嘬一口陕味文化,喊一声猛!——去西安玩路上听什么?

嘬一口陕味文化,喊一声猛!——去西安玩路上听什么?,第1张

什么是你心中的陕西印象呢?凉皮,肉夹馍和冰峰这样的三秦料理?什么油泼辣子一道菜,板凳不坐蹲起来的陕西八大怪?还是听说过却没听过的秦腔呢?要说这些可真真是打着游客标签的出土文物,在去往三秦大地的路上不妨调频到这几个老陕波段,咂摸着冒着热气的陕味流行文化,看看老陕是如何飙车的吧~

西北相声领头羊——苗阜王声

“喵汪”因春晚上的《满腹经纶》而名噪一时。他们是一块在陕西铜川长大的发小,地包天苗阜上了中专去了铁路,天天“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来,腿让一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痦子的四有王声去了陕西吃(师)饭(范)大学闻(文)屎(史)专业。是对曲艺的热爱,让这一对“贤伉俪”在毕业后又在一起钙(gay)里钙(gay)气的说起相声。(尽管这段写成这样,我还是要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说句,没毛病。)

他们的背景也与他们的定位有关,不同于郭德纲一开箱,于谦全家都得上岗的风格;苗阜满嘴跑火车,天马行空的瞎咧咧,而王声就负责紧随其后纠错和吐槽,江湖人称“人肉弹幕”。苗阜调门高嘴又碎,就像在打机关枪;王声稳重,就像消音器。就在这一快一慢间,直戳我们的笑点。

喵汪有非常鲜明的陕西特色,不仅擅长用陕西关中话和陕北话倒口(就是相声里模拟方言),更加是把老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夸张了细节,突出了楞(陕西话中中二的意思)的呈现在舞台上。比如陕北人爱吃洋芋叉叉(一种土豆丝做成的主食,很有特色欢迎品尝),他们就会在相声中调侃陕北老师训学生说的是“你脑袋里是进了洋芋皮了吧!”。苗阜吼一段秦腔,一般捧哏会说“这没膀子力气唱不来。”,而喵汪是谁,可是要中兴西北相声的人,直接就换成:“这歌儿没碗羊肉泡馍怕是撑不下来。”

话不多说,截个小段子给各位乡长们(乡长是陕西话朋友们的意思。)开开胃。

“于老师,三大爱好?” “喝酒,吸烟,烫头!” 呃,这段掐了,不好意思我跑偏了,又跑到老郭那里去了。重来!

喵汪讲吆喝。

苗:还有这包子,北京人说话偷懒,吆喝包子是“咧 包儿咧 咧 包儿得了热地咧,一个劲咧,这包儿热的咧,发面的包儿要热咧。”(好吧我承认是我偷懒了,挺好听的一段唱词,唱得实在太快,我记不下来,就胡诌的,额。)您到咱陕西看看,什么馅的,多少钱,几口吃完全能吆喝出来。

王:咦,不是吆喝旁的,就是吆喝馅和几口吃完?我没听明白怎么还吆喝出来几口能吃完?

苗:唉,对喽!我可以给您吆喝出来,您听一听啊。“包子,包子,包子,羊肉包子,一块钱一个,喋,喋 ,喋”,你看,喋喋喋,三口吃完。(注:陕西方言中,喋是吃的意思。)

王:嗨!

快别偷懒了,拿出爪机,精髓我可用文字描述不出来,快来换种口味爆笑一下。

推荐作品:《我爱陕西话》《同学会》资源见网易云音乐电台和喜马拉雅

相声新势力——卢鑫玉浩

这两位可是《笑傲江湖》的冠军,曾在陕西电台工作,同时与苗阜王声一起在西安青曲社说相声,后来离开了青曲社签约了东方卫视。如果说“喵汪”的努力方向是郭德纲和我于大爷的话,卢鑫玉浩这一对年轻力量就要和德云四少作比了。比起“骚浪贱”以及就差打马赛克的德云老司机们,卢鑫玉浩可谓文明,尽管传统活儿略欠火候,却胜在电台工作经历接触了很多艺术元素使得他们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三大buff加成,真是令他们不红都难。一、调侃流行文化,紧扣年轻人脉门。他们要在十里桃花里,说他个三生三世的相声。这时候观众不仅是衣食父母了,直接叫诸仙。而掌声就成了天雷滚滚。这种化用了热播剧集的大型奇幻仙侠相声真真是赚尽了天雷滚滚。二、别人的相声是插科打诨,他们的相声是歌舞升平。小岳岳唱红了《五环之歌》和《送情郎》,还是偏戏曲挂的。而卢鑫俨然相声界的权志龙啊。迈克杰克逊的《Beat it》舞步被说成是踩到了便便。韩国女团的《Nobody》词也填了小两口吵架的段子。三、地道陕味文化,毕竟青曲社浸*过,打了深深的烙印,摘一段乐一乐。

卢:最爱看的还是葫芦头七兄弟!(注:葫芦头是陕西的一种充满了大肠,但广受老陕喜爱的重口味美食。)

玉:呦,您这个剧应该是春发生投资拍摄的吧。(注:春发生是做葫芦头的老字号。)

卢:葫芦娃一出世,就拽着爷爷的裤脚说,“爷爷,爷爷,我(e)要喝冰峰!”,“喝(huo)撒冰峰,锅里有面汤!”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地道老陕的生活方式。比起低配版芬达冰峰,老一辈人还是面汤爱好者。陕西面食名扬天下,别忘记吃油泼面的时候,向伙计要一大海碗免费的面汤才称得上是地道的老饕啊!

