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的大结局是什么

青春派的大结局是什么,第1张

青春派的大结局是:居然回忆了每个人,最后贾迪去了洛杉矶,飞飞进了北影,齐明智复读,周强考进清华,晓凡和居然是中国人民大学。

剧情简介

不疯狂,怎叫青春。居然(董子健饰)在高考前拍毕业照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大声地用泰戈尔的诗句向暗恋了三年的黄晶晶(安悦溪饰)表白,收获了甜蜜的初恋。

但很快初恋的甜蜜就被闻讯赶来的母亲(咏梅饰)破坏了,黄晶晶在居然母亲的刺激下傲然离去,居然伤心的想爬墙挽回初恋,却摔伤了尾骨。失恋加受伤的他高考失利,看着黄晶晶前往复旦的身影,决定复读追逐爱情。开始了一段疯狂的高三历程。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责任议论文:成长需要担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责任议论文:成长需要担当1

 担当是墨梅放弃了绚烂的夏夜,在飘雪的冬季,散发着一缕幽香,担当是黄花在秋天失去光彩,无声无息的零落成诗,毫无怨言担当是雾罩的清晨,阳光照在斑驳石壁上,那一份苍老后的古韵古香……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翻开历史的书页,我又看见那换名昭君的绝色女子,在阳关路上孤单的身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豪气万状的风景此时也只能衬托出她脸上的淡淡的寂寞,为何放弃绿柳夹河而列的故乡,为何放弃长风携云朵翩跹而来的长安,为何放弃歌舞升平的华丽后宫?她望着血色残阳勾勒出的大漠,露出倾人倾城般的微笑,因为要担当责任,要使天下免于生灵涂炭,要使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因为……她担当起维护和平的重任。用一生的幸福换取战乱中的和平……他是大漠狂风中的那一抹梅之幽香……

 “满地黄花堆积,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静静倚在夕阳斜下的窗前,凭着那一杯薄酒,无语凝咽,忍受着战乱中亲人的离散,忍受着与爱人生离死别的愁苦,她曲曲一届女流,在这颠沛流离的乱世,又能怎样?为情伤,世间皆无常,笑沧桑,万行泪化寒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慈悲,所以担当,她把对赵明程的缕缕思念,化作一句“生当做人杰,死以为鬼雄”她担当了所有苦痛,吧那痛苦化作席卷西风,无声零落成诗的黄花……

 “一个人走在静静的荷塘上,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朱自清先生那晚在清华园荷塘边赏着月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担当是苏轼乌台诗案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后的释然,是李白流放3千里后“举杯邀明月,对应成三人”的豪放,担当是贝多芬耳聋后在灵性至极的黑白琴键上敲击出悲壮的生命乐章,是失明的阿炳在喧闹的城市中弹奏二泉映月……

 人生懂得担当责任,当但爱情,担当痛苦,我相信总有一天!

责任议论文:成长需要担当2

 在成长的道路上,播种担当的种子,待到鲜花盛开时,让花香溢满每个人的心田。

 ——题记

 学习担当,知识渴望

 新学期伊始,同学们又相聚一堂。x同学为大家表演自己假期中新学的单杠特技,不料他却中途摔了个“嘴啃泥”,伤了自己的胳膊。三天后,他打着膏药上了学。老师把他临时安排在我旁边,让我照顾他。

 由于他摔伤的是右手,每堂课我都帮助他记笔记。在他无力提重物时,我都来帮助他。有时他提出如厕的请求,我就搀扶着他到楼下,然后再让别的男生把他搀扶到卫生间。我看到他落下了许多课程,就在课间为他讲解。在晚上,我完成作业后,就通过qq给他讲如何克服困难,从精神上减少他的痛苦,让他对生活充满希望。我尽心地照顾他,直到他拆下绷带。

 家务担当,亲情盛放

 看到父母每天辛苦的为我操劳,我真是非常心疼他们。一天,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送给他们一个惊喜呢?说干就干!

 我粗略地估计了一下时间,然后飞速跑下楼,在附近的集市里买点菜,又去了装饰店。我拎着东西“咚咚”地跑上楼,抹了一把汗,就系上妈妈的围裙,在厨房里大干特干起来。不一会儿,我的“盛餐”就准备好了。然后,我将买来的`装饰品布满每一个角落。最后,我静静地等待父母回来

 责任担当,诚信贮藏

 一天,我带着亲戚家的弟弟妹妹们一起去龙之梦玩。作为姐姐,我认真地看护他们。然而,在我开碰碰车时,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妹妹。她摔倒在地,细嫩的腿跌青了,疼的哇哇大哭。我忙边揉她的腿,边安慰她,又给她买了玩具。妹妹笑了,告诉我她绝对不会“告状”。

 回到家,姑姑发现自己女儿的腿上出现伤痕,忙问妹妹怎么弄的。妹妹果然没有食言,告诉她的母亲是她自己不小心摔的。可是,我的心却很不安。身体里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你妹妹已经宽恕你了,你不必自责,只要你不说,你其他的弟弟妹妹也不会“泄密”。另一个说:尽管没人“告密”,但你对得起你的良心吗,你要给弟弟妹妹树立什么榜样?我思来想去,打定主意,把事情始末如实告诉了姑姑,她并没有责怪我。

 顾炎武老先生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在成长中要勇于担当。

责任议论文:成长需要担当3

 他毫不犹豫地将一件一件的事儿扛在肩上,是为了什么?——担当,这一对责任的承诺告诉我,担当是世上最值得敬佩的品质!

 他担当的是对父母的承诺。古往今来,似乎孝顺更多地体现在对父母物质上、直接性的关爱。然而,今天我领略了一种更难得的孝顺:为了不让父母操心,他担当起了调解各兄弟的关系、整个儿大家庭住在一块儿,其乐融融,为的是年老的父母能放心自己的孩子,他们都很团结、生活也安定,不让饱受沧桑的父母再操心!这难道不是孝顺,不是担当吗?因为爱父母、感激父母,他接受并承担起对父母的责任——这是担当!

 他担当的是对手足的情谊。看遍了世间都少手足相残、为了利益而争斗的兄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对兄弟相残的控诉!又感动于无数兄弟情深的场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对兄弟情深的表白……然而,每一个小故事都是最感人的**,他照顾兄弟是如此地义无反顾,无论是小时候还是现在,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放弃了一个又一个自己富裕的机会。这难道不是手足情、敢担当吗?因为铭记“兄弟同心,其力断金”,他接受并承当起对兄弟的责任——这是担当!

