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第1张

《渔家傲·秋思》以范仲淹所作最有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李清照所作《渔家傲》中,最有名者为《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其中“我报路长嗟日暮”句,化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李清照以此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慨叹社会动乱,文章无用。表现了其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感。

1 渔家傲扩写 600字,记需,跪求大家了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塞如今已是秋天, 天空中,一群群大雁展翅向衡阳飞去。这不免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我回家乡的心情是如此坚定,对塞下的生活一点儿也不留恋。唉,想想现在我已离开家有七、八个年头了,家中的亲人们是否还安康?我是多么地想回到家乡,见到那已久别的亲人。多么希望那大雁能将我的思念带到家里去,带给我那些深爱的亲人们啊!

在这崇山峻岭之中,群山延绵,边塞外炊烟升起,太阳的余晖映照在大漠之上。一座孤城坐落在大漠上,凄凉孤寂。四周满是敌军。羌笛声、马蹄声,连绵不绝。唉!心中满是苦闷和苍凉。

我是多么地想要回到家乡,但是我在战场上还没有立功。建功立业之后再回家,以国家利益为先,这是一个士兵的责任。一杯浊酒寄托着我对家乡无尽的思念,而我则借酒来消除我对家乡的思愁。边患未除,我怎么有脸去见皇上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啊。

在边塞已有七、八个年头,整夜听的都是羌笛悠悠的声音,听久了竟也已习惯了,但秋意袭来,有时听到这些声音,满满的思愁充溢着我的心,竟彻夜未眠。无尽的乡愁但在未立功之前,又从何说起?将军白发,士兵流泪,不都是未立战功而哀伤吗?

我的壮心,希望能早日实现,那样我就能尽早回家。

2 求渔家傲秋思改写作文,600字的

渔家傲·秋思 原文: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一: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译文二: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赏析一: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

——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

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赏析二: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 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这是二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 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 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 之心,是不好的。

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 说:“以总帅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这都是从 政治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

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写得 “沉雄”,“有排荡之势”,“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夏承 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气概阔大”。

笔者认为,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视而不见?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

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

因此下阂一开头就是“蚀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

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靖乱之,功未成,又何颜以上觐朝廷,下见百姓?“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

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哩。“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o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

3 关于李清照的渔家傲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借神仙境界 抒壮阔胸怀——谈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

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

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词一开头就写:“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活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这里,“星河”,即银河。

意思是说,天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胧朦。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象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

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象在银河中起舞一样。这是写天上的云彩,可谓千姿万态。

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所以,在它里面既有壮丽的一面,又有艰险的一面。

它展现出一个晨雾迷茫、云涛翻腾、滚滚银河、千帆竞渡的开阔境界。这境界象是个仙境,作者就是在这仙境中经历着的。

所以,也渐渐地使她的梦魂好象回到天帝居住的宫殿去了。——“仿佛梦魂归帝所”。

“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宫殿。其实,这是人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

而她之所以梦回“帝所”,是有其思想根源的。古代诗人往往设想自己是从天上宫阙来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时也就往往说“归帝所”去。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也就是写他想回到天帝宫殿去。那么,作者魂回帝宫去,情况怎样呢?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

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旁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

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有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之意。两者象是对立,实则统一,是互为因果的。

那么,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

“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

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的。

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

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

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

4 求渔家傲李清照扩写急

《渔家傲》 秋天来了。

带着一股萧杀之气,一步一步地迈向这荒凉的边塞。一切的一切,与那自小所熟悉的苏杭真是天壤之别——没有水,没有船,更没有桥。

有的,只是这无尽的,苍茫的荒野。充耳的,不是家乡的吴侬软语,反之,是令人烦躁的马鸣,风号,和那雄浑的号角。

千层峰峦的重围中,这唯一的城池也随着长烟落日缓缓地紧闭。 轻啜一口浑浊的酒水,不禁回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那儿的温暖阳春,那儿的牛毛细雨……不过,那终究是梦,一个关于家的完美的梦,“匈奴未破,何以为家?”不能将胜利永远地铭在燕然之巅,我又凭什么回到那个所谓的“家”?不禁苦涩的暗笑。

