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情歌散文

康定情歌散文,第1张

  《康定情歌》是由四川宣汉的李依若创作于40年代,产生于四川康定的一首民歌;下面是有康定情歌 散文 ,欢迎参阅。

康定情歌散文:我在康定情歌**院看**

 康定情歌大酒店和格萨尔酒店,在康定是最好的宾馆,都挂着三星级旅游涉外酒店的牌子,其规模和服务,与家乡桑植县的古都大酒店和金豪宾馆没有什么区别,不相上下。唯一不同的是,康定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而桑植只是张家界市所辖的一个小县。

 相对于格萨尔酒店而言,在康定城区这条狭长的夹皮沟中,康定情歌大酒店的楼层要高一些,气势要威武一些。康定情歌**院就设在康定情歌大酒店的四楼,外观装修看上去很现代,也很时尚。

 从位于东关的办公室到位于向阳街的宿舍,或者从向阳街的宿舍到东关的办公室,每每经过康定情歌大酒店,我都会对着康定情歌**院的外墙注视半天。**院的外墙橱窗很打眼,**海报五彩斑斓,诱惑着我的脚步和目光。毕竟,我在故乡桑植小县城连续三天不间断看过那部著名的**《红河谷》以后,就再也没有走进过**院了。屈指算来,应该有十二年了。

 昨天晚上,天下着小雨,气温很低。在康定,只要县城下小雨,康定情歌风景区里面就是 大雪 纷飞。从办公室回宿舍的途中,经过康定情歌**院,想着同事们都还阻隔在景区,没有回来,一个人没有事情可做,不如去看看**。

 **的票价不低,二十元。**院的设施设备也不错,座椅,银幕,音响,等等都很先进,与康定城区的偏僻落后格格不入。我在心里想,这二十元真是花得值,很值。坐在座椅上,等待**开演,打望周边观众的那个时刻,我仿佛回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或者九十年代初期的张家界。而且,我闹不明白,在这个电视普及,几乎家家都有电视机的时代,康定城里看**的人为什么还这么多我不一样呀,我是一个外乡人,我来看**纯粹是为了打发时光。康定人来看**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怀旧,抑或本身就在一个旧的时代我找不到准确的答案。

 影片名叫《见龙卸甲》,主演是刘德华、洪金宝、李美琪、于荣光、濮存昕等等,客串的明星特别多,多达十五人以上,弄成了一个大杂烩,一个三下锅。 故事 讲的是三国时期赵子龙凭着一身本事成为常胜将军,最后不得不以身殉职的来龙去脉,没有多少新意。如果不是因为**院的视听效果太好,看上去,这就是一部典型的烂片。最为有意思的是,影片中,我竟然发现了白静,就是在电视剧《血色湘西》里面扮演女一号田穗穗的那个可爱姑娘,那个讨人喜欢的“湘西妹伢”。可是,白静在这部影片中只有一个镜头,扮演刘备的二夫人,面对曹军的强大攻势,抱着啼哭不已的阿斗,惊慌失措。镜头迅速切换,赵子龙出现,万军当中救阿斗,此后就再也找不到白静的画面了,让人徒生遗憾。想不到白静,为了这样一个镜头,也同意去赶这样的场子,我的心里很不舒服。

 虽然影片的内容不敢恭维,但是**院的环境卫生、整体氛围还是让我留恋的。想不到在偏远的康定,还有这样一处 文化 的净土,艺术的净土。今后的日子,我想我找到了一个打发业余时光的美好去处。

康定情歌散文:康定情歌

 “60年了,我想我该回去看看了,否则永远也回不去了…“**一开始就听到李苏杰说这句话,我内心就一震,我想到了相似的一句话,是一大哥面对三弟不回家过父亲60大寿说等明年回去时的无奈说的“好吧,三子,你记住,爸妈不会永远等着你的…”人生几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就看什么时候,往往就差那么丁点时间,许多事情就成为永久遗憾,所以许多事情能做就立刻做了,不要以为有的是时间,也不知与许多人说再见就是真的永远不见。

 婷婷作为音乐学院的优秀学生却不能演绎出《康定情歌》的情感,因为她心中没有康定。我永远不会忘记李苏杰解救奴隶娃达娃时的境况,达娃说:“我一生下来就是奴隶,这铁链除了我陪少爷**骑马,其余时间都戴着,连睡觉都是…”李苏杰说要把它收好要让子子辈辈的人都知道我们吃的苦受的累,我还记得达娃听了李苏杰说芝麻饼是甜的问甜是什么味道时那种无知的和对美好苏州大城市的向往。看到有飞石要砸向李苏杰时达娃的奋不顾身…

 他们在雪山脚下擦出的爱情火花却输在了通信不通的现实面前,也算是输在了所谓的小三面前,当李苏杰看到刘二的信他要和达娃结婚的事情…当达娃看到刘二的信李苏杰祝福她的话时…他们都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誓言,再次感觉自身的卑微,从而遗憾一辈子…

 当扎西听到李苏杰他们是苏州人时,就毅然放弃了帮他们推车,他们以为苏州人都是不守信的人,格桑说了脱缰的马可以抓住,说出的话永远也收不回,李苏杰的一句话让达娃苦苦等了60年,我想到了《神话》中玉淑给小川说的那句话,小川,我相信你,你从来没让我失望过,所以不要轻易承诺,因为是明天先到还是意外先到,只有后天我们才清楚,我也终于明白自己行走江湖报自己家乡就担当了一份责任,因为你认识的他们包括他们的朋友很有可能这一辈子就只认识你们家乡你一个人,你的所有行为都代表着家乡人的形象…

 我也再次感受到了他们藏语同胞们的团结和热情以及豪爽和他们不为金钱利益心动踏实的高尚品质,扎西说了没有给别人割草,就不要拿别人的牛羊和天下的的鸟儿那么多,不都是雄鹰,我也不是才子扎西…

 当听到达娃10天前去世时,李苏杰当即浑晕,我想我也是,为何上苍如此绝情,就算是惩罚,难道对他们的惩罚还不够吗听到达娃收不到信,天天念叨时,李苏杰再次老泪纵横,用婷婷的话说,他的心也在流血…我想达娃应该会像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一样,用紫微的话说我娘想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冤了一辈子,恨了一辈子…

  扎西够爷们,用婷婷的话说你善良,踏实,勇敢…我想婷婷的到来就是上苍安排来考验你和梅朵的青梅竹马的爱情的,我想你也有点心动,人心都是肉长的,就算是石头也应该捂热了,婷婷那么爱你,跟着他到了苏州,你可以上最好的音乐学院,将康定情歌唱响全世界,而你只说了,我已经有了梅朵,她奶奶说了,是雄鹰就离不开草原,是扎西就离不开梅朵,其实梅朵是最幸运的,你以前的一切怀疑都是多余的以及为了扎西的幸福离开他…

 婷婷也是幸运的,在跑马山上,扎西告诉了她那条幅都是五色金幡,上面全是经文,每被风吹拂一次,就相当于颂念了一次经,她的离开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说了外公60年前你把心留在了这里,60年后我要带走一颗心,在飞机起飞前他终于等到了扎西和梅朵一起唱着康定情歌为她送行,也和他们真心的拥抱在一起,回去后用自己灵巧的双手以及深刻的感触深深弹出了康定情歌情感的极致…

 听着听着,记忆如同蝴蝶般飞奔,还记得 儿童 时,妈妈拿着她那蜡黄的 笔记本 教我唱会了人生第一首歌《跑马溜溜的山上》,后来才知道是一首情歌以及它是一首流行的藏族民歌后来被整理更名为《康定情歌》传遍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以及向外星人传播10首歌中唯一的一首亚洲歌曲…

 感激编导,能演绎出如此好的剧情,剧中几对情侣除了牵手和拥抱没有任何亲密行为,打破了中国**界以此提高票房的潜规则,剧中出了李苏杰也没有任何人流泪,把流泪都流给了观众,我想我是流泪了,看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我有始以来第一次看**看得如此有感觉,我的感触方方面面,我终于体会了什么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言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我恨,恨自己为何不是画家,画出那美好的画面,恨自己为何不是诗人,写出优美的诗歌赞颂他们伟大的爱情,恨自己为何不是音乐家,唱出那能表心迹的天籁之音,我恨…我想…也许我会因此改变很多,人生观,为人处事,以及爱情…我想说的是这不是如戏太深,我…只想说,今晚,我只能用笨拙的手指在冰冷的键盘上敲打出苍白的文字,却记录不了眼中流下的那莫名的泪,心中无比的千万思绪………

 谨以此文怀恋今晚看到的让我非常感触的**《康定情歌》,期待能让我再如此感动的**……

康定情歌散文:关于康定情歌

 年华散尽了几度春秋,未了,才发觉处处都是走过的风景;

 纯真时代的几段章节,完了,才珍视点点擦不掉的稚嫩笔记;

 你成为了我的回忆,一幕幕不间断地上演着;

 你成为了我的文字,工整隽秀不敢有丝毫瑕疵;

 六十年了,没有你,我是怎么度过的

 六十年了,没有我,你过得还好吗

 天都知道,我的想念是多么猖狂地疯长着,不顾及供我养我的土地,千根万条伸向远方,就为寻找你的呼吸。

 是的,我很清醒。我很清醒我是在深深的思念着你。

 六十年了,没有冲淡半点那个让我揪心,让我感动的地方;