 他担当的是对子女的责任。谁说家长只在抚养上对儿女有义务和责任?父母对子女最艰巨的任务不是将其抚养成人、送上名牌大学,而是教会子女做人!道德的缺失是一辈子都弥补不了的!他是个担当的父亲。不只是承担起养育子女的责任,更是“言传身教”,给子女做好了榜样,为子女提供了道德标准。这难道不是担当吗?为人父亲,在这复杂的社会中为子女点亮明灯——这是担当!

 或许,在你看来,这只是一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可我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他担当了!世界上多少老人无依无靠、兄弟互相残杀、幼儿没有人抚养的事情?卫生么看似平常的事却没多少人能做到?因为担当是个艰难的动词。太多太多的人不敢担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他担当起了对家庭的责任,难道不是一个可敬可佩的人吗?每个国家都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要想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强盛,难道不应该从每个人担当起家庭开始吗?这样一来,他担当的不是他人、国家吗?

 担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很多人爱李健,爱他唱起歌来深情款款,爱他不俗的品味,老干部的作风,爱他一流的审美,无敌的高情商。其实李健那么受欢迎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他源于骨子里的高级幽默。在之前播出的《中国好声音》里,段子手李健再次上线,获粉无数。一个集幽默、才华、学霸、帅气于一身的男子,他的爱情更像是贝加尔湖一般,清澈又神秘。

李健和孟小蓓的像诗一样的爱情

没有爱情是很普通的,但对于人来说不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讲李健和他妻子的故事。这绝对是不朽的爱。

1984年夏天,李健认识妻子孟小蓓时,李健只有10岁,孟小贝才5岁。谁也想不到两人会走到一起,有时候缘分是那么美好。7年后,李健17岁,已经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年轻人。

可能大部分人都不太了解,“清华哥哥”李健每张专辑中都有一首“致小贝壳”的歌曲,小贝壳就是他10岁相识,参加朋友婚礼再次相逢,此后相知相守共度漫漫人生旅程的太太孟小蓓!

李健称自己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的妻子为“小贝壳”, 小贝壳就叫他“先生”。李健最爱小贝壳的诗情画意,也从不吝惜对妻子表白,“好的婚姻让人如虎添翼,就像此刻我是一只飞虎。”

他还曾为小贝壳写过一首歌《小鸟睡在我身旁》,宠爱与疼溺之心跃然而现,工科男的文艺浪漫是如此打动人心,令人为之动情。

两个人的颜值都是十分的登对。而且李健的妻子也是位学霸,两个人都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并且在小时候就认识了。这是妥妥的青梅竹马,一路相伴,从校服到婚纱真的是十分浪漫的故事了。

李健

李健相信很多人都了解,他很早就开始创作音乐了,曾经与卢庚戌组成“水木年华”组合,后来还获得内地最佳创作歌手奖。后来参加的《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热门节目,更是让他知名度迅速提升。

李健一直被人称为“音乐诗人”,但诗人总是会让人不理解,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显然李健温暖且诉说感极强的声音不适合这个人设。相比诗人我觉得他更像一位忧郁的街头歌手。忧郁的气质源自性格。街头歌手般融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里说的街头歌手不是那一把吉他随便唱歌,还要卖自己专辑的,是来自流浪国度的声音。

《青春派》是一部关于高考的励志**,由董子健主演,讲述居然为了喜欢的女孩高考落榜重新留级奋发图强的故事,那么青春派的故事是真的吗?青春派的结局是什么?

青春派的故事是真的吗?青春派的结局是什么?

《青春派》的故事不是真实的,是虚构的,讲述男主在高考前几天向暗恋的女孩表白,俩人在一起后被妈妈发现,随后女孩离开了居然,之后居然成了班里唯一一个落榜的人。说笨拙,现在我们了解了很多爱情中的潜规则,什么“表白从来是胜利的凯歌而不是发起冲锋的号角”,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对爱情还是不管不顾,不表白会遗憾终身啊,管他怎么想呢!想起了我的高三,也在距离高考还有20几天的时候通宵看《狼图腾》,大概是太过焦虑让我无所适从,在距离高考还有17天的时候向喜欢的男孩表白,根本没想过现实中我们说话都不超过50句,还满心幻想着他答应后的甜蜜。那时候对感情就是一无所知,懵懵懂懂甚至笨拙,但是这是真实的。

**中的居然亦是,在万众瞩目中表白,喜欢的女孩去上了大学开始了新的篇章,只是为了照顾他的心情勉强答应,众人皆知,他们的感情凉凉,但他还是死磕,为了考上她的学校而努力。

说回**本身,有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存在的娘娘腔,有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存在的剧情和台词,为了显示社会的不平等,展现高考对学生的“摧残”而加入的求学之路艰辛的桥段?娘娘腔的存在是为了展现不同的人面对高考因为有不同的选择?还是为了展现如今学生的多元?无论是出于哪种目的,那浮夸的演技和尴尬的台词都让**非常之尬。而**中秦海璐饰演的班主任,台词几乎是我们每个经历过高三的人耳熟能详,甚至在那段岁月里耳朵磨出茧子的话。

誓师大会,成人礼,老师的励志名言,漫长的晚自习,这些高三时代的标配都能勾起我们的回忆。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虽然在同一个中国但是并不是同一个高三,**用了这些俗套的大众的形式来尽量照顾到大多数的人,

现实中每个人对于高三都有不同的记忆。**倒也没有回避,甚至是让班主任直白的说出来:XXX根本就不参加高考,他过几天就要出国留学了;XXX衣食无忧,他父母是中石化的;XXX不用发愁高考,他已经通过艺考了。高三不是一个人的高三,是一个家庭的高三,这个关口每个家庭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权无势力钱的只能将赌注放在高考上。这些原本是我们这个社会大家都了然的潜规则,我高三的时候,班上有个男孩很胖,但是通过了民航飞行员的招生条件,我们交头接耳,暗暗讨论他真是有个好爸爸。**将这些心照不宣的社会现象放在台面上拿出来说,台下的同学们没有什么异议,似乎大家都默认了这样的社会规则,我们都无力改变,能拼爹的拼爹,拼不了的只能拼自己。所幸,我们还可以拼自己,感谢高考,感谢那个青春年华。

《青春派》对高考的诠释算是中规中矩,对于每一个只有高考一个选项且努力奋斗过的人来说,高三岁月的确壮丽,但是哪些细碎的心事很难通过荧幕来呈现。**需要故事,需要曲折和悬念来吸引观众,但真实的高三真的很枯燥很无聊,没有那么多人的青春里有堕胎和车祸,大部分高三生当时面对的最大的事可能就是一次摸底考试成绩的下滑,可能就是背了几十遍还是记不住的政治,和怎么都不会做的数学最后一道大题。心中的迷茫和焦虑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怎么在荧幕上刻画和呈现这些心情,并不容易。

