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向董卓献刀真相是因为怕死吗?

曹操向董卓献刀真相是因为怕死吗?,第1张

而喜欢《三国演义》的,大多是惋惜或嘲讽曹操刺董的企图,而对王允的连环计赞不绝口。其实王允比不上曹操。

先做两个假设:第一,如果曹操不刺董卓会怎么样?毫无疑问,他将作为他的“小七队长”继续默默无闻;第二,如果曹操刺杀成功会怎么样?为王允、李珏、郭汜或袁绍清除王边,做嫁衣,只会是一种牺牲。显然,这两种结果都不会是“足智多谋”、“宁教我负天下,不教天下负我”的曹操想要的。而他捅了一刀牺牲后的实际收入是多少?发大财。下来,讨好人民,迅速聚集一批人;起来,惹得朝廷忠逆两家狗咬狗。曹操刺死董之前,董卓还抓不住保皇党头子王允的辫子;王允害怕董卓的嚣张,只敢躲在家里低声抽泣。

所以他们两个暂时相安无事。但当董卓调查到曹操的刺刀是向王允借的时候,两人竟然反目成仇。貂蝉之于云韵,犹如曹操之于七宝刀。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云要囤积宝物,金屋藏娇?因为他是韩家的既得利益者,是国家的超级肥蛾!还有董成,他后来大张旗鼓地照顾他的妃子,也是一个竭力维护自己利益的假忠臣。东汉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除了昏庸的皇帝,朝廷官员没有一个是干净的,都是一丘之貉。曹操看穿了这一点。

其实曹操早就尝到了越轨的甜头。年轻时,他假装中风,摔倒在地,挑拨了叔叔和父亲的关系。"因此,他放荡不羁"为这个角色的性格做铺垫。

第二,曹操为什么借刀,王允为什么借给他?

虽然“岳骑校尉”吴福此前行刺未果,尸骨未寒,但在大多数人看来,对付董鲁父子只有一条路,有权有勇,形影不离。接下来就是总结经验,改进武器。曹操猜到了这种大众心理,于是在王允的生日会上自告奋勇,借了七把宝刀,干了另一件事。王允立刻被曹操慷慨陈词所折服,以为上帝从天而降,毫不犹豫地拿刀相助。——他举办生日聚会的意图也是为了招募新的刺客。

但后来曹操完全失去了刺客的勇气和献身精神,行动变得胆怯而暧昧。白白错过了董卓“卧倒内转”的动态机会。我一直等到他躺下,等他能从“衣镜”里回过头来看到一个外人的时候,我才把我的宝刀挑了出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开刺客做不到比肥猪董卓转啊转还快?经常出入祥符的队长不知道董卓的床上装了“后视镜”吗?而且就算出刀的时候发现了,大臂带动小臂还来得及,手拿起刀就掉了。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跪下献刀?

对此,曹操向陈宫解释说:“今天不行是天意!”哈哈,除了当时的陈宫,谁会相信曹操的字典里有“天意”呢?只是“我是故意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曹操的演技是高超的。第一步,让董卓有点怀疑。

由于董卓在镜中看到了自己拔剑的全过程,即使有所怀疑也不会太过焦虑。第二步,让董卓暂时打消疑虑。知道董卓生性贪婪,曹操借了一把有名的七宝刀,虔诚地献上,让他无法拒绝。第三步,让董卓认定自己就是刺客。曹操离开祥符后,假装心虚,匆匆逃走。董卓决定全国通缉。尽管失败了,他还是一夜成名。

同时,王允也不能偷鸡不成蚀把米,对曹操几乎不生气。他想,求人不如求己,于是放弃了暗杀的单边思维。最后一站策划了一个美人计和一系列的计谋。后来曹操对陈宫说:“麻雀知道天鹅的野心吗?”明有董卓,暗有王允。只是曹操没有太放纵自己,立刻趁热打铁,高举“忠义”“乞董”的大旗招兵买马。曹操是野心家,也是实干家。他有资格承担一切。

所以,这一刀祭只是王允和曹操之间一场无形的较量。

曹操,天才,奇才,全才。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你以自己的雄才大略,统一国家,发展经济,推动了历史进程,却蒙受千古不明之冤。可惜,可叹!值得告慰你的是,在二十一世纪的新中国,你得以平反昭雪,幸哉,幸哉!