 六十年了,还清晰地记得那么一首歌,那么一段旋律。

 有没有因为某些人,而使某首歌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有没有因为某些人,而使某本书增添了无人替代的味道;有没有因为某些人,而使某大片本属公共财产的风景,成为最私密的心情若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告诉那些人吧!你走过我的心里,并成为了一种叫做手绘的颜色,独一无二。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片不同的叶子。

 我们同扎根于一片土地,吸收着同一份雨露,我们同生长于一个枝丫,最后的宿命同是落叶归根。

 所以,我们相同了。

 我们有着不同的轮廓,游走着不同的经脉,我们怀抱着各自的梦想,被不同的人贴上了不一样的标签。

 因此,我们又不同了。

 生活是何等的矛盾,以至于在里面的人想出来,在外面的人又万分渴望走进,像《围城》中描写的爱情一样。

 若能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局外人,那生活又将被定义成什么呢

 生命是被落叶盖着的深潭,在岸边游移或许安全,但也等于没有活过;非要落了水,才知道其中的滋味。

 我想所有的一切的关乎美好,关乎凄凉,关乎幸福,甚至关乎绝望都叫做体验。

 体验了,就是你的生命活了。

 《康定情歌》这部**是由苏有朋、蒲巴甲、居文沛等主演的,以“中国第一情歌”——康定情歌为蓝本,讲述了情歌发源地甘孜藏区纯净神秘的土地上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旷世绝恋。

 导演江平曾说:其实《康定情歌》不是一个故事,只是一首名歌。在我心中一直觉得康定和甘孜是一个神秘、浪漫的地方,我定义它为浪漫甘孜,神秘康定。

 不禁想起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仇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都是那份心情。

 戴望舒希望逢丁香一样的姑娘,希望有雨巷一样的向往。

 导演江平则把他对甘孜的热爱,康定的追求用纯粹的情歌来诠释**。

 关于这首歌曲《康定情歌》的创作之源,还有个小故事的。

 据考究,《康定情歌》创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四川康定,作者李依若根据自己的 爱情故事 编写而成。当年他在成都读大学时与来自康定的李姓女子相爱,但这段单纯的感情并没有得到父母的祝福,李依若与其继母因此反目,家里断绝了他的学费和生活费。而李依若也是因为藏家李大姐的帮助才读完大学。可惜,最后有情人并没有终成眷属。李依若为了纪念这段少年时期的感情,在康定创作了一首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后来改名为现在的《康定情歌》。慢慢经世人传唱,流传广泛。

 前半段的歌词中透露出少男少女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白也显得格外直接,唱起来朗朗上口;后半段却由于无疾而终的恋情让歌曲有一种淡淡的哀伤。

 简单的歌词,明朗的曲调,似乎说出的对恋人的所有感情。

 所以我把你作为了背景,衬托我任何场合下没心没肺笑过之后不为人知的,却像被戳穿的真实。所以,我唱给了你听。

 当达娃被李苏杰从农奴中解救时;

 当达娃和李苏杰在共同修筑川藏公路中逐渐相爱时;

 广袤的高原上又飘起了熟悉清澈的声音。仿佛在说:请不要故意不理,请不要羞涩躲开,从现在起你就是我的康定。

 《康定情歌》,一部很纯粹的上世纪爱情故事。

 六十年前的李苏杰是个地道的大学生, 毕业 后就随军进藏修筑川藏公路了。老实,心眼好,还带有那时年轻人共有的愤愤不平和想拯救千万受苦难的人民的伟大抱负。

 我是人民解放军的子弟。

 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有为的知识青年总像午后十四点的太阳,炙热、慷慨激昂。为人民服务之心是印在脑海里的,不是随口 说说 如过家家一样被遗忘。

 若有机会把时光倒流,把自己扔进烽火连三月的战场,我们会不会临阵逃脱呢

 “军民一家亲”李苏杰一直重复这只句话。

 在他举起斧头砍断跟随达娃十五年的铁链的一瞬间,莫名的、巨大能量的感动在火山口迸发出来,喷射到好远好远。从此,达娃的命运改变了,奴隶翻身做人了,不再是只会说会的工具了,被压制许久的自由和自尊从归于历代受苦的人们,束缚在身上的利器,控制灵魂的恐怖,在这一刻解放了。

 庄严而又神圣地被达娃铭记于心,似重生,似洗礼。

 像鲁迅说的那样:身心突然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是的。达娃属于她自己的了。

 六十年前的达娃是个土生土长的藏家姑娘。自小为奴。直到遇见恩人解救了她,带她一起投入了修筑公路的一线。勇敢,心地善良,偶尔还带有女孩子天生的调皮与倔强,源于骨子里的执拗和坚守,让她等了一辈子的承诺,直到离开人世。

 那时,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简单却感人。就像康定情歌一样,透着淳朴,发自内心的真实。金钱和物欲在他们的爱情面前凸显的如此苍白,他们的爱情融在甘孜,定在了那个时代。

 苏杰给达娃他家乡的枣蓉麻饼,让达娃人生第一次尝出甜是什么味道。

 “原来,甜就是这个我味道啥!”达娃说道:

 很纯粹的味道。

 达娃给苏杰做羊毛钢笔套;苏杰许诺达娃会带她去江苏,去那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丽地方。让她上音乐学院,把康定情歌唱到全天下人都会!

 “嗯。我真的可以吗”

 两人都会心的笑了。

 此时达娃明白了甜又可以有另一种味道。是不加粉饰的墙,洁白,明亮,正期待着绘画家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感动;是幸福的电波,一轮一轮的涟漪从心头涌起,然后一股一股地荡漾着,传遍全身。

 是的。达娃享受了爱情赐予的蜜。

 然而,不该在这对大家都看好的年轻人身上发生的,还是发生了。无论他们做了怎样的阻拦,还是无济于事。

 苏杰被诬蔑为右派,抓去农场劳动了。

 不禁换回对**《将爱情进行到底》的记忆。特别是第二段感情的演变,原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叫无奈,舍不得的无奈就美其名曰:放手让对方找到更好的。接着,生活还照过,与你的日子被命运这把大手死死地压在了五指山下,期盼着唐僧的到来。

 都是平凡人。有谁能有孙悟空那样的寿命呢

 六十年,多么漫长的时间啊!

 花开败了一季又一季,潮水打湿了一对又一对恋人的眼。

 换做是你我,有谁还记得当初的那个他呢

 承诺就如写在石头上的“海枯石烂”,久了,被风蚀的支离破碎,怎么也拼凑不起来,

 然后就幻灭了;

 誓言就像破碎的石头一样,被我们丢进深渊,只是闷得一声激起一滩波纹,然后就沉下去了。

 自以为是地认为相信承诺还不如相信谎言,宣读誓言还不如少说废话。

 现在的爱情有些太突兀,拒绝了森林的保护,早晚会水土流失的。

 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曾几何时流传了这样一句 名言 :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远坐在自行车后面笑。

 《裸婚》中也这样写到:失去你,我还有我,失去我,还要你有什么意义。

 我不知道该对这些名言做出怎么样的评价,或许我也没资格吧!所以,这六十年在现在的爱情路上被叫做愚蠢和遗忘。

 可在达娃和苏杰的眼里,六十年叫做守望。关于爱情的守望,没有怨恨,没有抛弃,以至于最后的感情上升为对甘孜的爱,对康定的爱,那里融化了他们,吸纳了他们。

 记得有人说过——守望,是一种锥心刺骨的感受,如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惆怅;守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又有“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乐观;守望,是一道倚悬长空的彩虹,有着“无边丝雨细如愁,自在飞花轻加梦”的朦胧

 于是他们习惯了守望,习惯开始搁置内心的情感,习惯让情感慢慢沉淀……

 六十年的守望,十天的时间差,换来的却是一生的遗憾。

 或许我们都不曾得到上天的宠爱,在适当的时候,赐予我们一位天使,让我们幸福一生,又或者让我们停留下来欣赏沿途的美景,然而上天会是个顽皮的孩子,喜欢游戏人生,让我们在游戏结束时才恍然大悟自己曾经扮演过的角色!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守望或许很美,会是一种期盼,一种梦境,但亦或者会是一种顽疾,错过了那个人,也许就错过了一生的幸福,守望爱情也许就会守望痛苦!

 但是苏杰和达娃谁也没放弃。

 他一生未娶。

 她一生未嫁。

 六十年后,苏杰带着无法言说的情绪回到了甘孜。

 “爷爷,这么多年了,一直听您说康定,那到底是什么地方啊”亲侄女的女儿婷婷好奇地问他。

 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那里的人单纯,透明,像达娃一样。那里的歌朴实,无华,像康定情歌一样。

 “我的心一直在甘孜啊!”

 六十年后,苏杰带着达娃喜欢吃的枣蓉麻饼和上百封盖着“查无此人”的被退回来的信去看心里一直牵挂的她,可谁知,当一切真相大白后才发觉达娃十天前以永远的走了,再也回不来了。

 为一个承诺,用尽了自己一生的时间。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呢

 是达娃太傻,还是苏杰成为了千古之罪人

 达娃走了,而苏杰还活着。

 六十年的时光终于交汇了,可天空却说我要睡觉了,关掉了所有的亮光,一片无边的黑暗。

 苏杰的眼前一片漆黑。

 等候,没有比这来的更才残酷了吧!

