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杉的特点,及与落羽杉的差别

池杉的特点,及与落羽杉的差别,第1张

  池杉 1.树种特点 杉科落叶乔木。高可达20-25米,树干基都膨 大,树冠圆锥形或圆柱形。原产北美。亦为古老的孑遗植物,因常生于池沼湿地故称之为池杉或沼杉。本世纪初开始引入我国,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很快,江南诸省多用作平原湖区主栽树种。广西、四川、河南、山东等地也有扩大栽植。池杉性喜湿热气候,深厚疏松的酸性土壤,耐湿性极强,且喜光、抗风。他杉木材纹理通直,结构细致,具有丝绳光泽,不翘不裂,工艺性能良好。是造船、建筑、枕木、家具、本辆的良好用材;由于韧性强,耐冲击,故亦为制作弯曲木和运动器材的原料。此外,池杉树冠狭窄,极耐水湿,抗风力强,又是平原水网区防护林、防浪林的理想树种。 2.繁殖方法 池杉可用种子繁殖,亦可用营养繁殖。在当前种源不足的情况下,扦插育苗是池杉繁殖的主要方法。扦插繁殖时,为了扩大条源加速繁殖,除了硬枝扦插外,还可在夏、秋季节应用嫩枝扦插。

  落羽杉 Taxodium distichum 又名称落羽松。落叶乔木。原产地高达50米,胸径可达2米;树干尖削度大,干基膨大,地面通常有屈膝状的呼吸根;树皮为长条片状脱落,棕色;枝水平开展,树冠幼树圆锥形,老树为宽圆锥状;嫩枝开始绿色,秋季变为棕色,生叶侧生小枝为2列。叶线形,扁平,基部扭曲在小枝上为2列羽状,长1-15厘米,宽约1毫米,先端尖,上面中脉下凹,淡绿色,下面黄绿色,中脉隆起,每边有4-8条气孔线,落前变成红褐色。球果圆形或卵圆形,有短梗,向下垂,成熟后淡褐**,有白粉,直径约25厘米;种鳞木质,盾形,顶部有沟槽,种子为不规则三角形,有短棱,长12-18厘米,褐色。花期4月下旬,球果熟期10月。

  庐山植物园1936年引种,长势良好。原产美国东南部,北自马里兰州,南到佛罗里达州,西到得克萨斯州的南大西洋比河沿岸,极大部分分布于沿河沼泽地和每年有8个月浸水的河漫滩地。世界各地有引种。中国广州、杭州、上海、南京、武汉均引种栽培。

  木材重,结构粗,纹理直,硬度适中,耐腐力强,可作建筑、家具等用材;江南已普遍用在江河湖泊地区造林,长势旺盛,耐水湿,可作固堤护岸树种;树形优美,亦可作庭园观赏树。

落羽杉又名落羽松,是落叶大乔木,树高可达25至50米。在幼龄至中龄阶段(50年生以下)树干圆满通直,圆锥形或伞状卵形树冠,50年以上有些植株会逐渐形成不规则宽大树冠。池杉树冠比较窄,在50年以下基本是尖塔形。它是古老的“孑遗植物”,耐低温、耐盐碱、耐水淹。

原产于北美及墨西哥,现在中国广州、杭州、上海、南京、武汉、福建均引种栽培。常栽种于平原地区及湖边、河岸、水网地区。

扩展资料:

落羽杉的枝叶茂盛,秋季落叶较迟,冠形雄伟秀丽,是优美的庭园、道路绿化树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可做工业用树林和生态保护林。

落羽杉的种子是鸟雀、松鼠等野生动物喜食的饲料,因此对加强森林公园、维护自然保护区生物链,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均起到很好的作用。落羽杉木材材质轻软,纹理细致,易于加工,耐腐朽,可作建筑、杆、船舶、家具等用材。

落羽杉(学名:Taxodium distichum (L) Rich):又名落羽松,是落叶大乔木,树高可达25至50米。在幼龄至中龄阶段(50年生以下)树干圆满通直,圆锥形或伞状卵形树冠,50年以上有些植株会逐渐形成不规则宽大树冠。池杉树冠比较窄,在50年以下基本是尖塔形。它是古老的“孑遗植物”,耐低温、耐盐碱、耐水淹。原产于北美及墨西哥,现在中国广州、杭州、上海、南京、武汉、福建均引种栽培。常栽种于平原地区及湖边、河岸、水网地区。

