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杰克:我知道你讨厌我,可我喜欢你

《无声告白》杰克:我知道你讨厌我,可我喜欢你,第1张

很喜欢的一部剧叫《请回答1997》,里面有个男角色叫文俊熙,是个超级暖男,会做饭,爱干净,说话温柔。这样的暖男喜欢另一个男生--勋云宰。

刚看这剧的时候我还高中,第一次还没看懂。后来慢慢接触到“同性恋”一词。

我一直记得一个说法, 人的性取向在一生中是流动的。无论怎样,都是爱。

文俊熙喜欢勋云宰,和勋云宰暗恋的女孩子成为好朋友,在他身边一直注视着他。为了他报考飞行员,和他合租照顾他,甚至为他“助攻”追他喜欢的女生。那份喜欢一直没有说出口,也永远不会说出口的。

《无声告白》里的杰克,也是这样一个角色。他默默地爱着内斯,尽管内斯那样讨厌他。这个角色篇幅不算太多,但很触动我。

小时候,内斯学游泳,因为亚裔面孔被小伙伴欺负。玩游戏时,旁人都上岸了,嘲笑地看内斯在水里摸人的傻样。内斯嘴里慌忙地喊着“马可”,爸爸詹姆斯在一旁看到了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这时,是杰克滑下水,到他身边,说“波罗”“波罗”,让他抓到自己。内斯看到他,又看到岸上的人,顿时明白了, 他讨厌嘲笑他的人,更讨厌来“救”他的杰克。

后来,内斯的妈妈玛丽琳离家出走。杰克为了安慰内斯,到他身边,递糖给他吃。

杰克扒开自己的伤口给内斯看,为了让他别害怕。结果触动了内斯最害怕的事--妈妈永远不会回来了。 笨拙的安慰反而换来了彻底的讨厌。

内斯讨厌杰克,可他们是邻居,免不了遇到。他们在海滩晒太阳时,有个细节描写得很生动:

除了角落里的汉娜,没有人知道, 杰克喜欢内斯,尽管内斯那么厌恶杰克。

后来,杰克和内斯的妹妹莉迪亚同班。莉迪亚一直活在母亲让她一定要当医生,要好好学习的期待里,压力很大,心里苦闷,把杰克当作倾诉对象。

杰克在别人眼里是一个花心的坏男孩,总是开着车带着新换的女朋友去别处过夜。对莉迪亚却总是礼遇有加。他会不着痕迹地问莉迪亚很多杰克的事情,每一次听到都很满足。

莉迪亚考驾照前,杰克带她练车。下车时,他问莉迪亚:

那么地卑微,那么地想被喜欢的人认可,至少没有那么讨厌。

之后莉迪亚溺水而亡,内斯认定和杰克有关,一直想去追问,都被躲开。

抓到杰克质问的时候,汉娜也在。汉娜知道,杰克喜欢内斯,绝对不会做任何伤害他的事。但内斯不知道。

内斯心里有无数情绪要发泄,再不发泄出来就要疯了。他恨自己没有更关心莉迪亚,恨自己只顾着自己逃离。杰克站着任他打,也不还手,反而担忧地看着他痛苦的样子。

内斯不知道的是:杰克从来与莉迪亚的死无关, 他害怕的是,内斯因为他的喜欢更加厌恶他 ,所以躲着不敢见。

莉迪亚出事之前,想放纵一回自己,把身体交给杰克。杰克却拒绝了。

莉迪亚突然懂了,叫嚣着要戳穿他的秘密,他的脸变得惊恐。那样,他会永远地,彻底地失去他喜欢的人,他宁愿自己是一个花心的坏男孩,也不愿意是一个被喜欢的人瞧不起的可怜虫。

书里还有个细节,作者没有说明。内斯在等大学的通知,莉迪亚却害怕哥哥的离去而偷偷将它们拿走丢弃了。

杰克却出现了,看着内斯厌恶的眼神自然而然地说,可能寄错到自己家了,把哈佛通知书递给他。莉迪亚见到通知书很惊讶,大概是不明白被她丢掉的东西怎么又回来了。 她不知道,有个杰克,一直在关注着内斯 。

直到书的结局,内斯都不知道,或许一生都不会知道: 有一个他讨厌的男生,一直喜欢着他 。

本文4661字 读书碎碎念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压抑着感受着《无声告白》中的每个人物,理解其中的冷暖,却无法释然那份“期待”。读小说就这样,一旦走进去和他们“混”在一起,就变得“不(gan)分(tong)你(shen)我(shou)”。

好在故事的结局像是朗夜的星空,尽管深邃如网,却也星光如水,荡漾着希望,这希望不是给别人的,也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成为自己的希望。这希望,就是群星深处的那一颗,你抬头便一眼认出的星,它刻进我们的生命里,永不消散,看见时心很疼,但这疼将指引我们成为自己。

莉迪亚死了,一个刚过完16岁生日的的中美混血女孩儿,那一年她高一。她生活在中美混血家庭,父亲是一名中国移民(冒名顶替),母亲是一名美国人。她还有一个哥哥(内斯)和一个妹妹(汉娜),她长得最“像”妈妈,也是父母的“最爱”。

可是,她死了,是自杀。警察在离她家步行5分钟的米德伍德湖底找到了她。她的死无疑是在这个五口之家的中心轰出了一个黑洞,直插地心,而她就在洞底。她的死让家庭成员变得悲伤、绝望,不安、恐惧,愤怒、迷惑,安静、孤独,每个人都挣扎着走向莉迪亚,他们需要死亡真相,想揪出那个该对她的死负责的人。但结局是,就在某一刻他们每一个人都读懂了她,也因为真的读懂了她,所以他们开始变得柔软起来,可谁能说这“懂”是早还是晚呢?

詹姆斯·李是米德伍德大学的历史教授,十八年来他年复一年的讲授着历史导论。詹姆斯从很小冒名顶替成为移民,父亲是学校的修理工,母亲是学校食堂的帮厨。种族、阶层、样貌……让他觉得自己是学校的“异类”,他努力让自己变得普通融合,他的口语没有口音,他的成绩门门优异,他考入哈佛,本有机会留校成为“哈佛教授”却意外被淘汰,只得进入一所不入流大学任教,他努力让自己变得平凡普通,竭力回避着自己的“特别”。

她的妻子玛丽琳,是一个对自己充满“期待”的美国女孩,她鄙夷妈妈围着家务打转,她热爱科学,希望成为一名医生;她喜欢“与众不同”,希望自己掌控命运,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她努力改变,畅想着自己成为医生后的彩色生活。她进入哈佛,离梦想越来越近。可无论她多么坚定梦想,多“厌恶”妈妈,她都记住了她说的那句:你知道,你会遇到多少优秀的哈佛男人”。

就是这样两个人,在哈佛相遇并相爱了,一个渴望融入,一个追求特别,看似完美的互补,却为每个人物走向埋下伏笔。因为故事的开始,他们就把自己的期待给了“别人”。

玛丽琳是詹姆斯的学生,当她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就被他的“与众不同”所吸引了。但她不知道的是,对于她,詹姆斯毫无注意,以至于当她走进他的办公室和他面对面时都没有认出来。玛丽琳鼓起勇气隔着办公桌吻了詹姆斯,故事开始了。

既然是故事就不会“顺理成章”,詹姆斯失去了留在哈佛的机会,玛丽琳因意外怀孕终止了学业,选择结婚。面对突如其来的改变,玛丽琳压抑着自己的“梦想”选择了柴米油盐,而詹姆斯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这份难得的融入。没有释然的期待有时像地里的种子,只要具备足够的条件就会拱土而出。

