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韩信为什么心甘情愿的让刘邦割据诸侯?

历史上韩信为什么心甘情愿的让刘邦割据诸侯?,第1张

世界很大,但是从地图上看,世界是那么小。最后韩信一个人占领了89个郡,其他英雄都封不了一个郡。这公平吗?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雄们大多报出了一种错觉,那就是消灭韩信后,刘邦会瓜分韩信占领的领土,抬高英雄。

在这种背景下,当刘邦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时,众将领都请示收拾韩信。但是,刘邦沉默了。因为,刘知道,如此大张旗鼓地攻击韩信,并不是上策。

因此,陈平建议做一个虚假的梦。

假云梦,其实是猴台上召见韩信的翻版。如果刘邦下旨召见韩信,韩信是不敢见刘邦的。因为,让韩信一个人去刘邦的地盘,恐怕韩信会想太多。到那时,韩信会想不开,决定造反。这是一件坏事。

而且这样韩信就有足够的时间准备谋反,到时候就很难收拾韩信了。更重要的是,一个车道不好,甚至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伪云梦,说白了就是刘邦在韩信遗址附近拜访韩信。

在这种背景下,韩信的心理压力自然会小一些。因为毕竟是在自己的地盘附近拜访刘邦,而且韩信的胆子估计更大。但是,韩信没有想到,刘邦竟然敢在他家门口附近抓他。

是韩信六国旧地最强大的藩王,有口皆碑。只要韩信存在,就相当于关东有了一个强大而有潜力的领袖。如果韩信被收拾了,刘邦拿走六国旧地藩王,他们就更难实现有效结盟了。

而且韩信在楚称王后,又犯了一个忌讳。因为项羽的左膀右臂钟离昧被刘邦通缉,跑到韩信那里,韩信收留了他。这是绝对忌讳的。中央政府通缉罪犯,藩王藏匿,这本身就是其与中央政府对抗的铁证;更重要的是,钟离昧是一个勇敢的战士,现在世界是统一的。作为藩王,韩信收留这样的人,是想和谁打仗?

单纯谈韩信和钟离昧的关系,不足以说明这件事。因为,就在不久前,吕布还能得到刘邦的重用,钟离昧也有机会得到刘邦的重用。换句话说,蒯通“争天下”的理论虽然还没说出口,但一个人忠于主人,努力工作,大家都很清楚。如果他死了,刘灿邦会怎么问大家?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韩信真的想让钟离昧活下来,他可以用类似的争天下理论说服刘邦,把钟离昧推荐给刘邦。不久前,朱就是这样救了吕布;而且,吕布也因此受到刘邦的高度重视。

韩信犯了这个忌讳,刘邦就收拾了韩信,其他诸侯王就不会和韩信产生共鸣了。因为这是韩信公然违反藩王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其他俘虏相信他们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这是刘邦能够活捉韩信的主要背景。剩下的就是刘邦应该如何采取具体行动了。

因此,陈平建议刘邦在政治和军事上双管齐下。争取一条血路解决韩信。

假云梦,我们往往过于模糊其难度。

第一,韩信听到刘邦云游,他也知道刘邦的本意不是酒。否则,韩信也不会拿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见刘邦。换句话说,韩信也知道这次去找刘邦是跑不了的。

第二,韩信绝不是一个迂腐的人。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以牺牲为代价夺取了齐国,并取了的首级才得以全身而退。而且作为军队统帅,一声令下,往往是数万尸横遍野,数十里血海;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优秀的军队指挥官,奸诈狡猾是最基本的素质。一个真正迂腐的人永远成不了一个优秀的军队指挥官。因为,军队本身就是一个奸诈冷血的竞技场。

换句话说,刘邦千万不要指望韩信不知道他想干什么,刘邦也不要指望韩信善良柔软,更不要指望韩信犯迂腐的错误。

因为,作为最好的统帅,韩信,韩信闭着眼睛,也知道刘邦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因为,作为最优秀的统帅,韩信善于欺骗和迷惑对手。有人想和他玩这个游戏,那就是在传奇人物关公面前玩大刀。

因为,老话说得好,韩信是最好的统帅,他的功绩也会毁于一旦,而且老话说得好,“恐怕他的心里早就只剩下利益,忘了感情了。”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刘邦无法布局韩信不敢轻举妄动的政治军事格局;如果刘邦没有一个敏感的情报网,估计刘邦会成为西事变时的蒋委员长。

因为韩信派兵数万,一下子就把刘邦一行包围了,刘邦当然无处可逃。

其实我们只需要简单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即使韩信联合了彭越和英布,也处于绝对的劣势。此外,韩信也没有信心让彭越和英布与他合作。就这样,韩信怎么敢和刘邦摊牌?