 黄盖是三国历史上十分足智多谋的人,黄盖诈降的故事也是十分出名,下面我们来看看黄盖的故事。

  三国 时期是个出国许多传奇故事的朝代,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 赤壁之战 前夕黄盖诈降的故事。 赤壁之战 时期,刘备与孙权联合准备对抗 曹操 。黄盖是 三国 时期东吴的一名大将,正在大家都发愁如何对付 曹操 的时候,黄盖与周瑜想出了一个妙计。

  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倚老卖老,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和,话语间还带有轻视周瑜之意。周瑜大怒,立即下令要将黄盖斩首示众。毕竟黄盖是一位对东吴有功的老臣,于是许多将领一起替黄盖求情。周瑜见这么多人请求,就将处罚改成了笞刑。黄盖这么一大把年纪了,真的就接受了这几十大板。

  黄盖的这几十大板打的效果非常好,让曹军在东吴的奸细都深信黄盖是真的与周瑜闹翻了。阚泽亲自为黄盖献诈降书,与之前蔡中蔡和的情报一起传递到曹操的手中,于是曹操也对黄盖要投降的这件事深信不疑。之后黄盖领兵前来,曹操也是没有一点准备措施,直接导致了赤壁之战最后的惨败。

  在整个黄盖诈降的过程中,黄盖自然是牺牲最大,功劳也是最大的那一个。周瑜这样当面打了黄盖这个三代老臣,蒙蔽了许多人的眼睛。其中那两个诈降的蔡中蔡和也起了不少作用。这个计划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但是诸葛亮却是看破了所有的局。如果曹操能像诸葛亮那样再谨慎一些,可能结局就不是这样,赤壁之战的历史也要重新改写了。