居然回忆了每个人,他们班拍毕业照的时候,居然又说了等一下,然后对撒老师表示感谢,最后,贾迪去了洛杉矶,飞飞进了北影,齐明智复读,周强考进清华,晓凡和居然是中国人民大学。

青春躁动与高考重压下的中国式成长教育,作为从高考时期过来的人,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状态。当时的我们,一面埋怨着对高考的种种不满,一面又对这种不满表现出屈服式的无能为力。可是回过头来,我们才发现,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啊。青春或许有很多种,但是在高考岁月里浸染过的青春,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回忆。

我们在那段岁月里轻狂,也在那段岁月里成长。也许高考,对大部分人来说,意味着一种成人礼吧,在这个成人礼中,我们体会到了痛苦与心酸,也有感动与快乐,更多的是,用自己的肩膀承担压力的那份隐忍的孤独。

“奴去也,莫牵连…”当八六版红楼梦这首熟悉的音乐响起来的时候,这首歌曲中的肝肠寸断,柔情婉转,依依惜别以及不想分离的感情跃然出现在脑海中。探春被迫远嫁和亲,当一身似血的红衣裹挟在她身上,片片红纱在空中飘扬,就仿佛是不忍离别的心,瓣瓣飘零,碎的七零八落。

贾母哭、王夫人哭、宝玉哭、赵姨娘哭,甚至连贾环也抽噎了几声,而探春自己也泣不成声。为什么?明明是大喜的日子却哀声一片,哭泣连连呢?那是因为她是去和亲,远嫁于离家万水千山的彼岸。

都说远嫁很苦,远嫁很让人后悔,而有一个清华才女,在二十多年前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远嫁非洲,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的感情生活怎么样了,她的婚姻幸福吗?

远嫁非洲的清华才女名叫王丽红,她出生于一个大家庭,她的家庭孩子众多,而王丽红是家中最小的一位。虽然她的家庭不富裕,但她从小还是受到了哥哥和父母的爱护,这也培养了她活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她非常独立,学习也非常好。也许是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培养,王丽红从小品学兼优,是班里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孩子,同学们也都非常喜欢这个谦虚低调,成绩出类拔萃的小女孩。

她的学习成绩一路拔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上大学就已经十分不易,普通人甚至连高中都上不了,在那个年代,中专,大专,和这时候的中专大专的含金量不可相提并论的。那个年代本科生稀少,如果能上了大学,介绍自己是大学生,绝对会让人刮目相看。而王丽红不仅成功考上了大学,还考上了不说是当时,就是现在大部分人都梦寐以求的清华。可以说是天之骄女。

她不仅学习成绩好,以优异的成绩去了清华,人也十分漂亮。有照片为证,年轻时的王丽红眼睛大大的,皮肤白白的,烫着微微的卷发,十分好看。

人美心善,还上了清华,一时间,她成了他们家的骄傲,周围邻居也对王丽红家十分钦慕,对王丽红的父母也是十分敬仰。想想看,一个工人家庭却培养出来大学生,这是多么脸上有光的事情呀。

于是,王丽红就在学校,同学,和周围人的赞扬声中走进了清华的校门。

而这时一代传奇就此拉开帷幕,清华才女的感情生活,正在缓缓展现出它的纹路。

大学校园的生活都是多姿多彩的,不说以前,就说现在,各种社团纷纷涌出,让做了很多题,沉浸在枯燥无味的题海里的大一新生挑花了眼。不过那个年代没有如今这样多的花样,但还是乐趣非凡。

但是进入大学的王丽红并没有放松学习,在大学里,她还是认真听课,努力完成作业。她平时努力学习,一有空便泡图书馆。这样的学习终于换来了成功,因为成绩优异,学习出色,她于大三顺利保研,成为了清华大学的准研究生。

但学习上的光环并没有让她自视甚高,相反,她依旧努力,这应该就是现在所说的女学霸吧。在这样一个顶尖学府学习大学课程,又被成功保研,自己长的也很可爱,命运真的给了她很多馈赠,不过这是基于她自身努力的结果。

然后,就在学业一帆风顺的时候,她遇到了她的挚爱。在上研究生期间,她遇到了一个来自非洲乌干达的留学生苏玛。一切仿佛刚刚好。

那个叫苏玛的黑人小伙非常热情,很快两人便成了朋友。苏玛给她讲非洲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王丽红给他将中国的故事。很快,两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苏玛也是王丽红交到的第一个异国朋友,他们就这样相识相知。

有一次,王丽红问苏玛来中国留学的原因,苏玛说自己在中国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很多自己的家乡没有的东西。自己的国家很贫穷,很落后,自己留学的最大心愿就是学习到中国的知识,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这让王丽红感到钦佩。

艰难携手

随着两人接触渐多,他们之间产生了情愫。在之后的一天,苏玛跟王丽红表白了。王丽红同意了,本来以为父母会替自己找到爱侣而高兴,但父母却大发雷霆。

自己的女儿是捧在手里的宝贝,清华大学毕业的学识肯定能在国内找到良婿,一但自己的女儿和黑人小伙成了婚,势必得远嫁,况且还是远嫁到那么贫穷落后的国家。作为家里宠着长大的女儿,这样的婚事父母实在难以接受。其实,父母的考虑也未必是错的,毕竟王丽红从小就没离开父母身边,突然要去那么远的地方,父母肯定受不了,何况,乌克兰的婚姻制度允许男人三妻四妾,父母绝对不允许女儿受这份委屈。

但是,王丽红实在喜欢苏玛,而苏玛,也郑重的向王丽红的父母承诺,不管他家乡的制度是怎样的,他此生只娶王丽红一人。就这样,铁了心要和苏玛成婚的王丽红最终还是得偿所愿,与苏玛结了婚。

婚后生活

在结婚后,苏玛也确实做到只娶王丽红一人。为了让她父母放心,他成婚后先和王丽红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携王丽红返回非洲。

那么,二十四年过去了,王丽红的婚姻生活怎么样呢?