所以韩信从齐国调到楚国;刘邦在楚国被活捉。很大程度上是形势使然。

楔子

 韩信啊,其实一开始是不愿意跟着刘邦混的。

 何况那个刘邦还如此不看重他,韩信表示自己很愤怒。

 于是,就很冷酷无情无理取闹地跑了。

 怎料萧何那厮硬是追了上来,截下自己,好话说尽。

 啧,看在萧何的面子上,再回去一次吧。

 韩信对刘邦这个人认识不多,但是印象却不大好。

 再次见到他,这人是一副“我知道错了”的表情,被萧何揪着臭骂了一顿,看上去委屈巴巴的。

 韩信看着好笑,心中对他这个君主的印象倒是好了点。

 

 韩信被安排为将军,行军的日子无聊而枯燥,刘·闲得发霉·邦开始了日常搞事。

 “子房子房子房,来吖快活吖,反正有,大把时光~”

 “君主,军医的帐子在出门右拐再左拐再右拐最后直走100尺的地方。”

 “……”

 

 “萧何萧何萧何,走啊一起去搞事啊~”

 “君主,有时间搞事能不能看看你案上一堆的公文???”

 “……”

 于是,刘邦盯上了韩信。

 于是,韩将军营帐每天的日常是:韩将军研究着兵法,而君主则跟个大爷似的坐在椅子上,手上端着一盏茶,嘴上说个不停,说累了还时不时慢悠悠地喝上一口,闲得发慌的样子简直欠揍得不行!

 啊,这万恶的统治阶级!

 

 金秋十月,战争开始了。

 那天,刘邦穿着铠甲,骑着高头大马,意气风发。

 那还未消去的烈阳啊,照在他的身上,好像镀上了一层光。

 韩信在他的身后看着他,看着看着啊,突然发现,这人还挺好看的。

 他看着刘邦叫阵,与自己一起杀敌。

 看着刘邦一脸严肃地处理着公务,烛火映着他俊美的侧脸

 再后来,看着看着,便移不开眼了。

 

 韩信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喜欢上刘邦的。

 只知道啊,在自己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已经深深的陷进去,无法自拔。

 韩信知道,这种感情是不对的两个男子,怎么可以在一起?

 可是啊,他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见到刘邦时的欢喜,怎么挡都挡不住。

 告诉他吧。

 韩信想,就算他会觉得他恶心,会厌恶他。

 可比起和刘邦一辈子都是君臣的结局,他宁可表白自己的心意。

 刘邦,刘邦。

 你,爱我好不好?

 

 “君主。”

 “嗯?”

 “重言,心悦于你。”

 “……”

 韩信看着刘邦震惊的神情,扯开一抹苦笑。

 果然。

 “君主是觉得我恶心吗?”韩信语调轻快,可眸中却是讽刺与悲伤,“也是啊,我可是男子,我……”

 “不是的”沉默良久的君主倏然打断了他的话。

 他说:“我,也心悦你。”

 他说:“你是我的弱点。”

 他说:“唯一的。”

 韩信愣住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唯一的弱点,唯一不可触碰的伤。

 

 寒风凛冽,空气中弥漫着血的味道,眼前是来势汹汹的敌人,背后是波涛汹涌的河水。

 “将军,我方现余兵力一万二千人,赵王兵力,二,二十万人……”

 “派二千轻骑潜伏到赵军军营,剩下一万人……我们,背水一战!”

 ……

 汉高祖三年,刘邦命韩信急调其力主至荥阳加强该地守备,故韩信带万余部队东下井陉攻赵。

 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

 韩信以一万两千余人,大破二十万赵军,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

 

 营帐内,烛光朦胧,韩信看着低头为他处理伤口的刘邦,他一时间看得痴了,不由得叫出了声:“君主。”

 刘邦的动作顿了顿,抬头,眼眸中是韩信一辈子都看不够的温柔缱绻:“嗯?”

 “这天下,我给你,你与我白头到老,可好?。”

 “好,我的雏儿。”

    又是一阵沉默,这次是刘邦先开了口。

 “雏儿。”

 “嗯?”

