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谁能给我 伊丽莎白.勃朗宁的《请再说一遍我爱你》和普希金的《我曾经爱过你》这两首诗

麻烦谁能给我 伊丽莎白.勃朗宁的《请再说一遍我爱你》和普希金的《我曾经爱过你》这两首诗,第1张

《请再说一遍我爱你》——伊丽莎白·勃朗宁 请说了一遍,再向我说一遍,   说“我爱你!”即使那样一遍遍重复,   你会把它看成一支“布谷鸟的歌曲”;   可是记着,在那青山和绿林间,   那山谷和田野中,纵使清新的春天   披着全身绿装降临,也不算完美无缺,   要是她缺少了那串布谷鸟的音节。   爱,四周那么黑暗,耳边只听见   惊悸的心声,处于那痛苦的不安中,   我嚷道:“再说一遍:我爱你!”谁嫌   太多的星,即使每颗都在太空转动;   太多的花,即使每朵洋溢着春意   说你爱我,你爱我,一声声敲着银钟!   只是记信,还得用灵魂爱我,在默默里。

我曾经爱过你 / 爱情 / 在我的心灵里 / 也许还没有完全消失 / 但愿它不会再去打扰你 /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伤心 / 我曾经默默无语地 / 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 我既忍着羞怯 / 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 我曾经那样真诚 / 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 但愿上帝保佑你 / 另一个人也会像我一样爱你   ——普希金《我曾经爱过你》

你可以直接到百度上搜索的,这个也是我在百度上粘过来的。

作品提要

青年军官赫尔曼是德裔俄国人。一次他在看人打牌时,听说费多托夫娜伯爵夫人曾在法国赌输大笔钱,后借助三张神秘的牌把本全翻回来了。为了得到这个秘密,赫尔曼疯狂地追求夫人的养女丽莎维塔。丽莎维塔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总幻想着有人来解救她,所以迅速给予回应。一天她跟赫尔曼约好,在陪夫人参加舞会回来后到她的闺房见面。赫尔曼趁机提前躲进了伯爵夫人的房间。夫人从舞会回来后独自坐在躺椅上歇息,赫尔曼突然出现,要夫人把三张牌告诉他,她不从。情急之下,赫尔曼掏出手枪威逼她,夫人因受惊吓而去世。赫尔曼随即告诉了丽莎维塔刚才发生的一幕,丽莎维塔惊恐万分,立刻意识到他“热烈追求”自己的卑鄙用心,懊悔莫及。三天后赫尔曼去参加了夫人的葬礼,当天半夜他醒来后无法再入睡,便回想起夫人的丧礼,此时他突感房门被打开,进来的竟是老夫人!她告诉了赫尔曼三张牌是三、七和A。一天,赫尔曼来到一个有名的赌场,果然利用这三张牌赢了大把钱,第二天又赢了。第三天正当赫尔曼以为自己还会赢时,却发现他押牌时出的“A”竟鬼使神差地变成了“黑桃皇后”。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似乎看到“黑桃皇后”正眯着眼对他冷笑。他感到恐怖极了,最终发疯。

作品选录

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刚刚脱下大衣和帽子,伯爵夫人就派人来找她,又吩咐准备马车。她们走出去乘车。就在两个仆人把老太太扶上马车送进车门里边的那一刻,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发现那个工兵军官在车轮旁边;他抓住她的手,她惊呆了,还没有回过神来,年轻人已经走掉了,她手里留下一封信。她把信藏在手套里,一路上昏昏沉沉,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看见。伯爵夫人有个习惯,坐在马车里不时要问点什么: 她们碰到的是什么人?这座桥叫什么桥?那边招牌上写的是什么?这一回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总是随口回答,每一次都是牛头不对马嘴,伯爵夫人因此大为生气。

“你怎么啦,我的妈!你是昏了头还是怎么的?你是没有听见我的话还是没有听懂?……荣耀归于上帝,我话还说得清楚,也没有老糊涂!”

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没听进她的话。一回到家里,她就奔进自己的房间,从手套里取出信来: 信没有封口。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一口气把它读完。这是一封向她表白爱情的信,写得情意绵绵、彬彬有礼,都是一字不差地从德国小说里抄来的。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因为不懂德文,所以非常高兴。

然而,这封信却使她坐立不安。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和一个年轻男子建立秘密而亲近的关系。他这种大胆的行为使她害怕。她责备自己行为太不谨慎,不知道怎么办好: 是不是别再坐在窗口,是不是应该不理睬他,冷淡他,让他以后别再追求下去?要不要给他写封信?要不要冷淡而斩钉截铁地回绝他?她没有人好商量,她既没有**妹,也没有人好指导。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决定给他写一封回信。

她在写字台前面坐下,拿起笔和纸,沉思起来。她开了几次头,又把信撕了: 一会儿觉得语气太宽容,一会儿又觉得太生硬。她终于写出几句话,自己觉得还满意。她写道:“我相信您的心意是真诚的,并不想用轻率的举动来侮辱我;但我们的结识不应当采取这种方式。现将来信退回,并希望今后不至于让我怪您对我不尊重。”

第二天,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看见赫尔曼走过来,便从绣架旁边站起来,走到大厅里,打开气窗,把信扔到街上,希望青年军官能迅速捡去。赫尔曼跑过来,捡起信,走进一家食品店。拆开信封,他看到自己的信和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的答复。这是他预料中的事,回家之后,他便一心一意地策划求爱的事来了。

三天后,一个年纪轻轻、眼睛灵活的女裁缝从时装店里给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送来一张纸条。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以为是来讨债的,忐忑不安地把纸条打开,但立即就认出赫尔曼的笔迹。

“亲爱的,您搞错了,”她说,“这张条子不是给我的。”

“不,确实是给您的!”那大胆的姑娘并不掩饰神秘的微笑,回答说。“请您看一看!”

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把纸条迅速地看了一遍。赫尔曼要求和她约会。

“不可能!”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说,赫尔曼竟迫不及待地提出这种要求,并且采用这种办法,这使她大为吃惊。“这张纸条真的不是写给我的!”说着她把信撕成了碎片。

“既然信不是写给您的,那您干吗把它撕掉?”女裁缝说,“我可以把它送还发信的人啊!”