窗外,又是那一轮惨白的“明月”,可它“明”吗?她怎知我们这些“无家”之人的苦闷?远方,那夜夜传出的羌笛之声又一次逼近,用它那种哀婉凄凉来骗取这全营的早已一文不值的泪水。这才发现,下霜了。

讷讷地凝望解衣镜中的我,竟已是白发遍首。 这还是当年意气风发,誓以身报国的我吗?天知道! 抬眼望向营中,早该息了灯火的帐篷,却依然明着,虽只有那薄薄的一层毡布,我却不知他们会讨论些什么。

战事?不会那么自命清高。从那闪动的烛焰中,我似乎也能感到那一份同我一样的惆怅,似乎也能听到那听不到的叹息,以及——看到那一滴军人脸上永远见不到的,滴在心灵上的泪。

5 把渔家傲 秋思改为600字的作文

改写《渔家傲 秋思》

他,二十六岁,一个进取的苏州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五十一岁时,被任命守卫西北边疆,防御西夏军侵扰,为期四年。他,一个崇尚完美的政治家,锐意革新,砥砺自律。

在戍边四年中的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彳亍在边塞办事处(今陕西延安)的旷地上,亲临这荒远空阔的大西北,这呼呼凛冽的西北风,这秃山枯草的肃杀景象,毕竟与家乡的流觞曲水不同。

他,塑像一般,凝望天穹中自由舒展尽意盘舞的雁群。如止水的心绪被啾啾欢鸣声撩拨着。终于,雁阵坚定不移地南飞了,要到避寒胜地——衡阳的雁回塔那里过冬。他朝雁友消逝的方向迈了几步,眼睛里充满着光亮的渴望。

他认为城头上传来的号角声里夹带着挣扎的悲凉,仿佛四周的营房、城墙、野兽、山群、幽灵……天籁、地籁、人籁都随之而响起来。

他遥望像屏障一样的山峰连绵起伏,稳固的长城跌宕延伸,炊烟清淡上浮,鹅黄的红日悬挂在云纱乌带间,禁不住地吟唱道: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一抹霞光也收敛了,城门也关闭了,这一天又结束了。

夜幕降临,他踱回寝室,斟了一杯酒,一饮而尽,又喝了几盅,慢慢地心口暖和起来,心里想得也多了。他浓眉紧皱: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才最温馨最舒适,妻子儿女盼望着自己平平安安,也希望我能建立军功,再创辉煌……他猛一捶桌面,目视窗外:耻辱哇,耻辱! 没能像汉代大将窦宪那样领兵追击北单于于三千里之外,并在那里的燕然山上的一个巨石上刻文记功,荣耀而返。我,我有何德何能上报皇恩下安黎民近慰亲友?那么回家后又怎么办呢?……老大不小的年纪了:五十多了……炯然的眼睛里的攻无不克的光芒冷峻地逼射前方。

静夜深沉,羌笛悠悠,似断又续,那位长笛手一定也在思念亲人。清明的月辉倾泄在如浴的大地上,冻霜越发冰冷了。

他扶着窗框,一切静谧得像生铁一般。寂寥的时空凝固了。

一缕白发飘拂在苍老的面颊前,轻轻地又垂下。

这篇《宋词名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是 无 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译文]天空中云腾雾罩,点点星光象海面上无数船帆在跳舞。

 [出典]李清照《渔家傲》

 注:

 1、《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注释:

 ⑴星河:银河。

 ⑵转:《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天帝的话语。

 ⑸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⑹谩:徒,空。

 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⑻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⑼吹取:吹得。

 ⑽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3、译文1:

 天空中云腾雾罩,点点星光象海面上无数船帆在跳舞。好象梦见自己飞到了玉帝的住所,玉帝关切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说前方有那漫漫的长路,可已黄昏日暮,我空有一肚子才学,可是没有用武之地。九万里长途,大鹏正迎风冲举,风呀,你不要停住,把我这小船吹到三山那儿吧。