 “待这天下平定,我们解甲归田,可好?”

 “好,就这么说定了。”

 

 后来啊,韩信终是用一身的伤疤换来了这片江山。

 刘邦登基那天,很好看,那一身黑袍沉稳大气,衬着他宛如天人。

 可那紫眸中却全然是韩信陌生的情绪。

 或是疏离,或是淡漠。

 韩信啊,怎么也看不透。

 好像。

 有什么不一样了……

 

 阴暗潮湿的地牢里,韩信双手双脚都缚着锁链,只着一件单薄的里衣,虚弱不堪。

 他看着刘邦走进这里,华贵的衣袍与黑暗肮脏的地牢格格不入。

 “君主……”韩信艰难地动了动唇,一开口才发现,自己发出来的声音嘶哑而难听。

 “我的雏儿,有何事?”刘邦上前一步,蹲下,然后狠狠地捏住韩信的下巴,笑得痞气,可手上的力度几乎快把韩信的骨头捏碎。

 韩信不答,也答不了,下巴传来的剧痛让他的额头冒出了冷汗。

 “真是无趣。”刘邦似是不满意韩信的沉默,失了耐心,站起身来,拂了拂丝毫没有沾上污垢的衣袖,扬长而去。

 “罪臣韩信,勾结乱党,罪无可恕,十日后午时,行刑。”

 

 韩信这一生,驰骋疆场,战功赫赫。

 战场上,九死一生之际,想的是刘邦的名字。

 “不能死啊,还不能死。”

 “君主,还在等着我。”

 “等着我为他打下这片江山。”

 “等着我,与他解甲归田,白头到老。”

 然后啊,梦就醒了。

 

 韩信行刑的时,刘邦坐在高台上,看着台下的韩信,无喜无悲。

 韩信抬头,想看看刘邦,奈何这高台太高,韩信还没看清,倒先被头顶上烈阳刺了眼。

 恍然记起,昨晚刘邦又来到牢里,紫眸无喜,偏生脸上还带着笑意。

 是韩信怎么也看不够的,温柔笑意。

 他说:“你是我的弱点。”

 他说:“是真的。”

 他说:“可弱点,我不能有。”

 那就罢了,罢了。

 

END

 

后记

 按理说来,通敌卖国之人留不得全尸。可刘邦以韩信开国有功之由,保了下来。

 后来啊,刘邦将韩信的尸体火葬。

 刘邦望着不远处的火光,微微愣神。

 “君主,当我们老了那会儿,若是重言先去了,那就把重言火化便好。”红发的青年一说起他们将来的生活,便一改平时的沉着冷静,变得神采飞扬,“到时候啊,重言便真真地遨游四海,无拘无束了。”

 “好好好,雏儿说什么什么便什么。”

 当时,是这么回答的吧?

 怎么就记不清了呢。

 也是,这只是当时哄哄他的话罢了。

 火势渐渐小了。

 刘邦看着韩信的骨灰,无言。

 风吹来,骨灰被卷起,消散在风中。

 都散了。

                                    ——by折子戏

这是关于萧何和韩信的; 韩信的成功是萧何的介绍开始的,韩信的失败也是萧何的原因,所以是萧何成功,萧何失败。 此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传》。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征服汉朝400年,是因为萧何、张良、韩信三个人。 这就是汉初著名的三大英雄。 好的; 护国安民,源源不断的军粮,我不如萧何; 率领百万人,打胜仗,攻势,不如韩信。  “成功也是萧何,萧何败”,这就是韩信和萧何的故事。 秦末,群雄争霸之际,韩信投奔项羽,但未重用,转投刘邦。 后来,韩信遇到了萧何。 聊了半天,萧何很佩服韩信,觉得他有将军的才能,是难得的军事天才。 萧何正要向刘邦推荐韩信时,韩信跑了。 萧何也顾不得向刘邦汇报,立马追杀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流传千古。

追回韩信后,萧何极力将韩信的才干推荐给刘邦,并让刘邦筑坛祭拜韩信为将军。 刘邦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 韩信果然不负萧何的推荐,帮助刘邦成就了万古帝业。 刘邦建立汉朝后,对技艺高超的韩信越发不安。 他先是取消了军权,将封号由“齐王”改为“楚王”。 取消他的封号,他只被封为“淮阴侯”。 后来,在萧何的推荐下,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为三军总司令。 韩信的军事天赋也在随后的战斗中得到充分发挥,创造了许多军事奇迹。  ——明修栈道,暗沉陈仓,与水搏斗,四面楚歌。 等等,不过据说刘邦的大部分世界都是韩信打下的。 有人偷偷告诉吕皇后,韩信在密谋他。 吕皇后让萧何骗韩信入宫,被吕皇后以叛国罪杀死。