推荐作品:《相声新势力》《你的打开方式不对》资源见喜马拉雅,这两位偏歌舞,还是推荐直接看视频吧。

陕西方言摇滚

摇滚要有着一股子愤怒的生命力,而老陕的血液里就流淌着这种一点就着的耿直。关于秦腔,你可能只是在春晚上见识过华阴老腔,可是说起几位摇滚教父恐怕是如雷贯耳了,张楚,郑钧和许巍可都是陕西籍的。秦腔靠吼,这与摇滚一脉相承,咱老陕先天遗传。有不少用陕西话或者陕普唱摇滚的歌手,他们把自己对西安的感情,生活经历融进歌里,用陕普唱出来,从此八里村不在是一个破败的西安城中村,是黑撒乐队所唱的《流川枫与苍井空》中年少纯爱的见证。方言是本土文化的载体,也正因如此,这些音乐作品便更显厚重。

众陕西籍艺人《陕西木有啥》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陕西更是文化历史底蕴深厚。要不,怎么《鬼吹灯》里的摸金校尉要去陕西倒斗呢?历史书?呵呵,买的书你看不看自己心里没点13数么!纪录片?太枯燥!听导游讲解?还有没有点创意!就让这首创下“世界最长中文歌曲”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陕西木有啥》,带你在逼格满满的在动次打次中,了解陕西历史文化吧。(注:此曲长达26分钟,且易上瘾,入坑需谨慎。)

--

陕西其实木有啥

始皇嬴政统天下

唐僧译经大雁塔

西游故事传万家

名城名景扬中华

百位皇帝埋地下

炎黄二帝渭水源

文人墨客誉华夏

--

黑撒乐队《陕西美食》

“陕西不可错过的十大美食”,“回民街吃这些,就对了!”“只有地道老陕才知道的馆子。”等等等,是不是百度里输入“陕西”“美食”,然后整个屏幕就被这些爆款文章填满了?在这个自带BGM的城市,为什么还要满足于被公众号“洗脑”呢?这地界可是出了红花会的,让我们药,药,切克闹,手插兜,戴上耳机,好像回民街的王者,摩擦摩擦,似饿鬼,是吃货,跟着节奏一起出发。年轻就是爱吃,无惧流言蜚语,yeah!准备好相机,给美食开个光,只在深夜发,Hate Me Everyday!(表白PG one~)

--

从来不吃什么意大利的通心粉

好好尝一下俺们的岐山擀面皮

kfc的汉堡别看你价钱卖的美

一个腊汁肉夹馍就把你pk的找不见北

来根钟楼小奶糕如果你怕热

来碗春发生葫芦头如果你怕冷

乾一杯西北狼啤酒叫一声猛

不喝酒的女同志来开瓶冰峰

锅贴凉粉酸菜炒米春卷醪糟

三原熏鸡酸汤饺子灌汤包子

醋水香菜多来再来点辣子

--

Page Seven 胡先笙

老胡是西安新东方托福GREGMET的名师,数学学士,物理学硕士,历史学博士,更是曾移民加拿大白手起家搬过英语培训学校;可谓学贯古今,游历东西。一节英文阅读课,可以从逻辑讲到量子力学再讲到蒋介石。现在老胡在网易云音乐开起了电台,俨然要成为网红的架势,我只能说,这样的网红给我来一打!老胡自带陕普与散装英语效果,听他的电台就好比一个地道的陕西高级知识分子妙趣横生的跟你唠嗑,不知不觉中还增长了知识。《PAGE SEVEN 胡先笙》内容较为高深,会讲武则天PK叶卡捷琳娜谁才是一代女王,也会追踪热点聊聊人工智能。而《笙考数理化》就偏向科学史,老少咸宜,这可是国人都欠缺的一课啊,值得墙裂安利。

推荐作品:电台《PAGE SEVEN 胡先笙》《笙考数理化》资源见网易云音乐电台,微博名:笙栗子

冯从吾居家从事学术著述的同时,也十分热衷于讲学。为了宣传他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借用西安城南门里的宝庆寺(今西安书院门小学)作为讲学场所。 冯从吾的追随者很多,不久,听众竟达几千人,连明王朝的陕西地方官也来听讲。时人评其曰:出则真御史,直声震天下;退则名大儒,书怀一瓣香。

宝庆寺地窄房小,难以做讲学施教长久之地。万历三十七年(1609),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遵从冯从吾的意愿,在宝庆寺东侧小悉(西)园拨地,筹建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初期占地数十亩,核心建筑为“允执堂”,进出六间,空间宏阔;青瓦红柱,肃穆庄严,是讲学集会之所,其名取自《中庸》“允执厥中”之句。绕堂左右各筑大屋(教室)四楹,东西号房(宿舍)各六楹。堂前辟有半亩方塘,竖亭其中,砌石为桥;堂后置一假山,名曰“小华岳”。又栽槐、松、柏、梅各种名木,一时松风朗月,槐香荷语,“焕然成一大观”。三年后,新任布政使汪道亨于书院后部又建“斯道中天阁”,以祀孔子,收藏儒家经典。后世经不断修葺扩建,到晚清已具相当规模,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一座高等级学府。

关学自张载于北宋初始创,后因朱子学兴起,迄南宋及金元日趋消沉,然至明代,因有吕泾野(木冉)诸君重振之功,关学遂有勃兴,至晚明由冯从吾而总其成,从吾遂为泾野之后关中之第一人。李二曲说:“关学一派,张子开先,泾野接武,至先生(少墟)而集其成,宗风赖以大振。”(《答董郡伯》,载《二曲集》卷17,中华书局1996年版)故研究明代关学,冯从吾之思想是不能绕过的。然“以礼教为本”和崇尚气学的张载关学,其学脉在张载卒后则几经变化,先有诸吕卒业于二程门下,后“关中人士”亦“多及程子之门”;继有朱子学之北传,北方有许鲁斋衍朱子之绪,关中学人如高陵诸儒“与相唱和,皆朱子学也”;至明代,阳明学崛起东南,渭南南元善传其说,此为关中有王学之始。经数十年之传播,“王学特盛”,如吕泾野从学于湛甘泉,切琢于王门弟子邹东廓(守益),足见关中士人多向心学。从吾受学于许孚远(敬艹奄),受其影响既主“格物”,又信“良知”,遂能“统程、朱、陆、王而一之”(以上见《柏景伟小识》,载《关学续编》),走出自己的学术之路。黄宗羲将冯列于“甘泉学案”,但其由张载所开躬行实践、崇尚气节的关学宗风则在从吾身上有着深刻的印迹。从吾所面对的是晚明王学空疏学风日渐泛滥的学术局面,遂能以救时弊为己任,且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风格,并开明末西部学术向实学转向之先。