“您请便,亲爱的!”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说,由于女裁缝点穿她的秘密,她的脸刷地红了起来。“以后再别给我送纸条来。请您对那个叫您送纸条的人说,他应该感到羞耻……”

可是赫尔曼并不罢休。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每天都收到他通过各种办法送来的信。信的内容已经不是从德文翻译过来的了。赫尔曼热情洋溢地给她写了这些信,使用的语言都是他自己所特有的: 他在信中表达了他的坚定不移的愿望,倾吐了自己理不清的无法遏制的幻想。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已经不想把信退回去了: 这些信使她陶醉;她开始给他写回信,她的信也写得越来越长,越来越情意缠绵。有一天,她终于从窗口扔给他如下的一封信:

“今天某国公使将举行舞会。伯爵夫人将到那里去。我们在那里要待到两点钟。现在您有机会和我单独见面了。伯爵夫人一走,她的仆人就会走开,门廊里只剩下一个看门人,但他通常也回自己的房间去。您可以在十一点半来。直接上楼梯。您要是在前厅里遇到人,就问伯爵夫人在不在家。他们会告诉您不在——那就没有办法,您只好回去。但是您大概不会遇到任何人。使女们都一起待在她们的房间里。您穿过前厅往左拐,一直走到伯爵夫人的卧室。在卧室的屏风后面,您会看见两扇小门: 右边通书房,伯爵夫人从来不到那里去;左边通走廊,那里有一座狭小的螺旋梯,上面就是我的房间。”

赫尔曼浑身哆嗦得像一只老虎,焦急地等待着约定的时间。晚上十点钟,他已经来到伯爵夫人的公馆门前。天气坏极了: 风呼呼地吼着,潮湿的雪一大片一大片飘落下来;街灯发出昏黄的光线;街上空荡荡的。驾着由一匹瘦马拉的马车的车夫偶尔伸长脖子看看有没有晚归的乘客。赫尔曼只穿着常礼服站在那儿,既没有感觉到狂风,也没有感觉到暴雪。伯爵夫人的马车终于备好了。赫尔曼看见几个仆人扶出一个裹着貂皮大衣的驼背老太婆,接着,她的养女披着一件单薄的斗篷,头戴鲜花闪现了一下。车门啪的一声关上了。马车吃力地从松软的雪地上驶出去。看门人关上门。窗子里的灯光熄灭了。赫尔曼便在这座空公馆周围走来走去: 他走近街灯,看看表——表上指着十一点二十分。他就站在街灯下,注视着表上的指针,等待过完这几分钟。到了十一点半,赫尔曼走上伯爵夫人公馆门前的台阶,走进灯火通明的门廊。看门人不在。赫尔曼登上楼梯,打开通前厅的门,看见一个仆人坐在灯下一把肮脏的老式圈椅上睡觉。赫尔曼轻轻地然而毫不犹豫地从他身旁走过去。大厅和客厅都很昏暗。只有前厅里的灯光微弱地照到这两个厅堂。赫尔曼走进卧室。摆满古老神像的神龛前面点着一盏金色的神灯。几只褪色的缎面圈椅和镀金剥落的带羽绒靠垫沙发对称地靠在裱着中国糊墙纸的墙边,显得凄清冷落。墙上挂着勒布朗夫人在巴黎画的两幅肖像。其中一幅画着一个约莫四十岁的男人,他脸色红润、身体肥胖,穿着浅绿色制服,佩戴着勋章;另一幅画着一个年轻美女,她生着高鼻子,两鬓的头发往后梳,扑粉的头发上戴着一朵玫瑰花。所有的角落里都摆满牧女瓷像、著名的勒鲁瓦制造的台钟、小盒子、赌博用的轮盘、扇子和上世纪末与蒙哥利菲哀尔气球及梅斯梅尔催眠术同时发明的妇女的玩具。赫尔曼走到屏风后面。屏风后面有一张小铁床;右边是一扇通往书房的门;左边另一扇门通往走廊。赫尔曼把左边的门打开,看见一座狭小的螺旋梯,从这里可以通向那苦命的养女的房间……但他转过身来走进漆黑的书房。

时间过得真慢。屋子里静悄悄的。客厅里的钟敲了十二下;所有房间里的钟都先后敲了十二点——过后屋子里又沉寂下来。赫尔曼站着,靠在没生火的炉子上。他一点都不焦急;心脏平静地跳动着,像所有为了某种需要而决心去冒险的人一样。时钟相继敲过一点和两点,这时他听到远处马车的辚辚声。他不由得激动起来。马车驶到门口,停下来。他听见放下踏板的声音。公馆里奔忙起来。仆人们奔跑着,响起喊叫声,屋子里点亮了灯;三个老使女跑进卧室,接着伯爵夫人有气无力地走进来,落坐在高背躺椅上。赫尔曼从隙缝里看到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从他身旁走过。他听见她登上楼梯的急促脚步声。他似乎感到于心有愧,但一会儿便完全平静了。他的心肠变得像石头一样硬。

伯爵夫人开始对着镜子卸妆。使女们从她头上摘下插玫瑰花的帽子;从她那银白头发剪得极短的头上拿下扑粉的假发。别针一根根像下雨似地落在她的身旁。绣着银线的**衣裙落到她浮肿的脚上。赫尔曼亲眼看到了她那副打扮所掩盖的令人恶心的秘密;最后伯爵夫人身上只剩下一件睡衣,头上戴着压发帽: 这种打扮还比较适合她那耄耋的年龄,因此看起来就不那么可怕和丑陋了。

就像一般老年人那样,伯爵夫人也患有失眠症。她卸好妆,就坐在靠窗口的高背躺椅上,打发掉使女。蜡烛拿走了,房间里又只剩下一盏灯。伯爵夫人坐在那里,脸色蜡黄,耷拉下来的嘴唇微微抖动着,全身不停地左右摆动。她那浑浊的眼睛显得十分呆滞,望着她,真可以认为,这个可怕的老太婆的摆动并不是出于她的意志,而是她身上一种潜在的电流在起作用。

突然,这张死气沉沉的面孔大大变了样。嘴唇停止抖动,眼睛紧张地活动起来: 伯爵夫人面前站着一个陌生男人。

“请您不要害怕,看在上帝面上,请不要害怕!”他很清楚地轻声说。“我并不想谋害您;我只是来请求您的恩典。”

老太婆默默地瞧着他,好像没有听见他在说什么。赫尔曼以为她耳背,因此弯下腰在她耳边把刚才说的话重说了一遍。老太婆还是不吭声。

“您可以使我获得一生的幸福,”赫尔曼继续说,“这在您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我知道您能一连猜中三张牌……”

赫尔曼没再说下去。伯爵夫人似乎明白了他的要求,她仿佛在考虑用什么恰当的话来回答他。

“这是个玩笑,”她终于说,“我可以向您发誓!这是个玩笑!”

