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了!他抨击美国这次行动“非常恶心”

怒了!他抨击美国这次行动“非常恶心”,第1张

推特截图

这位名叫德里克·麦克斯的特工,在2008年时是美国缉毒局中负责抓捕俄罗斯商人维克托的行动负责人。德里克声称,维克托当时正准备向拉美地区的贩毒团伙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武器装备,因此美国缉毒局派遣了他所在的小组对维克托进行了抓捕。在他的努力下,维克托于2008年在泰国被捕,随后被引渡关押在美国。

而维克托交换回来的美国运动员布里特妮·格里纳,则是因行李中被发现藏有含大麻成分的电子烟被俄罗斯扣押,随后被指控犯有持有和走私毒品罪,判处9年监禁并处罚金100万卢布。格里纳提出上诉后,俄罗斯维持了原判。

对于这一交换,费尽千辛万苦抓获维克托的德里克表示自己不能接受,他特别强调,维克托是美国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这次交换“是恶魔的胜利,是法律秩序的悲伤的一天”。对于维克托回到俄罗斯一事,他称“‘死亡商人’又要继续行动了”。

“我非常恶心”,德里克还对美国广播公司称,“这真得让我很苦恼”。

除了对放走维克托不满外,也有不少美国网民对换回来的格里纳也颇有微词。因为此前有资料显示,格里纳多次在网络发表批评美国体制的言论,此外她吸食大麻、宣扬性少数主张的言行也让不少美国的保守派颇为不喜,因此有网民嘲讽:“拿一个恨美国的女同性恋运动员,交换一个该为成千上万美国人的死亡负责的军火商,这可真是公平交易”。

网友评论

而另一名美国保守派意见领袖布丽奇特则在网上宣称,自己曾看过交换囚犯的有关报告,当时美国明明可以用维克托换回涉嫌“间谍罪”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军人保罗·惠兰,可拜登当局却选了“那个吸毒的女同性恋”。

推特截图

尽管美国媒体此前曾称这个传言并不属实,但依然有不少美国网民在评论区表达自己对这次交换的不满。

延伸阅读

美国用俄军火商人换回女篮球员,特朗普:愚蠢又难堪

美俄“换囚”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幕,足以搅动两国的敏感神经?

经历数月谈判,俄美终于达成“换囚”协议。8日,双方顺利完成在押人员互换手续,俄罗斯军火商人维克托·布特与美国女篮运动员布里特妮·格里纳进行了交换。

美媒报道称,数月前,俄美双方就对交换被押人员一事展开秘密谈判,但过程却是一波三折。在外界看来,这无异于美俄之间的一场政治博弈大戏。

而现在的结果也激起了两国国内不同的反应。俄安全专家认为,对俄罗斯而言,将布特换回是“一种政治胜利”。可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眼中,这事却是办得“既愚蠢又难堪”。

美俄“换囚”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幕,足以搅动两国的敏感神经?

俄美已完成“换囚”

8日,美俄“换囚”的一幕出现在阿联酋阿布扎比机场。

俄美“换囚”现场。图源:bbc

俄罗斯媒体公开了布特折返的细节。据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报道称,布特手持一束鲜花走下飞机,而后拥抱了等待他的母亲和妻子。“半夜,他们叫醒我,说‘把你的东西收拾好’。”在抵俄后,布特还向记者讲述了被释放时的情景。而俄外交部则通过社交媒体发文称,尽管美方此前曾拒绝就交换布特进行对话,但俄方推进了此项工作。

“格里纳很安全,正在回家的飞机上。”当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发表讲话称,“她精神很好,但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恢复。”拜登表示,美方为确保格里纳获释,与俄方进行了“艰苦而高强度的谈判”。

正如美俄双方所说,事实上,美俄双方就“换囚”一事曾经历了漫长的谈判。

美国《国会山报》8月报道称,俄美当时已就“换囚”一事谈判,美国官员提议,用被俄拘留的格林纳和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保罗·惠兰交换布特。

也就是说,美国当初是期望达成“一换二”的结果。但俄罗斯却始终坚持“一换一”的立场。11月18日,俄外交部副部长谢尔盖·里亚布科夫曾表示,俄美双方未就“换囚”达成共识,但通过“特殊渠道”继续保持接触。

而从本次“换囚”的结果看,美国的希望还是落空了。

被换双方都是谁?

只是,值得俄美如此费尽心思周旋的被换双方究竟是谁?他们又是犯了什么事,而被拘留在他国?