一、“敦本尚实”,斥浮虚以倡实学

明代中叶,心学极盛。然言心学者,浙东一系,以王龙溪为代表,倡先天正心说,力阐良知现成,因其重本体而略工夫,遂渐蹈于“猖狂无忌惮”之浮虚一偏;江右一系,以邹守益、罗洪先等为代表,纠正龙溪之偏,主体用不二,遂以归寂主静之修养功夫补其说。至晚明,王学末流直向猖狂无忌惮一路发展,使朱子格物穷理之学日渐遮蔽。于是有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一系,反对阳明后学只在先天良知上用力,背离王门笃实功夫的倾向,于是起而调合朱、王,兼重先天良知与后天功夫,以正明末学术之失。冯从吾与东林学派处同一时代、同一学术背景,有着共通的问题意识,于是,他以弘扬“圣学”为己任,自觉地担当起挽救学术之偏的时代责任,成为晚明中国西部“痛惩末世废修言悟,课虚妨实之病”(姜仲文《少虚集序》)的代表。《行实》称其学“一禀孔孟心性为本体,以诚敬为功夫,以万物一体为度量,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极则”,此一评论可大略标示出冯氏合程朱陆王为一的学术方向和反对“废修言悟,课虚妨实”的实学旨趣。从吾为关中书院所书“允执堂屏”谓:

“纲常伦理要尽道,天地万物要一体,仕止久速要当可,喜怒哀乐要中节,辞受取与要不苟,视听言动要合礼。存此谓之道心,悖此谓之人心。惟精,精此者也;惟一,一此者也。此之谓允执厥中,此之谓尽性至命之实学。”(《行实》)

此段文字所贯穿的对本体与功夫、修与悟、价值与境界、道体与礼法之体用一如、相融不二关系的理解以及“尽性至命”的道德取向,是把握其哲学思想和实学学风之关键。从中可看出他以朱子格物致知之工夫弥补王学末流忽略工夫而纯任本体的致思方向。

从吾如东林学者一样,痛切地指出王学末流堕于猖狂无忌惮之偏,同时也指出其弱于本体而泛论工夫之失,他说:

“近世学者,多驰骛于虚见,而概以规矩准绳为循迹,其弊使人猖狂,自恣流于小人而无忌惮,此关系人心世道……”(卷15,《答逯确斋给事》)

“世之学者,止知本体之一物不容,而不知本体之万物皆备,此所以各堕于虚无之说,而无实地之可据,令人猖狂而自恣也。”(卷12,《关中书院语录》)

“近世学者,病支离者什一,病猖狂者什九”(卷15,《答杨原忠运长》)

从吾认为,当时学者或只重工夫不论本体,而陷于支离;或悬空谈本体不著修养工夫,遂陷于“猖狂”,其源盖“起于本体工夫,辨之不甚清楚”,他强调本体要与工夫合,本体即工夫,工夫即本体,相反,“若论工夫而不合本体,则泛然用功,必失之支离缠绕;论本体而不论工夫,则悬空谈体,必失之捷径猖狂。”(《论学书》,见《明儒学案·甘泉学案》)此说拈出阳明后学纯任本体而忽略工夫之空疏病根,遂将朱子学的“格物穷理”与阳明的“致良知”结合起来,认为“吾儒之学,以至善为本体,以知止为工夫,……必格物而后能知止也。”如果弃格物于不顾,而“别求知止之方,此异端悬空顿悟之学,非吾儒之旨也”(同上)。以朱子“格物”以矫正阳明后学之先天良知说,是晚明学风由虚而返实之动向在从吾身上之体现。高攀龙评价说:“修而不悟者,徇末而迷本;悟而不彻者,认物以为则。故善言工夫者,惟恐言本体者之妨其修;善言本体者,惟恐言工夫者之妨其悟,不知欲修者正须求本体,欲悟者正须求之工夫。无本体无工夫,无工夫无本体也。仲好之《集》,至明至备,至正至中”,此正是从吾“《集》中示人最切者”。(《冯少墟集序》)

当时学风浮虚的又一表现,是不事讲学,或虽讲学却是“讲非学之言”。所谓“非学之言”,即或“谈玄说空”之言,或不能“收心静养”,未能绝“一切声色货利”之言,或“看书作文时务”,不能在“潜心体验”处“发挥道理”之言,或不能绝“奔竞营为之念”,只驰逐功利,而未守“恬澹”之言,或似是而非之言等等,其核心是“非吾儒进德修业之学”(见卷11,《池阳语录》)之言。“非学之言”正是从吾对当时讲学风气的概括。从吾将矫正此一学术风气视为自己的学术责任,他说:“战国时,杨墨之言盈天下,得孟子辞而辟之;从汉至宋,佛老之言盈天下,得程朱辞而辟之;至于今日,非学之言盈天下,倘有辞而辟之如孟子、程朱其人乎?余窃愿为之执鞭。”(卷7,《宝庆语录》)并发出“吾儒之道,何时而明,天下之弊,何时而已”的慨叹!(卷3,《疑思录》)为了不至于“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从吾认为还应从讲学开始。他曾引吕泾野所说“学不讲不明”,以及邹东廓所谓“学之不讲,圣门所忧”的话来强调讲学的重要性,并指出讲学应“以修德为下手处”(卷6,《学会约》),“格物即是讲学,不可谈玄说空。”(《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之《疑思录》)当时有些学者常讲玄虚,而不尚躬行,有人怀疑讲学能否医治此病,从吾说,“药玄虚之病者,在躬行二字,既学者多讲玄虚,正当讲躬行以药之可也。而反云学不必讲,何哉?”并指出此说是在“左袒玄虚之说而阻人之辨者也。”(卷7,《宝庆语录》)

