。~恋。

~莫能助(虽同情并愿意帮助,但力量做不到)。友~。

挚~。仁~。

厚~。热~。

◎ 喜好(hào ):~好(hào)。~唱歌。

◎ 容易:铁~生锈。 ◎ 重视而加以保护:~护。

~惜。 ◎ 吝惜:“百姓皆以王为~也”。

安: ◎ 平静,稳定:~定。~心。

~宁。~稳。

~闲。~身立命。

~邦定国。 ◎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民。

~慰。~抚。

◎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 没有危险,不受威协:平~。转危为~。

◎ 装设:~置。~家立业。

◎ 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他~的什么心? ◎ 疑问词,哪里:~能如此? ◎ 姓。 兵: ◎ 武器:~器。

~刃。~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 战士,军队:~士。~卒。

~丁。~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法。~家。

~机。~衅(战争的争端)。

~书。~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

~荒马乱。~贵神速。

朝: ◎ 早晨:~阳。~晖。

~暮。~霞。

~气。~思暮想。

~令夕改。~秦暮楚(喻反复无常)。

◎ 日,天:今~。明~。

除: ◎ 去掉:~害。~名。

~根。铲~。

废~。排~。

~暴安良。 ◎ 改变,变换:岁~(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夕。 ◎ 不计算在内:~非。

~外。 ◎ 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是“乘”的反运算:~法。

◎ 台阶:阶~。庭~。

◎ 任命官职:~拜(授官)。~授。

~书(授官的诏令)。 辞: ◎ 告别:告~。

~诀。~行。

~世。~别。

◎ 不接受,请求离去:~职。~呈。

◎ 躲避,推托:不~辛苦。~让。

~谢。推~。

◎ 解雇:~退。 ◎ 同“词”。

◎ 优美的语言:~藻。修~。

◎ 讲话;告诉:“请~于军”。 ◎ 文体的一种:~赋。

陶渊明《归去来兮~》。 殆: ◎ 危:危~。

危乎~哉。知足不辱,知止不~(懂得满足不贪心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

◎ 大概,几乎:伤亡~尽。 ◎ 古同“怠”,懈怠。

当: ◎ 充任,担任:充~。担(dān )~。

~之无愧。 ◎ 掌管,主持:~家。

~权。~政。

◎ 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时。~代。

~初。~今。

~即(立即)。~年。

~街。~院。

◎ 面对着:~面。~机立断。

首~其冲。 ◎ 相称,相配:旗鼓相~。

~量(liánɡ)。 ◎ 应该:应~。

理~。老~益壮。

◎ 抵敌:万夫不~之勇。 ◎ 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该~何罪。

◎ 顶端,头:瓦~。 ◎ 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

道: ◎ 路,方向,途径:~路。铁~。

志同~合。 ◎ 指法则、规律:~理。

~德。~义。

得~多助,失~寡助。 ◎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学。

传~。修~。

◎ 方法,办法,技术:门~。医~。

◎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观(guàn )。~士。

~姑。~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门。一贯~。

◎ 说,讲:~白。常言~。

能说会~。 ◎ 用语言表示情意:~喜。

~歉。~谢。

◎ 线条:铅笔~儿。 ◎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

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 量词:一~大河。两~门。

上三~漆。 ◎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发: ◎ 交付,送出:分~。~放。

~行(批发)。 ◎ 放,射:~射。

百~百中。焕~。

◎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

阐~。 ◎ 散开,分散:~散。

◎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 打开,揭露:~现。~掘。

◎ 产生,出现:~生。~愤。

奋~。 ◎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澎涨:~面。

◎ 显现,显出:~病。~抖。

~憷。 ◎ 开始动作:~动。

◎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5 文言实词“爱”的用法

①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

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 《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

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六国论》

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④爱慕,欣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爱莲说》

译文: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

⑤恩惠

古之遗爱也(恩惠) 《左传》

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⑥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诗经静女》

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 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⑦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

6 文言文实词中“爱”的义项都什么啊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

隐蔽,躲藏)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1 寒松赋文言文翻译

你好!!!

