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认识的思辨性、长期性、积累性、反复性和多解性

地质认识的思辨性、长期性、积累性、反复性和多解性,第1张

一、地质认识的思辨性

地质学具有诸自然科学中最庞大的概念体系,因此地质学家,特别是大师级地质学家对地质学原理、地质学规律的思考辨析在地质知识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使地质学充满哲学思辨的意味。例如,在地质学发展历史上影响广远的成矿过程水成学派和火成学派、大地构造的固定论观点和活动论观点、地壳演化的灾变论和渐变论等,都是在地质学最高认识层次上思辨论的体现,是地质学大师的地球观。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中国最早的思辨论大师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 道”的宇宙观。这种基于 “道”思辨论的宇宙观,对天地的形成,万物的起源与运动,做了朴素的描述。在地质学认识论的中间以至基础层次上,也具有强烈的思辨性。特别是在大地构造、矿床成因这两个领域,地质学家的思维导向和概念运动始终在知识形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大地构造的多旋回观点、经纬向构造带观点、地洼观点、断块观点、地幔柱观点等丰富了对地壳构造演化的认识; 矿床学中的脉动观点、交代观点、侧分泌观点、改造观点、层控观点等,也充满了思辨色彩。应该指出,由于大多数地质过程难以直接观察,对地质概念的思辨仍然是必要的,思辨在地质知识的积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注意到,思辨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主观的思想运动过程,一旦思维较大地脱离了地质现实,就会使获得的地质知识出现偏差。因此,处理好地质观测、地质现象和思辨的关系,是地质认识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的问题。此外,还要注意思辨所获得的地质概念与该概念应用的实际效果的关系。把概念思辨与地质事实、应用效果有机地统一起来,才是地质工作中使用思辨的正确途径。

二、地质认识的长期性和积累性

目前,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还很肤浅,对地球的直接观测深度只有 10 ~ 15 千米,高精度的间接观察仅限于地壳,我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治能力还很弱,需要探索和了解的东西甚多,需要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无论是一个地区、一个矿床或一个特定的问题,对其地质特征、地质现象、地质规律的认识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其他产业和事业相比,地矿信息数量极其巨大,获取最为艰难,积累或认识过程也十分缓慢。对有些关系到重大地质事件、观点、理论等信息价值的检验往往几代人都难以完成。之所以如此,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首先,随着技术的进步,观测分析手段日益先进,先前观察不到的现象后来可以观察到,使得对地质现象的认识逐渐深化。观测手段的进步是没有止境的,因此对地质现象的认识深化过程永远不会完结。第二,地球科学的进步,也使得对地质现象的解释日益深化。对同一区域,我们现在对它的地质学阐释与 50 年前、100年前是大不相同的,因为我们现在有了比 50 年前、100 年前丰富得多、准确得多的地质学知识体系,应该用这个体系对我们曾经工作过的地区和对象进行重新认识。第三,地质工作投入强度增加。原来有些地区由于投入不足,地质工作程度低,取得的认识自然比较肤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财力投向这些地区的地质工作,使认识得到深化。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地质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逐步深入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一是地质工作永远不会完结,地质认识始终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 二是我们不能期望通过一次地质工作取得对问题的最终的认识。

承认地质认识的积累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涉及如何科学地处理自己的工作成果、研究成果同前人成果的关系问题。对同一个地区,同一个问题,后人总是有比前人有更多的资料、数据和认识成果。前人成功的经验可以为后人借用,前人失败的经验也可为后人借鉴。例如,一个重大的找矿成果可能在某项地质工作实施过程中实现,但前人的所有工作应该是该成果的基础,这些基础对具体的找矿项目的直接影响程度可以有所不同,但后者立足于前者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对重大地质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积累过程。认识的积累性,涉及科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承认地质认识的积累性,有利于地质科学的健康发展。

