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怎样尊称自己的老师?

文言文怎样尊称自己的老师?,第1张

古代称老师可以称“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也可称“子、夫子”,如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孙子、孔夫子之类。李白诗中称孟浩然为“风流孟夫子”,就是表示尊敬。

还可称为“先生”,一直沿用了下来。“先生”成为现在尊称老师的一个重要用语。

先约出去吃个饭,然后表白。(方法虽然很老套,但其实很有效)。

追女生的10点学问

  1 几乎没有女生会愿意和一个“乞丐”交往。男生,可以不帅,但一定要有型!

  2 一个经常让女生买单的男生注定了被抛弃的下场。

  3 做人要厚道是对的,但是泡妞很难行得通。高手几乎都是撒谎专家,所谓的甜言蜜语、山盟海誓只是撒谎学问中的一小部分。女人是不喜欢被欺骗的结果,但是她们会陶醉于欺骗的过程。(至于要将这欺骗持续多久就由你控制了

  4 尽量要避免冷场的情况出现,2个人没话说的局面是很难堪的。其实大可以时不时的说些幽默,要知道女生在这方面上很少主动的,但只要一打开话匣子,2个人的关系将有质的飞跃。

  5 这是很多人的一个通病,为了吸引对方而尽量展示自己的优势方面,切记不能把自己的底牌都翻出来。就好比玩一个游戏,所有的东西都研究透了,连下个怪在什么地方出你都知道了,这个游戏你对还有吸引力吗?所以能吸引人的是不断研究和发现的过程。

  6 明知道自己不行还非要逞强,主动暴露自己的弱点是最愚蠢的行为。女人都是善于比较的,等到你把自己比的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时候,她的身边早就有其他男人了

  7 无论什么东西,太容易得到往往都不会珍惜。如果你一切行动听指挥,在她的眼里你永远只是她的仆人,而成为不了她的男人

  8 追女生千万不要追得太紧,一只小小的苍蝇成天跟着你转都会烦得受不了,何况你这么大一个人她会受得了?如何让她期待与你的见面才是值得研究的

  9 人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但要学会控制情绪,遇事处变不惊,这是一个成熟男人的表现。女生都很讲究安全感,她们一般不会需要遇事手足无措的青涩小男生。

  10 勾引兄弟的女人——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是江湖道义,就不多说了

拜托,福清话就是汉语,不过有古汉语成分、许多地方词汇、古音调、地方音调等……

以下字母部分用英文发音来读(如th发ð音)就绝对标准了

师 父 我 呀(好) 想 汝(你),想 见 到 汝(你)

tha ho ehuo ya thyong 女 , thyong kyan kao 女

不过这样的话有点口语习惯上不符福清话的习惯,比如福清话很少用师父这词

1 崂山道士文言文

《崂山道士》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

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诸门人环听奔走。

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酒壶分赉诸徒,且嘱尽醉。

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竞饮先釂,惟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心奇之。

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

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其声清越,烈如箫管。

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三人大笑。

译文: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王七的手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他实在忍受不住了,便暗地产生了回家的念头。

有一天晚上,王七回到观中,看见师父陪两位客人在饮酒。这时天色昏暗,还没点灯烛。

王七见师父用纸剪成一面圆镜,粘贴在墙壁上。不一会儿,如同明月照耀,满屋生辉,屋里的东西看得清清楚楚。

众徒弟围绕侍候,忙个不停。这时一位客人说:“今天这样的良宵美景真是快乐,大家不能不共享快乐。”

于是帅父从桌上取下一樽酒壶,分赏给徒弟们,并且嘱咐徒弟们尽情痛饮,一醉方休。王七心想:门徒七八个人,一壶酒哪能个个喝得到?这时众门徒纷纷找杯子找碗,抢先喝酒,惟恐轮到自己时酒壶空了。

然而来回地斟酒,壶中的酒却一点也不见减少。王七心中暗自称奇。

过了一会儿,另一位客人说:“多谢主人赐给明月照耀,不过,像这样默默地饮酒,也未免太乏味了,为何不把嫦娥从月宫中请来?”这时,王七又见师父将手中的筷子向月宫中抛去。不一会儿,便见一位美人从月亮中走出。