玛丽琳未了的心结,在妈妈去世后被激活,她离家出走了。那时,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不想成为围着厨房、孩子丈夫的家庭主妇,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她“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用人间蒸发的方式,逃离家庭回归了学校。她走时,谁都没告诉。她没和丈夫说再见,没告诉孩子们她什么时候回来。她一边惦记着家庭一边安抚着自己,倔强又充满希望的等待着毕业。可就在她马上就要完成自己最后的课时,一场意外的晕倒让她错过了考试。她的第三个孩子到来了,她的到来再一次将它从“理想”的边缘拽了回来。最终,她回家了,在消失九个星期之后。生活一如从前,可这个九星期却成了决定每个人命运的节点。

“离开你”—最“真”的恐吓

但她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件事,为什么短短一天之内一切都变了样,为什么她如此真爱的人前一分钟还在那里,下一分钟就“走了”。

对于5岁的莉迪亚来说,母亲的出走是晴天霹雳。尽管父亲一再说“这不是任何人的错,尤其和你们无关”,但对于幼小的莉迪亚来说,这就是他们的错,是他们做错了事,惹她生气了,他们没满足她的期待。

莉迪亚想:如果她母亲能回家,让她喝完自己的牛奶,她一定会喝完。她会自己刷牙,医生给她打针的时候也不哭,母亲一关灯,她就睡觉。她再也不会生病。母亲说什么,她就做什么。她要实现母亲的每一个愿望。

做这一切,她只想留住妈妈,她每一刻都在害怕妈妈不声不响的突然离开。离开和失去的恐惧萦绕在莉迪亚幼小的心间,仿佛告诉她“满足妈妈的心愿吧,那样你才能得到她的爱”。就这样,时间将这道“心愿”刻痕越拉越深,直到穿透生命的厚度。孩子,你真的没有错,只是你太小了,这也许是你唯一能想到并做到的吧。

我们一旦错过了铺垫“值得被爱、被保护”的时光,就可能要用更久的时间去学会“爱自己”,有可能是一生。

“为你好”—最“毒”的魔咒

从玛丽琳回来的那一刻起,她开始给莉迪亚特殊的爱。她把算数题带进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里,她送她听诊器当玩具,给她买各种各样的科学书,把爱因斯坦的明信片和听诊器挂在墙上,和她做化学实验,帮她批改物理作业,给高一的她报高二的物理课,和邻居女医生夸她聪明……,她把她以为的好统统给了自己的女儿。她的用心良苦,只为看着女儿穿起白大褂,脚蹬高跟鞋,手里抱着病历夹,脖子上挂着听诊器,嗒嗒嗒地走过医院的走廊,每一个见到她的医生护士都向她微笑致意,然后问她一堆别人难以解答的医学知识,那可是她梦寐以求的。

可她从来没问过女儿,这是你想要的吗?你的感受是什么?也或许,即使她问了,莉迪亚也会说:“是的,妈妈”,然后对着她的耳朵,扯起她的嘴角,露出一个微笑,那个笑是假的,这种笑她5岁那年就学会了,也或许比这更早。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物理成绩直线下滑,直到不及格,她讨厌科学,烦透了那些公示和计算,但她不能说,因为她许了心愿,满足妈妈所有的期待。

詹姆斯则极力的提供所有“找朋友”的帮助,他送给莉迪亚关于交友和受欢迎的社科书,促成孩子们的约会,他希望莉迪亚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希望他受人欢迎,希望他不要像自己那样被排挤,被视为“异类”,就连送给女儿礼物他都不忘加一句“大家都喜欢这个”,他相信他的期望一定能够实现,因为莉迪亚的蓝眼睛像极了玛丽琳。直到莉迪亚死了,他都不明白,莉迪亚怎么可能会是孤独的,没有朋友的“异类”呢?他明明每天都能听到楼梯转角处莉迪亚在和“朋友”愉快的聊着天,他明明看到餐桌前莉迪亚谈论学校见闻时神采奕奕。

他不知道的是,电话那头可能是不友好的调侃,也可能是忙音……。

詹姆斯对内斯的冷漠、对汉娜的忽略和对莉迪亚的热情本质上或许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他都是为他们好,他要教会他们如何混入人群中,告诉他们他们都不特别,他们可以可大家一样。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为你好”听起来很温暖,但它却有着冷漠的压抑,它恐怖的像一个有毒的魔咒,裹挟着你完成别人的期望。这魔咒到了极致,就变成一把“尖刀”,它顶着你喉咙,冲着你笑,你说不出话,只能还以微笑,笑着笑着脸就僵住了,所以那一刻有的人委曲求全,有的人向前一步,但我更希望有的人能手握刀刃,收起微笑,破了魔咒,那可能会很疼,但至少能自由呼吸。

“看不见”—最“远”的距离

汉娜跪坐在脚眼上,想象着姐姐跪下来解开缆绳,然后把船推离岸边,推出很远很远,以至于根本看不清小船周围黑暗的水面。最后,她躺在码头上,轻轻地摇晃着身子,望着头顶的夜空。那天晚上,这片夜幕和她姐姐的距离应该也是如此接近。

不知为什么,我总会想起那个蜷缩在餐桌底下,感受每个人的汉娜。她搜集家里每个人人无关紧要的物品当成信物,她能读出每个人的表情和感受,她最小,可她却最能看到事物背后的秘密,她敏感,善良,渴望被看见,渴望被爱,她用自己的方式靠近每个人,感受他们所感受的,拥抱他们不愿拥抱的,可却被每一个人都忽略,他们看不见她。她不是故事的主角,我却和她走的最近,她像站在故事之外的天使,把每一个人物都串联了起来。

孤独却快乐是真快乐,快乐却孤独是真孤独,汉娜会享受孤独的快乐,她期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却又不抱太多希望,所以只要对方走近一点点,她就愿走近一大步,即使对方无动于衷她也不会太过失望,她那种淡然超出了年龄,好在因为莉迪亚的离开,她被看见了。

看不见的事太多太多了,有时是不愿看见,有时是视而不见,有时是没有看见,有时是藏着不被看见……,但事实就是事实,不会因为“看不见”就消失,它只会酝酿,发酵,将彼此拉的更远一些。詹姆斯是如此,玛丽琳是如此,莉迪亚是如此,内斯是如此,汉娜是如此,杰克也是如此。

事已至此,每个人都在回忆莉迪亚离开前的种种,他们会说,如果看见……,也许就……,可一切已经晚了,莉迪亚已经走了;可一切又都不晚,至少只有莉迪亚离开了。

“不再提”—最“痛”的记忆

“结婚的时候,詹姆斯和玛丽琳曾经约定,忘记过去,共同开启新的生活,别再回头看。”

詹姆斯不愿面对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愿记起玛丽琳母亲在他们婚礼时说的那句“这样不对,玛丽琳,你知道这样不对”,不愿回味这些年来他受到的“特殊”对待,他以为绝口不提,这一切就不存在。但事实,越是不再提起的记忆,越是深刻;越是被压抑的感受,越会变本加厉。他什么都没忘,他只是用“不再提”的借口逃避这一切。

玛丽琳的梦被一次次地揉碎,丢进生活的垃圾桶;她试图翻越现实的藩篱,却被现实一次次的绊倒;她的不甘心不再提,但却变成了对莉迪亚的期许,那浓浓的期许让“不再提”的现实永远摆在眼前,没有一刻忘却。

内斯和莉迪亚的“不再提”,是屋顶上爸爸的皮鞋印,是莉迪亚落水的惊恐,是妈妈出走的旧伤,是他们彼此心知肚明的“期望”,是杰克欲言又止的神情……

还有杰克,一个公认的花花公子,却从“不再提”关于内斯的那份爱,即便内斯视他如敌。就像汉娜看见的一样,内斯汗珠落在他的手背,他凝视了好久……。

还有詹姆斯的华裔女助教路易莎·陈,我想没人再提。

………

但在故事结尾的尽头,我似乎看见了詹姆斯和玛丽琳提起了关于詹姆斯的中国家庭和中国的文化;玛丽琳和詹姆斯提起了关于自己的梦想;汉娜和大家提起关于她看到,感受到的那些细节;内斯和杰克提起了关于童年的误会;杰克和内斯提起了她和莉迪亚;他们每个人又都提起了莉迪亚,而莉迪亚想提起的,他们每个人也都知道。在那一刻莉迪亚似乎已经不再是所有人的禁忌,她是星空最亮的那颗星,明亮的闪烁着,那光刺的人们的心隐隐作痛,但又心存慰藉,就如题目一般《无声告白》。

