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原文翻译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原文翻译赏析,第1张

导读: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①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②,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③,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④,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⑤,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⑥。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⑦。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⑧?

[注释]

①建康赏心亭:为秦淮河边一名胜。

②“遥岑”三句:远望遥山,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青螺发髻一样,似都在发愁,像有无限怨恨。

③断鸿:失群孤雁。

④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

⑤“休说”句:表示自己不愿放弃大业,只图个人安逸。

⑥“求田”句:表示自己羞于置田买屋安居乐业。刘郎:即刘备。

⑦“可惜流年”三句: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逝去,为国运感到忧愁,人比树老得还快。

⑧揾(wèn):擦试。

③玉簪:碧玉簪。

④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皆形容远山秀美。

⑤断鸿:离群失侣的孤雁。

⑥吴钩:指吴国制造的弯形宝刀,此指剑。一种兵器。

⑦休说:表示自己不愿放弃大业,只图个人安逸。

⑧求田:表示自己羞于置田买屋安居乐业。刘郎:即刘备。

⑨“可惜流年”三句:流逝的时光。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逝去,为国运感到忧愁,人比树老得还快。

⑩倩:请托。

红巾翠袖:代指美人。

⑿揾(wèn):擦试。别一文“揾”为“垧”意思都是为擦拭。

译文

楚地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不要说鲈鱼脍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好心的佳人用红巾绿袖,为我擦掉英雄泪。

译文二

千里楚天一派凄清秋意,水随碧天流去秋色无边无际。放眼眺望远处的山峰,仿佛都在传送愁恨,有的像玉簪有的如螺髻。夕阳斜照楼头,孤雁声声哀啼,我这个江南游子,把吴钩宝剑反复端详,把栏杆全都拍遍,没有人能够理会,我此时登临的心意。

不要说什么鲈鱼味美,秋风起也不会学季鹰弃官归。更不会学许汜买房置地,要是那样将羞于去见,雄才大气的英雄刘备。可惜大好岁月空流逝,徒然为风雨飘摇的国事忧愁,树都会愁老人又怎能不老垂?啊,有哪个人,能唤来红巾翠袖的美人,为我擦干英雄末路的悲泪。

评点

词人一生自诩有报国济世之才略,并执著地追求人生理想,因此其词中时常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闷抑郁和悲愤。这首词便抒发了其苦闷的心情。

词的上片写登楼后见到的景致,先写水后写山,并借景抒情。这大好秋光在满腔愁苦的词人眼里,只是愁山恨水、孤雁哀鸣而已。最后“把吴钩看了”几句,词人通过“看”、“拍”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酣畅淋漓地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悲愤之情。原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吴钩”,现在却被闲置,词人以物比人,可见心境之苦。“阑干拍遍”是写借拍打栏杆来排遣心中的无限苦闷,展现了词人无处施展才略的急切心情。“无人会、登临意”,则是慨叹自己虽有恢复中原的壮志,但南宋朝中却没有知音可以理解。

词的下片直接言志,阐明了无人理解的“登临意”。词人接连用了三个典故,先说明自己不愿像季鹰那样因贪恋家乡美味而辞官返乡,又说明自己以许汜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只顾个人小家为耻辱,同时又不禁为国势不稳、自己报国无门而慨叹年华虚度。在此,全词的感情发展到最高点,并自然过渡至结尾,与上片末句相互呼应。

本词艺术手法圆熟,将丰富的内容与深厚的现实气息完美地结合起来,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不愧为词作中的经典。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杆,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昨天的文章重点讲了记叙文写作当中议论成分的应用,今天讲讲记叙文写作当中抒情成分的用法。

关于抒情,《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写作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虽然这是一个提倡创新和求异的时代,作文里面核心的东西却永远不会变,那就是真情实感。一篇议论文能够做到富有哲理,固然是好。如果能够做到以情动人,自然也是好文章。

让文章真情流动,有什么具体的操作方法吗?从理论上阐释方法,在本科的写作课上是可以讲很多的,但这和游泳是一样的,非得自己去体会不可。更何况中考一天天的近了,讲道理不如看实战。