开始还不满一尺,到了地上就与常人一般高了。她腰肢纤细,面容秀美,步履翩翩地跳起了霓裳羽衣舞。

过了一会儿,又歌唱道:“神仙啊神仙,你们还回来吗?”为什么把我幽禁在广寒宫中啊!”歌声清脆悠扬,如同洞箫中吹出的音响。歌唱完了,她轻盈旋转而上,一跃登上了桌子。

大家正惊奇地注视着,那仙女已还原成一支筷子。师父和客人大笑起来。

2 崂山道士古文翻译

译文: 海边有一座崂山,住着一位仙人,人们都叫他崂山道士。

据说崂山道士会许多凡人不会的法术。 距崂山几百里路外的县城里,有个人叫王七的人。

王七从小就非常羡慕法术,听说崂山道士会许多法术,于是辞别家人,到崂山去寻仙。 王七来到崂山,见到道士,交谈中,王七觉得那道士非常有本领,就恳求收他做徒弟。

道士打量他一番说:“看你娇生惯养,恐怕吃不了苦。”王七再三请求,于是道士就答应收他为徒弟。

夜里,王七望着窗外的月光,想到自己马上就要学到道术了,心时有说不出的高兴。第二天清晨,王七跑到师父那里去,满以为师父会开始传授道术,哪知给了他一把斧头,叫他跟着师兄们一起上山砍柴。

王七心里很不高兴,但也只得听从吩咐。山上到处是荆棘乱石,没到太阳下山,王七的手上、脚上都磨起了血泡。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王七的手脚上渐渐磨出了老茧,他再也受不了整天砍柴割草的劳累,不由起了回家的念头。晚上,王七和师兄们一起回到道观,看见师父和两个客人正谈笑风生地饮酒。

天已经黑了,屋子里还没有点灯。只见师父拿起一张白纸,剪成一个圆镜模样,往墙上一贴。

一瞬间,那张纸竟像月亮一样放出光芒,照得满屋通明。 这时,一位客人说:“这么美妙的夜晚,如此欢乐的酒席,应该大家同乐一场。”

道士拿起一壶酒递给徒弟们,叫他们尽情地喝。王七在一边暗暗思忖:我们这么多人,这一小壶酒,怎么够喝?大家将信将疑地拿起酒壶往碗里倒酒。

真奇怪,倒来倒去,酒壶始终是满满的。王七心里很诧异。

过了一会儿,另一个客人对道士说:“虽有明月高照,可光喝酒也没意思,要是有人伴舞就好了。”道士笑着拿起一根筷子,对准白纸点了一下,忽见月光中走出一个一尺长短的女子。

她一落地,就和普通人一样高大,苗条的腰身,洁白的肌肤,衣带飘扬,唱起歌来。一曲歌罢,女子凌空而起,竟跳上了桌子,正当大家惊慌失措时,她已还原成一根筷子。

看到这一切,王七目瞪口呆。 这时一个客人说:“我真高兴,可是得回去了。”

于是道士和两个客人移动酒席,挪进了月亮。月亮渐渐暗了下去,徒弟们点上蜡烛,只见师父独自坐着,客人已不知去向,只有桌子上留着剩酒剩菜。

又过了一个月,师父还是不传授一点法术,王七实在熬不住了,就去找师父。见到师父,王七说:“弟子远道而来,即使学不到长生不老的法术,您传给我一点别的小法术,也算是一个安慰。”

王七见师父笑而不答,心中很着急,比划着说:“现在每天早出晚归,打柴割草,徒弟在家哪吃过这样的苦呀。”师父笑说:“我早就断定你不能吃苦,现在果然如此。

明天一早你就回家去吧。”王七央求道:“还求师父传我一点小本领,也算我没白来一趟。”

师父问:“你想学什么法术?”王七说:“徒弟常见师父走路,墙壁都挡不住,就学这个好了。” 师父笑着答应了,就叫王七随他来。

他们来到一堵墙前,师父把过墙的咒语告诉王七,叫他自己念着。王七刚念完,师父用手一指,喊了一声“进墙去”。

王七面对墙壁,两腿哆嗦,不敢上前。师父又喊:“试试看,走进去。”