 老人没有西斯底里,没有嚎啕大哭,没有一起殉情。只是静静地看着她的照片,看着那个当年送给她的包和装枣蓉麻饼的筒,想着达娃给他唱的那首很美的康定情歌。

 难道他背叛了她难道他不爱她了吗

 在他们当初相遇的小溪边,老人蹲在那儿,亲手把那些曾被退回来的信一封一封地放入缓缓的溪流里;亲手把那些达娃最喜欢的麻饼一片一片的放入缓缓的溪流里。

 今天,我回来了,我把这些信都给你带来了,可是,你却走了。

 我想有一天我也会离开这个世界,到时候,我会让孩子们带着我的骨灰,从苏州飞来这里,在当年我们相遇的地方,我要顺着这条溪流去找你,我一定会找到你。到那时候,我们就再也不分开了。

 老人没有背信弃义。

 在老人的眼里,达娃没有离他而去。因为达娃就是他心中甘孜,纯洁的康定,永远都不会消失。他对她的爱已融进了家喻户晓的康定情歌里,扯不开,也化不浓。达娃就是他的康定。康定也是导演的达娃。

 爱,真的永恒了。

 而达娃抚养的孩子扎西多杰,也真正领悟了康定情歌的意义,用心唱出了康定的爱,纯粹的爱。

 一部**的时间远远短于六十年的时间。

 而爱,却可以穿越时间。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 ,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能歌善舞的民族

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牛》等。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等。此外还有山歌,如布拖高胜山歌、儿歌等。

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吭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族、地区韵味十分鲜明。民间器乐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历史时空跨度极大。常见的有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箫、坚笛、唢呐等。此外,吹木叶,即以一片树叶来吹奏乐曲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妇女.无论老幼,襟前都挂着一付口弦,随时可以演奏。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吹奏时以手指拨动,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月琴多为中青年男子喜爱,其中不乏优秀的民间月琴手。50年代.凉山彝族姑娘沙玛乌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的月琴.受到热烈赞扬。

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被毡舞、芦至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

从彝族民间艺术中开出的凉山歌舞之花,不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辉煌,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遍地开放。今天,在凉山城乡经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手拉着手,踏着民族风味的节拍,欢乐地跳着达体舞。达作是彝语的音译,意为踏地舞或脚踏舞,是在传统的彝族歌舞基础上编创而成的一种集体舞蹈。动作简练明快,音乐悠扬流畅,乡土气息浓郁,时代色彩强烈。80年代一经形成,迅速普及全州并以大西南民族交谊舞的态势,很快向州外、省外推开。在94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上来自国内外的客人和彝族同胞手拉手,围着一堆堆青火.跳在一起,融为一家,场面热烈壮观.气氛亲切感人。

彝族的民族音乐包括歌曲和乐器。

彝族的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内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等。“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雅”是一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为触景生情;“左”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大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领唱,众人学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兴创作;“毕”是指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唱的歌,我们称之为宗教音乐,以与“俄”进行区分。音乐则有歌舞音乐、口弦音乐、吹叶子音乐,其中也各有许多曲调。此外,还有多种乐器: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象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服饰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风俗习惯

"爬花房"--彝族男女的婚恋:"爬花房"是楚据彝族特有的风俗。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爱恋之情。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拘束。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

云南小凉山彝族的婚礼相当别致。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带酒、布、肉、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女方村里的姑娘,可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捉住拼命戏乐。送亲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进门前,由一人托着装有羊肉、养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头上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然后,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着上菜。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三声大锣 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民乐齐奏;在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紧随其后入场。他们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作着滑稽州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后登场。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

一对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毫不乱。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服饰: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这里介绍其中几种。 (1)凉山型 主要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以及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由于大小凉山天堑壑障的隔绝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形态一一奴隶制,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 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即蓄一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头,大多头上盘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且常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佩饰最富特色即为“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片。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飘带,用于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乍、所底三个样式。 (2)乌蒙山型 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色尚黑,多为青、蓝色。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又可分为威宁式和盘龙式。 (3)红河型 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 普通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4)滇东南型 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总体而言,彝族服饰具有以下4个特点:(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饮食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民居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失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平顶的制作也与石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客人之所。靠墙壁左侧,设一火塘,火塘边立石三块成鼎状,锅支其上,称为"锅庄"。锅庄严禁人踩踏跨越,否则认为不吉。锅庄上方,以蔑索吊一长方形木架,上铺竹条,作烘烤野兽干肉或蒜头、花椒、辣子之用。火塘用以煮饭、烧茶、取暖和照明。彝族一家老幼,常围火塘而坐,叙天伦之乐,火塘成为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一般彝族人家,则在火塘边铺一草席,身裹披毡而眠。

历法

与玛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闻名世界的玛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历法。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通行农历。但在我国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的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据推测,此种历法源渊于远古伏羲,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它把中国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伦三个文明古国之前。

彝族十月太阳历以12届相轮回纪日,3个属相周期为一个时段(月),即36日为一月,30个属相周为一年。1年10个月,360日,10个月终了,另加5日"过年日",习称"过十月年",全年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闰年(闰日),为366天。

据考证,彝族的向天坟,其实就是古人用以观天象星斗的天文台,与彝族太阳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悠久神秘的古老历法,它与中国儒、道、阴阳学说有深厚的渊源关系,至今还有许多"密码"有待破译和研究。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 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 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女互撒,则是恋爱的开始。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节日期间,人们弹着大三弦,跳起"阿细跳月",同时举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楚雄、弥勒等地的彝族,也举行传统的"祭火"仪式。节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处,到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壮观。

赛装节--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赛装节为居住分散,平时很难有机会相聚相识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表白爱情的机会。而姑娘们最能显示自己的,就是看谁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装,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绣,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两年的时间。因此,谁的衣服多、花样好,谁就会被看作是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的人。

与过去的赛装方式不同、现在,人们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换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换五六套衣服。于是,赛装节上也就多了一个景致:在山管边、青树下,老人们搭起无数帐棚,烹煮着食物,忠实地为自己的姑娘守护着服装。

赛装节从一开始就有比赛的性质,这可谓是最早的时装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装的设计者,也是制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时装模特"。

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肃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为背景,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兴尽方休。

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打歌"遍及云南,不仅彝族,就连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这种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脚舞"、"踏歌"、"跳芦笙"等名称。

据考证,"打歌"系"踏歌"转音而来。早在汉唐之际,"踏歌"就曾是我国中原及南方民间十分活跃的民俗性歌舞。而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所铸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个垂尾人连臂环舞的铜扣饰以及凝固在云南沧源等地崖画上的舞蹈图纹,其舞蹈图案都与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这也许可作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证。