  (一)奇特的出身

咱们先从曹操的出身说起。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古人认为出身是要决定人的命运的。曹操的出身相当卑微,他的父亲曹嵩本来不姓曹,姓夏侯氏,为了巴结权贵,认了中常侍曹腾为义父,所以冒姓曹。这么说起来,夏侯渊、夏侯惇都是曹操的直系亲戚,是他的堂兄弟这一辈的。中常侍又叫中臣侍,是宦官名。宦官在朝廷当中,一方面地位很高,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另一方面地位又很低,是皇家的奴才。所以陈琳代袁绍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中,就说曹操是“赘阉遗丑”,即他是太监遗留下来的很丑陋的那么一种人。这是揭家底儿的话,一针见血,刺痛了曹操的自尊心。曹操从来讳言他这种太监义子的出身,他标榜自己是汉高祖刘邦时期著名的宰相曹参的后裔。实际上他本家并不姓曹,但他偏要这么标榜,这真是拉虎皮做大旗,聊以自宽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曹操很看重自己的出身,他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同时又有强烈的自尊心——我虽然出身不高,我的成分不好,但是我有本事,我要用自己的本事去改变我的社会地位。虽然曹参不是我的祖先,但是我可以借助于社会地位的提高,去接续这个祖先的家谱。这是曹操的一种心态。正是这种心态,使曹操具有埋头苦干的精神、发奋进取的精神,也赋予他那种粗野质朴的做人作风。反正出身不高,我爱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这跟刘备、孙权的出身完全不一样。刘备虽然“织履贩席”,是织草鞋、卖席子的小贩,社会地位很低,但他的血统特别纯正,跟皇族一脉相承。孙权是诸侯家庭出身,社会地位一直很高。所以刘备和孙权都属于贵族家庭,或者说是没落的贵族家庭。而曹操既没有刘备那样高贵的皇族血统,也没有孙权那样显贵的贵胄祖先,他不过是一介平民,当然是攀附权贵的一介平民。这种特殊的平民出身和曹操独特的做人心态、独特的性格,是有关系的。(二)故杀吕伯奢在小说中,曹操第一次让人反感的行为,是杀吕伯奢(卷一《曹孟德谋杀董卓》)。这是曹操生平最可憎的恶行之一。有人说是“误杀吕伯奢”,这并不准确,因为他误杀的是吕伯奢的家人,对吕伯奢来说,就是明摆着要杀他。曹操行刺董卓未遂,逃离洛阳,仓皇避难。路上经过中牟县,县令陈宫敬仰曹操的这种敢于冒生命的危险去刺杀董卓的壮烈行为,非常佩服他,认为他是“天下忠义之士”,所以就放了他,自己县令也不当了,弃官跟随曹操逃难。曹操和陈宫逃到成皋这个地方,投奔曹操父亲的朋友吕伯奢。父亲的朋友,古人叫“父执”,就像咱们现在叫“叔叔”,是长辈。吕伯奢也很敬佩曹操刺杀董卓的英雄举动,所以就热情地款待他,吩咐家人杀猪,自己亲自骑着小毛驴到西村沽酒。这在当时是很高的待客礼节。这时曹操惊魂未定,忽然听到庄后有磨刀霍霍的声音,心里怀疑,跟陈宫一起潜入草堂后,隔着板壁听到有人说:“缚而杀之。”咱们把他捆起来杀了吧。曹操心想,这不是要杀我吗?要把我捆起来杀了。所以他先下手为强,与陈宫拔剑直入,不问青红皂白,不管男女老幼,一概杀之,一连杀死八人。杀完以后一看,原来厨下捆的是一头猪,欲杀未杀,他才明白人家是要杀猪款待他。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一般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猪肉。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只有逢年过节才杀猪,平时是不杀猪的。平时要杀猪待客,那肯定是贵客。人家很热情地要款待曹操,把他当成贵客,结果他把人家一家人全给杀了。这个时候真是误杀,情急之下,曹操和陈宫只好连忙逃走。途中,他们遇见兴冲冲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先是把吕伯奢放过去,然后故意对他说后面有人来了,在他一转头的时候,曹操便一刀把他杀了。这个时候就不是误杀,而是故意杀人。所以陈宫责备曹操说:“知而故杀,大不义也!”你明明知道刚才是误杀了,现在却又故意杀了吕伯奢,这是违背道义的行为。那么,曹操该不该杀吕伯奢?为什么?咱们评价历史事件可以有两个角度:道义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道义的角度是一种道德审判。搁在道德审判台上,从道义的角度看,曹操杀了吕伯奢的家人以后,又故意杀了吕伯奢,对父亲的朋友,对一位热情款待你的朋友,居然下手如此之狠,这是决不可容忍的。