为了端正学术风气,从吾先从正乡学开始。丙申岁(万历二十四年)秋,从吾与诸君子立会讲学于长安宝庆寺,制订了后来在关中影响深远的《学会约》。翌年十二月(1597),从吾又主持制订了《关中士夫会约》。值得注意的是,在《学会约》中不仅明确规定了“其言当以纲常伦理为主”的讲学内容,并特别提出了树立“崇真尚简为主,务戒空谭,敦实行”的实学学风的问题。所谓“空谭”,在从吾看来,“谈空论无”者为空谭,虽言但“不躬行”者亦为空谭;好议他人而自己不实行者为空谭,“好对人夸自家”但自己又“不躬行者”亦为空谭。“敦实行”,方可“戒空谭”。所以从吾讲学,总是“以躬行相劝勉”,并发出“呜呼!为学不在多言,顾力行耳”的呼唤。(卷5,《学会约·附答问二则》)从吾强调:“学者须要脚根踏得定,彻头彻尾,才得有成。”(卷11,《池阳语录》)戒虚华,不浮躁,戒空谭,敦实行,是从吾《学会约》中最切实处,他自己亦能以身作则。故王心敬说:“其于一切翰苑浮华徵逐,概谢绝不为。”(《关学续编·少墟先生》)

当时一些学者流于“空谭”而不“实行”,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学问常常不得要领,不能抓住根本,陷于支离。从吾认为这亦与不能“敦本”的学风有关。他认为“本体源头处一不清楚,此所以后来流弊无穷”(卷11,《池阳语录》),所以关键是要追“圣学之本”,探“圣学之源”。他强调“学问之道,全要在本原处透彻,未发处得力。则发皆中节,取之左右,自逢其原,诸凡事为,自是停当;不然,纵事事点检,终有不凑泊处,此吾儒提纲挈领之学”(《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五》)。从吾认为此“本”不是别的,应该是理学。时关中有所谓“四绝”的说法,即王端毅之“事功”,杨斛山之“节义”,吕泾野之“理学”,李空同之“文章”。从吾惟认为“理学”为根本,说“夫事功、节义、理学、文章,虽君子所并重,然三者皆其作用,理学则其根本也。根本处得力,其作用自别。”(卷16,《渭滨别言赠毕东郊侍郎》)然理学之“本”又是什么?按从吾的理解,就是“以心性为本体,以学问为功夫”。所以他总是抓住孟子的“善”、《中庸》的“诚”“未发”、程朱的“理”、阳明的“良知”等核心概念,力加琢磨。在从吾看来,“圣贤学问总在心上用功,不然即终日孳孳,属枝叶耳。”(李维贞《辨学录序》)如孟子所说“先立乎其大者”,即应先在本体上用功,不在末事上务求。他说“若丢过此心,不去‘精一’,而徒欲喜怒哀乐中节,视听言动合礼,此真舍本而务末。”(卷12,《关中书院语录》)不可避免要陷入佛老异端“悬空之学”。总之,“敦本”才不至于“务末”,从而方见提纲挈领之功;“尚实”才不至于“悬空”,从而与佛老之玄虚立异,使“吾儒修德之学”见诸实效。可见,从吾虽服膺心学,但与王学末流大为不同。后者“逐末而迷本”,从吾则主体用一如,本末不二。

二、学“有主”、贵“自得”,方能“深造以道”

从吾曾做过侍御史,后辞官在家,闭关九年,足不出户,精思力践。讲学二十余年,终有所悟。他认为“近世学者”所以混佛老与儒于一涂,因“多驰骛于虚见”,陷于“空虚”,坠于“猖狂”,或“逐末而迷本”,陷于“支离”,或以“似是而非”之论乱人之心,或人云亦云等等,其源盖起于本原处不明。而本原不明,又与学无自主、不贵“自得”、不勇于“造道”的虚浮风气有关。反对“空虚”和“支离”,强调“自得”、“造道”,是从吾最用力处。

首先,从吾强调学贵“有主”。他说:“学问功夫全要晓得头脑主意”(卷12,《关中书院语录》)。所谓有“主意”,一是要有“主见”,即在对学术对象全面深入了解并融会贯通基础上,一旦形成某种自认为正确的理解或认识,就要坚持主见,一般不为外在的因素所左右。正如洪翼圣评价从吾《善利图》时说:“学问最患不痛不痒,两头牵制”,而从吾“学问则一切两断,切骨入髓”(卷8,《善利图说序》之《附柬》);二是要知“本”,“本”不明而徒用功夫,则终无所成,从吾说“学问晓得主意,才好用功夫。……不晓得主意,则功夫亦徒用矣。此空虚之学与支离之学,皆圣道不载也。”(卷12,《关中书院语录》)学“有主”,方可杜心学末流之“空疏”,绝徒用功夫之“支离”;三是学问要明确“宗旨”,抓住核心,如从吾多次告诫诸生,应明吾儒之学“宗旨”,以“心性为本”,而心性之学,又以“诚敬”为本,而最终则归于性体之“至善”。故毕懋康说:“窃观先生学贵有主,不贰以二,不参以三,用贵实践,掺贵敕,不为虚,恢偷纵者所借,托夫有主,则历千变而不惑,实践则究必到而不可欺。”(《冯少墟集序》)相对于张载“学凡数变”、阳明“悔二十年错用其心”来说,从吾确有过人之处。杨鹤在《辨学录序》中说:“先生清明在躬,志气如神,然终日正襟危坐,俨乎若思,应事接物,如执玉如捧盈,此心未尝一刻放下,先生有主之学于是可见。昔横渠学凡数变,阳明亦悔二十年错用其心,先生过人远矣。”

