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人公:
姓 名:凯拉·奈特利
英文名:Keira Knightley
出生日:1985年3月26日
星 座:白羊座
凯拉主要**作品:
《加勒比海盗》
《我爱贝克汉姆》
《真爱至上》
《亚瑟王》
《星战前传I》
英文姓名:Keira Knightley
中文姓名:凯拉·奈特丽
生日:1983年3月22日
出生地:英国伦敦
初登银幕:11岁
父亲:威尔·奈特丽,演员
母亲:沙尔曼·迈克唐纳,演员、编剧
作品:
《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英国)2003年
《加勒比海盗》(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美国)2003年
《我爱贝克汉姆》(Bend it Like Beckham)(美国)2002
扮演达西先生的是:
马修·麦克菲迪恩 Matthew MacFadyen
出生地 Glasgow, Scotland, UK
1974年生,在英国以BBC热门影集Spooks大受欢迎,他近年来也在影坛崭露头角,曾演出的**作品包括谜屋、The Reckoning、拦截密码战、宝贝喜临门等片。他曾经演出的电视影集还有咆哮山庄,参与演出的舞台剧则有《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等。
出演的**:
1Nightwatching (2007)
2Middletown AS …… Gabriel Hunter (2006)
3《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AS …… Mr Darcy (2005)
4《在我父亲的洞穴里》In My Father's Den AS …… Paul Prior (2004)
5Happy Birthday BBC Two AS …… Himself (as Matthew McFadyen) (2004)
6《罪孽的代价》The Reckoning AS …… King's Justice (2003)
7"Spooks" AS …… Tom Quinn (2002-2004) (2002)
8The Project AS …… Paul Tibbenham (2002)
9《拦截密码战》Enigma AS …… Cave (2001)
10《"The Way We Live Now"》"The Way We Live Now" AS …… Sir Felix Carbury (2001)
11Perfect Strangers AS …… Daniel (2001)
12《宝贝喜临门》Maybe Baby AS …… Nigel (2000)
13Murder Rooms AS …… Waller (2000)
14Warriors AS …… Pvt Alan James (1999)
15Wuthering Heights AS …… Hareton Earnshaw (1998)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KazimirSeverinovichMalevich,1878——1935),是俄国几何抽象画家,至上主义派的创始人。
中文名:卡西米尔·马列维奇
外文名:KazimirSeverinovichMalevich
国籍:俄国
出生地:克伊夫城
出生日期:1878年
逝世日期:1935年
职业:画家
主要成就:创立至上主义
代表作品:《非客观的世界》
人物生平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1878年2月11日出生于俄国的克伊夫城一个贫困家庭,后到乌克兰的基辅学习。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文艺界对非写实艺术不再包容和接受,马列维奇只得终止其对抽象艺术的探求,而以教学谋生。还曾参与起草俄国未来主义艺术家宣言。十月革命后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1930年以嫌疑犯被捕入狱,后获释。1935年5月15日卒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在贫困和默默无闻中离开人世。
个人作品
1912年在驴尾巴展览会上陈列的《手足病医生在浴室》《玩纸牌的人》,具有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特色。
1927年,他唯一的一本理论著作《非客观的世界》在德国出版。
艺术成就
马列维奇相继受到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影响,尤其倾向立体主义,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创立了至上主义。所谓至上主义是指他1913年从立体主义走向几何抽象时所用的名词。它的表现手法最简单、最新颖:即白底上的黑方块,一切以几何形为基础,而毫不寻求表现对象的绘画。它的成分是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和十字交叉。马列维奇称至上主义是有创造性的艺术,是感觉至上。他说:“对于至上主义而言,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因而是与环境完全隔绝的,要使之唤起感觉。”
人物评价