 译文2: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译文3:

 夜色将晓,满天云雾波涛中透出一线曙光,天河流转,成千的帆船在银河中飞舞。好像梦魂已回到天帝住的宫殿。听到天帝说话,亲切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答说,自己虽说有才学,能写出惊人的诗句,可是现在日暮途穷,出路难寻。但我不甘寂寞,还要像大鹏鸟一样高飞远举。风儿,请你不要停止,把我那像蓬草一样的轻舟,吹到渤海中三个仙山去吧。

 4、李清照生平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李清照是一位可以代表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声声慢》、《醉花阴》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含蓄、委婉的。但是在她的词作中也有一首风格特殊的《渔家傲》,这是一首豪放的词,她用《离骚》、《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但是五代词中所没有的,就是北宋词中也很少见。一位婉约派的女词人,而能写出这样有气魄的作品,确实值得注意。

 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开头两句写拂晓时候海上的景象。在李清照以前还没有人在词里描写过大海。“天接云涛”两句用“接”、“转”、“舞”三个动词,来写海天动宕的境界。“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千帆舞”写大风,这不是江河中的景象。可能因为李清照是山东人,对海的见闻比较多,所以写得出这样的境界。上片第三句“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我原来就是天帝那儿来的人,现在又回到了天帝处所。这和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我欲乘风归去”之“归”字意义相同。“归何处”句,着“殷勤”二字,写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换头“我报路长嗟日暮”二句的感慨。《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李清照“路长日暮”句的出处。这句子的意思是说人世间不自由,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妇女,纵使学诗有惊人之句(“谩有”是“空有”的意思),也依然是“路长日暮”,找不到她理解的境界。末了几句说,看大鹏已经高翔于九万里风之上;大风呵,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帆船吹送到蓬莱三岛去吧(“九万里风”句用《庄子·逍遥游》,说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旋风,九是虚数)!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作家,何以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象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作家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表达她的烦闷的心情。她要求解脱,要求有广阔的精神境界。这首词中就充分表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而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是很少见的。

 这首风格豪放的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夏承焘)

 6、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词一开头就写:“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活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这里,“星河”,即银河。意思是说,天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胧朦。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象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象在银河中起舞一样。这是写天上的云彩,可谓千姿万态。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所以,在它里面既有壮丽的一面,又有艰险的一面。它展现出一个晨雾迷茫、云涛翻腾、滚滚银河、千帆竞渡的开阔境界。这境界象是个仙境,作者就是在这仙境中经历着的。所以,也渐渐地使她的梦魂好象回到天帝居住的宫殿去了。——“仿佛梦魂归帝所”。“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宫殿。其实,这是人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而她之所以梦回“帝所”,是有其思想根源的。古代诗人往往设想自己是从天上宫阙来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时也就往往说“归帝所”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也就是写他想回到天帝宫殿去。那么,作者魂回帝宫去,情况怎样呢?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文章无用,有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之意。两者象是对立,实则统一,是互为因果的。那么,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词中是极为罕见的。

 李清照本为婉约派的女作家,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词,除了乱世迫使她从闺阁中走出社会,面对现实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她的主观因素,就是她的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敢想敢说;同时,她遍读群书,记性特强,不常见的字句、故实,都能一一记得,这就丰富了她的形象思维,使她对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都能运用自如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从而构成了这首具有浪漫情调而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