其次,学“有主”,是建立在“自得”和“深于造道”基础上的。强调学“有主”不是要固执己见,而是通过“自得”而“造道”。其实张载学凡数变,阳明悔“二十年错用其心”,也是学术“有主”的另一种表现,若“无主”,则只能人云亦云矣,无所谓修正和悔悟自己。问题在于,从吾始终将“有主”作为自己学术的自觉意识。“自得”是从吾在对孟子思想发挥的基础上,针对当时学风之弊而提出来的。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此“自得”,是指经过自己深入学习理解所得的独到体悟。从吾认为,如果“厌深造以道、博学详说之功”,是决不能有所“自得”的。“造道”是学术的灵魂,“自得”是学术的境界,“学不到自得,终是支离,终不能取之左右逢其原。”(卷12,《关中书院语录》)关于“自得”、“有主”与“造道”的关系,从吾说:“学问功夫全要晓得头脑主意,深造以道,主意全为自得。博学详说,主意全为反约。博学详说,正是解深造以道,反约正是解自得,以自得为主意,以深造以道为功夫,以左右逢源为自得之妙,此孟子生平学问大得力处。”(卷12,《关中书院语录》)即“深造以道”要在“博学详说”基础上“反约”,而“反约”才会有“自得”,“自得”方可有“主意”,故曰“主意全在自得”。亦即有“自得”之处,方达“造道”之时。从吾所以能自成一家,在于他能处理好博与约的关系,所以才能在许多问题上有“自得”之处。他对一些人不能“详博”而动辄要“自成一家”的浮躁风气提出了批评,并说“论学譬如为文,必融会贯通乎百家,然后能自成一家。若只守定一家,恐孤陋不能成家矣。”(卷七,《宝庆语录》)然博学还须反约。从吾对历史上儒学家思想的理解,皆能由博而约,抓住要领,如他认为孔门标一“仁”字,孟子标以“仁义”,曾子标以“慎独”,子思标以“未发”,宋代诸儒标“天理”二字,朱熹标“主敬穷理”,阳明标“致良知”等等,但从道体来说,这些都是相通的:“论道体,则千古之门户无二论”(参见卷7,《宝庆语录》),直将儒家一以贯之的道体一语道破,没有博学反约之功是难以达到的。因其由“自得”而学“有主”,故其讲学“不立异,亦不蹈常,不事玄虚,亦不涉卑近,要以抒所自得,敷明宗旨,说详反约”(卷8,《善利图说》)。例如,他推崇阳明“致良知”说,乃出于“自得”,他又批评阳明“无善无恶性之体”,也是出于“自得”。他指出,“致良知”一说肯定了本体之“至善”,而“无善无恶”之说则从本体上否定“善”,二者相矛盾。“既知知恶是良知,可见有善无恶是心之体。今曰‘无善无恶心之体’,亦可曰‘无良无不良,心之体’邪?”(卷16,《杂著·别李子高言》)

辨“无善无恶”心体之非,是当时学界的热门话题,东林顾宪成、高攀龙曾拒之不遗余力。从吾所辨,抓其性体“至善”这一核心立论,决非人云亦云。他在时儒热烈讨论的“先天”与“后天”、“未发”与“已发”以及孔门“从心所欲不逾矩”等诸多理论问题上,皆有自得之处,特别是其所著《善利图说》,以善、利分殊圣凡,乃发前人所未发。盖因其学有自得,其讲学多“率出己意”,故颇为诸生推崇,认为是横渠、泾野诸夫子之后“一人而已”(崔凤翥《恭定冯少墟先生传》)。

三、崇正辟邪,力变风气

对于学问,不为异端邪说所迫挟,敢于坚持正义正见,是每一位学者应有的学术良心;面对不良的学风、士风、乡风,敢于抵御与抗争,是每一位学者应有的道德责任。可以说,在这方面从吾勘为晚明关中之楷模,极有功于“圣学”。故《行实》谓:“崇正辟邪,秦风丕变,海内道学一振”。

“崇正辟邪”是从吾在道德责任心趋使下认定的学术态度。他在为自己所作的《自赞》中,明确表白“佛老是距,邹鲁吾师。”可见,其所崇之“正”,其核心是“以心性为本体,以诚敬为功夫”的“孔曾思孟、周程张朱”之儒学。所辟之“邪”,有“二氏”异端之说,有时儒“沦于空谈说寂”之“流弊”,有学界不端之风气等,“其于岩端是非之界,则辨之不遗余力。”(王心敬:《关学续编·少墟冯先生》)然此并非从吾“好辨”,实出于“不得已”。在当时“*辞邪说,荧惑天下”的情况下,从吾“欲正人心”,必须“就其蔽锢关切之所在而剖决挽回之”(李维贞《辨学录序》)。其所著《辨学录》,所辨多为儒学与释道之异,其目的在于明“吾儒之正传”,故能对“凡世儒所易惑处,辄为道破”,更不至于使“佛氏之流弊”以“塞其源”(涂宗睿《辨学录序》)。值得注意的是,“力辟二氏”虽然是自张载以来宋代关学乃至理学学者的共同所向,然张载所破斥者乃佛氏“以心法起灭天地”、“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虚无”说,以确立“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从吾所距斥者,则是佛氏的心性论。他认为,当时人心种种之迷惑,“皆起于学之不明,学之不明,起于心性之不明”。王阳明认为儒与“二氏”并无“二见”,“二氏之用皆我之用”,“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年谱》,载《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9页)遂在心性问题上,认为禅之“明心见性”与儒之“尽性至命”相通。其后学如王龙溪则径任先天本体,而略于后天省察克己之功,使王学日渐流于空疏,这也许是从吾于晚明力辨佛儒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多处提到阳明谓“释氏与吾儒只是毫厘之隔”,他则独辨其宗旨决然不同,如说“吾儒之学以理为宗,佛氏之学,以了生死为宗”;儒之“尽心知性”与释氏“明心见性”,二者“若相同而实相远”(杨鹤《辨学录序》),释氏之蔽正在于未明“善”之本源为“理”;“吾儒”所谓“直指人心”,是指的“惟微”之“道心”,佛所谓“直指人心”指的是“惟危”的“人心”;“吾儒”所谓“见性”,是见本体之“善”性,佛氏所谓“见性”,见的是“气质之性”。此说虽不一定正确,但其目的是明确的,即要通过辨佛、儒之异,来探寻王学末流空疏学风之思想根源。他多次论本体与功夫相即不离,批评时儒“空虚之学”,显然有学风上的针对性。