俄国画家,为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出生于基辅附近,在基辅和莫斯科学院学习,全心力的推展其理论,因俄国的锁国政策,终而被遗忘以至于贫困至死。然而,对西方抽象艺术重大的影响是远远的比其母国-俄国更为明显。他从接受严谨的西方艺术美学的教育开始,后和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成一起成为早年几何抽象主义的先锋,最终以朴实而抽象的几何形体,以及晚期的黑白或亮丽色彩的具体几何形体,创立这个几乎只有他一个人独舞的至上主义艺术舞台。“模仿性的艺术必须被摧毁,就如同消灭帝国主义军队一样。”这就是他铿锵有力的表白。
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思想影响了塔特林的结构主义和罗德琴柯的非客观主义,并通过李西茨基传人德国,对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产生影响。马列维奇首创了几何形绘画,留存于世的那些作品在这么多年以后,仍以它的单纯简约而令人惊讶。他称得上是二十世纪抽象绘画的伟大先驱。他一生以其谜一般的作品,为20世纪的艺术界勾勒出了另一片璀璨的星空,预示了从达达主义到后来的极简主义等多种艺术运动时代的来临。他为艺术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任由后来者遨游与徜徉。
阅读《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中间得病感冒了),尽管这样,我读完了。这套书共有七卷本,书店的老板说它很难读,尽管这样,我还是有信心读完它。
《追忆逝水年华》第二卷“在少女们身旁”分两部:第一部“在斯万夫人周围”,主要叙述了斯万夫人奥黛特的小集团及“我”结识了这个小集团中的贵族阶层人物;第二部“地名:地方”,主要叙述了在巴尔贝克海滩,通过结识画家埃尔斯蒂尔并认识到爱恋少女阿尔贝蒂娜·西莫内。
在《追忆逝水年华》第一卷读后感中,笔者曾写到,作为意识流小说的鼻祖,普鲁斯特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有众多人物但没有中心人物,故事随时间穿越,没有波澜起伏惊心动魄,只有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正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的“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一样,通过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第二卷也是开启主观意识闸门,穿越时间去追寻,情节线索更是多头。
第一部“在斯万夫人周围”。斯万夫人(奥黛特)作为交际花,喜欢与男人来往,不喜欢与女人来往。她评价女人时,总是以风流女人的角度出发,挑剔她们身上不受男人欣赏的地方,比如体形粗笨、面色难看、尽写错字、腿上汗毛太重、气味难闻、眉毛是假的等等。令人不解的是,斯万对奥黛特是了解的,对她的人品和作为不但不干预甚至听之任之。可想而知斯万的人品也是扭曲的。可以这样说,斯万夫妇就是一个时代,影射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资产阶级和贵族阶层的颓废没落时代。
第二部“地名:地方”。“我”结束了香榭丽舍大街与西尔贝特的恋情后,与外祖母来到了巴尔贝克。通过认识画家,又认识了少女阿尔贝蒂娜。这一过程使“我”的爱情观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向心爱的人表白爱情,这不再是谈恋爱最主要的,最必要的。爱情的本身,不再是外在的现实,而是主观的快乐。“我”甚至爱恋少女阿尔贝蒂娜的其他女伴安德烈,也爱恋罗斯蒙德、西塞尔。同时爱恋上这几个少女,“我”的爱情观是不是扭曲的,用“我”的观点这是为了追求“主观上的快乐!”
意识流小说特之一点是故事情节不是单一的直线的发展,而是只有故事情节线索,这一点是与传统小说有很大的区别。整个第二卷“在少女们身旁”,“我”追忆时,以主观意识的流动为主,开启思想流动的闸门,采取内心独白的形式,叙述着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同时又将与“我”周边的人(也可以包括所有认识的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也采用独白自由联系,交叉重叠的形式。这一招可谓意识流的绝妙手法。
《追忆逝水年华》第二卷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只有微小的事件。“我”的叙述中,心灵活动是主要的。但是思想流动的闸门是深层的,它显露的是“我”隐蔽的灵魂和内心的世界,这也是难于启齿的。比如布洛克带“我”去嫖妓,老鸨介绍“我”认识拉谢尔妓女。再比如“我”对前恋人西尔贝特的评价是,她像她父亲一样充满智慧,但却套上了母亲才智平庸的外壳。“我”对西尔贝特的爱恋是“爱又爱不得,痛又痛不得。”原因是,当西尔贝特请求宽恕时,她的温柔形象又重新占据了“我”思想中很大地盘。这就是小说人物心中郁积的种种情节,也就是要通过心灵的流动来化解。
普鲁斯特小说笔触是细腻的,他探索“我”的主观感受每一个细节,同时也探索情绪上细微的波动,借助潜意识中的梦幻和想象,上下翻腾交叉重叠,穿越时空,对往事故人抒发怀念,达到对生命个体对宇宙空间的思索和感悟。我注意到这一点。当笔者去张家界,当站立索道悬崖边,当俯身远视,笔者的思想意识就像打开了闸门,有过去的经历、过去接触的人物;有奋斗,有成功,有失败。还有现在的责任和负担。还有未来的憧憬……。一切的一,一的一切,梦幻和想象一并涌献出来,不知是我在山中,还是山在我中。想象当时也是一瞬之间的事情。
初读《追忆逝水年华》,应该要有所触动,开启思想意识闸门,穿越时间追寻,对于励志创作者,这不就是很好的一个方向吗!