八次入选美国女子职业篮球联赛全明星、两次当选年度最有价值球员、两次代表美国队参加奥运会并获得金牌在美国,格林纳是家喻户晓的女子篮球明星。

8日,格林纳在飞往美国的飞机上。图源:bbc

2月,在莫斯科机场的例行检查中,格林纳因被发现在电子烟中装有大麻油,而被俄罗斯拘留。俄罗斯海关表示,这一罪行在俄最高可被判处10年监禁。

7月,格林纳在俄罗斯法庭就毒品指控一案认罪。但当时,她哭诉自己不是有意为之,这是为了赶飞机而匆忙收拾行李的结果。

但俄罗斯法院认定格林纳持有和走私毒品罪名成立,应被判处9年监禁。

这起事件在美国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判决结果出来后,有数千名非裔女性向拜登和哈里斯致信。格林纳本人曾向拜登隔空求助。

8月,拜登政府发表声明称,俄罗斯把格林纳定罪和判刑是不可接受的,要求俄罗斯放人。有媒体分析认为,当时的拜登也希望这场囚犯互换为中期选举赢得一场急需的政治胜利。

综合媒体对他的描述来看,围绕布特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全球最大的军火走私商”、“死亡商人”、“好莱坞**《战争之王》的原型”等。

据半岛电视台报道,俄罗斯军火商布特至少会说6国语言,其被指控“在全球各地走私武器,并助长了当地的军事冲突”。

布特于2010年被引渡至美国。图源:bbc

“从非洲到阿富汗,从中东到南美,只要有战争的地方就有他所售的武器。”**《战争之王》曾用这样的台词来形容布特的军火版图。

2008年,布特在泰国被捕。美国坚称布特向全球多个武装团体提供武器。但俄方对此提出抗议。

此后,布特被引渡至美国。2021年,布特因非法售卖武器和参与谋杀美国公民的罪名,被美国法院判处25年监禁。

但布特本人否认了这些指控,俄罗斯方面也称美国是绑架行为。

两国反应有落差

至于俄罗斯为何坚持换回布特,半岛电视台援引一些美国官员的猜测称,“这是因为他与俄罗斯军事情报机构‘格鲁乌’关系密切”。但布特本人则矢口否认与“格鲁乌”有任何联系。

半岛电视台猜测,“格鲁乌”对布特的守口如瓶和拒绝与美国政府合作的行为很满意,因此俄罗斯方面才决定“奖励”他的忠诚。

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的西蒙·萨拉德吉安表示,如果没有来自政府的保护,布特根本无法经营着如此大规模的走私业务。

这些“流言”和揣测,目前都尚未得到证实。但在很多人眼中,布特仍是个神秘的存在。

对于布特被释放,俄罗斯安全专家马克·家来奥蒂认为,这无疑是向其他深陷困境的俄罗斯人传达了一个信息,即“祖国没有忘记你”,对于俄罗斯而言,将布特换回,也是一种政治胜利。

而美国国内的反应似乎与俄罗斯方面形成鲜明对比。一些美国政客对于保罗·惠兰没有一同被换回而耿耿于怀。

8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为什么这个交易不包括保罗·惠兰?他本应被释放的。对美国来说,这是一件多么‘愚蠢’和不爱国的难堪事件!”同日,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约翰·博尔顿也表示,这是拜登政府犯下的“糟糕错误”、“不是交换,而是投降”。

而当得知格林纳返回美国的消息后,仍在俄罗斯服刑的惠兰则失望不已,他说,自己已经打包好行李准备回家,但不明白为什么还要继续坐牢

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

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PatrickVictorMartindaleWhite1912年5月28日-1990年10月30日),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20世纪最重要的英文作家之一,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12年5月2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他的小说可以在情节性描写和意识流间自由切换。他所创作小说是只有他自己才明白的天书,但他在小说中娴熟的运用了叙述角度自由切换及意识流等的手法,使得作品成为超越平庸,获得极大成功。评论界一致公认他是当今世界上富于才华并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怀特因病于1990年9月30日在悉尼市郊百岁公园寓所去世。享年78岁。

中文名:帕特里克·维克托·马丁代尔·怀特

外文名:PatrickVictorMartindaleWhite

国籍:澳大利亚

出生地:英国伦敦

出生日期:1912年5月28日

逝世日期:1990年9月30日

职业:小说家、剧作家

毕业院校:英国剑桥皇家学院

主要成就:获得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人树》、《风暴眼》

人物经历

1912年5月2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澳大利亚的一位农场主,母亲也生于富有的农场主家庭。怀特是在父母回英国探亲时出世的,在悉尼乡间的农场里度过自己的童年。1925年赴英国切尔滕纳姆学院学习。1929年回国。1932年再度去英国,进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攻读现代语言。在此期间,他开始从事诗歌创作。1935年出版的诗集《农夫和其他诗》,即为其在剑桥求学时期的作品。但他自认在诗歌创作上很难有建树,从此不再写诗,改写小说和戏剧。