《寒松赋》

松之生也,於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薄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於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於元黄,斯独茂於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黄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拔,物莫与隆。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可用而不用,固斯焉而取斯。

无地势以炫容, 炫容:夸耀外形。 炫,夸耀

穹石盘薄而埋根, 穹,高、大 盘薄:牢牢地 埋根:扎根

林野惨栗,栗:颤抖

山原愁悴。悴:憔悴

彼众尽于玄黄,玄黄:天地,指大自然的变化

然后知落落高劲,落落:孤零的样子 高劲:高大峻拔

亭亭孤绝。亭亭:孤高的样子 绝:极

叶幽人之雅趣,叶:遮庇 相合

物莫与隆。隆:高

雨露所以资其丰。资:帮助 丰:茁壮成长

擢影后凋, 擢:耸起 长高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 乱:辞赋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一段。 负:担荷,此作 “具有”讲

谅可用而不用,谅:确实

固斯焉而取斯。固:此指鄙视。 取:取法。

松树生长在岩壁的侧面俗人看不到它木工匠人发现不了它松树没有宽阔的地理形势来炫耀自己的外形,只有天然给予的自然之色,它树枝高扬挺拔枝条茂密,掩映着景色,处在深幽的涧水边就 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烟霞,穹石高大坚固它却埋下了根系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再问我。

谢谢!!!

2 文言文解释

曹植十多岁时,就能识诵《诗》、《论》及辞赋等好几十万个文字,并且擅长写文章,曹操曾经看过他的文章,并问曹植:“你有没有请别人代笔?”曹植跪下来说:“说出自己的观点就是一种议论,把它记下来就可以成为一篇文章,你只管当面验证。我何必要去请人呢?”这时邺城的铜雀台(正好)刚建成,曹操把他的儿子们都领上铜雀台。(曹操)命令(他们)各自为(铜雀台)作赋。曹植站在那里提起笔来一会儿就写好(了)。赋写得不错。曹操对曹植感到非常惊喜。

( )中是为译出通顺而文言文中省略的部分。

3 阿房宫赋的文言文解释

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望采纳 谢谢

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蜀山的树木被伐光了,阿房宫才盖起来。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从骊山之北构筑宫殿,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修到秦京咸阳。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水波荡漾地流入宫墙。五步一栋楼,十步一座阁。走廊宽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下而建,像是互相环抱,宫室高低屋角,像钩一样联结,飞檐彼此相向,又像在争斗。盘旋地、曲折地,密接如蜂房,回旋如水涡,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渭水上,(人们看了要惊讶:)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横空而过,彩色斑斓,(人们看了要诧异:)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楼阁随着地势高高低低,使人迷糊,辨不清东西方向。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同一座宫里,气候竟会如此不同。

那些亡了国的妃嫔和公主们,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日夜献歌奏乐,成了秦宫里的宫女。(光如)明星闪亮,是(宫女们)打开梳妆的镜子;绿云缭绕,原来是她们正在早晨梳理发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垢腻,原来是她们泼掉的脂粉水;空中烟雾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兰香料。皇帝的宫车驰过,声如雷霆,使人骤然吃惊;听那车声渐远,也不知驰到哪儿去了。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耐心地久立远视,盼望 皇帝能亲自驾临。可是有许多宫女整整等了三十六年,还未见到皇帝。