三、地质认识的反复性和多解性

正是源于地质过程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地质信息的不确定性、地质推论的风险性等特点,对地质规律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多解性。一个地质认识的形成,既受限于当时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条件,又受限于研究区信息的积累程度,还受限于地质学家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来说,反复性和多解性具有双重意义: 一是增加了决策的难度,使对一个地质问题的研究难以形成肯定的结论,这是它的负面效应; 二是把问题在反复的研究中不断深化,通过大量的争论、补充、对比、淘汰,使更具说服力、更被实践所支持的地质结论逐步显现,最终为大多数地质学家所接受,这是它的正面效应。两相权衡,我们认为,作为一种重要属性,地质认识的反复性和多解性的正面效应是主要的,它在推动地质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由于地质认识具有反复性和多解性,因此,对重要地质问题的研究不要急于求成,对多种观点的争论不要急于统一,对不同的观点和学派不要急于否定。对地质科学中大量原理、规律、学说的是非真伪,要通过长期的、深入的科学探索与实践,在地质学家的争论、切磋、扬弃、融合过程中逐步解决。这充分说明,在地质科学的学术研究中,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尤为重要。

可能是跟可能是跟另外的一个人说一声,叫她宝,应该是宝贝的意思,很亲切吧?告诉他一声,我要去上学了,打声招呼说一声,经常沟通感觉他,应该是宝贝的意思,很亲切吧?告诉他一声,我要去上学了,打声招呼说一声,经常沟通,感觉他们的感,应该是宝贝的意思,很亲切吧?告诉他一声,我要去上学了,打声招呼说一声,经常沟通,感觉他们的感情很好,才会跟他说把宝我去上学了,现在还是学生,当然不应该去谈恋爱了,可能是十几岁的学生吧,谈恋爱了才会叫的这么亲切

12按圈闭类型划分油气

有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三大类。后两类比较难于发现,勘探难度大,称为隐蔽圈闭油气藏。

13岩石分类

岩石分沉积岩、火成岩及变质岩三大类。多数油、气储存于沉积岩中,火成岩及变质岩中也可以储存油、气。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砾岩、泥岩、页岩、石灰岩及白云岩等。

14地层及其单位

岩石(特别是沉积岩)常常是由老到新呈现为层状排列的,因而把这些排列在一起的岩石统称为地层。地层的单位有大有小,因其成因和时代及工作需要可把排列在一起的岩石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和系统。

15地层时代划分

地层形成的年代有老有新,通常把地层的时代由老至新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与“代”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则称为“界”,如太古界、……新生界等。“代”可以细分为“纪”,如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第三纪、第四纪等,与“纪”相对应的地层单位称为“系”,如侏罗系、第三系等。“纪”和“系”还可以再详细划分,如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中常用到的“×××组”和“×××层”,就是更小的地层单位。

16三维地震勘探

由于地震勘探的测线只提供了二维的信息,要了解一定面积内的地下情况需要把各条测线的地震剖面进行对比,找出相关的信息推断测线之间的地下情况,才能形成整体概念,这就可能产生相当大的人为误差。三维地震是在一定的面积上采用地下地震信息的方法,它可从三维空间(立体的)了解地下地质构造情况。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剖面的、平面的,立体的地下地质图构造图象,大大地提高了地震勘探的精确度,对地下地质构造复杂多变的地区特别有效。

17高凝油

通常把凝固点在40℃以上,含蜡量高的原油叫高凝油。辽宁省的沈阳油田是我国最大的高凝油田,其原油的最高凝固点达67℃。

18稠油

稠油是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粘度较大的原油。通常把地面密度大于0943、地下粘度大于50厘泊的原油叫稠油。因为稠油的密度大,也叫做重油。我国第一个年产上百万吨的稠油油田是辽宁省高升油田。

19天然气

地下采出的可燃气体称做天然气。它是石蜡族低分子饱和烃气体和少量非烃气体的混合物。天然气按成因一般分为三类:与石油共生的叫油型气(石油伴生气);与煤共生的叫煤成气(煤型气);有机质被细菌分解发酵生成的叫沼气。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

20干气和湿气

1石油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2石油成因的学说

主要有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学说。多数学者认为石油主要是有机成因的。

3生油岩

按照有机成因学说,大量的微体生物遗骸与泥砂或碳酸质沉淀物埋藏在地下,经过长时期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岩石,其中的生物遗骸转化为石油。这种岩石称为生油岩。

4储集层

是指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5油气藏

圈闭内储集了相当多的油气,就称为油气藏。

6油气田

在地质意义上,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面积内各油气藏的总称。该产油面积是受单一的或多种的地质因素控制的地质单位。

7油气聚集带

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它具有明确的地质边界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8含油气盆地

在地质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沉降区,接受同一时期的沉积物,有统一边界,其中可形成并储集油气的地质单元,称做含油气盆地。