王七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师父不高兴地说:“低下头,往前闯”。王七硬着头皮往前奔,不知不觉就到墙的另一面了。

王七高兴极了,赶紧拜谢师父。师父对他说:“回家后要勤恳做人。

否则,法术是不会灵验的。” 王七回到家,对妻子夸口说:“我遇到了神仙,学会了法术,连墙壁都挡不住我。”

妻子不信,说世上哪有这样的事。王七于是念起咒语,朝墙奔去。

只听一声响,王七脑袋撞到墙上,跌倒在地。妻子赶紧把他扶起来,只见他额头上隆起了一个大疙瘩。

王七耷拉着脑袋,像泄了气的皮球。妻子又好气又好笑:“世上就是有法术,像你这样两三个月也不能学会。”

王七想起那天在晚上,自己明明穿过了墙壁,于是怀疑道士捉弄自己,不由大骂了崂山道士一阵。 自那以后,王七仍然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3 崂山道士 文言文

崂山道士》(也作《劳山道士》)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标准课文版本 准用号:I -CB-2008037 出自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文九年级第一学期 2008年8月第三版 2009年五月第二次印刷 粗体字:易出错读错的字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

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甚幽。

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

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惰不能作苦。”答言“能之。”

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遂留观中。 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

王谨受教。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

师乃剪纸如镜黏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诸门人环听奔走。

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且嘱尽醉。

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竞饮先釂,惟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心奇之。

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

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其声清越,烈如箫管。

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三人大笑。

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矣。其饯我于月宫可乎?”三人移席,渐入月中。

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中。移时,月渐暗,门人然烛来,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

几上肴核尚存,壁上月,纸圆如镜而已。道士问众:“饮足乎?”曰:“足矣。”

“足,宜早寝,勿误樵苏。”众诺而退。

王窃忻慕,归念遂息。 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

心不能待,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

弟子在家,未谙此苦。”道士笑曰:“吾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

明早当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

道士问:“何术之求?”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

乃传以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

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

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

道士曰:“归宜洁持,否则不验。”遂助资斧,遣之归。

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

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

妻揶揄之。王渐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语文教材节选至此) 异史氏曰:“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今有伧父,喜疢毒而畏药石,遂有舐痈吮痔者,进宣威逞暴之术,以迎其旨,诒之曰:‘执此术也以往,可以横行而无碍。

’初试未尝不小效,遂谓天下之大,举可以如是行矣,势不至触硬壁而颠蹶不止也。” 译文(白话文版) 本县有个王姓的读书人,(在家里)排行第七,是一个世代做官的人家的后代。

他从小爱慕学习道术。听说崂山有许多仙人,他就背着书箱出门访道。

(他)登上山顶,看见一座道士祀神的庙宇,十分幽静。一个道士坐在蒲草编的圆垫上,白头发垂到衣领上,神情相貌清爽高超。

(王生)恭敬地问而道士回答他,(道士的回答)深远高妙不易领会。(王生)请求拜道士为师。

道士说:“只怕你娇贵懒惰不能作艰苦的劳动。”(王生)回答说:“我可以(吃苦)。”

道士的徒弟十分多,在天色临近昏暗的时候就全都到齐了,王生和他们全都向道士叩头。(王生)就留在观中(学道)。

将近天亮的时候,道士把王生叫去,给他一把斧子,让他随徒弟们一起上山砍柴。王生恭敬地接受(师父)命令。

过了一个多月,王生的手脚磨出了很厚的硬皮,(他实在)不能承受这种苦楚,暗自有了回家的念头。 一天傍晚回来,(王生)看见两个人和师父一起喝酒。

天色已经昏暗,还没点灯烛,师父就剪了像镜子一般的纸贴在墙壁上。不一会儿,如同明亮的月亮照耀屋内,光亮能照出极细微的东西。

各个徒弟环绕着道士听他差使,为他办事。一个客人说:“这样美好的夜晚,这么大的乐趣,不可以不和大家一同享受。”

