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巷的棒棒与三和的大神:老去的坚持与年轻的绝望

自立巷的棒棒与三和的大神:老去的坚持与年轻的绝望,第1张

  最近,慕名看了两部纪录片,一部记录西部山城一个即将消失的职业,一部把镜头对准了南部改革开放代表城市深圳的那些常年奔走在人才市场的普通求职者,一部由本土非专业人士拍摄制作,一部由写实类纪录片的行家里手日本NHK完成。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拍摄手法,放在一起却展现了两个游离于大众视野之外的小世界,让我们有机会把目光短暂地定格在这个被忽视的社会部分。

  他们离我们的生活其实很近,我们离他们的境遇也不远。

《最后的棒棒》

  一位正团级转业军官,用2100每月的薪资+未来四分之一版权收益的允诺哄来一位婚礼摄像,外加一部借来的机器,兜里揣着的1300块钱,走进了距离重庆市中心闹市区解放碑几百米远的自立巷53号,拜一位名叫老黄的棒棒为师,做了一年多的棒棒。片中记录的几位主要人物

老黄

导演的入门师傅,新中国成立那年以地主家第五个儿子身份来到这个世界,未曾享受过地主儿子的福,吃进了地主家儿子这个身份的苦,因为讨不到老婆,后与一位寡妇组建家庭,育有一女,因为没有走法定结婚程序,后其女儿母亲与另外一个男人结婚。一个老男人,带着襁褓中的女儿,兜里只剩下一个一元硬币,开始了接下来的人生。

  老实巴交,省吃俭用,勤劳能吃苦,积极乐观,谨小慎微,就像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这些形容词同样适用于老黄。

  因为要到重庆谋生活,女儿从小轮流在亲戚家寄养,疏于照顾,老黄对此很愧疚,女儿十九岁便怀孕生子结婚,升级为外公后的老黄,照顾外孙,为女儿女婿买房贡献自己的力量,女婿女儿算是孝顺,这段时间或许是老黄最为幸福的时光。但疾病缠身让老黄不得不比自己原计划更早的放下肩上的棒棒,不能为儿女继续付出,自己的身体还得不断的吃药,老黄为了省钱,只去小诊所,开最便宜的药。

  对于生活,老黄是有向往的,并且曾未放弃,最后自立巷快要拆除后,身体已是支撑不住的老黄依旧拒绝进医院,他不愿意将自己好不容易获得的现在扔在医院,拖累自己的女儿女婿。   常年一身旧式军装加一双黄球鞋的老黄,虽然曾未入过行伍,但面对百挫的人生,却是一位坚强勇敢的战士。

老甘

  年轻不顺意的时候,老甘找大师算过一次命,大师说他六十岁后便会转运,老甘深信不疑,这个预言在随后的岁月成为了他精神的寄托,攒下一万块钱,回村里风风光光的办一场六十寿宴成为了老甘奋斗的目标,当然要是能讨到一个老婆,那就是大美事一件了。

  六十岁如期到来的那一天,老甘没有攒够钱,寿宴是不可能了,老甘很失落,回想自己孤苦伶仃的六十年,失落来的便更深了。

  老甘在片中说过一句话:只剩下百来块钱,但人是饿不死的,人是活的。

老杭

  一个女人,两个小偷,片中介绍老杭时是这么开头的。年轻的时候,老杭相处五年的未婚妻突然嫁给了别人,弄死那个第三者就成了老杭接下来生活的目标,一开始老杭计划买凶复仇,但做棒棒攒下的第一个一万块钱,被小偷洗劫一空,老杭继续攒钱,这一次钱攒够了,但计划买凶的小混混却入狱了,老甘改变计划,自己买好砍刀弹簧刀三棱刀,但到了能下手的时候,当初的仇恨却不再了。