  袁鹰作者简介原名田钟洛,江苏淮安县人,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参加工作以后改名袁鹰。1924年生于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学生时代开始向报刊投稿,之江大学毕业后,在上海集英中学等校任教。1945年加入中国***,先后被分配在学生运动、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四十多年来,写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等。 作品:《莘莘》《新生代》《联声》《世界晨报》《联合晚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散文世界》《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风帆》《第十个春天》《江湖集》《花环》《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胡伯伯向你们问好》《唱一唱北京》《刘文学》《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刘文学》《秋水》《青山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筏子》《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报告文学》《散文世界》《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八卷)《新文学大系(1949—1976年)散文卷》《人民日报》[编辑本段]1、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原名田钟洛,1924年出生。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参加工作以后改名袁鹰。江苏淮安县人。1924年生于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在杭州、上海读完小学、中学、大学后,曾在上海几所中学教书。1943年考入之江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即参加《莘莘》、《新生代》、《联声》报刊的编辑,1945年加入中国***,先后被分配在学生运动、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副刊编辑。建国后,《解放日报》文教组组长,《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主任,《散文世界》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和第三、四届理事。四十多年来,写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风帆》,《第十个春天》等;诗集《江湖集》《花环》(与闻捷合著),儿童文学作品:游记《丁丁游历北京城》,诗集《篝火燃烧的时候》、《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等;散文集《胡伯伯向你们问好》,儿歌集《唱一唱北京》。其中《刘文学》在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一等奖。《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在第一次全国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二等奖。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编委会委员和《儿童文学》编委会员。粉碎“四人帮”之后,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主持党报的文艺宣传工作。在他的主持之下,《人民日报》的文艺评论、副刊、美术作品等版面,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新时期文艺的发展与繁荣,起了鼓与呼的作用。《人民日报》文艺版还配合文艺界开展揭批“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为那些蒙冤的作家与作品平反。四十年代开始文学写作,解放后先后加入中国文学工作者上海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到二十世纪末,先后出版散文随笔、诗歌、文学评论、传记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其中儿童诗《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刘文学》,散文集《秋水》,先后获优秀儿童读物奖、优秀散文奖。他的不少作品,特别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诗歌、散文,如《青山翠竹》(选入课本时改为《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筏子》(选入课本时改为《黄河的主人》)等,都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主编过《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八卷)和《新文学大系(1949—1976年)散文卷》等选集。1987年从《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职位上离休后,继续从事编刊物、编书和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评奖工作。曾获得巴基斯坦总统颁发的“领袖之星”勋章。[编辑本段]2、大理州文联秘书长笔名:袁鹰, 男,出生年月:1953 ,民族: 汉族。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物理系。1969年赴云南省剑川县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剑川一中教师,大理市下关三中教师,大理白族自治州文联创作员。大理州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副主席、秘书长,大理州文联秘书长、《大理文化》刊物常务副主编,《春城晚报》副刊部主任,云南省作家协会理事。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诗集《相思草》、《访问春天》,散文集《情感小屋》、《在生活的郊野》。随笔《说忙》获全国第八届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汉字之妙》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大赛三等奖,散文《风城的风》获1997年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铜奖、《忆念春天》获1997年《边疆文学》奖,《圆通山花潮》获中国第九届新闻奖、1998年全国报纸副刊作品银奖,《相思草》、《情感小屋》分别获云南省第一、二届文学奖。[编辑本段]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生女,1962年出生。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1984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及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修学习。在糖尿病、脑垂体病、痛风、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甲状腺病的诊治上积累较丰富临床经验。现任山东省内分泌学会委员、青岛市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几年来于核心期刊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著书2部,分别任主编及副主编。完成青岛市科技局课题3项,合作完成省级课题2项,卫生部课题1项。2004年获省教委科研成果三等奖一项,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青岛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两项。[编辑本段]4、《在那遥远的地方》角色 袁鹰近乎完美,她青春、活力、执着、坚强、忠诚——几乎所有的好品格在她身上都得以体现。殷桃把这个角色演得不温不火,可爱而单纯,善良又勇敢。十全十美的人物容易招致过犹不及的反感,但是袁鹰没有,可信的故事加上励志的激情让她得到一个“女版许三多”的网络外号,这是观众网友对她人物性格的一种褒扬,毕竟,在《遥远》中,青春励志的主角正是这样一位人见人爱的好姑娘,她的故事深深感动了众多观众,她的悲情身世又正是煽情催泪不二桥段。殷桃的两个深酒窝加深了袁鹰的可爱感觉,她备受伤害时无辜的大眼睛又加深了这个人物悲情感觉。没有豪华惊艳的化妆服饰,没有艺术氛围的灯光摄影,肥大而单调的服装,简洁到简陋的道具,在这种属于七十年代的军人质朴中,袁鹰完全以一种青春与朝气展现出曼妙与飒爽英姿的女兵风采,缺氧不缺精神的口号在这样一个人物演绎下竟是格外感人与震撼。观众喜欢袁鹰,因为她代表了一个年代的精神,与一个年代的青春气息。这些,正是我们现代年轻人所缺失的。也许正因为此,《遥远》才会如此打动人心。最经典镜头:弥留时刻的袁鹰,幻觉中眼前掠过每一位亲人,突然,她看到了母亲,那位甚至没有来得及听到她叫一声妈妈的亲生母亲桂红云。桂红云微笑着,回过头,望着自己的女儿,笑容如此亲切,如此温柔,袁鹰走向母亲……风雪下,她坐在那里,身体渐渐僵硬,但是心中却充满了幸福。那一刻,多少观众被虐到泪如雨下不能自己。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对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如这些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写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对爸爸谈论白杨树的一段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到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在多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然后用这些词说一说其他的树,如,青松、白桦、银杏树;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词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如,筑路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军人。 6.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7.阅读链接的诗歌《帐篷》,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这首诗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帐篷为家的“我们”指的是谁,这些人身上有怎样的品质,从而体会到地质队员、建筑工人们与边疆建设者一样,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案例 片段: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你对白杨树的了解。 生:我知道白杨树非常直。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成长。 师:是从爸爸的介绍中了解到的吗(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大家都来读读这几个句子。 生:(自由读) 师:请同学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生:(自读后)它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什么生命存在。 生:那里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师:(演示或课件)这里常年干旱,并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请同学再来读爸爸的介绍。 生:(再读) 师:(再次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我们的校园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城市绿化街道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祖国的边疆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沙漠的边缘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大家对白杨还有哪些认识 生: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师:(为学生引读前半句,学生接读后半句)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白杨树的性格是这样坚强,生命力是这样顽强,让我们读一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生:(齐背) 师: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请大家再次读书,说说你的理解。 生:爸爸也想在父母膝前尽孝,可看到白杨树,更加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心。 生: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发达地区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他更希望子女能够像自己一样成为边疆建设者。 生:爸爸还在呼吁着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师:的确是这样。尽管孩子们还不理解,我们却通过阅读体会到了爸爸那一颗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心。让我们再次背诵爸爸的话。 生:(齐背) 五、相关链接 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45年7月加入中国***。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报》编辑、《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等职。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五封信》《我也要戴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第十个春天》《风帆》《非洲的火炬》,诗集《红湖集》《花环》《袁鹰儿童诗选》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于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175万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 兵团以转业官兵为基础,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城乡青壮年,按照“不与民争”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水草边缘和与苏联、蒙古接壤的千里边境线一侧艰苦创业,把亘古荒原改造成机械化、规模化的大农场。并新建了现代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 近五十年的实践证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有利于加快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这不仅是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需,而且是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作者/季风**

2010年,在北京新春音乐会上,龚琳娜受邀在人民大会堂演唱《忐忑》。

随后,王菲在微博中说,《忐忑》激起了她强烈的翻唱欲。

次日,天后称“难度”太高,决意放弃。

天后差点眼珠子都转丢了,最终也没有找到龚琳娜的“忐忑劲儿”。

在王菲及其他明星的推波助澜下,《忐忑》迅速火遍全网。

“啊啊啊哦,啊啊啊哦唉……”,这首没有一句歌词的歌曲,也被人称为极具魔性的“神曲”。

而跟着火爆的,还有原唱龚琳娜。

她穿着夸张的服饰、顶着雷人的发型,用夸张的表情唱腔唱着不知所谓的歌曲。

极具话题性的曲风,也让龚琳娜一下子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

随后,她又推出《法海不懂爱》、《金箍棒》等神曲,更加坐实了龚琳娜“奇腔怪调”的标签。

或许是人红是非多,在《法海不懂爱》推出后,她遭到了炮轰。

这首“恶搞”法海的神曲,引发了千万佛教网友的抗议。

他们骂她,“对佛教文化不尊重、毁三观”,也由此引发了文化界对“ 娱乐 底线问题”的讨论。

这首歌,更是将龚琳娜推向了风口浪尖,被人狠贬,风评一度跌落谷底。

后来,她又因手撕天后王菲,公开diss王菲唱功,遭到菲迷的炮轰。

这件事发生在2016年年底,王菲在自己的世纪演唱会上,严重走音跑调。

演唱会结束后,龚琳娜直接发文称:“王菲音色丢了,气息没了,音准走了……”

龚琳娜说,“唱歌好不好与过去的成绩无关,与今天的感冒无关,与是不是坚持不懈地专注和努力有关。”

她是在抨击王菲,作为音乐人的懈怠。

龚琳娜的“敢说”,也遭到菲迷集体骂:“一个唱神曲的人,也好意思评论天后”;

更有人指出,龚琳娜无非是想蹭天后的热点,想红想疯了,和哗众取宠的小丑无异。

就是这样一位,被戏谑为“小丑”、备受争议的歌手,除了《忐忑》令人过耳不忘;

近几年,在热门音乐综艺上,她演唱的《小河淌水》《自由鸟》《静夜思》等曲目,让观众对她彻底改观。

早期,龚琳娜在很多人心中,是不知道从哪里蹦出来的“网红”;

近些年来,她凭借很多“中国新艺术音乐”让人不禁惊叹,“国宝级的歌唱大师”。

尤其她演唱的那首《小河淌水》,极具唱功和技巧,开腔简直是惊艳全场,打动无数人,让人听着“想流泪”。

其实深扒她的背景,我们会发现,曾让全网“忐忑”的龚琳娜,远不止你看到的那样。

01

1975年,龚琳娜出生在贵州省贵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她的父母不是什么音乐家,爸爸是医生,妈妈是单位的小干部。

但父母都是文艺爱好者。

当年,因为龚妈在舞台上拉得一手好手风琴,让龚爸一见钟情。

龚爸平时也很爱唱歌,早上起床开始他会一边干活,一边唱歌,唱各种各样的老民歌。

在父母的影响下,龚琳娜从小也爱唱歌,尤其在独唱时,更有表现欲望。

5岁那年, 她参加了每年一度的《花溪之夏》音乐会,演唱了一首《有首歌儿就是我》;

10岁的时候,她就获得了上海民族杯小歌手一等奖。

1987年,12岁的龚丽娜就跟随“中国儿童中心少儿艺术团”到法国演出;

她在舞台上,穿着民族服装唱着贵州的民族歌曲。

那次表演,让小小的她也收获了粉丝,也让龚琳娜明白了一件事:

“音乐可以打破隔膜、冲破语言,音乐无国界”。

从那时起,她就暗暗发誓,以后要做一个真正的音乐人。

1992年,当时还在贵阳艺校读书的龚琳娜,认为贵阳太小,限制发展。

于是,她写了一封2500字的自荐信给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中学,随后她被录取。

不得不说,龚琳娜年纪虽小,却胆识非凡。

被录取后,母亲不同意她去,因为2500元的学费让这个家庭犯难。

龚琳娜哭着对母亲说,一定会拿到优秀学生的免费名额,这才让母亲勉强同意。

北上之后的龚琳娜,学业并不是那么顺畅。

她因为水土不服,半年内长了一身红疙瘩,被休学一年。

再回来之后,在众多音乐才子之间,龚琳娜显得天赋平平。

在老师眼中,龚琳娜虽然天赋平常,但很刻苦;懂得钻营,知道自己要什么。

从中国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到中央音乐学院,她一读就读了7年。

她也拜在声歌系教授邹文琴的门下。

邹文琴的得意门生,除了龚琳娜,还有韩红和梦鸽等著名人士。

邹文琴让龚琳娜保持真声,学习戏曲的唱腔,龚琳娜也以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

02

正如教过她的老师所说,龚琳娜一直都很清楚自己要什么。

一毕业,龚琳娜就以青歌赛的银奖,来奠定圈子里最初的名气。

随后,她进入中央民族乐团工作。

进入乐团,她才发现唱歌原来是件体力活。

她跟着乐团,每天穿梭在不同的城市,穿着华丽的舞台服,游走在不同的晚会舞台。

别人安排她唱什么就唱什么,用她的话说,就像提线木偶。

她看到了乐团中的歌手,数十年还在唱着同一首歌,每天争着“谁是一级二级”。

唱腔流于“千人一声”,生活一眼望到头,这种情况让她心生厌倦。

因假唱,让她更加质疑自己职业音乐人的身份。

有次,龚琳娜受邀去江苏卫视,去到一个城市表演。

表演的前一天,她被通知在录影棚录音。

录音的目的,就是配合假唱。

第二天,在万人现场,巨型的舞台上,龚琳娜脚踩恨天高,身着如婚纱般的礼服,嘴巴一张一合,顾盼生姿地假唱。

观众的热情,让她突然心生羞耻:“这是在骗观众啊。”

她也开始真正反思,这是自己想要的吗?