于是拿在桌上的一壶酒,分别赏赐给各个徒弟,并且嘱咐徒弟们尽情痛饮,一醉方休。王生心想:七八个人,一壶酒怎么能都供给到呢?(各个徒弟)就各自找来盛酒的器具,(王生)争着喝酒,只怕酒器中的酒喝完。

但是来回从这个器具中酌取酒注入另一个器具,(酒)竟然不减少。(王生)对此感到奇怪。

一会儿,另一位客人说:“承蒙主人赏赐明亮的月亮的照耀,(我们)却这样寂寞的喝酒(也未免太无趣了),为什么不把嫦娥请来(助兴)呢?”(师父)就把筷子向月亮中抛去。看见一位美人从月光中走出,最开始不满一尺,到了地上,就与常人一般高了。

她腰肢纤细,面容秀美,轻盈地跳起霓裳羽衣的舞蹈。不久又歌唱道:“仙哪,仙哪!会回来吗?为什么把我禁闭在广寒宫呢?”她的声音清脆悠扬,如同洞箫中吹出的音响。

歌唱完了,(。

4 《崂山道士》的全文,(古文),加解释,拜托啦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

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甚幽。

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

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惰不能作苦。”

答言:“能之。”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

王俱与稽道,遂留观中。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

王谨受教。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

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诸门人环听奔走。

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且嘱尽醉。

王自思:七八人,壶洒何能遍给?道各觅盎盂,竞饮先酉爵,惟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心奇之。

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

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

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其声清越,烈如箫管。

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三人大笑。

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矣。其饯我于月宫可乎?”三人移席,渐入月中。

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中。移时,月渐暗;门人然烛来,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

几上肴核尚故。壁上月,纸圆如镜而已。

道士问众:“饮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寝,勿误樵苏。”

众诺而退。王窃欣慕,归今遂息。

又一月,苦不可心情,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心不能持,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

弟子在家,未谙此苦。”道士笑曰:“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

明早当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

道士问:“何术之求?”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

乃传以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

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道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

大喜,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否则不验。”

遂助资斧,遣之归。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

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

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

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知而已。异史氏曰:“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

今有伧父,喜疒火毒而畏药石,遂有舐痈吮痔者,进宣威逞暴之术,以迎其旨,诒之曰:‘执此术也以往,可以横行而无碍。’初试未尝不小效,遂谓天下之大,举可以如是行矣,势不至触硬壁而颠蹶不止也。”

译文:海边有一座崂山,住着一位仙人,人们都叫他崂山道士。据说崂山道士会许多凡人不会的法术。

距崂山几百里路外的县城里,有个人叫王七的人。王七从小就非常羡慕法术,听说崂山道士会许多法术,于是辞别家人,到崂山去寻仙。

王七来到崂山,见到道士,交谈中,王七觉得那道士非常有本领,就恳求收他做徒弟。道士打量他一番说:“看你娇生惯养,恐怕吃不了苦。”

王七再三请求,于是道士就答应收他为徒弟。夜里,王七望着窗外的月光,想到自己马上就要学到道术了,心时有说不出的高兴。

第二天清晨,王七跑到师父那里去,满以为师父会开始传授道术,哪知给了他一把斧头,叫他跟着师兄们一起上山砍柴。王七心里很不高兴,但也只得听从吩咐。

山上到处是荆棘乱石,没到太阳下山,王七的手上、脚上都磨起了血泡。转眼一个月过去了,王七的手脚上渐渐磨出了老茧,他再也受不了整天砍柴割草的劳累,不由起了回家的念头。

晚上,王七和师兄们一起回到道观,看见师父和两个客人正谈笑风生地饮酒。天已经黑了,屋子里还没有点灯。

只见师父拿起一张白纸,剪成一个圆镜模样,往墙上一贴。一瞬间,那张纸竟像月亮一样放出光芒,照得满屋通明。

这时,一位客人说:“这么美妙的夜晚,如此欢乐的酒席,应该大家同乐一场。”道士拿起一壶酒递给徒弟们,叫他们尽情地喝。

王七在一边暗暗思忖:我们这么多人,这一小壶酒,怎么够喝?大家将信将疑地拿起酒壶往碗里倒酒。真奇怪,倒来倒去,酒壶始终是满满的。

王七心里很诧异。过了一会儿,另一个客人对道士说:“虽有明月高照,可光喝酒也没意思,要是有人伴舞就好了。”