 7、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从词的内容、情调及风格上看,可能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前期,作者的生活美满,词中多为爱情的歌颂,离别相思与伤春悲秋的叹息虽时有流露,但情调仍是欢快的,风格是爽朗的。南渡以后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了。作者经历了靖康之乱,她举家南逃,备尝家破人亡与颠沛流离之苦。无疑,她的生活面扩大了,阅历加深了,作品的内容也较前期丰富了。很明显,贯穿这一时期词创作的主线是家国沦亡与个人不幸遭遇的哀叹。早期明快、爽朗的情调已经消失,而代之以浓厚的感伤情绪。但是,这首《渔家傲》却与作者一贯的词风有所不同。它借助干梦境的描述,创造出一个幻想中的神话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的生活热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作者在梦中横渡天河,直入天宫,并大胆地向天帝倾诉自己的不幸,强烈要求摆脱“路长”与“日暮”的困苦境地,然后象鹏鸟一样,磅礴九天,或者驾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驶向理想中的仙境。这首词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词风豪迈奔放,很近似苏轼、辛弃疾。黄了翁在《家园词选》中说这首词“无一毫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可见,李清照的词风是多样的。

 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的星群想象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作者正是乘坐这艘“飞船”驶入天上的神仙世界,受到“天帝”的接待。这的确是“穿天心,出地腑”的神来之笔。这样的词笔出自李清照,确实是“惊人”的。

 这首词具有阔大而又豪迈的气度。词中阔大的形象、阔大的志愿、出自阔大的胸怀。一个漂零无依的女词人竟渴望借助万里鹏风把自己映入神仙般的奇异世界。这奇异的神仙世界是词人理想与精神寄托之所在。词中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又具有杜甫的沉郁顿挫,这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使这首《渔家傲》成为《漱玉集》中独具特色的词篇。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词一起笔便直赋梦境仙界,但见云影星光,奇变丽幻,令人目眩神摇。那是夜色将尽的黎明时分,云涛翻滚,晨雾迷蒙,天地之间一片苍茫景象。忽又云开雾散,星河灿烂,宛若千帆飞舞其中。“星河”,即天河。天河转位,季节和时间也随之更迭和推移。

 起句苍茫劲健,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图卷。读之仿佛身浮天穹,扬帆天际,在银河之中寻觅理想之境。其中又准确地嵌入几个动词,绘景如活,动态俨然。“舞”字化静为动,变平凡为神奇,既出色地描绘了繁星在天空好像帆船一样闪烁流驶,也传达了词人意绪的昂奋飞动。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在迷离恍惚之间,词人梦魂飞越茫茫星空,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天帝的宫殿。她听到天帝关切地问自己:你要回到哪里去?

 “帝所”,天帝所居的宫殿。一腔心事,人间竟无可诉说者。惟有魂飞九霄之外,诉诸想象中的天帝。用一“归”字,倍见亲切,无形中缩短了仙凡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就好像词人本是仙子降凡,只是由于不堪人世,才又重返天庭仙界。“归何处”这一发问,恰似一石投水,激起词人心底层层波澜:是啊,自茫茫人间,辗转天庭,一路辛苦茫然,我究竟要到哪里去呢?心路历程之渺茫曲折,由此可见。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下片紧承上文,以“我报”二字领起,通过回答天帝的询问,倾诉愤懑,抒发豪情。“路长日暮”,化用屈原《离骚》诗意:“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路长”,谓人生之路漫长修远;“日暮”,以夕阳西下喻人至暮年。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虽然努力上下求索,终少收效;而时不我待,人已临暮年,岂不令人悲叹!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

 清照诗词并工,才华卓著,“直欲压倒须眉”。自谓学诗“有惊人句”,对于自己的文章才华,不无自负自豪之意。但冠一“谩”字,又见否定。“谩有”,空有之意。清照后期坎坷不断,历经国破家亡之痛,曾经美好的理想已经成空,在现实中常感到无奈与无助,拥有出众的才华又能如何?此句真实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迷茫沧桑之情,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词情并未就此消沉,“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又振起全局,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庄子·逍遥游》中有:“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大鹏乘风展翅,扶摇直上,背负青天,志在万里。“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欲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

 词人借此抒发情怀,她要像大鹏那样高飞远举,超越尘世,驾一叶扁舟,乘风破浪,直飞向海外仙山,这才是心灵的最后皈依。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即交代归宿。那样的地方,应该没有离乱,没有孤凄,没有痛苦。此句全是缥缈幻语,但警峭劲拔,语势迅疾飘忽,使人神游物外。