抽象艺术
abstract art
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抽象一词原义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与对本质因素的抽取。一部分原始艺术品和大部分工艺美术作品以及书法、建筑等艺术样式,就其形象与自然对象的偏离特征来说应属抽象艺术。但作为自觉的艺术思潮的抽象艺术则在20世纪兴起于欧美。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塔希主义等均受此影响。现代抽象艺术大致可分两种:①对自然对象外观加以减约、提炼或重组;②完全舍弃自然对象,以纯粹形式构成出现,称纯抽象。前者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自己对事物的概念为创作依据,减去被认为是次要、偶发的因素,追求一种本质;另一种则从个别特殊的自然对象中抽取艺术形象的模式。后者则分情感型和理智型两类。情感型被称为热抽象,如W康定斯基、J米罗等;理智型被称为冷抽象,以KC马列维奇和P蒙德里安为代表。抽象主义思潮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抽象艺术运动整体上是对模拟自然的传统的反叛,它对现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抽象艺术的由来
抽象艺术是与具象艺术相对的名称,也可称为非具象艺术。它的特征是缺乏描绘,用情绪的方法去表现概念和作画,而这种方法基本上就是属于表现主义的,最早见于康定斯基的作品。它是由各种反传统的艺术影响融合而来,特别是由野兽派、立体派演变而来。
“抽象”艺术在毕加索看来并不存在,他认为只不过有人强调风格,有人强调生活罢了。在米歇尔·塞弗尔看来,抽象艺术是:“我把一切不带任何提醒,不带任何对于现实的回忆——不管这一现实是否是画家的出发点——的艺术都叫作抽象艺术。
实际上野兽派和立体派促进了形与色的独立发展。是康定斯基进一步发现了它的奥妙,他在1910年画了第一幅断然抽象的水彩画,是一幅无具象愿望的、充满活力的重叠色点。康定斯基的创造性发明是从音乐中获得美学启迪,尔后捷克人库普卡直接从音乐中获取灵感进行抽象艺术创作。人称他是音乐主义画家鼻祖,后来他们共同组成抽象派。
抽象艺术的两大分支
自1910年第一件抽象作品产生后,在西方迅速发展,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形式,成为抽象艺术的主体。属立体主义分支的有:
1用光线粉碎物体实质,表现现代感觉和速度的未来主义(1909-1915)
2用铁丝、玻璃及金属片等材料,以长、方、圆及直线组成非形象的形象的构成主义(1913-1917)
3不去观察对象,凭感觉和寻找所谓新的象征符号,去描绘直接感受的绝对主义(1915)
4完全以三原色或黑白灰的直角形色块与直线构成画面的新造型主义(1917)
5反对再现自然,又要从自然出发而进展到抽象的具体艺术(20世纪20年代)
6以平涂的色带或色面构成愈发简单的、纯粹图形的抽象形式主义(20世纪50-70年代),如硬边艺术、色面艺术、最低限艺术等
7用几何图形,通过人为的光色处理,造成视觉上差错的光效应艺术(20世纪60年代)等
从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派生出:
1以线条、痕迹和斑点为符号,反映作者潜意识中的自我感觉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
2在大画布上,作家不自觉行动中,靠颜色无意识的泼洒滴流进行自我表白的行动画派(1945-1955)等
抽象主义在不算长的发展过程中,作品已显现出足够的内在美和表现力,并涉及到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领域,但在审美标准上带来了混乱或分歧。
20211117 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第一章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
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学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他根据自己临床治疗的实践经验,系统地论述了人格的结构、动力、发展、治疗和改变。
经典精神分析产生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它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及社会生活的产物;同时代的各种哲学、心理学及自然科学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了精神分析的产生及基本观点;促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心理病理性研究的成果与发展。
1生平事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医生,精神病学家,心理学领域的新学派——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人类行为学方面提出了不少革命性的、颇有争议的观点。他还为治疗行为方面的疾病建立了一套新的体系。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在摩拉维亚洲弗赖堡(现属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他起初的名字是西吉斯蒙德(Sigismund),再加上一个犹太字所罗门(Solomon),但是十七岁那年,他把第一个之改为西各蒙德(Sigmund)。弗洛伊德3岁时全家迁居维也纳。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的前妻生的两个孩子比西格蒙德大20岁左右,他们没有去维也纳,而是移居到英国的曼彻斯特。西格蒙德是他父亲与后妻生的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五个妹妹。它的早年生活是在极度贫困中度过的。
2理论观点
21人性观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
具有决定的论调,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以及6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22人格界定
弗洛伊德并没有对人格进行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里的主体,精神分析一直被叫做深度心理学,即潜意识心理学。
23人格结构
地形学模型
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
结构模型
本我
(ID): 本然的我,遵循快乐享受原则,受生、死本能之支配。
Ex:潜意识之舌误现象、笔误现象。
为达成趋乐避苦的目的,本我采取两种历程以为因应, 一为生物层面的"反射 动作",另一则为精神层面的"原始性思考程序"
(a) 对一切事情之因果演变,均以感情、欲望为原动力,不考虑逻辑。
(b) 没有时间、空间的观念,所以也不受时空的限制。
(c) 一切事情均以动作来表现。