故事终有结束,感受五味杂成。小说的结尾有哭泣,有拥抱,有看见,有放下,有伸出的手,也有抹不去的伤疤…这些微小的细节,像是穿透云层的光,撕开了包裹着人们外表的真相,它让每个还活着的人褪下“伪装”,变得真实又柔软。这柔软在我看来更像是和解,和彼此和解,和自己和解,和那为此付出生命的人和解。当然,这柔软也像放下的期望。

我想,不只与孩子的关系是如此,我们生命中的每段关系皆是如此,他们因“你我”成为“我们”,但绝不受制于“你我”,你有你的期许,我有我的期许,可我的期许绝不强加给你,你也一样,我们彼此辉映但也独立自由。正如封面所言: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但我还想说:我们的一生充满期待,放下对别人的期待,但别放弃对生活的期待。

刚看完《无声告白》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确切的感受。只是觉得,对于人物的人格和内心的表述,作者把握得十分准确。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最普通的女性的命运。故事的悲剧性在于,有些人一直试图与命运抗争,可是却一次又一次被命运拉回来,以爱的名义,以婚姻,家庭,责任的名义。真的,就像碰触毒品一样,对有些女性来说,婚姻和家庭这种东西一旦碰触,就无法回头。

《无声告白》中的女主角玛丽琳,她一生都想摆脱母亲的期待,不屑于像母亲那样把做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当成理想。她想要成为一名医生,一名真正的职业女性。但当她在大三那年的课堂上与作为教师的华裔男子相遇之后,就像所有坠入爱河的女性一样开始了恋爱,并怀了孕结了婚。然后她就不可避免地堕入了一连串的家庭琐碎生活中。煮饭,带孩子,照顾老公,被迫中止她的学业和梦想。

但是对于玛丽琳这种有野心有抱负又具有天赋的女性来说,她很难在庸常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也被心中的理想折磨得寝食难安。终于有一天,她试图逃离,她放下两个孩子和老公,独自跑到外面去租了公寓,并报名了社区大学想继续完成她的学业。然而,她又失败了,就在考试的前夕,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

玛丽琳一次又一次地被命运拉回属于她的人生轨迹。而在玛丽琳看来,自己是被命运一次又一次推出了自己原本设计好的人生。而对此一切,玛丽琳的丈夫似乎一无所知,他只是安于家庭生活,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做着他那一份教书匠的工作。因为是华裔,丈夫詹姆斯一生都在试图融入美国社会,成为最普通的一个美国公民。而恰恰相反的是,玛丽琳并不甘于平庸,她想与众不同。两个人从内心深处对生活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期待,命运却让这两个人相爱并生活在了一起。

重新回归家庭的玛丽琳,内心并没有真正妥协。她开始拒绝做饭,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梦想寄托在了女儿莉迪亚身上。她把莉迪亚当作了另一个自己,要求她热爱理科,并热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莉迪亚为了博得母亲的欢心,也害怕母亲再次离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着母亲,直至有一天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而投河自尽。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仿佛身处一个皆然不同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说不出来的痛苦,每个人都无处宣泄。长子内斯用拼命读书考上大学来摆脱这个令人窒息的家庭,小女儿汉娜一直是被忽略的那一个,她在家中就像一个隐形人,而她最大的愿望只是有人能注意到她。丈夫詹姆斯终于在女儿自杀后爆发,与自己的助教婚外情。每个人看起来都极其无辜,詹姆斯无法理解妻子,更加不知道妻子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真正的渴望。莉迪亚更是无辜,她只是为了讨好母亲,却被母亲的巨大人格所吞噬,内斯是她最后一根稻草,但内斯要去读大学开始自己的人生,莉迪亚绝望无助,最终选择了了断自己。

莉迪亚的死换来了所有人的沉默和思索。最终,生活仍然要继续。玛丽琳无法成为医生,詹姆斯从狂乱中恢复了理智重新回归家庭。小女儿汉娜终于得到了父母的关注和拥抱,内斯如愿去哈佛读大学。一切似乎都恢复了平静,而莉迪亚死了。

故事的结尾,一切柔软地展开,终于像极了一个温馨的家庭生活的场景。而这一切,却是用大女儿的死亡换回来的。然而,还是不能不让人觉得,一个女人无法自控的人生,是那么悲情。

《无声告白》的故事设定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其中有很多是属于时代的局限性。但是想想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仍然有多少玛丽琳一样的女人。女性的命运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有着逆袭的反转。除了少部分敢于挑战传统的人,大多数女性仍然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却憧憬着另一种人生。

书的封面上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终此一生只是要学会做出选择,前进或是妥协,并承担一切。

无声告白:以爱为名的锁,给未说出口的秘密以缄默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这位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凭借处女作夺得2014年亚马逊年度图书桂冠。正如亚马逊编辑推荐的那样,这本“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的小说,“深情力透纸背,刺痛你心,用词精准而克制,文风温婉而细腻” ,莉迪亚的死所牵连的背后的真相,振聋发聩: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她的父亲内疚不已,她的母亲一心报复,她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一定脱不了干系,她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很有可能只有她知道真相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

那个姑娘有着她爸爸喜欢的,像她妈妈一样的蓝色眼睛、聪明的头脑、非凡的天赋和父母关切的目光,却也深深地背负着藏在她对父母的爱的背后,那沉重的枷锁。那禁锢狰狞地嵌进她的骨肉,限制着她的自由,蚕食着她的躯体,并将她渐渐拖进冰冷的深渊里。

“你曾经爱得那么深,怀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却一无所有。”

莉迪亚的妈妈玛丽琳在普通的某一天突然消失在她的生活里,随之而来的无所适从具化为无助、慌乱与恐惧,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这不是你们的错,她父亲说过,然而,莉迪亚知道,这是他们的错。不知怎么,他们惹她生气了。他们没有满足她的期待。”这些出于爱而自责的情绪一旦产生,便不会轻易消亡,“如果她母亲能会回家,让她喝完自己的牛奶,她一定会喝完。她会自觉刷牙,医生给她打针的时候也不哭。母亲一关灯,她就睡觉。她再也不会生病。母亲说什么,她就做什么。她要实现母亲的每一个意愿。”

小小的莉迪亚朦胧而真切地感受到了玛丽琳膨胀而猛烈的想要与众不同的人生理想,可是她需要母亲的爱,更需要将自己对母亲的爱尽情释放,在她被那些渴望给予和渴望收获爱的浓重情绪淹没的时候,她终于选择给自己戴上了枷锁,这是一个枷锁却不仅仅是,深深锁住的是她,更是她想要的自由。直到玛丽琳因为怀了汉娜而再次回到家,小小的莉迪亚觉得自己的许愿实现了,欣喜之余那个枷锁将她缠绕的更紧了:“这是一个征兆,玛丽琳认为。她虽然赶不上了,但莉迪亚还来得及。她会帮助莉迪亚实现她力所能及的目标,她将倾尽余生指引莉迪亚,庇护她,像培育观赏玫瑰一样,帮助它成长,用木棍支撑它,把它的茎秆塑造成完美的形状。”直至,她再也无法摆脱了,她不能拒绝她的母亲了,她再也无法开口了,她想说出口的那些,终究石沉大海了。

“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或许这里无可避免地包含着文化的差异,可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依旧摆在那里:代代延续的梦想,时间洪流里的信仰,不能推卸的期许目光,是动力,驱动着前往,也是枷锁,太过则痛的殇。这里的故事,似乎折射出一些深刻的缩影,每个人都看得到自己的影子。