下面给大家列举分类,简单讲讲,再提供一些经典的例子,辅以少量的分析。

1 直抒胸臆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不借助于任何手段,直接倾吐或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好处是直截了当,情感强烈,朴质诚恳,能打动人。坏处是不讲究含蓄,不够委婉,情感好像在裸奔。魏巍的抗美援朝期间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介绍了几个战斗英雄的事例之后的一段经典的文字:

这一段文字里,作者深情满满的,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于志愿军战士们的崇敬和热爱。PS:只有感情强烈,才是以这种抒情方式。

2借事抒情

这是很高级的套路,通过叙述的事件来抒发感情,通过具体的事件自然的流露感情,感染读者,叙述中渗透的情感,读者自然会觉得真诚可亲。经典的例子是《背影》:

这里面情感强烈,却被作者给压制住了,不是似火的喷发,而是平静的持续的输出,朴素无华的文字,道出了慈父的爱子之情,和自己不愿言说的感激。多少年之后,依然能感到它持续的热度。

3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在文章当中写景不直接抒情,通过描写景物来展现情感。老杜的《春望》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对花鸟树木的描写,表达了安史之乱以来的忧愤和感伤。抒情而不直接写情,写景物,却不仅仅止于景物。好处是含而不露,韵寄幽远。

4 融情于理

上一篇文章讲了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好像写作的角度只是强调了议论,其实很多时候,议论和抒情是分不开的。这里提到的融情于理,就是在说理的过程当中,要理中含情,使情感具有了深度,又是道理充满个性色彩。情与理在这种写法中实现了统一。这是比较高的境界。列举一段文言文的例子,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

这是一篇写给妻子,与妻子生死诀别,林觉民激情难抑,全篇皆是肺腑之言,却把自己为什么要勇于去死的道理说得非常明白。

5.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这两种放到一起说,是因为从初中生写作的角度看,并不大常用。单却是记叙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也放到这里说一说。

借物抒情,有时候是通过描写客观的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写物,通过象征,拟人,比喻等方式,委婉的传达出自己的情感。比如流沙河的《草木篇》:

作品中写的事物,却是将思想情感化成了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画面,因此情意深邃,韵味隽永。

咏物言志呢,可以回忆许地山的《落花生》。花生的可贵品质是“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 这是写物的;后文写了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

从花生到做人,本来是没有联系的两件事儿,却在大作家的笔下合二为一,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情投意合的地方。如果说古人是靠着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古人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古人在表达感情方面有哪些特别之处?接下来为大家介绍。

一、含情脉脉

情爱诗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是含情脉脉,这是情诗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情意时,便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内心里面的情感全部表达出来。在古诗词中,“含情脉脉”是对情侣关系所表达出的一种感情寄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描写了女子对丈夫无怨无悔地为他奉献一切的爱与热情;“心上人在天涯住”则是借相思之情表达对恋人之情。以“心”为媒,将一份真挚的感情倾注于另一个人身上。这种含情脉脉表现出来的爱情是最打动人心的。

二、一针见血

李白有一首《赠刘长卿》,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白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但他仍不忘对好友刘长卿说:“汝为一日官时,何能见我一日之忧!”刘长卿听了这话,不由得叹道:“你是一针见血啊!你为我这个宰相大人写诗时难道不担心我看不见吗?”李白一针见血直抒胸臆是什么意思?

三、以情动人

情为心声,这句话可以说是传诵千年的经典语句了,有多少人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内心最深的情感呢?在古代诗人的眼中感情是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古人会以不同于我们现代人的方式来表达感情,所以我们可以用诗歌作为载体。而诗里的情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一首诗中你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对方对你的爱和不舍。下面来看看那些表达感情时用错了地方吧。

四、真情流露

爱情是最纯真的,感情是最真诚的,也是最真挚的,而情感的表达就是真情流露。古人写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很少直接写自己内心的感受。而是通过描写自己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李商隐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五、借景抒情

李白《将进酒》:“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萧瑟秋风急,一夜东风又一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重门为秋风所破歌。”这些诗句借景抒情,通过对白帝之景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情思的表达方式也是比较常见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713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4
下一篇2024-04-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