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光度-反应时间曲线 确定适宜的显色时间范围时,主要应考虑哪些因素

吸光度-反应时间曲线 确定适宜的显色时间范围时,主要应考虑哪些因素,第1张

⒈确定适宜的条件的原因:在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的测定中,通常是将被测物与显色剂反应,使之生成有色物质,然后测其吸光度,进而求得被测物质的含量。因此,显色条件的完全程度和吸光度的测量条件都会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为了使测定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必须选择适宜的显色反应条件和仪器测量条件。通常所研究的显色反应条件有显色温度和时间,显色剂用量,显色液酸度,干扰物质的影响因素及消除等,但主要是测量波长和参比溶液的选择。对显色剂用量和测量波长的选择是该实验的内容。 ⒉如何确定适宜的条件:条件试验的一般步骤为改变其中一个因素,暂时固定其他因素,显色后测量相应溶液吸光度,通过吸光度与变化因素的曲线来确定适宜的条件⒈确定适宜的条件的原因:在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的测定中,通常是将被测物与显色剂反应,使之生成有色物质,然后测其吸光度,进而求得被测物质的含量。因此,显色条件的完全程度和吸光度的测量条件都会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为了使测定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必须选择适宜的显色反应条件和仪器测量条件。通常所研究的显色反应条件有显色温度和时间,显色剂用量,显色液酸度,干扰物质的影响因素及消除等,但主要是测量波长和参比溶液的选择。对显色剂用量和测量波长的选择是该实验的内容。 ⒉如何确定适宜的条件:条件试验的一般步骤为改变其中一个因素,暂时固定其他因素,显色后测量相应溶液吸光度,通过吸光度与变化因素的曲线来确定适宜的条件。

苯酚,是苯基上连有一个酚羟基,能与FeCl3发生显色反应,呈紫色。另外,苯酚有极弱的酸性,比碳酸还弱得多,不能使指示剂变色,但也有微弱的电离。能与NaOH反应生成苯酚钠和水,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苯酚钠等等;苯酚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生成粉红色的对苯醌(苯酚晶体无色);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60°C以上和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常温下微溶。

醛类,可发生氧化和加成反应。氧化,能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发生银镜反应,能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与氢氧化铜悬浊液生成砖红色沉淀;加成,即还原,能与氢气发生碳氧双键的加成,生成醇类。鉴别的话,特征反应为银镜反应或与氢氧化铜悬浊液生成砖红色沉淀。

有疑问请追问,好的话 ~

1、使用茚三酮试剂,喷后110oC加热显出颜色。用茚三酮剂显色后用硝酸酮试剂喷,斑点由兰紫色转成红色。

2、使用茚三酮+硝酸酮试剂,喷后在电炉上烤至刚刚显色,颜色在日光灯中逐渐加深,某些氨基酸首先显出颜色,用笔立刻将色点记下,许多氨基酸赕出特殊的颜色,不同的氨基酸显出的速度也有差别。

3、使用2—萘醌—4—磺酸试剂(Folin试剂),喷后在室温干燥,不同的氨基产生各种颜色。

4.使用氯气—联甲苯胺试剂。也可以使氨基酸显色。

扩展资料;

常用的显色反应 

双缩脲反应: 

该反应是肽键常用的反应,即在碱性铜溶液中, 肽键与铜离子形成络合物,呈紫色(在540nm有最大光吸收峰)。 

酚试剂法: 

该反应是比色法测定蛋白质的常用方法,即蛋白 质以碱性铜溶液处理后,加用酚试剂,呈蓝色(在650nm有最大光吸收峰)。 

考马斯亮蓝法: 即蛋白质与一种蛋白质染料考马斯亮蓝g250反应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在595nm有最大光吸收峰。ms蛋白质遇硝酸也显色为**,不过这样蛋白质就变性了。

茚三酮反应:除脯氨酸、羟脯氨酸和茚三酮反应生成**物质外,所有的α氨基酸及一切蛋白质都能和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物质。

还有坂口反应 。在次溴酸钠或次氯酸钠存在的条件下,许多含有胍基的化合物 (如胍乙酸、甲胍、胍基丁胺等)能与α-萘酚发生反应生成红色物质。

参考资料来源;-氨基酸

糠醛的颜色随酸和聚合物含量增多而变深。糠醛与苯胺—冰醋酸反应呈鲜红色,常用于糠醛定性显色反应。糠醛,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HO,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有类似苯甲醛的特殊气味。主要用作工业溶剂,也可用于制取糠醇、糠酸、四氢呋喃、γ-戊内酯、吡咯、四氢吡咯等。

大多数的显色反应是在室温下进行,但有些显色反应需在加热至一定温度时才能进行。而某些有色配合物在较高的温度下容易分解,因此对不同的显色反应应选择不同的适宜的显色温度。

由于温度对光的吸收和颜色的深度都有影响,因此在进行同一组分分析时,其绘制标准曲线和进行试样分析时,应使温度保持一致。

显色时间是指有色配合物形成并保持颜色稳定的持续时间。

由于许多显色反应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并且形成有色配合物的稳定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应根据“发色”时的实际情况,在最合适的时间内进行测定。

(1)有色配合物瞬间形成,颜色很快达到稳定,并保持较长时间。此种情况可在显色后较长时间内测定。

(2)有色配合物迅速生成,但在较短时间即开始褪色,对于这类反应,应在显色后立即进行测定。

(3)有色配合物形成缓慢,溶液颜色需较长时间才能稳定。对于这类反应可在完全显色后放置一定时间内进行测定。

我觉得楼上的解答有个不妥之处:楼主说明了过程,无论是反应前试样的处理还是反应后的测定,都是冷却了的。所以,温度这方面应该不会影响测定了。而楼主担心的氨基酸浓度过低这种假设可能也不会很大,因为茚三酮的显色反应检出下限很低,只要有几微克的氨基酸都能检测出来。

所以我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

1,pH值的影响。楼主在实验中两次用到缓冲液调节pH=55,但是在最后显色的一步是在加热的状况下进行的。没有在反应过程中检测pH值的变化,导致颜色不是Ruhemann紫。而茚三酮与氨基酸作用得到的蓝紫色物质是一种铵盐。从结构上看,季铵和还原的酮的氧连在一起,这本来就是个亚稳定结构。季铵盐容易把H+给O得到一个羟基,所以很依赖pH的变化。那么你的溶液不停变化吸光度就能解释了,是由于Ruhemann紫因pH不适不断释放NH3或NH4+的结果。这个情况一般是由于pH值过大引起的。

2,没有反应完全。在进行样品沉降时其实很有可能残留了许多蛋白质和多肽。多肽和蛋白质也能形成这个反应,但是肽越大反应就越不灵敏。所以有可能是第三产物,中间得到的醛可能会影响了这个反应,可能会生成其他带有颜色的副产物干扰紫色的呈现。但是在逐渐反应后,醛由于大基团逐渐分解对反应的影响越来越小,这个干扰也就变小了,实际的紫色浓度自然比原来要弱许多。

以上只是个人推测,没有依据。建议你用其它方法测定,比如用茚三酮作显色剂的纸层析色谱,不仅可以计算总量,还可以初步估计氨基酸种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600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