(d) 对于各种感情均未有仔细的分化,常以单纯且极端的感情代
表所有类似之一群情感。
(e) 对于事物之划分不甚明确,很容易产生凝缩(condensation),转移 (displacement)。
自我
(ego):现实原则,衡量客观现实的规范,有理性、有组织,符合大众期望。 其功能有下述四端 :
(a) 获得基本需求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存;
(b) 调节本我之原始需求以符合现实环境之条件;
(c) 管制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
(d) 调节并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的行为是受现实原则所支配,其行事准则是:
(a) 判断是否实在,而非空虚的幻想;
(b) 考虑是否可能,符不符合现实,斟酌利害关系,及考虑后果如何;
(c) 必要时得控制欲望,延迟其满足的时间;
自我运作或精神活动,则是遵循"衍生性思考程序"(secondary thinking process) 其特点如下所述 :
(a) 以逻辑为其思考步骤,应用逻辑解释事情的因果关系。
(b) 以语言代替动作。
(c) 各种情绪、观念都精细分化,不再含糊不分、混为一体。
(3) 超我(super ego):高超理想,遵循道德原则,良心、道德至上。
超我
包含三个重要部份:
(a) 自我控制
(b) 自我理想
(c) 良心
超我的主要功能有三种:
(a) 阻止本我的冲动,特别是具有性及攻击冲动的本能,
因这两种冲动的表达,特别会引起社会的高度的谴责。
(b) 说服自我以道德目标代替现实目标。
(c) 鼓励人们奋力追求更好。
24人格动力
---- 人的本能、冲动 (libido)。
人的本能冲动:
(1) 生之本能 : 食、性、爱欲 => 爱神 (Eros)
(2) 死之本能 : 冲突、攻击性、死亡 => 死神 (Thanatos)
25人格发展
发展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发展障碍:
停滞现象:当某一阶段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过度满足时,有些人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固着于某个发展阶段,并形成与该阶段密切相关的性格,称之为人格发展的停滞现象。
退化现象:是指个体使用比自己年龄更幼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研究方法
31临床观察法
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临床法,即对个体做系统深入的考察。临床法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提供对各种人格现象和整体的人格机能的观察材料。
临床法的一个主要的缺陷是别人很难验证所得到的观察结果,也不容易形成可以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检验的具体假设。
32心理治疗技术
自由联想,释梦,移情分析,阻抗分析,解释。
4研究主题
41梦心理学
弗洛伊德提出,梦是有意义的心理现象,梦是对人的愿望的迂回满足,认为梦所表达的愿望是潜意识欲望相联系的,梦如同心理变态或失误一样,表现了人们不允许自我意识到和在清醒状态下不允许被表达出的潜意识动机。
弗洛伊德对梦的理解是一个立体的理解,梦被分成了表层的“显梦”和深层的“隐梦”,梦的意义也被分成显义和隐义。
42焦虑
焦虑是精神分析理论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在人格发展中和心理活动的动力状态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是由人体内部器官的兴奋所产生,焦虑的唯一功能是向自我发出危险信号。
现实焦虑是人对真实的外部威胁的反应,是人觉察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产生的内心紧张、不安和恐惧。
神经质焦虑是某些具有威胁性的本我冲突突然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而产生的反应,其危险在于自我可能会失去对不被接受的本我愿望的控制。
道德焦虑是由于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而产生的内疚、羞耻感和罪恶感,即所谓的良心的谴责。
43自我防御机智
防御机制的模式
压抑 ——是自我阻止本我的不利冲动或由此本我派生的记忆、情感、幻想等,所有这些,都是在意识活动中不存在的。这些内容不自觉的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例如一个女性来访者可能忘记了她多年曾经被强奸的事件,即使被提醒也对此没有任何记忆,而且这一表现于起意识层面并没有假装和掩饰的痕迹。但她可能因此压抑而产生神经症的痛苦,来维护一种自尊不受到攻击。
合理化 ——是自我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我辨解,将面临的窘境时的本我冲动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 心理防御机制 。例如:吃不到的 葡萄 所以说是酸的。
转移 ——个体对某个人的情感、欲念、态度,以为对方或社会接受困难而被自己的理智所控制,并把它转移到其它人或物件身上,以减轻心理负荷。比如我们往往会发现,当一个人正在气头上的时候,谁和他说话他都会怒气冲冲的,好像他吃了枪子儿似的。其实他并非真的要向别人发火,却不由自主的将自己心中的怒气转移到了别人身上。
否认 ——以随心所欲的方式对于不愉快或不希望的现实加以否定。常见的例子是一些突发事件:一个给爸爸打了一顿的小男孩说他自己是个大英雄,以否认自己的失败,而以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来取代前面不舒适的冲动。
反向形成 ——是指对内心的一种难以接受的观念或情感以相反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出来。例如一个人很爱她的一个同性朋友,但其实可能是一种无意识中的恨。或许因为她的同伴比她强。她通过表面上强化自己这种友好来抵御内心的嫉妒冲动。
退行 ——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一个人因为外在事件而导致价值观破碎时,可能暂时退回到童年期的心理特征中。
投射 ——自我将所不能容忍的本我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例如一个自己邪恶的人说别人是邪恶的,这就是一种“投射”,或一个男孩很爱一个女孩,但因为害怕表白,就说是自己同室的室友喜欢那个女孩。
升华 ——个体把那些不为社会或他人所接受的行为所导致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符合社会标准、高尚追求的行为,即“化悲痛为力量”。例如失恋后不是一蹶不振,也不是愤世嫉俗,而是通过奋发上进,写诗写小说来发泄被压抑的情绪,以消除焦虑情绪,重新找回自信,保持内心的平衡。但升华在一些观点中并不被认为是防御模式之一。