但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曹操在当时那种现实处境下,他应该怎么做?他能够怎么做?这就值得考虑了。也就是说,当我们设身处地,在那种特定的处境当中,曹操正仓皇出逃,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这时他觉得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伤害他,因为正悬赏抓他呢,任何一个人都可能要了他的生命。这时候,他的保生、求生的意识是非常强烈的。杀吕伯奢的家人当然是无意的,是误杀,但是如果这时候不杀吕伯奢,从概率上来说他有50%的安全系数,同时有50%的不安全系数,这是肯定的,吕伯奢可能告他,也可能不告他。如果再考虑到感情的因素,吕伯奢回家一看,家里人都被杀了,吕伯奢出卖曹操的可能性还要更大些。而曹操杀了吕伯奢,就百分之百地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了。所以曹操做了一种很决绝的行为,但是这种决绝的行为背后,有他的现实考虑。真正可恨的还不是曹操故杀吕伯奢,而是曹操做了这种大不义的事情,居然连一点羞愧之心都没有,还说出了这么一句千古名言:“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连一向佩服他的陈宫,听了这句话,都觉得他是个“狼心狗行之徒”,弃他而去。小说中的这段描写是有史实依据的。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曹操杀了吕伯奢家人后,“凄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凄怆”二字传达出曹操杀人后的复杂心理。而小说删去“凄怆”的表意语,增添了“天下”的修饰语,更成为对曹操的诛心之论。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天下所有的人都不能辜负我,但是我可以辜负天下任何一个人。这样就把我和天下人搁在一个对立面。从这一点来说,咱们可以看出曹操性格中某种强悍的地方,他敢于和天下人为敌,这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突出特点。再进一步,咱们还可以看到,如果别人做了故杀吕伯奢这样的事,陈宫这么一责备,他肯定要为自己的行为开脱的。他要辩解说:“我这不是故意的。我这不是为了逃生,没有办法嘛,我实在是迫不得已的,请你原谅我这一次。”别人总会辩解的,但是曹操却不辩解,他非常坦率地说出了自己做人的准则。按照古人说的:“两句言语,教万代人骂道是:虽不流芳百世,亦可以遗臭万年。”(嘉靖本《三国志演义》注释引录后晋桓温的话)曹操说了这么两句话,就足以遗臭万年了。所以古往今来,谁也不会把这两句话大书成一副条幅,挂在自己的书房里,告诉他人这就是我的座右铭。但是曹操能这么做,他愣是公开地把这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所以,跟一般的政治野心家相比,曹操的确与众不同。一般的政治野心家往往遮遮掩掩、欲言又止,隐藏自己的真实面貌,而曹操却敢于直言不讳地表白自己的内在心理,这也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突出特点。李贽在评《三国志演义》时说得很有意思,他说:“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第四回总评)这就是说,天下所有的人都会有这种心的,就是想着我最好把天下人全给亏待了,但天下人谁也不能亏待我,亏待我一点我都睚眦必报;但是我可以亏了别人,亏了别人我可以心安理得。天下人都有这种心,但是谁敢坦白地这么说呢?只有一个人敢这么说,就是曹操。所以小说家评价曹操,说曹操是“心口如一之小人”。这与刘备“外君子而内小人”是判然有别的。曹操是小人,但是他心口如一。这使咱们想起《论语》里面孔子说的一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现在曹操不一样,他是个坦荡荡的小人,他不是常戚戚的君子。他是个“小人”,但又心怀“坦荡荡”,这就构成一个矛盾的组合体,跟“奸雄”那个矛盾的组合体相类似。“坦荡荡”是曹操的一种独特的性格品质,独特的为人方式、处世方式。但是他在本质上是个“小人”,他的言论和行为,从道义上来评价,绝对是小人的言论和行为。如果是君子,比如刘备,就不会去这么做,做了更不会这么说。当然刘备也有很多小人行为,这又另当别论。但是曹操这么做了,而且还这么说了,他敢作敢为,敢说敢言,还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是个男子汉,这是值得敬佩的。