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在水一方》——《诗经》中的《蒹葭》
王力宏《盖世英雄》中的《花田错》——选自《花田错》
刘德华最近的MV《继续谈情》中也加入了粤剧元素,曲风悲怆雅致,歌词更唱出“泪似帘外雨点滴到天明”这句经典的粤曲唱词。
《新鸳鸯蝴蝶梦》——部分选自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
1、
寂寞沙洲冷
词:陈信荣曲:周传雄
------
自你走后心憔悴
白色油桐风中纷飞
落花似人有情这个季节
河畔的风放肆拼命地吹
不断拨弄离人的眼泪
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
伤感一夜一夜
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
是慌乱占据了心扉
有花儿伴着蝴碟
孤燕可以双飞
夜深人静独徘徊
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
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
仍然捡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
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是一张《淡淡幽情》的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有台湾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映象最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些多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与流行隔着一段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要说的是,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反映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或胸怀。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张明敏的那个版本到了。香港的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用这类作品的。而大陆方面,则多在表现某一主题的文艺活动中,喜欢讲一些相关的唐诗宋词谱曲演唱,比如孟郊的《游子吟》等,来表现一种既定的主题,籍诗词的影响力与歌曲的感染力来引导听众进入状态,从而受到预定的效果。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别亦难》,用的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体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恼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状。
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的****。他又一个颇有吴市影响的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有扯不断的联系了。《涛声依旧》中他分别用到张继的《枫桥夜泊》(“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白云深处》则分别用到“白云深处有人家”还有杜牧的《山行》(“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等车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画,卷起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车的你为什么还惨不破这一霎那?别为一首歌把你的心唱哑”。后来他又写了《烟花三月》,《朝云暮雨》(均为吴涤清演唱),还有一首毛宁的《大浪淘沙》,他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喜欢讲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过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而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不过他主要是以描写个人情感为主
后来有一个冯小泉,因为他本身史学民族乐器出身的,所以对民族文化自认就有很深的兴趣与植根,他的词作中也较多运用古诗词典故或名句,多是以古诗词来营造一种氛围,表现一种气魄,表达一种情怀,更偏重于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怀的东西,比较熟悉的有《中华民谣》(“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哈有《秋水长天》等。