在莉迪亚逐渐背负起玛丽琳沉重的执念的时候,她的父亲詹姆斯的目光也随之而来,这位移民美国的中国人,被视为异类的眼光缠绕,自卑与所受的排挤让他终其一生渴望合群。蓝眼睛的莉迪亚,让他看到像海一样最纯粹的希望。

“你不想微笑?怎么办?逼自己笑。假装很开心,最后你会真的开心起来。”敏感的詹姆斯从某天带内斯去游泳的事情里看到一些困境,关于合群,关于歧视,关于排斥,关于他毕生的渴求——融入美国社会。毫无疑问,莉迪亚爱她的父亲是一种本能,詹姆斯展现在她面前的满意更多的来自于看到莉迪亚被同学们欢迎,来自于正常而频繁的社交。于是,出于爱的本能,莉迪亚选择了枷锁,她渐渐学会花时间假装与同学打电话,“莉迪亚手中的听筒仍然贴在脸上,她简直不敢相信可以如此轻易就让父亲精神焕发,”学会在生日时收到《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时尽力装扮成无比欢喜的模样:“莉迪亚拼命压抑着情绪。‘太棒了,’她说,‘谢谢,爸爸。’”爱的天枰倾斜起来,成为沉重的负担。

以爱为名的枷锁难以摆脱,一种矛盾的极端让莉迪亚痛苦万分,她只能压抑自己才能在枷锁下浅浅地呼吸,而这时,她的期待又在哪里?终于在知道内斯要去上大学以及杰克的秘密之后爆发,“你永远得不到想要的,你只是学会了如何得过且过而已。”那些莉迪亚未说出口的:她多想告诉玛丽琳,“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远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她多想告诉詹姆斯,“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她多想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终于,莉迪亚勇敢地想起了真正的自己,可那却是在她踏上湖边小舟的时候,“为了封存和实现她的承诺,她一定要这样做。”有些事情她已想到,可依然无能为力,“一定是彻头彻尾的错了,才知道要从新来过。”

“曾经优美地降落在一摊树脂里的苍蝇,也许它误以为那是蜂蜜,也许它从未见过树脂,当它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时,已经太晚了,它挣扎扑腾,然后沉陷,最后淹死。”

“头顶漆黑的夜幕像一池墨水,星光熠熠。这些星星和她科学书上的插图看上去完全不一样,书上的星星模糊晦暗,如同摇摇欲坠的口水,而天上的星星棱角分明,每一颗都像一个完美的句号,用光亮为天空断句。”那些倾斜在她身上的目光,太沉重,她不想负担了,终于,莉迪亚带着枷锁,与她未说出口的秘密一起,沉入虚无,勾上句号,湖面一片缄默。

玛丽琳:

“我头脑里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这大概就是玛丽琳执念的最初渊源,当梦想与现实的天平被玛丽琳母亲的烹饪书唤醒,越加倾斜,心理极度地不平衡终于在知道到莉迪亚扔掉那本书的时候找到了倾泄口。“终其一生,她都能听到母亲的心跳坚定有力地叫嚣:医生、医生、医生。”这个有着聪明头脑的姑娘,越发明白,留住母亲,就要留住母亲的梦想。

当爱与责任与梦想交织,玛丽琳终于选择了给莉迪亚以炙热的期盼目光,以沉重压抑的负重,以顽固束缚的枷锁。以爱之名,她期盼莉迪亚走上她终其一生所追求的路途,她期盼给莉迪亚她所认为的最好的未来。直到莉迪亚被枷锁脱下深渊,坠入万劫不复,“她心里的某个部分仍旧希望回到那个瞬间——什么都不要改变,甚至不和莉迪亚说话,什么都不告诉她。只是敞开门,再看一眼睡梦中的女儿,知道一切都好,”终于,那些关于爱与悔恨的秘密,她再也无法说给莉迪亚听到了。

詹姆斯:

这个移民异国的男人因与众不同的特质深深地吸引着玛丽琳,可是他讨厌像异类一样,被嘲笑,被排斥,躲躲藏藏,终其一生,他追求的不过是“平常”二字,可是,似乎在那样的年代,这是一种奢望。在组建了混血家庭之后,这样的忧虑越发扩张,“所以,他想要告诉内斯,自己理解他的心情:被戏弄的屈辱,无法合群的挫败感。”“这是儿子第一次失望,也是他的父亲之梦遭受的第一次和最痛苦的一次打击。”

终于,莉迪亚似乎有“合群”的种种迹象,詹姆斯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他握的那样紧,不惜编织出牢固的枷锁来留住这种虚幻的渴望。以爱之名,詹姆斯渴望莉迪亚会受欢迎,会每天活在平等温和的目光里。可是,飘起来的泡泡总有破裂的时候,当那一天来临,一种幻灭的眩晕击倒了詹姆斯,“是什么让某些东西变得宝贵?失而复得。他一直在假装失去她。他坐在地毯上,怅然若失。”他终究再也无法让莉迪亚直到,成为她的父亲,他是有多高兴。

内斯:

“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一个向上,另一个向下。一个得到,另一个失去。一个逃离,另一个受困,永远受困。”内斯之于莉迪亚便是这般的存在,在那样一个家庭里,至少有内斯懂她,给予她可贵的安慰与纾解。可是内斯即将逃离,奔赴美好而自由的大学殿堂,“最恐怖的莫过于那个懂你的人在某一刻突然离开了你,整个生命就像不能承受般坍塌,你遥遥无期的盼望,却换来和陌生人一般的回答,伤心之处莫过于此。”

内斯的即将离开对莉迪亚的生活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莉迪亚偷偷藏了内斯的大学通知书,更加加剧了兄妹之间的矛盾。毋庸置疑,内斯作为哥哥,对莉迪亚有一种天然的本能的疼爱,“当他的手拍在她肩膀上的时候,当水面在她头顶闭合的时候,莉迪亚感到极大的解脱,她在呛咳中满足地叹息着,从容地挣扎着,她迫切地体会到,自己和内斯的感受是一致的,那些倾斜挤压在她身上的东西,她不想要了,它们太沉重了。”他心疼莉迪亚的处境,“黑暗中,他们温柔相待,似乎明白彼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可黑暗之下,总有阴影萦绕在两兄妹之间,“阴影犹如难闻的味道,始终徘徊不去,时间一长,就再也无法冲刷干净。”那些日日夜夜不被重视与关注的不平,那些对这个家庭或多或少的抱怨与不满,内斯也有枷锁,那个他越发想逃离的爱的家,那个他越发不想交流的爱的妹妹。“从那以后,就总是这样,只要她伸出手说,别让我沉下去,他就握住她的手,不让她下沉,就是那一刻,莉迪亚想,从那里开始,一切都错了。”他想逃离,想摆脱禁锢,可是莉迪亚的死终究给他的枷锁扣上了锁,“灯亮时,内斯闭上眼睛,灯灭时再睁开,所以,他看到的是一成不变的黑暗。”“很久很久以后,在寂静的太空中俯瞰蓝色的地球时,他会再次想起他的妹妹,在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他总是想起她。尽管他还没有意识到,但这个习惯一直在内心深处召唤着他。将来发生的每一件事,他想,我都愿意告诉你。”而钥匙随着莉迪亚和那些秘密,永远地埋葬在那个小湖里了。

似乎每一个人都有枷锁,莉迪亚给自己的枷锁,给内斯的枷锁,詹姆斯给自己,给莉迪亚的枷锁,玛丽琳给自己,给莉迪亚的枷锁,内斯给詹姆斯,杰克的枷锁,如此繁多的枷锁,多么深重的禁锢,似乎小小的汉娜没有背负枷锁,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汉娜:

那个被整个家庭忽视的小姑娘,那个藏在桌子底下减少存在感的小女孩,那个偷偷收藏姐姐不要的东西的小妹妹,她没有枷锁吗?造成玛丽琳再次回到家的她,看着姐姐晚上走出家门而没有出声的她,撞破杰克对内斯炙热情感的她,为母亲的抚摸和拥抱欣喜万分的她,为父亲对姐姐一样亲昵的举动而流连的她,看到整个真相的她,怎么可能无忧无虑地自由着。这个家庭,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人无形中都给她极大的压力。“但她清楚,她姐姐的内心正在发生变化,她站在一条远离地面、十分危险的狭窄岩架上,她在极力保持平衡。”莉迪亚的消失,让汉娜的家庭地位隐隐在发生质的改变,那个颤颤地伸出手,小心翼翼地触碰阳光的小姑娘,渴望得到爱与关注的原始情感本能而热切,“当汉娜站得更直,口齿变得更清晰时,会想起莉迪亚;某一天,当她用一个自己熟悉的动作把头发拂到耳朵后面时,会突然意识到,这个动作是从莉迪亚那里学来的。”而这些终将无声倾诉,内敛沉默。

我们无法否认在这个故事里蕴含的一些特定的因素,比如时代的特质,比如混血家庭的背景,比如书中人物的个人性格,但是无论怎样解读,大概都无法避免关于他人期待与自己追求如何相处如何平衡的问题。大概粗略可分为三种情况:当两者完美重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是最好的模样;当二者不完全重合,这种假设有点开放性的意味,重合的部分依然成为助力,不重合的双方如若势均力敌,则或可在权衡中和解,或极易产生矛盾与冲撞之间的逆反,如若实力悬殊,就易造成一方吞并另一方的破釜沉舟之局;当二者完全相背,一方的势力倾斜必然会引起整个局势的失衡,满盘皆输的可能性不小,“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慎重与权衡势不可少。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曾探讨过这个话题,“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其运动也就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由此看来,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广为流传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似乎可以给出一个特别的思路。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既然不能忽视父母的殷殷期盼,又无法放弃自己的自由与追求;既然不能被最沉重的负担压迫,也无法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既然不能被压到地上,也无法飘起来,成为半真的存在,那么如何坦诚,如何放过自己?

接受吧,你必须正视的目光,承认吧,你想要自由和追求,拿起吧,你无法拒绝的负重,带上吧,能点亮你双眸的光芒,你渴望拥有的选择的权利,与这一切的一切,和解!这样之后的你,又会是怎样?

中庸之道的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所以,能否放过自己,或许在于能否找到一个平衡的点,一个中庸的方向,一个负重与轻松之间的适中的维度,一个不偏不倚的介于负重与轻松的岔路口,一面迎接目光,一面拥抱向往,一面迎着爱的目光尽情翱翔,一面寻着自己的理想愉悦徜徉。

这个临界点寻找起来诚然不易,可那又怎样,只要你不放弃自己的向往,不忽视父母的期望,加入及时的沟通与换位思考的理解,那个交汇点与平衡处将渐渐明朗,无声告白将渐渐发出声响。

“别担心,亲爱的,人生太短,而你太美。”

     

      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些不能和别人说的事情,隐藏着自己的一部分。“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无声告白》里讲述的,就是那些“我”想要告诉你的,但又无法说出口的事情。

      故事以“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为开头设下悬念,围绕重男轻女、种族歧视的社会现状以及负重的家庭期望状况展开,层层剥丝抽茧,以不同人的视角展开讲述,直至最后真相大白,结局出人意料又仿佛在情理之中。

      莉迪亚一家是生活在美国的普通家庭,说普通又并不普通。母亲玛丽琳出生于一个美国家庭,她有天赋,理科成绩优秀,想要成为医生,想要与众不同,不想同她的母亲一样以家政为生,尽管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就业歧视而且不公平。父亲詹姆斯出生于移民家庭,家庭贫困,就算他生长在美国就读于美国甚至在美国大学教书,也从来没有融入进社会中,显得各个不入。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却走到了一起,成立了家庭,但是命运的走向却并不如他们所预想的那样,反而将他们缠绕得越来越紧,差点透不过气来。他们生育有三个子女,大儿子内斯、大女儿莉迪亚和小女儿汉娜,只有大女儿莉迪亚遗传到了母亲的蓝眼睛,因此备受宠爱和期待也因此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莉迪亚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也是一个扭曲的家庭。母亲渴望与众不同渴望自由和成功,父亲渴望融入美国社会成为其中一员,他们将所有不能被实现的期盼都施加在了女儿莉迪亚的身上,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其他两个孩子,内斯和汉娜,时常被忽视,汉娜甚至努力减弱自身的存在感来躲避父母的迁怒。他们努力地生活在美国的社会中,想要争取地位,争取重视,争取像一个正常的美国家庭一样地生活,可现实却拿着一根鞭子,狠狠地将他们抽打,生活并不如他们那般如意,他们的子女仍然重复着他们的悲剧,没有朋友,不能融入,不被承认。

      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想逃离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母亲玛丽琳离家出走,想要重新开始。父亲詹姆斯为了摆脱精神上的压力,与同事路易斯发生婚外情。儿子内斯考上哈佛成功离开了家。而女儿莉迪亚选择了最沉重的方式,沉入湖底,永远的离开。莉迪亚的死亡,如一道响雷,震醒了家庭中麻痹生活的每一个人,使他们正视现实,意识到这个家庭的不正常。虽然是无可挽回的悲剧,却是最彻底最清醒的,以悲痛的力量救赎了挣扎在绝望悬崖里所有人。

        是什么杀死了她又是什么“杀死了”他们是压力,是歧视,是格格不入,是生活的绝望。莉迪亚虽然死了,却是最解脱的,与这令她充满了绝望的世界说再见。苦苦挣扎的,是活着的那些人。生活巨大的压迫再加上女儿的意外死亡,令这个本就摇摇欲坠的家庭轰然间崩塌。当失去了一直赖以支撑的信念,回头细看慢思,才恍然发现原来一路上遗漏了如此多的美好的东西。莉迪亚的离开,给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也让这个家庭找回了重新面对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将来发生的每一件事,他想,我都愿意告诉你。”若是在一开始,他们就能意识到,不应将自身的期望强制施加到他人的身上,也许莉迪亚的悲剧就能避免。若是美国的社会平等对待女性,平等对待移民者,也许玛丽琳和詹姆斯的悲剧就能避免。但是现实,没有这么多的如果,所选择的路,一旦走错了,回头再选择的机会,太渺茫了。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努力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以下是对伍琦诗《无声告白》这本书每个章节的概述。可以帮助不想看完整版的朋友了解书中的详细内容。如果不想被剧透,请不要往下看。读后感会在我的下一篇文章《无声告白给我的六点启发》中呈现。

1无声告白第一章

交代莉迪亚的成长环境,家人和朋友。莉迪亚几乎没有朋友,这几个月来只和父母离异的杰克走得比较近,每天下午都待在一起。她的母亲对她的期望很高,虽然没有过多的阐述但可以感觉到她近段时间很压抑,很不开心。父母对她的变化没有一丝察觉,也不了解她没有朋友的情况。她最近几个月唯一的朋友是杰克,这件事只有哥哥内斯知道,但他没有说出来。莉迪亚离家出走几天了,妹妹汉娜似乎曾看到她半夜离开,但她安慰自己那只是幻觉,她也没有告诉别人。几日后莉迪亚的尸体在湖中被发现。

2无声告白第二章

介绍莉迪亚父母的成长历程。父亲詹姆斯的父母从中国冒名来到美国,分别在雇主的贵族学校中做维修和厨房工作,詹姆斯通过考试免费入读,但他独特的东方外形和贫穷的家境令他格格不入,他很自卑,心底希望融入美国群体,但大家嘲笑和歧视他,所以实际上朋友特别少。父母在他读哈佛时双双去世。母亲玛丽琳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在学校做家政老师,母亲希望她做贤德的女人,但玛丽琳却希望与众不同,她摆脱母亲的规划,读只有男子的物理学,希望能成为医生。但她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遇见了詹姆斯并为他未婚先孕,暂时放弃了学业和当医生的规划。