道士笑着拿起一根筷子,对准白纸点了一下,忽见月光中走出一个一尺长短的女子。她一落地,就和普通人一样高大,苗条的腰身,洁白的肌肤,衣带飘扬,唱起歌来。

一曲歌罢,女子凌空而起,竟跳上了桌子,正当大家惊慌失措时,她已还原成一根筷子。看到这一切,王七目瞪口呆。

这时一个客人说:“我真高兴,可是得回去了。”于是道士和两个客人移动酒席,挪进了月亮。

月亮渐渐暗了下去,徒弟们点上蜡烛,只见师父独自坐着,客人已不知去向,只有桌子上留着剩酒剩菜。又过了一个月,师父还是不传授一点法术,王七实在熬不住了,就去找师父。

见到师父,王七说:“弟子远道而来,即使学不到长生。

5 文言文崂山道士的译文

本县有个姓王的读书人,(在家里)排行第七,是一个世代做官的人家的后代。

他从小爱慕学习道术。听说崂山有许多仙人,他就背着书箱出门访道。

(他)登上山顶,看见一座道士祀神的庙宇,十分幽静。一个道士坐在蒲草编的圆垫上,白头发垂到衣领上,神情相貌清爽高超。

(王生)恭敬地问而道士回答他,(道士的回答)深远高妙不易领会。(王生)请求拜道士为师。

道士说:“只怕你娇贵懒惰不能作艰苦的劳动。”(王生)回答说:“我可以(吃苦)。”

道士的徒弟十分多,在天色临近昏暗的时候就全都到齐了,王生和他们全都向道士叩头。(王生)就留在观中(学道)。

崂山道士 将近天亮的时候,道士把王生叫去,给他一把斧子,让他随徒弟们一起上山砍柴。王生恭敬地接受(师父)命令。

过了一个多月,王生的手脚磨出了很厚的硬皮,(他实在)不能承受这种苦楚,暗自有了回家的念头。 一天傍晚回来,(王生)看见两个人和师父一起喝酒。

天色已经昏暗,还没点灯烛,师父就剪了像镜子一般的纸贴在墙壁上。不一会儿,如同明亮的月亮照耀屋内,光亮能照出极细微的东西。

各个徒弟环绕着道士听他差使,为他办事。一个客人说:“这样美好的夜晚,这么大的乐趣,不可以不和大家一同享受。”

于是拿在桌上的一壶酒,分别赏赐给各个徒弟,并且嘱咐徒弟们尽情痛饮,一醉方休。王生心想:七八个人,一壶酒怎么能都供给到呢?(各个徒弟)就各自找来盛酒的器具,争着喝酒,只怕酒器中的酒喝完。

但是酒倒了很多遍,(酒)竟然不减少。(王生)对此感到奇怪。

一会儿,另一位客人说:“承蒙主人赏赐明亮的月亮的照耀,(我们)却这样寂寞的喝酒(也未免太无趣了),为什么不把嫦娥请来(助兴)呢?”(师父)就把筷子向月亮中抛去。看见一位美人从月光中走出,最开始不满一尺,到了地上,就与常人一般高了。

她腰肢纤细,面容秀美,轻盈地跳起霓裳羽衣舞。不久又歌唱道:“仙哪,仙哪!会回来吗?为什么把我幽禁在广寒宫呢?”她的声音清脆高扬,响亮得如同洞箫中吹出的声响。

歌唱完了,(嫦娥)轻盈旋转而上,一跃登上了桌子,大家正对嫦娥感到惊奇时,(嫦娥)已经又变成了一支筷子。三个人大笑起来。

又一位客人说:“今天晚上真快乐,可是我不能再喝酒了,希望你们到月宫为我送行好吗?”于是三个人离开酒席,渐渐进入月中。众徒弟看三人坐在月光中喝酒,胡子眉毛全都看得很清楚,像在镜子里的人影一样。