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喜欢用唐诗宋词的标题或名句来作为歌词,这方面的例子就比较多了,有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AGIN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只是借用唐诗宋词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其实与原诗词并无太大关联,但却提示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唐诗宋词以及其他一些古典诗词的那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了。
从创作的形式上看,唐诗宋词也为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或是确立了另一种风格。
我觉得这也是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谈到现在流行歌曲在写作形式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鉴或套用或模仿了唐诗宋词的语言格式和风格。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方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先说香港,香港的流行歌词创作我一直都以为是一个很怪的现象,提到香港,大家自然和最现代的生活节奏联系到了一块,那是因为香港本身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很深,快餐文化非常盛行,流行歌曲方面 曾经有一个时期,很多歌手的作品都是直接拿欧美日本的热门曲子谱上中文的词,但是香港的流行的流行歌曲中古典诗词的渗透却明显超出大陆和台湾两个地方,我想,这可能也是和香港古典武侠剧和历史剧的盛行是扯不断干系的。另一方面很注重粤语文化的渗透,歌词创作多以广东方言用词造句方式为基础,广东话本身就叫白话,其语言方式与文言有很多类似,所以很多香港词作人的作品,往往是大俗大雅于一身。但也必须承认的是,香港的很多词作家,他们的古文化功底相当深厚,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用典,甚至用唐诗宋词的写作方式,规范来进行创作。
首先是黄霑,最有名的是《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沧海一声笑》:“沧海一声笑,涛涛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清风笑,竟惹寂寞,豪情还腻了一襟晚照······”,还有《射雕英雄传》里的一首《千愁记旧情》“红日/再不会升/热心渐似冰/彼此星沉天际/剩我低回血泪凝”,(《射》里还有一首《四张机》。手法相当规整“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想对浴红衣”,,不过这应算是金庸的作品了)。还有著名的《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幻作滔滔一片潮流”,他的风格恰似一位笑傲江湖的大侠,豪情奔放,热情不羁。
再有邓伟雄。他和黄霑一样,写了很多电视剧歌曲,这是当时香港音乐创作的一个主要源泉。在《京华春梦》中他写到“如梦人生芳心碎/空对落花我泪垂/为何缘逝似水/大江去/那堪追······无恨情深遭抛弃/漂泊如今怨恨谁/奈何又逢暴风雨/落花飞尽碎。”《万水千山总是情》中说“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莫说水中多变换/水也请/水也静/柔情似水爱共永”,《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歌《铁血丹心》也是他的作品“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抛开世事断仇怨/相伴到天边/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哪惧雪霜扑面/射雕引弓/塞外奔驰/笑傲此生无厌倦······应知爱意似流水/斩不断/理还乱/身经百劫也在心间/恩义两难断”。邓的作品写情事机遇,擅长描摹内心感受,颇有宋词的词风。
另外还有卢国沾也是这类高手,他总是背负着家国情重,作品中很浓的民族情怀与历史评判的味道,这正是诸多唐诗宋词名家为世人所景仰的品质。来看他的《万里长城永不倒》:“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少女慈禧〉:“巾帼历次胜男儿/男女代代对峙/曾否推测过/明天举世/重由弱者再把持”。