  后来的老杭被一位同乡以养老保险的由头骗去了一千多块钱,老杭被骗过很多次,但自己尝试将收到的一张假币花出去时,表情出卖了自己,招来自己雇主一顿臭骂。

河南

  没人知道他真名,就用他来自的地方称呼他,比起其他人,44岁的河南算是年轻,但比起其他人,河南算是好吃懒做了。河南对生活有不甘,有着追求,这点从他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但依旧坚持订阅报纸中就可以看出来,只是他把追求更好生活的方式压在了赌桌上,结果自然是可以想见的。

  因为2001年的时候被两个小混混挑了脚筋,河南落下残疾。44岁的他,没有妻儿,没有身份证,后来辗转很久的河南,又回到了最初因嫌弃他吃两个鸡蛋而把他辞退的雇主那里,影片最后,河南还了借导演蛮牛的600块钱。

  片中的最后,自立巷被拆除,没了栖身之地的他们,接下来会流落到哪里我们我们无从知晓,但能确定的是无论在哪里他们都不会放弃对于生活的坚持与向往,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他们所拥有的全部。

《三和人才市场》

  NHK(日本广播协会)的纪录片,尤其是社会类纪录片,是高质量的代名词,而日本对于中国又有一些格外的关注,这一次他们将镜头对准了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深圳,聚焦这个城市中最普通的低端的求职者,三和人才市场中的那些追求日结日薪百元的求职者。

  在三和市场,有一群只做日结的求职者,他们一般为男性,年龄一般不超过三十五岁,多为农民工二代或三代,有基本的教育经历,进入社会工作后第一个工作场所一般为富士康之类的工厂,厌倦流水线工作,讨厌一份长期工作。

  在这些人中更"优秀"的则被称为"三和大神",身分证早已被以一百块左右的价格卖了,平时的工作也是做一天休三天,吃四块钱一碗"挂逼面",喝两块钱一大瓶的"清蓝"水,睡十几块一晚的床位,最爱的娱乐活动是网络游戏网络赌博,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没钱睡大街饿肚子也是经常的事情。

  这些大神中,很多人怀揣着希望与憧憬来到了深圳,各自独特却也近似的经历使得他们来到三和这个地方,过上大神的生活,有的人尝试回家,却又无奈何重新回到三和,有人断了回乡的念头,对于未来的走向,无所知也无所谓,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早已无所谓了。每一天,还会有人加入这只队伍,对于此,当然依旧是无所谓。

  对于那些对于生活失去期盼的人,生活的焦虑也随之消失,放下的不仅仅是希望,还有所谓的人生的压力。而对于那些依旧在坚持的人们,生活依旧没有温柔以待。

  片中的第一代打工者,39岁的陈用发,在工厂一次事故中失去了自己的右臂。2010年,陈开了一家早餐店,"没了右手总不能整天怪天怪地,只要把左手用熟了,照样能生存",陈其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放弃,但有一件事情,却让他感到深深的无奈。女儿马上就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没有户口的陈其发,要么选择把女儿送回老家读书,要么就读昂贵的私立学校。自称自己为"六等人"的陈其发办下深圳户口的可能性低到他不抱有任何希望,早餐店的收入是负担不起私立学校的开支的。到底如何选择,陈其发只能叹气,还给不出答案。

  来自贵州农村,25岁的陈勇,本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却因为打工耽误入学一个月被开除,来到深圳找工作,辗转零落,依旧没有放弃,依旧在坚守自己心中的底线。不过,未来会怎样?他不知道,我们不关心。

  两部纪录片,同一时间去看,忍不住要去对比,一边是一群已经老去的棒棒,在过往几十年不如意的生活后,依旧怀揣期望,不言放弃,一边是年纪轻轻,却早早对希望道了声拜拜,选择了拥抱绝望。