9生油门限

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10油气地质储量及其分级

油气地质储量就是油气在地下油藏或油田中的蕴藏量,油以重量(吨 )为计量单位,气以体积(立方米)为计量单位。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三级。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1995年年产原油192万吨。

11油(气)按储量可分

按最终可采储量值可分成4种:特大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大于7亿吨(50亿桶)的油田。天然气可按1137米3气=1吨原油折算。大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07~7亿吨(5~50亿桶)的油(气)田。中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710~7100万吨(05~5亿桶)的油(气)田。小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小于710万吨(5000万桶)的油(气)田。

油田的伴生天然气,经过脱水、净化和轻烃回收工艺,提取出液化气和轻质油以后,主要成分是甲烷的处理天然气叫干气。一般来说,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90%以上的叫干气。甲烷含量低于90%,而乙烷、丙烷等烷烃的含量在10%以上的叫湿气。

21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区别

天然气是指蕴藏在地层内的可燃性气体,主要是低分子烷烃的混合物,可分为干气天然气和湿天然气两种。干气成分主要是甲烷,湿天然气除含大量甲烷外,还含有较多的乙烷、丙烷和丁烷等。液化石油气是指在炼油厂生产,特别是催化裂化、热裂化、焦化时所产生的气体,经压缩、分离而得到的混合烃,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

22沉积相

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组合。在沉积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一般把沉积相分为陆相、海相和海陆过渡相。

23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

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主要是从盆地石油地质成因机制出发,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合为一体,充分研究各种地质参数,建立数字化动态模型,并形成一维~三维的计算机软件,全方位的描述一个盆地的油气资源形成及地质演化过程。

24石油勘探

所谓石油勘探,就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质状况,认识生油、储油、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含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并探明油气田面积,搞清油气层情况和产出能力的过程。

25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一种最重要的的方法。它的原理是由人工制造强烈的震动(一般是在地下不深处的爆炸)所引起的弹性波在岩石中传播时,当遇着岩层的分界面,便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在它返回地面时用高度灵敏的仪器记录下来,根据波的传播路线和时间,确定发生反射波或折射波的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认识地下地质构造,以寻找油气圈闭。

26多次覆盖

多次覆盖是指采用一定的观测系统获得对地下每个反射点多次重复观测的采集地震波讯号的方法。它可以消除一些局部的干扰,有利于求得较准确的讯号。

27地震剖面

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施工采集地震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就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象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了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

28地震勘探的数据处理

把记录采集到地震信息的磁带上的大量数据输入到专用的电子计算机中,按照不同的要求用一系列功能不同的程序进行处理运算,把数据进行归类编排,突出有效的,除去无效和错误的,最后把经过各种处理的数据以波形、线形的形式绘制在胶片上或静电纸上,形成一张张地震剖面。这个过程就称做数据处理。

29地震勘探中所说的速度

地震勘探所说的速度即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它是地震波垂直穿过某一岩层界面以上各地层的总厚度与各层传播时间总和之比,可以用来把地震记录的时间转换为深度(距离)。此外,还有层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等。

30水平叠加剖面

在用多次覆盖方法采集的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把共同反射点的许多道的记录经动校正以后叠加起来,以提高讯噪比(高讯号与噪声的比例),压制干扰,用这种方法处理所得到的地震剖面叫水平叠加剖面。

31叠加偏移剖面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在水平叠加的基础上,实现反射层的空间自动归位,用这种方法处理得到的地震剖面,就是叠加偏移剖面。

32垂直地震剖面

地震源放置于地面,接收的检波器置于深井中,地面激发震动后由不同深度的检波器接收地震波讯号,这种方法获得的地震波讯号是单程的,而不是反射或折射回来的,对分析和认识地下地质构造情况更为准确。

33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包括运用波动理论和地质知识,综合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做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绘出有关的成果图件,对测区作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井位置等。

34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是把地层学和沉积学特别是岩性、岩相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地震解释工作中,把地震资料中蕴藏的地层和沉积特征的信息充分利用起来,做出系统解释的方法。

35地震层序

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但因为受不整合面影响,其间的地层即地震层序是不完整的,沿不整合面追踪到地层变成整合的之后,这个地震层序才是完整的。

36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新学科,是综合地质、地震资料,详细划分并确立地下地层的层序,从而研究其构造活动、沉积环境的变化、岩相分布等。