再如许冠杰,也善用诗词典范来描绘世态人生“难分真与假/人面多险诈”《浪子心声》,“夜风凛凛/独回望/旧事前尘”《沉默是金》,写情“曳摇共对轻舟飘/互传誓约庆春晓/两心相对影相照/愿化海鸥清唱悦情调/艳阳下与妹相亲/望谐白首永不分/美景醉人心相允/绿柳花间相对缘分/泪残梦了烛影深/月明独照冷鸳枕/醉拥孤衾悲不禁/半夜饮泣空帐独怀恨”《双星情歌》。
再看台湾方面,台湾方面的歌词创作更偏重于现代文本,更多关注风花雪月,但这也恰好是许多旧诗文的一个主要素材。最突出的我觉得还是琼瑶,她最善用古诗旧典,来表现恋爱儿女的浪漫情怀。如“绿草苍苍/白雾茫茫/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且拭今宵泪/留与明夜风/风而携我梦/天涯绕无穷”《几度夕阳红》。
小虫也有几首有名的作品,都表现出古诗词中的一些情怀,但距离唐诗宋词,已经有些距离了,更像元曲什么的。如他写给陈淑华的《情关》:“我本有心/我本有情/奈何没有了天/爱恨在泪中间/才能拥有这个梦”,《红楼梦》“昨夜红楼入梦中/多少伤心往事上心头/今晨醒来梦已空/徒留红楼在梦中/红搂,红搂/为何浓浓的红妆遮不住你的轻愁/红搂,红搂/你轻愁只因为人们将你遗漏”,还有给潘越云写的《红娘》“盼你来/盼到桃花谢又开/问天也不能明白/······/对望两相爱/心似祝英台/这应是天的安排”。
台湾流行歌曲创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很多词曲创作者表现出一种厚重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群,重视表象之下的普遍现实,再就是较多的表现乡愁的东西。在表现这些方面,古诗词形式也会是一种很自然的方式我很喜欢张洪量的一首《一程山水一程歌》,歌手后来昙花一现了,这首歌却让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歌中写到“是我将愁耽成醉醒作睡/还是愁与我的心共已累/非我赋诗诗赋我/非我饮酒酒饮我/何时鞋声经已沾上苍苔冷/世上何物最易摧少年老/半是心中积雪半是人影沓/非我离月月离我/非我思乡乡思我/归得昔日桥边红叶不识人/究竟是我走过路/还是路正走着我/风过西窗客渡舟船无觅处/是我经过春雨秋/还是春秋经过我/年年一川新草遥看却似归/夜深孤灯照不悔/回首清江尽是泪/风清拍肩怕见明月间清辉/一程山水一程歌/一笛疏雨寒吹撤/梦在也叶声声尽处轻轻和“正是这种诗风词韵的作词方式,在当时一片直白地恋爱表白和翻来覆去的琐琐碎碎中显得清丽脱俗,从而使得这首歌得以突出于当时的歌坛,也让歌手风光一时,这正是古诗词风的魅力所在了。
说到大陆的歌词创作,其实是更多人才的,毕竟那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大陆方面除了陈小奇冯晓泉,还要说一个陈涛,他的词作也是极具典雅风韵,这与他的频频借鉴引用古诗词经典很有关系。看看他的作品,他写过《霸王别姬》:“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挡住绵绵情痛/看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我心中/你最重/悲欢共/生死同/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精忠报国》(均为屠洪刚演唱),还有《红花红颜》:“一朵红花在今夜,匆匆带走残阳如血”(书剑恩仇录主题曲),最喜欢他近期的一首《雁衔泥》(眉佳唱):“金陵的美人横吹笛/引来了燕子衔春泥/燕子双双筑柳堤/柳荫深处传来浅声笑语/江南的春雨润如玉/从来不湿行人衣/······/唱繁华,颂太平,天遂人意/且听丝竹悠扬,管弦急,”精巧别致,其意境又让人想到那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极富画面感。写过《苦乐年华》的张藜也有一首很有名的《未了情》。电视剧《夜深沉》的主题歌其中写道“虽有灵犀一点通,却落得劳燕纷飞各东西”恰好映衬了李商隐的那两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有着戏曲创作的背景的阎肃老人也颇多诸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回首月明中/······/天浩渺/水迷蒙/上下求索空缱绻/回望九州曙色红”(电视剧《戊戌风云》主题歌,那英唱)之类的作品。
除去形式上的模仿与借鉴,在歌词的写作手法上,现代流行歌曲也是从唐诗宋词身上汲取了不少营养。向讲究韵律感与意境美,这都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了,唐诗宋词里更常用到的比兴手法,在现代歌词的写作中,例子那更是不胜枚举。
尽管现代歌词的创作沿袭着古典诗词的创作的路子起步发展起来的,然而,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曲曲毕竟还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毕竟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