    称颂这最后的棒棒们,批判自甘堕落的三和大神,或是干脆视而不见,这是我们正在做的,《最后的棒棒》可以剪辑成影片在影院上线,《三和人才市场》就只有被封杀的命运。

  棒棒们已经老去,也逐渐消失,但生活对于这些人的考验却远远没有结束,他们中的很多余生无所依靠,只要还活着,就得为下一顿饭,去招揽生意,去挑起身上的棒棒。

  对于那些三和大神,大众总会追问,是什么让这些年轻的打工者放弃了他们的父辈们曾经有的憧憬和坚持?或许片中那位中介已经给出了部分的答案。

  无法改变,微薄的收入,高昂的生活成本,不仅仅大城市无法立足,就是老家,也已经变的让他们高攀不起。既然这样,什么人生,什么家庭,什么以后,一切都变的无所谓了。

  老去的依旧在坚持,年轻的却已然放弃,怎么看,都有些讽刺。讽刺之外,是其实我们所站之地离这些人也不远,这么一想,感觉会有不同。

 

 

提到“棒棒”,首先想到的是当年那部《山城棒棒军》,“毛子”“蛮牛”“梅老坎”……这些人物记忆犹新,时隔多年,情节忘记了,但是,劳动人民的乐观幽默却让人记忆深刻,当时看这部剧时,快乐多于悲伤。这部纪录片与其他纪录片相比,有诸多特别之处。

      第一,导演是一个军龄20年的团级军官,他叫何苦,非科班导演出身,自然,他的摄像师也只是一个婚纱影楼的师傅兼职的。他把编剧和剪辑的工作一起做了。

      第二,纪录片主角是在不自知的状态的下被拍摄的。

      第三,何导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纪录的,而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棒棒,沉入其中一年多跟踪拍摄的。

      第四,整部剧的画面、转场、特写等镜头,自然比不过专业的了,甚至有的网友说,简直是简单粗暴。虽然如此,这些缺点也掩盖不了它的光辉。

      第五、纪录片的基本特点是纪录,但是,这部剧不仅纪录了,导演(也是纪录片的人物之一)也在带着他们改变生活。这一点,也遭人诟病。

      这部纪录片以重庆即将退出舞台的棒棒为主角。何苦,是纪录片的导演,也以棒棒身份成为其中一员,他拜棒棒老黄为师傅。老甘、老金、河南、大石、老杭,他们都是居住在自力巷里的棒棒。

      这部纪录片看得很沉重,一个行业的没落,就像生命的消亡,必然带来痛苦。只是看谁走在行业的最后,就谁来承受痛苦。 在重庆棒棒行业,当然就是老黄这批最后的棒棒了。

      他们的居住环境,让人震撼。

    他们居住在解放碑附近一个即将拆迁的棚户区内,叫自力巷15号。它的灰黑与破旧和周遭的整洁与亮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它的存在就像人皮肤上的脓疱疮一样,都想把它一刀剜掉而后快。走进自力巷内,在镜头里,隔着屏幕都觉得是非人生活。所居之处,看不出完整的一面墙,莫说一间屋子了,更不用说卫生间了。破桌子,破窗户,破楼梯……跟着何导的镜头进入他们的生活区,感觉就像从地面进入了蚁穴,如果自己不是蚂蚁,你肯定弄不楚里面的东西,觉得到处是隆起的沙泥,到处都是脏、黑、臭。事实就是,他们确实住在这里,据老黄说,自力巷还是他们住宿条件最好的了,他们就是担心不知道自己还能在这里住多久。要知道,住在这里的棒棒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由于湿滑、腐朽、黑暗,老黄还从楼梯上摔过一跤。哎,看到这样的居住条件,我还以为是很久以前的片子,结果是2014年才拍的,2018年才首映的,老黄他们以300元的价格租在这里。

      到处建高楼,高楼脚下的蚁穴往往忽略了。

      他们的饮食,感觉还在上个世纪。老黄一周吃一次肉,要肥的。河南,不说肉了,买得最多的就是面条鸡蛋,镜头最多的就是端着电饭锅喝自己煮的稀饭,别人送的稀饭。老甘老金,常常去外边捞人家吃剩下的,就算打牙祭了。不仅对吃没什么高要求,对煮东西的器具也没要求。有次老甘炖肉,想用老黄的电饭煲,线头被老黄藏了,老甘用了一根烧水棒在一个铁盆子里把肉煮来吃了。对吃如此,对安全也没什么要求,用电不安全,用柴火,严禁使用,但他们也偷偷地使用,老黄说,如果起火了,就跳窗户,即使摔断腿,还可以有命活。