“这没有什么好开玩笑的,”赫尔曼忿忿地回答道,“您该记得恰普利茨基吧,是您帮助他翻本的。”

伯爵夫人显然很紧张。她的神色反映出内心强烈的激荡,但她很快又陷入先前那种麻木状态。

“您能告诉我这三张必胜的牌吗?”赫尔曼又问。

伯爵夫人沉默不语,赫尔曼又继续说:

“您在替谁保守这项秘密呢?替您的孙子吗?他们就是不掌握这项秘密也够有钱的了。他们根本不知道金钱的价值。您这三张牌帮助不了那些挥金如土的人。那些不会爱惜父辈遗产的人,他们即使像魔鬼那样使尽力气,也不能不死于贫困。我不是一个爱挥霍金钱的人,我懂得金钱的价值。我不会把这三张牌白白糟蹋掉的。告诉我吧!……”

他停住话头,浑身颤抖着等待她的回答。伯爵夫人还是默不作声;赫尔曼跪了下来。

“要是您的心曾经感受过爱的感情,”他说,“要是您还记得爱的欢乐,要是您哪怕只有一次在刚生下的儿子哇哇哭闹的时候微笑了一下,要是您的胸中曾经激荡过人类的感情,那么我就用妻子、情人、母亲,总之,一个人的生命中可能有的一切神圣的感情恳求您,不要拒绝我的请求!——向我公开您的秘密吧!您还要它干什么?……也许,它会造成骇人听闻的罪恶,会使人失去一生的幸福,要和魔鬼订下什么协议……您想想看吧: 您已经老了,活不了多久,我愿用我的灵魂承受您的罪孽。您只要向我公开您的秘密。您想想看,一个人的幸福就掌握在您的手心里,不仅是我,还有我的儿子、孙子、曾孙都要感戴您的大恩大德,把您的恩德看成圣物一样……”

老太婆一个字也没有回答。

赫尔曼站起来。

“老妖婆!”他咬咬牙说,“我只好强迫你回答了……”

说着,他从口袋里拔出手枪。

伯爵夫人一看到手枪,情绪又强烈激动起来。她摇摇头,举起一只手,好像要挡住他的射击……接着她便往后倒下去……一动不动了。

“别胡闹,”赫尔曼抓住她的手,说,“我最后问您一次,您想不想把三张牌告诉我?”

伯爵夫人没有回答。赫尔曼发现,她已经死了。

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坐在房间里,还穿着参加舞会的衣服,深深地沉思着。她一回到家里,便急忙把那个不情愿服侍她的睡意蒙眬的使女打发走。她对使女说,她可以自己脱衣服,便战战兢兢地走进自己的房间,心里既想在那里遇到赫尔曼,又希望见不到他。她一眼就断定他没有来,因此感谢命运为他们的幽会设置了障碍。她坐下来,衣服也不脱,便想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使她如此迷恋的一切情形。自从她第一次在窗口看见这个年轻人以来,还不到三个礼拜,可她已经和他通了信,而他也已经得到她的同意,准备在夜间和他幽会!她只是从几封他签过名的信里了解到他的名字;在这个晚上以前,她从来没有和他谈过话,没有听见过他的声音,从来也没有听说过他的事……真是怪事!就在这个夜晚的舞会上,托木斯基很生年轻的波利娜公爵**的气。因为她一反常态,不和他撒娇调情,他便邀请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跳那没完没了的玛祖卡舞,对波利娜表示冷淡,想借此对她进行报复。整个晚上,托木斯基老是和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开玩笑,取笑她对那个工兵军官的痴情,对她说,他知道的事比她所能设想的要多得多。他开的玩笑中有几次都击中她的要害,因此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有好几次都想到,他一定知道她的秘密。

“这些事情您是听谁说的?”她笑着问他。

“听您的一个熟人的朋友说的,”托木斯基回答,“那是一个很出色的人。”

“这个出色的人到底是谁呀?”

“他叫赫尔曼。”

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什么也没有回答,但她的手脚却冷得像冰一样……

“这个赫尔曼,”托木斯基继续说,“有一张典型的小说中人物的面孔: 他的侧面像拿破仑,灵魂像梅非斯特。我认为,至少有三样罪恶他应该于心有愧。您的脸色怎么这样苍白!……”

“我头痛……赫尔曼对您说了些什么?您说他到底是怎么一个人呢?”

“赫尔曼对他那位朋友很不满意。他说,换了他,他一定采取另一种办法……我甚至认为,赫尔曼正在打您的主意,至少他听到朋友充满爱情的赞叹时,心里很不平静。”

“他究竟在哪儿看见过我?”

“也许是在教堂里,或者是散步的时候!……天知道!也许是在您的房间里,那时您正在睡觉: 他……”

走过来三个淑女,问他“遗忘还是惋惜”,打断了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极想继续下去的谈话。

托木斯基选中的**就是那位波利娜公爵**。她和他多跳了一圈,又在自己坐椅前面多转了一转,在这段时间里,她和他又言归于好了。托木斯基回到坐位上的时候,已经不再想到赫尔曼和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很想恢复刚才那场中断的谈话,但玛祖卡舞已经结束,接着老伯爵夫人也走了。

托木斯基的话不过是跳玛祖卡舞时随便说说的,却深深印入这个好幻想的年轻姑娘心里。托木斯基随便描绘的肖像正和她心中想象的不谋而合;由于听了一段最新的故事,这张已显得很俗气的面孔不由得使她感到惴惴不安,也使她耽于幻想。她坐着,交叉着两条 的手臂,还插着鲜花的头低垂在袒露的胸前……突然,门打开了,赫尔曼走进房间。她浑身战栗起来……

“您刚才到底在哪里?”她惊惧地轻声问道。

“在老伯爵夫人的卧室里,”赫尔曼回答,“我刚刚从她那里来。伯爵夫人死了。”

“我的天!……您在说什么?……”