03

老锣的出现,可以说,改变了她一生的轨迹。

老锣曾带着他的乐队,到北京的一个剧院演出。

龚琳娜和同伴在现场观看后,对巴伐利亚筝产生了好奇。

于是,她们去了后台,与老锣交谈。

在交谈中,同伴对巴伐利亚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龚琳娜却对老锣更感兴趣。

知道她也是搞音乐的,于是老锣和龚琳娜互相交换了****。

一次短暂的邂逅,龚琳娜怎么也想不到:

这个眼前的男人,会成为自己一生的音乐合作伙伴,以及人生伴侣。

老锣何许人也?他是一个来自德国的老外。

和龚琳娜一样,他也从小学习音乐,科班出身。

他10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传统乐器巴伐利亚筝,1988年的时候考入了柏林音乐学院。

出于对中国音乐的 探索 ,老锣来到中国,在上海音乐学院学古琴,拜在大师龚一的门下。

他来到中国的第六周,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高山流水”。

这是一个扬琴、笙、贝斯、打击乐和一个蒙古族歌手的组合。

他们录了《高山流水》专辑,还参加了北京爵士节的演出。

在这期间,他也与乐队成员乌仁娜相恋结婚。

他先后和乌仁娜十多次去蒙古采风,将她送进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为她做了二十多首歌,让乌仁娜在德国音乐圈中名声大噪。

但这段因音乐结缘的感情,之后也因“音乐合作”终止而结束。

老锣结束第一段婚姻之后,又回到了中国,继续 探索 中国音乐。

05

有天,老锣约龚琳娜在三里屯的景约酒吧,见面。

那天,酒吧里只有他们二人。

音响里放着音乐,老锣投入地伴奏。

他拿起话筒,对龚琳娜说:“你想唱什么,就自由地唱,我来为你伴奏。”

龚琳娜随意地唱了《月亮代表我的心》,而老锣随意地伴奏,让她觉得轻松。

这才是她想要的音乐啊,充满着自由和快乐。

二人也相见如故,谈音乐、玩音乐。

曲终之后,老锣向她表达了喜爱。

老锣对音乐的见解鞭辟入里,与龚琳娜对音乐的理念不谋而合。

对于迷茫期的龚琳娜而言,老锣无疑是照亮她的光。

自从那次在酒吧相约表白之后,老锣又邀请龚琳娜去参加德国音乐节。

到了音乐节现场,龚琳娜才知道,老锣是音乐节的主席,在德国音乐圈享有很高的声誉。

由此,龚琳娜对老锣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那年冬天,老锣向龚琳娜求婚:

“我们在一起吧,虽然我没有太多的钱,但是我很富有,我很自由,可以让你跟我一起快乐。”

正是希翼音乐的快乐和自由,龚琳娜于2004年在贵州,和老锣走入了婚姻殿堂。

婚礼现场,龚琳娜穿着民族服装、一脸素颜、戴着锣妈妈给她编的花环,嫁给了老锣。

这一结婚,却让她和自己的妈妈十年未通电话,一直没有来往。

06

龚妈妈不喜欢老锣,不仅因为他是个老外,还是个二婚。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初次的家长见面,老锣竟然当着龚妈妈的面,说龚琳娜的打扮和唱歌“很恶心”。

在老锣看来,那个被框束在中国表演程序里的龚琳娜,失去了歌手的真实性,他不喜欢。

而龚妈妈却一直引以为傲,她骄傲女儿龚琳娜穿着华服,在各个晚会舞台上的表现。

第一次见面,龚妈妈就和老锣结下了梁子。

让龚妈妈觉得最过分的是,龚琳娜听了老锣的“诱骗”,竟然辞去了中央民族乐团的铁饭碗。

龚妈妈无法接受女儿的新音乐。

她也不看好龚琳娜的婚姻,甚至骂她:“你们是不会有幸福的。”

龚琳娜与妈妈的这一僵持,就是十年。

十年间,她们互相不通电话,产生了深深的隔阂。

07

与老锣结婚后,2005年,龚琳娜与老公回德国定居。

她也开启了,她的中国新音乐的艺术 探索 之旅。

在阿尔卑斯山脚下,德国巴伐利亚森林里,老锣写歌,她唱。

她也如《自由鸟》中一样,“跳过了山顶跑进森林去逍遥”。

在这些隐居的时光里,她早起练声,对着所有生灵唱歌。

她模仿邻居家的牛马羊猫鸡的叫声,变换各种声音角色。

这时,她才明白,她的歌唱,是为了所有的生灵;她的歌声可以让奄奄一息的生命重焕生机。

她和老锣还经常在大街上,旁若无人地大声歌唱,路过的人都以为这是一对疯子。

她在这里一待,就待了五年,也为老锣生下了两个儿子。

老锣试图将中国的文学编进曲里,龚琳娜也从 楚辞的神话故事,唱到诗经,唐诗宋词。

而让她从德国转战回中国的神曲《忐忑》,其实是老锣特意写来给龚琳娜练声的。

《忐忑》对于音准和节奏把握要求都很高,龚琳娜甚至曾建议可以用来作为专业音乐学院的练声曲。

在北京居住的日子里,她常参加节目、到处演出,感觉缺了山与水,作品找不到出口了。

于是,龚琳娜又把家,从北京搬到了云南大理,归隐山林。

因为,她觉得,音乐本来就是给人能量的。

她得像一株植物那样茁壮地向上长,才能唱出好歌声。

在云南,她每天爬到家后面的山上唱歌,几乎把云南红河州文山州,彝族、纳西族、白族走了遍,专心采风。

在这里,她也遇到了很多人,旅居大理不同经历的人,还组建了邻居歌唱团。

有人因为跟着龚琳娜唱歌,抑郁症也治愈了。

而老锣也在大理为龚琳娜创作了《24节气歌》,将“春分的花开满古城,夏至的雨飘零洱海,中秋的月高挂苍山”写进歌里。

如今的龚琳娜,被德国老公宠溺了17年,他们夫妻二人不止是音乐上的珠联璧合,更是生活中的亲密伴侣。

在老公的帮助下,她的唱功和作品,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接受。

有人评论她,“这样一位国宝级的歌唱家,竟然要靠神曲来走红,太可悲了。”

但不管外界如何评价她,她一直都是那个潜心做音乐的龚琳娜。

红河谷

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范继淹译配

人们说,你就要离开村庄,

我们将怀念你的微笑。

你的眼睛比太阳更明亮,

照耀在我们的心上。

走过来坐在我的身旁,

不要离别的这样匆忙;

要记住红河谷你的故乡,

还有那热爱你的姑娘。

你可会想到你的故乡,

多么寂寞多么凄凉;

想一想你走后我的痛苦,

想一想留给我的悲伤。

走过来坐在我的身旁,

不要离别的这样匆忙;

要记住红河谷你的故乡,

还有那热爱你的姑娘。

要记住红河谷你的故乡,

还有那热爱你的姑娘。

《红河谷》是流行百年之久的传统牧歌。美国人认为,歌中所唱的红河是得克萨斯州的红河并且确有与歌曲同名的**。好莱坞扮演牧童的名星吉恩·奥特金和伊·罗杰师分别于1936和1941年都用过这首歌。衣阿华州的开拓者詹姆斯·克里根曾于1896年发表过按同一曲谱填写的歌词,歌中曾提到纽约州的莫哈克河谷。据此,有人认为《红河谷》出自克里根之手,

实际上,美国有两条名叫红河的河流。一条源自北方明尼苏达州西部的冰川湖自南向北,流到加加拿大马尼托巴肖,继续向北注入加拿大的温尼伯湖,全长498公里。另一条源自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最南边的一条主要支流,水中含红褐色泥沙,水色发红。这条河从得克萨斯州西北部流向东南方向,中下游流经墨西歌湾低地,汇入密西西比河。这首歌在加拿大南部也十分流行,因此,加拿大人认为它是一首加拿大民歌。

《红河谷》是一首在时间上流传已久,在地域上流行甚广的抒情歌曲。在姑娘即将离开红河谷时,牛仔表达了他对她无限眷恋的情感。姑娘的明眸和甜蜜的微笑都曾是牛仔生活中一道绚丽灿烂的阳光。也许因为她光彩照人,羞涩的牛仔没有勇气向她表白自己的心愿,只是爱在心底,等待心爱的人对他吐露心声。然而长久的等待与沉默却最终换得姑娘要离开红河谷的消息。此时纵有干言万语,纵然爱已深入骨髓,却也不得不将那感情轻易埋葬。有什么苦比得上明知自己所爱的人就在这个世界上却无法拥有她,甚至没有机会去表达呢?无奈,牛仔只能一次次地唱:你可要记住这红河谷,还有那真爱你的牛仔。”歌声深沉,感情真挚,充分表达了对心上人深深的眷恋之情。