1935年,怀特大学毕业后仍留居伦敦,从事创作,曾去欧洲许多国家和美国游历,并且阅读了大量英、法、德诸国的文学作品,深受欧洲文化和詹姆斯·乔伊斯、托马斯·沃尔夫、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等现代作家的影响。1939年和1941年,怀特相继发表了长篇小说《快乐的山谷》和《生者与死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英国皇家空军情报部门,曾被派赴中东一带工作五年。1948年回澳大利亚定居,先经营农牧场,后专门从事写作。

1948年,怀特出版了第三部长篇小说《姨母的故事》。1955年,他发表了自己的代表作之一——长篇小说《人树》。《人树》一书出版后,受到了国内外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有“澳大利亚的创世记”之称,为作者带来了国际声誉。

随后,怀特又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沃斯》(1957)和《乘战车的人》(1961)。前者以19世纪上半叶试图横跨澳洲大陆的德国探险家莱克哈特为原型。后者写的是一群穷困潦倒、行为乖张的侨民。在60年代,怀特还发表了用喜剧手法描写一对孪生老人痛苦一生的长篇小说《可靠的曼达拉》(1966),收有《不准养猫的女人》等十一篇小说的短篇小说集《烧伤的人》(1964),以及剧本《汉姆的葬礼》(1961)、《沙萨帕里拉的季节》(1962)、《快乐的灵魂》(1964)和《秃山之夜》(1964)等。1970年,他又出版了描写一个艺术家生平的长篇小说《活体解剖者》。

197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风暴眼》是怀特最重要的代表作。在荣获197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后,怀特又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树叶裙》(1976)、《特莱庞的爱情》(1980),中短篇小说集《白鹦鹉》(1974),剧本《重返阿比西尼亚》(1974)、《大玩具》(1977)以及自传《镜中瑕疵》(1981)。

怀特因病于1990年9月30日在悉尼市郊百岁公园寓所去世。享年78岁。

作品年表

写作特色

澳洲风格

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尽管有其独特的一面,不容否认,它们同时体现了澳大利亚文学的某些典型特征,这主要表现在采用了澳大利亚的社会背景、自然历史和生活方式。同时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怀特并不像他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同行那样,只把目光盯在澳大利亚特有的事物上。虽然他的小说大多以澳大利亚为背景,但他主要关心的是写人,写那些超越地区和民族界线、其面临的问题和生活环境都极不相同的人。即使在他最有澳大利亚特色的史诗《人树》中,尽管自然和社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中的人物,与其说是以其典型或不典型的移民生涯,不如说是以其独特的个性而跃然纸上。当怀特陪同他的探险家福斯进入澳大利亚大陆的荒野以后,那荒野就首先成了演出沉迷于尼采式意志力并为之自我献身的戏剧的一个舞台。

人物特点

人们会觉得特别的,是帕特里克·怀特笔下的主要人物往往或多或少地置身于社会之外:往往是些侨民、行动乖张或智力不全的人,更多的则是神秘主义者和狂人。看来,怀特似乎发现自己最易于在这些穷困潦倒、无依无靠的人身上发掘出他所神往的人性。《乘战车的人》中的人物就是这样一类人:由于侨民的身份和与社会习俗相悖的行为,他们备受迫害和折磨,但从精神上说,他们又是上帝的选民,是不幸中的胜利者。《可靠的曼达拉》中的两兄弟亦是如此,他们具有矛盾的特性:很能应付自如而又精神空虚;举止笨拙却资质颖悟。从某种意义上说,怀特的最新也是最长的两部小说中,两个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活体解剖者》中的艺术家和《风暴眼》中的老太太——也非例外。在怀特笔下,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被描绘成一种诅咒;这种创作激情使艺术家的艺术产生了毁灭一切的后果,使创作者和接近创作者的人都沦为它的牺牲品。至于《风暴眼》中的老太太,作者则以她在一场飓风中的经历为神秘的中心,从这个中心得出人生的深刻见解,从而揭示出她充满不幸的一生,直到她死。

晦涩难懂

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相当难懂,究其原因,则不但因为他有其特殊的认识和特殊的题材,而且同样因为他别具一格地把史诗的真实和诗歌的感情熔于一炉。在画面宽广的叙述中,怀特采用了高度浓缩的语言,锻词炼句,哪怕是细枝末节也不例外,同时,以极度的艺术夸张和微妙的心理描写,始终如一地追求最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使真和美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美,是放射光华和生命、激发天地万物和各种现象的诗意的美;真,纵然一瞥之下可能令人厌恶和惊恐,却是它自身的揭示和解放。

怀特的作品有明显的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现代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他善于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大跨度地将情节与人物内心活动编织在一起,细致深刻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迷离变幻的感觉。小说是只有他自己才明白的天书,是文学味太重的散文。