“看样子,是我把她吓死的。”赫尔曼继续说。

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瞥了他一眼,心里不由得响起托木斯基说过的话:“至少有三样罪恶他应该于心有愧!”赫尔曼坐在她身边的窗台上,把经过情形一一告诉她。

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惊恐地听完他的话。原来,这些热情洋溢的信件,这些火焰般炽烈的要求,这种无礼而又纠缠不清的追求,统统都不是出于爱情!金钱——这才是他心中渴望得到的东西!能够满足他的欲望,使他得到幸福的并不是她!这可怜的养女不过是一个杀害她老恩人的凶手和强盗的盲目帮凶!……她后悔莫及,难过得痛哭起来。赫尔曼默默地瞧着她: 他也心痛如绞,但无论是这可怜姑娘的眼泪,无论是她那痛苦的样子所表现出来的惊人魅力都不能触动他的铁石心肠。想到老太婆的死,他并没有受到良心的谴责。只有一点使他感到恼恨: 那个秘密他再也搞不到手了,本来他是指望靠它发财的。

“您是个魔鬼!”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终于对他说。

“我并不想害死她,”赫尔曼回答,“我的手枪没有装子弹。”

他们都默不作声。

早晨来临了。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吹灭快燃尽的蜡烛: 淡淡的曙光已照临她的房间。她擦干满是泪痕的眼睛,举目望着赫尔曼: 他坐在窗台上,抄着手,凶狠地皱着眉头。那样子竟和拿破仑的肖像一模一样。这两个人这样相像,连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都感到吃惊。

“您怎么走出这座公馆?”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终于说。“我本来想带您从秘密楼梯走出去,但要从伯爵夫人的卧室旁边走过,我害怕。”

“请您告诉我怎么找到这座秘密楼梯,我自己走出去。”

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站起来,从柜子里拿出钥匙,交给赫尔曼,并且详细告诉他出门的路径。赫尔曼握了握她那冰冷的、毫无反应的手,吻了吻她低垂着的头,走出去。

他从螺旋梯走下去,又一次走进伯爵夫人的卧室。死去的老太婆仍旧坐着,已经僵硬了;她的脸显得很安详。赫尔曼站在她面前,久久地望着她,似乎想再看看这件可怕的事情是不是属实;最后,他走进书房,摸到糊墙纸后面的暗门,走下漆黑的楼梯。一种奇怪的感觉使他兴奋起来。他想,也许在六十年前,有那么一个年轻的幸运儿,穿着绣花长袍,梳着仙鹤式头发,把三角帽拿在手里,紧贴在胸口上,也在这个时刻,同样从这座楼梯偷偷溜进这间卧室,这个年轻人早已在坟墓里腐烂,而这个年过古稀的情妇的心今天才停止跳动……

赫尔曼在楼梯下面找到一扇门,他用那把钥匙开了锁,走进过道,从这里走到大街上。

(冯春、张蕙译)

赏析

《黑桃皇后》描写了彼得堡上流社会赌徒们的生活,塑造了个人主义冒险家赫尔曼的形象,深刻揭露了他丑恶的灵魂,反映了在俄国资本主义行将到来之时,上流社会人们贪财的野心和为达到此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可憎面目。

此处选择的第三、四章便描写了赫尔曼为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疯狂追求丽莎维塔并残忍地将老夫人逼死的故事。

赫尔曼为了满足自己对金钱的欲望,不惜以欺骗一个姑娘的爱情作为手段。他道貌岸然的外表和内心深处的卑鄙自私在追求丽莎维塔的过程中尽显无遗。普希金通过对丽莎维塔各种心理活动的描写来突出赫尔曼追求方式的高妙之处。作为老夫人养女的丽莎维塔,虽然成天耳闻目睹男女在情场上的风流韵事,但她的地位使她时常被晾在一边,她的情欲受到了无情的压抑,自然充满了对风流倜傥的绅士的渴望。赫尔曼是一个老练和奸诈的情场老手,丽莎维塔这个涉世不深的女子自然不是他的对手。“他果敢地抓住丽莎维塔的手,然后把信塞在她手里。”这突兀的生理接触果然在丽莎维塔身上产生了触电的反应: 她几乎魂不守舍,“一口气”读完了赫尔曼的信。他知道丽莎维塔对德文一窍不通,便从德国小说里抄得一封求爱信,借小说家的生花妙笔引逗得她难以自持。丽莎维塔的触电反应和她回信时的犹豫充分反映了她内心深处情欲和理智的矛盾。从表面上看她似乎是在义正词严地拒绝,但她那不太“生硬”的回信却明白地告诉了赫尔曼她的半推半就。老练的赫尔曼便趁热打铁,强求约会。丽莎维塔很难抵御这种攻势,因此误入赫尔曼巧设的圈套也在情理之中。

小说并没有直接揭穿赫尔曼那丑陋的心灵,而是借伯爵夫人的孙子托木斯基之口,向丽莎维塔揭示了赫尔曼被金钱扭曲的多重性格。托木斯基认为赫尔曼的灵魂被魔鬼梅非斯特摄取,他的心灵是罪恶的。赫尔曼残忍地玩弄了丽莎维塔的感情,终于获得了和老夫人见面的机会。为了得到这“三张牌”,他竭尽威胁利诱、委屈哀求之能事,而在无法达到目的时甚至不顾老夫人的健康和心理状况,残酷地以枪相威胁,致使老夫人被活活吓死。而老夫人死后,“他并没有受到良心的谴责。只有一点使他恼恨: 那个秘密他再也搞不到手了,本来他是指望靠它发财的”。普希金向读者展示的确实是一个魔鬼般的人物。

普希金还通过对丽莎维塔这个初次堕入情网的少女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形象。年轻的丽莎维塔是老夫人的养女,老夫人自私冷酷,脾气怪异,丽莎维塔常被她训斥,她幻想着用爱情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狡诈的赫尔曼在丽莎维塔身上看到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希望。情场老手赫尔曼完全洞悉这位女子的复杂心理。在他情意绵绵的纠缠下,丽莎维塔的心理防线被彻底攻破,终于有一天偷偷约赫尔曼到自己的房间来见面,赫尔曼则终于觅到了千载难逢的接近伯爵夫人的机会。虽然托木斯基的话使丽莎维塔意识到赫尔曼的情书和纠缠不清的追求也许都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出于某种卑鄙、不可告人的企图,但陶醉于爱情之中的她心存侥幸。直至赫尔曼来到她房间,把老夫人去世的消息告诉她时,她才终于认清了赫尔曼“是个魔鬼”,认清了只有老夫人的秘密才是赫尔曼心中渴望得到的东西,而她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杀害她老恩人的强盗的帮凶。一心向往和平、幸福、充满爱情生活的丽莎维塔在现实中扮演了一个悲惨的角色。