先看看泰剧《爱的烹饪法》,很搞笑,很幼稚,很纯情,很可爱

Alin既是演艺圈当红女主角,又是富家女,这些光环外加几位阿姨的调教无形间造就了她骄纵、自负、挑剔、刻薄的性格。又正因为这些特质,导致她接连丢掉几份大戏,甚至再无人请她出演,逐渐沦为过气女星。 所以Alin特别珍惜某公司邀她担任一烹饪节目主持人的机会,特别是发现该公司BOSS--Lek是位又帅又多金的钻石王老五,Alin更加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要将Lek收入囊中。因节目需要Alin亲自操刀做菜,而她根本就是只懂吃不懂做的主,无奈下,只得找来机缘巧合下遇到的主厨兼冤家Din来设计菜式并教她做菜。 相处中,Din渐渐发觉Alin其实是个可爱、坦率、真诚、有正义感的女孩并爱上了她。可出于出身的自卑,Din一直未向Alin表白。而Alin心心念念要把Lek弄到手,虽然她和Din无话不谈,也发觉生活中不能没有Din,但性格急躁的Alin从未停下脚步去思考她对Din的感觉到底是什么,直到发现Lek竟然是自己唯一的女性朋友Tha的前老公和孩子父亲。Alin希望破灭之余,终于认真考虑起自己对Din的感觉。 在Lek和Tha的二次婚礼上,敢说敢做的Alin当众跪下向Din求婚,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 如果你爱一个人,是爱他的完美。 当有一天你看到他身上的缺点,爱情很容易就幻灭; 但如果你爱一个人,是爱他的真实; 他会成为你眼中的完美,无论发生何事,你都依然爱他无怨无悔……

故事大纲 Alin(Anne饰),30岁,是一个傲慢挑剔的女演员,曾经的第一女主角,因为自身行为乖张加之业内新人辈出,淡出演艺圈两年之久 不甘心被人遗忘的alin,得到了一个应征美食节目女主持的机会,把制作公司老板Chai Anucha当做完美婚嫁对象的alin,为了得到这份工作,谎称自己厨艺高超! 为了圆谎,alin通过私人律师kong,找到kong的好友din(Ken饰),西餐学校的专业老师,成为她的私人厨艺老师 alin是个极度追求完美的女人,她有一本为完美情人所设的秘密打分本,而Chai Anucha是里边得分最高的,外形英俊,家世显赫,学识不凡,无不良嗜好,方方面面的条件都最优,没错,他就是她理想中最完美的未来老公,为了早日得到梦寐以求的完美婚姻和豪华婚礼,她要行动了! 然后,din的出现,最终打乱了她的计划 din,美食学校的老师,厨艺一流的西餐大厨,这个男人有着和大**截然相反的个性,严谨内敛沉稳,尽管有着不太美好的出生和成长环境,但是din不卑不亢的对待遭遇的人和物,有着积极认真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这个看起来有点平凡的男人,其实更加接近完美 偶然的机会,他成了alin的私人厨艺老师,成了大**的咕咕,相处中,din温柔的神态,腼腆的笑容越来越多,原则性很强的din,渐渐爱上了这个被他不自觉宠溺着的女人最终,他会得到alin的芳心吗,他会有勇气接受这段有落差的爱情吗

男一号 Din (ken饰演) 30岁,高级西餐厅主厨,美食学院的老师,个性沉稳内敛,为人和善,处事有原则有责任心,父亲家世显赫,母亲只是身份卑微的厨娘,尽管有着特殊的出生和成长环境,却可以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和平和淡然的心态,同时又有着较强的自尊和上进心,力求凭着自己努力,事事做到最好。 不同于以往类似角色,这个看似表演起伏不大的角色更具看点,在和女主alin的相处中,din慢慢显露出了温柔腼腆闷骚的一面,大量细腻的微表情,使这个人物,更饱满更富角色魅力。 女一号 Alin(Ann饰演) 30岁,曾经的演艺圈第一女主角,热爱表演,个性高傲挑剔,凡事极度追求完美,由于娱乐圈新人辈出,加之自身个性不易相处,年纪渐长,变得星途黯淡对于出生富贵的alin来说,如今最大的愿望是找到一个条件出众的如意郎君,举办一场豪华隆重的完美婚礼 看似性格严重缺陷的alin,实际是个很讨喜的角色,爱憎分明,积极直白,善于人前伪装的alin,在din面前的真诚和依赖,很是可贵,alin这个角色表情丰富有张力,很具感染力。

贵州省的

★演员宁静

姓名:宁镜

曾用名:宁静

出日期:公元1972年4月27日

生肖:鼠

出生地:贵州省

国籍:中国

身高:166cm

体重:53kg

血型:AB型

星座:金牛座

爱好:音乐、运动

人生格言:顺其自然

最喜爱吃的东西:辣椒

好朋友:一切谈得来的朋友

愿望:创立一个以“宁静”命名的品牌

最喜爱的演员:罗伯特·德尼罗、克拉克·盖博、梅丽尔·斯特里普、莎朗·斯通、张瑞芳、斯琴高娃、刘晓庆

最崇拜的人:索菲亚·罗兰

喜爱的乐队:eagles

喜爱的化妆品:Nu skin、SKII

喜爱的颜色:黑、蓝、白、灰、军绿色

最喜爱自己的**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

最向往的地方:大自然

最常用的健身方法:快走、器械锻炼、仰卧起座

最喜欢的休闲方式:跳舞

最擅长的舞蹈:现代舞、拉丁舞、西班牙舞

美容建议:每天必须喝8杯水以上,胡萝卜汁、苹果汁、橙汁。

[编辑本段]☆获奖经历

高中毕业后,进入贵州艺术专科学院完成了三年表演系 的大专课程。其后前往上海发展,在上海艺术专科学院修了一年时装表演课程。在广州时 代动画**公司和悠悠动画公司任动画师时,在珠影客串演出了她的第一部**《冰上情 火》,回上海后获导演庄红腾赏识,在《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中担任女主角,其后出 演了《炮打双灯》、《兰陵王》、《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影片。《炮打双灯》在1994年西 班牙塞瓦斯蒂安**节获最佳女演员奖。1996年被上海**评论家协会及北京大学生**节选为最佳女演员奖。1998年、1999年摘取中国**百花奖、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桂冠,2000年荣获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国际**节最佳女主角大奖。2005年 荣获中国**百年百位优秀**演员称号

[编辑本段]☆**作品

2006年《爱情呼叫转移》

2005年《三岔口》 合作演员:郭富城 李心洁

2004年《借兵》

2002年《寻枪》 合作演员:姜文

2002年《惊涛骇浪》

2002年《天下无双》

1999年《黄河绝恋》 合作演员:保罗·克塞 王新军 李鸣

1997年《玫瑰天涯》

1997年《红河谷》 合作演员:邵兵

1996年《新上海滩》饰冯程程 合作演员:刘德华、张国荣

1996年《大辫子的诱惑》

1995年《兰陵王》

1995年《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5年《赢家》

1994年《奥菲斯**》

1994年《小娇妻历险记》

1993年《炮打双灯》

1993年《偷拍的录像带》

1992年《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1990年《联手警探》

1990年《冰上情火》

]☆电视作品

《梦断紫禁城》 饰 青莲

《南越王》

《雪域迷城》

《鼓上蚤时迁》

《五女拜寿》

《月上江南》

1998年《上海之恋》

2000年《杨门女将》饰穆桂英

2001年《吕不韦传奇/乱世英雄吕不韦》饰 赵姬

2002年《孝庄秘史》 饰 大玉儿 (孝庄皇太后)

2002年《英雄》 饰 唐岚

2003年《曹操与蔡文姬》 饰 貂蝉

2003年《大马帮》 饰 果果

2003年《真相的背后》

2003年《六指琴魔》

2003年《大汉天子 II》饰 卫子夫

2003年《白银谷》

2003年《皇太子秘史》饰建宁公主

2004年《风流戏王》饰李香君

2004年《魂断楼兰》

2004年《傻小李元霸》饰萧美娘

2004年《梧桐相思雨》饰隆裕太后

2004年《马大帅2》

2005年《东归英雄》 饰 央金

2005年《魔界之龙珠》

2006年《鹿鼎记》 饰 陈圆圆

]☆配音作品

动画**《宝莲灯》配嘎妹。

]☆宁静访谈录

一、彩色动画

宁静出世象幅黑色动画:文革年代,那时的产院并不安静,院子里楼道上连产房的走廊中,都贴满了大字报,马路上的高音喇叭不断传来响亮的口号声。就在这此起彼伏的嚣喧中,一个可爱的大眼睛女婴呱呱落地。父母并没因此而欢笑,母亲痛苦地呻吟,妇产医生被当作牛鬼蛇神正在院子里接受批斗,父亲在昏暗的产房踱步,被口号声搅得心烦意乱,天使般的女儿降临在动乱的岁月,是祸是福?是喜是忧?为了摆脱烦恼,为了得到安静,父母为生不逢时的女儿取名:宁静。