我们说文学是为了体现生活而存在的,那么任何的一种文化形式必然反映一个时期的生活现实,体现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征。正如我们都说唐诗宋词,而并没有泛称为唐诗宋词,就是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而流行歌曲则显然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不同于唐也不迥异于宋,所以它和前二者之间,还是有着更多显而易见的区别,这也正是如今很少讲他们主动放在一起比较的原因。
我们还是先从表现主题与内容上来讲吧。诚然,诗歌,任何时代的诗歌,都不会没有表达情感为主题,但不同时代的人,情感表达方式与内容却经常会是大相径庭的,这与每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内容与社会规范首先标准都不无关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使得人们更多地将目光主要投向国家家庭社会,求知求仕,江山社稷,祖国河山等方面在唐诗宋词中,想必你更多读到的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这样的忧国情思,或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无边盛景,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坦荡胸襟,又或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高无境界,也有“举杯望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个人感伤,也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人生顿悟。大文豪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更多地在描写山河世事等,或是个人成败得失间的情怀,而对于个人情感的东西,却小心地收藏起来,较少提及。宋词中描写个人情感算比较多了,但大多极尽含蓄之能事,像写离别,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思念,明着不能来,只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两情相悦,顶多也就企盼着一个“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更多的只能感叹一下“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现在的社会,人们对情感的态度更为开放,而个人化的东西也越来越受关注与重视,所以很多描写个人感情的作品大行其道,而在语言表达上,刚更直接坦白,比如初次相见便“一见钟情不能忘”,然后“为了这次约会,昨夜我想你想得无法入睡”,恋爱中总会问“我是不是你最疼的人”,分手时会说“舍不得你走,怎么能让我一个人留”,感情出变,居然连“第四者”都能出现,一方面大声质问“为什么背着我爱别人”最后只能面对“无言的结局”“分手时说分手,请不要说难忘记”,却搞不清楚“为什么思念总在分手后”,而这些东西,却恐怕连以风流著称的李后主恐怕也只是想想都不敢想的问题。
另外在用语上面,那时代特征就更加明显了,比如说很多流行歌曲都会提到电话,因为那是现代人交流的一个主要方式,这在唐宋时期就是闻所未闻的事情了,更不用提“穿新衣啦,剪新发型啦,奔腾电脑,WINDOWS98”和什么“穿着风衣听着MD”了。而唐宋时期的“宫墙柳,黄腾酒,红酥手”或者什么“一骑红尘妃子笑”,什么“酒榭歌台”,“红袖添香”,也都只能是那个时代的浪漫了,很少会出现在现代的流行歌曲里。这些都是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的,那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
再从语言表达上来说。固然不少的现代歌词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或引用唐诗宋词这些东西,但生活化的语言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现代歌词创作的主流,现代词汇与文法依然是始终占据着歌词创作的主导地位。语言格式上要求也不同,唐诗宋词对格式都有严格的要求,而流行歌曲则只要压韵就行,甚至有的都不需要压韵。唐诗宋词的遣词造句十分考究,历史上曾有贾岛的“推敲”佳话传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现代的流行歌曲的语言则重现代白话为基础和主导,更为直白,也更加口语化。古诗中诚然有少数的叙事体,但依然是“卖炭翁,采薪伐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土色”这样的文学腔,相信是不可能直白如“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和忙吗,身体好吗”的。