在《黑桃皇后》中,普希金显示了他作为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功力。他通过人物的内心自白、梦境等富于戏剧性的情节以及入木三分的心理描写开创了“彼得堡小说”的先河,对后来的莱蒙托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创作的“社会心理小说”有很大影响。

(陈流芳)

 叶普盖尼·奥涅金(2008-02-02 15:23:03)标签:杂谈

  “我从此把命运向你托付,

  我站在您面前,泪珠挂在脸上,

  我恳求得到您的保护……

  您想想,我在家里孤孤零零,

  没有一个了解我的人,

  整日里头脑昏昏沉沉,

  我只有默默地了此一生。

  

  我求您,从今后把我丢下;

  我十分了解:在您心中,

  有骄傲,也有正直的光荣。

  我爱您(何必对您说假话?)

  但现在我已被嫁给别人做妻子,

  我将要一辈子对他忠实。”

  这一段是普希金的《叶普盖尼奥涅金》中的一段。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的时候,那时我18岁。是因为看了《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这本令很多人获益匪浅的书,在书中提到了《叶普盖尼奥涅金》。《曼》书影响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可以说它的存在正确的引导了我的人生。当我还仅仅18岁的时候,我并不能理解书中作者周励对裴阳的情感,对他的爱,对他的“恨”。周励和裴阳的经历好像复制了《叶普盖尼奥涅金》的场景,当周励还是个少女的时候,心中对裴阳充满了欣赏、爱慕、渴望。裴阳在她心目中就像太阳一样不可替代,他是多么地优秀,高傲!但是,裴阳并无预兆的结婚让她少女的梦就这样的烟消云散,只留下了满腹的委屈和耻辱。当多年后,潦倒的裴阳出现在当年的那个少女面前时,又变得多么的卑微!就像《叶普盖尼奥涅金》中叶普盖尼奥涅金一样,他爱上了当初他拒绝的达吉亚娜。可是,一切都不可能再挽回了。现在,我很快就23岁了,可我的爱,我的情在哪里呢?我的现在跟5年前18岁的时候有什么区别呢?我是不是也可以在多年以后像达吉亚娜,像周励那样在曾经给自己造成过伤害的人面前念一首高傲,充满自尊,同时充满了责难的诗呢?

  《叶普盖尼奥涅金》简介

  普希金

  奥涅金是生活在十九世纪20年代的贵族青年,他父母整日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奥涅金从小由浅薄的法国家庭教师照管,因此他的知识十分肤浅杂乱,但对奢靡的贵族生活方式耳濡目染,无师自通。步入青年阶段,奥涅金开始涉足上流社会,宴饮、舞会和美女几乎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他潇洒的风度,考究的衣着,流利的法语和机智的谈吐受到社交界的普遍赞赏,也赢得太太**们的青睐。但奥涅金毕竟生活在20年代,1812年卫国战争激发起来的民族意识和由西欧传入俄国的启蒙主义思潮不能不在他身上留下痕迹。他读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于是对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感到厌倦和腻烦,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正巧这时他乡下的伯父去世,奥涅金按照法律规定成了伯父遗产的唯一继承人。宁静的乡村生活暂时使他摆脱了城市的喧嚣和烦恼,唤醒了他的活力,他甚至着手改革,废除沉重的徭役制,代之以灵活的地租制,因而受到周围地主的非难t和反对。不久,新鲜感消失,单调乏味的乡间生活又使奥涅金陷入苦闷忧郁之中。这时邻村来了一位刚从德国留学回来的青年诗人连斯基,两人性格迥异,但共同的兴趣使他们成了朋友。连斯基正在与拉林家的小女儿奥尔加热恋。在连斯基再三催促下,奥涅金拜访拉林家,结识了奥尔加的姐姐达吉亚娜。达吉亚娜从小落落寡合,与众不同,深受外国小说影响,厌恶周围的庸俗生活,渴望自由和幸福。奥涅金的出现搅乱了她的芳心,她断定奥涅金正是她追求的理想伴侣和人生依托。度过几个不眠之夜以后,姑娘终于鼓起勇气,主动而大胆地写信给奥涅金,情真意切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心。奥涅金承认达吉亚娜是位出众的少女,但他深知自己对她的恋情不会长久,更不愿用婚姻的锁链束缚自己的手脚,也不想欺骗和玩弄对方的感情,便拒绝了达吉亚娜的一片情意。受到重大感情打击的达吉亚娜痛苦不已,日益憔悴。在达吉亚娜的命名日宴会上,奥涅金见到她愁容不展,便怪连斯基不该约他前来赴宴。他故意与奥尔加调清,想以此捉弄连斯基。容易冲动的连斯基觉得受了污辱,要求与奥涅金决斗,结果死在朋友的枪下。奥涅金悔恨无比,便出国旅游。异国他乡的风情并没有驱散他心头的苦闷和失望,他终于返回彼得堡。这时达吉亚娜在母亲的安排下已经嫁给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成了社交界的名人。奥涅金在一次舞会上见到了达吉亚娜,得知她已成了大名鼎鼎的公爵夫人,竟像孩子似的爱上了她。奥涅金无法忍受苦恋的煎熬,连连投书达吉亚娜倾诉衷肠,达吉亚娜不加理会。奥涅金按捺不住,贸然闯入达吉亚娜私第。只见她独自一人在捧读他的信。眼中噙满了泪水。他跪倒在她的脚下,狂吻她的手。沉默良久之后,达吉亚娜承认自己内心仍然保持着对奥涅金真诚的爱,但她的命运已定,幸福无法挽回,她已经嫁人,因而将一辈子忠于丈夫,说罢黯然离去。

  相关:

  多余人形象

  多余人形象,来源于俄罗斯的文学。普希金先生的长篇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中,塑造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多余人,大多是一些想改变社会,却只停留在想象阶段,没有付诸行动,或者说是无力去改变社会的贵族青年的形象。