隔离 ——当一些不快的记忆或情感已经进入意识中时,自我强烈的将它们排除出去,而不让意识去接触,把这些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一个失恋的人不愿意意识到他的失败,他拒绝设想里面的情绪。而作别的事情。但情绪的冲动还是攻击他的自我。
反向自身 ——当自我需要表达忿怒等情绪时,因为害怕反对者,所以转而攻击自己。在无意识中认同攻击客体。
补偿 ——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就是这种作用。这在残疾人身上看的很明显,比如盲人的听力特别好。
过度代偿 ,又称过度补偿,是指一个真正的或幻想的躯体或心理缺陷可通过代偿而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这是一个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过程。如有些残废人可导致惊人的努力而变成世界著名的运动员。有些口吃者可成功地变成一位说话流利的演说家。
幽默 ,是指对于困境以幽默的方式处理。它没有个人的不适及没有不快地影响别人情感的公开显露。它与诙谐、说笑话还不完全一样。幽默仍然允许一个人承担及集中注意于困窘的境遇上,而诙谐、打趣的话却引起分心或使从情感的问题上移开。
认同 ,是指无意识中取他人(一般是自己敬爱和尊崇的人)之长归为已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借以排解焦虑与适应的一种防御手段。如高官显贵的子女常以父辈之尊为己尊,遇到挫折则自抬身价,作出坦然自若的神态,以免除在人们面前的尴尬局面。儿童在作业时遇到困难时,常说:“我要学习解放军 叔叔”,从而有力量和信心把作业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5理论应用
51临床领域
个体心理治疗,儿童治疗,家庭治疗
52健康人格
如果一个人想要创造性地工作,就应该能够忍受挫折与困难,因为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一个人要建立亲密关系且真爱的关系,也需要个体具备许多良好的人格特性。
53文化领域
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从而使精神分析超出了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领域。
6理论评价 61学术贡献
从产生条件看,精神分析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学,而是在精神病(psych sis)治疗实践中产生的。
从研究对象来看,精神分析不是研究正常的人,而是治疗失常的人,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问题。
从研究内容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侧重研究传统心理学如感知、思维等显意识心理问题,而是注重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故又把它称为深度心理学。
从研究方法来看,精神分析不是采取有控制的 实验室实验法 ,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
从精神分析的特点可知,该理论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有著密切的关系,它既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理论,又给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实施的方法。因此,学习和研究精神分析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62理论缺陷
(1) 谘商技术艰深,学习不易,且过程甚维持久。
(2) 相当主观,不够科学,效果也不明确,成败关键在于谘商员的经验技术,以及当事人的配合程度。
(3) 太注重生物性的、病理的 (Sex),所以被称为"伤残的心理学"及"泛性论"的心理学。
(4) 忽略种族文化因素。
本章问题讨论:
谈谈对弗洛伊德的认识?
《Maurice》
Dedicated to a happier year
E M Forster,是一个同性恋,也是一个文学天才。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一生共写了6部长篇小说,无独有偶,他的作品主线都是建立在巨大的阶级鸿沟之上,可以简括为:贵族配贫民,主人公力排众议,冲破世俗的枷锁,去追求内心的真实与美好。
1905年《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描写的是一位英国贵妇与一位意大利平民结合的故事;
1907年《The Longest Journey》(最漫长的旅程),描写的是一位世家子弟与一位出身卑微的乡村青年结下深厚的友谊的故事。
1908年《A Room with A View》(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描写的是一位英国贵族少女在意大利与一位年轻男子邂逅相遇的故事。
1910年《Howards End》(霍华德庄园),描写的是来自不同社会层次的三个家庭之间的关系与纠葛的故事。
1924年《A Passage to India》(印度之行),描写的是英国人和大英帝国殖民地印度人之间冲突和友谊的故事。
1913-1914年完成,1971年才得以发表的《Maurice》(莫里斯/墨里斯的情人),描写的是英国贵族/普通家庭和庄园仆人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
福斯特出身于伦敦的一位建筑师家庭,父亲早亡,少年时在学校的不尽愉快的经历促成了他对英国中上层社会的反感。从作品中,你可以读到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和嘲讽,以及defy the world的勇气。
福斯特的一生是幸福的,1879-1970,他活到91岁,名利双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推崇。
福斯特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方面是他辗转于各地,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看到了很多人间疾苦,另一方面就是他一直隐藏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 在情感上备受煎熬,不过庆幸的是也收获了爱情,他的爱情观在《Maurice》中可窥得一斑。
在他所有的作品中,《Maurice》的命运最为波折,福斯特1913年访问了英国诗人兼同性恋运动先锋爱德华·卡宾特,见到被卡宾特“金屋藏娇”的同性恋人,异常震惊,回家之后马上动笔写《Maurice》,1914年完成,但当时的英国同性恋是违法行为,同性文学是闭塞的,据估测,当时3/4的同性男女没有读过任何同性恋相关书籍。加上当时知名同性恋文学作家DH劳伦斯的小说被禁,之前奥斯卡·王尔德被审判,种种事件给福斯特带了很大的冲击。
作者写完以后将手稿给了很多朋友阅读(是不是有一种小H文“地下流通”的感觉)。现实情况不允许《Maurice》出版,而且福斯特一直不愿意让这部小说出版面世,后来可能是年纪大了,他妥协说这部小说在自己死后出版,而且他经常怀疑自己的决定,一直在反问“值得吗?”