“崇俭德以敦素风”,也是从吾所致力的重要方面,故他尝把讲学与端正士风民俗联系起来,多为秦地士风之日下而慨叹。其与学风相关的乡风之最典型者,如相互“争讥”、“诋毁”,不能“成人之美”;“怕人责备”,是非不分,不能坚持正义;喜议论他人之非;讨论学术,或自以为是,或自足自满,或不能“虚己下人”,“过于激辨”等等。对于秦人不能成人之美之俗,从吾深有感触,他说:“世间最有功德事,莫大于成人之美。南人每见人行一好事,大家必称赞之,羽翼之务底于成。秦俗则争讥笑之诋毁之务,底于败,如此则师复受其益,而弟子多受其损。”师弟之间,要相互尊重,成人之美,而不要相互诋毁,否则只能两败俱伤。从吾还举一例来说明:“王阳明、吕泾野皆我明之真儒也。阳明门人几半海内,而泾野则否。虽于二公无损,却于关辅无光。”(《续集》卷二,《正俗俗言》)冯公深为秦地此种士风之弊所患,遂在《关中士夫会约》中规定,“彼此争构,吾辈所无傥。万一有之,大家务要尽心劝和,勿令因小忿以伤大体。”并希望大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以形成良好的士风乡俗。从吾特别厌恶士人中的乡愿之气,如对于“敬”、“肆”之是非不敢坚持,就是一例:“秦俗明知敬之是,而百方嫉忌之,百方吹求之,使敬者必至于无所容。明知肆之非,而百方狎溺之,百方左袒之,使肆者益,至于无忌惮……”(卷2,《正俗俗言》)不敢坚持真理和正义,是非不分,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敬者“无所容”,肆者“无忌惮”,风气每况愈下,此风“秦俗尤甚”。在对待学界友人的过失上,从吾又能采取宽容的态度,他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对待君子、小人的态度和方法,主张要因不同情况而异:“论交与,当亲君子而远小人;论度量,当敬君子而容小人;论学术,当法君子而化小人。”(卷11,《池阳语录》)他最反对不负责任的背后议论:“余每见朋友中背后多议人过失,当面反不肯尽言”,他认为“此非独朋友之过,或亦彼此,未尝开心见诚”。于是他在《学会约》中,以“过失相规”四字相约。对于论辩,从吾强调“务要平心易气,虚己下人。即有不合,亦当再加详玩,不可自以为是,过于激辨。”而“以自是为自信,主意一定,无复商量”,此“近世学者多坐此病”,从吾告诫“吾辈当共戒之”。(《学会约》)正如陈继儒所说:“凡向来讲学之流弊,士大夫积习之膏盲,悉从公道眼觑破,亲手拈出病根,已净然后与之梁肉。”(《冯少墟先生集叙》)

此外,提倡“崇真尚简”也是从吾力变风气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会约》规定“会中一切交际,俱当谢绝,此正崇真尚简处”,即要求学者正常的交往应该是纯真的、朴实的而非饰伪造作的,此即“崇真”;杜绝种种奢靡之举和交往中的种种繁冗礼俗,此即“尚简”。所订《关中士夫会约》中所列诸条,多是对交往之礼节加以限定或重审,其中大都朴实无华,切实可行。其字里行间流露着从吾对那种非出于自然真情的饰伪、矫柔造作之风的切肤之痛。该《约》后来“传之四海,慕为盛举”,故此《约》出十余年后,周司农在《关中会约述》一文中评论说,此约“皆萃涣之良箴,而协德之宝训也。盖崇俭德以敦素风,酌往来以通交际,严称谓以尊古谊,绝告讦以警薄俗,周穷约以厚廉靖,教后裔以慰先德。敦本尚实之念,维风善俗之规,溢于言表。”“崇俭敦素”、“敦本尚实”、“维风善俗”,为从吾针对晚明虚浮风气所提出的补偏救弊之方,也是其所倡实学学风的重要体现。

四、践履严明,不易节操

躬行实践,崇尚气节,是关学的宗风。刘学智:《躬行礼教,崇尚气节 ——从关中三李谈起》 ,载《陕西师大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第1期。冯从吾承继张载关学躬行实践、经世致用之传统,“以出处辞受一介不易为风节”。从吾尝谓“为学不在多言,顾力行如何耳”(《学会约·附答问二则》),如果“能言而行不逮,此正学之所禁也。”(卷十四,《讲学说》)其所说“躬行”,既指对国计民生要关切,又指道德践履要笃实,同时包括做人要有不易之节操,从中可看出从吾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境界。

从吾“生平所学,惟毋自欺,实践妙悟,卓有深识。诚不忍人心世道之江河,慨然以兴起挽回为己任。”(《行实》)他曾借批评杨朱“无君”、“为我”,说:“丢过亲与民物而只为我,视天下国家大事与我不相干,成何世界?故曰‘无君’。”(《善利图说》)从吾亦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这一宗旨。明神宗时,朝讲浸废,“酒后数毙左右给侍”,从吾乃斋心草疏以谏,其中有“困曲蘖而欢饮长夜,娱窈窕而宴眠终日”等语,神宗震怒,传旨廷杖。恰逢长秋节,为辅臣救免。此事使从吾声震天下。(参见《关学续编》卷1,《少墟冯先生》)从吾目睹熹宗即位后之时局:“内则旱荒盗贼,连绵纠结”,士大人却“日惟植利结党为汲汲”;“外则辽左危急,祸且剥床及肤”,将帅则或弃城而遁,或“各自结党,互相排陷,不知和衷共济之道”。于是毅然“挺身而出,冀以直道大义挽回其间”。凡遇可说话的机会,他都能“明目张胆,纠弹不避,以一身彰宇宙之公道”(同上),为了国家,不顾个人安危,真是光明磊落,大义凛然!在当时情况下,虽然他的呼唤是微弱的,但从吾仍在做不懈地努力,如曾与邹南皋、钟龙源等讲学城隍庙,“欲借此联络正人同志济国也。”(同上)当有人怀疑其讲学能否济国之时,从吾怆然说:“正以国家多事,士大夫不知死,抱头鼠窜者踵相接。宜唤起亲上死长之心,讲学何可置也。”(《行实》)故邹南皋谓“冯子以学行其道者也。”(同上书)从从吾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一脉相承之关学躬行实践、经世致用的实学传统和学风,亦可窥见从吾坚持正义、刚直不阿之节操。正如从吾自己所说:“学者须是有一介不苟的节操,才得有万仞壁立的气象。”(卷三,《疑思录》)陈继儒评价说:从吾“终日讲学,而若未尝讲学;终日聚徒,而若未尝聚徒。不分门别户,不插标树羽,不走时局,不握朝权,不招射的,逍遥环墙之中,超然免于言论之外,非践履严明,涵养精洁,何以有此!”(首卷,《冯少墟先生集叙》)确实,没有严明的道德节操,没有“精洁”的涵养功夫,是诚难达此学术境界的。总之,从冯从吾的学术之路,可以窥见晚明关学的实学特征以及中国学术向实学转化的动向。