  如果用阶级目光去分析的话,往往把多余人身上所表现出的那种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忽略掉。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塑造了第二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屠格涅夫先生笔下的罗亭,也是一个著名的多余人形象。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综上所述,你明白为什么了吗?这本书集太多的东西在里面,所以说它是一本百科全书。

这首诗,有的版本译作《致恰阿达耶夫》。该诗写于1818年,当时诗人年仅19岁。这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由于沙皇政府严酷的书刊检查制度而不能正式出版。诗人在世时,未征得他的同意,曾被匿名刊印过几次,但都是被删节过的。直到1856年,赫尔岑才第一次完整地把它刊登在自己在国外办的杂志《北极星》上,50年之后才得以出现在俄国的书刊上,普希金曾因为这首诗和其他几首歌颂自由的诗,于1820年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方。

这首诗贻赠的对象——恰达耶夫,从中学时代起就是普希金的好友。他是一位进步贵族知识分子,反对沙皇暴政,对普希金形成热爱自由的思想有很深的影响。普希金曾给他写过好几首寄语诗,这首诗是其中的一首。在这首赠诗中,他极鲜明地表达了俄国贵族革命家追求自由的热切希望、炽热的爱国激情和对神圣自由的必胜信念。当时它迅速以手抄本的形式传遍了全俄罗斯,连军营里稍识几个字的旗手也没有一个人不熟悉结尾几行的。据说后来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去的十二月党人身上大都藏着一个秘密徽章,上面刻着这几行光辉的诗句。普希金研究者布拉戈依称赞这首诗是“青年诗人对祖国、对革命的第一次爱的表白”。

这首赠诗的主题思想与《自由颂》基本相同,但在这里诗人没有申述他的观点,而是以满腔的热情去感染读者。头四行诗决不是一个成年人告别少年时代的一般感慨,而是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它反映了一代进步青年的觉醒。在专制制度的压迫下,祖国处于黑暗中,人民没有自由。个人的幸福和前途,那不过是年少幼稚的幻想。“希望”被欺骗是暗指沙皇亚力山大玩弄自由主义,欺骗人民。接着诗人表示: 他心中燃烧着愿望,“倾听着祖国的召唤”,要把心灵的美丽火焰献给祖国的解放事业。这是诗人代表一代进步青年所立的誓言,也是向同龄人发出的号召。最后诗人表示深信,革命必将胜利,专制制度必将覆亡。“幸福的星”是十二月党人常用来象征革命的代词。

这首赠诗写得简洁朴素,抒情和昂扬的格调融成一体。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朝气,跳动着一颗火热的心,感情真挚动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十二月党人的革命运动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出自普希金的《致诗友》,是对没有才华的诗人(阿里斯特们)的劝谏,让他们放弃作诗(芦笛与诗人是互相关联的)

倒数第三句是你问的句子

阿里斯特(指无才华的诗人)!你也想当帕耳那索(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和文艺女神缪斯居住的地方,转义为诗坛)的奴仆,

把桀骜不驯的珀伽索斯(希腊神话中的神马,转义为灵感)降伏;

通过危险的途径来追求桂冠,

还要跟严格的批评大胆论战!

阿里斯特,听我的话,放下你的笔,

忘却那溪流幽林和凄凉的墓地,

不要用冰冷的小诗去表白爱情,

快快下来,免得滚下高高的山峰!(登上品都斯山或帕耳那索斯山或赫利孔山,按照18世纪古典主义的说法,意味着写诗)

就是没有你,诗人已经不少;

他们的诗刚一发表,就被世人忘掉

也许,另一部《忒勒玛科斯颂》的作者(暗指维加丘赫尔别凯(1797—1846),诗人,普希金的朋友《忒勒玛科斯颂》是瓦基特列季亚科夫斯基写的长诗),

此刻,远远离开闹市的喧嚣,

跟愚蠢的缪斯结了不解之缘,

藏身在密涅瓦神盾(密涅瓦是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即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神盾是她的防身武器,一般用作"庇护"之义;诗中借喻"学校")平静的阴影之间

呆头呆脑的诗人的命运,要引以为鉴,

他们的诗作堆积如山,成了祸患!

后世给诗人的进贡公平合理;

品都斯山(在希腊,传为阿波罗统治的地方,转义为诗歌圣地)有桂冠,也有荆棘

千万别遗臭万年!要是阿波罗(又名福玻斯,希腊神话中重要神之一,是宙斯的儿子,是光明和艺术的象征,"献给阿波罗的祭品"就指诗歌)听说

你也要上赫利孔山(在希腊,传为缪斯们居住的地方,转义为诗人取得灵感之地),露出鄙夷的神色,

摇摇鬈发的头,为了对你的天才加以酬劳

赏你一顿清醒的皮鞭,该如何是好

怎么样你皱起眉头,准备答复我;

你也许会说:"请不必枉费唇舌;

我一旦做出决定,便决不改变,

要知道,我是命中注定,才选中琴弦

我可以让世人去任意评论

生气也好,叫骂也好,我还是诗人"

阿里斯特,不要以为只会押押韵,

大笔一挥,不吝惜纸张,就成了诗人

要想写出好诗,并不那么容易,

就像维特根什泰因(维特根什泰因(1769—1843),俄国将军,一八一二年指挥一个军,守卫通往彼得堡的大路)打得法国人望风披靡

罗蒙诺索夫(米瓦罗蒙诺索夫(1711—1776),俄国第一位大科学家和为现代俄语奠定基础的文学家)德米特里耶夫(伊伊德米特里耶夫(1760—1837),俄国诗人)和杰尔查文(加罗'杰尔查文(1743—1816),俄国古典派诗人)

固然是俄国的光荣,是不朽的诗人,

给予我们以理智和谆谆教训,

可是有多少书刚一问世就已经凋殒!