儿时的宁静尽力摆脱黑色的阴影,她胆小怕羞,尤其怕听电话,铃声一响她拎起话筒只喊了“喂”一声,就赶紧挂上;家里来了客人,她总是躲在房间里不敢出来。为此,父母经常带她外出作客,并邀一帮子男孩与她一起疯玩,以磨炼女儿的性格。17岁的宁静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展示在她面前的世界开始变得色彩斑烂;先是考入贵州美专学动画,后又考入贵州艺专学表演,艺术的养料滋润了这位老家湖南的湘妹子,由于她长得眉清目秀,体态楚楚动人,尤其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惹人喜爱。不少广告商把焦点对准了她,一时间她频频亮相众多的广告之中,名气骤升,收入也可观,但她不想成为昙花一现的“广告明星”,一心想在艺术事业上耕耘追求。她把目光瞄准了影视圈,那可是一片神奇的天地。还在当学生的她虽无奢望当明星,可也算个小影迷,学校隔壁正好是家**院,下课铃一响她总是直奔那里,最爱看的片子是谢晋的《牧马人》《天云山传奇》,为“秀芝”的纯真爱情,为“冯晴岚”的坎坷人生不知流了多少泪,好几回梦里与“牧马人”一起驾车奔驶在茫茫草原上,又在天云山下与心上人促膝谈心……仿佛自己也成了一个把角色演得活灵活现的耀眼明星。于是,她只身离家来到广州闯荡,但人家并没有把她当作演员的料,而把她安排在一家动画公司画动画,别看动画与明星完全两码事,可就是这一步决定了宁静的人生走向,当明星的机缘正在悄悄在她身边降临。

宁静很爱画动画,因为她有美术功底,因为动画五彩缤纷,从她手中可以变幻出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等许多神奇有趣的故事。你看,在她的画室里,四周墙上贴满她的最新作品西班牙动画片《三剑客》:滑稽变形的剑客形象,金光闪耀的皇家宫廷、漂亮端庄的贵族公主、金壁辉煌的假面舞会……组成了一个情趣盎然的彩色动画世界。一次画到得意时她情不自禁地面对彩色动画舞蹈起来,跳跃、旋转……突然一个亮相,她做了一个侠客的挥剑动作,想不到就这一刹那功夫,这个动作定格在一位珠影导演的视线中,这位导演刚路过画室,偶然瞅见宁静的动画亮相,居然就凭这点印象选定她在**《冰上情火》中扮演一个角色。不为别的,就为这个角色是溜冰运动员,与“剑客”异曲同工,同时又是个业余美术爱好者,与宁静一拍即合。

命运真奇妙,如果宁静不画动画,如果宁静那天没做挥剑动作,如果宁静没与那位导演偶遇……她也许一辈子与**无缘。

二、兰色牛仔

宁静拍了《冰上情火》,又拍了《检察官与女囚》、《魔舞》算是一只脚踏进了**圈,演了几个配角儿。她不甘寂寞,难道就不能演主角?于是,她到**发祥地上海求发展。报考上戏表演系没赶上,报考上戏时装模特儿表演班也行,只要与“表演”沾边儿。她身高1米67,离时模标准差丁点儿,但还是被破格录取,当然凭的是那匀称的形体、姣好的容貌还有那天生的表演潜质。

宁静一向对时装情有独钟。不仅是因为她父母做时装生意小有名气,而且她天生与时装有缘。小时候在自家的店里接受时装的熏陶,各种颜色、款式的时装她都要试穿,对着镜子自我欣赏一番,那付靓相总会招来大人的赞扬。长大了她对时装更痴迷,且听她考“上戏”时的一番独特见解;“女人爱时装就象男人爱抽烟,解闷消遣可以,千万别上瘾。所以,我不象有的女人着了魔似地翻行头,我迷恋时装主要是欣赏品味,有空自行设计、裁剪一套连衣裙什么的,穿上身去到街上亮相,真比与男朋友初次约会还高兴。”

考上了时装模特专业,宁静开始悉心研究时装:时装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作为学问研究却大有奥妙;一件时装从选料、设计到裁剪、缝纫,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待征,职业爱好和美学趣味各不相同,因此要做出一件称心如意的时装非常不易。由于她从专业的眼光看时装,因而对时装的要求很挑剔,认为市场上流行的新潮时装,很少有自己满意的,不是颜色搭调不好就是尺寸不合身,不是料子不宜就是款式别扭,她对这些时装爱看不爱穿,要穿就自己动手做。那时,她还未成明星,空余的时间有的是,自己做衣服就成了她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从美学、色彩学到社会学,她都研究一番并用于时装的制作上。

宁静自做时装的确有一套。有一次学院举办一场规模不小的时装表演,那是她学习模特专业后的重要亮相。在五光十色的丁型舞台上,只见她身穿一套橙、绿相间的套裙,新颖别致,满溢青春气息,当场就引起轰动,不少外商表示订购意向,欲作最新流行装投放市场;有的服装师悄悄打听这套新潮裙的设计者是谁?当时她秘而不宣,事后才把秘密透露给同学,原来这套后来流行市场的“沙滩型抛裙”是她自己设计制作的,参考了法国时新款式,选用日本横贡缎,只花了几十元钱和一天一夜功夫,用手工一针一线缝纫而成,想不到取得了意外的效果。

时装中宁静偏爱牛仔,一则“高普登”牛仔广告中,她一身兰色牛仔,如海燕在浪花中飞翔,又如白云在兰天中飘拂,充分显示了一个少女的人体魅力。宁静被称作“兰色牛仔女”在圈内广为流传,想不到这一传再次给宁静以难得的机遇。上影导演庄红胜正为自己执导的新片物色女主演,偶然间打开电视正见宁静的“兰色牛仔”,他的眼睛一亮,七拐八弯打听到宁静的下落,一见面一试戏,就把这位“兰色牛仔”推上了《我丑,但是我很温柔》女主演的位置。一片定音,此片拍后她被召进上影成为一名职业演员,此后一连主演上影的新片《偷拍的录象带》、《奥菲斯**》,成了一名正待崛起的**明星,她为自己在表演上的孜孜追求而祈祷,当然也为自己的运气而庆幸。“兰色牛仔”为她成为主角开了路,也成了她闯荡**圈的敲门砖。有趣的是,她主演的这头三部**,都发挥了时装的魅力,戏中角色变换了各种时装:黑长裙、兰牛仔、黄T恤、白西装……拍《奥菲斯**》时,导演鲍芝芳还亲自陪她上南京路、淮海路的名牌店选购时装,让她在戏中过足时装瘾。

三、红色旗袍

有了“兰色牛仔”的戏缘,宁静开始走红,一连主演《炮打双灯》、《阳光灿烂的日子》两部叫座又叫好的**。《炮打双灯》由何平执导。她主演的春枝是个独特而富魅力的女性,作为富家的金枝玉叶,从小被当作少爷恩宠,尽管女扮男装仍掩不住春心萌动,她冲破森严家规和吃人的礼教,大胆地与一个画匠相爱,甚至发出”宁可不当东家,也要做一个女人“的呐喊,然而,个人的抗争被旧有的秩序击得粉碎,纯真的爱情不得不走向灭亡。宁静把这个悲剧角色演得丝丝入扣,演技上了一个台阶,片子公映一炮打响,鲜花与掌声向她袭来。岂知声誉的背后有多少艰幸?在与影迷的见面会上,宁静讲了两个生动的例子。在拍此片之前,她被何平召到北京,参与女主演的竞争,尽管她已对角色作了充分准备,可一路晕机一路呕吐,直到导演面前,她已一脸苍白浑身散了架似地瘫在靠椅上,强打精神准备谈戏谈角色。哪料导演压根儿对小品、台词没丁点兴趣,却象知心朋友似地与之闲聊,从美食小吃谈到美容时尚,从股市行情谈到海湾战争……而且边聊边拍录象,把宁静晕机后的窘态:失神的眼睛、呕吐的尬尴,半昏半睡的神情,一一用特写纪录在案。宁静心想这下砸锅了,正当她起身告辞时,何平却紧紧握住她的手,高兴地唤她一声“春枝!”祝贺她成为几十个“春枝”中的最佳人选。原来,导演需要的“春枝”正是那种变异情状和病态美,恰巧让宁静歪打正着。拍戏时受累更不用说,戏中宁静生平头一回身穿清未民初服装,时而旗袍长裙绣花鞋,一付倩女扮相、时而长袍马褂瓜皮帽,一派英俊小生模样,夏天拍冬天戏,她裹着皮帽皮袄皮靴子,暴晒在炎日下,手中捧个“汤婆子”还得演出瑟瑟发抖的寒冷相,此中苦味算得上是当明星的独特“享受”。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宁静的成名作,此片使她在**圈内真正“阳光灿烂”起来。导演姜文百里挑一选中她,之中也有一段趣闻。某日,晚上作了一个恶梦,梦境昏天黑地,自己仿佛坠入深渊,绝境处突然遇救,一位仙人长老把她托向云端,飘飘欲仙腾云驾雾间她听到笛声传来,且配诗一首:“夜来晨雾迷长空,路上行人不见踪,短笛一声清响处,东方才见日头红。”此梦一醒,是凶是吉?她如入迷雾。时隔不久,倒是喜讯传来,她怎么也没想到,姜文成了她梦中吹笛人,邀她出演《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女主角。问其何故?姜文说是看了她的戏,看了她的照片,当即认定“女主角米兰就这种形象与感觉。”如此简单,宁静就与米兰搅在了一起。她说“米兰象我的姐妹,我对她不仅理解、熟悉,而且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故而演起来特别轻松、惬意。”