陕西方言大致分为3个地区:中原官话、晋语、西南官话。我们通常所指的“陕西话”仅指关中话。

1、中原官话-关中话

关中话属于中原官话,为其的一个分支,代表方言为西安方言(东府)和宝鸡方言(西府)。关中方言分为关中方言东府话和关中方言西府话。前者包括西安市、渭南市、铜川市、咸阳市、商洛市下属商州—洛南—丹凤—山阳、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

山西运城—临汾、河南灵宝一带。后者包括宝鸡市、甘肃天水市、庆阳市、平凉市和宁夏西南部。关中话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使用陕西话(关中话)的人主要集中在关中一带,东起河南灵宝,西到甘肃天水一带,北接延安,南伸秦岭北麓,总人口大约五千万余。

2、晋语-陕北话

陕北话属于晋语。

3、西南官话-陕南话

陕南话属于西南官话,陕南亦有中原官话、晋语、江淮官话、楚语、赣语、湘语的少量分布。

10个经典的陕西方言

1、么麻达(mo ma da)

么麻达=没毛病,一般用在回复别人的请求,表示自己可以顺利干完某事。

2、克里马擦(ke li ma ca)

表示动作麻利,干活迅速,一般是让某人干脆利落干完某事。

3、嘹咂咧(liao za lie)

是指太好了,非常好,“佼人僚兮”,最早出自《诗经·陈风·月出》。

4、嘎达马西(ga da ma xi)

是指零碎的多个物件,有乱七八糟的意思。

5、蕞娃(sui wa)

是指小孩,蕞表示小,王充《论横》:“蕞残满车,不成为道。”蕞残,指小而残缺的文章。

6、谝闲传(pian han chuan)

谝闲传和唠嗑意义相近,通常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侃大山。

7、瓜皮(gua pi)

这个有点骂人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二百五,坎头子,表示想法或者做法不正常。

8、目乱(mu luan)

表示思绪烦乱,头晕烦躁,不舒服。

9、咥一碗(die yi wan)

咥,就是吃的意思,最早出自《周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依稀记得有个段子:“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咥一碗扯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还嘟嘟囔囔。”

10、包说咧(bao shuo lie)

包=别,就是不要的意思,陕西话“别”发音为“包”。

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得是得(是不是,放在句末作为问句结尾)、年川(言传,就是指说话,比如有时年川,相当于北京话言语)、骚青(过于献媚,人前显摆)、桑碾(是指贪吃,看别人吃东西丢人的样子)、哈怂(指坏人,)你的得是想乃打(你是不是找揍)……

山海情:为什么故事发生在宁夏,剧中演员说的却是陕西话?

《山海情》一经播出就引发了广泛关注,市面上就是好评一片,小编这里也说说自己的一些感受,首先第一感觉就是服化道带来的质感,那是震撼的,因为小编去的最北的地方就是河南信阳,在其他渠道也有领略到那边的风貌,但是没有想到九十年代的那边居然是这样的环境,而百姓生活的条件更是艰苦,单单“涌泉村”这个名字就已经饱含艰辛和沧桑。

其次是演员,个人感觉是非常真实的,张嘉益的表演就不用多说了,水花姑娘算是一个惊喜了,不过最没想到的是,两集看下来,小编硬是没有认出陶虹老师,实在是有些对不住,这里也不得不感慨化妆老师的厉害。不过小编最开始看的是普通话版的,并不知道原来还有个方言版,所以在张嘉益老师说话的时候,会特别别扭,而且主要原因还不是因为普通话,而是换了一个人配音了。

不过在得知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后,这种感觉就没有了,也算是一个小瑕疵的地方吧。不过纯方言肯定也是有它的问题的,因为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接受和听懂,不得不说,这也是给剧组出了一个难题。另外相信很多观众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山海情》的故事背景明明发生在宁夏西海固,为何剧中演员说的都是陕西话呢?难道这是一个硬伤?其实不然,小编查阅了很多资料,才终于找到了答案。

首先,我们要明确,其实并没有所谓正宗的陕西话和宁夏话,陕西其实分为三个有着较大差异的区域,也就是陕北和陕南,以及人们常说的关中,关中的范围就是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其实这三个区域的话都能成为陕西话,不过人们经常听到的大多是关中话,相信大家对于《武林外传》中佟掌柜的口音一定很有印象,那就是正宗的关中话。

《山海情》我们的“佟掌柜”闫妮也有参演。再说说宁夏地区,宁夏的北部大多说的是兰银官话,剧中背景所在的西海固地区是属于宁夏南部的,这里的构成也比较复杂,主要的方言有三种,其一就是剧中演员所说的关中话,此外还有秦陇片和陇中片,其实后两种与关中话也是非常接近的,大家的交流也并没有什么障碍,不过在外人听来可能区别就有些大了。

所以剧中使用的关中话是没有毛病的,另外关中之所以叫关中,就是因为关中平原就处于“四关”之内,而北边的萧关就是在如今的西海固地区,所以其实两地的交流也是非常频繁的,这也是为什么宁夏南部会说关中话,或者带有关中口音的的主要原因。既然说到方言了,不得不提一下福建的普通话了,郭京飞一出场,小编是差点把茶都喷出来了,实在太逗了。当然了,这也是当时所处环境的衬托下才有这个效果的。