原来,王丽红没有看错人,苏玛只有她一任妻子。她和苏玛婚后生了三个孩子,生活也算甜蜜。不过,最小的孩子因患病时没有得到好的医治而夭折,这也是王丽红心中永远的痛,但是好在,苏玛对她一如当初。

而现在她在非洲乌干达开办了中文学校,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做着非常有意义的事。

王丽红的决定虽然当时让人不能理解,但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当初自己的决定。她促进了文化交流,非常有大爱。

我喜欢桐华的小说,很纠结很纠结,情节也很吸引人,看的时候欲罢不能,就是不短……

《步步惊心》(清穿的鼻祖啊)

《大漠谣》

《云中歌》(这本是看过最纠结的小说了T_T)

《被时光掩藏的秘密》(这本短点,是现代的)

另外

平安京之宋姬物语、满朝文武爱上我、金宫、木槿花西月锦绣

也不错!

建议你去看看杨千紫的短篇小说,也很不错。

《云中歌1》简介

西汉时期,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被追逼到万里荒漠,走投无路之际,一个骑着天山雪驼的绿衫女孩云歌凭空降临,将其带出荒漠。冷漠似冰的刘弗陵最终被精灵可爱的云歌打动,互赠礼物后相约十年后的长安相会。

十年后,云歌带着儿时的诺言来到长安寻找刘弗陵,无奈此时的刘哥哥不仅不记得儿时的大漠诺言,而且身边还多了个贤惠美丽的女子许平君。伤心的云歌正欲返回西漠,却遇上了难缠的绝世美男孟珏,云歌以为幸福的生活从此开始,谁知又卷入了一场宫廷王位之争……

十年前安排八岁的云歌带领刘弗陵一行走出荒漠的人是谁?与她拉钩为誓的刘弗陵与当今天子刘弗陵哪个才是让她魂牵梦绕十年的人?机缘巧合地与孟珏相识、相知、相爱,难道真的是缘分天注定吗?云歌又看到了哪些真相?

《云中歌2》简介

牢狱中的奄奄一息的云歌终于被辨认出身份,与皇帝刘弗陵劫后重逢。因为无法立刻接受自己当年认错人,后来移情公子孟珏的事实,更不知如何面对真正的“陵哥哥”,遂与刘弗陵定下一年之约。宫中的时光渐渐愈合了云歌心中的创伤,与刘弗陵日渐熟稔起来。在撮合刘弗陵与皇后上官小妹未果之后,云歌终于接受了刘弗陵的感情,两人决定日后离开皇宫,比翼双飞。孰料就在等待刘弗陵安排“后事”的过程中,云歌无意发现刘弗陵流连上官小妹处,遂伤心欲绝而归去。路遇公子孟珏,谈话中心生疑惑,拨马回宫后发现隐情--刘弗陵已得不治之症。云歌誓与刘弗陵不会再分离,多方寻医为其治病,甚至为此许嫁他人。刘弗陵病情反复,刘弗陵选中的两人:荒唐王爷刘贺和卫公子之孙刘询之间的暗自斗争已呈白热化趋势,手握大权的霍光又蠢蠢欲动……当山雨欲来的时刻,云歌选择和刘弗陵把握住当下的快乐和幸福……

《云中歌3》简介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世无奈;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段折磨。

云歌与刘弗陵终结成夫妻,彼此情投意合,感情和睦,在刘弗陵的悉心安排下,上官小妹的协助下,历经与霍光的明争暗斗,皇位最终交接给流落民间的皇孙刘询,刘询成了这一场皇位之争的最大获益者,而刘贺则是这场皇位之争的最大受害者,红衣为了救他,身受重伤而亡,刘贺到最后才明白“同心结”的寓意,孟珏此时也明白了云歌心中的同心结所指。刘询登基后,看似是一个好的开始,其实一切的阴谋才真正开始从海面下浮出,云歌面对一个接一个残酷的真相,命垂一线,失去了她和陵哥哥的孩子,许平君身亡。纷纭往事俱过,当刘询打开封藏在树洞里,年少时大家许下的心愿时,不过淡淡几滴泪。

《步步惊心》

若曦是倔强的、任性的女子,和阿哥斗嘴、和格格打架,连康熙都笑说她是“拼命十三妹”。这样一个女子原本是繁华都市的一名白领,却因一脚踏空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她带着对清史的洞悉进入风云诡变的宫廷。她知道自己不该卷入这场九王夺嫡的争斗中,可心不由己,因为这里有她所爱的,也有爱着她的……

康熙会给若曦安排怎样的未来若曦又会如何面对她未来的道路,她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历史会因为她有所改变么还是会继续推动着她前进若曦最后选择的究竟是温润如玉的八阿哥,还是面冷心热的四阿哥,又或是出人意料的其他人呢敬请期待《步步惊心》完结篇,看桐华带给你不一样的言情世界。

《被时光掩埋的秘密》

大龄剩女、外企“白骨精”苏蔓在一次相亲中遇见了自己暗恋多年的清华才子宋翊。为了接近宋翊,苏蔓不惜放弃自己的大好前程,并篡改了简历,来到MG的格子间工作。

与苏蔓有过摩擦的陆励成是她在MG的顶头上司,并且非常清楚她篡改简历的事情。苏蔓把他看成眼中钉,他却在两人一点一滴的交往中对苏蔓渐生情愫。

宋翊不远万里地奔赴美国与苏蔓共度平安夜,两人默许了爱情。可当苏蔓出差回国时,发现一切都变了,死党麻辣烫不再是她所认识的那个无牵无挂的女孩儿,而宋翊竟成了麻辣烫的男朋友。

苏蔓为了不伤害自己与麻辣烫之间的友谊,假装和陆励成谈恋爱,苏蔓无法忍受麻辣烫在她面前和宋翊秀恩爱,答应和陆励成回乡下老家过新年,到了陆励成家,苏蔓受到了陆家的欢迎,陆家人都认为苏蔓是未来的儿媳妇。

然而,在苏蔓安心享受宁静时,噩耗传来,苏蔓母亲在车祸中身亡,父亲旧病复发,生命垂危。

在苏父垂危时期,陆励成一直陪伴苏蔓,麻辣烫、宋翊也常常来到医院,最后苏父还是去世了,然而另一个秘密却愈见清晰

严谨治学,耿介做人名人故事

 吴宓(1894—1978117),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生,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著名西洋文学家,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26—1928),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

 备课是个“苦力”

 吴宓教授备课,颇有特色。西南联大南迁之时,文学院在南岳衡山山腰圣经书院旧址上课,一度宿舍紧张。吴宓教授与钱穆、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居一室。