共有三个树种:中山杉,落羽杉(Taxodiumdistichum)、池杉(Tascendens)和墨西哥落羽杉(Tmucronatum)。苏杉一号(T distichum ‘Sushang’)是从落羽杉不同地理种源、家系中选育出的优良种源。中山杉302是从落羽杉和墨西哥落羽杉杂种中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另外,中山杉401是池杉和墨西哥落羽杉杂种中选育出的无性系)。

落羽杉属树种都是古老的“孑遗植物”。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纪就已繁盛。至第三纪中新世、上新世时期,2000~3000万年前仍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北部。美国、俄罗斯西伯利亚,我国黑龙江、吉林、松辽平原及云南等地均发现过中生代落羽杉的枝叶、球果和种子的化石。第四纪冰川以后,它们在欧亚大陆全部灭绝,仅在北美洲和拉丁美洲部分地区保留下来,繁衍至今。

落羽杉属树种因其适应性强,包括欧、亚、非和澳洲都把它们栽培作为生态环境和用材造林树种。我国于1900年前后开始引种,首先在盐城盐碱地试种植。现南京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校园内和个别居民庭园中尚保留有百年生大树几株,树高近30米,胸径130厘米,冠幅16米。河南鸡公山自然保护区尚保存有50多年生落羽杉萌生林(原生林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砍伐,后萌芽更新),最大树高32米,胸径70多厘米。1970年以后,我国大面积引种中山杉,池杉,落羽杉作为速生丰产林树种。苏、沪、浙、琼等省(市)造林已近10万公顷。绝大部分成林、成材。发挥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林木遗传育种专家对落羽杉属三个树种不断进行遗传改良研究,培育出一些新的栽培品种。其中1960年有南京林业大学叶培忠教授用墨西哥落羽杉♀和柳杉♂杂交,获得过少量杂种。杂种形态形似墨西哥落羽杉,在江苏、湖北等地种植,已长成大树。1973~1983年,南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陈永辉研究员等用落羽杉♀和墨西哥落羽杉♂杂交,获得杂种优良无性系中山杉302;用池杉♀和墨西哥落羽杉♂杂交,获得杂种无性系中山杉401。通过鉴定,在江苏和邻近省推广应用,生长良好。1990年以后,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汪企明研究员等人开展落羽杉不同地理种源、家系选育,选育出落羽杉优良种源——苏杉一号,通过鉴定,已被国家林业局和江苏省林业局列为推广应用新树种。苏、沪等省(市)已开始用作生态环境绿化新优品种。现根据掌握的资料,对苏杉一号、中山杉、落羽杉、池杉和墨西哥落羽杉的现代天然分布区、树木形态、生物学特性以及适生应用范围作一对比分析,供大家在选用、栽培这些树种时参考。

从2003年起,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充分利用墨杉和落羽杉的优良特点(墨杉为半常绿大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宽大,观赏价值较高,耐盐碱能力较强(4‰以上);落羽杉树干挺拔高大,生长快,材用价值高)。开展了新杂交组合“墨杉(♀)×落羽杉(♂)”的“杂交墨杉”选育研究,目标是选育出综合双亲优良特点的耐盐碱、速生和材优的新品种。经过8年的努力获得成功,其中“墨杉(♀)×落羽杉(♂)杂交育种方法”于2010年12月8日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07100256624)。杂交后代中的4个优良无性系“杂交墨杉”中山杉405、406、407和502于2010年12月28日获国家林木新品种权,其中中山杉405、406和407分别于2012和2013年获得省级林木良种认定。“杂交墨杉”中山杉405等新无性系不仅具有巨大的材积生长量和生物生长量优势,而且对盐碱和干旱生境的适应性也很突出,在我国未来用材林、能源林、碳汇林、休闲林和水源涵养林的营造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广泛运用于我国湿地生态修复、沿海防护林建设和盐碱地绿化造林,以及城乡绿化和农田林网等方面。