此片爆响,宁静红遍半边天,在珠海**节上姜文高度评价宁静:“她活灵活现表达了影片的构想,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那张富有表情的脸,说不清是什么意思,象是少年眼中的女孩子,挺神秘挺高不可攀的,同时又随时可以把它打碎,让人重新想象一番。因此,她是颗定时炸弹,到时候一定会在影坛上‘爆炸’。”

在《大辫子的诱惑》、《兰陵王》两部**中,宁静开始与外国演员跨国拍档。前片以抒情散文诗手法叙述了满溢异国情调的现代灰姑娘故事,宁静在戏中饰演美丽淳朴的担水女阿玲,以东方少女那特有的大辫子魅力让一个葡萄牙小伙子爱得死去活来,刮起了一阵“大辫子”诱惑,难怪葡萄牙男主演里戛杜热情表示: “如果在中国遇上心爱的姑娘,为什么不可以象**当中那样呢?”。拍《兰陵王》,宁静与来自美国的影星诺兰佐携手,由于语言不通,两人互教互学,一个教英语,一个教中文,外景地天天能听到女高音、男中音的“异国男女声二重唱”。拍戏时,他俩根据独特的兰陵文化,创造了一种别致的“兰陵语”,由宁静创意,诺兰佐头一个发出声音,象鸟叫,象狮吼,又象琴声……虽然谁也听不懂,可他们称之为远古年代才有的部落语言,靠演员间的感觉与意会,用眼睛传情,观众什么都明白了。

宁静红火,戏运亨通。可不?《新上海滩》又找上她。剧中人物以全新姿态呈现,刘德华演的丁力、张国荣演的许文强和宁静演的冯程程之间的三角戏变幻莫测,精采纷呈。为此,宁静定做了15套款式各异的旗袍,不断出现于十里洋场的南京路、爵士乐弥漫的夜总会、五光十色的“大世界”……然后,冯程程情迷黄浦江,宁静却腰折南京路。那正是在车墩外景地“南京路”拍“英雄救美女”一场戏,宁静穿上那件程程最喜爱的红色旗袍,坐的一辆黑色小车遇到黑帮袭击,丁力早已埋伏于此,一场拼死拼活的浑战,程程从车内飞出,丁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紧抱程程救出重围,不料,就在滑出车门的一刹那,宁静突感腰部剧痛动弹不得,刘德华哪知宁静已骨折,一鼓作气拖了宁静就跑,痛得宁静呼天喊地,就这样,“英雄救美人”的场面拍成,宁静却因骨折被抬进了医院。伤筋动骨一百天,宁静养好伤,对这件红色旗袍格外珍惜,平时很少穿,只有在参加国际**节等重要场合,她才予以亮相,好多外国朋友都赞她是“漂亮的旗袍,红色的宁静。”

四、绿色爱情

宁静功成名就,好多人劝她该当新娘了,她俏皮地说“新郎还在天上飞呢!”。其实,她自有想象中的丈夫:挺拔的个头,英俊的形象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有人按这标准猜测此君定是外国人,因为拍、《大辫子的诱惑》兰陵王》时,宁静与外国影星合作都有绯闻传出,之后又烟消云散。

不过,这种猜测还是被证实了。那是拍《红河谷》时,作女主演的宁静与男主演彼尔·克塞萌发了一场世界屋脊的爱情。他俩在戏里爱得缠缠绵绵,却被战争击得粉碎,他眼看着心上人在血淋淋的炮火中壮烈牺牲,酿成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悲剧。然而,他俩在戏外却成喜剧,真的喜结良缘。按导演冯小宁的话说“《红河谷》是连结他俩爱情的纽带”。片场主要在海拔5千米的西藏高原的绿色草原,那儿有湖有鸟有雪山,风景美极了。彼尔作为美国演员,做梦都不会想到赴中国最神秘的西藏拍片,他只晓得“这是个遥远的东方一个梦幻的古国。”,更不会想到与之配戏的是极具东方魅力的美女宁静。就在这片茫茫草原上,戏中的两人坠入爱河,在天湖畔的绿地翩翩起舞,柔美的乐曲伴和轻快的舞步,角色的心在渐渐靠拢,而两个演员的爱也在渐渐萌动。彼尔头一回来中国的高原,身体常感不适,宁静则因拍《新上海滩》骨折初愈,两人同“病”相怜,互相照顾,一个问寒问暖,一个送菜送药。两人演了不少对手戏,互教语言成了沟通感情的桥梁,天天在湖边草原用半生不熟的英语、汉语进行交流。彼尔讲述他的家乡故事,宁静戏说西藏的古老传说,感情就象红河谷的雪水滋润各自的心田。更有趣的是,彼尔常常借故到宁静房间里谈情说爱,借口是“说戏说词琢磨角色”。随着片子的戏越拍越精采,两人的爱也开始瓜熟蒂落,彼尔为了表白对宁静的爱慕之心,求爱的话一时说不出口,就天天象背台词般吟诵。终于,他鼓起勇气走进宁静的房间,来个“密室定情”,颇有绅士风度地向宁静倾吐:“我心仪东方姑娘已久,这次能来中国是上帝恩赐的良缘,我要珍惜这段绿色爱情,我已找到这个如天仙的姑娘,她就是你。”宁静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喃喃地承诺:“中国人讲究缘份,我俩相恋在世界屋脊,即是天赐良缘,你有情我有意,就能情投意合。”于是,一场绿色爱情象高山上的雪莲怒放。

“密室定情”后,《红河谷》一炮打响,宁静也赴美与彼尔举办婚礼。彼尔的家在美国北部拥有一个大牧场,父母听说儿媳是中国影星,笑得合不拢嘴,居然把宁静主演的**全看了一遍,越看越喜欢这个未进门的儿媳。而宁静却有点“丑媳妇怕见公婆”的心态,彼尔安慰她“你是美女,哪能与丑沾上边。”鼓起勇气走进美国的家,宁静一声“爸、妈”,喊得公婆心里甜蜜蜜,赶紧起身双双拥抱漂亮的中国媳妇。

婚礼在情人节举行。新郎新娘步入神圣的教堂,象征“百年好合”的百合花从空中飘落,牧师为他们祝福,他俩交换结婚戒指,一对异国恋人终人成了一对美满夫妻。家安在洛杉矶的一套大公寓里,白天彼尔外出工作,宁静耽在家看看电视看看书,觉得有点无聊,后来有了宝贝儿子雷纳,家中充满了乐趣,宁静在儿子房里布置了几十个洋娃娃,神态各异,煞是好看,彼尔逗乐说,他们要生六个胖娃娃,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成双成对,宁静嗔怪说“在中国只能生一个”,彼尔却做个鬼脸:“在美国是允许的噢。”

过了两年相夫教子的生活,宁静又不甘寂寞起来,因为她毕竟是个红得发紫的演员,她做梦都想演戏。幸运之神又向她招手,这回是冯小宁为宁静、彼尔度身定做的**《黄河绝恋》,彼尔演美国飞行员,宁静演八路军卫生员,二人在抗日的战火中奏响绝恋的乐章。彼尔调皮地说:“《红河谷》中我演侵略者,这回我改邪归正,演帮助中国抗日的好人,在戏中又爱上你,看来我俩的姻缘是命中注定。”《黄河绝恋》成了这对异国夫妻的艺术结晶,也是献给祖国五十大庆的献礼片。

最近,宁静又与张铁林搭档主演电视连续剧《乱世英雄吕不韦》,讲述战国年代一段离奇又浪漫的爱情故事,这是宁静头一回拍历史剧,必有好戏可看。有人问她当了美国媳妇,为何不到好莱坞发展?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的家虽在美国,但我的事业的根在中国,我的影迷也在中国。(上海**制片厂一级编剧:吴本务)

《红河谷》这首歌是流传在北方红河一带的民歌,主要表现了移民北方红河一带的居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建设家园、发展城市,最终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了人们生活的家园。它回顾了人们艰苦创业的历史,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红河谷》已经被传唱了一个多世纪,歌曲旋律朗朗上口,更因为歌曲本身短小、重复性强而便于传唱。

从歌词意思来看,歌曲表达了对去者的赞美、挽留和思念不舍之情,也不乏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当然最深沉、最含蓄也是最感人的还是爱情。

扩展资料:

说到加拿大中部的曼尼托巴省(Manitoba)知道的人很少,但提起加拿大民歌红河谷几乎无人不晓。曼省首府温尼伯(Winnipeg)就坐落在红河谷之中。温尼伯在印第安语意为两河相交之意,红河(Red River)为其一,阿西尼伯恩河(Assiniboine River)为另一。

《红河谷》是一首在时间上流传已久,在地域上流行甚广的抒情歌曲。在姑娘即将离开红河谷时,牛仔表达了他对她无限眷恋的情感。姑娘的明眸和甜蜜的微笑都曾是牛仔生活中一道绚丽灿烂的阳光。

也许因为她光彩照人,羞涩的牛仔没有勇气向她表白心愿,只是爱在心底,等待心爱的人对他吐露心声。然而长久的等待与沉默却最终换得姑娘要离开红河谷的消息。此时纵有干言万语,纵然爱已深入骨髓,却也不得不将那感情轻易埋葬。

有什么苦比得上明知所爱的人就在这个世界上却无法拥有她,甚至没有机会去表达呢。无奈,牛仔只能一次次地唱:可要记住这红河谷,还有那真爱的牛仔。”歌声深沉,感情真挚,充分表达了对心上人深深的眷恋之情。

参考资料:

-红河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702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