 评解

 清照历来被视为婉约词宗,此词却意境壮阔,风格豪迈,迷离恍惚,充满神奇浪漫的色彩,抒发了对于自由仙境的热烈渴求。起首两句写云天星空,千帆舞动,渲染出神话般的色彩和奇幻氛围。接下来以记梦游仙为线索,通过奇异的仙凡对话来抒情述志,从而集中笔墨,展现题旨。不仅如此,词人还善于化用前人的诗文,以增强词作的广度和深度,如“路长日暮”脱胎于《离骚》,重在正面取意,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惊人句”本自杜诗,但用“谩有”将诗意深入一层。“九万里风鹏正举”,则主要借取《庄子》形象,以喻腾飞之志。宋词通常以儿女风月为主,较少记梦游仙之作,此词确为罕见特绝之作。

 8、李清照词中表现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流露出对人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谚云;国家不幸诗家幸。任何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都是艺术家的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与每一位社会成员一样饱受着动荡之苦,他们又比任何一位社会成员都多几分忧患,多几分责任。培康之乱,社会的动荡,家庭的变故,使李清照由平静安宁走向漂泊动荡,由生活的一极走向主后的另一极,饱尝了人生的大喜大悲。他的心灵在反差强烈的刺激中变得敏感而富于悟性。她这时的词作偏重于以民族情绪和爱国情感为主题,往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沧沉郁,情感的忧郁也更加深刻化。她的日作,进入了一个人品、词品极高的艺术境界,内容也主前期的“终日凝眸”变为“欲语泪先流”。

 如她的一首豪放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魂梦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偕日暮,学诗没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体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以浪漫主义的艺术为思,梦游的方式,驰骋丰富的想象,设想与天带问答倾诉隐衷,表露出同人不满人间的黑暗,懂憬天上的光明,追求美妙的幻想,寻求精神的归宿,充分体现了她对自主的渴望,对戈明的追求。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对于一个封建社会受到压抑、处于从属地位的妇女,这种设想本身就充满了豪气,表现了李清照旷远的胸襟。

 从某种意义上讲,李清照的愁和泪,正是她作为社会的一个清醒者的可贵标志。深刻的思想痛苦远比浅薄的欢乐更有人生价值,更有思想意义。南宋统治集团在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梦死之中花天酒地,而李清照则痛切国确家亡,始终为此而越思郁郁,不肯去追次取乐,她是那个一滩烂泥的社会中忧郁、思考的灵魂。这个灵魂始终在敏锐地感受、深深的思索、暗暗地流着她的哀国之泪。按照她的才华。教养和身份,她是完全可以一步踏入贵族小圈子,去借浮于桂堂之上,持它个人生一醉。问她没有这样做,而是持着严肃的人生态度,在这灯红酒绿、达官旨醉的生活氛围里,独自一个躲到一边去默默思味,去度过自己忧郁的内心生活。她心灵固然有些空虚,但这是探索者找不到人生道路时的一种迷茫,完全不同于那种纸醉金达的灵魂空白。