落羽杉属于现代天然分布落羽杉和池杉 两树种现代天然分布区相似,均生长在美国东部到南部,在北纬23°~42°广大范围,从东北部维吉尼亚州到佛罗里达州最南端共18个州。气候带从温带到亚热带,年极低温度从20~-35℃,年降水760~1630毫米,海拔0~150米,常年生长在永久性沼泽地带,一年中近半年树基部浸没水中。因此林中其他树种极少,仅伴生一些水生植物如浮萍、紫萍等。秋后退水,林中亦仅生长一些草本植物。

墨西哥落羽杉其现代天然分布区与落羽杉和池杉截然不同。分布于美国西南部德克萨斯州到墨西哥东部,向南直到危地马拉,北纬25°~16°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年极低温度在25℃以上,年降水1200毫米,海拔1400~2400米的高原地带,不能生长在沼泽地带。 树形都为高大乔木。在幼龄~中龄阶段(50年生以下),苏杉一号、中山杉、落羽杉和墨西哥落羽杉都是圆锥形或伞状卵形树冠,50年以上有些植株会逐渐形成不规则宽大树冠。池杉树冠比较窄,在50年以下基本是尖塔形。

干形落羽杉属树种材质优良,在美国有“永不腐朽之木”的称号。落羽杉、苏杉一号和池杉主干明显,圆满通直,从主干基部到顶部不分叉,出材率高。在低、湿地带干基部形成不规则板根状。墨西哥落羽杉和中山杉主干明显,圆满通直,但在树干中、上部分叉,形成扫帚状。基部亦会形成不规则板根状。

叶及小枝落羽杉、苏杉一号、墨西哥落羽杉和中山杉为羽状复叶。叶呈条形,互生,着生在小枝上。落羽杉和苏杉一号叶长10~18厘米,在侧生小枝上排成二列。墨西哥落羽杉和中山杉叶较小,长06~10厘米,螺旋状散生小枝上,不成二列。池杉叶呈钻形,微内曲,在小枝上螺旋状伸展,下部贴近小枝,基部下延,长03~10厘米。池杉亦有羽叶或羽叶、钻形叶并存以及线形叶类型。

雌、雄球花花为孢子叶球(球花),雌、雄异花,同株。属内不同种、变种及栽培种之间在大部分形态、生物学、适应性上差异显著,但雌、雄球花形态上十分相似。雌球花着生在新枝顶部,单个或2~3个簇生,成熟时呈球形,长35~50毫米。成熟后珠鳞张开。雄球花着生在小枝上,成熟时呈椭圆形,长30~50毫米,多个雄球花形成葇荑花序,成熟后飘散出大量花粉。

球果落羽杉、池杉和苏杉一号的成熟球果为圆球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大,8~10立方厘米。灰绿或褐色。墨西哥落羽杉球果较小,体积仅07~10立方厘米,为青灰色。中山杉的球果体积介于落羽杉和墨西哥落羽杉之间。

种子落羽杉属种子呈不规则三角形或多边形,有明显尖锐棱脊,皮厚、角质、坚硬、不易透水,具瘤和凸缘。落羽杉、苏杉一号、池杉种子较大,千粒重在40克(25000粒/公斤)~150克(6666粒/公斤),最大可达220克(4545粒/公斤)。而墨西哥落羽杉种子小得多,千粒重仅15克(66666粒/公斤)~50克(20000粒/公斤)。中山杉的种子介于落羽杉、池杉和墨西哥落羽杉之间。

根及“根膝”根系发达,可深入3米以上土层。通常有1~数条主根,大量细根。落羽杉、池杉和苏杉一号在低湿地或河湖滩地、堤岸上生长时,6~8龄时即会在根部向上长出“根膝”,伸出土面。“根膝”高矮不等,有几厘米~20米,粗20厘米以上。一般研究者认为“根膝”是在原生态区内长期淹水形成的,能起到一定的呼吸、通气、固着和贮藏养分等作用。墨西哥落羽杉由于原生态区无淹水环境,所以不形成“根膝”。 中山杉是速生优良无性系,喜湿耐肥,因此,良好的水肥管理是中山杉能充分发挥速生优良特性的重要措施之一。水份管理除在移栽时浇足水外,在成活以后的整个生长期,如遇干旱应及时浇水抗旱。另外,除足施基肥外,在生长期间还应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适时追施速效性有机肥或化肥,促进苗木旺盛生长。