韩信的成功和成功都离不开萧何,到头来还是离不开萧何,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典故,成功也是萧何,失败也是萧何。

刘邦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

韩信:“最多十万。”

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

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

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

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1]

中文名

韩信点兵

外文名

Han Xin--The more ,the better

涉及人物

刘邦、韩信

传说来源

江苏淮安

相关成语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成语故事

淮安民间传说着一则故事——“韩信点兵”,其次有成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韩信带1500名兵士打仗,战死四五百人,站3人一排,多出2人;站5人一排,多出4人;站7人一排,多出6人。韩信很快说出人数:1049。

算术题目

在一千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道算术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按照今天的话来说: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这个数。这样的问题,也有人称为“韩信点兵”。它形成了一类问题,也就是初等数论中的解同余式。

①有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4余1,问这个数除以12余几?

解:除以3余2的数有:2,5,8,11,14,17,20,23……

它们除以12的余数是:2,5,8,11,2,5,8,11……

除以4余1的数有:1,5,9,13,17,21,25,29……

它们除以12的余数是:1,5,9,1,5,9……

一个数除以12的余数是唯一的上面两行余数中,只有5是共同的,因此这个数除以12的余数是5。如果我们把①的问题改变一下,不求被12除的余数,而是求这个数。很明显,满足条件的数是很多的,它是5+12×整数,整数可以取0,1,2,……,无穷无尽。

事实上,我们首先找出5后,注意到12是3与4的最小公倍数,再加上12的整数倍,就都是满足条件的数这样就是把“除以3余2,除以4余1”两个条件合并成“除以12余5”一个条件。

《孙子算经》提出的问题有三个条件,我们可以先把两个条件合并成一个然后再与第三个条件合并,就可找到答案。

②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符合条件的最小数。

解:先列出除以3余2的数:2,5,8,11,14,17,20,23,26……

再列出除以5余3

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他,是相信萧何的举荐,但对韩信的才能并不了解。在拜将之后,就曾找韩信交谈,要看看他对天下形势的看法。

刘邦对韩信说:“萧何丞相多次称赞将军,不知将军有什么可以指教我的?”

韩信谦让了一番之后,就反问道:“大王如今向东争夺天下,敌人不就是项王吗?”汉王点头说:“对。”韩信接着问道:“您估计在勇敢、强悍、兵力这些方面与项王相比,谁更强?”汉王回答说:“我都不如他。”韩信点了点头说:“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呀。”

接着韩信分析了项羽的一些弱点,说项王虽然很勇猛,但是他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所以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

项王待人恭敬慈爱,看到有生病的人,都心疼得流泪,可是对有功的将士他却又舍不得封赏,这不过就是妇人之仁。

项王想要称霸天下,但是他却放弃了关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在彭城。他把义帝迁移到江南僻远的地方,并且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将自己的亲信分封为王。他失信于天下,诸侯们都愤愤不平。他的军队经过的地方,没有不被祸害的。就这样,天下的人大都怨恨他。他名义上是个霸主,但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虽然具有优势,但是又很容易转化为劣势。

如果大王能够与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的英才,那项王有什么不可以诛灭呢?用天下的城邑去分封给有功之臣,有什么人会不服呢?以正义之师,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去征讨,又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击败呢?

接着他还给刘邦出了一些主意。

韩信的一番话说得刘邦心服口服,给刘邦增强了信心。他觉得韩信是个人才,任命他为的将军是正确的。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

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

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

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

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

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

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

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

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

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

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

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

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

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

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

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刘邦曾经闲暇时随意与韩信评论各位将领是否有才能,各自有高有低。刘邦问道:“像我(这样bai的人),能够统领多少(士兵)?”韩信说:“皇上您只不过能指挥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指挥多少呢?”

韩信回答道:“我(指挥士兵)越多越好。”刘邦笑道:“(指挥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被我所控为我效命?”韩信说:“皇上您不(善于)指挥士兵,但善于指挥将官,这就是韩信我之所以被皇上您所控,为您效命的原因了。而且皇上您指挥将官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116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9
下一篇2024-04-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