当今的歌词很多在语言上不太讲究规范性,更多是服务于曲调,所以其中的错误很多。尤以香港的歌词创作为甚,奇怪地现象是,最好的词作与最滥的词作都出现在香港。相比较而言,台湾的一些老牌词作家,更注重于诗词文化的结合,而且注重结合的方式。香港的词作爱用诗词文化,但多是滥用甚至曲解,这也是香港城市快餐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探视宋词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词创作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唐诗宋词会是流行歌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的主题,一种取用不尽的源泉,一个无法回避的诱惑,从遣词造句,主题营造,已经铺陈方面,都为现代的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
很小的时候过一首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夜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歌曲由一位名叫朱小玲的女歌手演唱,其唱腔清新哀婉,年少的我虽未经风雨,仍是被那种忧伤的气氛年感染----考虑直到现在,每当我看到映衬着历史的雕梁画栋时,耳畔仍会不知不觉地响起这首歌。后来,我才知道她唱的是唐后主李煜于国破后所填的词《虞美人》,道不尽对故国的思念。这是我接触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现代流行歌曲的伊始,它间在当年众多咿咿呀呀的所谓“甜歌”中,竟有着一丝独自绽放的山百合的味道。
年纪再大些,陆陆续续又听了好些这种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歌曲,其中全文选录编曲的,以邓丽君演唱的苏轼《水调歌头》最为著名。词风豪放清奇的东坡居士,肯定没有想到,他在密州任所对天空奇妙景象的驰想,对月之阴晴圆缺及人生这悲欢离合的感叹,于九百余年后,竟会再度被谱上新曲,传唱于大江南北,感动着更多新的痴男怨女。我个人认为古诗词之新编新唱,此曲堪称经典。
继而,在香港拍摄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出现了粤语版的《满江红》,罗文用他低则婉转、高则激昂的中国古典式唱腔,把岳飞抗敌雪耻、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慨演绎得畅快淋漓,于高昂处,那磅礴的气势和激越的情感由不得你不随之动容 。
类似的感受,你也可以从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同时也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中获取,“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豪气,委实曾让我有未生于斯世的遗憾。
将中国古代诗词新编于现代流行歌曲中的尝试,从些也渐渐屡见不鲜。全篇改编难免会有它的局限性,莫若取其数理化,用在新歌的关键之处,以求“画龙点睛”。
于是港星蒋志光、韦绮珊的对唱歌曲《相逢何必曾相识》中,有了《瑟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所不同的是,白乐天欲抒发的是被贬谪的凄苦,而新歌中的男女主人公似是想藉此名句来呼唤久候的爱情。是啊,同样的一句话,流入处在不同境遇、有着不同渴望的不同的耳里,自然触动着不同的心事,自古就是如此。
又看到陈百强的歌曲中竟出现了《对酒当歌》的名字,不禁大惑:难道此君亦有着曹公“时光易逝、功业款就”的苦闷吗?忙细细听来:干净的声线,深情且难掩忧伤的基调,竟是在倾诉着一个“失了踪”的爱情故事,“这颗心”虽“真的很痛”,但仍“不断地寻梦”,“两眼尽红”地“依稀觉得这样傻也只是为情重”。歌曲内容固然与《短歌行》所表达的相去甚远,但感情之充沛、情调之悲凉,未必就逊之多少。
问题一:白居易是个什么样的人 白居易的性格特点:
君子居易以俟命的思想,确实是白居易一生的写照,他早年性格较为积进强硬,耿介不屈,洋溢着兼善天下的热情,贬江州司马,三年的谪居生活,是他人生的大转折,虽不是从此甘于平淡,郄也改变了四十四岁以后的人生方向,处世态度,如其曰:「然而求名得名,求禄得禄,人皆以为能,仆独以为命,……所以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者,实如此也今且安时顺命,用遣岁月,或免罢之后得以自由,浩然江湖,从此长往……」
的确,明哲保身、知足随缘、安时顺命成为白居易中年以后的指导原则,在政坛上,他没有明显的党派倾向,不卷入政治核心,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在权限范围内,直接造福百姓;而在内在的修持上,佛教思想开始敲击他的心窗,菩提种子逐渐发芽,茁壮,信仰的因缘已然具足此后他便一直以儒释道三家思想,贯穿其一生,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处世者如是人(白乐天),亦足矣推其所由得,惟不汲汲于进,而志在于退,是以能安于去就爱憎之际,每裕然有余也……雍容无事,顺适其意,……」