      他们的工资,用聚沙成塔来说明他们的存钱愿望吧,但是,又有谁看到沙聚集起来的塔呢?老黄和何苦俩人一个月一共挣了1041块。一天几十块的收入,有时还没有进账。在他们的钱包里,很少看到红色的票子,在他们那里,因为有了血汗,钱有了钱的重量。这份钱,花起来,就像割肉,赚他们的钱,就像逼着他们割自己的肉。老黄生病回家,寻医的路上遇到一个按摩理疗的店子,以免费体验把他忽悠进去,几天下来算账时傻眼了,他们说人工免费,但是材料费不免,总共花费五百多元。老黄只有把自己贴身的钱拿出来,是一个小包裹,透明胶纸裹住的,剥了一层又一层,让收钱的服务员都不禁愣了一下,就像夏天突然进了冷冻室一般,面露难色。老黄一脸无奈,仿佛那剥掉的不是纸而是心,把钱拿出来数了数,也没凑够那五百来块钱。这时老板可能也于心不忍了,把材料费全免了。他们的钱,血腥味太重,商人都心酸了。老杭也遇到骗子,以养老保险为由,被骗了1000多块钱。自从这部纪录片播放后,骗子居然也不忍心,偷偷还了600块钱,还写了封道歉信,并且说以后有钱了再还剩下的。哎,别人靠劳力挣来的血汗钱,骗起来有罪啊!

      他们是重庆的底层劳动者,住着最烂的房子,吃着最差的伙食,拿着最低的工资。有人说,他们可以选择放弃这个职业啊,但是,他们在时代的车轮下,被别人被自己挤压得没有打转的空间。

      在他们身上,都有这些共性:出身卑微,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一技之长,属于被迫谋生。在这种情况下,这部片子里的棒棒我分为三类。

      第一类就是以老黄和老杭为代表的吃苦耐劳有理想的棒棒。老黄由于家里成分不好,三十多岁找了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他俩又生了女儿,结果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罚了一千多块钱。后来他出去打工了,这个女人背叛了她,等他回来时,把老黄和女儿一起撵出家门。女儿吃百家饭长大,他呢就开始在重庆做棒棒了,挣的每分钱都是为了女儿,直到拍片子了,他念叨的是,女儿还有二十万房贷没有还。老杭呢,也是不幸。因为老婆丢下儿子跟着别人跑了,他到重庆当棒棒。老杭想找人把那男人给杀了,找到帮手时,他说要一万块钱,结果等钱存好后,遇到小偷,把钱给偷了。他又存第二次钱,等钱存够时,那帮手犯事吃牢饭去了。等到他自己买刀时,杀人报复的心被生活都磨灭了,他觉得,前妻有权利去选择更好的生活。虽然二人都不幸,但是,在生活的磨难面前,他们没有丢掉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向往。

      第二类就是以老甘、老金、河南为代表的好吃懒做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棒棒。特别是河南,在这些棒棒里头,最懒的是他,好赌的是他,吃面最多的是他,喝稀饭最多的还是他。他,单身汉一个,像是河南人,有点文化,黑户口,连个身份证都没有。

      第三类就是大石为代表的勤劳命好的棒棒,有家有室,儿女双全,儿孙满堂,女儿还考了大学,做起了二房东。虽然如此,大石善良勤劳。河南七个多月的房租没交,大石也没有赶走河南,他也喜欢和他们一起出工干活。