燕、赵、韩、魏、齐、楚收藏的财宝,聚敛的金玉,搜求的珍奇,这都是多少世代、多少年月以来,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堆积得像山一样。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占有了,统统运进了阿房宫。在这里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随意丢弃,秦人看见了也不觉得可惜。一个人的心,也就是千万个人的心。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阿房宫中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显眼的钉子,比谷仓里的稻米还多;横直密布的屋瓦,比(人民)身上的衣服还要多;栏杆纵横,比天下的城郭还多;嘈杂的器乐声,比闹市的人说话声还多。秦统治者穷奢极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是不敢言。秦始皇这个独夫,却越来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灭亡秦国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国统治者都能爱护本国人民,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抗拒秦国。如果秦国统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谁还能灭掉秦国呢?秦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为鉴戒,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了。

4 解释文言文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出处: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释文:

古时候,富贵而湮没不闻的人不可胜记。只有不为世俗所拘的卓异之士才能见称于后世。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了《周易》;仲尼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就写成了《离骚》;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国语》传世;孙子受了膑刑,就编著了兵法书;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吕览》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这些人都是思想上有解不开的苦闷,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追述往事,希望将来的人了解他们的抱负。至于左丘眼睛失明,孙子受膑刑,终归不被当权者重用,他们就不再抛头露面而论列自己的见解著书立说,以抒发他们的愤懑之情,想着让自己的著作传留后世以显示自己的理想志趣。

5 文言文解释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双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罢了。"老师怜悯地说:“你这么可怜,那就去读书吧!”邴原说:“没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邴原于是进了学堂学习,学习异常努力。才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6 江孚的龙虎台赋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龙虎台去京相远百里,在居庸关之南。

右接太行之东,地势高平如台,背山而面水。每岁车驾行幸上都,往还驻跸之地,以其有龙盘虎踞之形,故名耳。

猗欤太行之山,呀云豁雾,结元气而左蟠。于赫龙虎之台,摩干轧坤,魁群山而独尊。

其背崔嵬突嵂,森冈峦而拱卫。其势则昆仑 ,仰星辰之可扪。

白虎敦圉而踞峙,苍龙蜿蜒而屈盘。状昂首以奋角,恍飙兴而云屯。

其北望则居庸嶻嵲,烟光翠结,攅峰列戟,断崖立铁。踆乌飞而不度,古木樛以相掣。

其下视则涨海冲瀜,飞波洗空。风帆浪舶,往来莫穷。

想瀛州之密迩,睇三山之可通。彼呼雁戏马,适足彰其陋;而眺蟾望屋,曷足逞其雄!岂若兹台之不事乎版筑,而靡劳乎土功也。

想其嵚岑埼礒,曼衍迄峙,形高势平,背山面水。巨灵献其幽秘,归邪护其光晷。

何嵩华之足吞,岂岱宗之可拟。此所以通光道于上都,揭神京之外垒。

匪松乔之敢登,羌乘舆之攸止也。至若四黄既驾,卤簿既齐。

方玉车之万乘,蔚翠华之萋萋。载云罕与九游,光彩绚乎虹霓。

山祗执警以广道,屏号洒雨以清埃。朝发轫于清都,夕驻跸于斯台。

明四目以遐览,沛仁泽于九垓。眇轩辕之梁甫,屑神禹之会稽。

雄千古之盛典,又何数乎方壶与蓬莱!慨愚生之多幸,际希世之圣明。虽未获睹斯台之壮观,敢不慕乎颂声!遂作颂曰:杰彼神台,在京之郊。

金城内阻,灵关外包。上倚天倪,下镇地轴。

太行为臂,沧海为腹。崇台峨峨,虎以踞之。

群山巃 ,龙以翼之。于铄帝德,与台无穷。

于隆神台,与天斯同。崇台有伟,鸾驾爰止。

天子万年,以介遐祉。

7 谢惠连雪赋文言文翻译

时值年末,天色已晚,寒风聚积,愁云密布。梁王心中不乐,到兔园游玩。于是摆上了酒席,邀请宾朋好友,请来邹阳,召来枚乘;司马相如最后到来,坐在宾客的首位。

不久小雪粒飘落而下,继而大雪满天飞扬,梁王唱起《卫风·邶风》,又吟诵《小雅·信南山》,并把竹简送给相如,说:“抒发您精密的文思,运用您华丽的词藻,描摹眼前的景色,为寡人作一篇赋。”