(三)忌杀杨修曹操这种“心口如一之小人”的奸雄品格,在忌杀杨修这一事件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小说中,曹操跟杨修构成一种很特殊的关系。因为曹操一贯求贤若渴,他重视有才华、有智慧的人,而且在他身边也聚集了一帮很有才华、很有智慧的人,他善于重用他们。杨修是很聪明的,也很有才华,他的聪明才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比曹操逊色,也就是说杨修的智商决不会比曹操低。但是,为什么曹操就不能够始终如一地重用他呢?曹操为什么会杀杨修?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曹操忌才。小说中写了几件事情,突出地体现“奸雄端的忌聪明”,就是说曹操很忌讳像杨修这样太聪明的人。小说写了几个故事(卷十五《曹孟德忌杀杨修》)。第一个故事就是曹操建一所花园,竣工后去视察,咱们现在建筑物落成后,领导也都得去验收、剪彩。曹操看了以后,一言不发,只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背着手就走了。工人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盖一座花园好好的,你怎么就写了一个“活”字,啥也没说?这个时候,聪明的杨修猜出来了,他说:“丞相嫌门修得太阔了。‘门’内一个‘活’字,不就是‘阔’字吗?”于是工人马上将门改窄了,又请曹操来验收。曹操见了,心里高兴,一问知道是杨修解的字,“虽面喜,心甚恶之”,口头上大加称赞,心里却很嫉恨。又有一次,塞北进贡一盒酥糖给曹操,曹操看了,在盒子上竖着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曹操去睡觉,杨修就让大伙儿一人一口吃了。曹操睡醒以后,想吃酥糖,一看没了,就问怎么回事儿?杨修说:“丞相有命,盒子上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大喜,而心恶之”,心里更加讨厌杨修。还有一件事,也很难容忍。曹操吩咐左右说:“吾梦中好杀人,睡着时汝等勿近前。”“梦中杀人”,的确是个很特别的性格。前面说到,曹操有一种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如果真的成为一种心病的话,有了神经质,就会表现为疑心很重,连在睡觉的时候也总是防着别人侵袭他。跟现在讲有武功的人一样,他用武功把自己罩住,你轻易不能碰他。曹操也是这样,他在睡觉时把自己罩住,你轻易碰他,他就把你给杀了。所以他让侍从轻易不要碰他。那天曹操睡午觉,被子掉在地上。一名侍卫好心,怕他着凉,赶忙拿被子给他盖上。没想到曹操突然跳起来,拔剑把这个侍卫杀了。杀完以后,他自己继续呼呼大睡。睡醒了一看,怎么一个侍卫躺倒在地,血淋淋的?曹操吃惊地问:“何人杀吾近侍?”大家告诉他,是他在梦里杀的。曹操痛哭流涕,命厚葬这名侍卫。临葬的时候,杨修前去祭奠这名侍卫,感叹说:“君乃囊中之锥也!”谁让你明知故犯呢?死了也是白死。曹操“闻而恶之”,心里很不高兴,因为杨修是在揭他的短。实际上曹操不是做梦杀人,他是疑忌心太重而杀人,杨修揭的就是曹操这种性格上的短。咱们知道,人要有病的话,特别怕你去说他。人脸上要长个痘子,(三国历史 )你老说他脸上长个痘子,他当然很不舒服。你看见就行了,干吗非说出来不可呢?人要是有病,尤其有这种精神性疾病,最忌讳别人说他的病。就跟喝酒醉了一样,最不高兴你说他醉了。所以曹操更加痛恨杨修。终于有一天,曹操抓住了杨修的把柄。当时曹操进攻西蜀,跟将领也都纷纷准备。当天夜里,曹操心乱如麻,睡不着觉,绕寨私行。他见军士们都在收拾行装,连忙召见夏侯惇,得知这是杨修的主意,曹操非常恼怒,说:“竖儒,敢乱吾兵耶!”于是就把杨修斩首示众。曹操为什么杀杨修?古人认为,这是因为杨修太聪明了,曹操平生为人,最嫉恨的就是太聪明的人,而且生怕别人比自己的智商还高。杨修比自己的智商还高,所以非杀不可。其实不然。我觉得,杨修这个人智商确实很高,绝对不亚于曹操,但是他情商不行。之所以情商不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明白自己的位置是什么,没有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咱们知道,作为下级,他的智商可能高于上级,但是在上级面前是绝对不能表现出高于上级所有的智慧、聪明。即使是你出的主意,你是首创,你也应该把它当成是领导出的主意,而且做得天衣无缝。何况是把领导心里想的事,还没有说的话,你就提前抖露出来,那是绝对犯忌的。杨修没有处理好上下级关系,所以必死无疑。这是杨修的性格毛病造成的。一个人有才,但不能太泄露才,“露才扬己”,这是很忌讳的。