问题二:白居易是个怎样的人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奋,诗云“得水鱼还动鳞发,乘轩鹤亦长精神。”但因当时朋党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从此思想进一步消沉,诗云:“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敢辞官远慢,且贵身安妥。”荣枯任之,听天由命,颇有些与世相忘的意思了。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厌,直到暮年。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嗜酒,据他自己说,“唯以醉为乡”,“往往酣醉,终日不醒。”宋人统计白居易诗,说他“二千八百首,饮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为了逃避现实,自我麻醉。他还进一步从佛教中寻找精神倚托,寻求解脱之法,用佛家消极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大宋高僧传》所载白居易向名僧致礼稽问佛法宗意,与名僧探讨佛理妙义,多在出守杭州后。白居易进而持斋坐道场,并且从此后一直好佛,经常持三长月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场。所以白居易又为古代文人中崇佛、达观的代表,历代不少人对他称赞备至。其实,他之崇佛,并非真心事佛,而是为了解除烦恼,寻求解脱,是对社会的消极反抗,是一种退缩,也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饱经忧患后,才潜心释氏以寄托。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传》自我表白云:“性嗜酒、耽琴、*诗。凡酒徒、琴侣、诗友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可知他是先酒乐而后佛的。他甚至怀疑真有佛否。同时又炼丹学道。从严格意义上讲,白居易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时,他之崇佛,还出于健身的原因。这便是他有时一边持斋、坐道场,一边又在心中想着妓乐美酒的原因。
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绩斐然,关心民间疾苦,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此外,还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饮用。
问题三:白居易是个怎样的人? 你问张有生去吧 他肯定能给你说出白居易的很多艳史
问题四:大家觉得白居易是怎样的人 不好说,如果只说他的文学成就,值得称道;但是如果再看看他的私生活,那么,也许就会觉得这个人也喜欢享乐。
问题五:白居易是个什么样的人? 追欢偶作
追欢逐乐少闲时,补帖平生得事迟。何处花开曾后看,谁家酒熟不先知。石楼月下吹芦管,金谷风前舞柳枝。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乐天一过难知分,犹自咨嗟两髦丝。(芦管、柳枝以下,皆十年来洛中之事。)
此诗在《白居易集》卷三十四,乃其六十七岁时之作。看到“三嫌老丑换蛾眉”之句,我实在忍不住愤怒,觉得在中国古时男子狎弄女性的诗文中,这是少见的 恶劣,钟叔河先生的话对这句诗应该是不适用的。听听:我家里养的家妓,每过三几年,我就嫌她们老了丑了,又换一批年轻的进来,十年间换了三次了。这是什么话!说得这样得意,这样自夸,贱视女人到什么程度,恬不知耻到什么程度!我没有忘记,这是作《上阳白发人》《陵园妾》《井底引银瓶》《琵琶行》等诗的同一诗人,因此更觉得可恶。当年他同情“入时十六今六十”的上阳白发人,同情“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浔阳江头琵琶女,现在他买了一批十五六岁的女孩来当家妓,才玩了三几年,人家也才十八九岁,就嫌人家老了丑了,当废品处理掉,再买进一批新鲜货色,一而再,再而三,还公然写进诗句,公然以此自炫,别的不说,他对得起自己当年那些为女性代言的诗篇吗?
可能诗人都有两面吧。古代人不能免俗,白居易比别人好一点吧
问题六:白居易是什么朝代的人? 白居易是什么朝代的人
问题七:白居易是个怎样的人用名言来形容他。 1、元好问:“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在《论诗三十首》“一语天然万古新”句下,元好问自注:“陶渊明,晋之白乐天。”