我们或许无法想象,100年前的“腐国”竟然如此不腐。
我喜欢上这本《Maurice》,是从原著改编的**开始的。
幻想一下下:在全球知名高校剑桥大学的美丽典雅、古色古香的校园里,两个情窦初开的绝色美少年谈着一场刻骨铭心的古雅典式恋爱,在迷人的月光下细雨蒙蒙,潮湿的小路两侧发散着昏黄的灯光,斑驳的古城堡用钢琴弹奏着悲怆交响曲……
是不是很过瘾?那么,赶紧快去看这部**吧,你的这些幻想都会一一实现、并破灭。
詹姆斯·伊沃里导演在1987年将《Maurice》搬上了大屏幕,并捧回了威尼斯影展银狮奖,而且老先生也是2017年风靡全球的**《Call me by your name》的编剧。**里面三个男主中我最喜欢的是Clive和Alec(其实吧,主要是看脸,年轻时候的休叔真的真的真的是绝世美颜,一瞥一笑尽是温柔,忠犬呆萌的探长也让人爱到不行)。
在现有小说的基础上改编**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取舍,即使是好的改编难以避免评论的两极分化。读完原著后我倒吸一口凉气,心想 “还好我先看的**,知道太多是一种罪恶,善哉善哉”。
如果你也对Maurice感兴趣,答应我,一定要先看**再读书,好吗?
对比着看,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让书中的言行举止起来、那些“不得不”让观众爱恨交加,而书中呈现的是赤裸裸的“真实感”、大量的心理描写是对**画面的补充,让人物和情节更加饱满。这部**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它Homo影史上开创性的意义之外,还有就是对经典情节的保留,譬如 “摸头”“表白”“越窗初吻”“逃课”“蓝房子”“婚礼”“绿林”等等。
“关于爱情”
没错,这个故事讲得就是三个男人之间的爱情,是三角恋,稍微带点狗血。
爱情故事大概是这么发展的:Maurice在大学校园遇到学长Clive,Clive爱上了Maurice,Clive表白,Maurice迷茫后接受,两人成为Couple(精神伴侣的那种),后来Clive中断了和Maurice的亲密关系,选择结婚生子继承家业,继续和M保持着好友关系,并时常邀请M到自己家的大House狩猎打球,Maurice痛苦不堪,一个失眠的夜晚在Clive家和C的仆人Alec睡了,Alec爱上Maurice,Maurice对Alec产生好感,M和A幸福的在一起了。
爱情的第一个冲突:阶级身份。Clive是没落的贵族、Maurice是中产工薪家庭、Alec是移民来的社会底层,阶层一直是社会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即使是在现在,门当户对也是很多人的择偶标准,20年代的英国,阶级观念尤甚。福斯特在小说中让Maurice和Alec在一起,是对社会现实强烈的抨击,是Love can defy the world的一段宣言。
爱情的第二个冲突:同性之爱。很长一段时间,同性恋被认为是反常、病态、罪恶与犯罪,受到社会和教会组织的监视、谴责和法律的制裁,一旦没揭发,他们的名誉、家庭、事业甚至一切都会被剥夺。弗洛伊德1935年提出同性恋并非疾病的观点,但是到1973年才被大多数精神病医生承认和接受。
我们鄙视Clive的懦弱,赞扬Alec的勇敢,殊不知“当你拥有的越多,你害怕失去的越多”。
小说中,作者对英国社会进行了抨击,治疗师建议Maurice去法国或者意大利,因为在那里homosexuality是不违法的,当提及问什么英国是否也有可能时,医生回答“I doubt it England has always been disinclined to accept human nature”。
有人评论说Maurice不是Forster想成为的人,是Forster想得到的人,我并不赞同,我认为Maurice是作者根据自己塑造的人物,小说中Clive是以Forster的大学同学为原型,Maurice最终放弃了“门当户对”的要求,和“劳动人民”Alec,在现实中,Forster的恋人有印度学生、电车司机、警察等。
“关于性爱”
小说的开篇就是一个“教科书”式的性教育。
14岁的Maurice即将离开私塾进入校园,杜希教授在毕业课上,带小Maurice一个人来到沙滩上,用手杖在沙地上花了一副男女SZ器官的示例图,然后科普了男性、女性、爱情、婚姻等等一些知识。
**中的sexual镜头也能让你大饱眼福,比如越窗的亲吻,草地上的袭胸,拳击俱乐部沐浴、伦敦宾馆离别等等。
“性”“爱”本是一体,然鹅,Maurice和Clive之间的是柏拉图式的爱恋,Clive沉迷于古希腊文化,尤其是柏拉图,会饮篇中有篇幅专门夸赞了男男行为,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男男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没有任何限制。Maurice肉体的空虚首先是通过Alec来满足的,后来发现Alec是爱他的,继而全然接受了两人的关系,达到灵魂和肉体的统一。