37地震相

地震相是指沉积物(岩层)在地震剖面图上所反映的主要特征的总和。地震相标志分为:内部反射结构;反射连续性;反射振幅;反射频率;外部几何形态及其伴生关系。

38合成地震记录

合成地震记录是用声波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经过人工合成转换成的地震记录(地震道)。它是地震模型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也是层位标定、油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础,是把地质模型转化为地震信息的中间媒介。

39油气检测技术

油气检测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烃类存在的多种地震特性参数(速度、频率、振幅、相位等)来确定油气富集带的方法。这类技术有许多种,目前常用的有亮点技术和AVO技术等。

40储集层预测技术

储集层预测技术是综合应用地震、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对地下储集层的分布、厚度及岩性和物理性质变化进行追踪和预测的一项先进技术。

41地震横波勘探

地震波(弹性波)的传播有纵波与横波两种,纵波质点位移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横波的质点位移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现在通用的地震勘探方法采集的是纵波的讯号,采集横波讯号的称做地震横波勘探。横波在判断岩性、裂缝和含油气性方面有其固有的优点。此种勘探方法在我国正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

42重力勘探

各种岩石和矿物的密度(质量)是不同,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其引力也不相同。椐此研究出重力测量仪器,测量地面上各个部位的地球引力(即重力),排除区域性引力(重力场)的影响,就可得出局部的重力差值,发现异常区,这一方法称做重力勘探。它就是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密度与重力场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研究地下的地质构造。

43磁力勘探

各种岩石和矿物的磁性是不同的,测定地面上各部位的磁力强弱以研究地下岩石矿物的分布和地质构造,称做磁力勘探。由于地球本身就是个大磁体,所以对磁力的预测值应进行校正,求出只与岩石矿物磁性有关的磁力异常。一般铁磁性矿物含量愈高,磁性愈强。在油气田区,由于烃类向地面渗漏而形成还原环境,可把岩石或土壤中的氧化铁还原成磁铁矿,用高精度的磁力仪可以测出这种磁异常,从而与其它勘探手段配合,发现油气田。�

44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的实质是利用岩石和矿物(包括其中的流体)的电阻率不同,在地面测量地下不同深度地层介质电性差异,用以研究各层地质构造的方法,对高电阻率岩层如石灰岩等效果明显。电法勘探种类较多,我国目前石油电法勘探一般用直流电测深、大地电磁测深、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测深等方法,近期又发展了差分标定电法、大地电场岩性探测法等新方法。

快速检索地址http://scholarlibvtedu/theses/etd-searchhtml

高级检索地址http://scholarlibvtedu:8765/indexhtmlcol=theses&pw=100%25&ws=0&la=&ql=a&nh=10&lk=1&rf=0

按作者名检索http://scholarlibvtedu/theses/browse/by_author/

按系(专业)检索http://scholarlibvtedu/theses/browse/by_department

45油气探井

为勘察地下含油气情况所钻的井称油气探井。探井一般有4大类。⑴参数井:了解一个地区(盆地或凹陷)生油岩和储集岩存在和分布的情况的井;⑵预探井:了解一个圈闭中是否含有油气和储集岩分布情况的井;⑶评价井:在预探井发现含油气储集层后,为探明这个圈闭(油气藏)含油气面积和地质储量所钻的井;⑷资料井:为获得油气藏油层参数(主要是使用特殊工具在钻进中取出整块,进行检测与分析)所钻的井

煤矿地质就是利用地质基础知识,研究煤的生成、煤的赋存状态、确定煤的资源储量及煤的用途,研究分析和解决影响矿井建设与采煤的地质因素,达到指导采掘工程的正常进行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煤矿地质学的主要内容是:

1、矿物与岩石(矿物、岩石基本地质学知识)

2、地史学的基本知识(地质年代单位及年代地层单位的概念、地层的接触关系)

3、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的概念、单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断层、岩浆岩侵入体)

4、煤、煤层、煤系和煤田

5、矿井水文地质(地下水的分类、矿井涌水量的计算方法、矿井充水因素)

6、矿井资源储量及其管理(煤炭资源储量估算、三量管理)

7、规程、规范、法规部分(防治水、探放水钻孔布设原则、回采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的主要内容、矿井地质预报及其形式、矿井原始地质编录)

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它是天文,物理,化学,地质学的一门边缘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地球物理学在某些研究领域内和地质学是有密切关系的,但并不相同