 9、

 天籁之音,曲曲幽怨

 接转处,我在归途知路

 云卷云舒,一纸辽阔

 涛波汹涌,笔笔是情韵

 连心脉脉的流淌

 晓风吹来,亲爱

 雾雨般丝弦

 星子伸长柔指纤纤

 河水清唱情荡漾

 欲把虚掩的门打开

 转过花影

 千万私语捻作舟

 帆浩荡,亲爱

 舞不尽梦魂牵绕

 10、夜,已经渐渐深了。

 一个不经意的抬头,却让稀疏的点点星光映入眼帘。多么幽邃的光点!纷纷散散、错落有致地镶嵌于黑幕般的夜空之中,不能不让人心醉。

 “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八百年前,辛弃疾亦在此望星抒怀。一方疏星,一轮淡月,配之以村妇勤劳的背影,不禁让他生出一阵欢悦闲适之情。遭逢贬谪的辛弃疾,居然在这星光错落的夜景里,找到了一份舒坦顺意,一份愉悦畅快。——那是因为,在星光里,蕴藏着无尽的理解、悠闲之意。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疲奔于途的杜甫于这星夜间,终于吐出了自己内心的文字。远处的星光犹如垂向于地,银光映着长江的流水向远处奔腾翻涌着。想造福于民众可一生偏无成就的他,只能呆立于船头,仰望点点星光,心中美女凉的心境亦由星光抒泄得淋漓尽致。——那是因为,闪烁的星光中,同样包含着一份凄冷与忧思。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婉约的李清照看到了星光,竟也写下了如此豪迈的诗句。此时正值国破家亡,而丈夫赵明诚又不幸病死,本应“戚戚惨惨”的李清照看到了这漫天星点。却产生了无限的豪放不羁的情感。——那是因为,壮丽的星河里,更有一种勇气,一种奋发向上的活力。

 11、春暖花开是什么?

 春暖花开是一种生活的意境,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干净,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朦胧。

 春暖花开是一种乐观的态度,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情态,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气势,是“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充沛。

 春暖花开是一个感情的集合,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情,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更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情。

 春暖花开在尘世。尘世中,春一季季地来,花一季季地开,而她在享受着尘世的春暖花开。来源于wwwcaowucn[草屋文学]原文链接地址:http://wwwcaowucn/article/20090918/11656html

 12、这首词题为《记梦》,谁都能看出是昼有所思、夜有所念的执著理想的艺术性的闪光。令李清照初悦后愧的前夫与大失所望、彼此成仇的后夫,加上跟着宋高宗的颠沛流离的迁徙逃亡,使李清照进一步看清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救助的漂泊无定与赴诉无门的孤苦无依,但她的精神是向着“自由”的,她要用文字织帆作桨,脱开这个龌龊肮脏的尘寰,让不羁的灵魂跃进无垠的天空与天帝对语,与天体星云为友。和严蕊相较,李清照终归属于贵妇人的阶层,她当然是宁肯嫦娥奔月那样脱离这个世界,也不可能萌生赴原野山乡化菊为蜂的念头。梁启超认为这首词风格豪放,迥异于李词惯有的清丽婉约,“绝似苏辛派”,却未能深究李清照灵魂深处的苦衷。

 人的一切(姿容、衣妆、思想、心灵)都应当是美的。可对女性而言,天赋其美,秀萃一躯,在历史进程中总体上留下来的却是“花钿委地无人收”的败落场面。略现差异的是,凭美色(西施、王嫱、杨玉环)出场的女性演出的是凄美哀婉的悲剧,而才女们(李清照、柳如是、严蕊、秋瑾)演出的是坚韧壮烈的悲剧;前者似一盏盏红灯笼那样被一阵阵狂风吞噬、扑灭,后者像是原野上卷动的野火,要淋漓的泪水和着血水反复地去浇扑……

 真美永久扣人心弦,所以“美能拯救世界”。美女、才女作为个体是可以灯火一样被强行扑灭,而她们所遗留下来的美的灰烬与美的气质,从这个世界上却轻易消逝不了。后人以西子湖为杭州西湖命名,给人们留下不尽的想像,“虞美人”既冠于花草,词牌、乐曲中也时见其名;王昭君故乡之水为香溪,塞北之墓为青冢,这水这土也别成气色;杨玉环在华清池洗浴过,“华清水滑”,地下温泉也显得别含成分;李清照的诗词独树高标,千年后吟诵,也是清新芳烈,香沁肺腑;李香君血染的那柄“桃花扇”倘若仍在,闹不清会是何等珍贵的文物与瑰宝;秋瑾一袭白衣的汉白玉塑像伫立于西子湖畔,值得骄傲的是所有的中华儿女。一切正如陆游所写的那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本文作者(来源):李清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282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1
下一篇2024-04-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