2、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诗人,虔诚的佛教信徒。祖籍太原。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后期闲适、感伤的诗渐多。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844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虔诚的佛教信徒,白居易深受佛教知足常乐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在中晚年之后,看淡了世事,过著悠闲舒适的半官半隐生活,经常在作诗与参禅学道中度过快乐的时光。
白居易这种知足常乐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描述。在《白居易集》卷六十一《铭志赞序祭文记辞》中,他曾对他的妻子和侄儿说:
「吾之幸也,寿过七十,官至二品,有名于世,无益干人,褒优之礼,宜自贬损。我殁,当敛以衣一袭,送以车一乘,无用卤簿葬,无以血食祭,无请太常谥,无建神道碑;但于墓前立一石,刻吾《醉吟先生传》一本可矣。」语讫命笔,自铭其墓云:
乐天乐天,生天地中,七十有五年。其生也浮云然,其死也委蜕然。来何因去何缘吾性不动,吾形屡迁。已焉已焉!吾安往而不可又何足厌恋乎其间
从这段白居易对妻子和侄儿的谈话及他所撰写的墓志铭中,我们能够很真切地感觉到白居易对自己的官位与寿命还是比较满意的,他虽然在每届任地方官时都为百姓做了许多贡献,但却很谦虚地称自己「无益于人」,应当被贬官。这表现出他对自己生活和事业的知足与反省。在知足常乐的生活中,白居易还非常节俭惜福。他在向他妻子交代后事时要求妻子在他死后,节俭办丧事,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醉吟先生传》是记述白居易晚年隐居生活乐趣的一篇文章。文中,白居易自述了他悠闲常乐的生活,将自己的知足常乐思想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性嗜酒,耽琴,婬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力诗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壑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自居守洛川及泊布衣家,以宴游召者,亦时时往。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箧。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新词十数章。放杯自娱,酩酊而后已。」
白居易还常在饮酒之余,对生活发出种种感慨。他还通过与别人的对比,表达对自己生活非常知足的感情:
吾生天地间,才与行不逮于古人远矣;而富于黔娄,寿于颜回,饱于伯夷,乐于荣启期,健干卫叔宝,幸甚幸甚!余何求哉
这段话是诗人知足思想的中心。作为唐代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很谦卑地称自己的才华远不及古人。他分别从富贵、寿命、温饱、快乐、健康等几个方面与历史上不同的人作比较。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都比他们要好。他首先从富贵方面与黔娄作比,认为自己比黔娄富裕多了。黔娄是春秋时齐国的贤士和道学家,他的道家学术理论受到齐侯的重视,齐侯备下重金,请黔娄到朝廷做官,聘他为卿,他却坚辞不受。后来鲁国国君听说了,就派人去请他出任鲁国的相国,并给他赐粟三千钟的俸禄,黔娄仍不为高官厚禄所动。
黔娄死后,他的好友,孔子的高足曾参前往吊祭,看到黔娄停尸在破窗之下,身着旧长袍,垫著烂草席,用白布覆盖著。由于这块白布短小,盖头就露出脚来,盖上脚就露出头来。不禁为之心酸,就说:「把布斜过来盖,就可以盖住黔娄先生的全身了。」
不料,黔娄夫人却答道:「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这会违背先生的生前意愿的。」曾参认为黔娄夫人说得很有道理,深感惭愧,于是哭得更为悲伤。
白居易认为,黔娄家贫如洗,甚至在死后连一条完整遮盖遗体的白布也没有,他认为自己与黔娄相比,就是一个最富裕的人了。
其次,白居易认为自己如果与颜渊相比,就是一个长寿的人了。颜渊,名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岁。史记载:「回年二十九,发尽白。」约四十岁左右卒,人称复圣。颜渊天资非常聪颖。能闻一知十,连才智过人的子贡也不敢和他比。而在生活上,颜渊却过得很简陋。孔子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吃住皆十分简陋。在韩诗外传上记载,孔子曾问他何以不出来做官,颜渊曰:「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馊粥,郭内之田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於夫子足以自乐,回不愿仕也,回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贫如富,表示知足而无欲;贱如贵,表示谦让而好礼;无勇而威,表恭敬而不失于人。而且说话能有选择,终身无患难。颜渊就是这样安贫乐道。