 时当抗战初起,办学条件简陋,而他从容自若,依然一丝不苟认真备课,让人肃然起敬。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有文章回忆此事,写道:“室中一长桌,入夜,一多自燃一灯置其座位前。时一多方勤读《诗经》、《楚辞》,遇新见解,分撰成篇。一人在灯下默坐撰写。雨生(吴宓)则为预备明日上课抄笔记写纲要,逐条书之,又有合并,有增加,写定则于逐条下加以红笔勾勒。雨生在清华教书至少已逾十年,在此流寓中上课,其严谨不苟有如此。沈有鼎则喃喃自语:‘如此良夜,尽可闲谈,各自埋头,所为何来?’雨生加以申斥:‘汝喜闲谈,不妨去别室自找谈友。否则早自上床,可勿在此妨碍人。’有鼎只得默然。雨生又言:‘限十时熄灯,勿得逾时,妨他人之睡眠。’翌晨,雨生先起,一人独自出门,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出其昨夜所写各条,反复循诵。俟诸人尽起,始重返室中。余与雨生相交有年,亦时闻他人道其平日之言行,然至是乃始深识其人,诚有卓绝处。非日常相处,则亦不易知也。”

 讲课的功夫来自备课的功夫。其实,吴宓教授从走上讲台那一天开始,备课认真就很有名。去清华之前,吴宓教授曾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三年,讲授《欧洲文学史》等课程,一时声誉鹊起。

 1923年,《清华周刊》有文章专述“东南大学学风之美,师饱学而尽职,生好读而勤业”。其中述及吴宓授课:预先写大纲于黑板,待到开讲,则不看书本、笔记,滔滔不绝,井井有条。文章最后大发感慨曰:“吴先生亦是清华毕业游美同学,而母校未能罗致其来此,宁非憾事者!”一位教授上课能够做到“……不看书本、笔记,滔滔不绝,井井有条”,可以想见其备课时曾经下过多少功夫。

 温源宁《吴宓先生》则说:“作为老师,除了缺乏感染力之处,吴先生可说是十全十美。他严守时刻,像一座钟,讲课勤勤恳恳,像个苦力。别人有所引证,总是打开书本念原文,他呢,不管引文多么长,老是背诵。无论讲解什么问题,他跟练兵中士一样,讲得有条有理,第一点这样,第二点那样。枯燥,容或有之,但绝非不得要领。有些老师无所不谈,却不发任何议论,吴先生则直抒己见,言之有物;也可能说错了,然而,至少并非虚夸。他概不模棱两可,总是斩钉截铁。换句话说,他不怕直言对自己有什么牵累。在事实根据方面,尤其是见于各种百科全书和参考书的事实,他是无可指摘的,只在解释和鉴赏的问题上你还可以跟他争论。”

 什么叫对学生负责,看看吴宓教授这个“苦力”吧!但他却一以贯之,毫不以为苦。

 吴宓教授这种认真负责的作风不仅表现在自己备课上。刘兆吉《我所知道的吴宓先生》提及一件发生在昆明的“小事”。有一次,“一位青年教师丢了上课用的教科书,问吴宓先生是否有此书想借用一下,没想到引起了吴先生的严厉批评:‘教师怎能丢失textbook(教科书)呢!一定要找到,上课前必须找到!’晚上宿舍已熄灯睡觉了,听到后楼敲门声,听到吴先生高声问:‘textbook找到没有?’也听到不耐烦的回答声:‘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我已经睡了,就不开门了。’听到吴先生说:‘那就好,教师不能丢textbook,下次再不能丢!’后来听那位青年教师说:‘其实当时并未找到,怕得罪吴先生再发神经,撒了个谎。’现在想来,这件小事反映了吴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认真负责,而且终生不渝。”

 吴宓教授在清华讲《中西诗比较》,写过一个教学说明:“本学程选取中西文古今诗及论诗之文若干篇,诵读讲论,比较参证。教师将以其平昔读诗作诗所得之经验及方法,贡献于学生。且教师采取及融贯之功夫,区区一得,亦愿述说,共资讨论,以期造成真确之理想及精美之赏鉴,而解决文学人生切要之问题。本学程不究诗学历史,不事文学考据,惟望每一学生皆好读诗,又喜作诗,终成为完美深厚之人而已。”

 赤子之心,尽在斯矣。明白这一点,对于他备课何以如此认真,再做别的什么解释,也许就全是多余的话了。

 上课颇有欧美之风

 吴宓是一个诗人气质很浓的人,在清华上课时,主讲英国浪漫诗人和希腊罗马古典文学,“雨僧先生讲课时也洋溢着热情,有时眉飞色舞。”“雨僧先生讲授英诗,提倡背诵。特别是有名的篇章或诗行,他都鼓励学生尽量读熟背诵。”(王岷源《忆念吴雨僧先生》)因此他的课对20多岁的青年学生很有吸引力,很受欢迎。30年代中叶,清华外文系培养了一批著名学者作家,如钱钟书、曹禺、李健吾、张骏祥、季羡林等。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清华奉命南迁。11月7日,吴宓与毛子水等清华师生离开北京,经天津、青岛、汉口、长沙,于1938年3月抵达昆明西南联大。在西南联大外文系,吴宓主要讲授世界文学史、欧洲文学史、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史、新人文主义、文学与人生、翻译课、中西诗之比较等。吴宓同时还给研究生上课,主要课程有:雪莱研究、西方文学批评、比较文学等。

 吴宓精通多种外国语,学贯中西,又没有一般教授的学究味,所以在西南联大时很受学生欢迎。一时兴起,他还会在课堂上朗诵自己的诗作,甚至他写给毛彦文的情诗,课堂气氛是相当活泼轻松的。他的上课风格也很特别,很有些欧美之风,“先生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常是漫谈性质的,只指定些参考书,要我们自己阅读,提出看法,并多写读书报告。课上先生有时讲些文人轶事,风趣横生,使我们忍俊不禁。”(茅于美《怀念吴宓导师》)

 虽然吴宓作风很民主,诗人气质很浓,但治学却十分严谨。“吴宓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欧洲文学史’时,除继续采用翟孟生这部教科书外,主要根据他自己多年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把这门功课讲得非常生动有趣,娓娓道来,十分吸引学生,每堂课都济济一堂,挤满了本系的和外系的同学。这是当时文学院最‘叫座’的课程之一。每次上课书里都夹着许多写得密密麻麻的纸条。吴宓先生记忆惊人,许多文学史大事,甚至作家生卒年代他都脱口而出,毫无差错。吴先生还为翟孟生的《欧洲文学简史》作了许多补充,并修订了某些谬误的地方。他每次上课总带着这本厚书,里面夹了很多写得密密麻麻的端端正正的纸条,或者把纸条贴在空白的地方。每次上课铃声一响,他就走进来了,非常准时。有时,同学未到齐,他早已捧着一包书站在教室门口。他开始讲课时,总是笑眯眯的,先看看同学,有时也点点名。上课主要用英语,有时也说中文,清清楚楚,自然得很,容易理解。”(赵瑞蕻《我是吴宓教授,给我开灯》)