区别

地质学是利用地面上直接观测到的数据来对地下浅层构造、变化过程和资源情况作出推断

地球物理是利用物理学的电学、磁学、热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各部分的物理条件、物理性质和物理状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找出以上各方面的发展和联系,以寻求其变化规律

联系

当地下情况在地面上没有直接的显示时,传统的地质方法就很难奏效,必须借助于地球物理物理的方法,例如利用地震波,放射性或各种地球物理场(电、磁、重、热)得到间接的数据,用这些数据来推导地下的情况而地球物理的研究往往根据基本地质情况展开,结合地质知识也能使地球物理的数据具体化

总结: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地球,但研究方法不同;地球物理来源于地质学和物理学,地质学的研究可以通过地球物理方法更精确,地球物理通过地质学知识可以使结论更准确

掌握基础的地质知识,是进行测井解释的前提。

测井解释的全称应该是测井成果解释,并伴有一张或几张很长的解释图测井,就是对油井的检测,包括井下的温度,压力以及其他一些环境指标,通常测的只有温度和压力将仪器固定于缆的一端,由绞车下到井里面去由于油井大部分都一千多米深,所以井下环境比较恶劣,通常为300摄氏度左右,近20MPa的压力,所以对测井仪器的性能要求很高仪器测量完毕后,获得一组数据,单单数据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将这组数据转化为几条温度压力的曲线,在成果解释图上打印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直观地读出井下任意深度的温度压力值了这个过程就叫测井的解释至于用到什么软件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了我们测井用的是高温光缆,相应地地面解调设备就需要配备一套光信号的解调软件如果使用电缆,就需要一套电信号的解调软件我们的光信号解调软件是自己编写的

观赏石的种类、质地、块度、颜色、纹理等特征,均取决于一定的地质条件,两者之间既密切相关、又有因果关系。任何一类观赏石,都并非随处可见,更不是一进到山谷或河滩上,就能找到理想的观赏石。严格说来,不同的观赏石有不同的地质形成条件,如火山弹必须到火山口附近或地表火山喷发形成的河流流域寻找,且火山所喷出的岩浆,多具有含铁镁质较高、二氧化硅相应较低(基性岩浆)的特征;又如表面网脉纵横的观赏石多是后期矿物沿原岩裂隙或角砾间的空隙充填沉淀而成,此类观赏石应到断裂构造发育的地区寻找;再如闻名世界的蝙蝠石(或称燕子石),是一种三叶虫尾甲化石,只产在我国华北地区距今5亿多年的寒武纪沉积岩中(图111至图114)。

观赏石具有形成时间的专属性和产地分布的区域性。所以,要有效地寻找种类较全、收藏价值较高的观赏石标本,就应该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基本地质知识,不仅有助于解释观赏石的成因,体味其内在魅力,更可以深刻地领悟其深邃意境。

利用当今的地质作用现象,去解释已经逝去的地质历史时期地质作用的方法,称为“推今及古”的现实主义思维方法。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地球自身的引力、重力、自转能量、地球的热力等以及受太阳的引力、热力、日月潮汐力等所引起的地壳物质(主要是各种岩石)的变化和运动的复杂过程。它具有三大特点:

(1)作用空间广泛。不论是在地表或地下深处,还是在崇山峻岭、平原低谷或江河湖海,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在不断进行着地质作用。

(2)发展历史漫长。距今30多亿年前的太古宙,地球表面逐渐形成一层厚度约几到几十千米的岩石硬壳,称为地壳,地面上出现了风、霜、雨、雪的气候现象,此后地质作用就每时每刻不间断地创造着、改造着,新的矿物、岩石,再不断被改造,形成了品种多样的观赏石。

(3)变化过程复杂。地球的成分、组成、结构、状态十分复杂,地球内部及表层的物质运动包含了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复杂运动形式,在不同温压条件下,在持续的后期改造及风化作用下,造就了观赏石的复杂多变。

我是阿坝的,以我们当地的说法是,以前这里的水也比较大一些,山也不是本来就那么高险的,河床也不是天生就有的,也是水量多了积成江河的。河床也是在此时形成的,由于刚形成的河床尚不稳定,在流水的冲刷形成了沙石和石头在水里碰撞形成了卵石在水流平缓的河岸地方积累了下来形成的。由于河水对河床的冲刷河床越来越低了,原来在河岸的沙石就相对高了。随着时间(几十年到几百年)的推移河床有的底了几百米甚至上几千米高。当然也有改道的河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340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1
下一篇2024-04-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