里夫玛托夫格拉福夫赫赫有名的诗篇

跟晦涩的比布鲁斯(里夫玛托夫格拉福夫比布鲁斯都是假名,分别指希林斯基—希赫玛托夫(1783—1837)德伊赫沃斯托夫伯爵(1757—1835)谢谢鲍勃罗夫(1767—1835)他们都属于"俄罗斯语言爱好者座谈会"的诗人诗中"呆头呆脑的诗人",就是指他们)一起,在书铺里腐烂;

没有人读这些废话,没有人记得它们,

福玻斯早给这些书打上诅咒的烙印

就算你侥幸爬上了品都斯山,

当之无愧地取得诗人的头衔,

于是大家都乐于读你的作品

但你是否梦想,只要当了诗人,

国家的税金可以由你承包,

数不尽的财富会源源而来,

铁箱子里会装满金银财宝,

躺着吃吃喝喝,自在逍遥

亲爱的朋友,作家可没那么有钱,

命运不曾赐给他们大理石宫殿,

也不曾给他们的箱子装满黄金:

地下的陋室和最高的顶间

才是他们辉煌的客厅和宫殿

诗人备受赞扬,却只能靠杂志糊口;

福耳图那(罗马神话中的命运女神即希腊神话中的堤喀)的轮子总是从身旁绕着走;

卢梭(让—巴蒂斯特卢梭(1670—1741),法国抒情诗人,死于贫困中)赤条条而来,又赤条条进入棺材;

卡蒙斯(卡蒙斯路易斯(1524—1580),葡萄牙诗人,死于救济院)跟乞丐睡一张床铺;

科斯特罗夫(叶尔米尔伊凡诺维奇科斯特罗夫(1750—1796),俄国诗人,生活贫苦)死在顶间,无声无息,

亏得陌生人把他送进坟墓:

赫赫名声一场梦,生活却是一串痛苦

你现在似乎开始有所省悟,

你会说:"你我不过是就诗论诗,

干吗你好像朱文纳尔(朱文纳尔(60—约140),罗马讽刺诗人)再世,

评头品足,对人人都苛刻之至

你既然跟帕耳那索斯姊妹发生争吵,

干吗还用诗的形式来对我说教

你怎么了是否精神不正常"

阿里斯特,不必多说,听我对你讲:

记得,从前有一位白发苍苍的神父

跟村中的平民百姓处得倒也和睦,

虽说上了年纪,日子过得蛮不错,

很久以来被认作最聪明的长者

有一次参加婚礼,多贪了几瓶酒,

黄昏时候,醉醺醺地往家走;

迎面就遇见了一群庄稼人

这些蠢汉便说:"神父,请问,

你平时教导我们,不许我们贪杯,

总是让大家戒酒,不能喝醉,

我们听信你的话,可今天你是怎么了"

神父对这些庄稼人说:"大家听着:

我在教堂里怎么传道,你们就怎么做,

只管好好活着,用不着学我"

现在,我也只好这样来答复;

我丝毫不想为自己辩护:

对诗歌无兴趣的人才无上幸福,

平静地度过一生,没有忧虑和痛苦,

他不会用颂诗毁了别人的杂志,

也不会为写即兴诗,坐上几个星期!

他不爱攀登高峻的帕耳那索斯,

也不追求纯洁的缪斯和烈性的珀伽索斯;

看到拉马科夫(即彼伊马卡罗夫(1765—1804),批评家和新闻记者曾著文批评"俄罗斯语言爱好者座谈会"的领袖亚谢希什科夫)拿起笔也不会惊心;

他心安理得阿里斯特,因为他不是诗人

我们不必讨论了,我怕你厌烦,

更怕这讽刺笔调叫你难堪

亲爱的朋友,我已经给了你规劝,

你是否能放弃芦笛,从此默然

通盘考虑一下,随你自己挑:

出名固然好,安静才更妙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在了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樯弓着腰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在寻找幸福,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关于作者〕

1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

普希金抒情诗内容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又重新造访》等。

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2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时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莱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3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国19世纪诗坛的一颗巨星,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她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知名人士。她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度过的,生活圈子极其狭小。父亲去世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她去世时,留下近1800首诗歌。她的诗大都短小,抒发了她对人生、爱情、艺术、死亡等方面的见解,寄托了她个人的情感。

狄金森的诗,在一战前的相当长时间内,不被人重视,今天,她被公认为美国罕有的文学天才,声望越来越高,成为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的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她的诗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化,以其独往独来的姿态为美国诗坛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她努力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秘,她的诗是内心感受的外化,被称为“灵魂的风景画家”。

〔背景资料〕

1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这首诗写于1824年左右,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像“监狱”一样令人窒息,普希金对这幽闭的生活充满了厌恶。诗人的血液里流淌的是活跃的因子,是对自然的追求与渴望。他要去“遥远的天空,遥远的异邦”追寻一种全新的生活。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为了自由,为了心中的理想,愿意像大海上勇敢的船夫那样去搏击的人生追求。

2 《帆》

这是莱蒙托夫18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诗人正在上大学,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沙皇政府追捕,被迫离开莫斯科到彼得堡。面对波罗的海波涛汹涌的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虽遭追捕,但他朝气蓬勃,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渴望在奋斗中有所作为。

3 《蓝海》

狄金森是美国诗坛上被誉为“灵魂的风景画家”的伟大诗人。正因为她特殊的经历,她的诗歌体现出一种别具魅力的率真、坦诚、纯美。虽然她幽闭自己的外化生活,但她的心灵世界却时时与世界血脉相通,她用一种人性深处最真实的眼光看世界,也用人性深处最真实的方式来表达,表现着她对世界的独到见解。成人的诗作,却有着孩子的真纯。

〔内容解读〕

1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这首诗用第二人称呼告的语气写成,诗人借对船夫说话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诗中塑造的“大海的勇敢的船夫”只是一个虚拟的艺术形象,他过的是一种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搏击、不断奋斗的生活。这也是诗人所向往的生活。

全诗大致可分为两层:前五行诗勾画了船夫的形象——“在帆影下和暴风雨中度过一生”。“暴风雨”象征着恶劣的环境,“帆影”则是船夫勇敢形象的组成部分,船夫的生活环境以大海为依托,形成了恢宏的背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敬的勇者的形象。他的生活并非没有安宁。“港湾”象征着安定的生活,他是可以休息的,可是为什么还要去与风浪博斗呢?因为“诱惑的波浪”在呼唤,这“诱惑的波浪”自然是人生的追求,奋斗的方向。勇敢的船夫之所以勇敢,是因为他是个不停息的奋斗者,它不断地迎接着挑战。作者在这一层中自然流露出了对勇敢船夫的赞美,用“我羡慕你”暗示了作者自己的人生理想。

诗歌的第二层则更加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追求。“我的心中充满同样的激情”一句完成了过渡。下文则表明了自己要离开眼前的生活环境,去追求自由的生活,普希金对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充满了厌恶,这里的气氛令他窒息,对当时幽闭的生活感到厌倦。在诗人的血液里流淌的是活跃的因子,是对自然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离开“欧罗巴”,离开令他厌倦的“监狱”,他要去往“遥远的天空,遥远的异邦”,要过一种全新的生活。也许在追求的路上充满了坎坷与艰辛,但为着自由,为着心中的理想,诗人愿意像大海上勇敢的船夫那样去博击!