相如于是离席而起,向前鞠躬施礼,说:“听说雪宫建筑在东方,雪山峙立在西域。周文王曾吟咏‘今我来思’,周穆王也反复唱《黄竹》之歌,《曹风》曾以麻衣比雪色,楚辞也有《幽兰》《白雪》之曲。雪厚盈尺是丰年征兆,雪深一丈则成灾害,由此来看,下雪的时间和意义可谓深远啊。请允许我从头讲:如果四时将尽,寒气上升,焦溪干涸,汤谷凝固,火井熄灭,温泉结冰,沸潭不再翻涌,热风也不吹送。家家堵塞住北面的门窗,裸体国的人也穿上了衣服,于是河海笼罩起乌云,大漠扬起了飞沙;连延的云气,重重的雾霭,遮蔽了太阳和霞光;先是小雪淅淅沥沥的飘洒,继而大雪纷纷扬扬,漫天飞舞。雪花的形状,散 错,纷纷氲氲,散散落落,扬扬洒洒,翩翩飞舞于天空,回旋堆积于地面。开始时沿着屋脊而覆盖了楼宇,到最后透过门帘而进入室内;起初轻盈回旋于台阶下,后来飘舞萦绕于帷席旁。既可以随方物成为玉圭,又能够随圆物成为玉璧。眺望原野,如万顷缟素铺展;仰望山岭,则千岩银装素裹。这时,楼台就像重叠的玉璧,大路犹如连缀的美玉;庭院陈列着玉阶,林中挺立着玉树。白鹤被夺去了光彩,鹇鸟也失去了鲜艳;纨袖佳人自惭形秽,玉颜美女掩面失色。至于积雪尚未亏损,在朝阳的照耀下,鲜艳如烛龙衔着烛火照耀昆仑;待到雪融结成冰柱,沿着房檐屋角悬挂,灿烂似河伯剖开河蚌排列珍珠。至于那缤纷繁复的气象,明亮皎洁的仪态,回旋聚积的气势,飞舞闪耀的奇观,真是变化无穷,实在难已尽述。如果反复赏玩,意味无穷。夜深幽静,使人感慨,风吹楹柱,呼啸作响,月透纱窗,内外通明。斟出湘吴美酒,披上狐貂皮衣,看庭中鹍鸟双双起舞,望云中大雁孤独飞翔。踏着厚厚的积雪,怜惜飘零的落叶。思想千里外的知己,盼望与其携手而归。”

邹阳听后,(对自己构思的赋)感到惭愧,佩服(相如的赋),驱遣心中艳丽的词藻,恭敬续接相如的赋。于是他站起来,吟作积雪之歌,歌词是:“携手佳人啊进入重帷,拥抱锦被啊安坐芳褥。烧上熏炉啊点燃明烛,斟满桂酒啊奏起清曲。”又续写白雪之歌,歌词是:“乐曲已奏啊美酒已陈,脸儿发红啊希望相亲。放下帷帐啊接近衾枕,解下环佩啊脱衣就寝。怨恨年岁啊飞快流逝,感伤此后啊相会无因。谁曾见到阶上的白雪,阳春三月啊还能长存?”歌罢,梁王吟咏玩味,以手握腕,回头看枚乘。枚乘会意,继作尾声。尾声说:“白羽虽白却很轻,白玉虽白空守贞;都不如这白雪,随时生灭。月亮辉映,不能掩盖它的皎洁;太阳照耀,也不固守它的气节。气节并非它的美名,纯洁也不是它的坚贞,随云升降,从风飘零。遇物体成形状,随地势而变形。洁白是因遇物干净,污浊也是外物污染。只要心胸虚静,有什么忧虑?有什么经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722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4
下一篇2024-04-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