过了好一会儿,月亮渐渐变暗。一个徒弟来点蜡烛,却只见道士一个人坐在桌旁而客人不见踪影,桌上菜肴果品还在,墙壁上的月亮,只是一张像镜子一样圆的纸罢了。

道士问众徒弟:“喝够了吗?”(众徒弟)回答:“足够了。”(道士说:)“(既然)喝够了,就早早睡觉,不要耽误(明天)砍柴割草。”

众徒弟答应并且退了出去。王生私下里欣喜羡慕(师父的道术),回家的念头就打消了。

又过了一个月,(王生)实在忍受不了这个苦了,可是道士却仍然不传授(给他)一点点法术。(他)心急不愿意再等待了,(向师父)辞别说:“弟子从几百里外来受业于老师,即使不可以得到长生不老的法术,小的法术就传授教习(给我),也可以安慰我这颗求教的心。

现在已过了两三个月,(我)每天不过是早早的上山砍柴到天色昏暗才回来,弟子在家时,没受过这种苦楚。”道士笑着说:“我本来就说你吃不了这个苦,现在果然如此。

明天早上就打发你动身回家吧。”王生说:“弟子(在这里)劳动几个月了,请师父传授点小法术给我,也不辜负此行了。”

道士问:“你想求教什么法术?”王生说:“(我)每次看见师父走到的地方,坚硬的墙壁也不能阻隔,只要学到这一法术就足够了。”道士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

就传授给他咒语,让他自己念咒语,念完,喊了声:“进去!”王生脸对着墙不敢进去。(道士)又说:“(你)试着进去。”

王生果然不慌不忙地进去(墙里),到墙根边却受到了阻碍。道士说:“低着头猛然朝里进,不要徘徊犹豫不进!”王生照着师傅说的话做,离开墙几步,奔向墙壁并且进去了。

到了墙边,就像什么东西也没有似的,回头一看果然已经站在墙外了。(他)心中十分高兴,进去谢过师父。

道士说:“回家之后,应当洁身自守,不然(咒语)不灵验。”于是送给他路费,打发他回家。

(王生)到家,自夸遇见了仙人,(学到法术)就是坚硬的墙壁也不能阻挡他。(他的)妻子不信(他的话),王生模仿在崂山的作法,离开墙几尺处,向墙奔去,一头碰到了坚硬的墙壁,一下子就倒下了。

妻子扶起他一看,额头上鼓起一个大包。妻子嘲笑他。

王生又惭愧又忿怒,骂老道士不安好心。 作者说:听到此事,没有不大笑的。

可是象王生这样的人,世上正经不少。现在有一个卑鄙无聊的家伙,喜欢嗜欲,得了病,却怕用药。

接着又有吮痈舔痔的人,进来告诉他有治病的法术,来迎合他的意思,骗他说:“拿了这个法术去,可以百病治愈。”当初试验了一下,不能没有小的效果,于是认为天下的事都可以这样行了。

看来,他们不到撞墙壁而疼痛时,是不能停止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古德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贤德的人,不但具有知善知恶的良知良能,而且不轻忽小善之德、小恶之害,能够真正断恶修善,所以令人心悦诚服。而诸佛菩萨在因上修行,也是“断一切恶,无恶不断;修一切善,无善不修。”不计事情的大小,都能对事以真,竭尽心力广修菩萨行,最后才能成就佛道。

一己之善,不但能为自己积功累德,也能利益他人;丝毫之恶,非唯损害自己的品格,也会危害到他人。如此辗转影响,如同在湖中投下一块小石头,涟漪不断地扩大,导致整个湖面水纹的波动,其影响层面绝非自己所能事先预料。因此,对世间人而言,起一个善念、说一句好话、一个善意的回应,乃至露出一个微笑,不但能够让内心越来越光明,也可以拉近亲子间的关系、提高公司的业绩、促进国家社会的和谐,甚至可以消弭种种人为的灾难。对修行人而言,身口意三业若能持戒清净,微小的过患都能远离,微细的善行都不舍弃,则自性慈悲与智慧就能显发,也就更有能力去帮助一切众生。