其实,我认为Clive是“禁欲系”,你无法想象他和Anne结婚后并无床事,因为他俩都不知道怎么发生,Cli ve认为床事是自然而然且只在夜间发生的事情。所以说,划重点:让你或者你的孩子早点接受性教育是一家特别重要的事情。
福斯特在作品中对sexual问题的描写是非常隐晦的,他的一位友人用一个比喻来评论“E M Forster never gets any farther than warming the teapot He’s a rare fine hand at that Feel this teapot Is it beautifully warm Yes, but there ain’t going to be no tea”。如果你去读他的小说,你经常会有这种感觉“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
坦白来说,Maurice这整本小说中,我认为最露骨的描写是这一句“He longed to embrace them and mingle his being with theirs”。(小朋友,你是不是有很多问号)
“关于觉醒”
觉醒是通过Maurice来呈现的,包括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
莫里斯很乖,是个羞涩温柔的男子,从小就很照顾身边家人朋友的感受,但他是一个特殊的人。他对自身的同性欲望从最初的困惑,到恐惧和挣扎,再到认同,全然接受,最终奋起反抗。这也是一些同性恋者后天觉醒的基本过程。
莫里斯的觉醒最开始是从得知家里的小园丁George被辞工后的出现的,他非常生气,精神几乎崩溃,并且做了有George裸体的春梦;再到第一次见到Risley,对他有莫名的好感;再到他和Clive的感情迅速升温,两个人黏在一起,亲密无间,假期也要通过一封封的信来倾诉思念。我最喜欢的画面之一,就是Maurice坐着凳子上,Clive坐着旁边的地上,靠着Maurice的腿,M用手轻轻抚摸着C的头发,那个画面,美到感觉整个世界都为之静止。
觉醒的爆发当然就是Clive的表白“I love you”,Maurice回答“Oh,rot!”,然后却用英国的传统道德来搪塞,一拍两散,两人的关系达到冰点。Maurice经过几周激烈的自我反思,开始正视自己的欲望“You love and be loved”。
Maurice接受了洗礼,走进了Clive柏拉图式的抽象爱情中,为了两人的关系,M开始反抗老师,继而辍学,开始反抗自己的母亲。为了和Clive在一起,Maurice愿意为全世界为敌。
“关于转变”
Clive和Maurice都在转变,关于虚假与真实,沉睡与清醒。
Clive的那句“I should have gone through life half awake if you’d had the decency to leave me alone”仿佛是给Maurice下了一个魔咒,从此他再也不愿意撒手。在书中,这句话是Maurice第一次去Clive家,在蓝房子中C对M说的。不得不承认,他们两人三年多的热恋是美好和幸福的。
**中Clive的转变是始于大学好友同性恋Risley被审判入狱,加上生了一场重病,Clive开始重新看待两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对Maurice进行精神和肉体的排斥。
Clive去希腊旅行之前,
“我可以到你床上吗”
“我很冷很痛苦,我睡不着,我不知道为什么”
“并没有感觉更好,我走了”
从这段“床戏”开始两人的爱情逐步瓦解。
Clive后来选择了结婚生子,继承管理家族的Penge庄园,开始走向仕途。看完**,观众可以认为Clive是因为世俗的压力选择半睡半醒,隐藏自我迎合社会,他的内心还是爱着Maurice的。
最后的告别更让人痛哭不已“You do care a little for me, I know, but nothing to speak of ,and you don’t love me I was yours once till death if you’d cared to keep me, but I’m someone else’s now”……莫里斯逐渐离去,藏于黑夜中。这一段告别有拍摄但是**正片删减。
书中关于Clive转变的描写的更让人心痛,Clive生了一场病,莫名其妙就开始接受女人了“Against my will I have become normal I cannot help it”去希腊朝圣之后莫名其妙就不爱Maurice了“He had stopped loving Maurice and should have to say plainly”,甚至!Clive竟然喜欢Maurice的妹妹Ada并幻想过和她结婚。更不可理喻的是,Clive开始排斥和厌恶Maurice不想再提及过去。甚至!最后的告别Clive因为使命感要挽救Maurice。看到这些我只想说“Holy shit!!!”