1 陕西方言好听

陕西方言最正宗的应该是延安市。作为陕北延安市陕北话的发源地之一。陕北话说的非常正宗。延安地处西北各省的咽喉要道,受到各地方的影响,作为陕北地区的方言是非常正宗的。有许多地方的人为了学习陕北话都来到了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

2 陕西方言好听懂吗

每种方言都有它的特色,陕西话是北方方言,咬字比较重,想要会,不是难事,只要多和陕西人接触,学习起来会快

3 陕西方言好听的歌

应该是《西安人的歌》是由程渤智作词,程渤智、范炜作曲、范炜编曲并担任制作人

有一座城市 它让人难以割舍有一种怀念 它叫做曾经来过有一种旋律

它扯着嗓子唱歌在他的中心人们叫它鼓楼钟楼有人说西安水土让人变得懒惰来打把挖坑 我教你撒叫生活是谁对西安印象留在黄土高坡

来跟我唱一首咱西安人的歌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西安人不管到哪都不能不吃泡馍西安大厦高楼 是连的一座一座在西安人的心中这是西安人的歌……

这是截取的一段歌词,有着浓浓的西安特色。

4 陕西方言好听不

陕西话没嘛哒,直爽,言简意赅

5 陕西话好听

陕西话和河南话都比较好听

方言都属于中原官话,郑州是中原官话郑开片,西安是中原官话关中片

首先说三门峡人的口音确实不是河南话,其原因很多,而历史原因也较复杂,以下我就跟大家简单总结一下近代因素:

一、区域不同

据了解,三门峡陕县张茅地区以东说的和洛阳话差不多,但是也有区别。湖滨区除了崖底、张茅、菜园又是一种口音,类似于普通话、河南话、陕西话、山西话的混合版。

而陕县塬上的接近山西话,夹带河南话;灵宝市区周边和山西话一样。那么灵宝豫灵一片是陕西话,卢氏东北边接近洛阳话,南边接近南阳话夹带着湖北十堰的方言。

二、组合型新兴城市

三门峡是一个很奇妙的地区,因为处于三省交界,所以说话的口音与河南话差别很大。三门峡又是个新城市,过去属于陕州并三省交界,说话口音包括河南、山西、陕西的发音融合,因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建设三门峡大坝时,举国家之力集全国水利和建设人员,从全国几个省份的企业整体搬迁到三门峡。

老火车站附近是黄金机械厂,以东北人为主;枢纽局,量仪厂,水工机械厂等企业有四川、上海和其他省份组成。改革之后浙江、福建经商的在三门峡也有很多人。

1984年左右三门峡升级为地级市,基本上行政管理人员由洛阳组成,并且都带来一些亲属,经过几十年发展,所以形成了三门峡多口音、并以普通话为主,各种方言融合的新兴城市,

我也是陕西人 可是刚回到家乡是 就是不会说家里话,管他们了

你们河南人还要冒充我们陕西人/

在西安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河南人,虽然他们住在西安,嘴上说的是陕西话。

所以根本就区分不了他们和西安本地人有什么区别,基本上西安人做什么工作河南人就做什么吧

不存在广州那边的地域歧视

唐朝人说的话,好像不是陕西话…… - …… 琵琶行里有一句 家在蛤蟆陵下住 现在的西安南城墙里东有下马陵 当地发音ha、ma、ling/作何解

为什么陕西,安徽和河南的方言很像 - …… 安徽部分地区的方言跟河南方言有点像,都是中原官话但是,河南方言之中还有一种,叫做晋语陕西方言由关中话、陕北话、陕南话三部分构成狭义的陕西话仅指关中话,关中方言分为陕西西府方言(宝鸡、咸阳西部)和东府方言(西安

6 陕西方言好听怎么说

陕西很大,二十多万平方公里,分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部分。我只以关中方言说起;形容好的陕西方言有很多。现举例一二。比如:好日塌列,燎底很。燎底太太呢。好底争怂。美滴很,在我们村里,或者是单位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人家那日子过得滋润的很。人中龙,花中魁。

7 陕西方言好听,浓浓的北方口音

一是地理气候方面的原因。陕西分关中、陕北和陕南。陕南是秦岭以南地区,陕北位于陕西北部,关中居陕西之中。陕南气候根据中国南北划分习惯属南方气候,关中、陕北属北方气候,陕北气候干旱少雨。

二是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原因。

把陕北、陕南划归陕西,主要是政治和军事角度考虑,陕南、陕北可作为都城的险要和屏障,据守陕北陕南可起到保护京城长安的安全。

三是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

陕北在古代包括近代,经济气候条件比较差,把陕北从陕西划拨出去,不利于陕北的发展和陕北人的生活,需关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带动和帮扶。

四是语言生活习惯方面的原因。

陕南语言接近四川、湖北和重庆口音,关中语言和陕北语言也有很大区别。陕南在饮食上接近川鄂渝习惯,以大米为主,关中和陕北主要以面食为主

8 陕西方言好听吗

古汉语早就在漫漫历史长河里不断的慢慢演变为现代汉语了。

至于陕西话也和其它方言一样多少保留了古汉语一些的元素。

比如众所周知的:“肉夹馍”!即来源于古汉语:肉夹于馍!

至于我们徐州话也是一种官话方言。和普通话最大的区别的保留了入声。

比如一 六 七 十 这些字的声调。你会发觉普通话是没有的。

这就是古汉语的入声。这就是存古的地方(当然你们的入声失去了古汉语的入声尾巴p t k)一 六 七 十 这些字的声调。

你会发觉普通话是没有的。这就是古汉语的入声。

还有我们徐州话里这个“殆乎”,就是差不多、快了的意思。如几点了,殆乎10点了,绝对文言文,现在已经没人说了。

9 陕西方言好的

应该是“打搅团”。就是做一种面食“搅团”。

把一定量的面(玉米面、高粱面、小麦面)用水搅开,等锅里的水烧开了,一边把和好的面水往锅里倒,一边用面杖在锅里搅,向左七七四十九下,向右七七四十九下,盖上锅盖,一锅搅团就要好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619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