在移栽苗成活生长后,适时锄草松土,可促进小苗快速生长。但在移栽小苗成活初期,只锄松土。除草松土时切莫松动根系周围的土壤,以免影响原有根系的恢复和新根的生长。当根系恢复生长后,地上部分也开始旺盛生长时,可结合锄草进行松土。雨后或灌溉后进行松土可保摘,利于苗木生长。 中山杉苗期病虫害一般较少,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亦会发生程度不同的病害或虫害。

黄化病的防治

黄化病又称缺绿症,为生理性病害。中山杉在碱土和盐碱土壤上栽植,常发生枝叶失绿黄化现象。因在该类土壤中往往缺乏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溶性铁离子,当其土壤中含量低到一定程度时,导致中山杉枝叶缺铁而失绿,发生生理黄化病,轻者影响生长,重者甚至黄化致死。其防治方法:选择移栽地时,选择碱性或盐碱较轻的地块移栽,或在整地时增施磷酸钙和有机基肥,以降低土壤PH值。该病发生时,可用1:80的硫酸亚铁溶液浇灌。浇灌时防止药液洒在枝叶上,否则应立即用清水冲洗,避免药害。亦可用0。5%—1。0%的衡硫酸亚铁液进行叶面喷治,促进叶面吸收外地人素,使其转绿恢复正常生长。 昆明市滇池水利管理处支部书记介绍,从一期的种植及养护情况来看,种下去的中山杉成活率达到90%以上,并且长势十分良好,没有出现病虫害情况。谈及部分中山杉死亡原因,徐建祖认为大致有4方面因素:一是苗木本身的质量问题,在起苗及运输过程中都会对苗木造成伤害,加之运输时间较长,会导致部分苗木脱水以至种植后出现死亡。其次是中山杉一期种植的时间为3月份,此时段已错过了中山杉的休眠期,中山杉已开始发芽,加之当时昆明天气炎热,在此时段种植中山杉对其成活率会造成一定影响。此外,昆明天气持续干旱导致成活率下降,部分区域的中山杉没有按规定种植,直接种进了水体中,导致中山杉幼苗因无法呼吸而死亡。由于管护等后续工作落实到位,中山杉一期长势总体情况良好,对于种植后没有成活的中山杉,管护部门已及时进行清除,并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补种。

二期种植多用“中山杉302”种苗,经过大面积种植中山杉302是成活率最好的体系。

“中山杉种植的最佳时间为当年的11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因为这一时段属于中山杉的冬眠区,实施种植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徐建祖说,中山杉二期种植将于全面展开。届时,滇池湖滨及入湖河口将再有面积为6000亩的47万株中山杉扎根。

二期种植的中山杉种苗依然要从江苏省靖江市运过来,因为尽管昆明的石林县等地已建设了中山杉苗圃基地,但基于中山杉种苗需经过扦插等方式培育,要使用昆明本地产出的中山杉种苗,最快也需3年以后才能实现。具介绍,通过总结一期种植经验,他们发现“中山杉302”种苗的成活率要比“中山杉118”的高,并且在长势上也明显快于“中山杉118”。因此,二期种植过程中会尽可能地多选择“中山杉302”种苗,有可能的话,也会尝试种植“中山杉405”等新品种。 中山杉是 世界抗风灾,耐水湿,耐盐碱,抵御山体泥石流,速生杉木第一树种。社会价值高

中山杉价格 中山杉原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陈永辉研究员等老一辈专家的努力下用他们一生的精力不断反复进行杂交选育,用30年的时间2002年通过国家审定为国家级林木良种 [国S-SC-TDM-004-2002];并且在全国范围种植用近10年时间到2010年对中山杉302,118的生长情况,适应性。专家评定:在耐盐碱,抗风性,耐水性,速生性,抵抗山体滑坡以及景观效果为最佳品系。对于其它149,69等10余种没有大面积种植的或新杂交品系专家建议慎重推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326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1
下一篇2024-04-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