2 《帆》

这是用象征手法写成的一首诗。写此诗时,莱蒙托夫只有18岁,正在上大学。他朝气蓬勃,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渴望在奋斗中有所作为。在这首诗里,莱蒙托夫借“帆”这个形象寄托了自己人生的选择和理想的追求。

第一节,开头两句诗展开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画面:一片孤帆在雾霭茫茫的蓝色大海上“闪着白光”。看到这幅画面,读者忍不住会发出疑问:它在遥远的异地寻求什么?它为什么要抛别可爱的故乡?这只在雾海上孤独航行的白帆船,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青年莱蒙托夫生活在一些不思进取的贵族子弟中间,他鄙夷他们的无聊和空虚,渴望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建功立业。他是一个孤独的奋斗者。

第二节,诗人展示了一幅孤帆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画面。波涛汹涌,海风呼啸,海上的风暴惊心动魄。“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它在全力抗争,要战胜风浪。后面两句,是诗人为它作的注解;它不寻找幸福,也不逃离幸福。那么它究竟追求什么?在这一节里,诗人没有作正面回答。

第三节,风暴过去了,帆儿在碧波与阳光之中体会着胜利的喜悦。但它并不满足于这暂时的宁静,它仍在“祈求风暴”。读到这里,我们仿佛才明白,帆儿的理想是与狂风激流搏斗,它的价值要在与风暴的抗争中体现!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他不能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消磨生命,他要在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奋勇搏击。所以“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3 《蓝海》

这是美国诗坛上一位特殊的被誉为“灵魂的风景画家”的诗人的作品。正因为她特殊的经历,她的诗歌才体现出一种别具魅力的率真、坦诚、纯美。虽然她幽闭自己的外化生活,但她的心灵世界却时时与世界血脉相通,她用一种人性深处最真实的眼光看世界,也用人性深处最真实的方式来表达,表现着她对世界的独到见解。成人的诗作,却有着孩子的真纯。

这首诗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作者以陆地自居,深情地向大海表白自己要归属于大海的心情。第一句话就明确表白了自己的心境。“我的河流”象征着大地全身的血液、全部的情感,“收容”一词,传达出心情的迫切。第二句话流露出对大海的仰慕,“慈祥”、“博爱”是赞美,也是歌颂。“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从中读者可以更真切的感受到期盼。第三句则表达了一种更为强烈的要求,并且直接表白要“从污浊的沟壑/把一条条溪流引来”,这是洁身自好,自我升华。以这样的方式投入到大海的怀抱,可见在其心目中,大海是何等的高洁,何等的伟大!“请你允许”并不就是自卑,而是源于对大海的倾慕与尊重。从头至尾,感情一句强似一句。“你肯收容吗”,“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说呀”,“说你允许我扑进你的胸怀”,抓住这几句,我们就抓住了诗人情感的发展主线。

〔特色赏析〕

1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1)深情的呼告

诗人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强烈的赞美。“大海的勇敢的船夫”这一虚拟的形象成了作者倾诉的对象。在亲切的气氛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对船夫的羡慕,对理想的渴求。诗人在此诗中,保持着他一贯以来的激情,在热情洋溢的诗句中歌唱着自己的理想,流露出为理想向困难挑战的激情与勇气,令人敬佩。

(2)含蓄的象征

诗人又用象征的手法,婉转地将自己的理想寄寓于象征事物中,含蓄而深沉。诗歌中帆影、暴风雨、港湾、波浪、天空、异帮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寄寓着作者对充满搏击与奋斗的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2 《帆》

(1)单纯的意象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短诗,诗的主要意象是大海中一片小小的白帆。这一意象展示着诗人向往追求自由生活的勇气和信念,自比为“帆”,也直接决定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但也正是这份孤独与寂寞更突出地展现了诗人的勇气。单纯的意象贯穿始终,每一节中展现它的一个新的特点,连缀起来形成了“帆”的完整形象。

(2)工整的结构

全诗三节,每节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言志。将全部三节诗所描绘的画面连贯起来,呈现出诗人借“帆”表达的人生追求,显示了作者卓尔不群、不甘平庸的人生态度。诗情、画意、义理,在这首诗中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使它成为莱蒙托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3 《蓝海》

(1)呼喊中蕴藏浓烈情感

诗人以对话的方式倾诉着自己对大海的深情。“大海”应该是象征着“慈爱”、“博爱”、“包容”的美好的人生或是美好的生活。不断的呼喊声中,希望归属大海的愿望一阵强似一阵,一浪高过一浪;“你肯收容我吗”、“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说呀”、“说你允许我扑进你的胸怀”。这呼喊声中有赞美,有请求,有对美的向往,有一种实现理想的执著。很难想象这样的诗句出自一个晚年患有自闭症的诗人之手。

(2)巧用破折号

这首诗的破折号使用比较多,一共七个,较有特色。第一个在延长声调时,我们能体会到小心翼翼、欲言又止的心态。第二个包含着焦急的等待。第三、四个在声音的延长中流露着深情的赞美。后面三个那种等待的焦急一阵强似一阵,将感情推向顶峰,破折号的使用使诗人的感情从文字中延伸至声调中,留给人宽泛的想象空间。

三首诗都有着浓烈的抒情意味,又都使用了象征的手法,委婉的表达着自己的愿望。

〔主题详解〕

1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诗人通过对与大海风暴搏击的船夫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为了自由,为了心中的理想,愿意像勇敢的船夫那样去搏击的人生理想。

2 《帆》

诗人借对“帆”的形象摹写,表达自己不愿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消磨生命,他要在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奋勇搏击的人生追求,显示了作者卓尔不群、不甘平庸的人生态度。

3 《蓝海》

诗人以陆地自居,深情地向大海表白自己要归属于大海的心情,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的人生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517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2
下一篇2024-04-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