 弟子李赋宁也有类似的回忆:“先生写汉字,从不写简笔字,字体总是正楷,端庄方正,一丝不苟。这种严谨的学风熏陶了我,使我终生受益匪浅。先生讲课内容充实,条理清楚,从无一句废话。先生对教学极端认真负责,每堂课必早到教室十分钟,擦好黑板,做好上课的准备。先生上课从不缺课,也从不早退。先生每问必答,热情、严肃对待学生的问题,耐心解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自己解答问题。先生批改学生的作业更是细心、认真,圈点学生写的好句子和精彩的地方,并写出具体的评语,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不断进步。”(李赋宁《怀念恩师吴宓教授》)

 吴宓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这一点许多人都有同感:“……先生不善料理家务琐事。但他给我们修改文章时,总常用毛笔蘸红墨水书写,字迹工整。涂改一字,必涂很四方满格,免被误认。他那种治学的严谨与生活的散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茅于美《怀念吴宓导师》)“西南联大外文系里有五位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那就是吴宓、叶公超、柳无忌、吴达元和燕卡荪这五位先生。其中吴宓先生可说是最有意思、最可爱、最可敬、最生动、最富于感染力和潜移默化力量,也是内心最充满矛盾、最痛苦的一位了。吴先生外表似是古典派,心里面却是个浪漫派;他有时是阿波罗式的,有时是狄俄尼索斯式的;他有时是哈姆雷特型的,有时却是堂吉诃德型的:或者是两种类型、两种风格的有机结合。”(赵瑞蕻《我是吴宓教授,给我开灯》)

 鉴于吴宓的突出成就,1942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他为英国文学部聘教授,与陈寅恪(历史)、汤用彤(哲学)同时获得“部聘教授”殊荣,后又被聘为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审议委员。这是对吴宓学术成就的一种肯定。能与他所景仰的陈、汤二人一起获此殊荣,吴宓感到十分光荣,所以虽然有人建议他拒绝这一荣誉,他还是接受了。

 1944年秋,吴宓离开求学执教30年的清华大学,与系主任陈福田之间的矛盾是他离开的原因之一,据说这多少与钱钟书有关。有一种说法,吴宓与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私交很深,当年吴宓曾让钱钟书在清华旁听一年,还亲自辅导他外语,后钱考入清华。吴对钱钟书十分欣赏,专门写诗称赞钱的才华:“才情学识谁兼具?新旧中西子竟通。大器能成由早慧,人谋有补赖天工。源深顾(亭林)赵(瓯北)传家业,气胜苏(东坡)黄(山谷)振国风。悲剧终场吾事了,交期两世许心同。”从中可以看出,吴宓对钱钟书的学识是十分赏识的,钱学成归国时,吴宓与清华说好,拟聘请钱为清华外文系教授,清华当时也基本同意了。可钱到联大时,学校却只肯聘为副教授,年轻气盛的钱钟书自然很是不快,对陈福田和清华更是不满,甚至怪罪吴宓,并发泄到小说《围城》中。吴宓对清华的变卦自然很是不悦,只好劝钱去了湖南兰田师范学校做教授。这件事加深了吴宓与陈福田(系主任)的矛盾,吴宓最终离开清华去了燕京大学,他在清华的生活从此也画上了句号。

 “那不是听报告,简直是看演出”

 吴宓在外形上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之处。对他比较熟悉的清华教授温源宁曾对他有比较生动的描写:“世上只有一个吴雨生,叫你一见不能忘……但是雨生的脸倒是一种天生禀赋,恢奇的像一幅讽刺画。脑袋形似一颗炸弹,而一样的有爆发性,面是瘦黄,胡须几有随时蔓延全局之势,但是每晨刮得整整齐齐,面容险峻,颧骨高起,两颊瘦削,一对眼睛亮晶晶的像两粒炙光的煤炭——这些都装在一个太长的脖子上及一副像支铜棍那样结实的身材上。”但就是这样一位大名鼎鼎的教授,却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他立论上是人文主义者,雅典主义者,但是性癖上却是彻头彻尾的一个浪漫主义者。”(温源宁《吴宓》)

 吴宓幼时,读书刻苦,每餐必由家人送至书房。一晚,家人送饼一只、油泼辣椒一碟,吴宓读书入神,误用饼子蘸墨大啖,连曰:“香,香,香。”

 吴有即颂成章,过目不忘之才。1955年回安吴老家,于迎祥宫碑前小站片刻,只将碑文口诵一遍,即能一字不漏默写而出。

 陈寅恪一到哈佛,就主张大购、多购、全购书籍。正是感于陈氏的购书之多,吴宓才心旌摇动,欲加以仿效。据说他一时头脑冲动,也为了与陈寅恪、俞大维争胜,吴宓竟咬紧牙关,不惜血本花费60美金,当时官费生每月的生活费100美金,他把摆在书店连当地人都不敢问津的《莎士比亚全集》各家注释汇编本共19巨册拖出来,一路喘着粗气扛回宿舍。后来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吴氏携带此书历尽千山万水,每次搬迁居所,既费力又费钱,同时又无合适的存放之地,竟成为一件劳心耗力的累赘。

 吴性刚直,一贯克己守公,从不占人丝毫便宜。

 1944年,他去宝鸡访友,购得三等车票,上车无座位,只好站过道。其时,恰遇妹夫王俊生,该王持有免费乘车证,遂将他带至二等车厢,找一空座,吴不知情,待查票时,列车员说:“三等车票,不能坐二等车厢。”王即出示证件,说明身份关系,查票员亦谦笑允准,但吴却生气异常,愤然返回三等车厢,依旧站于过道,直至宝鸡。

 吴对《红楼梦》研究,造诣极深,饮誉中外,凡听吴宓红学演讲之人,无不屏息凝神,如醉似痴。末了辄发深叹:“那不是听报告,简直是看演出。”

 吴一人将林、王、薛、贾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40年代,西南古城即刮“吴宓风”,时人赞誉:“郭沫若与吴宓的报告,倘能一字不误记录下来,便是第一等绝妙好文。”1947年,吴宓来西安讲学,知识界奔走相告,盛况空前。