      俗话说,穷则思变,但是,殊不知,“思”已经被生活固化,不想变,不敢变,没有能力变,这一点在他们身上很突出,再加上由于没有文化和人性遗传的不足,使得“变”就难上加难。何苦带老黄到朝天门去,由于不熟悉情况,两天挣了58块钱,老黄还丢了一个解放碑的单子,老黄就更加埋怨何苦,最终换地方的改变以失败告终。后来,何苦带老黄去工地,一天一百五,最终也因为老黄年纪大而退出。后来何苦去工地,想帮助他们甩掉肩上的棒棒,转战各工地,他们还挣了一大笔。

      生活的不幸,时吗?命吗?老黄一辈子艰辛,好在女儿女婿很孝顺,享了几年福,21年病死家中。老杭为自己打了一口棺材,一生最终的归宿准备好了。老甘在当地政府帮助下,要进养老院了。河南貌似开直播去了,老金没有联系上了,大石劝儿子生二胎去了。

      重庆的棒棒结束了,第一代农民工也该陆续回家安详晚年了。

      肩挑走了一个时代,背磨去了一生,时代留下了一个大大的脚印。

   

甜水面的做法步骤

1

中筋面粉2杯,水150ML左右,盐1茶匙,和匀,如果干可以再少少的加一点点水,面要筋道要多揉,揉好的面团醒半个小时。

2

醒好的面团擀成约06-1厘米的面皮,切成06-1厘米粗的条。

3

锅内烧开水,切成的面条下到开水里前,两手捏着面条的两头用力上下抖一抖,把面条拉细长,再放入开水里煮至刚刚熟。

4

另锅里把菜油烧热成熟油,晾凉。等面条好了捞起来,沥干水分,晾凉放到熟油里拌匀,防止面条粘连。

5

面条放碗里,把复合酱油,辣椒油,蒜泥,芝麻酱,花椒面,麻油,芝麻粒混合均匀淋在面条上,拌匀就可以开吃啦!!

这么害羞啊,莫非是初恋?男孩子嘛 表白最好当面说,就约她出来聊聊,然后直接说,你喜欢她,做你女朋友行不行,不行就做朋友,不就一句话的事嘛,没什么好尴尬的,至于聊什么,生活的趣事啊,学业或工作啊,什么的,就把她当朋友一样聊天嘛

“最后的棒棒”老黄走了,他的一生吃了很多的苦,在年轻的时候,便经历了妻子离家出走的痛苦,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庭,老黄独自承担起了养育女儿的重担。

而在老黄上了年纪之后,年轻时候下力所留下的疾病,也就慢慢的表现出来。虽然身体已经老了,但老黄却从没有服输,只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养病之后,再次回到了重庆做棒棒。

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到老黄67岁时候,因为生病的原因,才回到了女儿居住的地方,和女儿、女婿一块生活。

老黄是何苦导演纪录片中的主角,也是何苦导演人生中的一个导师。老黄的离开意味着重庆山城的棒棒,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记忆。

在这部纪录片中,主要讲述了老黄为首,这一群棒棒的工作、生活日常。作为棒棒的老黄,一生中都经历了下面这些艰难坎坷。

一、独自抚养女儿长大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完整的家,身边能有一个知冷知热的人。这不仅仅是家庭的需要,更能够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可惜这样完美的家庭,并没能够出现在老黄的身上。在他年轻的时候,妻子便因为家庭贫穷,而离开了他们父女。

在这之后的老黄,并没有变得怨天尤人,而是下定决心要独自将女儿抚养成人。于是没有文化的他,凭借着一身的气力,在重庆做起了棒棒。

二、做着最累的工作

棒棒是重庆特有的一个职业,在我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名字叫做《山城棒棒军》,也同样讲述了棒棒辛苦的工作场景。

这是一个下力的活,主要采用挑担的方式,帮助雇主运输物品,在运输货物的时候,轻则几十斤,重则可能上百斤。

对于这样重体力的活,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做不了,但老黄却将这份工作,一做就是一辈子的时间。

我想看过纪录片的朋友,对于视频中的老黄,一定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现如今他已经去了没有坎坷的天堂,希望在另外的一个世界里,不再有如此繁重的工作存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474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2
下一篇2024-04-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