颜渊是孔子弟子中最为安贫乐道和勤奋好学的人,他为人谦恭礼让,深得孔子的器重,被认为是孔子的继承人,却不幸在四十岁时早死了。
再次,白居易还与伯夷比温饱,认为自己至少没有温饱的忧虑。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不满商纣王的暴虐统治,投奔周武王,但又不满周武王的革命,拒绝出仕,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下。他们是古代有名的高洁之士,最后却因没有饮食果腹,导致被饿死,与他们比,白居易感觉自己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快乐人了。
第四,白居易还与荣启期比快乐,认为自己是比他更快乐的人。荣启期是春秋时最快乐的人,一次,孔子看见荣启期在鄘邑郊外行走,身穿鹿皮袄,腰扎绳索带,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孔子问道:「先生如此快乐,为什么呢」荣启期回答说:「我快乐的事情很多:自然化育万物,只有人最尊贵,我能够生而为人,这是第一件值得快乐的事情:男女的差别,在于男尊女卑,所以世人都以男人为尊贵,我身为男人,这是第二件值得快乐的事情:人的一生,有的未出生便胎死腹中,有的死在襁褓中,我已经活到九十岁了,这是第三件值得快乐的事情。」孔子说:「好啊!真是一个能自我宽慰的人啊!」
白居易认为荣启期所具有的快乐他都有,而且自己比他有更多的乐趣,饮酒、作诗、参禅,经常能从与诗友往来中享受人生之乐,自己要比他快乐多了。
卫叔宝是晋代名士,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关于他的美,《晋书》里用「明珠」,「玉润」等词语宋形容他,他为人喜怒不表于形,总之是个面无表情的玉人。卫叔宝自幼风神秀异,坐着羊车行在洛阳街上,远远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时人称之「璧人」。洛阳居民倾城而出,夹道观看小璧人。成年后的卫叔宝长相更为英俊洒脱,他每到一处,都有很多人跟踪围观,想一睹他的风采。但是,他年纪轻轻却经常被疾病缠身,痛苦不堪。以至于病得形容枯槁,引人,冷悯。
白居易不与他比别的,就与他比健康。他认为自己与卫叔宝比起来真正是健康之人了。
白居易就是通过与不如自己的人在多方面进行比较,以显示出自己在很多方面比别人优越,从而使自己对拥有的生活感到知足常乐。
白居易在《醉吟先生传》中,还作有一首《咏怀》诗,表达那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思想。诗石:
抱琴荣启乐,纵酒刘伶达。
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
不知天地内,更得几年活
从此到终身,尽为闲日月。
这首诗歌是白居易人生态度的表白,诗人认为,岁月似箭,人生苦空无常。人应当在有限的人生中,尽可能让自己过得轻松悠闲一点。这并不是说白居易的思想十分消极,而是劝人要知足常乐,不要辜负短暂的人生时光。
自居易还作有《达哉乐天行》一诗,表达自己知足常乐的生活。诗云:
达哉达哉白乐天,分司东都十三年。
七旬才满冠已挂,半禄半及车先悬。
或伴游客春行乐,或随山僧夜坐禅。
二年忘却问家事,门庭多草厨少烟。
庖童朝告盐米尽,侍婢暮诉衣裳穿。
妻孥不悦甥侄闷,而我醉卧方陶然。
起来与尔画生计,薄产处置有后先。
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都五顷田。
然后兼卖所居宅,仿佛获缗二三千。
半与尔充衣食费,半与吾供酒肉钱。
吾今已年七十一,眼昏须白头风眩。
但恐此钱用不尽,即先朝露归夜泉。
未归且住亦不恶,饥餐乐饮安稳眠。
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
白居易在这首诗歌中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分司东都洛阳十三年,到七十岁不再为官,但还能有俸禄收入。在这种隐居生活中,自己可以与游客一起游春玩赏,还可随意与山僧探讨佛法。沉醉于这种闲适快乐的生活中,竟然有很长时间忘了过问家中的事情,院子中都长了草,厨房甚至很少生火做饭了。经常有厨师告诉他没有盐和米了,丫鬟和佣人向他诉说穿的衣服都破了。妻子、佣人、外甥、侄子都对自己不问家事的做法感到不高兴,而诗人自己却陶然于酒醉当中。
尽管家人都为生计感到忧虑,但白居易却对未来早就作奸了筹划。因为他有很多家产,他准备先卖十亩园子,再卖五倾田地,然后卖掉家中所住的宅子。将这些家产变卖之后,足够供养家人和自己将来的生活了。白居易认为自己已经七十一岁了,老眼昏花,可能这些钱还没有用完便与世长辞了。所以,根本用不着为生计发愁,尽享「饥餐乐饮安稳眠」。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出白居易对自己的生活真正做到了知足常乐,尽管家人已经在为衣食发愁,但他仍然不为生活困窘而发愁。
总之,知足常乐思想是白居易中晚年时期的主要思想。这种思想不仅使他在经历宦海浮沉之后,仍能够以平常心看待世事,而且还使他能够在那个朝政黑暗的年代全身远祸,从而平安悠闲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