人物评价

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特里克·怀特。在像历次一样简短的得奖评语中,提到“他以史诗般的和擅长于刻画人物心理的叙事艺术,把一个新的大陆介绍进文学领域”。在有些地区,这句话多少有点被误解了。其实,这句话的意图,只在于强调帕特里克·怀特在其祖国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因此,不应该被理解为除了他的创作以外,澳大利亚文坛上就不存在一大批重要作品了。

帕特里克·怀特是一位社会批评家,正如一切名副其实的真正作家一样,他主要通过写人来批评社会。他首先是大胆的心理探索者,同时又随时准备提出人生的观念,或者说提出一种神秘的信念,从中获得教益和启迪。他与自身的关系,犹如他与别人的关系一样,是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崇高的企求和刻意的否定,激情热望和清教徒主义互相抗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与他自己的高傲气质截然相反,他赞颂谦恭和自卑——一种持续不断的,要求赎罪和作出牺牲的负疚心理。他在高尚地、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和艺术的同时,又疑惑两者的前途,因而不断地受到困扰。尽管对怀特的创作有争议,但评论界一致公认他是当今世界上富于才华并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他是崭新科技时代的领路先驱,将自己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人类的进步。他是寻求人性启迪的理想主义者,信奉着唯有光荣进化才能实现人类全部的潜能。在钢铁与科学的加持之下,维克托狂热地追求着自己理想中的光明未来。

强大的消耗能力和控制能力,范围团控和范围沉默,可观的爆发伤害,使成长起来的机械先驱可以成为全能法师。初期略显脆弱,技能施法距离较近且需要大量练习预判,需要大量装备的支持。

己方使用

死亡射线是一个给力的磨血技能,以及强大的封锁区域工具。将它与重力场组合使用,以控制敌人的位置。

确保你选择了正确的强化道具。这三个强化道具都可以增强维克托的特殊能力,但每局游戏里只能买其中一个。

敌方使用

要时刻注意维克托与你的距离。离对手越近,维克托的控场能力就越强。

要关注维克托选择的是哪种强化物品,你可以通过他拐杖的颜色来识别。

  《短柄斧》第1部

  剧情介绍

  一个不知道具体时间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维克托·罗克利的小男孩,由于他的长相实在太过丑陋,就连他的亲人都不喜欢他,所以维克托的人生大多时候都没有经历过亲切的关照,他的生活是压抑的。如此说来,就不难理解为何维克托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他几乎一有时间就会藏到父亲位于沼泽边上的一所旧房子里,似乎只有在这里,呼吸着木头受潮后的腐味,他才能让自己真正平静下来,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所有的悲剧都发生在那个万圣节的夜晚,邻居家的孩子们都往房子里投掷鞭炮,为了愚弄和吓唬“傻大个”维克托,然而,罗克利家的老房子是由那种易燃的木头建成的,结果可想而知,鞭炮的火星点燃了房子……

  当维克托的父亲回到家时,房子已经被大火包围了,惊悉维克托仍然被困在房子里后,父亲冲进谷仓,拿起一把短柄斧,拼命地冲着房门砍去……但是他不知道受到惊吓的维克托其实就躲在门后,正在想办法打开门逃出来。父亲手中的斧头就这样不幸又意外地砍在了维克托的脸上,可怜的维克托一命呜呼。从此以后,那个经历了丧子的痛苦的老男人的后半生都沉浸在自责与悲哀中不能自拔,他不肯离开房子一步,不肯与其他人交谈,渐渐和所有人都断了联系。差不多10年后,他抑郁而终。

  但是,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不知过了多少年的现在,克罗利家的老房子旁边的那片沼泽地变成了一个神秘的“百慕大”,凡是不小心走进去的人,都会无缘无故的失踪。因此有关沼泽闹鬼的传闻就不胫而走……如果你在夜晚接近那所空置的老房子,就能够听到维克托的哭声,他始终在树林里徘徊,寻找着他消失不见的父亲。而这一切,都来自于路易斯安那的一个民间传说。

  似乎闯下大祸的总是那些无知且冒失的年轻人,本刚刚和他的女友分手,所以他还没什么情绪盯着其他姑娘的胸部瞧,因为他发现这只会提醒自己前任女友的一切,以及两人在妈妈的床上共度的那些美好时光。于是他决定做一些惊险刺激的事情来调整心情,他的目光对准在新奥尔良一处因为闹鬼而闻名的沼泽地里,伙同好友马库斯进行一场探索“闹鬼的沼泽”之旅。然而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由于那个没什么经验的导游的失误,他们竟然真的进入了一个古老的传说之中,里面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关维克托·克罗利的。

  观看地址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B6%CC%B1%FA%B8%AB&fr=ala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409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1
下一篇2024-04-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