3无声告白第三章

揭露杰克与莉迪亚的关系。杰克给内斯的印象是风流成性,常常有不同的女孩钻进了他的车。而那个春天杰克选中了莉迪亚,所以内斯认为莉迪亚的死肯定与他有关,因此,在葬礼上内斯愤怒地质问杰克。警察事后对杰克进行了调查。但杰克说他们只是朋友关系。根据尸检报告,莉迪亚是溺水窒息,身上也没有性创伤。詹姆斯精神压力很大,不敢告诉玛丽琳尸检报告的具体内容,极度悲伤和压抑下做出了不理智的发泄行为,他出轨了,与殷勤的东方助理路易莎发生了性关系。

4无声告白第四章

剖析玛丽琳婚后不愉快的生活以及多年前曾离家出走的原因。年轻时的玛丽琳因为几个孩子接连出生,最后一年学业搁置了八年,没有正事让她并不快乐。直到她母亲去世,她回家整理母亲的衣物,才重新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想当医生的理想,她不想像母亲那样一辈子生活在琐事中,平凡而渺小。后来她在医院见到杰克的母亲伍尔夫医生,这种挫败和追逐理想的感觉更加强烈。最终,她选择悄无声息地暂时离开,去完成她未了的学业。文中也描述了詹姆斯和内斯从小被嘲笑欺负的情形,以及由此形成的自卑、敏感、孤僻的性格。

5无声告白第五章

莉迪亚死后,玛丽琳常常情绪失控,和詹姆斯经常吵架。她开始无意地透露出对詹姆斯的不满,虽然一些言语并没有恶意,但还是让原本就自卑敏感的詹姆斯非常失望。夫妻之间有了越来越深的隔阂。詹姆斯转而投入了助理路易莎的怀抱,寻求安慰和寄托,虽然他知道这样不对,但酷似莉迪亚的路易莎还是让他无法拒绝。内斯接受了警察的单独询问,但他并没有全盘托出,因为他知道那些警察根本不当一回事。玛丽琳在莉迪亚的书包里发现了香烟和安全套,这让她开始动摇对莉迪亚原有的了解。

6无声告白第六章

揭露莉迪亚在玛丽琳心中重要的地位。当年玛丽琳离家出走时,给詹姆斯和孩子们带来了阴影。当玛丽琳离家两个月后,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不得不又一次放弃学业。回到家后,所有人对她百般顺从,尤其是莉迪亚,害怕妈妈再一次离开,于是更加听话,不敢辜负妈妈的期待,努力学习妈妈交代的各种知识。玛丽琳开始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莉迪亚身上,极力培养,眼里只有莉迪亚,一心要把她培养成女医生。这让内斯感到不公,终于趁父母不在家,内斯愤怒地将莉迪亚推入湖中,不过后来他还是把她救了起来,他理解了莉迪亚的无辜,他知道她并不乐意被父母这样重视。

7无声告白第七章

描述莉迪亚这几个月来的压力来源以及和杰克的相识。母亲的期望令莉迪亚从小就很压抑,但这几个月来出现了一些事令她更加痛苦。唯一理解她的内斯要上大学去了,她将变得形单影只无人倾述,这让她异常烦恼,还藏起了哥哥的通知书。内斯有时候也厌烦她,生她的气。母亲的期待变本加厉,总是给她安排高年级的课程,但莉迪亚并不能胜任,成绩一落千丈,为此她受到了母亲喋喋不休的责怪。父亲也期待她变得善于交际。她在家里只能假装对父母言听计从,假装很优秀,内心却无比渴望逃离。她叛逆的内心让她开始靠近杰克,与杰克做朋友,一起抽烟,在放荡不羁的杰克面前释放内心的压抑。

8无声告白第八章

描述玛丽琳和詹姆斯在女儿死后越来越深的隔阂,以及汉娜对杰克的印象。玛丽琳的激动言辞令詹姆斯非常失望,他愤怒离家,转而投入路易莎的怀抱,认为那样的东方女孩才是他应该娶的,他一夜未归,令玛丽琳有点担心。内斯曾经发现詹姆斯身上的香水,就告诉了玛丽琳,最后玛丽琳找到了路易莎家。虽然没冲进屋里,但她还是察觉到了端倪。在汉娜眼里,她很早就察觉到杰克并不太坏,甚至是渴望内斯能友好相待的,但是内斯总是很厌恶他。

9无声告白第九章

描述这几个月来杰克与莉迪亚的相处模式以及各种令莉迪亚烦恼抑郁的事。杰克成了她的朋友,成了她倾吐苦水的对象。莉迪亚成绩越来越差,驾照一直不通过,还发现了詹姆斯与路易莎的暧昧关系,哥哥在他生日当晚就要打包行李准备去哈佛拜访,父母的礼物总是书本,唯一一件像样的礼物竟然是父亲的小情人挑的,母亲总是施加各种学习压力,父亲总要打听她朋友的情况但她其实上一个朋友都没有。她太压抑了,连生日那天都过得相当郁闷。所以,只有每天和杰克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倾吐苦水,肆意抽烟,不用总是压抑自己做别人期待的好女孩形象。

10无声告白第十章

发现丈夫与路易莎的关系后的玛丽琳,与回家的詹姆斯发生了争吵。他们彻底闹翻了,詹姆斯再一次愤怒离去,开车开了很远。内斯很烦闷,只能借酒消愁。玛丽琳待在莉迪亚的房间里,情绪奔溃,她甩掉莉迪亚的一些物品和书本,却发现了藏在最底下的烹饪书,那是玛丽琳母亲最喜欢的书,莉迪亚曾经说过那本书已经被她扔掉,玛丽琳还以为这孩子和她一样,不喜欢平凡渺小的妇女生活,而是也有自己远大的理想。现在玛丽琳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长久以来一直给莉迪亚施加她并不想要的期待。

11无声告白第十一章

内斯去哈佛参观期间,莉迪亚觉得他放弃了她,他肯定是迫不及待想离开她。在内斯返家的那天,莉迪亚拿出车里的安全套,想主动献身,疯狂一次,她想过得与以前不同,做以前不敢做的事,做全新的自己。然而,杰克却坦露,他其实喜欢的是内斯,只是用那些女孩掩人耳目而已。莉迪亚有点恼羞成怒了,对他恶语相向,但杰克也不示弱,他说他至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总好过莉迪亚,总是被操控。这些话令莉迪亚一整晚都在思考,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错了。她最后发现,从那次内斯推她下水又救了她开始就错了,因为从那一刻开始她就把他当成一根救命稻草,而现在,内斯有了新生活,必然会远去。那天凌晨两点,她独自去了湖边,在那里,她许下了诺言,憧憬着全新的生活,然后跳入湖中,平静地结束了生命,用这样的方式信守了对美好未来的承诺。

12无声告白第十二章

詹姆斯冷静后又回到家里,由于彼此害怕对方离开,玛丽琳开始与他和解。他们敞开心扉,说起尸检报告,还有一些以前不敢讨论的话题。詹姆斯决定不再和路易莎来往,和玛丽琳又重归于好。他们都理解了莉迪亚的死。汉娜也一直很明白。他们开始正视其他家庭成员,包括汉娜,终于获得了父母的爱。只有内斯,心底虽然明白妹妹为什么而死,但他需要一个发泄口,他仍旧想在杰克那里听到他的道歉,听他亲口承认此事与他有关并郑重道歉。杰克知道无论怎么解释他都不会听,所以,他道歉了,被内斯狠狠揍了也不还手。最后,时间会抚平一切伤口。

帮你读书系列《无声告白》

全书15万字 ,本文5300字,帮你 节省阅读时间 10小时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事分两条时间主线穿插叙述,主要人物简单鲜明:

这个家庭中,父亲 詹姆斯 •李是中国人,第二代移民,历史学教授;母亲 玛丽琳 是美国人,哈佛大学肄业;大儿子 内斯 ,高中生,即将要就读于哈佛;女儿 莉迪亚 ,16岁高中生,爱学习,性格内向;小女儿 汉娜 ,五年级; 路易莎 是詹姆斯的助教、情妇,华裔; 杰克 ,邻家的邋遢、桀骜不驯的坏男孩。

一日早上,莉迪亚突然失踪。父母着急的报警,联系了所有莉迪亚的同学和朋友。

而内斯知道莉迪亚在学校没有朋友,她放学后不回家,总是和杰克待在一起。内斯帮莉迪亚瞒着父母,所以他不敢告诉父母关于杰克的事。

事实上,昨晚汉娜在窗口看到了莉迪亚离开家,并没有阻拦。担心父母责备自己,汉娜也没有把这件事说出来。

几天后,在家附近的湖中,警察打捞出了莉迪亚的尸体。

玛丽琳的父亲在她很小时就离开了这个家,玛丽琳的母亲一个人操持这个家。年轻时的玛丽琳是个班里的尖子生,在哈佛大学主修物理,准备进修医学院。母亲对玛丽琳的期望是:“认识一位优秀的哈佛男人”。

在詹姆斯很小时,他的父母从中国偷渡到加州。詹姆斯凭借自己的勤奋和聪慧,成了学校里的第一个东方学生。他的父母就在学校里当勤杂工。詹姆斯很努力的融入美国文化。后来考入哈佛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虽然成绩优异,还是没能留校任教。

詹姆斯是玛丽琳是的大学历史老师。玛丽琳对詹姆斯一见钟情,两个人迅速坠入爱河。詹姆斯受宠若惊,开始做出玛丽琳可能会喜欢的改变。而关于彼此的父母,詹姆斯说:“我父母在我上大学后就过世了”,并没有提及他的父母是偷渡来的勤杂工。

大三那年,玛丽琳突然怀孕了,两个人随即结婚。不过周围的人对这样一对白人和黄种人的结合,还是会有很多的非议。

玛丽琳的母亲对这个中国女婿并不满意,认为他是个矮穷矬,并且说这种跨种族的婚姻到哪里都不会合群的。

莉迪亚的葬礼现场。詹姆斯和玛丽琳两个就像丢了魂一样。仪式上来的人多是陌生人,来看一个中国女孩溺亡的离奇事的。

内斯发现了葬礼上一脸内疚的杰克,去逼问杰克关于莉迪亚的真相。他认为杰克一定和莉迪亚的死有关。杰克是大家公认的坏男孩,每隔几个星期就换一个女朋友,以擅长玷污处女闻名,这个春天,他选中了莉迪亚。

当詹姆斯回到学校办公室后,得到了其助教路易莎的安慰。原来是詹姆斯和路易莎一直维持着情人关系。

时间回到玛丽琳刚刚结婚几年后。那时内斯才刚上一年级。玛丽琳因结婚休学,心中念想着孩子长大后要继续完成医学院的学业。开始做起了全职太太,丈夫,孩子,房子成了他的主要工作,感到无比空虚无聊。

一日,詹姆斯带内斯去学游泳,才发现儿子并不合群,而且羞涩。勉强和其他孩子玩耍时,却遭到了杰克等其他孩子的戏弄。詹姆斯想到了自己相似的童年,同样是被戏弄的屈辱和无法合群的挫败感。他明白,自己和儿子一样,只能靠读书学习。

玛丽琳的母亲去世了。玛丽琳回去整理母亲的遗物时才发现,母亲给自己留下的记忆就是一般烹饪书,教她如何相夫教子,即使上学也是遇到一个优秀的男人。玛丽琳愤怒于母亲的人生是渺小的,只知道如何相夫教子。

玛丽琳发誓决不能获得想母亲那样。

于是,玛丽琳决定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一声不响的离家出走。临走前给丈夫写了封信,后来又后随,撕碎在垃圾桶里。

以前,一家人常会在夏天来到湖边晒太阳、游泳。而因为莉迪亚的死,也许他们永远不会再来了。莉迪亚的死后的三周,詹姆斯天天在办公室渡过,而玛丽琳会在莉迪亚的屋子里发呆。

警察调查时发现,莉迪亚和同学们都不熟,感觉她的朋友不多,很孤独。而且莉迪亚出事的时候没有发现其他人踪迹。警察没有怀疑杰克,而是认为很有可能莉迪亚是自杀。

詹姆斯对警察怀疑自己女儿因孤僻而自杀的事,并没有做出足够强硬的态度,这让玛丽琳很生气。夫妻两人从来没有吵过架,而这次,玛丽琳表达了对詹姆斯向警察示弱的厌恶和蔑视。而詹姆斯也说玛丽琳像个歇斯底里的家庭主妇。

大吵之后,詹姆斯离开老家,去找路易莎。玛丽琳独自在莉迪亚的屋子里愤怒的踱步。

内斯和汉娜在父母吵架后,离开家到湖边。她回忆起小时候,莉迪亚也曾经有一次掉进湖里。

莉迪亚小时候掉进湖里的那次,就是在玛丽琳失踪的时候。

当詹姆斯发现妻子突然失踪后报警了,但是警察并没有任何线索。詹姆斯发现了玛丽琳临走前写下的纸条。他明白妻子不想在当家庭主妇了,也想起了岳母对自己的不满意。

玛丽琳离开后的整个夏天,詹姆斯勉强照顾几个孩子。可是母亲的离开无声地折磨着他们的心,那是一种四处蔓延的钝痛。

这个暑假,内斯迷上了航天和火箭这种科学知识,到达了痴迷的程度。可是当内斯给詹姆斯讲人类能登上月球的时候,詹姆斯扇了儿子一个耳光,说“不要胡说八道”,他理解不了儿子。他们之间的某种纽带破碎了。

而莉迪亚却没找到像内斯一样的爱好,她只是每天做恶梦。能让她想起母亲的只有那本烹饪书,莉迪亚开始每天读这本书。她觉得是她和内斯惹母亲生气才离家出走的,决定只要母亲回来,母亲说什么,她就做什么。

玛丽琳离开家两个月了,独自在外的窘迫生活、对家庭和儿女的强烈思念都折磨着她。她开始后悔,不应该离开。玛丽琳在复习考试是晕倒了,到医院才发现,她怀孕了,就是汉娜。

医院通知詹姆斯来到医院接玛丽琳。见面时,詹姆斯对玛丽琳说:“我非常想你”,玛丽琳也终于承认,自己没有勇气撇下他和儿女不管。就这样吧,玛丽琳决定放弃。

这样,母亲玛丽琳奇迹般的回到了家,大家都很高兴。

莉迪亚告诉母亲,她把那边烹饪书扔了。玛丽琳认为这是一个象征,她坚信自己不会再像自己的母亲一样,把女儿限制在丈夫和家庭的禁锢之中,过平淡的一生。她不会逼她寻找丈夫,打理家务,要鼓励女儿,做出超越母亲的成就。

玛丽琳开始给女儿补习数学,学习科学知识。而莉迪亚也许下自己的承诺,做到母亲吩咐的每一件事。玛丽琳和詹姆斯全身心的投入到培养女儿的科学知识上,对女儿充满希望。

内斯也感受到整个家庭的重心就是莉迪亚,对自己忽视。一日,内斯和莉迪亚来到湖边,他竟然冲动地把不会游泳的莉迪亚推下了水,可是立刻清醒过来,知道即使没有了莉迪亚,整个世界依旧是不公平的,他立刻救起了莉迪亚。

玛丽琳离家出走事件的十年后,莉迪亚把一家人都捆在一起。玛丽琳给莉迪亚买各种书,报辅导班,她为女儿计划着哈佛大学,当医生的未来。莉迪亚也观察到了母亲的殷切期望,她只得说:“是”。她的成绩也很好,父母常以此为傲。她成了全家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负担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担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内心的苦涩。