 一日,陕西“三青团”一帮政客故作风雅,约请吴讲《红楼》,吴素鄙此等人物,遂婉辞拒谢。谁知,这帮人搬出吴父建常先生极力通融。吴宓无奈,便胡谄一通,待其走后,吴父诘之:“何故未讲?”吴答:“彼等似庙中之神,泥塑木雕,对之若谈红楼,犹对牛马奉琴耳。”

 吴宓心善,乐于助人,因此也常受人之骗。他戴的进口手表,被两个无赖以仅值6元的小闹钟哄骗而去。又有张姓之人对吴言说,吴一学生因病就医,急需200元住院费,吴不疑,即刻凑钱交付。嗣后,此张又来,言称那学生开刀治疗,又急需费用若干,吴此时手头已空,正筹思之际,此骗子以为吴有疑虑,便拿出一封“求援信”,高声朗读,恰逢保姆进来,惊见客人正念白纸一张。(盖此时吴患眼疾,视物不清。)于是保姆唤人,将骗子扭送公安机关。吴对此不胜感慨,又对保姆的精明称赞不已。

 李俊清当过蒋经国20年英文秘书,他是早期吴宓的学生之一。每每回忆起吴宓,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的狗两进教室的故事。那是一只毛色黄褐的大狗,大耳大眼,非常漂亮。这狗本非他家所养,是他从几个大汉追打下救出来的,正要把它捉去杀了吃。也许是感激李俊清的救命之恩吧,同他特别要好,跟前跟后,上学也去。大狗每次来校,总是卧在教室门外,或在周围空地上跑来跑去,可是也有两次意外——

 一次是外文系主任陈福田担任的英文作文课,他照例先在黑板上写出题目,用大约10分钟时间说明重点,就回系办公室,下课时由助教来收学生的作文卷子。那天陈教授讲解完了,正将走出教室,经过李俊清的座位时,忽然听得一声狗叫,原来大狗不知何时溜了进来,趴在主人椅子底下,陈福田走过,踩了它的尾巴。全班同学都停下笔来朝李俊清看,他吓得要命,心想这下完了。没料到洋派十足的陈福田不但没发脾气,反而蹲下去摸摸大狗,连声“Sorry”。

 再一次是上吴宓的《中西诗比较》课,原在教室外等候的大狗,竟偷偷溜进教室蹲坐在角落里。吴宓这时正在黑板上抄写诗句,没有注意到这位不速之客,待他写完,转过身来,发现竟有一只狗也在听他讲课,急忙走下讲台,对大狗说:“目前我尚不能使顽石点头,不是你该来的时候,你还是先出去吧!”说罢挥一挥手,大狗似乎听懂了吴先生的话,立刻低头垂尾悄悄走出去了,一面走一面看看坐在头排的'李俊清,像是犯了大错。

 “无情无理无法无天”

 吴宓留给后人的是一个严谨的学术大师印象,但他的婚恋却如同一枚坚涩的青果,令后人不敢恭维。

 有人说,他是一个地道的“好色之徒”,话虽偏激,却折射出了他在婚恋上不安分的一面。为此,陈寅恪看得颇为透彻,说他本性浪漫,不过为旧礼教道德所“拘系”,感情不得抒发,积久而濒于破裂,因此“犹壶水受热而沸腾,揭盖以出汽,比之任壶炸裂,殊为胜过”。

 中国有句古老的名言“媒人跳进花轿里”,意指为人做媒的第三者与当事人中的一个相爱,反倒成了新郎或新娘,上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花轿。吴宓的婚恋悲剧便是这句名言的最好注脚。

 1918年11月,留学哈佛的吴宓,突然接到清华留美同学陈烈勋的来信,欲将自己的妹妹陈心一介绍给吴宓为妻。信中说陈心一毕业于浙江省女子师范学校完全科,现年24岁,为浙江定海县一位小学教员,心气很高,择婿特别苛严。陈烈勋在信中明确指出,其妹在家中曾多次听他谈及吴宓,后又阅读过《益智杂志》、《清华周刊》中吴宓的诗文,尤其是看到《清华周刊》上吴宓的照片,萌发爱慕之情,愿嫁吴宓,侍奉终身。吴宓接信后,怦然心动,立即回信认可,旋即收拾好行装,迫不及待地赶回了国内。悲剧的帷幕徐徐拉开。

 1921年8月,留美归来的吴宓没休息两天,便匆匆赶往杭州,相晤陈心一。然而,这次的相晤极富戏剧性,似乎从一开始便隐示着某种悲剧的意象。到了陈家,吴宓西装革履,意气风发,一副海外学子的风采。陈心一被牵引出来,按吴宓日记的叙述,大家只是默默相对。不曾预想,一会儿工夫,另一位女主角翩然出场。

 这便是吴宓人生悲剧中最为关键的另一中心人物——毛彦文。事也凑巧,毛彦文本与陈心一是好友,这天,她神采飞扬地来访,准备别过闺中密友,去北京上学,不想与吴宓不期而遇。除却毛陈二女本是同学这层关系外,毛彦文的未婚夫朱君毅还是吴宓清华读书时的同桌好友。朱君毅长毛彦文4岁,为姑表兄妹,自幼青梅竹马,感情甚笃。但在毛彦文9岁时,由其父做主,把她许配给了方姓朋友之子。毛彦文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时,方家怕生变故,催逼完婚,就在方家迎亲的大轿抬至毛家大门之际,不甘命运摆布的毛彦文从后门勇敢地逃离。此前,她和表哥朱君毅早已月下为盟,私订终身了。毛家在方家退婚后,由双方家长做主,毛彦文与朱君毅正式订婚。吴宓作为朱君毅的同桌好友,早在清华读书时,便知道了毛彦文。那时,朱君毅每次读完表妹的情书后,都会让吴宓过目。

 吴宓对毛彦文在信中流露出的才情敬佩不已,久而久之,心中便涌动出异样的情愫,碍于同学之谊,他不曾流露,而是深深隐藏在了心底。

 吴宓在美留学时,收到陈烈勋欲将其妹说合给他的信时,曾委托朱君毅,让毛彦文打探陈心一的情况,彼此沟通二人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毛彦文实际上是吴宓与陈心一的媒人。这次,突然在陈心一家中不期而遇毛彦文,吴宓本就怀有好感,但见对方活泼雅趣,大方得体,一副新派淑女风范,吴宓顿时在心中暗生出一丝落寞,怎奈毛彦文名花有主,且是挚友之未婚妻。