Maurice的转变更复杂,前面提到的觉醒是一个转变。被Clive抛弃之后,Maurice心灰意冷,惶惶不可终日,他发现同性对他的吸引力越来越强烈,从最初的心理蔓延到生理,他极度痛苦,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本能,他渴望能像Clive一样,“变成一个正常的男人”。他想过自杀,去看医生,求助治愈师希望能“痊愈”,可是,他不能。
在他肉体和心灵极度脆弱的时候,Alec的出现让他的生活有了一丝温暖,他开始关注这个猎场看守人,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Alec顺着梯子爬上了Maurice的床,“Sir, was you calling out for meSir, I know… I Know,”and touched him。Maurice的肉体得到满足,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他认知到两个男人可以这样快乐得在一起。打板球的场景映射着与社会的对抗,在绿茵场上,他心情大好,思想开始清醒,他感到他和Alec在一起对抗整个世界,对面站着那么多人,为了维持两人脆弱的关系,他们必须拼尽全力。
不过,因为两人进展太快,Maurice开始惶恐不安,Alec主动示爱和“勒索信”给他带来了一次暴击,不过,最终,夜深人静的夜晚,两人在绿林的船屋…………幸福地拥抱在了一起。
“关于平等”
我时常在想,在爱情面前,有平等可言吗?我爱你比你爱我多一点,还是你爱我比我爱你多一点?
在相对简单的校园里,求学成长是主要目的,期间Maurice和Clive的爱是平等的,他们都深爱着对方,他们天天形影不离,一起在追求着知识,塑造着自我。毕业以后,二人见面的机会少了、生存环境的不同导致矛盾的激化,导致二人自己爱情的失衡。出身工作等一系列问题让二人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甚至引发Clive对Maurice家庭的反感。Maurice以为一切都不会改变,但一切都在变。
Alec是底层人民的代表,他出现的篇幅很少,但这个人物仍然是饱满的,他年轻、精壮、健康、勇敢、单纯、不懒惰、有爱心、有自知之明、有上进心、对社会不满、努力工作生存。Alec在见到Maurice的那刻起,就已经喜欢上了他,但因为自己仆人的身份不太敢接近,他只能在雨中偷偷得看着窗边的M,开心大笑。他在Maurice伤心Clive忘记他生日的时候,对M说“生日快乐,先生”(那个时候M收到的电报应该是心理治疗师的地址),不愿意拿Maurice给的小费,特别积极得提M的行李;追着M的马车狂奔到城里;在M对着空气呼唤的时候,他爬上了Maurice的床。
Maurice不告而别之后,Alec陷入疯狂,他给M写信约船屋见面。Maurice开始犹豫和退缩,他开始后悔和Alec的结合,开始害怕那短暂的快乐是不是一个陷阱,害怕自己被勒索。果不其然,Alec即将离开伦敦,希望能再享有他一次,写了很多封信等了很久没收到任何回复,于是Alec给Maurice写了一封信“I wrote you I am going, it is not fair you never write to me…I come of a respectable family, I don’t think it fair to treat me like a dog”“I know about you and Mr Durham”。(被骗被勒索被伤害也是同性恋者害怕的一个问题,大家一定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为了能见Maurice一眼,愤怒的Alec使出了这招下三滥的手段。从博物馆出来以后,Alec握住Maurice的手,“Sleep the night with me”。两人的再次见面让Maurice在Alec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爱着一个人却得不到任何回应的痛苦,“You love and be loved”,Maurice意识到眼前这个人是爱自己的,意识到Alec即将离去他更痛苦不已,于是他出口挽留。
Alec和Maurice都是勇敢的,他们的社会身份并不平等,但他们对彼此的爱是平等的,他们可以share everthing。
“And now we shan’t be parted no more, and that’s finished”
关于**的改编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这里不再赘述。在**中,你一边欣赏着人性的美丽和痛苦,一边感受着现实的残酷和无知,思考着爱情的力量。小说里的情节更加悲壮,书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你可以通过阅读更加直观的感受Forster优美的笔风,Foster写了多次“defy the world” “against the world” “defy the world”“two men can defy the world”,这句话可以视为Forster的爱情宣言。
2020年正好是Forster逝世50周年,搜索了一圈没看到关于Forster的活动,仓促写下这篇文章,就当做是缅怀吧。
《Maurice》
此书献给“更幸福快乐的一年”
为了更好的一年
同学们,加油吧!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那么动动小手指关注一下咯!
互动会有免费礼品哦~欢迎同样喜欢读影视原著的书友们一起来交流、投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