尤其是在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时候,更应该好好摆正自己的位置。杨修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所以罪有应得。当然,曹操杀杨修,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杨修辅助曹植。杨修的官职是行军主簿,是曹操手下的官员。他在曹操的两个继承人——曹丕和曹植中,选择了曹植。他为什么选择曹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可能也是揣度曹操的意思。曹操选定继承人的时候,原来想选曹植,因为曹植从各方面来看应该说比曹丕更有可选性,他更聪明,更优秀。不过,他的智商虽然高于曹丕,但是他的情商却不如曹丕。曹操一开始还是从智商去考虑的,认为曹植的聪明才华、为人处世,对文人名士的团结、凝结力、聚合力等等各方面,都是值得重视的。所以曹操一开始心目中选定的继承人是曹植。杨修也许正是看透了曹操的心思,才决定辅助曹植。我们知道,曹丕年岁长于曹植。按照古人立嫡立长的传统,曹操的继承人理应是曹丕,而不是曹植。所以谋臣们劝阻曹操,不能紊乱“家法”,家法一乱,造成“兄弟阋于墙”的局面,是很危险的。袁绍就因为改立幼子,而遭致内讧,这是前车之鉴。按正常顺序,老大就是老大,老二就是老二,这没有什么异议,是天生的。但是你要按贤愚去分伯仲,就很难分清谁贤一点,谁愚一点,这没有一个简单的尺度可以区分,有太多的随意性。但是曹操本来就是非同寻常的人,他不按一般的规矩去做,他要凭借自己的头脑,做出自己的选择。为了考验这两个儿子的为人处世,曹操出了一个很损的招:一边公开下令,让曹丕和曹植各出邺城城门;一边又暗中下令,不许守城的人放曹丕和曹植出城。这时候曹丕先行一步。有的时候做事情千万不能抢先一步,你不妨滞后一步,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再决定自己该怎么做,这样更保险一些。曹植的智商高,他不急着抢头功,他想先看看曹丕是怎么做的。而曹丕性子急,先要出城去。守城的极力阻挡,曹丕没辙,只好打道回府。曹植听说后,赶紧请教杨修。杨修说:“世子今奉王命,如有阻当者斩之。”于是曹植到了城门边上,守门人照样拦着不许他出城,他挥刀把守门人杀了,就出城去了。曹操得知情况,非常高兴,认为还是曹植厉害。所以你可以看到,曹操自身是个奸雄,他衡量人的时候,不是看你的道德怎么样,人品怎么样,他是看你的奸诈怎么样,权术怎么样。看你能不能使奸,能不能使诈,能不能用权,会不会用权,所以他对曹植的做法非常赞赏。不过他一打听,这又是杨修出的主意。咱们刚才说了,杨修是曹操的直属部下,曹操的部下必须忠于曹操,不能够拆曹操的墙脚。你不忠于我,你就是背叛我;你今天可以背叛我,你明天照样可以背叛我的儿子——曹操是按照这个逻辑来推理的,这是奸雄的推理方式,跟常人不一样。他不相信杨修现在忠于曹植,就会一辈子忠于曹植。因为他觉得,我用你杨修做行军主簿,你可以“出则参赞军机,总知内外事”,位置很重要了,可你还居然在背后捅我一刀子,背后使小聪明,这不行,所以非杀不可。更何况,杨修还常常在幕后献策,帮助曹植对抗曹丕,赢取曹操的宠爱,而且屡屡奏效。曹操听说后,大怒道:“匹夫!安敢交媾吾儿,以侮孤耶!”你居然敢玩弄我于股掌之上!这时杀杨修之心就更为强烈了,只是因担心将士议论,多次隐忍不发。后来有了“鸡肋”事件,杨修刚好撞到枪口上,当然必死无疑。由此可见,曹操“忌杀杨修”,在“忌才”的表象之内,隐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政治考虑:既有对曹植网罗人才、结党营私的警惕,也有为曹丕顺利接班、扫除障碍的目的,而更重要的,是对杨修不忠于己,胳膊肘往外拐的惩罚。这不也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表现吗?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曹操的确是深谋远虑的。他不轻易地去杀一个人,他杀一个人,必定有他的特殊的理由。这个理由,可能不符合道义准则,但是肯定符合现实准则,而且也符合奸雄的人生准则。作为一代奸雄,曹操信奉的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准则,你不能负我,即使你是我的亲信,你是我的重臣,你也不能负我,这条准则是铁打不动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216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0
下一篇2024-04-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