 下午,毛彦文告别他们回了上海。吴宓与陈心一一见如故,在陈父的安排下,双双泛舟西湖,吴宓心中殊为快活。第二天,二人再度早游西湖,其乐融融。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道:是日之游,较昨日之游尤乐。家国身世友朋之事,随意所倾,无所不谈……此日之清福,为十余年来所未数得者矣。

 13天以后,吴宓和陈心一正式完婚。

 随后,吴宓与同学朱君毅双双被南京东南大学聘为教授。事实证明,如此仓促的婚姻对吴宓和陈心一来讲,都是一个悲剧。本来,吴宓当初慎重地委托毛彦文在国内打探陈心一的情况,毛彦文并不因自己与陈心一是同窗好友,而一味溢美夸大。她认为,陈心一人品不错,交友可以,贸然订婚则无必要。吴宓与陈心一见面后,早忘了毛彦文在信中的忠告,好友陈寅恪劝他道:“一个男人,学问不如人,很是可耻;大丈夫娶妻不如人,何故难为情?”吴宓遂与陈心一匆匆完婚。

 不过,在东南大学,毛彦文真真实实地走入了吴宓的生活中。朱君毅这时候突然变卦,他以近亲结婚有害下一代为由,坚决提出与毛彦文解除婚约。守候6年,逃婚只为下嫁表哥的毛彦文始料不及,她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转而求助吴宓夫妇。吴宓于是作为一个中间人,往返于两人之间,极力救火说和。怎奈朱君毅去意已决,坚决不肯与毛彦文缔结白首。结果,朱、毛之合未成,终致解除婚约。

 本该救火的吴宓却引火烧身,他居然在朱、毛二人分道扬镳后,不顾有妇之夫的身份,向毛彦文表白了自己的爱意。毛彦文断然拒绝。令她不可容忍的是,撇开媒人身份、友情关系不说,吴宓的举措实在荒唐。他几乎在每次信中,都会不厌其烦地赘述自己从某年某月起,自朱君毅处读到她的信而渐渐萌生爱意,这令毛彦文大为反感,何况她与吴宓的结发之妻陈心一原本就是要好的朋友和同学。

 细想起来,这也是吴宓情感旅程中的劫数。当初,两位女主角初次亮相,同时出场。陈心一和毛彦文都是在吴宓生命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女人,陈是他结发之妻且育有三个女儿,毛则是他至死不渝的情人。

 当然,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却是吴宓自己。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曾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一是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

 吴宓为毛彦文所拒后,并不甘心。他索性做得更加离经叛道。陈心一不忍吴宓情感上的叛逆,结婚7年后最终仳离。这一石破天惊之举,让世人目瞪口呆。“学衡派”同仁几乎一致谴责,其父更是公开指斥他,“无情无礼无法无天,以维持旧礼教者而倒行逆施。”

 毛彦文由默不见经传的人物立时成为了“三人间的中心人物”,她心中叫苦不迭,但面对吴宓的求爱,仍是不愿就范。吴宓毫不气馁。对毛彦文的追逐愈演愈烈,成为了一场爱情的马拉松,中间包含了太多的故事,以至于在30年代的上海滩,他们的故事成了小报津津乐道的话题。

 吴宓的锲而不舍最终打动了美人芳心。女人的骨子里,总是喜欢被爱的,毛彦文亦不能免俗。可是,两人的爱情未因来之不易而最终瓜熟蒂落。吴宓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保守与浪漫、新派和旧派居然会对立地存在着。当毛彦文心仪于他,准备谈婚论嫁时,吴宓却生出了一丝隐忧,既想和毛彦文成为夫妻,又担心婚后会不和谐,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让吴宓彷徨不已,患得患失。

 1931年3月,吴宓赴巴黎进行学术交流。他一反以前温情脉脉的样子,将电报拍到美国,措辞强硬地令毛彦文放弃学业,迅速赶往欧洲,与之完婚,否则各自分手。有人指出,他动辄向毛彦文发出最后通牒,用语十分恶毒。与此同时,据传说他还写信回国,向一位叫贤的女人示爱,同时又与一位金发女郎打得火热。

 毛彦文来了巴黎,吴宓又不想结婚了,改为订婚。满腔热情而来的毛彦文大为狼狈,原来是对方费尽心机追求她,现在她松口了,对方又变了卦。毛彦文哭着说:“你总该为我想想,我一个30多岁的老姑娘,如何是好。难道我们出发点即是错误?”

 吴宓不为所动,冷静地说:“人时常受时空限制,心情改变,未有自主,无可如何。”对此,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是晚彦虽哭泣,毫不足以动我心,徒使宓对彦憎厌,而更悔此前知人不明,用情失地耳!

 好一个“用情失地”。饶有兴味的是,吴宓在此期间,却对小报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鲁迅、许广平之恋陡生艳羡,他说:“许广平夫人,乃一能干而细心之女子,善窥鲁迅之喜怒哀乐,而应付如式,即使鲁迅喜悦,亦甘受指挥。云云。呜呼,宓之所需何以异此?而宓之实际更胜过鲁迅多多,乃一生曾无美满之遇合,安得女子为许广平哉?念此悲伤。”

 这次巴黎论婚作罢后,吴宓与毛彦文从欧洲归来。毛彦文留在上海,一直在等待吴宓迎娶。1933年8月,吴宓又一次南下,目的是先去杭州,向卢葆华女士求爱,如不成,再去上海,和毛继续讨论是否结婚。友人劝他别老玩爱情游戏,此次南下必须弄个老婆回来。结果又是两头落空,毛觉得他太花心,因此也唱起高调,说她准备做老姑娘,尽力教书积钱,领养个小女孩,“归家与女孩玩笑对话,又善为打扮,推小车步行公园中,以为乐”。天真的吴宓并未察觉出这番话中的潜台词,他大约觉得毛反正是跑不了的,依旧热衷于自己的多角恋爱。毛彦文一气之下,嫁给了熊希龄。吴宓没想到会有这步棋,毛的嫁人,让他觉得自己有一种遭遗弃的感觉,同时也很内疚,认定毛是赌气,自暴自弃,不得已而嫁人。很长时间里,吴宓都没办法确定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负情郎,还是被负情的痴心汉,两者都是,又都不是。不管怎么说,毛是他一生最钟爱的女人,只有真正失去了,才感觉到珍贵。毛彦文结婚以后,特别是三年后熊希龄病故,吴宓一直纠缠不休,既是不甘心,同时也是真心忏悔。

 1999年,台岛内掀起一股“吴宓热”。已是102岁高龄的毛彦文,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冲淡她对吴宓负情的怨恨,她说,自己从未爱过吴宓。倘使吴宓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656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