就在全家人的注意力都在莉迪亚时, 内斯继续钻研她的航天知识。而汉娜,也常常被家里人忽视。

几年过去了,莉迪亚越来越难以承受这种压力,她的学习成绩不断下滑,从90分到60分。一次测试中,她得了55分,老师要家长签字。莉迪亚不知道怎么让父母接受这个事实。

另一方面,内斯被哈佛大学录取,这个可以倾诉和得到安慰的哥哥将要离开家去上大学。一直以来,都是内斯在倾听莉迪亚的心声,是她的调剂。莉迪亚更加感到无助了。

父亲迫切希望内斯能去哈佛。而内斯也很高兴,终于可以离开这个家了。

看到父亲因内斯而自豪,莉迪亚感到失落。她大声地告诉母亲自己物理不及格。母亲一整天都在念叨:“你怎么能不及格”,还把她的考卷钉在墙上。

迫切要离开家的内斯,现在懒于安慰莉迪亚。而父亲对此一句话也没说,汉娜还是默默地躲在某处。

这个圣诞节,莉迪亚依然收到的礼物是母亲给她的科学图书。父亲送的是一本关于怎么交朋友的书,这是父亲自己欠缺的方面,也是对莉迪亚的希望。莉迪亚的心掉进了冰窟窿,可也只能说喜欢这些礼物。

事实上,在莉迪亚13岁的时候,父亲催促着她去联系朋友、社交。莉迪亚勉强打电话给一个同学,可是没说两句对方就挂断了,为了不让父亲伤心,莉迪亚继续假装开心的打电话。父亲以为莉迪亚有很好的朋友,可事实上莉迪亚是把电话的拨号音当成朋友。

圣诞节后开学了,杰克主动搭讪莉迪亚。另一方面,父亲似乎催促着莉迪亚邀请所谓的朋友来玩。于是,莉迪亚决定和杰克成做朋友。

就这样,莉迪亚上了杰克的车,桀骜不驯的杰克并没有像对其他女孩那样,对莉迪亚没有不轨行为。两个人只是在车上聊天,吸烟。

莉迪亚的葬礼一个月之后,詹姆斯经常会去路易莎那里逃避现实,他的脾气常常很暴躁。一日,他看内斯像他那样忧郁、吞吞吐吐,火冒三丈,教训了内斯一番。而内斯从父亲身上闻到了别的女人的香水味,他猜到了父亲有外遇。

警察来告诉他们决定结案,认定莉迪亚是因孤独抑郁而自杀。玛丽琳发狂了,她不能接受。情绪爆发之下,夫妻俩大吵了一家。詹姆斯说:“如果莉迪亚是个白人女孩,他就能适应环境,一切都不会发生。你母亲说的对,我们不应该结婚”。

一怒之下,詹姆斯离开家,去找路易莎。看到路易莎对自己的体贴和理解,仿佛突然觉得她才应该娶的女人。

而汉娜相信杰克不会伤害莉迪亚。几个月前,几个孩子去湖边玩的时候,汉娜竟然暗暗地喜欢上了杰克,这源于汉娜多年来的缺少爱,对爱特别敏感和渴望。

玛丽琳冷静下来后,去学校寻找丈夫而一无所获。从内斯那里得知,丈夫可能在路易莎那里。玛丽琳上门去寻找,被路易莎拦在门外,可是玛丽琳已经肯定丈夫就在里面。

几个月前,杰克和莉迪亚天天都在车里聊天、抽烟。和她在一起时,杰克像个绅士。在家里,莉迪亚向父母编造着努力学习、和朋友快乐相处的假故事。而内斯看到莉迪亚这样,既愤怒又担忧。

事实上,母亲离家出走的那段时间给莉迪亚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她暗自承诺,只要母亲能回来,她愿意实现母亲的所有心愿。

一天晚饭时,莉迪亚愤怒的把内斯的录取信撕成两半。她的行为已经越过了内斯的底线。但是,她不愿意面对内斯要走的事实,甚至道歉都不肯。

莉迪亚生日那天,父亲送给她一个项链,她很喜欢,并告诉她学习不是全部。可是,父亲来学校接莉迪亚的时候,莉迪亚发现了父亲和路易莎的私情。这使她既恨父亲,也恨让这一切发生的母亲,恨每个人。

莉迪亚没有通过交规考试,这对莉迪亚来说,她想开车离开这里的梦想破灭了,他只能永远的留在这里。

时间回到现在,詹姆斯回到了家,平静的告诉玛丽琳自己和路易莎的恋情。但是,两个人还是吵架了。詹姆斯抱怨自己被大家当成外国人的不忿,抱怨玛丽琳后悔嫁给他,不能理解他。玛丽琳更难理解詹姆斯抛弃自己,选择那样一个女人。玛丽琳想到自己年轻时放弃梦想,只做其他女孩都在做的事,嫁给詹姆斯。她愤怒地让詹姆斯滚出去。

詹姆斯快速开车离开了家,他像玛丽琳当年离家时一样的逃避着。詹姆斯这么多年来,“中国佬”、“与众不同”一直是他脑门上的烙印。到底怎么会这样,他想不明白。

看到父母这般吵架的内斯,也开着母亲的车,逃离家庭,他开到很远的路边,喝了很多的酒,醉倒在车里。

无比失落的玛丽琳,想到自己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失去了丈夫和孩子,怀揣那么多期望,最后一无所有。

玛丽琳不希望莉迪亚没和别人一样,希望他出类拔萃。但最后,她发现其实莉迪亚并不想要这些,不想和别人不一样,不想学科学当医生。她明白了,是这些期望把莉迪亚拖到了湖底。

几个月前,内斯一整个月都在整理行李,迫不及待地要离开家去哈佛参观。莉迪亚央求内斯答应她从到学校要给他打电话,然而急切离开家的内斯,并没有给莉迪亚打电话。只留下莉迪亚遭受父母的督促学习。莉迪亚主动给内斯打电话,可是内斯并不以为意。在莉迪亚看来,哥哥已经变成了陌生人。

一日,莉迪亚发现汉娜带着自己的项链。那条项链象征着父亲对自己的嘱咐:“要合群,受欢迎,适应环境”。莉迪亚愤怒的打了汉娜,告诉她“你并不需要这个”。

莉迪亚早就明白,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期望越高。这些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在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星期一早上,莉迪亚穿上漂亮衣服去找杰克。在车上,莉迪亚主动要求和杰克做爱,而杰克却不为所动。而莉迪亚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情,杰克爱上了自己的哥哥内斯。她对杰克说:“我为你感到遗憾,因为你爱上了讨厌你的人。”而杰克讽刺说:“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你呢?”

回到家,莉迪亚大声地告诉母亲:“我不需要你的安排”。莉迪亚不明白,为什么会错的如此彻底。那天晚上,她想明白了所有错误的来源,也知道了自己不得不去的地方——死亡。一直以来,她害怕母亲再次离开她,内心岌岌可危。因此,母亲的所有心愿都变成了她的承诺,只要她能留下。当母亲问你想不想的时候,她都会说想。

晚上,莉迪亚来到湖边。她想着要从新开始,还不算太晚。她要告诉母亲,物理不及格、当不了医生都没关系。告诉父亲,不合群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她决定改变一切,他要告诉内斯他走了也没关系。

但是,为了封存和实现她的承诺,她一定要这样做!她,平静的走进湖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詹姆斯回到了家,他告诉自己一切都还不算晚。他看到汉娜蜷缩在客厅,他抱起了汉娜。玛丽琳也想明白了是自己的期望压垮了莉迪亚,也决定去修补这个家庭。夫妻俩彼此依偎着,互相原谅了彼此。内斯也被警察送回来了家。汉娜终于安心了,仿佛宇宙又恢复了正常。

终 :莉迪亚用自己的死,让全家人明白了,不用活在别人的期望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276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0
下一篇2024-04-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