这种由小因而成大果的例子,俯拾皆是。举例来说,当世界某个角落发生灾难需要援助时,大众尽己之力,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善款、救援物资、救援人力,即可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兴建道场也是同样的道理。道场的设立不仅可以圆满佛、法、僧三宝住世的因缘,还能让更多人得到佛法的利益,提升精神生活的品质,远离身心的痛苦,确确实实是件大功德。所以大众如果能够贡献心力,即使是微小的布施,乃至劝发他人发心,或者随喜赞叹,都能聚沙成塔,成就人类宗教、文化、历史、艺术、精神生活的无价堡垒,其利益是遍及法界一切众生,其功德是广荫千秋万代子孙。

佛经中也有记载,一名高僧知道他的小沙弥徒弟只剩七日的寿命,于是慈悲地让他回家探亲。途中,正好遇到一场大雨,小沙弥发现一群蚂蚁正努力地从积水的地方爬出,但却不断的被雨水冲回去。于是小沙弥心生怜悯,先将它们一一救出,确定安全无虞后,才继续他的旅程。七日后,小沙弥又回到寺院,师父感到非常惊讶,于是入定观察,发现原来是小沙弥的一念慈悲心,不但救了蚂蚁,也增加了自己的寿命。

除了自己广发善心外,更进一步,对于他人的善行也要真心赞叹,如此可增进其信心,令发广大心量而行大善;面对自己的恶行要有所觉悟,赶快忏悔改进,千万不可积小过患而成大罪。如《四十二章经》云:“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就是最好的训诫。《梵网经》亦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也是提醒世人要处事老实,行善造恶自有因缘果报,不可不慎!

“修善如春日之草,未见其长而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未见其灭而有所损。”修善断恶一定要在高处著眼、小处著手。如果我们能够一步一脚印,扎扎实实地走下去,不仅能成为世间的贤人,家业、学业、事业、志业,事事如意;更进一步,也能成为出世间的圣人,断惑、证真、度众、成佛,样样成就!

另一种议论法:

我们都知道以小见大的道理。考验一个人的文明素质,正合此理。倘从大处看,正直可以表演,善良可以伪装,宽容可以做作,而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似乎小得让人忘记或懒得掩饰,因而常毕露人们的原形。看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细节关注起,是我们修身的起点。

一个从骨子里文明的人,即便是对待小善小恶,同样彰显素质。这种人给我们以美感,让人赏心悦目。记得在一次体育公园文艺活动中,歌海人潮,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来玩,兴高采烈的稚童,把吃完冰淇淋的空纸盒随手一扔,妈妈见状弯身把它捡起,放在前方的垃圾箱里。这个小小的细节很美,这位年轻的妈妈很美。作为一个生活在省级文明城市的福清人,我甚至想感谢她,因为她的行为确为我们这座城市增添了一分优雅,一抹风采。

可是,我们总还有遗憾的时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因看到随地吐痰、乱扔烟头果皮的情景感到恶心,常因遭遇乱停放车辆、乱穿马路阻碍我们走路行车而觉得光火,常因与一个满口粗言脏话的人交谈而浑身不自在……当然,此时我们很应该回顾一下自己曾经的所做所为,在这些看是“小恶”却很招人讨厌的情景中,是否有我们的影子?说起来这些大多都只是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我们小时候也曾遵守得很好。可就是在长大了、更懂事了的今天,却把它给淡漠了。这叫我们如何面对内容更多、要求更高的公民道德规范?

没有人希望或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不文明的人。因为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都表现得很有素质。但面对“小恶”,我们总认为那是很平常的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不然。就个人素质形象而言,不管有何种借口,那些不雅的“小恶”行为,都在一点一滴地渗进周围人对你的看法之中,慢慢地淹没你本该良好的形象。而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分子,我们实在不应该因为行“小恶”而影响和谐社会和文明城市的建设,至少,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破坏别人努力的成果。

愿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从善如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582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